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監理員頂崗實習個人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教學計劃設置。在我院近五年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計劃中,頂崗實習的總學時為360學時,一般安排在第六學期的第一至十八周。實際執行是從第五學期的第十三周開始到第六學期畢業前結束,期間包括第五學期的第十三至十九周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時間,大大超過了半年的時間要求,不僅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生產周期較長的特點,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針對具體崗位工作的內容,從崗位實踐中探討畢業設計(論文)課題,將專業理論知識綜合應用于工程實踐中,從而提高畢業設計(論文)和頂崗實習的質量。
2.學生實習崗位分布。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頂崗實習崗位與畢業后的職業崗位基本一致,主要是工程施工一線的施工員、質檢員、材料員、造價員、資料員和監理員等,學生頂崗實習的單位也就集中在施工企業和少數的監理企業。而建筑工程的單件性、固定性和施工生產的流動性,又決定了學生頂崗實習的地點遍布全國各地及不同的施工現場。在長達八個月的時間里,許多學生的實習崗位還會因工程的進展、崗位的適應性、畢業就業等原因發生變動。
3.頂崗實習質量分析。盡管在前五個學期里學生經歷和接受了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但在剛剛進入頂崗實習初期,多數學生仍感到十分迷茫,導致學生實際進入崗位角色的時間滯后,同時,面對施工現場艱苦惡劣的工作環境,較大的工作強度和壓力,吃苦耐勞精神和自我約束力的欠缺,企業待遇的不平衡,在崗實習的學生往往頻繁地調換實習崗位,導致學生實際頂崗實習的時間并未得到保障。因此,對離校頂崗實習的學生,指導老師、班主任、輔導員一般采取電話、短信、飛信、QQ、郵件等方式進行聯系,檢查并指導實習及畢業設計(論文)。但較長的實習時間(含寒假、春節),分散的實習地點,學生實習場所、通信方式的變更,實習人數的逐年增多(全系07級在外頂崗實習學生約370人),給頂崗實習的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目前考查學生頂崗實習效果的依據,主要是頂崗實習結束學生提交的頂崗實習日志、頂崗實習報告、實習單位的實習鑒定、畢業設計(論文)及頂崗實習學生被實習單位錄用的比例。在近幾屆畢業的學生中,能夠完成實習全過程實習日志的學生寥寥無幾,而實習日志中能夠全面反映當天實習地點、工作內容、實習體會、工程中的技術難題及處理方法等內容的也不多。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內容、格式、進度也因各種主客觀原因達不到規定要求,甚至出現雷同、抄襲等現象,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評定時,會因學生的畢業就業而降低要求,學生渾水摸魚,僥幸過關,學生嚴謹治學、踏實工作、不畏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斷缺失,職業素養不斷下降,因而,頂崗實習學生被實習單位錄用的比例僅有20%左右。
二、提高頂崗實習質量的建議
1.創新校企合作機制,建立穩定的校外頂崗實習基地。建立互動雙贏和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關系,是建立穩定的頂崗實習基地的前提。例如我校可利用省示范院校、省特色專業、省優秀教學團隊、中央財政支持建設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等教育環境、專業師資的優勢,為企業“量身打造”符合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解決企業技術、管理、經營方面的難題,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使企業實現其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增長。另一方面,企業與學校通過共建專業、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實習基地、共同開展應用研究與技術服務等,使學校分享企業資源,實現學校人才培養、技術研究、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由學生自主聯系實習單位、教師依靠個人社會關系建立校企“私下”合作的現狀,使學校與企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合作伙伴,為學生的頂崗實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2.建設校內外“雙師型”教師隊伍,加強頂崗實習指導。學生頂崗實習的效果不僅取決于學生對頂崗實習所持有的態度、對專業理論知識掌握及靈活運用的熟練程度,指導老師的悉心指導也同樣重要。學生參加頂崗實習,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必須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才能完成崗位工作任務。另一方面,盡管在職專業教師中取得國家建筑業執業資格的人數十分可觀,但他們實際工作經歷有限,或者離開實際工作崗位的時間已久,很難勝任指導學生頂崗實習這一“雙師型”教師的角色,而通過校企合作聘請的行業、企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真正親臨一線指導學生頂崗實習的到位率也較低。因此,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專業建設的重點之一,加快、加大建設的進度、強度,實實在在地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在職教師積極主動去企業鍛煉,了解行業發展的最新動向,逐步培養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同時,建立更廣泛的校外兼職教師資源庫,組建“校企互通、動態組合”的兼職教師隊伍,讓企業的能工巧匠真正走進課堂,不斷提高其教學能力,并支持他們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書,從而保證校內外“雙師型”教師對學生頂崗實習的參與度,做好學生頂崗實習的指導,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的三贏。
關鍵詞:高職;室內設計技術專業;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J50-4
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種類型,有其自身的特點,其辦學理念的核心都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并都具體落實在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學院的管理模式等方面。就目前高職室內設計技術專業教育而言,在這四個方面尤其是教學模式仍然還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問題,致使專業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質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室內設計人才的要求。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實施“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觀基礎上,該觀點認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指導和促進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終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促進自身認知結構發展”。因此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目標,以工作室為平臺,采用“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將理論講授與項目設計融為一體的一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情境性,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以自己的活動為基礎的工作經驗。從上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等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實施“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實踐經驗總結來看,“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通常又分為“導師制工作室模式”、“雙軌制工作室模式”及“項目式工作室制模式”等類型,后者是以工作室為基礎,以真實項目為依托,以學生職業崗位能力訓練為核心,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和社會資源,進行項目教學,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對于室內設計技術專業教育目標而言,“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優勢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促進學生的就業創業。
1.基于“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下的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高職教學體系應該面向職業,并結合企業,以學生就業為導向,重構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構建既符合藝術設計教育,又符合高等職業教育規律的工作室項目教學體系”[1]。因此在“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下的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要堅持“專業課突出職業能力培養,體現基于職業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以真實工作任務或社會產品為載體組織教學內容,在真實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實施。”的理念,以承載市場需求、就業導向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課程開發的運行架構,在宏觀上重點解決課程的設置、結構與排序,在中觀上解決課程內容的選取與組織,在微觀上解決教學流程與教學方法手段三個層面的問題。
1.1室內設計技術專業課程的設置、結構與課程排序
室內設計技術專業課程的設置、結構與課程排序是專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宏觀層面,體現專業培養思想與理念。四川長江職業學院室內設計技術專業依據四川省及周邊地區建筑室內裝飾行業需求,與建筑裝飾設計與工程企業專家共同分析建筑室內裝飾工程設計與施工實施的過程所對應的職業情況,基于整體化的職業與工作分析歸納出44個典型工作任務,根據能力復雜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務轉換為5個綜合行動領域,即室內裝飾設計員、繪圖員、預算員、施工員、監理員,再將5個綜合行動領域轉換為13個學習領域,即專業課程。以“能力結構課程實施性質”為邏輯起點,確定專業教育課程結構為: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支持課程、專業拓展課程、人文素質課程、職業工具能力課程五段結構。遵循學生認知及職業成長規律按職業崗位素質、工具能力學習領域,職業崗位基本學習領域,職業崗位核學習領域,職業崗位拓展提升學習領域進行課程排序。
1.2室內設計技術專業課程內容的選取與組織
具體的課程內容是實現專業教育目標的載體,因此課程內容需要根據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流程要求進行選取。如《住宅空間設計與實訓》課程教學內容,本著先易后難,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的原則,選取了小戶型、大戶型、別墅設計3個設計項目,每一個項目均以室內裝飾設計師完整的項目接洽與分析,收集資料,實地調研,室內空間組織與布局,界面構成與材料計劃,采光與照明計劃,家具與陳設選配,空間效果表達,施工圖制作,方案整理匯報工作流程任務組織教學內容。
1.3室內設計技術專業課程教學設計
專業課程教學設計包含教學流程、教學方法與課程評價三個方面。就教學流程設計而言,應以建筑裝飾設計與工程公司的項目設計工作流程為依據。如在《住宅空間設計與實訓》等課程教學均以教師下達項目設計任務并就相關知識進行講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成立設計小組進行資料收集和相關知識的學習與項目分析實地調研與調研報告撰寫學生根據項目要求進行方案的初步設計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小組初審方案修改與深化設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方案復審空間效果表現方案文件匯集、項目O計報告與答辯流程進行教學設計。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應用方面,主要運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小組合作調研式教學法、小組探討式教學法、工程現場引導式教學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如《住宅空間設計與實訓課程》總體上按5-8人為一個小組,小組成員扮演不同的職業崗位,履行崗位的職責,協同完成設計項目任務,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如涉及調研、材料、陳設、家具、燈具等計劃就需運用工程現場引導式教學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和相關知識的學習與項目分析就需運用小組探討式教學方法,讓學生領會和把握設計方法的路徑、程序和手段等。
在課程評價設計方面以行動過程+設計成果綜合評估,行動過程分項評估從“知識、素質、技能”三個方面進行考核評價,每完成1個項目工作任務均有一次評價,有小組自評,小組互評指導教師測評三部分構成。設計成果綜合評估考核設計創意、設計表現、設計與空間功能的符合度等,由指導教師簽寫成績鑒定。
2.基于“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下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實施“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關鍵是專業教學團隊的素質與職業能力。基于這兩個方面,四川長江職業學院室壬杓萍際踝ㄒ到萄團隊建設,首先制定了專業教學團隊教師標準,確定專業教學團隊來源與結構,其次是制定并實施了專業教學團隊教師素質提升計劃。
第一,制定專業教學團隊教師標準,確定專業教學團隊來源與結構。專業教學團隊是跨學科、跨課程的教學團隊,是為培養某職業領域專門人才,由明確分工,相互承擔責任的相關學科或相關課程的教師個體組成的教學團隊,職業教育、職業性和雙師素質是其共性特征。專業教育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是專業教學團隊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室內設計技術專業特點是集藝術、技術、工藝、經濟為一體的專業,因此室內設計技術專業教學團隊教師在知識與技術標準上著重從藝術、技術、工藝、經濟四個方面進行重點甄選。此外團隊自我概念素質族、態度意愿素質族、能力技巧素質族、團隊管理素質族要求也是室內設計技術專業教學團隊構建的重要標準。依據標準,室內設計技術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確定了以專職教師為主,聘用或引進建筑裝飾設計與工程行業企業一線設計師及項目管理人員為重點,建筑室內設計相關學科應屆大學畢業生為重要補充的一支“雙帶頭人+專任教學團隊+兼職教學團隊”的專業教學團隊,逐漸形成“專業帶頭人、課程負責人、骨干教師”的梯隊結構。
第二,制定并實施了專業教學團隊教師素質提升計劃。盡管專業教學團隊教師在組建時各有所長,但從整體上看,也各有所短,因此加強專業團隊建設規劃與實施培養計劃,是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四川長江職業學院工作室專業教學團隊教師的素質與職業能力培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把現有的專業教學團隊中課程負責人、骨干教師進行重點培養,選派參加國培省培,參加專項技能培訓和教改科研培訓;二是派遣一般教師到行業企業頂崗實習,同時對行業企業引進的一線設計師進行教育教學培訓;三是公開向國內外聘請工作室負責人或專業帶頭人;四是加強校際間交流,聯合聘請外國、國內專家到校講學,提升專業教學團隊師資素質。
3.基于“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下的工作室建設
“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實施項目教學,本質就是要完成從接單到工程完工的整個工作流程。因此工作室要承擔的就是建筑裝飾設計與工程公司功能。盡管裝飾裝修工程公司,規模有大有小,但完成的設計項目工作流程基本是一樣的,所以建立工作室首先要考慮的是功能,功能決定面積,功能決定工作崗位分區,功能決定必須的設施設備。四川長江職業學院室內設計技術專業教師工作室與成都菡萏怡景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聯合共建,規模定位為中小型,面積80平方米,除正常課程教學外,還承接住宅空間設計項目與工程施工。設立業務員、設計員、預算員、材料員、施工員技術崗位。在工作室負責人(總經理)的統籌安排下,開展項目教學、項目設計與社會服務。配套有相應的掃描儀、多媒體計算機、打印機、繪圖儀、掃描儀、帶攝像功能的數碼相機、大容量移動硬盤等硬件設施設備。完善了工作所需的網絡環境、素材光盤、網頁三劍客、3DMAX、Photo shop、Auto CAD、網絡管理等軟件環境。同時建立工作制度和實際崗位管理所需要的規程、制度、標準。為室內設計技術專業實施“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提供了保障。
4.“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運行管理
室內設計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實施“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實行院(系)--專業群(教研室)--工作室(專業方向)三級管理模式。院(系)在專業建設上負責發展規劃目標、專業群建設、考核指標建立、聘任專業帶頭人。專業群(教研室)負責專業群發展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學團隊組建、工作室建設。工作室(專業方向)負責專業研究方向、課程標準、教學組織、設計項目組織實施、對外合作等。專業帶頭人對院(系)負責,工作室負責人對專業帶頭人負責。
實施“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由于設計項目來源的動態性、聘請專家講學等都可能改變原有的計劃或程序,在內容上也會有出入,給教學管理帶來較多的問題。為此,室內設計技術專業在制定課程標準時就留余一定的空間,專業課程標準對其目標、方向的要求描述得較為詳實,對教學的內容、時數要求較為寬松。從根本上解決“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教學管理問題。
對工作室的經濟管理主要是由院、系級與工作室簽定工作室的教學、科研、實踐、成果等任務指標,在完成計劃內的任務指標外,把所有對外社會服務的設計、制作的項目納入管理范疇,采取一種較為寬松的經濟管理運作模式,項目的資金絕大部分由工作室自己支配。主要包括工作室的日常管理、項目的成本、參與項目的教師、學生酬勞等方面的費用。此外為處理好個人、集體、教學之間的關系,還需制定一整套令三者滿意且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在個人、集體利益有保障的同時確保教學質量提升。
結語
高職室內設計技術專業教育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設計人才,就必須建立“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在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及教學內容選取、組織注重實踐性的同時,加強專業教學團隊建設,通過工作室這個特定教學窗口與社會接軌,了解社會的需求,使教學、研究、實踐一體化,創造一個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實踐環境,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求的設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