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贊美梅花的詩詞

      贊美梅花的詩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贊美梅花的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贊美梅花的詩詞

      贊美梅花的詩詞范文第1篇

      梅花先春而開,凌寒冒雪,生長環境獨特。杜子梅見梅起客愁,他詠的梅在江邊;王安石的梅象征高士,他贊的梅在墻角;陸游孤芳自賞,他賞的梅落寞地立在驛路斷橋邊;趙希路的梅開在籬外小溪的清幽之所;林逋的梅在小園池邊……艱苦的處境造就了梅的精神,賦予梅深刻的內涵。

      梅花的意蘊豐富。《荊州記》曾記載,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可見古人已有折梅寄遠之意,“一枝春”也含有梅花帶來春意之寓。“一枝寒影斜”,梅之月中寒影與客子天涯憔悴之形合而為一,趙長卿詞中的梅花隱然為客子之象征。也有以梅喻女子的,詞中的“暗消春素”寫梅花在春日里悄悄凋殘,喻女子為離愁而暗暗消減容姿;姜夔的詞“一春幽夢有誰知?東風冷,香遠茜裙歸”中的“茜裙”指梅的飄落,也指女子的歸去,表達自己的相思之情。在他的另一首詞中“問梅開未”隱喻當政者,寄予奮發圖強的希望。還有借吊梅以憑悼故國的,借虬干枯枝遍生苔蘚的古梅之恨寄寓家國悲涼之感的。但更多的是表達自己的愛梅惜梅之心,以梅抒懷,梅與人已融為一體,梅格即人格。如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盡梅的氣質神韻,也是其不慕榮利、博遠高逸的人格寫照;王安石的“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體現了他倔強高潔的風骨;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寫梅的清風亮節,其人高標絕俗躍然紙上;劉翰的“自鋤明月種梅花”以清高自比;方岳的“夢尋梅”則是詩人理想情操的象征;劉克莊的“落梅”既是自指,也喻天下孤高而顛沛流離的遷客騷人;蕭泰來筆下的梅“賴是生來瘦硬”“清絕。影也別。知心惟有月”,以梅的瘦硬清高象征人的傲骨與傲氣;李商隱的“憶梅”與齊己的“早梅”則是自己懷才不遇的心境的寫照。

      詩人是如何表現梅花的呢?抓住形。詠物詩,離不開外形特征的描寫。對梅的描繪,大多從顏色與氣味上來,離不開“香、雪”二字。最早見南朝蘇子卿的《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其后的詩詞中頗多,如“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因為雪與香除了表現梅花形的特色之外,更重要的是象征了梅花內在之神――高潔與節操,這正是與詩人的人格相通的。還有就是扣住“疏枝”。如蘇軾的《和秦太虛梅花》中寫梅花“竹外一枝斜更好”,沒有雕鏤其幽艷豐姿,而側重勾畫它斜倚修竹的幽獨嫻雅之神,暗合詩人的落寞情懷;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意境清雅,寫盡了梅的氣質神韻;趙長卿的“無端星月浸窗紗,一枝寒影斜”一筆便寫出梅花的清峻神理。寫梅的疏枝,給人以清淡之感,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能達到清空入妙的效果。但繪形總覺質實,于是同時寫梅影,用極細的工筆,對梅影展開具體形象的描繪,用有生命的形象,狀無生命影子,用比擬、襯托、渲染、用典等手法,加上作者的心理感受,創造出一種洗盡鉛華的空靈美。如林逋的《山園小梅》中“疏影橫斜水清淺”寫梅的神清骨秀;周密的《疏影》中“素壁秋屏,招得芳魂,仿佛玉容明滅”棄形取神之筆,得梅之神;蔡沖的《點唇》中“綠冰花,數枝清影橫疏牖”寫梅上窗,攝梅之魂。

      為了表現梅花獨特的神韻,古典詩詞中常常用到一些表現手法。

      比喻。以人比梅花,屢見不鮮。何應龍的《見梅》中“忽驚空谷有佳人”的“佳人”,是借喻梅花,梅花生長在空曠寂寥的環境中,猶如空谷佳人,引起讀者的無限遐想,于無神處傳出梅花的精神。陳煥的詩“方信留侯是婦人”則把梅花比作“留侯婦人”,想落天外,異采驚人。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贊留侯張良說:“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觀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這是說張良既具丈夫胸襟。英雄韜略;又有如少女的外貌,更可貴的是他智勇雙全,封侯拜相卻能摒棄人間富貴,愿從赤松子作方外游,有一種高蹈自守的襟懷,與獨處云里溪橋,自甘幽獨的紅梅相通,而張良恂恂如處子的姣好外貌,又與梅花曉妝初勻的風韻相似,此由梅花及美人,由美人及張良的比喻,奇巧,令人耳目一新。劉克莊的《落梅》中“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是把梅花比作遷客騷人,不僅表達了詩人對梅花的同情,也是對遷客騷人的高潔品格的贊美,可謂獨辟蹊徑。高荷的“只恐春風有機事,夜來開破幾丸書”,是把臘梅比作蠟丸,在春風中綻放,不僅春風具有人的情感,臘梅本身也生機勃勃,想象奇特,饒有新意。

      襯托。為了表現梅的神韻,詩詞中并不直接寫梅,而是運用襯托的手法,從側面來表現。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借清澈水邊的黃昏月色烘托出梅的清神秀骨,意境清靈幽遠。“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則是描繪了一幅玉人月下采梅圖,意境高雅優美。劉克莊筆下的“骨冷肌清偏要月,天寒日暮無宜竹”用月、竹烘托出梅的幽獨。陳亮的《最高樓•詠梅》中“更朝朝,瓊樹好,笑當年”“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樹不著唐昌宮里玩”用瓊樹、牡丹、玉蕊為帝王、萬千游人愛賞來反襯梅花的高潔。蕭泰來筆下的梅“千霜萬雪,受盡寒磨折”則以千霜萬雪襯托出梅的錚錚鐵骨。

      對比。主要是把梅與其它的花作對比突出梅的風貌。鄭域的《昭君怨•梅》: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用野外之梅與山中之梅作對比,寫出了梅花純潔而又傲岸的個性和“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的高尚情操。趙希路的“若使牡丹開得早,有誰風雪看梅花”,將梅花與牡丹進行對比,加上反問,強化了梅花的標格。

      贊美梅花的詩詞范文第2篇

      關鍵詞:古典詩歌;人格情感;教學策略

      幼兒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古詩有其篇幅短小、工于音韻、句式工整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而這個時期閱讀和背誦的東西,真正會刻進腦子里,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財富。

      一、選擇適宜的誦讀教材,興趣導入,潛移默化,引發幼兒情

      感美

      1.選擇適宜的、藝術性和情感性較強的為誦讀教材,讓幼兒充分感受古詩的優美音韻、美妙意境

      古典詩歌博大精深,歷來受多少文人詩人贊美,有四季有的景物景色的詩篇。如,以季節性的古詩為例,春天的《春曉》《詠柳》;秋天的《靜夜思》《秋登宣城謝北樓》等。如果借以這些最直觀形象的古詩句巧妙地讓每個幼兒通過學習誦讀,無形中加深對景物的印象,保持了教學的連貫性,還保持了系統性。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從幼兒的實際領悟能力入手,在實施主題教育的過程中選擇與之相關的一些內容,配合教育,如冬季時,梅花開放了,我們和家長一起帶領幼兒去參觀梅花,在認識梅花的外形特征和了解梅花的品性后,學習并誦讀古詩《梅花》,再畫梅花,使幼兒對冬天特有的景物有深刻的印象。

      2.選擇與幼兒生活貼近的古詩誦讀教材,讓幼兒易懂、感興趣

      與幼兒生活接近的古詩,幼兒誦讀起來易懂、感興趣。如,駱賓王的《詠鵝》,雪白可愛的大白鵝是小朋友們最熟知喜愛的,了解它的外形特征,熟悉它喜好在湖水中嬉水的習性景態。因而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詩句也就自然而然地印在腦海里。

      二、多樣化的活動模式進行誦讀,激發幼兒誦讀興趣,陶冶幼兒人格情操

      1.在自然環境中誦讀古詩

      幼兒的生活環境對幼兒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我靈活利用周圍環境來學習并誦讀古詩,當春天柳樹垂掛時節,和幼兒一起觀察并談談柳枝、柳葉的一些新變化,學習賀知章的《詠柳》:“垂掛的柳枝就像古時候美女垂掛的千萬條精美的絲帶,”我并啟發道,“小朋友們,你可知這細嫩的柳葉是誰剪裁的嗎?就是那鋒利如剪刀的二月春風啊!”然后教幼兒朗誦古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接著進行解釋,這樣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情緒下誦讀了古詩。

      2.利用電教化手段,誦讀古詩

      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幼兒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然而古詩中的情境、意境如果僅依靠教師語言的描述是遠遠達不到效果的,因為往往很多古詩詞是詩人在此情此景中油然而生有所感悟,并借助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抒發自己感情的作品,倘若通過電教多媒體手段,編繪重現詩人當時的情景意境,定會激發幼兒極大的學習興趣,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這種良好的學習情境正是教師所追求的。因此,我進行古詩教學時加入多媒體技術,努力通過圖、文、聲等多種功能,給幼兒以適當的感官刺激,由此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誦讀古詩的欲望。

      3.進行各類誦讀展示演出,在表演中陶冶幼兒的人格情操

      幼兒喜歡表演,喜歡展示自己,那么,如何將停留在字面上的東西,以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呢?我事先根據幼兒的喜好,挑選一些篇目,準備好與朗讀作品情調相和諧的音樂,營造音響氛圍,誘感體驗。幼兒在情境表演誦讀中,搖頭晃腦,閉眼陶醉吟誦的神態,活脫脫一個個小詩仙的樣兒。這對于天性好動的學生來講,會使他們特別興奮,不僅身臨其境,更是加深了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

      4.將誦讀融入班級文化,通過誦讀接受高尚人格的熏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每個幼兒提供學習與表現的機會。環境創設得好可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為了營造良好的古詩詞教學氛圍,讓幼兒生活學習在濃濃的古詩詞氛圍中,讓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散發著詩的芳香,展示出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主題墻上,我特意開辟了“古色中華”專欄,和幼兒一起搜集唐詩宋詞及集美、雅、趣為一體的古詩名畫,在師生通力合作下,充滿著詩

      情畫意古色古香的主題墻面,在視覺環境給人極大的賞心悅目

      之感。

      三、家園配合――親子誦讀

      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當家長支持、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時,此時的教育將會變得更為有效,因為家長對詩歌文化的認知程度決定了一定的學習效果。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資源,配合班級開展文學教育活動,對進一步拓展教育空間與氛圍,培養幼兒良好情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經常利用家園欄、聯系冊等與家長溝通,達成教育的共識,構建了家庭學習共同體。

      孩子們是未來的希望,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有責任讓傳統文學精華世代傳承,讓綿綿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具有生生不息接納世界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袁行霈.新編千家詩[M].中華書局,1999-05.

      贊美梅花的詩詞范文第3篇

      [知識梳理]

      形象、意境、意象之間有聯系,又有區別,考試題中常常放在一起考查。

      意象是詩歌中表現詩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對象,是構織詩歌形象的主要因素。如“今夜曲中聞折柳”,“折柳”就是一個傳統的意象,含有惜別懷遠之意。“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就知道傳達的是傷別情懷。意境是詩人思想感情與作品的生活圖景完美融合的產物。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詩句中表達出的江南春天圖景。前者的關鍵在于把握“象”,后者的關鍵在于把握蘊涵其中的“意”。

      形象,常常表現為對意象、意境、象征和隱喻等的解讀。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它們是詩歌情志的寄托。人物形象:包括詩人的形象(或稱為抒情主人公)和詩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如《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的形象。蘊含某種品質或思想的物象:如虞世南《蟬》中“蟬”的形象。

      [高考鏈接及規范答題指導]

      考查的形式

      1、詩句展現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象?

      2、詩中哪些意象體現了題眼(或詩眼)?詩人用哪些意象來扣題的?

      3、詩中的什么意象體現了事物的特征?

      4、詩中的意象有什么寓意?

      5、詩歌是怎樣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從“景”和“情”的角度賞析詩歌。

      6、詩中的意象營造了一種什么氛圍?詩人在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真題例解

      (2008年廣東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7分)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

      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留連得,

      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2)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解析]考查詩歌的形象。對形象的把握要結合詩歌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和表達技巧進行綜合分析:由表及里的分析、推斷、概括。答題的模式為:(手法)+意象(對象特征)+情感+(作用)。

      [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開花的自然屬性。運用了擬人手法。(2)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逍遙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范詩寫的木芙蓉孤苦、心酸,處境凄涼,但作者并沒有把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閑適之士的豪邁與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環境中的樂觀者形象。

      方法總結:鑒賞古詩詞的形象和意境解題格式

      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體會意境:客觀形象圖景+主觀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題要領一般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形象含義,描摹詩歌圖景。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寫的意象、所營造的意境描摹出來,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要點有二: 是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象都寫到,但要寫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適當加以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第二部分,概括形象意境特點。在描摹出圖景后,結合主旨分析為什么要寫這一形象,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或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雄渾壯闊,或高闊遼遠,或恬靜優美,或蕭瑟凄涼,或生機勃勃,或孤寂冷清…準確體現其特點和情調。

      第三部分,剖析作者思想。根據這首詩歌情境氛圍的特點再來談詩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為:愉悅、歡快、激動、沉痛、悲憤、哀傷,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等。

      答題切忌空洞,要答具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哀傷的情懷”是不夠的,還應答出為什么而“哀傷”。

      牛刀小試

      1、閱讀下面的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礬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試分析“漁船”、“桃花”和“洞”三個意象的關系。

      2、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田園樂

      王維

      桃紅復含宿雨,

      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

      鶯啼山客猶眠。

      說說“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寫出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3、閱讀下面的兩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漁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王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清平樂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注①綠蟻:一種美酒。②:搓揉。

      (1)兩首詞中“梅”的意象有什么不同?兩首詞都寫到了“醉”,所表達的感情是否相同?試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2)兩首詞都寫了梅花,通過梅花寫人,創設的意境卻完全不同。試簡要分析它們各是怎樣的意境以及意境不同的原因。

      參考答案

      1 詩人佇立在石礬旁,望著眼前的漁船和漂流的桃花瓣。恍惚間把眼前的漁人當做作了當年的武陵漁人,聯想到桃花瓣該是從桃花源流出來的。繼而又聯想到桃花洞。三個意象表現為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關系。

      贊美梅花的詩詞范文第4篇

      在中國繪畫史上,花鳥畫是以自然界的花、鳥為主要題材、重視對象的生長結構,描寫工整細致、色彩艷麗鮮明的畫種。是我們祖國繪畫藝術中一項珍貴的遺產。是中國繪畫中的一支奇葩,它有著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有豐富多彩的風格和流派,縱觀花鳥畫發展的歷史,可以概括地說:它形成于唐、成熟于五代,而興盛于兩宋。而這個時期也是中國花卉發展的興盛期。

      宋代花鳥畫特點

      宋代統治者為鞏固其政治地位,尚文抑武成為兩宋王朝的基本國策,諸如書法、繪畫、詩詞、雕塑等無不爭奇斗艷,超越前朝,成為繼漢唐以來的又一座藝術高峰。空前繁榮的繪畫鮮明地體現出這一時期的藝術特色,加之宋初皇帝多喜愛繪畫,擴張“翰林圖畫院”之規模,收集天下名作,羅致各地優秀畫家,因其才藝授以并建立了完善的考試升級制度。至宋徽宗時更為嗜畫,北宋時期花鳥畫得到充分發展,畫家多,作品風格和技法也更為豐富。歸納總結有以下三點:

      1.宋代是花鳥畫興盛的時代,在技法上工筆花鳥畫不但成熟,又發展為勾填法、勾勒法、沒骨法與白描墨染等多種流派風格;水墨意筆畫法開始有了發展,梅蘭竹菊四君子畫問世,使花鳥畫流派紛呈,面貌多樣,眾多的花鳥畫家和作品給后世花鳥畫的發展以重要影響。

      2.宋代花鳥畫在理論上有所建數,奠定了花鳥畫家尊重生活、長期深入地研究生活的優良傳統,強調要了解花、鳥、蟲、獸的“物理”、“物情”、“物態”。

      3.花鳥畫家沒有停留在對花鳥外形的圖寫上,而是研究了對象的性格品質,把花鳥人格化,物我兩化,借物抒情。

      宋代花卉特點

      花卉一詞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距今約3000年至2000年人們開始注意到花草樹木楚辭中已有相關花卉的描述。而隋、唐、宋時期便進入了花卉的興盛時期。這個時期的花卉栽培、引種、應用、欣賞、交流及品種都達到了我國古代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國古代花卉專著產生最多的時期。宋代中國的藝梅發展到一個較高水平,文人墨客贊美梅花的詩詞大幅涌現。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日黃昏。”“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南宋范成大所著《梅譜》記錄了包括綠萼在內的十二個梅花品種及梅花培育方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梅花專著。在徽宗年間據《劉氏菊譜》所記有36種品種出現里黃、白、雜色不同品。到南宋理宗淳佑年間《百菊集譜》所記諸州及禁苑品種已達80余種。元豐年間洛陽進貢的牡丹珍品――“姚黃”,花面盈尺有二寸,宋神宗于是不御宮花而獨簪此花。宋真宗時,“曲燕宜春殿,出牡丹百余盤,千葉者才十余朵等。出此之外還可以看到盆景、瓶插、盆栽和插花藝術在宋代家居生活中的普偏性。

      宋代花卉對花鳥畫發展的影響

      中國花鳥畫的中心思想是“托物言志”,在形式上“詩畫合一”,描繪“鳥語花香”,表現“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北宋著名畫家和藝術理論家郭熙非常注重深入生活,他在《林泉高致》說“學畫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臨其上而瞰下,則花之四面得矣。學畫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則竹之真形出矣!”可見參照物在繪畫中的重要性與特殊性。在創作上,宋人既重視深入地觀察生活,又不是自然主義地抄襲對象。據記載,崇寧三年畫院考試要求“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形色,俱若自然,筆韻高簡為工。”即要求源于生活又要有所創造,不要拘泥細巧柔媚而失去大的骨力氣勢,筆墨要概括、簡練、還要有韻味,這些要求我們從宋代花鳥畫的優秀作品中可以體會到。

      趙佶強調畫家深入的觀察生活,記記載“徽宗建龍德宮成,命待詔圖畫宮中屏壁,皆極一時之選。上來幸,一無所稱,獨顧壺中殿前柱廊拱眼斜枝月季花。問畫者是誰?實少年新進。上喜賜緋,褒錫甚寵,皆莫測其故。近待嘗請與上。上曰:“月季鮮有能畫者,蓋四時朝暮,花、蕊、葉皆不同,此作春時日中者,無毫發差,故厚賞之。”又一則記之曰: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結實,喜動天顏。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畫院重史令圖之,各極其思,華彩燦然。南宋著名的院畫家李嵩的《花籃圖》(絹本設色 縱19.1厘米,橫26.5厘米)此圖重設色,描繪盛開在精美的花籃中的鮮花。全圖畫風工整艷麗,為工筆重彩畫中的佳作。精致、典雅的籃里,一朵朵盛放的花朵,鮮麗而繽紛。大紅的山茶穩坐居中,艷冠群芳;清雅的綠萼梅、閨秀般的瑞香,斜倚著身子相隨于旁;白凈的水仙、嬌俏的白色丁香則好奇趴伏在籃緣。馬遠《白薔薇圖》(絹本,設色,縱26.2cm,橫25.8cm)畫中的白薔薇花朵碩大,枝葉繁茂,光彩奪目。畫家以細筆勾出花形,用白粉暈染花瓣,以深淺汁綠涂染枝葉,筆法嚴謹,一絲不茍,畫風清麗活潑,頗具生氣,代表了南宋畫院花鳥畫的典型風貌。《出水芙蓉圖》此圖繪出水荷花一朵,淡紅色暈染,花下親以綠葉,葉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視特法,描繪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質。全圖筆法精工,設色艷麗,不見墨筆勾痕,是南宋院體畫中的精品。還有宋徽宗的《聽琴圖》、蘇漢城的《化妝圖》等等。

      北宋建國以后,花卉產業發展到一個較高水平,花卉除了從野外移植還有了專門研究花卉栽培、引種、應用、欣賞及交流加之宋初皇帝多喜愛繪畫,擴張“翰林圖畫院”之規模等使得花鳥畫的發展準備了充足的條件。

      贊美梅花的詩詞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民族音樂;美學意義

      音樂語言并不是我們一般所聽到的語言,它是由聲音、表達的情感組成的一種感性語言。中華民族上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音樂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的沉淀而來。人們通過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贊頌祖國山河的壯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對春夏秋冬變化的感慨等,從而提高人的自身修養并且陶冶情操。它不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還具有表現中國人傳統美德和追求高品質生活的美好愿望。基于此,本文從以下幾點來看民族音樂語言中蘊含的美學意義。

      一、題目美

      傳統的民族樂器有二胡、琵琶,它們都是民間大多數人都會的音樂器材。白居易詩句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可以看出琵琶早在唐代就是人們不可缺少的音樂器材之一,生動的描繪了一個彈琵琶的女子害羞的樣子、以及緩慢出現的情節,“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音樂是人們表達情感最直接的表現方式,音樂不但可以表達人物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描繪不同的場景,用來呈現當時的時代背景,這就是音樂的內涵。

      中國的文人居士總是言簡意賅,一詞一字就可以表達出一個境界。音樂的題目更是要求能夠用最簡單的文字將其內容詮釋清楚,民族音樂中的標題就屬于簡單易懂,直接就闡述了音樂的思想內容。元代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作者對秋天的哀愁,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它的每一句都是詩意的畫境,全部是由景色構成,每一句都引發人無盡的想象,通過枯、昏、古、西、瘦六個字抒發了作者的無限哀思,用映襯的手法突出了他內心的感受。

      二、內容美

      民族音樂的樂曲一般都是由作家自己的感情而定的,就像是詩人做的詩一樣,每一首樂曲都含有不同的情感,由于創作的人的不同,它們表達的情感就各不相同,有可能抒發對祖國的熱愛,或許仕途不順,或許情感受挫,將自己的感情用旋律來詮釋,通過音樂來抒發,這就是詩詞中的內容美。

      《水調歌頭》出自偉大的宋代詩人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曲中不但描繪出對事情的豁達,還有對不如意的樂觀,種種情感交織最后詮釋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運用14個字就將自己的現狀表達得無比的清晰,從這一句就能想象出作者當時她的生活狀態,能夠理解她的愁是一種無盡的愁。她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但是表現力豐富,抒發了她的憂郁情懷。《別董大》是出自唐代詩人高適寫的一首: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詩人用白描的手法寫眼前的景,在荒寒壯闊的環境中詩人送別自己沒有找到伯樂的朋友,最后兩句是自己朋友的遭遇表示感慨,但是又一掃幽怨,豪氣沖天。

      中國的民族音樂表現形式,往往是聲情并茂,婉轉含蓄,并且有一定的憂郁氣質,把一切的生活情感揮灑得酣暢淋漓。

      三、情態美

      民族音樂不單單是內容豐富,而且情態也是相當的美,楊萬里的《小池》就將動與靜完美的結合,蜻蜓立于出淤泥而不染的小荷之上的唯美畫卷;《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用兩句詩就概擴了西湖周圍的風景,雨茫茫,似有似無,非常的美好,再利用西施的美比喻西湖的美,美得天然不雕飾。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記》,故事情節生動,跌宕起伏,漁人不經意的闖入世外桃源,到后來不復得路,用細致的語言講述了世外桃源內的人安居樂業的生活狀態,和對世俗的不知,表現了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在思想上為自己建立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美好環境。

      四、思想美

      思想美,在中國古代就能夠體現出來。儒家思想“仁愛”就表現出中國的民族音樂的思想美,中國的古人就追求寧靜而致遠,靜是中國文人在音樂創作中,追求閑淡、自然的美學意境,在靜中體現出平和的心態,深遠的追求。《梅花三弄》就能夠體現出思想美的境界,主題鮮明,優美的音色,動人的旋律,文字優美,對梅花的品質進行贊美。

      總結

      在廣闊的天之中,一切相對獨立,但又相互聯系,音樂是一種最能夠傳遞情感的交流方式,不一定要懂得全部的語言,單是通過音樂的旋律就可以聽出所要表達的情感,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唐詩、宋詞、元曲這些來源于生活的民族性音樂,情感豐富而真實,音樂語言會教會我們如何欣賞世界的美麗。

      參考文獻:

      [1]王鑫. 淺談民族音樂語言中蘊含的美學意義[J]. 黃河之聲,2011.

      [2]江偉. 試析音樂語言的語義學意義及美學意義[J]. 大眾文藝,2010.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最新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AV夜间福利香蕉149 | 亚洲成?Ⅴ人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亚洲国产SUV|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色偷偷亚洲女人天堂观看欧|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AV波多JI|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影院|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偷拍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真人日本在线|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免费的视频看| 亚洲av片劲爆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电影院| 性xxxx黑人与亚洲|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ZZIJZZIJ亚洲日本少妇JIZJIZ |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爱情|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6卡 | 亚洲av无码专区青青草原| 相泽南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 欧美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a精品不卡在线|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WWW| 77777_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