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教育家孔子

      教育家孔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育家孔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育家孔子范文第1篇

      論文摘要:孔子的教育倫理思想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主要包括: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理念;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學方法;德育為先的教育指導思想;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培養目標;學而不厭,海人不倦的教育職業要求。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如何搞好教育成了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西方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一次巢會后發表的宜言中認為,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亂,就必須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憊。孔子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倫理思想乃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對當今世界教育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十分重視教育的教化作用,認為教育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推動力。在他看來,要使人民富庶,國家強大,社會安居樂業,就必須對人們進行教育,反之,“使民不教,則民不足,民不足則無信,民無信則國不立,國不立,則仁義禮智否矣。”他還認為教育是改造和再造社會道德規范體系的有效途徑,只有通過有目的的教育,把仁義道德的一系列規范和要求內化為全體社會成員的一種自覺的道德意識,才能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家質,從而為‘德治”創造前提。因此,他提倡并率先實行了一種新的教育形式—私學,把教育的大門向全體社會成員平等的開放。

      孔子認為“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因此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理念。‘有教無類”指的是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人人都可以人學受教育。孔子的弟子來自諸侯各國,分布地區較廣。他不但吸收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人學,還欲居“九夷”施教,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孔子的弟子還出身于不同的階級和階層,如南官敬叔、司馬牛等是來自貴族階層;顏回、曾參等是來自平民家庭;子路原是不知禮的“野人”,子貢是個商人,仲弓之父為“賤人”,“子張,魯之鄙家也;顏琢聚,梁父之大盜也……”顏回等人不僅非貴族子弟,而且也非士人,出身很卑殘,孔子都肯接受為自己的學生。此外,孔子也十分注重給別人以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例如:有一個名為互鄉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難與言。互鄉一童子求見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門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釋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論語·述而》)這就是說,只要人愿意進步,不管其曾經怎樣,現在潔身自好,以求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我們就不應該放棄他,誰也不能剝奪他受教育的機會。

      孔子的“有教無類”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人應受教育的主張,充分體現了教育的民主性、平等性,打破了傳統文化傳播中的貴踐界限,對于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素質、普及教育、傳播先進文化、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學方法

      孔子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孔子指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也就是說,每個人先天的案賦是很相近的,但是每個人的習性(習慣和性格)卻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由于每個人后天學習成效有很大差異的緣故。孔子還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對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也就是說,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魯、哆之異,人的心理狀態有勇進與退縮之別,而且每個人的才能有不同的發展趨勢(例如有的適合文學,有的適合從政,有的適合軍事,有的適合經商等),因此教學中必須根據這些人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

      若說孔子所推行的“有教無類”,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教育相對公正。那么,他所實踐的“因材施教,,方法,則是對這種教育公正的進一步深化。“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是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先天智力的不同,并且要有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孔子就通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深刻了解其弟子的道德面貌、性格特征,且能準確扼要的作出鑒定評價,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哮”(《論語·先進》),等等;并由此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特點進行差異教學,面對子路和冉有請教的同一個問題:“聞斯行諸?”(聽說了一件事,要不要馬上去做?),孔子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對前者,孔子約束其“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對后者,孔子則鼓勵其“聞斯行之。”(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公西華對此發生疑問,孔子解釋說:“冉有退縮,故鼓勵其進取;子路則勇于進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縮。”(《論語·先進》)這個故事就是比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孔子的學生之所以各有所長,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結果。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學方法不僅滿足了當時社會對各類人才的歷史需求,而且從現代教育學的觀點看,也轟夢一種追求高效率教學原則的科學教育方法。

      3、德育為先的教育指導思想

      “成人”、“成德”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與內容。孔子培養人才首先注重的是德育。他主張學生“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即把品德修養,禮義實踐列于學習文化技能之前。他要求學生“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即把信仰政治理想,執守道德修養,遵循仁愛學說置于學習文化技藝之前,作為根本。孔子認為一個有志向、有道德、有操守的人,才能愛人、濟眾、濟民,所以他教學生以“忠”與“信”的道德知識,培養他們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忠”是我國傳統的為人的美德。孔子認為“盡己之謂忠”,作為君子要做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還教育學生要“主忠信”,“言忠信,行篤敬”。他認為,有了堅強的道德信念,就能夠“篤信好學、守死普道”、“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而成仁”,為祟高的道德目的而獻身。有了祟高的道德情感,就會對好壞行為產生一種愛與憎的情感,“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惡不仁者”,而認為“好仁者無以尚之”。有了堅定的道德意志,就能夠志于道。孔子的德育是以’‘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務本”就是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即能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人。實施德育的過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過程。有無人格是區別人獸的標志,喪失人格就要淪為禽獸。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務。

      把完善人格作為做人的目標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為德育的根本任務,孔子的這一光輝思想不僅至今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我國當前的教育現狀來說真可謂“切中時弊”。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里,學校教育競相追求學業佳績,忽略品格的熏陶與培養;人們無休止地追求金錢、物資與感官享受,致使人們身心失常、心靈孤寂、人格分裂,以及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精神失常、酗酒、嗜毒、殺人、自殺等,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與人類的安寧。基于此,我們必須深切地反省思考,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并認真借鑒孔子的重視德育的教育倫理思想。

      4、注重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培養目標

      孔子十分注重培養人的全面發展。他從道德教育、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等方面去培養學生,以使其獲得全面綜合的發展。《史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史記·孔子世家》)《論語》也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即文化技藝,生活實踐,忠誠待人,信實辦事四類,從德、智、行全面關心、培養學生。孔子的教育內容可概括為“六書”和“六藝”。“六書”指的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偏重于文化知識;“六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偏重于才能和技術的訓練。他認為禮、樂、射、御、書、數是一個學生必須掌握的全面知識與技能。“禮”是人行為的準則,側重于德育;“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形成人的性格,側重于美育;“書、數”是基本知識與技能,側重于智育;“射、御”是軍事課程,側重于“體”。很顯然,孔子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既有豐富的知識與技能,又具備高尚的品質,內外兼修,全面和諧發展。

      此外,孔子還認為智、仁、勇、藝、禮、樂六個方面,構成了最高標準的成人。他把這六項任務看作一個聯系的整體,同時認為,這六種因素又有自己的獨立性,各自有其特殊的任務。他說:“仁者不優,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間》)“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等等。這比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僅僅追求在道德上的完善化的人格要全面得多。

      由此可見,孔子是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砌,“美”(樂)、才”等幾方面都得到全面修養和發展這一教育目標的“先師”。他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很好的結合起來,這一點正是我們今天的教育所需要借鑒之處。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職業要求

      教育家孔子范文第2篇

      關于儒家,西方已經有人把孔子列為對人類文化貢獻最大的偉人之首。在當代,隨著國學的復興,孔子也受到人們越來越多人的尊重。我們的傳統文化又到了一個回升和復興的時期。這或許就是我們當代國學的基本背景。

      孔子真正入仕的時間,大概是在二十五六歲的時候。他擔任了魯國太廟的助祭,就是幫助主祭者做一些祭祀的準備工作,相當于太廟里的基層管理員。這份工作,估計也就是幫助擺放祭器啊、在祭祀過程中擔任低級司儀啊,以及祭祀過后的收拾整理,諸如此類的事。在這個工作中,孔子很仔細地留意國家的禮儀,不管是祭祀之禮,還是其他的禮儀,他都非常在意。估計正是這個階段,逐漸奠定了孔子把“禮教”作為儒家根本思想的基礎。當時的孔子,對“禮”已經有了非常高的見解。那么,在孔子的心目中,禮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呢?禮的本質又是什么呢?我們用《論語》中的兩段話來簡單說明一下。

      第一則是孔子與他的學生子夏的對話:“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眉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啟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問孔子的話,前面幾句是《詩經》里面的詩句。巧笑倩兮,我們出門遇見一個美女,非常漂亮,她對你輕輕一笑,非常傳神,讓你心動不已。美目盼兮,就是她不光對著你笑,還用眼睛瞧了瞧你,讓你心曠神怡,所謂顧盼生姿就是這樣的。素以為絢兮,就是說這個美女穿的衣服很樸素、素凈,為什么會讓人看起來覺得絢麗多姿,非常漂亮呢?子夏就問孔子說:“這幾句詩到底說的是什么啊?”

      教育家孔子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孟加拉南北大學孔子學院 漢語教學 學習動機 學習態度

      一、背景介紹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位于南亞次大陸東北部的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的三角洲上。東、西、北三面與印度毗鄰,東南與緬甸接壤,南瀕臨孟加拉灣。孟加拉奉伊斯蘭教為國教,穆斯林占總人口的88%,主要民族為孟加拉族,另有20多個少數民族。國土面積147570平方公里,人口約1.6億,首都達卡,孟加拉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①

      1975年10月4日,中國與孟加拉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孟建交以后,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了多方位的合作。1979年11月,中孟兩國簽署兩國政府文化合作協定。2003年,中孟兩國簽署了《中孟文化合作協定2004-2006年執行計劃》。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及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漢語熱”在孟加拉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孟加拉人希望學習漢語言,了解中國文化。孟加拉南北大學孔子學院是南亞第一所孔子學院,2005年11月,中國國家漢辦與孟加拉南北大學在北京簽署協議;2006年2月14日,孟加拉南北大學孔子學院正式掛牌并啟動,國內合作院校為云南大學。筆者有幸于2012年11月以國家漢辦公派漢語教師的身份被派至南北大學孔子學院任教,有機會對該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情況作簡要的調查和描述,并提出一些相關思考。

      二、孟加拉南北大學孔子學院漢語教學現狀描述

      孟加拉南北大學孔子學院自建院以來,堅持面向達卡開展多層次、寬領域、有針對性的大學、中學及社區漢語教學,增進孟加拉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了解,發展中孟友好關系,以此為辦學宗旨和目標。下面對南北大學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現狀作具體介紹:

      (一)學期安排與課程設置

      南北大學孔子學院的學期安排和南北大學的學期設置基本保持一致,分為春季(1月到4月底)、夏季(5月中旬到7月底)和秋季(8月中旬到12月)三個學期,3個月一個學期,一學期每門課程有24次課,每周兩次課,每次課1個半小時。課程分為晚上班和周末班兩種:晚上班開設兩個,周日、周二一個班,周一、周三一個班,晚上6點半到8點上課;周末班是星期五、星期六早上10點到11點半上課。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選擇任意一個班級。學員構成主要有兩部分:社會已工作人士和南北大學在讀學生。教學模式主要分為兩大類:“請進來”和“走出去”。

      “請進來”是南北大學孔子學院主要的教學模式,即學生來到南北大學參加漢語課程的學習,主要有以下幾種課程類型:

      1.基礎漢語課程

      基礎漢語課程是孔院的主干課程,學生人數相對較多。孔院根據學生的實際漢語水平,開設了六個級別的班,分別是基礎漢語一、二、三(上)、三(下)、四(上)、四(下)。

      一般來說,每個級別都會有兩個晚上班,一個周末班,每個班5~30個人不等。通過六個級別的學習,學生具備了漢語日常會話、認讀與書寫常用漢字的能力,能使用漢語進行日常交際。教材是《長城漢語》系列教材。

      2.文化實踐課程

      在國家漢辦的大力支持下,孔子學院引進多套多媒體文化體驗設備,建立健全“中國文化體驗中心”,形成以“奇韻亭”(音樂室)、“翰墨軒”(書法室)、“香茗屋”(茶藝室)、“彩云軒”(舞蹈室)等文化體驗教室為教學實踐主體的中國文化課教學基地,發揮其文化實踐功能,得到了學生的贊譽。為使文化體驗教室與漢語教學相適應,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孔院根據教學的需要、學習者的需求,開設多種類中國文化課程,如中國茶藝、中國歌舞鑒賞、葫蘆絲演奏、中國書畫、中國電影、中國烹飪等。從2013年春季學期起,學生除了參加孔院的基礎漢語課程外,還可以免費參加八次文化實踐課。文化實踐課程的開展,不僅吸引了孟加拉國學員,還吸引了外國駐孟使館的工作人員。文化課的開設,更好地輔助了漢語教學,使孔子學院日益成為中孟文化溝通交流的平臺,成為孟加拉人民了解中國、實踐和體驗中國文化的重要場所。

      3.南北大學文化選修課程

      為了更好地教授漢語、傳播中國文化,南北大學孔子學院為南北大學開設了《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nd Culture 》(漢語與中國文化概述)學分課程(3學分)。2012年秋季學期,學院協助南北大學組織開設了《中國研究》學分課程,以滿足學生更進一步了解和探究中國文化的需求。很多學生正是因為前期參加了中國語言與文化概述類課程的學習,對漢語和中國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最后成為孔子學院的長期學員。

      4.“一對一”課程

      根據學生的需求,南北大學孔子學院開設了“一對一”漢語教學,根據學生的需求及短期學習目標,為其量身打造和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漢語教材或自編教材。上課時間比較靈活,一般由任課老師和學生溝通商量、孔院統籌安排。很多學生由于種種原因,錯過了基礎漢語小班課程的報名和學習,或學生想對漢語聽、說、讀、寫等專項技能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和實踐,“一對一”課程的開設真正地滿足了學生靈活學習漢語的需求,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漢語的專項能力。

      5.HSK輔導課程

      為了切實提高學生HSK考試的通過率,孟加拉南北大學孔院專門開設了HSK輔導課程。一般在考前1~2個星期,根據HSK考試大綱、詞匯和樣卷,由專業的漢語教師對學生進行HSK考試突擊訓練,一般5~10次課不等,每次課2~3小時。

      “走出去”是南北大學孔子學院近幾年逐漸開展起來的教學模式,即漢語教師走出孔院,去對方學校或者工作單位,為其開設專門的漢語課程。孔院為東航、華為公司及孟加拉NAWANA公司等當地的高層管理干部及員工,開設有針對性的漢語培訓班。如從2012年12月開始,對中國東方航空公司(達卡辦事處)的本土員工進行民航漢語教學,每周三次課,每次課一個半小時。經過兩個月的漢語學習,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迅速提高,11名學生參加了2013年1月12日的HSK考試,八名學生順利通過了HSK一級考試,最高分190分。2013年4月開始,孔院派出三名漢語老師對包括韓國駐孟加拉國大使在內的三名韓國駐孟加拉使館的工作人員進行漢語“一對一”培訓,目前課程還在順利開展中。

      (二)問卷調查

      為了進一步了解南北大學孔子學院學生基本情況、學習漢語的動機、學習態度、對老師和教材的看法及建議等,筆者對孟加拉在南北大學孔子學院學習的學生做了一次隨機的問卷調查,我們共發放了40份問卷,收到有效問卷22份。

      隨機調查的對象里,男生占95%,女生占5%,這可能跟穆斯林的宗教習俗有關,男生比女生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機會。其中21~30歲年齡段的占77%,31~40歲年齡段的占14%;大學生占41%,公司職員占18%;做生意的人占18%。大部分來孔院學習漢語的學生都是孟加拉人,占82%,其他國家的學生占18%,有一些使館工作人員及其家屬,或者在達卡做生意的外國人也選擇來孔子學院學習漢語;參加過HSK考試的學生占14%。

      問卷中,關于“你為什么學習漢語”,學生的回答如表1所示。

      表1 你為什么學習漢語

      調查顯示:大多數來孟加拉南北大學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學員都是出于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熱愛、希望以后可以去中國旅游、找到一份好工作。孟加拉學生普遍對中國人很友好,希望增進中孟友誼,這一點在筆者來到孟加拉任教以后就深深地感受到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孟加拉人希望了解中國,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中國每年都提供大量的政府獎學金和孔子學院獎學金名額,近年來給孟加拉學生的獎學金名額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孟加拉學生希望學習漢語以后,有更多的機會申請到獎學金,從而可以去中國學習。

      關于“你對學習漢語的態度”這一問題,細化成八個選項,可以多項選擇,調查結果和選項如表2所示。

      表2 你對學習漢語的態度

      從調查結果來看,有很多人認為漢語發音難,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漢語發音不難,這可能和學生的學習水平有關;有的人剛剛接觸漢語,初步接觸漢字,覺得漢語比較難。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逐漸了解到漢語的語音和語法規則跟孟加拉語相比并不是那么難。

      所有學員都覺得漢語是有用的,并且大部分學員都對漢語持積極的態度,覺得漢語很好聽,并了解到漢語特殊的聲調和文字,有了一個大體的認知。

      關于“你喜歡什么樣的漢語老師”這一問題,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你喜歡什么樣的漢語老師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都喜歡年輕、積極活躍、幽默、有肢體語言的老師,這跟接受問卷調查學員的年齡有關。英語是孟加拉的官方語言,所以大部分學員都喜歡英語流利的老師。學員更多地選擇男老師,這跟穆斯林的習俗有關。另外,部分學員希望老師能說流利的孟語。

      關于“你喜歡什么樣的漢語教材”,調查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你喜歡什么樣的漢語教材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員希望漢語教材里配有英語翻譯,這跟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在孟加拉中小學教材里,英語被廣泛使用,很多教材直接是英語版,沒有孟加拉語。大多數學員希望能學到漢語日常用語,學了以后能達到和中國人簡單交流的目的。漢字對初學漢語的孟加拉學員來說,是一種完全陌生的書寫系統,難寫、難認、難記,所以他們希望漢語教材里的生詞和課文都能配有拼音。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學習漢語的同時,學員也希望教材介紹一些中國文化。另外,教材里有一些漢語和孟語的簡單對比,一些孟加拉人名、地名等都會讓學生產生親切感。

      三、啟示及相關思考

      孔子學院的主要職能是教漢語、傳播中國文化。如何在非目的語、穆斯林環境下有效地開展漢語教學,吸引更多的學員,不斷擴大其影響力,這是南北大學孔子學院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面對和深入探討的問題。

      南北大學孔子學院應考慮到當地的政治、文化、學期和學制等特點,多層次、寬領域、有針對性地開展漢語教學:(1) 如何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相結合;(2)如何擴大漢語學習的宣傳、擴大招生規模;(3)如何有效地開展社區漢語教學;(4)加大HSK宣傳力度,將HSK與獎學金掛鉤,吸引更多學員;(5)對現有的中國教師進行培訓,并培養一批本土化的漢語教師;(6)開發適應孟加拉的國別化適應性教材。

      孟加拉南北大學孔子學院已經成立七年,作為海外語言和文化推廣機構,孔子學院將繼續堅持從學員的需求出發,更大范圍地擴大宣傳和招生規模,讓孟加拉人民更多地了解漢語和中國文化,為中孟友誼作出應有的貢獻。

      注釋:

      ①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中國同孟加拉雙邊關系”.http:///chn/pds/gjhdq/gj/yz/1206_22/sbgx/.

      參考文獻:

      教育家孔子范文第4篇

      [關鍵詞]自然環境;教育價值;幼兒學習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28-0063-02

      [作者簡介]張新華(1983―),男,河南信陽人,碩士,蘇州高等幼兒師范學校講師。

      蔚藍的天空、清澈的山泉、快活的鳥兒、蓬勃生長的野草……莫不充滿生機與活力;風起云涌、斗轉星移、四季枯榮……莫不充滿神奇的魅力。自然的美麗與神秘無不吸引和滋養著幼兒純真的心靈,熱愛自然、融入自然是幼兒的天性,幼兒與自然親密契合。

      一、自然環境在幼兒學習中的價值待于拓展

      個體的發展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的,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同樣,自然環境作為一種學習資源為人所共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大自然是幼兒進行探索活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幼兒自出生就會在自然環境中成長,受自然環境的熏陶;幼兒在與自然的對話中生成新經驗。

      幼兒生來就可以能動地探索外部世界,是積極的學習者,但由于周圍自然環境貧乏,限制了幼兒主體主動學習和生活的空間,幼兒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機會減少且學習效果也變得微小。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大自然是教育人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不采取這種手段,即使最細心的教育也是枯燥無味、片面而不能引人入勝的”。因此,如何去挖掘自然環境的教育價值,并發揮這些價值,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與思考。

      二、探尋自然環境對幼兒的教育價值

      (一)自然環境概念內涵

      環境即圍繞人的全部空間以及其中一切可以影響人的生活與發展的各種天然與人工改造過的要素的總稱,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自然環境是針對社會環境而言的,指環繞人們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如陽光、空氣、水、植物、動物、土壤等。幼兒學習的自然環境指幼兒所處的周圍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合,如園所內外、周邊社區里的動植物、小河、水溝、土坑等,包括幼兒園內的自然成分和幼兒所能接觸到的其他自然成分。

      (二)自然環境的特點及其對幼兒的教育價值

      自然是和諧的,是美的融合。教育家盧梭曾提出,自然環境適合兒童成長,自然環境作為教育的資源利用,其自身有著很多特性。

      一是整體性。自然環境包括一定區域的各種自然景觀、自然現象和人文景觀,是由多種因素、多種成分融合成的一個整體,其內部各個要素要相互協調,表現出多樣統一的和諧美。

      二是主體性。自然環境的感受與體驗需要主體置身其中,主體積極參與,積極融入自然環境中去切身體驗,并依靠主體的維護,保持環境中自然狀態的和諧性。幼兒作為主體去體驗自然環境的價值所在,去體驗自然環境美。

      三是多元性。自然環境是豐富多彩的,既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又包括水、土壤、空氣、陽光等。多元的環境帶來了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評價的多元化,拓展了幼兒的學習生活空間,給予幼兒豐富的信息刺激,有利于幼兒個體建構的學習活動。

      四是動態性。自然環境是一個自主運動系統,不斷變化形態,本質又呈現一種規律,并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動態的環境更有可能切合幼兒心理水平的發展變化和興趣變化。

      五是親和性。自然所呈現的是美的結合,給人一種親切、和諧的感覺,人處于自然之中會感到一種舒暢、精神的愉悅。自然環境的親和性給幼兒以美和親切的感覺,它的親和力吸引著幼兒,陶冶幼兒的性情。

      從自然環境所具有的特點出發,其對幼兒的教育價值呈現出多樣的特點,下面我們簡單地論述其所蘊涵的教育價值。

      1.開闊視野,激發想象與創造

      在大自然中,幼兒通過多種方式全面認識世界,他們會疑問:為什么有的樹上有樹葉,有的樹上光禿禿的?為什么有的樹葉是紅的,有的樹葉是紫的,有的樹葉是黃的?……幼兒與自然是天生相通的,在自然中創造美,更能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想象力,有助于其創造性思維的開啟和發揮。自然環境是幼兒最好的綠色家園,當幼兒融入到綠色中時,他們會升華對美的感覺,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一只小昆蟲都會讓他們激動不已。

      2.陶冶性情,激發熱愛自然的情感

      教育家福祿貝爾說過:“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心猶如干旱的植物對水的渴望,他們可以從中獲得愉悅。”孟東籬先生在《愛心哲學》中說過:“人能因看到自然而喜悅,因為他心中有這喜悅,人因為看到山與喬木而壯闊清高,看到花卉而溫馨香美,是因為他心中有壯闊清高,有溫馨香美,是因為他心中有高山喬木與花朵。” 大自然是人類藝術之源,幼兒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感受來自自然萬物中的生命形象,享受自然帶來的美。幼兒身處自然之中,感受到自然的清新美好,產生熱愛自然的情感。

      3.增強體質,促進動作發展

      《幼兒園工作規程》第十九條規定:要充分利用日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以及本地自然環境,有計劃鍛煉幼兒肌體,增強身體的適應和抵抗能力。自然萬物對于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對幼兒。但是由于家長對現代都市生活的向往,幼兒減少了走進自然的機會。我們開展趣味性游戲,鼓勵幼兒勇敢地走在高低不平的小路上,跨過寬窄不一的小土溝、小水溝等,激發幼兒克服困難、堅持鍛煉的精神。

      總之,自然環境蘊含著巨大的教育價值,幼兒在與其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其身心各個方面都得到促進與發展。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約翰?繆爾認為,“人是離不開自然的,人是屬于自然的。自然是人的精神源泉,要成為一個在身心上都健全的人,就要和自然緊密地聯系”。

      三、運用自然環境拓展幼兒學習空間的教育建議

      1.要具有自然環境的價值意識。幼兒教師只有有了價值意識,才能積極、有效地發現環境中內在的學習契機并加以完善。例如,在鏟除雜草時,地面的土較松,會發現許多螞蟻。教師可以抓住時機帶幼兒一起觀察,幼兒的注意力、興趣點會馬上集中于這群小螞蟻身上,幼兒的好奇心、學習積極性會被充分調動起來,以此,他們能更好地體驗自然、感悟自然。

      2.建設具有自然色彩的園內環境。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部分自然環境的原貌可以保持,同時要注意挖掘幼兒園的潛力,充分利用幼兒園里的空間與場地,利用自然材料如沙子、石頭、泥土、動植物等,設立沙坑、飼養區、植物區。幼兒園還可按季節變化種植不同的花草樹木,讓幼兒能觀察、感受到一年四季的變化。

      3.把自然環境作為幼兒課程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小河、花草、樹木、小昆蟲等開展繪畫活動;可以利用石頭、樹葉、豆子等制作手工藝品;可以讓幼兒觀察小花、小草、小蝌蚪等的生長過程,并進行互動;還可以讓幼兒聽聽鳥語,聞聞花香,找找小蟲,讓他們學著畫出或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

      4.為幼兒提供戶外學習的機會。蒙臺梭利指出,人尤其是幼兒,屬于環境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設法讓幼兒有機會接觸自然環境。園所里有花有草有小動物,可以讓幼兒來管理照顧它們。師幼一起開展種植活動,教師可以請幼兒找來各種種子,一起播種,師幼與自然環境互動的過程是一個共同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可以適時組織一些參觀、郊游活動,讓幼兒有充分的時間探索大自然的奧妙,使幼兒沐浴在新鮮的空氣和陽光下,煥發精神,強健身體。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的教材,是兒童教育的重要課堂。”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必須以大自然為您的生物園,才會有豐富的收獲……”我們要把幼兒帶入這充滿生命力、詩意、智慧的自然環境中,積極發掘自然環境的教育價值,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

      參考文獻:

      [1]孟東籬.愛生哲學[M].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

      教育家孔子范文第5篇

      雖然一般認為自閉癥是先天性疾病,但自閉癥兒童的癥狀程度與家長及家庭有著一定的關系。有研究表明,家長的認知、情緒、行為、應對方式等均對教育效果有著重要作用,究其根本,家長的心理控制源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心理控制源是指個體對自己行為方式、行為結果的責任的認知或定向。父母對教育子女成功與否的態度和看法會影響他們的情緒表現、認知傾向與教育方式等,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情感體驗和行為表現。   

      此外,兒童所在家庭的功能也會對其行為產生影響。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是家庭功能的重要組成。親密度指家庭成員的情感關系,適應性指家庭系統為了應對外界壓力而改變其角色分配、權勢結構或聯系方式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親子關系、成員支持、生活習慣、教育風格以及家庭功能等會對兒童學習能力、社會適應及問題行為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成員關系親密、功能良好的家庭中的兒童,通常會更自律,學習更主動,社會適應性較好,問題行為更少。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自閉癥兒童的家庭和家長與兒童行為表現之間存在一定關系,對其深入研究可能會找到更加高效且實用的干預和教育模式,以及緩解自閉癥兒童家庭負擔及家長壓力的方法。因此,本文對自閉癥兒童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家長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以及兒童問題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

      1對象與方法

      1.1被試    

      在一次自閉癥家長講座上向包括浙江、江西、河南、福建、河北、黑龍江等23省在內的420名自閉癥兒童家長發放問卷(M年齡=35.67歲,SD=4.942歲),其中女性334人,男性86人。共回收問卷412份,其中有效問卷399份,有效率為96.8%

      1.2工具

      1.2.1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

      采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The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Scale, PLOC)測量自閉癥兒童家長對教育子女成功與失敗的看法。該量表由教育成效、父母的責任、子女的控制、運氣或機遇及父母的控制五個分量表組成,包含47個條目,以5級評分,從“1”(很不贊成)到“5”(很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家長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越趨于外控,在子女教育上越容易呈現消極、被動的狀態。

      1.2.2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中文版

      采用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中文版(FACES Ⅱ -CV ),包括親密度和適應性兩個分量表,共30個條目,以5級評分,從“1”(不是)到“5”(總是)。FACES Ⅱ -CV是鄒定輝等人根據Olson等于1982年編制的FACESfl(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SecondEdition)進行第三次修訂而成的版本。

      1.2.3 Conners兒童行為問卷

      采用Conners兒童行為問卷中的父母問卷測量兒童的問題行為。該量表共48個條目,包括品行問題、學習問題、心身障礙、沖動一多動、焦慮及多動指數6個因子,采用4級評分法,從“0”(無)到“3”(很多)。量表分半信度0.88, Crobach。系數0.92。由于自閉癥兒童的問題行為主要體現在無法理解社交規則及難以自控等方面,因此本研究只選用Conners兒童行為問卷中品行行為和多動指數兩個分量表進行研究。

      1.2.4人口學信息

      自編問卷,包括家長和兒童的性別、年齡、確診時間及家長在子女治療上支出的費用占家庭總支出的年平均比例等基本信息,均由家長填寫。

      2結果

      2.1各變量的描述統計及相關分析結果    

      本研究主要變量的描述統計量及相關分析結果。教育成效、子女的控制、運氣或機遇、父母的控制與自閉癥兒童的品行行為和多動指數呈顯著正相關,與親密度和適應性呈顯著負相關。親密度和適應性與品行問題和多動指數呈顯著負相關。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家長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兒童問題行為三者間相關較高,可能存在中介關系。

      2.2兒童問題行為對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回歸分析結果    

      采用分層回歸分析方法,分別進行了兒童問題行為對其性別、年齡、治療費占家庭總支出比例、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以及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回歸分析。在模型第一層進入兒童的性別、年齡和治療費占家庭總支出比例,第二層進入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第三層進入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由于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與教育心理控制源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相關,因此在進行回歸分析時,對預測變量進行了多重共線性的診斷。結果表明,預測變量之間的容忍度(Tolerance )均大于0.3,方差膨脹因子(VIF)均小于4,可見預測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不嚴重。    

      自閉癥兒童的性別不能顯著預測其問題行為,兒童年齡可以正向預測其問題行為。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的分量表得分不能顯著預測兒童問題行為。子女的控制和父母的控制可以顯著預測兒童的問題行為。教育成效、父母的責任以及運氣或機遇均不能顯著預測兒童的問題行為。

      2.3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中介效應分析    

      通過上述結果可知,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總分、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總分可顯著預測自閉癥兒童的問題行為。同時,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與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顯著相關。因此,進一步采用依次檢測法(causual steps)檢驗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中介效應。    

      對親密度和適應性與兒童問題行為的回歸系數進行檢驗后發現,親密度和適應性能顯著負向預測兒童問題行為(β=-0.214,t=-4.369, P<0.001),親密度和適應性能顯著負向預測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β=-0.356, t=-7.588, P<0.001),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能顯著正向預測兒童問題行為(β=0.330, t=-6.613,P<0.001),親密度和適應性仍然能顯著負向預測兒童問題行為(β=-0.097, t=1.944, P<0.001)。以上結果說明存在部分中介效應,自閉癥兒童家庭的親密度和適應性會通過家長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對自閉癥兒童的問題行為產生間接作用。

      3討論    

      本研究顯示,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對自閉癥兒童問題行為有負向預測作用。這與以往研究的結果相一致。親密度和適應性較好的家庭,成員之間情感聯系更為緊密,相處時間更多,得到的支持陪伴也更多,當家庭成員面臨外界壓力時,可以靈活改變其角色分配、權勢結構等。這樣的家庭往往規則明確,賞罰分明,氣氛融洽,兒童會比較容易學會遵守規則,通過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對于自閉癥等特殊兒童家庭來說,當兒童被確診時,如果家庭可以迅速調整成員的角色和分工,讓孩子受到合適的照料與教育,互相支持使家庭環境和諧穩定,在此環境中兒童的行為也會受到積極影響。    

      亚洲男人天堂2018av| 亚洲第一成人影院| 永久亚洲成a人片777777|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一区网站|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 亚洲春色另类小说|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亚洲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6月| 国产乱辈通伦影片在线播放亚洲|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va亚洲va日韩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中文 |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 亚洲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字 |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亚洲ts人妖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 亚洲av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黄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