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公無私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里缺一個法官,你看誰能擔當這個職務?”祁黃羊說:“祁午能擔當。”平公又覺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說:“祁午確實是我的兒子,可您問的是誰能去當法官,而不是問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平公很滿意祁黃羊的回答,于是又派祁午當了法官,后來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執法的好法官。
孔子聽說這兩個故事后稱贊說:“好極了!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別人不計較私人仇怨,對自己不排斥親生兒子,真是大公無私啊!”
后來,人們就用“大公無私”這個成語,形容完全為集體利益著想,沒有一點私心。也可以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1、【解釋】:指夏禹治水的故事,比喻熱心工作,因公忘私。
2、【出處】:《崇高的理想》:“如眾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
3、【近義詞】:三過其門而不入。
4、【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大公無私。
(來源:文章屋網 )
在我們這個社會中,要是說每個人都大公無私未免太過于不現實。因此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就出現了廉潔與腐敗兩類截然相反的人群。可能很多人都會以為這只是在政治層面上才會存在的現象,與大多數老百姓都沒什么關系,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就更是遙遠了。其實不然,仔細想想那些腐敗的人,如果從小就可以受到良好的廉潔教育,長大當官后怎么還會貪污受賄呢?這樣想來,從小就給我們廉潔文化方面的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在我看來,廉潔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會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首先廉潔是美德之一。作為一個官員,不論是官大還是官小,只要連接就一定可以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因為當他廉潔時,自身的內在素質就會在潛移默化下得到提高,他的處世態度也能讓人們相信他,服從他的安排,那么管理自然就順利多了,廉潔起到的重要性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其次廉潔還有一定的社會效應。當每一個管理者都大公無私地為人們付出,而不是追求個人利益時,一些人的不良習氣也會逐漸消除,物欲橫流也會很快被抑制住。
換一個角度,來看看我們學生自己。盡管與那些腐敗分子貪污幾百萬是不能比的,但有一些事情還是必須引起我們足夠注意的。有些同學可能對于“權力”看得比較重,所以在一些班干部的選舉中,就會耍些手段,像拉一些關系比較好的同學來選自己,要不然就是請客或者是買些小玩意送給他們;再比如兩個朋友之間,因為關系好,所以在班上一些事情上就互相包庇、袒護,甚至在考試時彼此作弊……這些都是一種變相的不廉潔,是朋友之間的所謂“義氣“造成的。可能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但是一定得引起足夠的注意,否則誰也不能保證這些“義氣”以后不會毀了他們一輩子。
讓我們看一看古人是怎樣廉潔處事的吧!劉寵曾是一個小小的太守但處事公正,一心為百姓服務,所以被升了官。離任時不少百姓送他很多財物但他堅決不收,最后在大家強烈要求下采拿了一枚小小的銅板!所以被稱為“一錢太守”;楊振在做官時,一個人在夜晚送給他很多黃金,他同樣不要,雖然那人說不會有人知道,但他反駁“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讓那人愧怍不已,這就是有名的“楊振拒金”的故事。
1、我撿到一百元,可我拾金不昧的交給了警察。
2、我們要做個拾金不昧的好孩子,而不能只貪一時的小便宜。
3、昨天撿一銀行卡,后來給村長了送去了,村長說你這個拾金不昧的精神一定要發揚下去。
4、我們要學習他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
5、道德在我國的傳統道德中,經常將拾金不昧的故事作為闡明道德理想的典范。
6、小明樂于助人,拾金不昧,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7、作為一名學生,我們從小就應培養拾金不昧的品質。
8、小明拾金不昧的精神和樂于助人的行為,成了我們全校同學的典范。
9、這位拾金不昧的好人還希望能保持匿名。
10、拾金不昧,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
11、我的姥姥是個慈祥的老人,她拾金不昧。雖然年紀很大,但品德方面,但絕對不低于年輕人!
12、我們每個人從小就應該養成拾金不昧的好品質。
13、對于他倆拾金不昧和見義勇為的行為,同學們都贊不絕口。
包公斷案——鐵面無私
包拯是北宋人,28歲考取進士,步入仕途。曾當過知縣、州官、府尹,出使過契丹,還在財政、監察部門擔任要職,官至宰輔。包拯為官大公無私,清正廉明,斷案如神,體恤民眾,被人們稱為“包青天”。
包公斷案的故事(一)
包拯早年做天長縣的縣令時,縣里發生一個案件,有個農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來,發現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著血,掰開牛嘴一看,原來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這個農民又氣又心痛,就趕到縣衙門告狀,要求包拯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這個無頭案該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狀的農民說:“你先別聲張,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說。”農民本來舍不得宰耕牛,按當時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來,割掉了舌頭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來,縣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那農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天長縣衙門里就有人來告發那農民私宰耕牛。包拯問明情況,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說:“好大膽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來告人私宰耕牛?”那個家伙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供認是他干的。原來,割牛舌的人跟那個農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發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后,包拯審案的名聲就傳開了。
包公斷案的故事(二)
一天王五趕自己的驢去賣炭,他把驢捆在市場門口的樹上,一會賣完了出來看見驢變的又瘦又小,就去報了案,包公想了想說:“把這頭驢關上3天,再審,第三天包公說把這頭驢打40打板,他愛怎么跑就怎么跑!然后派人在后面跟著那頭驢,果然找到了偷王五驢的壞人!
包公斷案的故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