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語文課堂;小學;靈動
語文這一學科具有獨特的魅力,在語文課堂上有很多曲折而又精彩的故事,通過生動的言語以及豐富的人物形象,把學生帶入夢幻般的情境之中。然而傳統的語文課堂結構死板、沒有活力,教師只是單純地局限于課本以及課程標準,按部就班地授課,關注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語文學科本身的精彩與魅力,不能有效地吸引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對學習沒有興趣,整個課堂處于僵化的狀態。怎樣才能改變這種情況,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彰顯靈動,變得“活”起來呢?
一、質疑引人深思,激活思維發展
要想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靈動,教師就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引導,并且依據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預設的教案。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質疑,使學生發散思維,從“被動疑”到“主動疑”。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會提出一些奇妙的想法,也有的學生會說出一些錯誤的觀點,不管是哪種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抓住這些切入點,及時進行引導,使之成為閃光點。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課時,課前教師準備得非常充分,但在上課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卻提出這樣的疑問:“愛因斯坦穿得那么不整齊,那個小女孩的爸爸為什么仍然說愛因斯坦偉大呢?”這個問題不僅關系到這篇課文的主旨內容,而且還涉及人物的形象問題。然而這個問題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并沒有涉及,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意識到這正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機會,于是調整授課內容,鼓勵大家合作探討,最終使學生明白了主人公的偉大。
疑乃思之端,學之源,鼓勵并且利用學生一時的靈感和質疑,及時調整教學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引導,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教師在預設時,要注意教學手段靈活,教學模式生動,能夠很好地展現教師的智慧以及素養,只有這樣,才能點燃學生探索的欲望,激發期待的情感,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二、情境催生體驗,煥發課堂活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去點燃學生渴望知識的火花。新課程標準也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該注重營造愉快輕松的情境,引領學生融入情境,綜合利用各種感官,實現情感的遷移,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立足于教材,圍繞教學目標,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解讀,從而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體會學習的樂趣,讓語文課堂漾起靈動的漣漪。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夕陽真美》一課時,我首先在一個夕陽很美的傍晚,帶著學生觀察夕陽。面對美麗的夕陽,讓大家暢所欲言,談談夕陽的余暉有多美,然后再讓學生用畫筆在紙上把自己看見的夕陽畫出來。第二天上課時,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與體驗,學習課文,突破課文的重、難點,也顯得是水到渠成。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融入生活經驗,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獲取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沒有一定的法則,貴在找到合適的方法。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參照相關的內容,結合自己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巧花心思創設情境,將各種訓練以及課本的情感內容相互交融,最大程度地使學生直接參與知識生成的經過,借助各種感官,鼓勵學生自己去體驗并且進行感悟,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享受,不再是一種負擔,彰顯課堂的靈動。
三、音樂渲染氛圍,引起感情共鳴
自由愉悅的環境,能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輕松的狀態,進而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實際情況表明,愉悅的學習環境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習。而創造這樣的學習環境,音樂的作用不容忽視。音樂可以帶領學生走入文本,激發學生的想象,使文本能夠以畫面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升華學生的學習體驗,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三打白骨精》一課時,教師在上課伊始就播放了一曲《猴哥》,這首音樂先聲奪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學生的心,也開創了課堂的第一個。孩子們特別興奮,紛紛活靈活現地模仿“猴哥”特有的動作,非常有趣。這時候教師趁機提問:誰知道孫悟空還有什么稱呼?孩子們都搶著發言:齊天大圣還有孫行者等等,這樣通過音樂進行渲染,就好像磁場,吸引住所有學生的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再進入課文教學,定會興趣盎然,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音樂可以渲染課堂的整體氣氛。音樂深受大家的喜歡,魅力很大,可以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心,使之快速集中注意力。課前的一段相關的音樂,能夠從感情上引起學生的共鳴,進而營造出和諧愉悅的環境,使整個課堂的氣氛立即熱烈起來,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激情。
總之,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通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促進并且實現學生的 “學”。所以,教師一定要關注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整個學習過程,這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重要保證。同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激發他們的興趣,促進他們自主學習,積極探索,深入體驗,讓整個課堂變得靈動,實現較好的課堂效果。
【參考文獻】
[1]杜潔瓊.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00(03)
一、挖掘教材,深化備課,整合教學資源,形成案例資源庫,為構建高效課堂打下“物質”基礎
教學資源是教學的“物質”基礎,沒有優質的教學資源,就無法落實有效教學。備課是實現教學資源優化與整合的首要環節,它不僅要突出對教學的核心內容與核心問題的研究,還要對相關的內容和派生的內容進行研究,提出相應的研究程序和解決策略,并廣泛聯系與核心的教學內容相關聯的教學資源。通過兩年多的研究、實踐,我們探索出了一套在備課環節構建課堂教學資源的模式(見下圖)。
在備課環節優化課堂教學資源,構建知識目標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著眼于對教材的研究,根據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拓展教學內容,在突破教材核心內容(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知識)的同時,整合關聯內容(學生“鄰近發展區”知識),挖掘派生內容(形成學生能力發展的知識);二是著眼于學生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三是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優化課堂教學資源,教師要特別注意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資源構建:①構建情境素材。創設情境必須圍繞教學的核心內容,為重點知識和難點問題的教學提供豐富的、具體的素材,這對學生的分析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有著很好的啟發作用,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自主總結經驗,達到“觸境”“生情”的效果。②構建問題資源。在課堂上,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在備課環節,教師應深入教材,既可以在教學重難點處創設問題,也可以根據學情,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設問題。此外,為了發展學生能力,在探究環節構建問題資源時,要注意引導學生發問,以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③構建合作、探究、交流的教學活動資源。有效的課堂首先是開放的課堂,重視教學實踐活動的課堂。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創設合作學習、合作探究、相互交流、親身體驗的活動資源,讓每個學生有動手動腦的機會;給學生預設探究與交流的空間與時間,保證學生的思維沿著交流、思考、推敲、總結的方向發展;根據學生、學科、教材等情況,對探究性學習活動作出科學具體的部署,如對學習小組的科學分工、探究性學習的問題設計、探究性學習的時間設定以及教師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引導等。
為了更好地優化教學資源,構建有效課堂,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學科專題的教學,我們都設置有一個大集體備課組,采取“備課反思討論修改上課實踐再反思形成優秀案例”的流程進行備課,對所教學的學科專題進行系統的、具體的研究,總結教學資源構建的基本方法,形成具有學科特點的教學流程。比如,初中化學教學形成了“情境引入,激趣導課實驗演示,探究驗證深入分析,解決問題運用糾錯,整理提高”的課堂教學流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則形成了“營造情境,激發興趣創設問題,深入感知合作探究,品讀提升拓展延伸,形成能力”的課堂教學流程。最終以學科為單位形成“學科導教導學案例”與學科教案資源庫,以方便科任教師資源共享。
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確保課堂教學實效
前蘇聯教科院院士馬赫穆托夫曾說過:課的結構是作為一種有益的組織知識,作為一種指示和標準理論而被人們理解和運用。事實證明,科學的課堂教學結構能使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相互協調,相得益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為了整體優化課堂結構,我們精心設計教案,精心研究課堂教學結構,并反復實踐,力圖構建出不同學科不同專題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各環節條理明晰,結構緊湊,效果顯著。如針對小學作文指導課的教學,我們構建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審題訓練,確定方向范文引路,滲透技巧小組合作,打開思路確定題目,擬定提綱”的教學模式。下面以小學語文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寫一位親人”的作文教學為例,簡要談談作文教學在構建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方面的具體操作。
【教材簡析及教學目標】
本次習作是寫一位親人,旨在通過習作激發學生對親人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和練筆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通過具體事例的描寫來反映親人的個性特點和品質的方法,并養成獨立構思和修改作文的良好習慣,進而達成作文教學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
在具體事例中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的描寫,表現人物的特點或品質,寫出真情實感,這既是本次習作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們將通過整合本單元閱讀訓練的重點(通過典型事例描述親情,表達情感)與預設的片段范例(通過對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表現人物的特點或品質),來降低寫作的難度。
【教學資源的建構】
1.預設3-5組有關親情的視頻素材,營造情感氛圍,解決“為什么寫”的問題。
2.生成習作素材,解決“寫什么”的問題。構建教學活動資源,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以“介紹你的一位親人,用一個事例說出他(她)的品質或特點”為話題,開展說話訓練活動,幫助學生梳理寫作思路。
3.習作技巧的滲透,解決“怎么寫”的問題。通過對事件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品質或特點,讓學生習得寫人作文的基本技巧。
4.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審題立意,確定方向范文引路,滲透技巧擬定提綱,構思成文”為模式設計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同學們,還記得你與親人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嗎?請你跟老師一起走進這組畫面,去尋找那些感人的、溫馨的回憶吧!(出示5段視頻,配音解說,渲染氣氛,勾起回憶,梳理素材,體會親情)
我們的親人用行動傳達出對我們的愛意,他們的形象在我們心中是如此的親切,請你告訴大家:此時,你想到了誰?
將學生的生活作為習作話題,創設溫馨感人的情境,誘發學生“觸情生思”,打開學生與親人共處時的記憶閘門,用心捕捉感人的親情,如同挖了一條習作思維的“溝渠”,引入了生活經歷的“活水”,讓學生明白寫作是表達情感的需要。
(二)審題立意,確定方向
1.審題明旨。習作之前,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習作要求,做法是:學生讀習作要求,教師總結要點。寫一位親人,要求在典型的事例中,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品質或特點,寫出真情實感,題目自擬。
2.立意選材。請學生把自己最喜歡、最敬重的一位親人隆重介紹給大家。介紹時要說清楚你的這位親人是誰?做了一件什么事?你為什么敬重或喜歡他(她)?(學生分小組交流,教師適當點撥,最后全班交流、總結)
引導學生正確地處理“立意”與“生活”的辯證關系,讓學生在對親人的回憶中領悟習作目標,自主表達情感,達到新課改理念下“我手寫我心,我口抒我情,我筆錄我思”的習作要求。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活動是構建學習活動資源,搭建交流平臺。在小組合作學習開始之前,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開展交流活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和交流;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組織評講,并及時反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有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發揮了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與協作功能。小組合作學習把個人自學、小組成員交流、全班討論、教師指點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尤其是在分組討論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組內成員間的相互合作,而小組之間的競爭,又激發了學生習作交流的熱情。
(三)范文引路,滲透技藝
教師在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后,請學生說說如何把平常的事情寫具體,并反映出人物的品質。做法是:先讓學生回顧本單元的課文,擷取一個片段為范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畫人物形象的。學生閱讀后,同桌間進行討論,接著全班進行交流,最后由教師總結,從而得出寫人習作的技巧——通過對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的描寫來反映人物的特點或品質,在字里行間滲透自己的情感。
運用片段范例結合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來積累語言材料和表達方式,這是最切合兒童心理的言語表達范本,這種“榜樣”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擬定提綱,構思成文
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著名作家老舍曾經說過:“有了提綱心里就有了底,寫起來就順理成章;先麻煩點,后來可省事。”可見,列提綱是一種很好的習作方法。習作前請學生運用列提綱的方式,把本次習作構思成文。教師可提供幾種常用的列提綱的方法,由學生獨立完成提綱的編寫。
列提綱是提高寫作效率和寫作質量的一種重要方法。有了提綱的約束,按“計劃”行事,寫起文章來就能做到一氣呵成,寫出的文章中心明確、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在運用這一教學模式時,需要根據習作的類型和學生的實際靈活處理,有關環節可作適當的增刪或調整,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這樣做的目的是有效地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審題、思考,在快樂的活動中掌握寫作技巧,在合作探究和體驗中完成寫作,從而提高作文指導課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