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典寓言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金斧銀斧和鐵斧的故事
在遙遠的山那邊,有位貧窮的樵夫,他家中有位年邁多病的老母親。為了給母親制病,他每日都要上山砍柴。
這天,他走過獨木橋,來到水潭邊茂密的森林里。砍了一大捆柴,看看天色不早了,他也累的滿頭大漢,餓的肚子直叫。于是樵夫就把斧頭插在腰間坐下,拿出了幾片面包吃了起來。可是面包太干了,于是他來到水潭邊取水喝。哪知道腰間的鐵斧噗嗵一下,掉進了水潭。
“哎呀,這可怎么辦呢?水潭這么深~我又不會游泳。斧頭撈不上來就沒法砍柴,沒有柴賣就沒錢給母親買藥了。”想著想著,他不禁放聲大哭起來。
他的哭聲驚動了深潭里一位好心的老神仙,老神仙踏著水花浮到水面,他問樵夫“我可憐的小兄弟,你怎么了?”
傷心的樵夫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他擦干眼淚,把煩惱告訴了老神仙。聽完后,老神仙笑著說“看來你是一個勤勞孝順的孩子,我去幫你把斧頭撈上來吧。”說完老神仙就消失了。
不一會他拿著把金斧頭出現在樵夫面前“拿走吧,這是你丟失的斧頭”
樵夫說“我的斧頭不是這樣的”老神仙笑著點了點頭又消失了,不一會他又拿著把銀斧頭出現在樵夫面前說“拿走吧,這是你的斧頭了”
樵夫搖搖頭說“恩~這也不是我的斧頭”老神仙笑著點點頭又消失了。
這次他再出現的時候,手里拿的正是樵夫丟失的那把鐵斧頭。樵夫見了連忙感激的對老神仙說“謝謝您,這正是我掉的那把斧頭”
老神仙被樵夫的誠實感動了,他掏出那把金斧頭和銀斧頭對樵夫說“你是個誠實的孩子,這兩把斧頭應該歸你。”說完老神仙便沉入深潭了。
樵夫回家后,賣了金斧頭和銀斧頭,為母親制好了病,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件事,被一個貪心的樵夫知道了。
這天他也來到潭邊,把自己的斧頭扔進潭里,在潭邊放聲大哭起來。這時老神仙來到了貪心的樵夫面前,和藹的問到“你~為什么哭呀?有什么事我能幫你嗎?”
貪心的樵夫假模假樣的皺起眉頭說“我的斧頭掉到潭里去了,我的母親又病了,沒了斧頭我就不能砍柴賣錢,沒錢我就不能為母親買藥制病了。”老神仙聽完不見了。
很快他拿來一把金斧頭問“這是你的斧頭嗎?”
貪心的樵夫說“對對,還有一把銀斧頭呢”
In ancient times, there was a prime1 minister named Shang Yang in the State of Qin. He was held in high regard by the King. In the year 359 BC, he prepared for a political reform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he was afraid that the people would not believe local authorities2. He thought an idea.
One day, he had a 10-meter long pole erected3 at the south gate outside the capital. Then he told the crowd whoever took the pole to the north gate would be awarded 10 ounces4 of silver. Everyone was astonished, but nobody dared to have a try. After seeing that, Shang Yang raised his voice and said:" Anyone who carries the pole to the north gate will get 50 ounces of silver." A brave man did it and was be given 50 ounces of silver. Others felt very reGREtful.
In this way, Shang Yang achieved his aim successfully. Soon the state of Qin became the strongest country.
Later, people use it to praise the man who keeps his promise.
一言為重
古時候秦國有個相國叫商鞅,秦王非常器重他。公元前359年,他打算在秦國實行變法,但他怕百姓們不相信官府,就決定做件事以取得他們的信任。
有一天。他把一根10米長的竿子豎在都城南門外,然后告訴百姓如果誰把這根竹竿拿到城邊北門,就賞給他10兩銀子。開始,大家聽到這個消息都很吃驚,但沒人敢試。于是商鞅又提高聲音說:"誰把這根竹竿拿到北門,賞50兩銀子。"這時,有一個膽子挺大的人愿意去試一試。當他把竹竿拿到北門時,商鞅立刻賞給他50兩銀子。其他人看見了,都非常后悔自己沒去試。
關鍵詞:小學生古詩詞誦讀 拓展
中華古詩文經典包容之廣博,辭章之精華,內涵之豐富,是任何一個民族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它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而且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發的深厚土壤。 學校的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就使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小學階段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小學階段進行經典古詩文誦讀活動,可以在各方面達到育人的目的。
現階段,不少學生對古詩知之甚少,或僅能吟誦幾首,而對于詩中那優美的意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對古詩的喜愛卻談不上。因此,加強小學生經典古詩詞誦讀與同步拓展的研究,是一項重要工作。
一、明確小學生經典古詩詞誦讀的意義
1.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是小學生學習的需要。少年時代是一個人記憶力的黃金時期,少年時期學習記憶的內容往往是終生不忘的。古典詩文作為寶貴的精神食糧,其間不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積著一個民族的精魂。雖然目前的時代呼喚創新型人才,但創新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支撐。因此,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古詩詞教育,很有必要。
2.為孩子們奠定人生的文化根基。漢語言文字之根在古詩文經典當中,中國優秀的古詩文意存高遠,古詩文中不僅有文學,還蘊涵著美學、哲學,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充實孩子,就是給了孩子們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從小結交這樣的朋友,接受這樣的熏陶,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會產生積極影響,其意義不僅在于知識上為課堂拾遺補缺,重要的是要補上人文教育這一課,為孩子奠定人生根基。
3.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誦讀古詩詞,不僅能傳承祖國的優秀文化,而且能直接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長期的古詩詞誦讀,使學生記誦能力不斷增強。那些名篇名段,學生背誦后,對靠積累來提高的語文學習來說,無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落實有效措施,開展小學生經典古詩詞誦讀活動
1.輕松有韻律地重復念唱。古詩文誦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文化積淀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誦讀詩文的過程類似念唱,整個誦讀的過程,恰好動用了左右腦功能,使左右腦運作得以同步。同時,讓孩子在念唱過程中體驗意境,可以在誦讀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2.不斷創新形式,實行寓教于樂。根據學生不同年級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實行古詩文誦讀“三步法”:第一步“知詩人,解詩題”,第二步“抓字眼,曉詩意”,第三步“入詩境,悟詩情”。在此基礎上,老師還可以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推薦古詩名句,激發孩子誦讀古詩文的熱情,將誦讀古詩文轉化為自愿的行為。
3.開展多種多樣的競賽活動。佳文古韻香滿路,名篇美文育新人。要讓學生對誦讀詩文產生興趣,變成積極主動的行為,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每學期定期舉行一次全校性的古詩詞誦讀比賽活動。
三、同步拓展經典古詩詞誦讀
1.閱讀中外經典。把誦讀內容拓展到課本外,充分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組織學生閱讀。除學校閱覽室外,還可以組建“紅領巾書屋”。各年級、班級通過開展“親子閱讀”、“同誦一本書”等讀書活動引導學生讀好詩、會讀詩,讓經典古詩詞誦讀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方式。
2.開展閱讀實踐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引領學生走進古詩文天地,領略古詩文的魅力,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提升自己的審美和創造能力。可以將每個班級原來的學生手工作品制作改為經典詩詞作品制作,在班級中增設詩詞學習園地,在學生的動手實踐中拓寬小學生的古詩文知識視野。
3.建設古詩詞誦讀的活動載體。學校可以成立詩詞文學社,以“詩詞文學社”為陣地,吸收小學生中的詩歌愛好者,定期進行詩教輔導。以詩詞文學社為載體,重點培養一批有這方面特長的學生,使得活動正常化,讓社團活動滲入每一個學生的心里。
總之,只要我們認識到小學生經典古詩詞誦讀的意義,開展多種活動,不斷拓展誦讀內容,就一定讓經典古詩詞扎根于小學生心中,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林麗.古詩詞誦讀.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2.黃德新.中華古詩詞經典誦讀實踐.小學教學研究. 2006年5月.
關鍵詞 播音主持;福島核事故;框架分析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2-0019-02
1 問題意識與文獻綜述
在20世紀60年代初,麥克盧漢寫道:“媒介即訊息。”這個說法其實闡述的是,任何媒介以它自身的“尺度”給個人和人際關系以及社會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使人產生新的感知習慣,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
設想一下,一個新聞就是一個產品。生產產品的過程首先是獲得原材料,把它制作成可出售的產品,然后運送、投放給受眾,通過廣告造成對產品的需求。
產品要通過“使用”才能體現其價值,使用產品往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受眾在消費新聞產品的時候,也要遵循消費新聞產品的“規則”。這種規則可以理解為傳者提供給受者應該如何理解符號的詮釋規則,這種規則在新聞報道中被稱為“框架”。與普通產品不同的是,消費新聞產品的“規則”――框架會在媒介與受眾的社會互動過程中發生變化。框架分析的目的就在于理解在互動過程中,關于社會現實的話語是如何被建構的。
在貝克看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高威脅和高風險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日益進入風險社會。核技術、化工與生物技術,現在已經成為與人類社會密切聯系卻又有風險隱患的一個領域,環境事故日益成為公共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由于風險本身的存在,環境事故的發生也成為了必然。在頻發的環境事故中,科學技術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會逐漸被民眾所認識,這種認識也讓趨利避害的民眾對科學技術本身產生不信任感和敵意。在世界范圍內風起云涌的公民創議行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中國,由于公民意識和環境意識的覺醒與發育,不少城市居民,尤其是富裕城市的中產階層,開始走上街頭,通過鄰避運動向政府表達自己對于環境風險的看法。在其中,具有聯系功能的媒介通過對事實的選擇和詮釋指示人們如何對周圍發生的事件做出反應。
口頭傳播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傳播方式,在書寫文字出現之前,人類文明中的風俗習慣和生活經驗通過口口相傳完成世代之間的傳遞。由于人類說話的時候,傾向于對情景做出反應,甚至會對自己說話的行為本身也做出語氣和手勢的反應。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口頭傳播與電視媒介的結合成為了必然,于是,播音主持應運而生。本文意圖通過個案研究,通過分析播音主持“框架”這樣一個特殊的窗口來看待中國媒介在環境事故報道中扮演的角色。
自2011年3月11日起,日本福島核電站接二連三發生的事故讓其成為了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本文將以央視的新聞節目《新聞直播間》為例,以框架理論為基礎,分析《新聞直播間》是如何通過播音主持來建構福島核事故的話語。
本文之所以選取《新聞直播間》,是基于以下幾點:首先,中央電視臺是全國收視率以及覆蓋率最高的電視臺,以《新聞聯播》和《新聞直播間》為代表的新聞節目更是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力。與《新聞聯播》相比,《新聞直播間》提供了容量更大的播音文本信息供本文進行話語分析。
2 分析方法與結果
本研究以“新聞直播間”和“福島核事故”為關鍵詞,以2011年3月11日和2016年6月1日為時間的起點與終點,在央視網進行搜索,共獲得103條有效搜索結果。獲得分析樣本后,本文部分借鑒了國內學者的新聞框架分類方法,從高、中、低三個層次對樣本進行量化及內容分析。
和新聞標題通常以短語形式出現不同,播音報道的“標題”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現。主持人在進行相關事件播音報道的時候,其說出的第一句話往往承擔著標題的作用,高度概括了整個事件,讓受眾非常迅速地獲得了整個事件的全貌。
根據主持人播音報道的“標題”,本文將播音報道文本大致分為4類――東電或日本政府對福島核事故的對策、福島核事故的后續變化、福島核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以及日本上下對福島核事故的反思以及反應,結果如表1所示。
表1表明,《新聞直播間》對于福島核事故的報道隨著時間的變化和事件的進展,也在變換著相應的敘事視角,從2011年3月12日起到2011年4月12日,《新聞直播間》主要是對福島核事故的進展進行跟蹤報導,重點在于介紹福島核電站的狀況以及東電對此做出的對策。4月12日以后,該事件的熱度已經漸漸消退,除了介紹后續情況之外,播音報道的焦點還集中在福島核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以及民眾反應上面,在延續之前的“事故―反應”的報道框架之外,還體現了對日本相關民眾的人文關懷。
與高層次結構的“標題”相比,中層次結構的要素是需要受眾收聽完播音全文才能把握,比如體裁、導向。根據新聞報道體裁的分類方法,本研究發現,分析樣本的體裁可以分為報道和特寫兩類。在103個樣本中,報道占了96個,占樣本總量的93%。在本研究中,導向被分為告知、正面、負面、中立4種,告知指的是客觀地陳述事實,沒有進行態度的表達,而正面、負面、中立體現的是播音報道中的態度以及態度的博弈。根據表2我們可以得知,對福島核事故,《新聞直播間》采取的主要導向是告知,即客觀地陳述福島核事故,這可能和樣本總量中報道占大多數相關,同時,19篇持中立態度和8篇持負面態度的播音報道也表明了《新聞直播間》對福島核事故日本方面的處理基本不持正面態度。
低層次的分析單元,本文主要分為修飾詞、語調和姿態3部分,這些分析單元是要通過仔細收聽以及觀察,才能獲得。針對福島核事故,在報道中,《新聞直播間》主要使用的修飾詞多是中性的令人容易理解的名詞和動詞,比如“排放”“污水”“輻射”,這些詞語的使用主要是為了向受眾明晰地表達事件的來龍去脈。而在相關特寫中,《新聞直播間》會用“舉步維艱”“短視”“不透明”“孤獨感”等帶有情感態度的詞語,一方面表達對福島災民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日本政府在此次核事故的作為的負面態度。在播音主持中,語調,即聲調在句子中抑揚輕重的變化,往往會使同樣詞匯構成的句子發生態度上的變化。同時,在播音主持的過程中,主持人不僅僅向受眾傳達口語信息,也向他們傳達了視覺信息。在本研究中,主持人在對告知為主的報道進行播音報道的時候,語調平實,波動較小,目光會直視前方,頭部擺動幅度幾乎沒有,而在對特寫進行播音報道的時候,他們語調會顯得比較低沉,同時頭部會微微低垂,目光會略看向下方。
3 探究與討論
與以版面作為單位的報紙不同,廣播電視是以時間作為單位。在目前執照擁有情況和技術條件下,廣播電視的播出時間極其受限,一天最多只有24個小時。同時,播音主持,作為一門說話的藝術,它具有轉瞬即逝的特性,這意味著傳受雙方都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記憶。兩者結合的結果是電視中的播音主持注定不允許進行復雜的思維活動以及容納過多的陌生內容。所以《新聞傳播間》在報道福島核事故的時候,主持人所做的事情就是用較能被大家接受詞語――口語詞向受眾傳遞簡潔的信息,獲得對這個事情的認識,則大眾傳媒的“監督”功能就通過這種簡潔的提供信息實現了。
麥克盧漢在他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寫道:“口語詞使人的一切感官卷入富有戲劇性。”任何語言交流,“其意義和行為都是由組成性規則和規定性規則加以塑造。”在播音主持中,主持人的用詞、表情、語氣構成了一幕吸引受眾進行觀看的“戲”。而這個“戲”呈現的并不是主持人的個人傳播行為,而是其背后的組織傳播行為。《新聞直播間》作為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推出的一檔8小時新聞直播節目,每天會將重要新聞滾動播出,追求的是時效性,目的在于可以讓受眾在第一時間得知最新的新聞消息,并對新聞做出反應。在愛德華?霍爾看來,這是一個低語境。在低語境中,大多數的信息都通過語言本身來傳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播音主持的報道框架必然是一個簡單的,不需要太多思考的框架。這個框架并不需要受眾太多的情感參與,所以主持人在播音主持的過程中,并不需要太多地表露自己的情緒,他所做的事情,只是使用工整平實的語言,向受眾敘述新聞事實。
所以,來龍去脈十分復雜的環境事故,在《新聞直播間》的“切割”下,被分解為上文所述的四大類――對策、變化、后果、反應。在敘述每一條具體的新聞的時候,受眾接收的是“總分”敘事結構下的碎片化信息,要將信息拼合起來才能獲得完整的事實。為了讓播音報道更加符合大眾的認知經驗,報道中的科技事實被社會事實所取代。這一方面讓受眾更加容易獲得“戲劇般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他們對科技風險的理性認識,從“搶鹽風波”中便可見一斑。對于公眾和科技理性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如何將風險公開透明化與時效性相結合,是播音主持在未來報道環境事故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經典著名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長》、《鄭人買履》、《龜兔賽跑》、《猴子撈月》、《烏鴉喝水》、《老鼠開會》、《殺雞取卵》、《農夫和蛇》等。
2、還有世界三大寓言故事集:俄國的《克雷洛夫》、法國的《拉封丹》、古希臘的《伊索》。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