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鄭板橋詠竹詩

      鄭板橋詠竹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鄭板橋詠竹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鄭板橋詠竹詩范文第1篇

      關鍵詞:題款;鄭板橋;題畫詩;位置經營;書法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6-0031-01

      一、題款的內容

      宋以前的書畫家很少在畫幅上題款,畫家對畫境的理解和開掘著眼于畫面物象的描繪上,“唐宋之畫間有書款,多有不書款者,但于石隙間用小名印而已。”蘇米偶款題于畫,但文字很少。隨著對繪畫審美功能認識的推進,抒情寫意逐漸成了繪畫創作的主流。元人大興題款之風,借題畫以表示畫境之不足,以表達興味之未盡。題款書法為書畫家提供了一個借題跋詩句或散文抒發胸臆,表達自己體驗、哲思、畫理等內容的廣闊場所。

      板橋的題畫內容包括贊詠,抒懷,評論和紀事等方面,做官前,為官時,棄官后不同時期不同思想情緒以及內心世界的復雜矛盾變化,無不通過他的題畫詩,論述繪畫功能,繪畫與社會生活,繼承與創新,美于丑,創新方法,意境,典型化以及章法,筆墨等,構成了他的完整系統的繪畫觀。

      例如,鄭板橋任官濰縣時,曾畫過一幅《吾齋竹圖》軸呈上司,幅上題詩曰:“吾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籍墨竹來反映民間疾苦,激發為官者的愛民之心。他自己更身體力行地關心平苦勞人。每次出售書畫“所入潤筆費”,都放入囊中,系在身邊,“遇故人子及鄉人之貧者,隨手取贈之”,轍盡為止。

      二、題款的位置經營

      題款由于寫在畫幅上,這一特定的空間位置,使它有了更多的機會與繪畫的形式建立新的關系。板橋將題款作為整個章法不可不分割的一部分進行,因此,能根據不同的畫面,采取不同的形式,題以不同的位置,或長或短,或雙或單,或橫或直。使畫面和題語相得益彰,產生新的情致和景致,凡是前人創造的題款樣式,他都能靈活掌握和運用,前人沒有的,他則加以補充發展,其題款形式豐富多彩,為歷代畫家所不及。

      最能反映板橋在題款的位置經營中的奇特創意,是題款如何侵入畫局,與物象打成一片的款式。板橋經常把題款題在繪畫形象之間的空白處,使題款與形象打成一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鄭板橋在畫墨竹時,便長把款字題在形象之間的空白處,仿佛是竹葉或苔草。或把款字題在形象之上,如在板橋會把款字題在山石上,仿佛是石上原由的碑刻文字。他最有創意的侵畫形式題跋。

      板橋一幅作于73歲時的《竹石圖》,是二題,畫面由三塊巨石襯托修竹,呈左高右低欹斜之勢。首題,在左上方靠邊的石峰上:“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綠蔭一半玉。諸君茶熟睡醒時,對此渾如在巖谷”。大約是一題意猶未盡,抑或是畫面中部石頭過空,于是揮毫又在正面下部的石面上題道:“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與可之有成竹,所謂渭川于畝,在胸中也;板橋之無成竹,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蓋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與可之有,板橋之無,是一是二,解人會之”。姑且不論畫家題跋的精妙,單就形式來說,這種遙相呼應的題款方法,已使畫面產生了驚人的變化:由原先兩塊虛而變為實,實中仍透出虛,這兩塊對角的虛實變化,使原先的虛虛實實兩相對比構圖,變成了豐富多變,極有層次的構圖,真可謂,移動一子,滿局皆活。并且于巨石空白處題款,代替了山石的皴法。遠遠看去就山石中的摩崖刻。

      三、書風與畫風的統一

      書風畫風的統一,實際是關系到筆法、章法,全局意境的系統工程,實際的操作過程則是審美觀念、技法靈感全方位的展示,無意中揮灑,不經意中完成。如鄭板橋1764年的《翠竹圖》題款,可謂一個完美典型。此畫的題款書法完全打破了書法章法中行、字距的規律,雜揉諸法。字形或大或小,或輕或重,筆速或快或慢,一路鋪開,直侵畫面,完全延續著畫家畫竹的心意與筆意。竹葉的撇畫與書法的某些用筆極為相似;書法中某些輕細長撇又與畫面中某些小竹莖十分相似。字畫相嵌,書體、書意、畫意、畫形雜變有致。用“亂石鋪石”來形容此幅題款“六分半書”十分恰當。綜觀此篇題款書法,猶如畫面右側石塊向左的延伸,又似畫面竹枝間“字”竹挺拔而生,給人以空間聯想的趣味。這樣題款書法對畫位的入浸,在形與意二方面,通過極繁雜、極瑣碎的對映手法達到了統一。

      參考文獻:

      [1]王振德著.中國畫題款常識中國畫題款常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

      鄭板橋詠竹詩范文第2篇

      關鍵詞:竹韻;茶壺;團團圓圓;圈竹

      1 前言

      紫砂是陶瓷藝術中富有特色、最具個性的一類。主要得益于它“五色土”舉世無雙的獨特材質及其精妙入微、巧奪天工的獨特工藝。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紫砂陶是一種介于陶和瓷之間,屬于半燒結的精細炻器,具有特殊的雙氣孔結構,透氣性極佳且不滲漏等特點。在悠久的歷史中,無數的紫砂壺珍品出現又被埋沒,像流星一樣短暫又光芒四射的出現讓不知多少人都著迷,不管是博物館還是收藏家都在追尋著它們。

      2 紫砂壺之竹韻魅力

      茶器的顏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顏色與裝飾其上的釉色或顏料。白瓷土顯得亮潔精致,用以搭配綠茶、白毫烏龍與紅茶頗為適合,為保持其潔白,常上層透明釉。黃泥制成的茶器顯得甘飴,可配以黃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顯得高香、厚實,可配以鐵觀音、凍頂等輕、中焙火的茶類。紫砂或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顯得樸實、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鐵觀音、水仙相當搭調。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藥,釉色的變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覺,如淡綠色系列的青瓷,用以沖泡綠茶、清茶,感覺上頗為協調。從紫砂陶的出現,到紫砂風的盛行,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變遷,也經過了好幾代紫砂人的辛勤和努力,從最初的紫砂,到后來的紫砂壺,再到現在的紫砂文化,紫砂壺正用它的故事告訴著人們,歲月的傳說,人生的傳說。

      竹段壺可以說是紫砂壺中傳統的不能再傳統的器形了,自明代以來,宜興的歷代紫砂工手就喜歡采用竹子作為紫砂壺的創作題材,除了竹子本身質樸自然、不尚奢華的特點和紫砂陶溫潤精細、含蓄內斂的本質特別契合之外,竹子還寄托了人們心中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據《酉陽雜俎續集?支植下》記載:“北都唯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可見竹段壺既有仿生竹子形象而貼切的外形,又有對竹子的剛直、勁節品格的禮頌,以及人們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寄托和向往。

      “咬定青松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清代鄭板橋著名的《詠竹詩》。“竹”挺拔遒勁,自古以來經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下。鄭板橋一生倔強不馴,尤以畫竹、寫竹見長。鑒于對鄭板橋倔強不馴、勁節虛心、高風亮節、剛正不阿的人品的欽佩和受其愛竹畫竹的影響,加之筆者自幼賞竹之“性剛潔而疏直,姿嬋娟似閑娟”,“涉寒暑之徂變,傲冰雪之凌厲”以及“未出土時先有節,于凌云處仍虛心”的君子氣質和風范,萌發了以竹為題材創作的心愿和設想。作品處處緊扣主題,壺嘴竹段造型,數片竹葉點綴壺身,枝盤葉翠,生機勃勃。

      竹之君子,壺之君子,《團團圓圓壺》注定了不凡與脫俗,他是文人心境的一種宣泄,是世人品質的一次認同。《團團圓圓壺》將竹與壺的君子之風完美融合,提煉升華,形成一道精神內涵。同時,更是將竹文化與紫砂藝術結合,結合前人精華,塑造出自己的全新感悟。

      《團團圓圓壺》作品線條柔和飽滿,有如一個“陶缽”,壺把高企,空靈而古樸,嚴謹而活潑,生動而滄桑,把美好生活寓意與紫砂藝術糅為一體,瞬間把人帶入遠古時代。

      《團團圓圓壺》壺鈕塑一生動小熊,光亮的毛色,有力地四肢,高聳的雙耳,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壺嘴從壺身延展出來,以竹子形象示人,壺嘴處又牽出一截竹枝,給人無限清爽之感,沐浴竹林之中,颯颯清風,清新怡人。

      又正如筆者的《圈竹壺》,作品可以分明感覺到一股竹的靈氣,彎曲的竹枝為壺鈕和壺把,曲卷翻動勢與度恰到火候; 此壺承古而不泥古,在思想和情感的融合中,在品位和格調的提煉中,做到飄逸灑脫,高風亮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由此,品格與藝術得到升華。

      《圈竹壺》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以竹為題材,壺身扁鼓,平底圈足,嘴、把、鈕均為竹節形狀,竹節蒼勁疏瘦,頗有意味,竹節造型的壺把竹韻悠悠,呈上粗下細之勢,整壺中正沉穩,飽滿韻致,相得益彰,趣味無窮。

      品《圈竹壺》,悟心情,一把好壺,帶著我們徜徉在藝術世界和心靈綠洲,原來,這場藝術之旅簡簡單單,沐浴清香,洗滌心靈。若是拿此壺斟上一壺好茶,又該是怎樣的愜意自然呢?茶香裊裊,熱氣騰騰,有生活的希望,亦有藝術的追求,當然,還能傾聽內心的聲音。

      鄭板橋詠竹詩范文第3篇

      王者之香

      蘭花在我國古籍中現身甚早。《易經?系辭上》有“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之語(臭:xiù,氣味);《詩經?溱洧》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兮”之句,讀作jiān,就是蘭花。春秋戰國時期,有孔子詠蘭、勾踐種蘭、屈原吟蘭之美談。

      孔子詠蘭,見于《孔子家語》。子曰:“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窮而改節。”“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最為經典的記載在蔡邕《琴操?猗蘭操》,中有“孔子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今乃與眾草為伍。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托詞于蘭”之語,這也是以蘭為“王者香”的出處。

      勾踐種蘭,乃據《越絕書》。春秋時,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退居浙江會稽山,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在會稽山種植蘭草,韜光養晦以惑吳王。這是中國最早人工栽培蘭草的記載。至晉代,書圣王羲之在會稽山勾踐種蘭處附近筑蘭亭,邀集當時名士四十一人,曲水流觴,賦詩飲宴,并乘興揮毫,以行書寫成《蘭亭集序》,成為書法傳世珍品。

      屈原吟蘭,見于《離騷》《九歌》《九章》等諸多詩篇中。屈原將念君愛國之志、匡時濟世之情,通過吟詠蘭花予以表達,觸物以起情,托物以寄志,且用比興之法,將物我、情景融為一體。尤其是《離騷》中所寫之滋蘭、佩蘭、紉蘭、搴蘭、刈蘭等活動,表明他對蘭花寄以無限深情與希望。“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他以蘭為友,將蘭作為知音:“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他將蘭作為佩物,表示自己潔身自好的情操:“扈江離與薜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他又擔心蘭在秋風寒露中枯萎而從俗,變節而不芳:“時繽紛以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在《九歌?湘夫人》中,屈原寫道:“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愛蘭、頌蘭,發“寄蕙以情,托蘭以諷”之濫觴。

      其后,文人雅士多有養蘭、詠蘭以抒情明志者。儒釋道雖旨趣不同,但在愛蘭方面絕無分歧;蘭花也早已走出國門,在日本、朝鮮和越南等鄰國光大。

      文化意象

      古往今來,蘭花以其近乎完美的品格為歷代文人雅士所激賞,與梅、竹、菊并稱為“四君子”。宋人王貴學曾云:“挺挺花卉中,竹有節而嗇花,梅有花而嗇葉,松有葉而嗇香,唯蘭獨并有之。”的確,蘭花有葉,有花,有香,且四季不衰,持之以恒,與人中君子之境界頗相吻合,集中體現了文人雅士的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歷代士子以蘭明志,以蘭示節,以蘭寓心,故而有關蘭花的詩、詞、曲、賦、書、畫等作品汗牛充棟,不可勝數。

      唐代,詩仙李白曾高歌:“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蘭幽香風遠,松寒不改容。松蘭相因依,蕭艾徒豐茸。”宋代大文豪蘇軾曾詠蘭曰:“春蘭如美人,不采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丹青寫真色,欲補離騷傳。對之如靈均,冠佩不敢燕。”明人張羽《蘭花》詩云:“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清人鄭板橋有《折枝蘭》詩云:“曉風含露不曾干,誰插晶瓶一箭蘭。好似楊妃新浴后,薄羅裙系怯

      君看。”

      蘭花入畫,概始于唐代。至宋朝,畫蘭之作漸多。據說蘇軾曾畫蘭,且花中夾雜荊棘,寓意君子不得已而與小人同處。南宋時,士大夫常以畫蘭花來寄托宋邦沉淪后不隨世浮沉的情懷。宋元之交,畫家趙孟堅擅畫蘭,至今有兩幅春蘭畫卷真跡存世,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中一幅有孟堅題詩:“六月衡湘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表明此畫作于湖南,而蘭花則是自浙江引種。孟堅是宋宗室,宋亡后,隱居畫蘭,以彰氣節,蘭花無疑成為忠貞高潔之象征。孟堅堂弟孟\,亦書畫大家,后屈身仕元,有棄宋之愧,故而從不畫蘭。清人畫蘭者眾多,尤以鄭板橋最癡。其題蘭詩不下七八十首。在《折枝蘭》中,板橋寫道:“多畫春風不值錢,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鳥,銜出相思二月天。”板橋擅畫蘭,書法亦佳,時人蔣士銓有“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作蘭如寫字,秀葉疏花見姿致”

      之贊。

      正因蘭乃國人之崇高審美對象,蘭逐漸成為美好的代名詞。如以蘭交喻志同道合之人,蘭襟喻誠摯之友,金蘭喻情投意合,進而形容結為異姓兄弟或姐妹,蘭譜喻義結金蘭后所交換之譜貼,蘭客喻佳賓貴客,蘭魄喻高尚之精神,蘭質喻高尚品質,蘭衰喻時賢亡故,蘭章喻妙文華章,蘭閨、蘭室喻佳人寢室,蘭姿喻美麗姿容等。

      成語典故中,亦不乏蕙風蘭影。如芝蘭之室,代指高雅芳香的美好環境;蘭心蕙性,喻女子善良賢淑的品格;蘭芳石堅,喻高風亮節;芝蘭玉樹,喻才貌出眾;蘭薰桂馥,頌積德長壽后嗣昌盛;金蘭契友,代指異姓兄弟姐妹;蘭因絮果,代指不美滿的婚姻;蘭摧玉折,代指賢人亡故、志士夭

      折;等。

      滋蘭養志

      鄭板橋詠竹詩范文第4篇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萬龍孫繞鳳池。”清朝偉大的畫家、詩人鄭板橋的這一首詠竹詩可畏寓意深刻,當我一遍遍誦讀它的時候,我就不由得崇敬為我師者,又為我今能為師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每當我踏上這三尺講臺時,我常常在思索師者的真諦,每當看著講臺下那些求知若渴的學子們,我又深知我們教師身負的職責與重任,授其業解其惑,修其身傳其道,不僅僅是教師的自豪與光榮,更是對教師自我的嚴格要求,如何真正履行好身上的這副責任與使命,讓我們的學生能夠從弱小的樹苗變成挺拔的大樹,正如李希貴老師說言:“教育是塑造心靈的藝術,教育的偉大、神圣在此,教育的艱難也在此。”作為塑造心靈的藝術家,我深知要提高藝術造詣,唯有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我認為“修吾身”是我們應該首先去奮斗的方向。

      如今的時代對人才的需求不再追求學歷,更多地是重視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復合型,為此,我們應當從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跳脫出來,引入新穎的教學觀念,同時新課標也明確指出教育的過程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拋棄無奈、失望的情緒,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良好的心態,積極探索班級管理,務實高效地開展工作。

      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從學習上關注學生,立足現實,適當超前,使教學改革在解決實踐問題中不斷深化。同時我們教師也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材,更要善于發現制約學生發展的普遍性、根本性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加有效地把新理論融入學生的思想。在肖川老師的《教師的詩意生活與專業成長》一書中,有這么一句話:“教師的專業成熟包括這樣三個方面的內容:專業眼光——能用發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學生和用整體的、和諧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動;專業品質——建基于教育理想與信念、體現于日常的細微的行為之中的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專業技能——課堂監控、演示講解、練習指導等方面的技能。”這些觀點正是我們教學工作的迫切需求。

      說實話,教師的崗位是平凡的,這里沒有燦爛的鮮花,這里沒有歡聲雷動的掌聲,這里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每天面對的是三尺講臺、可愛的學生以及課本,來自于學校的壓力、考核的壓力、家庭方方面面的壓力有時很容易產生一種倦怠感。但是仔細的想想,能夠承載起孩子夢,引導他們踏上夢想的彼岸,不也是我們教學工作的最高宗旨嗎?

      鄭板橋詠竹詩范文第5篇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鄭燮的《竹石》,理解詩中“破巖、磨、堅勁、任爾”等詞。

      2.能力目標:能用自己的話解釋《竹石》,體會竹子立場堅定、決不動搖、不向困難低頭的品質。

      3.情感目標:了解詩人鄭燮,聯系他的生平事跡體會詩中表達詩人不向惡劣環境和世俗低頭,堅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氣,不能隨風倒。

      教學重點

      體會竹子立場堅定、決不動搖、不向困難低頭的品質。

      教學難點

      體會表達詩人不向惡劣環境和世俗低頭,堅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氣,不能隨風倒。

      教學過程

      一、由竹石圖導入,介紹作者(配古琴樂)

      同學們好!上課前老師來考考大家,大家請看這幅圖(出示竹石圖),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同學們,像這樣有畫有詩的,把詩題在畫上的詩我們把它稱為題畫詩。題畫詩是一種藝術形式。在中國畫的空白處,往往由畫家本人或他人題上一首詩。詩的內容可以抒發作者的感情、可以談論藝術的見地、可以詠嘆畫面的意境。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竹石》就是一首題畫詩,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他就是清代的鄭燮。關于鄭燮,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幻燈出示。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后,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濤、諸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并將書法用筆融于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泥古法”,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后,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二、講授新課

      1.同學們,我們已經了解了這首詩的作者,下面老師給你們朗讀一遍,請大家邊聽老師讀邊畫出節奏。(幻燈出示全詩并配樂。)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指名學生朗讀,全班齊讀。

      3.理解詩題。(同學們,這首詩的題目是——竹石是什么意思?那這首詩是寫竹還是寫石?)

      板書: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

      4.集體交流,理解詩意。(同學們真棒!那就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一組,合作交流學習詩句的意思,指名說說。下面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這首詩。)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這個“咬”字讓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個“咬”

      字,想象竹根盤根錯節的模樣,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間的情景。你還能想到用其他詞來形容嗎?(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齒咬住一樣,極為有力

      咬定: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從咬定這個詞你體會到了什么?(竹子的剛毅性格)

      (二)“立根原在破巖中”

      1.理解“?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

      討論交流:“破巖”是什么?體會竹子生長環境的艱險、貧瘠。??破巖:山巖的裂縫處。

      2.通過朗讀表現竹子生長環境的艱險、貧瘠。

      3.把一、二兩句詩聯系起來讀,你又讀懂了什么?

      (體會竹子雖然生活在艱險貧瘠的地方,但依然堅強地生長著,讓人佩服。)

      4.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立根破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堅韌不拔。)

      5.朗讀,讀出竹子的堅韌。

      6.讀著讀著,你對這樣的竹子產生了怎樣的感情?(肅然起敬。)

      7.朗讀,讀出對竹子的崇敬之情。

      8.這兩句詩中用了一個“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竹子的剛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巖中”表明了竹子對生活條件并沒有過高的要求,顯示出它的生命力極強。

      9.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決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巖之中。(同學們,生活在破巖中的竹子會遇到怎樣的磨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1.同學們,生活在破巖中的竹子遇到了怎樣的磨難?(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

      2.理解“磨、堅勁、任、爾”

      3.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的磨難打擊,它還是那樣堅韌不拔;不管是東風西風,還是南風北風,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讓它屈服。

      4.這兩句進一步寫出了惡劣環境對竹子的磨練以及它不屈不撓的精神。“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無數的磨難,惡劣的環境。面臨著如此多的磨難,進一步表現出了竹子頑強的精神。

      5.同學們,風吹來了,雨打來了,竹子害怕嗎?(不害怕,哪些詩句可以表達竹子的立場?再來讀一遍。)

      6.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除了風吹雨打,竹子還會遇到什么折磨?(霜凍、雪落、烈日的暴曬……)

      三、總結詩的寫作特點

      1.

      同學們,這首詩寫出了竹子的堅韌頑強,但詩人僅僅是在表達竹子的堅韌頑強嗎?不是的,還表達了詩人的情感。那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

      2.

      大家請看:(幻燈出示鄭燮開倉賑糧的資料)

      鄭燮曾經在范縣作縣令,愛護百姓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其實可以直接說愛民如子)。為官清廉,不受賄賂,兢兢業業,案件處理得很快,沒有積壓。鄭公空閑的時間經常和文人們喝酒頌詩,文人們經常忘記他是一縣的長官。后來調任到濰縣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饑餓得到了吃人的地步。鄭燮開官倉放糧賑濟災民,有人阻止。鄭燮說:“都到什么時候了,要是向上申報,輾轉往復,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邊降罪,我一人承擔。”于是開官倉賑濟災民,上萬人得以活命。還大興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饑民工作就食,當年入秋又歉收,鄭燮把老百姓的借條,一把火燒掉,濰縣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為他建立生祠堂。

      3.同學們,假如我就是鄭燮,你就是我救活的人,你想對我說什么?

      4.同學們,此刻,你認為鄭燮是個怎樣的人?(愛百姓、堅定立場,不能隨風倒。師相應板書)

      5.這首詩作者是借贊美竹子的堅韌頑強說明做人要有骨氣,不能隨風倒,這種寫作方法是借物言志。

      四、想意境,悟詩情,總結升華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歡竹子嗎?你認為竹子具有哪些品質?為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如:竹是空心的,很謙虛;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長一步會留下印記;竹不開花,樸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小學生現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樣把文化知識的基礎打牢固,將來長大了才能經得起社會各行業的磨練,才能有頑強的拼搏精神)

      (2)詩人喜歡竹子嗎?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詩人非常喜歡竹子。用質樸的語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竹子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這首詩借物喻人。通過詠誦立根破巖之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決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以詩人的身份,懷著對竹子的敬佩之情朗誦全詩。

      五、朗讀指導讀詩

      1.

      學生齊讀。(有感情朗讀)

      2.

      師總結:同學們,朗讀古詩除了在理解詩句的意思能把詩讀好之外,老師還可以告訴你們詩還可以這樣讀:(幻燈出示詩詞朗讀技法歌訣)

      一二聲平三四聲仄,

      入聲歸仄很奇特。

      平聲吟長仄聲短,

      韻字平仄皆回緩。

      3.

      師范讀,配樂。(注意平仄規律、押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

      4.

      學生自由讀,生齊讀。

      六、古詩除了可以這樣讀,我們還可以這樣吟誦

      (播放《竹石》吟誦視頻)

      七、拓展延伸

      同學們,當我們面對學習中的一道道難題,準備放棄的時候告誡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當我們正為學習才藝感到困難時,我們鼓勵自己:“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當我們遇到生活中突然降臨的災難時,我們坦然的迎接他,一起背背《竹石》。

      八、作業

      有感情地背誦《竹石》。

      收集與竹有關的詩句。

      板書設計

      竹石

      鄭燮

      借物

      竹子

      堅韌

      頑強

      言志

      做人)

      要有骨氣,不能隨風倒

      《竹石》教學反思

      在這次教學活動后,我細細思考:我有何收獲?我的成功之處或失敗之處在哪兒?我還可怎樣做會更好?我一直認為: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我對《竹石》這節課的教學進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滲透課堂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喚醒學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喚醒學生心中感情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思考,關注學生現在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未來;所以我的課中有學生詩意的解讀、獨有的感悟、豐富的想象、快樂的創作……智慧在課堂中輕吟淺唱。而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當我看到《竹石》這首詩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這首詩由淺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過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學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教學時,我設計了四個步驟:“了解作者、理解詩意之讀”、“情景心境之讀”、“平仄押韻之讀”、“吟誦之讀”。我想讓孩子們由讀懂原意到讀出想象的意境,再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說身邊似“竹”的人,最后學會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了解作者、理解詩意之讀”時,孩子們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挑戰讀、齊讀等不同方式對詩歌有了大概了解。其中有一女生在評價一男生讀時講“他的節奏不太準確,語氣也不是很好”;我就啟發“你來挑戰他,好嗎?”結果,這女生讀得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我問:“為什么這樣讀?”“因為這首詩中的竹是剛勁挺拔的!”聽到這學生的回答,教室里頓時想起一陣掌聲。之后,我又啟發全班學生思考“從哪些詞可以讀出它的剛勁挺拔?”“堅勁、任爾”……學生在讀的基礎上互相討論,通過抓重點詞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體會了詩意。這樣教學,教師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詩意,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讓學生多讀、討論,便能很快自悟出詩意。

      “情景心境之讀”時我想讓學生深挖教材,讓學生充滿想象,讓課堂充滿智慧……于是我設計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會對青山或巖石說什么?”“你是巖石縫中的竹子,面對風雨你又會說什么?”“我們身邊有沒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說說嗎?”這三個問題。也許我的問題問的太突然;也許是學生們對知識理解的不深,這些問題太難;也許是學生們還沒放松,不敢說……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我調整好心態,不斷啟發,不斷鼓勵,效果還是不太好。我清楚:詩歌教學必須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想說、敢說、主動說;這樣,智慧才會在課堂里自由流淌。

      “平仄押韻之讀”時我想讓學生再次理解古詩還可以這樣讀,體會古詩的美,感受古詩的韻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吟誦”時我想讓學生知道古詩還可以像歌曲一樣吟誦,還可以唱得那么動聽,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改變了學習古詩的枯燥的氛圍。

      其實,公開課的效果,除了取決于執教者的設計和水平,更多的精彩應該是來自學生的學識水平、學習習慣、學習基礎;公開課的精彩應是學生的精彩、平時訓練的精彩。

      二、易碎的課堂

      仔細想來,課堂效果是由多種因素制約。其實,這堂課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體現出來,最后顧此失彼。一堂設計比較精彩的課,因為大多數學生有些緊張,因為我害怕沒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課堂。

      語文是語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體溫的。文字應用心吟誦。“原境之讀”時,讓學生讀了,但還是讀的太少。“誦讀”是語文學習之本,“誦到極致就是說”,誦讀理解之后自然有話可說了。我失落了學生,沒有給學生“盡情吟誦”的時間。

      相關期刊更多

      塑性工程學報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模具工業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茶葉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91亚洲性爱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国产亚洲 |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app|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 mm1313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综合在线| 亚洲理论片中文字幕电影|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自拍成人|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高清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亚洲成年人电影网站|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五月丁香综合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偷拍|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日韩亚洲翔田千里在线| 亚洲国产中文v高清在线观看| 另类小说亚洲色图|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电影国产一区| 亚洲高清日韩精品第一区| 亚洲videos|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裸男gv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亚洲av丰满熟妇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站影音先锋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宅男|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