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對人的影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形式 尺度 公共空間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不同城市模式之間在形式上的變化很多,從藝術史的觀點來看更是如此。但實際上只有兩種典型的發展模式和城市規劃思想與戶外活動這一論題有關:一種源于文藝復興,另一種源于現代功能主義運動。經過簡化,公共空間中的戶外活動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這三種活動對物質環境的要求不一樣。一般必要性活動(上班、上學、出差等)在各種條件下都會發生;自發性活動(散步、呼吸新鮮空氣等)只有在適宜的戶外條件下才會發生。一般來說戶外空間的質量對必要性活動沒有太多影響,但是對于自發性活動的頻率增加,與此同時,隨著自發性活動水平的提高,社會性活動的頻率也會穩定增長。在斯堪的納維亞,有一句古老的諺語非常精辟:“人往人處走”。只要有人存在,無論是建筑物內或者是居住小區或者是娛樂場所還是在城市中心,人及其活動總是吸引著另一些人。在公共場所中可以看到,如果有批人在一起,或者發生了什么事,更多的人和事就會加入其中,活動的范圍和持續的時間都會增加。范?克林格瑞用一個公式總結了他的城市生活經驗:“一加一至少等于三”。人們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會聚集在他們周圍,尋找最靠近的位置。新的活動便在進行中的事件附近萌發了。同樣情況,在選擇座位的時候也可以發現,能夠很好觀賞周圍活動的座椅就比難于看到別人的座椅使用頻率高。
從規劃的先決條件可以看到僅有建筑設計是不夠的,但通過設計創造適宜的條件,就能鼓勵交往。社會交往的形成與否主要取決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經濟、政治或意識形態方面有共同興趣。如果找不到這些因素,就沒有相互交往的基礎。楊?蓋爾先生認為空間形式對社會關系的發展不具有促進作用,但這并不否認物質環境以及功能性和社會性的空間處理能夠拓展或扼殺發展的機會。因此,在任何條件下都必須從幾個層次上來考察公共空間中的社會活動與社會關系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很多情況下物質環境能不同程度的地影響居民的社會狀態,要么扼殺,要么促進。在規劃設計中還知覺因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人文學家愛德華?T?霍爾在《隱匿的尺度》一書中分析了人類最重要的知覺以及它們與人際交往和體驗外部世界有關的功能:距離型感受器官--眼、耳、鼻--和垂直型感受器官--皮膚和肌肉。這些感受器官又不同程度的分工和不同的工作范圍。在各種交往場合中,距離與強度,即密切和熱烈的程度之間的關系也可以推廣到人們對于建筑尺度的感受。在尺度適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間、建筑物和建筑細部、空間中活動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間深切體會到。這些城市和空間令人感到溫馨和親切宜人。反之,那些有著巨大空間、寬廣的街道和高樓大廈的城市則使人感覺冷漠無情。
城市與小區規劃中,在這里所講的集中和分散式針對人和活動,而不是建筑物。居住建筑面積密度和建筑密度之類的概念與人的活動是否足夠集中并無關系。從廣泛的規劃角度來考察人和活動的集中與分散問題很有必要。在城市及地區規劃角度來考察人和活動的集中與分散問題很有必要。在城市及地區規劃的大尺度、小區規劃的中等尺度直到最小尺度上的探討都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宏觀層次上的決策不能為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的公共空間創造先決條件,在較小尺度上的工作就成了空中樓閣。這種關系式非常重要的,因為在所有的場合下,小的尺度,即周圍直接的環境,正是人們相會的地方以及評價各個規劃層次的決策的參考點。
在城市和居住區的各種公共空間中,都必須為人們安坐小憩做出適當的安排,這一點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只有創造良好的條件讓人們安坐下來,才可能有較長時間的逗留。如果坐下來的條件少而差,人們就會側目而過而過。這不僅意味著許多有魅力和價值的戶外活動被扼殺掉了。良好的座椅布局與設計是公共空間中富有吸引力的許多活動的前提,,如小吃、閱讀、打盹、編織、下棋、曬太陽、看人、交談等等。這些活動對于城市和居住區中公共空間的質量是至為關鍵的。因此,在評價特定區域中公共環境的質量時,必須把能否為人們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條件作為量重要的因素來考慮。
建成環境是人類日常生活對物質環境的特殊要求,提供了充滿創造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戶外空間。人們的相互交往和豐富的激情感受構成了富于生氣的城市生活,回想現實,很多時候,也許我們是在關注建筑或者景觀本身,但是沒有人群、人的或動的烘托,其氣氛也不盡人意,通過合理的布局來構造一條合理的步行街。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環境變化
【摘要】 目的 探討高原缺氧對正常人體內ATP酶活性的影響。方法 測定75人進入高原36h及適應60天后ATP酶活性的變化。用定磷法測定紅細胞中的ATP酶活性。結果 進入高原60天后比進入高原36h的ATP酶活性差異有顯著性(P<0.01)。結論 高原缺氧環境對人體內的ATP酶活性有影響,并給機體適應高原帶來負面效應。
關鍵詞 ATP酶 高原 適應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human body’s ATPase .
【Abstract】 Objective Our aims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anoxicplateau environment on ATPase activity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healthy human body.Methods We measured the ATPase activity samples of75healthy persons twice at ainterval of60days.The first measurementwas taken in the first36hours right after the samˉples entered into the anoxic plateau environment,and the second measurement was taken60days later when the samˉples had adapted the anoxic plateau environment.Then we contrasted the variations of ATPase activity which the two measurements revealed.The ATPase activity in erythrocytes was measured with AmmoniumMolybdate method.Results In the first36hours,ATPase activity of the samples was almost at the same level as those healthy people who live in the plain regionenvironment where there is enough oxygen.But after60days when the samples had adapted the anoxic plateau environment,the level of ATPase activity of the samples was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at in the first36hours.(P<0.01).Conclusion Theenvironment can influence ATPase activity of human body.Especially,The anoxic plateau environment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ATPase activity and the adaptabilityof human body.
Key words ATPase Plateau Adapt
高原環境對人體影響的第一要素就是缺氧,機體在這種環境條件下生存,體內的物質代謝、能量供需及細胞呼吸都會發生相應的適應性變化,尤其是進入這種環境的初期 [1,2] ,實驗研究還發現急進高原對人體的免疫功能也有較明顯的影響 [3] 。為進一步研究、了解這種高原環境條件對人體紅細胞中的幾種ATP酶(ATPase)的影響,實驗選擇75例健康成人,在他們進入高原及一段時間后采集同一批人的血液標本,來研究進入這種環境初期的一段時間內人體RBC中ATPase活性的變化情況。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與處理 選擇江蘇、河南兩省健康體檢合格,18~22周歲的男性應征入伍青年75人,在他們進入高原環境(海拔2300m)36h內采集一次血液標本,等他們在該地區生活工作60天后,再次采集同一批人員的血液標本進行實驗研究,以觀察體內RBC中ATPase的變化情況。
1.2 檢測項目與方法 測定RBC中鈉-鉀-ATP酶(Na + -K + -ATPase),鈣-ATP酶(Ca 2+ -ATPase),鈣-鎂-ATP酶(Ca 2+ -Mg 2+ -ATPase)和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前3個酶測定選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試劑盒(酶的單位定義:每小時每10 7 個紅細胞中的ATPase分解ATP產生1.0μmol無機磷的酶為1個ATPase活力單位,即μmol Pi・10 7 RBC -1 ・h -1 ),CK選用北京柏定生物工程公司的試劑盒(速率法),實驗測定過程中,均按說明書要求操作測定,最后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處理(ˉx±s)。
1.3 儀器設備 雷杜RT-1904C型生化儀,Symxe F-800血細胞分析儀。
2 結果
對75人進入高原36h,生活適應60天后的4項測定結果顯示,環境條件的改變和高原缺氧對這4種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并具有統計學差異,結果見表1。
3 討論
ATPase是生物體內廣泛存在的一種極為重要的細胞膜上的酶,它的功能主要是維持細胞內外的離子及滲透壓平衡、跨膜電化學和細胞的能量代謝。由于該酶耗能產熱量占細胞總熱能的50%,故ATPase活性的降低,將會導致細胞內能量代謝、離子轉運和信號轉導障礙,從而影響細胞的正常功能。有資料表明生物體內ATPase活性還隨年齡變化酶活性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ATPase屬于細胞膜酶,因此,生物細胞膜及細胞器膜脂的性狀,會直接影響膜脂雙層中磷脂分子的運動狀態、膜蛋白功能和膜蛋白分子的運動。隨膜脂分子運動性狀的改變,膜上的ATPase水解活性會降低。膜的性狀還與膜上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和體內抗氧
表175人進入高原不同時段4種酶活性變化
注: ˇ μmol Pi・10 7 RBC -1 ・h -1化作用有關,因為膜脂質過氧化反應能使膜上的磷脂發生交聯,使膜脂質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及分子運動發生改變,引發膜的流動性下降,同時質膜中的ATPase活性受到影響,最終造成細胞內外的離子濃度失衡,細胞的正常功能受損,能量代謝失調而引發疾病及組織損傷。Na + -K + -ATPase是多種細胞膜上的轉運蛋白酶中的一種,存在于大多數真核細胞中,其生物活性在不同的組織細胞有較大差異。如具有興奮性和分泌功能組織細胞中的Na + -K + -ATPase活性就很強,在一般非興奮性和非分泌性細胞中的Na + -K + -ATPase活性就會弱一些。Na + -K + -ATPase利用水解一個分子ATP的能量,可將3個Na + 排出到細胞外,同時從胞外將2個K + 泵入細胞內,所以Na + -K + -ATPase的數質量是轉運并維持細胞跨膜Na+ 、K + 濃度的基礎。在體內各種ATPase發揮泵功能時,都是靠ATPase分子的構型在胞膜的兩側具有不同的構型變化來完成離子轉運的,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有ATP提供能量,所以ATPase消耗的能量主要是用于維持細胞內外的離子平衡及膜電位平衡。如實驗測得75人進入高原36h與60天后的Na + -K + -ATPase活性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說明人體在缺氧情況下生存。對ATPase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這種結果與我們以前的其它實驗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1,2] 。RBC雖不具有興奮性及分泌功能,但在胞膜上同時具有Na + -K + -ATPase、Ca 2+ -ATPase和Ca 2+ -Mg 2+ -ATPase,它們主要是維持RBC內外的鉀、鈉、鈣、鎂等的平衡。當然RBC膜上的Ca 2+ -ATPase、Ca 2+ -Mg 2+ -ATPase的功能活性還受鈣調素(CaM)的調節。人體中的RBC是懸浮于血液中的無核成熟細胞,也沒有線粒體及肌質網等細胞器,在RBC膜上也沒有Na + -Ca 2+ 交換系統(模式),主要靠Ca 2+ -Mg 2+ -ATPase來完成RBC內外的Ca 2+ 平衡,它在RBC中主要起穩定細胞膜及細胞形態的作用。邱仞之等在研究環境高溫時發現,RBC內的CaM與Ca 2+ -Mg 2+ -ATPase在熱應激時活性都有有明顯下降,長期從事高溫作業人員血中口形RBC、靶形RBC增多 [4] 。
我們的實驗結果顯示,60天后的3種ATPase活性比剛進入36h都有明顯降低(P<0.05),并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測定的CK活性顯示,進入60天后比剛進入36h有明顯增加,表明缺氧對人體的骨骼肌、心肌等有一定的影響。分析原因,主要還是缺氧致機體內的有氧氧化不足,無氧酵解增加及ATPase活性下降等許多綜合因素造成肌肉組織的能量供應及代謝障礙造成CK活性升高。同時,從測定的RBC中的3種ATPase活性的改變情況分析,肌肉組織及其它臟器組織中的一些細胞膜上的ATPase活性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會給人體適應高原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這種改變在適應的前期會更明顯一些,只有經過更長時間的適應、調節和再平衡后才能基本適應這種環境。但可能有少數人員,從他一進入高原到終身都不能適應,這主要表現在他進入的早期就會出現明顯的不適及病理生理改變而發生嚴重的高原反應或高原疾病。我們在另一項實驗研究中發現,成人在進入高原2個月后,體內RBC的平均體積比36h有增加 [5] ,通過ATPase的測定分析,證明RBC體積的變化與ATPase活性下降、胞膜內外離子濃度改變有關。RBC膜內外的正常離子平衡被打破,經過2個月的適應需要新建立起新的動態平衡,但RBC內外其它的相關離子濃度增加而引細胞膜和細胞形態的改變,同時缺氧造成ATP供應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劉兵柱,張成友,譚家勛,等.高原適應初期對人體部分代謝的影響.高原醫學雜志,2002,12(3):12-14.
2 范蘭芳,張成友,劉兵柱,等.急進高原對血脂和琥珀酸脫氫酶的影響.中華臨床薈萃雜志,2002,13(8):1218-1219.
3 張成友,劉兵柱,劉瑞雪,等.急進高原人群sIL-2R及體液免疫的變化.環境與健康雜志,2003,20(2):96-97.
關鍵詞老年醫學;環境重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交往能力
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現代人對疾病的認識已不限于生物醫學模式,而應發展成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泗塘新村占地面積2.44平方公里。截止2007年的戶籍人口數為53250人,流動人口1.7萬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達到23.9%。因此,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密集的“老齡化社區”,也是上海癌癥和心血管高發地區,惡性腫瘤的患病率為3%;此外,據2006年底統計顯示本社區精神病患者就多達424人,失業、吸毒和犯罪率均在上海高居前列。2005年初,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街道利用有限的空間分別將兩塊廢用已久的空地改建成虎林園和泗塘籃球公園兩個免費開放的大型主題公園。針對泗塘社區老年人的居住環境現狀,課題組1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調查研究影響社區居民健康的種種環境問題,以及與其他同類社區比較本社區存在的優勢和劣勢;分析比較環境整改前后,尤其是綠化區域及活動場所的增加前后人群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狀況的變化;并從醫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不同角度調查研究環境整改前后居民的健康狀況的改變。研究表明,項目在降低環境問題導致人體疾病發生率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有其特殊和重大的意義。
1對象和方法
1.1調查對象
選泗塘社區虎林和八村居委會每周堅持三次以上晨煉,并自愿參加本研究的60歲及以上200名老人為研究對象,這兩個居委的總人口數為5590,此為總體數。樣本數約占總體數的3.58%。
1.2調查方法
設計前測與后測調查問卷,目標人群為本社區泗塘社區虎林和八村居委會200名每周晨練3次以上的60歲及以上老人。前測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生活垃圾收集、鄰里安靜程度、住區綠化狀況、街頭綠化、周圍地區綠化、空氣質量、社區交往空間、街景美化環境、以及上述條件對生理、心理健康(包括精神和情緒等方面)以及交往能力的影響,由課題組成員經過培訓后現場調查。后測調查問卷由原課題組成員根據地址和電話進行上門及電話隨訪,內容則在前測問卷的基礎上增加包括居民對環境重構的知曉率以及對生活垃圾收集、鄰里安靜程度、住區綠化狀況、街頭綠化、周圍地區綠化、空氣質量、社區交往空間、街景美化環境在環境重構以后的滿意度和環境重構對生理、心理健康(包括精神和情緒等方面)以及交往能力的影響。前后測問卷間隔一年半時間,數據錄入電腦,用SPSS13.0軟件統計分析。
2結果
2.1基本情況
2.1.1人口構成
本次調查男性87人(43.5%),女性113人(56.5%)。
2.1.2年齡構成
200名60歲~69歲的老人88人(44%),70歲~79歲的老人71人(35.5%),80歲及80歲以上的老人41(20.5%)。
2.1.3文化程度
文盲49人(24.5%),小學53人(26.5%),初中67人(33.5%),高中或中專24人(12%),大學或以上7人(3.5%),文化程度普遍較低。
2.1.4居民年平均收入
居民年平均收入情況見表1。若以2005年上海市居民年平均收入18645元①為均線,則大多數人均在均線以下,可見,經濟狀況并不理想。
2.2居住情況
被調查人群200人中竟有71人住在一室戶中,住房空間相對狹小,人均面積小于10m2亦達10%左右。
2.3重構前后環境調查
調查顯示,重構環境前后人們對周邊環境的滿意度明顯提高,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與環境重構前比較,*p
2.4環境重構前后社區交往空間的變化
原先交流很少的有145人,這些人在有了象綠地這樣的交往空間以后情況有了明顯改善,認為自己比以前開朗和交朋友很多的有113人。表11表明通過環境的重建,交流的平臺增加了。
經卡方檢驗X2=252.61, P
2.5環境重構對生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環境的變化和社會交流平臺的增加對健康的影響也很大,200人中85人身體狀況較差,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中風、癌癥、骨關節疾病等多種慢性病,而且高血壓和骨關節疾病的發病率相當之高。在環境重構以后,居民的健康意識提高了,并通過各種方式改變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經過在綠化帶的活動以后原先85名被多種疾病困擾的居民身體健康狀況有明顯好轉的39人,較前有好轉的39人,有8人無明顯改善,但他們仍堅持在鍛煉身體。
2.6環境重構對精神狀況以及情緒的影響
環境變化對精神心理的影響也很大,有67人因為經濟拮據或疾病造成心理壓力大或精神差,有了綠地后,他們感覺自己的精神和心理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如下表所示:
經卡方檢驗X2=154.24, P
2.7環境重構的知曉率
2.7.1環境重構知曉率
對于兩處的綠地區域和活動場所的改建,社區居民的知曉率高達99.5%,這項調查結果比較令人滿意的。
2.7.2綠化區域活動鍛煉頻度
經過調查發現,僅有8人從不外出鍛煉身體,163人幾乎每天都到綠化區域進行活動鍛煉,結果也在項目組的意料之中。
3討論
環境改造后對人們社會交往空間的影響巨大,對健康和精神心理的影響也很大。
調查顯示,環境對身心健康和社會交往能力都有促進作用,從而間接地降低醫療費用的支出。因此,從這層意義上說,環境的重新構建與醫療費用的支出有著反比關系。
目前國內外密切相關的文獻[2][3][4][5]與本課題的不同之處在于:調查研究在人口密集和老齡化程度相當高的社區中利用有限的空地進行公園化綠地改造后,對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影響,從而印證社區空間結構改變的重要性。通過我們的調查研究在其他與本社區人口密集、老齡化程度高特點相類似的社區推廣這種通過外部環境結構的重建增加社區居民的交流平臺,達到促進社區居民身心健康,并創建一個溫馨美好的適用于“老齡化”社區的家園的最終目的。
參 考 文 獻
[1]《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
[2] 許鳳蓮.我國生活居室的空氣污染.《環境與健康雜志》.1991.2(2).
[3] 楊蕓等.建設生態社區的若干思考.《重慶環境科學》.1999.10.
[關鍵詞]人與環境;室內設計;影響;感知效應
中圖分類號:TU238+.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2306-1499(2014)01-
人們生活在世界上,就是環境的一份子,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導致了室內環境的設計要在滿足人們最基本的工作和需求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他們身處環境中時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所以室內設計思想要突出以人為本,盡量為人們創造一個美觀舒適的環境。
對于室內的墻面、地面、窗子和天花板等環境因素的設計,都充分體現著人與環境的關系。對于室內設計師而言,不一樣室內空間的環境因素要采用不同的設計要求。了解室內每一塊空間的功能并把人與環境的關系考慮進去是成功進行設計的基礎,也是整個設計的思路。
1.人對環境的感知效應
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為刺激和效應。刺激是環境帶給人們的影響,而效應是人們感知刺激所做的反應。當刺激到達一定程度時,人們會自動做出調節。若刺激量太大,人們會通過改變環境或者創造新環境來滿足自己對環境的要求。
良好的室內環境要能滿足人們心理和生理上的很多需求,應具備美觀、舒服、設施齊全和合適的濕度與溫度等特點,并且能夠不受不良因素的影響,如噪聲、輻射等,讓人們產生強烈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使人們的效應達到最佳的效果。
一個具備廣博的科學知識和文學素養的室內設計師才能把室內環境和人的關系處理好。他們在設計時要充分研究人們的心理環境和情感因素,這樣在創造時才能使空間的設計具有靈性,使人們在精神上能夠與空間進行交流。由于濕熱、光和聲等物理環境都會對人產生一定的刺激,使人們出現皮膚、聽覺和視覺等不同的生理反應,所以對室內的不同空間設計有著不同的要求。
2.人與環境間關系對室內設計的影響
人與環境間關系直接影響著室內設計風格,下面筆者將對其做具體分析。
2.1人和濕熱環境的關系對室內設計的影響
顧名思義,濕熱環境是指室內的空調或暖氣設施、室外的太陽照射和人們自身的穿衣指數與活動量所導致的室內濕環境和熱環境。雖然不同地區的氣候、溫差都比較大,但是人體體溫基本上是固定的,它是使各個器官都能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所以正常的室內溫度要遠低于這個溫度,才能讓我們感覺到舒適。
人和濕熱環境的關系直接影響著對窗子的設計,因為窗子是室內接收陽光的地方,所以室內設計師在對窗子進行設計時,要設計的科學、合理,朝南的窗子相對較大一些,以便接收較多的陽光,然后要掛有窗簾或者百葉窗,抵擋夏季的酷暑天氣。朝北的窗子要設計的小些,可以設計成雙層的玻璃窗來抵擋冬季的嚴寒,達到保暖的效果。
該關系還影響著對墻面、地面的設計。墻面對人的刺激主要體現在視覺和觸覺上,對于不同空間的墻面設計也要采用不同的材料來裝點。例如客廳和臥室等人們停留的時間較長且空氣相對干燥的地方,我們可以張貼一些纖維質地的墻紙,它既能保溫還能軟化墻面,而且在觸摸到時也不會有冰冷的感覺,充分考慮了住戶的心理;而對于廚房、廁所等相對水汽較重的位置,選用防水防滑的材料較為適宜。地面是人和室內環境接觸最直接的,所以它的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臥室最好采用木質地面,它可以起到隔熱保溫的效果,而且會給人們帶來舒適的感覺,而廁所、廚房等地應使用防滑耐磨的陶瓷地面,而且在裝修時要涂抹防水材料,以免有水滲入地面影響到樓下的住戶。
2.2人和氣、光、聲的關系對室內設計的影響
氣、光和聲這三個物理環境也是帶給我們最直觀感覺的因素。氣主要是指室內的空氣環境,其中包含我們能嗅到的味道,如花的香氣,煤氣等,也包含嗅不到的氣體,如二氧化碳和一些微生物等。光是我們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環境因素,主要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人們通過光的照射來獲得外界信息的概率最高,這也是設計師在設計時重點考慮的因素。對于聲音來說,這里我們主要分析噪聲的控制,噪聲主要指室外的交通噪聲和喧嘩的噪聲。
窗子是用來采光和換氣的地方,由于當今社會噪聲污染的日益加重,它又要起到一定的隔音效果。為了便于空氣的流通,南北窗子設計的位置要有重疊的部分,一旦有污濁的空氣出現能夠確保以最快的速度散發出去。而且應盡量使用雙層玻璃,有利于更有效的阻擋戶外的噪聲和有害氣體,玻璃的顏色也最好是透明的,保證能將光很好的過濾,不影響人們對色彩的辨別。
對于客廳墻面的設計,我們一般貼一些淺顏色的壁紙或者不做裝點,這樣即使沒有自然光照射到客廳里也可以通過墻面的反射獲得光照;臥室的墻面主要做暖色處理,這樣有助于放松和休息;廚房和衛生間由于濕氣較重采用瓷磚比較合適。
地面也是人們的感知效應最為明顯的地方。充分考慮氣、光、聲的環境因素的影響,在客廳地面,我們主要采用深顏色的材質,使得在夜晚開燈時不會造成強烈的視覺刺激出現不舒服的感覺。臥室主要使用木質地板,木頭有一定的吸聲效果,能夠降低腳步聲,不影響家人睡眠。
當今時代,室內設計中對于天花板的設計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它既是自己家的屋頂也是樓上住戶的地面,所以設計好天花板也是裝修當中非常關鍵的環節??紤]到樓上住戶所帶來的腳步聲或物品掉到地面發出的噪聲,應使用微孔材料或者微孔石棉板材,因為它能夠吸收噪聲,還有透氣吸濕的功能,能夠自動調節室內的環境。
3.結束語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室內設計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高。筆者通過上面的分析和闡述充分的說明了人與環境間關系對室內設計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如何創造人性化的設計,妥善處理好人與環境的關系是對室內設計師的要求和使命。這就需要室內設計師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創造力,為人們提供一個舒服、美觀的室內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博,陳出云.人與環境的關系對室內設計的影響[J].中國市場.2012,(10)
【關鍵詞】多媒體;學習;空間能力;認知方式;先前知識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09―0035―04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學習提供了新的具有重要潛在優勢的學習環境,多媒體技術能綜合言語信息(如解說、文字)和非言語信息(如動畫、表格、圖表、視頻和背景音樂等)于一體,生動、直觀地反映教學內容,具有信息量大、能動交互、使用范圍廣的優點。
但遺憾的是,現實的教學中出現“為了技術而運用技術”的情況,多媒體課件往往根據多媒體工具的技術功能進行設計,而沒有遵循心理學、教育學原則;往往按照設計者主觀意圖設計而忽視學習者的心理特點。在這種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多媒體課件,其教學效果也讓人值得懷疑,因此也就無法保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賈鋒、于龍的調查[1]結果發現:多媒體課件在重點、難點方面表現不突出,教學中與學生的交流不夠,互動性差,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然而,既便設計合理,多媒體教學也不一定對所有的學習者、所有的知識都有效,學習者的認知能力、認知風格、學習偏好都會對學習者信息的加工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學習者對不同知識類型、不同呈現方式的知識,其加工水平和加工通道也不相同,這必然也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劉文昌[2]認為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困惑主要有:(1)多媒體的功能發揮不夠,目前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著只是用多媒體來放一段音樂、放一段錄像或放投影片的現象,僅把多媒體當作單一媒體使用,難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巨大功能;(2)許多多媒體課件設計不盡合理,學生易對未知事物產生較強的興趣,但自控力不強,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難以持久;(3)在設計時,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中心”,考慮老師如何教,而很少考慮學生如何學的問題;(4)呈現的交互方式單一,無法根據自己的意志來選擇學習內容。
一多媒體環境下學習的研究現狀
一種媒體是否比另一種媒體更有效,這是媒體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持久、盡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創造性的問題(Clark,1983; Clark & Salomon,1986;Salomon,1979,1994;Wetzel等,1994)。例如,最初在多媒體學習領域中,該問題是以“計算機是否比課本更有效”的形式提出的。為回答這一問題,研究者[3]對使用包括文字和插圖的課本進行教學和使用計算機上圖形和敘述教授同一內容的教學進行效果對比,其中學習者通過觀看由計算機產生的動畫和同時呈現的講解來學習相同的材料,在這些研究中,以計算機為媒體的學生在隨后的問題解決測驗中平均提出了7.5個創造性答案,以課本為媒體的學生平均提出7.3個答案。與已有研究一致(Clark & Salomon,1986),該研究并沒有為媒體效應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基于計算機的學習只比基于課本的學習在問題解決測驗中多產生了3%的答案,這一差異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與大多數關于媒體效應的研究相似,由于在將兩種媒體進行對比時存在著嚴重的方法學問題,比如,學習內容和學習者本身的差異會對實驗結果產生嚴重的影響,這一點也得到了后來研究[4]的驗證,如學習材料、自主學習能力、學習風格都會影響媒體效應。
簡單地說,尋找媒體效應是早期關于多媒體教學的研究,但當前的教育心理學家一致認為,各種媒體的相對有效性已不再是一個建設性的問題(Clark,1983,1994;Clark & Salomon,1986;Ross,1994; Salomon,1994)。例如在關于Clark(1994)的論斷――媒體效應無法與其它方法、個人特質因素分開的爭論(Ross,1994)中,各方面的研究者一致認為,關于媒體的問題應該重新界定。
后來,基于生成理論,E.Mayer將同時受到言語解釋和視覺解釋的學生(多表征組)在問題解決遷移測驗上的表現優于只接受言語解釋的學生(單表征組)的效應稱為多媒體效應。很多研究(Mayer & Anderson,1991,Mayer & Anderson,1992,Mayer & Gallini,1990)表明:與單獨呈現講解相比,當講解與動畫同時呈現時,學生將在問題解決遷移測驗中取得更好的成績;與呈現文本相比,同時呈現文本和插圖時學生將在問題遷移解決測驗中取得更好的成績。有研究發現[5],從時間上來說,圖片和文字同時呈現比分開呈現時,其在問題解決遷移的成績要好;從空間上來說,圖片和文字相鄰呈現比相繼呈現時,其在問題解決遷移的成績要好。也就是說只有當圖片和文本在時間上具有同時性和在空間上具有相鄰時,才能使得學習者的圖像加工與言語加工兩個通道建立起聯系,才能提高學習者問題解決的能力,這與多媒體學習的生成理論是一致的。在Jones,Linda C.和Plass,Jan L的研究[6]中也發現:圖片和注釋同時呈現比將二者單獨呈現時在外語單詞的學習上效果要好。
Richar E.Mayer Sherry Fennell Lindsay Farmer & Julie Campbel還探討了多媒體環境下文本的風格對學習者學習效果的影響[7],研究發現非正式的談話式的描述語言組在遷移測驗上的得分明顯的高于正式的非人性化的描述語言組,但是在保持測驗上的得分兩者之間卻沒有顯著的不同。這個結果與Mayer Richard E.& Sobko Kristina等以前的研究結果[8]是一致的,多媒體環境下用人類語言比用機器合成語言在遷移測驗當中的成績要好,但是在保持的測驗當中同樣沒有發現顯著的不同。
二個人特質對多媒體環境下學習的影響
1 學習者已有知識對多媒體環境下學習中的影響
學習者已有的知識主要指學習者在學習之前已經掌握了的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知識經驗。媒體效應對于先前知識較少的學習者而言較為明顯,對于先前知識較多的學習者不明顯。將語言解釋呈現給先前知識較多的學習者時,他們更善于形成自己的心里表象,進而在言語和視覺表征之間建立聯系。而僅呈現言語材料時,先前知識較少的學習者難以獨立地形成有效的心里表象。因此先前知識較少的學習者更易于從相鄰呈現的言語和視覺材料中獲益。E.Mayer等人[9]使用有關閃電機制的文本和插圖的實驗發現,低先前知識組的學習者中,接受結合呈現的材料的學習者產生的創造性解決方案多于接受分離呈現的材料的學習者,但對于高先前知識組的學習者,結合組與分離組的成績無顯著差異。
劉儒德、陳琦、David Reid在考查文圖整合加工水平的文字測驗中發現,學習能力和插圖類型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10];同時他們在研究計算機的插圖工具對科學說明文的意義時還發現學習能力高者的測驗得分顯著高于學習能力低者,插圖類型與學習能力之間不存在顯著交互作用[11]。
2 空間能力對多媒體環境下學習的影響
空間能力是智能的基本成分,指人們對客體或空間圖形(任意維度)在頭腦中進行識別、編碼、貯存、表征、分解與組合和抽象與概括的能力[12]。它主要包括空間觀察能力、空間記憶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等因素。在完成空間任務的認知過程中,空間想象能力起著重要的中介橋梁作用,而空間思維能力則起著決定性的、核心作用。
有研究發現空間能力對圖形或圖像的知覺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空間能力與認知風格存在著交互作用,比如李壽欣、周穎萍認為:在呈現的材料結構復雜(隨機情境)的條件下,不同認知方式個體的視空間工作記憶廣度存在明顯差異,場獨立者的視空間工作記憶廣度明顯高于場依存者;而在呈現的材料有結構(結構簡單)的條件下,兩者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呈現的材料路徑復雜條件下,不同認知方式個體的視空間工作記憶廣度存在明顯差異,場獨立者的視空間工作記憶廣度明顯高于場依存者;而在呈現材料的路徑簡單的條件下,兩者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13]。而且空間能力低的學習者在記憶中保持和操縱視覺表征時可能會感到更為困難,因為他們不易于從鄰近呈現的視覺和言語材料中獲益。與之相反,空間能力高的學習者更善于在記憶中靈活地保持和操縱視覺表征,因而他們更易于從鄰近呈現的視覺和言語材料中獲益。E.Mayer在她的實驗研究(Mayer & Sims,1994)中也發現:多媒體效應對于空間能力高的學習者而言較為明顯,對于空間能力低的學習者不明顯。另外Plass,Jan L.Chun,Dorothy M.Mayer,Richard E.和 Leutner,Detlev,Erfurt U.在多媒體環境下外語的學習中同樣發現[14],學習者的口語能力和空間能力會對外語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空間能力高的學習者比能力低的學習者學習成績好。
3 認知風格對多媒體環境下學習的影響
個體的風格所描述的是一個人習慣上完成學習任務所采取的應對方法或反應。認知風格實質是個體組織和表征信息時表現出的偏好性的習慣性的方式[15]。Hamblin對教師提出建議“鼓勵學生用一個長期的過程來形成一種有意義的高效率的學習風格。強加一種學習風格,在教育上等同于把一種錯誤的自我強加給別人――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一種具有破壞性的行為。[16]”多媒體教學設計也是如此,在強調設計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考慮個體的差異,尤其是認知風格的差異,因為它對個體的學習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需要不同的學習策略。
研究發現,學習材料的類型與認知風格對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有交互作用。Riding和Douglas[17]以59名15-16歲的中學生為被試研究了信息呈現方式對他們學習的影響,結果發現,借助計算機以文本+圖片的格式來呈現的關于轎車制動系統的材料與只采用文本呈現同樣的內容相比,更能夠促進表象型學生的學習,提高的幅度相當明顯,接近只有文本方式下的分數的兩倍;對于言語型的學生來說,兩種呈現方式下的學習效果相似。 因為表象整體型者最傾向于將信息用心理表象的方式組織成一個整體,所以他們的成績可能在增加了動畫時提高最大;而言語分析型者傾向于用語義將信息表征為認知組塊的風格可能不利于相關聯系的形成,他們的成績可能在增加了動畫時變化不大。在處理信息時,與整體型的人相比,分析型個體需要一個更大的“視窗”,因為整體型的人傾向于將信息組織成結構較為松散的整體,而分析型的人則傾向于將信息組織成分割明顯的認知組塊,有限的視窗(如計算機)可能使他們更難獲得一種整體觀,但對于整體型的學生,情況正好相反。Riding和Crrimley以80名11歲小學生為樣本,比較了對計算機呈現的關于科學主題的CD-ROM多媒體教學材料的學習成績和在傳統教學方法下取得的用標準評估任務測驗(SAT)所測得的成績[18],他們發現,整體一分析風格和呈現方式對回憶成績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分析型的學生適合傳統的教法,整體型的學生適合于運用計算機學習。另外有證據表明,計算機操作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屬于表象整體型。
陳琦、吳洪健在多媒體環境下學習相遇問題的研究中發現,場依存性學生和場獨立性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同,學習結果也有差異,從總體上看,場依存性學生的成績略低于場獨立性學生;在只有學習路徑支架條件下,場依存性學生在大部分指標上的成績低于場獨立性學生;在有學習路徑和解題思路支架的條件下場依存性學生在練習得分、理解水平上可達到與場獨立性學生同樣的標準,但在遠遷移水平上場依存性學生的成績與場獨立性學生有較大差距;因此在多媒體環境下學習較抽象的相遇應用題時,提供解題思路支架是必要的,對場依存性學生更有幫助[19]。
陳錚通過對信息呈現方式和認知風格的研究[20]發現,良好的信息呈現方式(增加了動畫,文本和動畫接近協同呈現)能幫助表象型學生的記憶和問題解決成績得到較大的提高,而對言語型學生的幫助不大;在良好的信息呈現方式下(增加動畫,文本和動畫接近協同呈現),表象整體型學生的記憶成績提高最大,言語分析型學生的記憶成績提高最小,表象分析型和言語整體型學生居中。綜合性認知風格與文本和動畫是否接近協同呈現對學生的問題解決成績有顯著的交互作用,在文本和動畫接近協同呈現時,表象整體型學生的問題解決成績提高最大,其次為表象分析型、言語整體型和言語分析型,在有動畫時,表象整體型學生的問題解決成績提高最大,其次為表象分析型、言語整體型和言語分析型,體現出表象型、整體型認知風格在良好的信息呈現方式下,對多媒體教學效果的提高作用。整體一分析維度和信息的呈現方式(是否增加動畫、文本和動畫是否接近協同呈現)對學生的記憶和問題解決成績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但在良好的信息條件下(有動畫、文本和動畫接近協同呈現),整體型學生的記憶和問題解決成績的提高高于分析型學生。整體一分析維度更可能與表象一言語維度相結合形成綜合性認知風格來影響學習者在不同信息呈現方式下的學習效果。
三 對國內外研究的簡要評價
自從計算機被用于多媒體教學以來,國外學者在多媒體教學的應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提出了一些相關的理論,特別是佩維沃(Paivio)雙重編碼理論和梅耶(E.Mayer)多媒體學習理論,它們都在多媒體教學和研究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v觀國外對多媒體教學效果的研究發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多媒體效應,也即怎么樣的媒體或者媒體組合對于學習者是有效的,對于這個問題研究者基本上達成了一致,用文本和動畫結合起來呈現的教學信息,學習者的保持和遷移效果好。
(2) 關于多媒體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呈現的連續性,時間上具有同時性和在空間上具有相鄰時,學習者的保持和遷移效果好;另外,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過量信息會對學習效果產生不良的影響,也即圖片與文本之間的關系要聯系緊密,文本應該是對圖片或者動畫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的準確的精練的描述,盡量避免一些冗余的信息。
(3) 文本信息通過不同的感覺通道呈現的問題,比如對于文本信息通過視覺和聽覺兩個不同的通道呈現時,視覺通道呈現的效果要優于聽覺通道呈現的效果。
(4) 文本信息的風格也會對多媒體環境下的學習效果產生影響,比如非正式的談話式的描述語言呈現文本信息,其效果要優于正式的非人性化的描述語言的呈現,口頭語言的效果要優于書面語言的效果。
(5) 個體特質方面,當個體的智力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多媒體的刺激才能夠發揮作用,而且隨著個體知識的積累、認知風格的差異,他們在多媒體環境下的學習效果也不同。
然而國內關于多媒體環境下學習效果的研究還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以上(1)(2)(3)這三個方面,對與文本信息的風格和個體特質方面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另外,縱觀國內外對多媒體學習的研究發現,主要集中在程序性知識(主要指一些關于自然科學,也即原理性方面的知識)的學習,只有De Westelinck,Katrien等對于陳述性知識(主要指一些關于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的研究[21]中發現,多媒體環境下的學習并不能夠提高學習者在保持和遷移方面的成績,但同時,這種條件下的學習也不需要過大的智力負荷。對于多媒體的描述信息,用聽覺通道呈現時學習者在保持和遷移方面的成績都低于用視覺通道呈現時的成績[22]。
四 啟示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的分析,特別是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Richard E. Mayer和我國學者劉儒德、陳琦等大量實證研究的分析,我們認為以往研究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
(1) 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多媒體所進行的程序性知識的學習上,而對多媒體應用于陳述性知識上的研究則相對較少。
(2) 以往研究中所用的言語信息都是用文字也即視覺的加工形式來呈現的,如果將這種視覺呈現的文字信息改變為聽覺呈現的文字信息時,其學習結果是否會受到影響?
(3) 以往的研究沒有將多媒體信息的呈現方式、認知風格、空間能力和先前知識做一個整體的研究,以便進一步考查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此外,由于美國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率要比中國高出很多,美國的中小學生對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了解程度相應的也要比中國的學生好,那么,在中國的研究是否會得到和Richard E.Mayer一致的結果。
總之,運用基于計算機和基于課本的媒體時都既可能產生有效的教學,也可能產生無效的教學,而且,不同認知方式、學習能力的學生的學習具有不同的特點,在運用媒體教學時應充分考慮。本文目的就是通過對多媒體學習環境中,文字信息和圖像信息、聽覺信息和視覺信息的呈現方式以及一些個人特質,比如:空間能力、認知方式和先前知識等因素進行分析,以便為我國的中小學多媒體教學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更好地指導多媒體教學。
參考文獻
[1]賈鋒, 于龍.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課程資源的研究報告[J].中國電化教育.2007,(1):64-66.
[2]劉文昌, 多媒體視聽要素對高中學生識記水平影響的研究[D]. 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6.
[3] Clark. R. E. & Salomon. G. Media in teaching.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M]. New York: Macmillan. 1986: 464-478.
[4] Mayer, Richard E.When Static Media Promote Active Learning: Annotated Illustrations Versus Narrated Animations in Multimedia Instruction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2005, 11(4): 256-265.
[5] Mayer.R.E.& Anderson.R.B The instructive animation: helping students build connections between words and pictures in multimedia lear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2, (84): 444-452.
[6] Jones,Linda C.& Plass,Jan L.Support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French with multimedia annotations[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2, 86(4): 546-561.
[7] Richar E.Mayer Sherry Fennell Lindsay Farmer & Julie Campbell. A Personalization Effect in Multimedia Learning: Students Learn Better When Words Are in Conversational Style Rather Than Formal Style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4, 96(2): 389-395.
[8] Mayer Richard E. Sobko Kristina & Mautone Patricia D. Social cues in multimedia learning: Role of speaker’voice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 95(2): 419-425.
[9] Mayer.R.E.Steinhoff.K. Bower.G. & Mars.R.. A generative theory of textbook design:Using annotated illustration to foster meaningful leaning of science text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5,86(4): 546-561.
[10]劉儒德,陳琦,David Reid.多媒體互動插圖對科學說明文學習的影響[J].應用心理學,2002,8(2):39-44.
[11]劉儒德, 陳琦, David Reid.基于計算機的插圖工具對科學說明文的意義建構的影響[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3): 161- 164.
[12] 李洪玉.青少年空間認知能力發展的研究[D].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 1999.
[13]李壽欣, 周穎萍. 個體認知方式與材料復雜性對視空間工作記憶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5,38( 4):523-531.
[14]Plass, Jan L. Chun, Dorothy M. Mayer, Richard E. & Leutner, Detlev, Erfurt U. Cognitive load in reading a foreign language text with multimedia aids and the influence of verbal and spatial abiliti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3, 19(2): 221-243.
[15][16] Riding. R. J. & Rayner. S. G.隴國維譯.認知風格與學習策略 [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7-8.
[17] Riding, R J., Ashmore,L. Verbal-imager learning style and children's recall of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pictorical versus writte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0, 6: 141-145.
[18] Riding. R.L. & Crimley M. (1999) Cognitive style and Teaming from multimedia CD-ROMs in 11-year-oldchildren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0: 43-56.
[19]陳琦, 吳洪健.在建構性多媒體學習環境中教學支架和認知方式對小學生應用題學習的影響[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1,94-95.
[20]陳錚.信息呈現方式和學生的認知風格對多媒體環境下科學學習效果影響的實驗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