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成語庖丁解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庖丁只不過是殺牛宰馬、炒菜燒飯的屠夫廚師而已,這種職業在現實社會中,說實在話是很不好意思擺上桌面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讓人不怎樣看得起的事情卻讓一個名丁的男人做得有聲有色,叫人嘆為觀止。其解牛的動作、解牛所發出的聲響竟然符合舞蹈的節奏、樂曲的旋律。庖丁哪里是在解牛,分明是在演奏和舞蹈。庖丁解牛時,看不到殘暴和血腥,聽不到嘶吼和哀號;見的是干脆利落舒展瀟灑的舞步,聞的是緊促錯落滑順流暢的樂音。這時候的庖丁儼然是一個激情飛揚的表演家,哪里還看得到低賤的影子?庖丁不凡!
庖丁的不凡把一件平常事做精了。當然,庖丁解牛之事只是莊子文章中的一個寓言,莊子是用庖丁解牛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的事情論述養生的道理,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事,已經無法考證。事情真假,已不重要。細心閱讀領悟,是會讓人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的――做精平常事,成就非凡業。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可謂舉不勝舉。袁隆平的非凡業是把種水稻的平常事做精了;丁俊暉的非凡業是把打臺球的平常事做精了;知名品牌LV是把縫皮包的平常事做精了。做精看病抓藥平常事的人是名醫;做精教書平常事的人是教育家;做精修路架橋平常事的人是工程師。做精了的凡事就不再平凡,就是一個人的大事業。事情沒有高低貴賤,關鍵是做事的人。所以,當庖丁完成解牛后,文惠君不由得由衷地發出驚嘆:“嘻,善哉。”可惜的是,現在有不少的人心浮氣躁,做事急功近利,這山望著那山高,不愿意做精手頭上的平常事,結果是大事沒得做,小事做不來,一生無所事事,碌碌無為。
要做精平常事,則需要精心、盡心、謹心,這在庖丁的一席話中也是可以領悟得出的。“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事物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遵循這種規律。掌握了規律,就有了干事的方向。所以,我們在決定干事情前,就必須精心探求這個事情的規律,當然也可以一邊干一邊摸索。要掌握事物的規律,就一定要精心,不得有絲毫馬虎。不然,勢必會鬧出南轅北轍的笑話。
庖丁解牛的技藝能達到游刃有余的地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把一件事情干精,也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就需要我們能夠盡心盡力、堅持不懈地干事,這也是干精任何事情的必要條件。“冰凍三尺”、“滴水穿石”、“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等成語俗話講的也是這個道理。袁隆平能把種稻子的平常事干成大事業,是他能盡心守住稻田;丁俊暉能把打臺球的平常事干成大事業,是他能盡心握住球桿;魏書生能把教書的平常事干成大事業,是他能盡心站在講臺。只要是一個干成了事業的人,他一定都具有堅持不懈、盡心干事的精神。荀子在《勸學》中說的“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是這個道理的最好證明。如果不能盡心干事,一根朽木你都是折不斷的。現在不少的青年人干事三心二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開始時干勁沖天,一遇到困難就偃旗息鼓,然后又改弦易轍,另起爐灶。這樣的做法只能一輩子一事無成空嗟嘆。“行百里半九十”,“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不盡心堅持到最后,談什么干事情,又怎能干成事情?
一個人做事時,即使已經掌握了規律,具備了很強的能力,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庖丁解牛技藝已經到達了目無全牛、游刃有余的程度,但其在行事時,依然“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這正是庖丁做事謹心的表現。這樣行事,才有了庖丁“然已解,如土委地”的完美結局。謹心,就是無論做什么事,無論做到了何種程度,都應該小心謹慎,不容絲毫馬虎。庖丁即使解牛已畢,也沒忘乎所以,而是小心“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真可謂精益求精也!我們不少人自以為藝高而膽大,做事不再懷謹慎之心,其結果也只能是敗事有余。良醫不謹心會讓病人失去生命;良師不謹心會誤人子弟。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發射架上升空,73秒鐘后突然爆炸,航天飛機被炸成碎片墜入大西洋,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挑戰者”號爆炸的原因是右側助推火箭存在問題。由于航天飛機發射時氣溫過低,寒冷的天氣對火箭墊圈產生影響,最終導致爆炸。美國航天技術水平在世界范圍內不可謂不高,然而,就是因為不夠謹心,才釀成這次航天史上的悲劇。
1、庖丁解牛:庖丁:廚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2、牛溲馬渤:牛溲,即牛遺,車前草的別名。馬勃,一名馬牷,一名屎菰,生于濕地及腐木的菌類。均可入藥。比喻雖然微賤但是有用的東西。渤,通勃。
3、汗牛塞屋:書運輸時牛累得出汗,存放時可放滿整個屋子。形容藏書非常多。
4、目牛無全:比喻技藝純熟或謀劃高明。
5、目無全牛:全牛:整個一頭牛。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結構。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
6、壯氣吞牛:形容氣勢雄壯遠大。
7、扛鼎抃牛:扛鼎:把鼎舉起來。抃牛:把兩頭相斗的牛位開。能把鼎舉起來,能把相斗的兩頭牛拉開。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8、目牛游刃:游刃:游刃有馀。指技藝精熟,行事勝任輕松。
9、老牛舐犢: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子女。
10、充棟汗牛:指書籍堆得高及棟梁,多至牛馬運得出汗。形容藏書或著述之富。
11、老牛舐犢:舐:舔;犢:小牛。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子女。
12、牛口之下:喜事從天上掉下來。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
13、氣吞牛斗:牛:牽牛星。斗:北斗星。牛斗泛指星空。形容氣魄很大。
14、牛角書生:比喻勤奮讀書的人。
15、充棟汗牛:謂書籍堆得高及棟梁,多至牛馬運得出汗。形容藏書或著述之富。
16、牛高馬大:比喻人長得高大強壯。
17、老黃牛:比喻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工作的人。
18、牛眠吉地:吉:吉祥。指有助于后代升官發財的墳地。
19、亡羊得牛: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獲大。
20、牛刀小試:牛刀:宰牛的刀;小試:稍微用一下,()初顯身手。比喻有大本領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剛開始工作就表現出才。
21、抓牛鼻子:比喻抓工作能夠抓根本、抓重點。
22、牛眠龍繞:形容墳地風水好。
23、賣刀買牛:刀:武器。指賣掉武器,從事農業生產。
24、氣沖斗牛:氣:氣勢;牛、斗:即牽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氣沖天或氣勢很盛。
25、牛刀小試:牛刀:宰牛的刀;小試:稍微用一下,初顯身手。比喻有大本領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剛開始工作就表現出才
26、賣劍買牛: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后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
27、牛角掛書:比喻讀書勤奮。
28、椎牛饗士:椎牛:殺牛;饗士:犒勞軍士。指慰勞作戰的官兵。
29、函牛之鼎:函:包含,包容。能容納一頭牛的大鼎。形容氣勢宏大。
30、牛郎織女:牛郎織女為神話人物,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對戀人。
31、牛羊勿踐:勿使牛羊踐踏。比喻愛護。
干凈利落,漢語成語,拼音是gān jìng lìluò,意思是形容動作熟練、敏捷準確。出自《李家莊的變遷·十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干凈利落成語的詳細解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干凈利落成語的解釋利落:靈活敏捷,也指整齊,有條理。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十二》:“不是老人家,誰能這樣干凈利落。
干凈利落成語的近義詞大刀闊斧 [ dà dāo kuò fǔ ]
比喻辦事果斷而有魄力。
干凈利索 [ gàn jìng lì suǒ ]
快速徹底,不拖泥帶水。
干脆利索 [ gān cuì lì suǒ ]
簡單爽快。同“干脆利落”。
干凈利落成語的造句1、現代文明,大刀闊斧地斬斷了綁在腿上的繩索,昂首挺胸,干凈利落,連月光下的影子都不屑一顧。
2、松沒有多余的繁瑣的枝椏干凈利落,雖然幾多風雨,幾多風霜,無論風雨多大,松從不彎下自己的腰。
3、兩個侍者干凈利落地把蘇貝叉出門外,他左耳貼地摔在堅硬的人行道上。
4、劉德干凈利落的拒絕了他,原因簡單,你父母死了,關我何事,給活,我也給過他飯吃。
5、看著他任怨任勞的背影,賈小青嘴角翹了起來,一頭干凈利落的短發,緊身的上衣和牛仔褲,讓她整個人顯的朝氣蓬勃。
6、吳醫生五十多歲,個高清瘦,鼻梁上架副眼鏡,白白凈凈,一襲白衣,很干凈利落的樣子。
7、籠子邊,帶一枝極精致的四寸長鏟糞的象牙鏟子,看著就干凈利落。
8、日常生活中的單個死亡、漸次毀滅各有具體原因,而龐貝則干凈利落地洗掉了一切具體原因。
9、再看看這些小東西,雖然簡單了些,可這叫簡單美,瞧瞧這干凈利落的線條,瞧瞧這圓圓潤潤的珠子,多好看啊。
10、得與失,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干凈利落的得到或者失去,它們之間,永遠都有一種必然的聯系。
11、帶上口罩和白手套,操起各種解剖工具,就開始動手了,庖丁解牛,干凈利落,凱恩的每一刀都切到要處。
12、這可是他們家族費盡資源,辛苦培養出來的契甲士啊,就這么死的不清不白,干凈利落。
13、而狗蛋也尾隨水伯相繼而至,只見狗蛋的鞭腿掃出,十分干凈利落而又腿風如雷,那空氣被掃得轟轟直響。
14、場下的秋子羽拍掌叫道:好一招‘無垢’,完全不拖泥帶水,真是干凈利落。
15、不可以邋邋遢遢,在顧客面前你一定要看上去還過得去,干凈利落。
16、事情不順的時候,歇口氣,重新尋找突破口,就結束也要干凈利落。
17、馬永浩見北島輸得干凈利落,一臉憤憤不平地說。
18、陸不凡看著這個白衣天使,他喜歡她的干凈利落,幫她把凌亂的長發理了理說道:“我去取槍,你在后門等我。
19、他會極盡所能,想如何抽身而退,如何分手不費周折,干凈利落別拖泥帶水。
20、這回倒是挺順當,還兩本借一本,風行水上,干凈利落,毫不拖泥帶水。
21、老何斷然拒絕,既然要撇棄以前的生活,那就自然干凈利落。
22、他是一位年輕的歷史學教師,矮小圓胖,穿著干凈利落。
23、另一只手去摸手拷,干凈利落地把A拷好。
24、攙客長得要聰明伶俐,手腳要干凈利落。
25、而他顧北辰的行事風格,就是手起刀落斬草除根。
干凈利落的叫人害怕。
26、不是老手,誰能把這事做得如此干凈利落?
27、她往窗玻璃上呵一口氣,再用指甲蹭一蹭,一連串動作干凈利落。
28、他投籃的動作干凈利落。
29、整飭的外表干凈利落且短小精悍的,整潔的。
30、士兵們的動作準確無誤,干凈利落,和國王的禁衛軍一模一樣。
1.認識牛與人類的親密關系,培養學生關愛動物的情感。
2.拓展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3.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項目名稱:說牛
時間范圍:5月至6月。
參加人員:七年級12班的學生,語文老師一人。
主要活動:查找資料,分工協作,總結交流。
【過程描述】
學習完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課程后,我與同學們商量,用農村孩子最熟悉的牛做話題,上幾次綜合學習課,大家都很感興趣。此次活動主題定為“走進牛的世界”。為了上好這課,我們商量的結果是:
在校圖書室和微機室查閱牛的相關資料。
觀察家中或村里的牛,請教生物老師,走訪村里的養牛大戶,了解牛的有關知識。
學生組成小組,選擇諸如朗讀、唱歌、相聲、手抄報、寫作等活動專題,指定負責人,小組自制活動計劃。
起草一份活動時間安排總表和設計方案,張貼于教室前。
待整個活動安排就緒后,我結合前幾次的綜合性學習情況,鼓勵大家仔細地觀察探究,大膽協作創新,學生們深受鼓舞,非常自信。不久,大家參觀了附近一個養殖大戶的牛場,班委會自發地請生物老師上了一堂關于“牛”的生物課。一周后,我對全班18個小組(每4人一組)做了檢查,同學們的各項活動已有了好的開頭。姜茜同學從網上下載了整整20頁的有關牛的信息資料,唐可等4位同學從圖書室借了三十多本有關牛的書刊雜志……我們在教室墻角設置了一個“牛的信息世界”的資料擺放處,供大家查閱使用。
到了第二周,一些小組就遇到了問題。譬如蔣濘蔓小組的《大石村養牛調查報告》就出現調查難的情況,我立即與以前的一位學生(他現在是某村支部書記)聯系,他領著學生們跑了3個養牛大戶的養殖場,掌握了調查的第一手資料。為了激發大家的探究熱情,我進一步給學生充裕時間,并改革評價措施:
每周用一個晚自習的時間讓大家進一步學習探究自己選取的專題。
綜合評定這次學習的成績,寫入期末考試過程評價欄中,學生、老師和家長都參與評定。
進一步加大合作力度,不會做的事情可以向別人求助,可以聘請專題“顧問”。
這個月的最后一周,我們從“賞牛”、“詠牛”、“議牛”、“寫牛”四個方面來檢閱這次綜合學習的成果。
賞牛。有三個小組分別交流了自己觀察牛的情況、觀察后的感悟。高昊同學談養牛頭頭是道,對其采訪取得的成功,大家給予了熱烈的掌聲。
詠牛。熊婉婷小組配樂朗讀了黃庭堅的《病起荊江亭即事》(“惟見歸牛浮鼻過”)、魯迅的《自嘲》(“俯首甘為孺子牛”)等古今詩歌,注意了節奏、詩韻,讓人體味到詩的意境和魅力。李相位同學一曲《父親》(“父親是那拉車的牛”)讓大家感動萬分。何美琳的8個同學講了“庖丁解牛、對牛彈琴”等成語故事,使大家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劉洋小組表演的三人相聲《看誰更“牛”》,用一系列成語令大家開懷大笑。同學們也對講故事和相聲表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議牛。由“牛”看人。譚佐悟小組朗讀了他們的小論文《如何以牛寫人》,以《班主任需要牛》、《對牛談心》等文為例,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對寫作很有指導意義。張二山小組與李雙江小組組織了一次“牛的精神是否過時”的辯論,唇槍舌劍,很是精彩。
寫牛。交流的題目有說明文《如何養牛》、《牛的全身都是“寶”》;托物言志的散文《牛的禮贊》、《牛》;議論文《牛脾氣小議》、《愿做老黃牛》;調查報告《大石村養牛調查報告》等。
活動結束后,我把自己嘗試設計的“學生綜合性學習評價表”發給每一位學生,由學生、家長定性評價。
【反思】
綜合性學習是突破課堂中心、課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學習模式,強調從學生的學習特征和社會生活中提出課題,強調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整個活動過程看,這次的綜合性學習應該說是成功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整個活動過程安排得井然有序,緊緊抓住了“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目標。對于這次歷時一個月的綜合性學習,以活動時間安排表和設計方案形式,按先收集信息,再合作探究,最后展示成果的順序,使整個學習過程由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地進行,整個過程安排合理,有條不紊。其中包括諸如相聲、辯論、講故事、朗誦、詠歌、手抄報、寫作等學習活動,注重學生探究精神與實踐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符合“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學習目標。
二、教師尊重鼓勵學生,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整個活動的安排都是教師與學生商量討論進行的,教師表現出了充分的“民主”精神。在學生遇到諸如調查難、辦手抄報沒有經驗等困難時,教師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及時調整課時和評價措施鼓舞學生,真正使教師角色得到轉變,使整個學習過程充滿生機和活力。
中國也有斗牛,和西班牙不同。在南方的貴州等地,冬天農閑季節,讓兩頭公水牛互相打斗,決定勝負。農民作壁上觀,哈哈大笑。
中國總共有三種牛:黃牛、水牛、牦牛。黃牛主要生活在北方,水牛主要生活在南方,牦牛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這種分布與氣候緊密相關。
殷商時代的黃河流域是亞熱帶氣候,從出土的動物化石和甲骨文字形、原始圖案判定,殷商人民也是飼養水牛的。水牛力氣很大,但是公水牛的脾氣很不好。一不小心,兩頭健壯的公牛碰到一塊兒,就眼睛發紅,只顧低下腦袋打架,西南官話方言稱之為“抵腦”。四角相碰,嘭嘭直響,半畝大的地面都在顫動。有時牛角被斗斷,有時牛眼睛被戳瞎,非要有一頭牛失敗落荒而逃才罷休,失敗者有時甚至當場斃命。
平時農民看到自己辛辛苦苦養肥的牛把力氣都放在搏斗上,肯定要制止。可是牛的力氣大,打起架來又不要命,人根本拉不動,也不敢拉。有人力氣大,用大棒狠狠地把牛打開。有人很聰明,把燃燒的草團扔在牛腦袋上,把它們燒開。(這也是《西游記》第六十一回《豬八戒助力破魔王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里面哪吒火燒牛魔王的原型。)
現在想想,古代的牛肯定更加不聽話,給牛勸架應該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漢字特殊具有的象形性讓我們可以嘗試著從漢字里找出有關“斗牛”的痕跡。
首先想到的一個字是“交”。有人說,“交”古成“”,是指人兩手伸平,兩只腳絆在一起,表示摔跤了,是“跤”的本字。個人認為,“交”字的原始寫法應該是“”,上面是一個倒寫的“牛”字,下面一把叉表示牛角交叉,代表兩頭公牛正在打架。
《說文解字》上解釋“交”:“交,爻也。”可見“爻”是“交”的異體字,直接表示四只牛角叉在一起。(當然,這也并不否認從另一個意義角度上,“爻”也可以是一種八卦符號,爻卦。)
西南官話方言里面有個詞“解交”,意思是“勸架”,原來的意義應該是“給公牛勸架”。其他方言里面也有叫“開交”的。普通話里面有成語“不可開交”,表示勸架無效。
我們再來看這個“解”字,有人根據“庖丁解牛”認為它的本義就是“解剖”,其實錯了,這個意義還不夠原始。“解”字由“角”“分(省寫為刀)”“牛”組成,再明白不過了,就是給公牛勸架。牛角是非常堅硬的,用刀去砍牛角那是想把刀砍缺。農村里面砍牛角都是用的斧頭,而且是大斧頭。況且“解”還有個異體字“”,表示“給公羊勸架”,公羊也很好斗。(中國古代養的羊一般是山羊,從甲骨文字形可以證明。)
由于“交”和“爻”在這個意義上通用,我們可以理解古書上“駁”為什么常常寫成“”,“較”為什么有時寫成“爻”。
由于“交”和“爻”的本義是“公牛打架”,那么以它們為基礎構成的新字往往帶有“爭斗”“混亂”“復雜”“交錯”的意義。例如:
“駁”,本義是“毛色不純的馬”。后來又產生“斑駁、雜亂、批駁”等引申假借意義。
“校”,本義就是“用大棒痛打爭斗的公牛”,“犯而不校”(《論語?泰伯》),就是證明。王力先生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釋為“計較”,當然已經是引申意義了。
“肴”,本義就是“幾種肉的綜合”,往往是蒸熟的豬肉、牛肉、羊肉,切成片堆在一起。河南、山東菜譜里面現在還有這道菜。王力先生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釋為“做熟的魚肉”,應該是稍后的引申義。
“較”,本義就是“戰車之間的互斗”,引申為“戰車”。商周時期,中原地區流行了一千年左右的車戰。中國象棋里面也是“車”最厲害。因為一輛戰車前面十六只馬蹄,上面兩個戰斗員拿著刀箭戈矛,更可怕的是車的輪軸(“轂”)上面都安裝尖刃。這種旋轉的尖刃對步兵來說簡直是絞肉機,還可以破壞敵人的戰車。屈原《楚辭?國殤》里面說“車錯轂兮短兵接”,“錯”,金屬尖刃互相摩擦也,這句詩就是車戰的真實寫照。
“效”,本義就是“用棒子去打互相爭斗的公牛”,這樣才有明顯的效果。
“狡”,本意就是“健壯、粗暴”。因為能夠互相爭斗的公牛,一般都非常健壯,打起架非常粗暴。“狡猾”那是后起的意義。
下面再來談幾個相關的漢字。
“抵”,古代通常寫作“”或者“”,就是“公牛用角抵觸”的意思。“羝”,同理,表示“公羊用角抵觸”,后來代指“公羊”。古代有一種運動――角抵,類似于今天的摔跤,其起源就是模仿公牛的爭斗。
“”,異體字直接寫成“”,同樣表示“公牛用角抵觸”的意思。“蜀”是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