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想要幸福的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人性化;人物形象;語文課堂;學生
教師要改善實驗課的課程內容,增加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文理解,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更加貼合實際。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實驗都是獨立的,在實驗課堂上主要以驗證性的課程為教學主體,各個課文和課程之間的聯系較少。為了解決語文課堂上內容分散,教學內容缺乏連貫性的問題,教師要了解課程之間的聯系,調整教學內容和順序,提高實驗的綜合性,將原來單一獨立的實驗合理的結合在一起,使實驗之間的聯系性增加,提高實驗的完整性,使學生能夠接受更加系統的知識理論。在整個課堂實驗中,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進入課堂,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師對人物的理解中,英雄式的人物缺乏對親情的認識,例如:在《船長》的教學中,一位教師在講解了船長下達了三次命令之后,配上了《英雄的黎明》音樂,并結合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同學們展示了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的內容:
師:透過陰森恐怖的薄霧,凝視著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如果你就是得救的乘客,你有什么問題要問船長嗎?
生:你為什么沒有逃走呢?
師:是呀,船長,你為什么呀?在座的船長,回答我們呀。
生:我在看著我的家鄉,我想對我的母親說,永別了,親愛的媽媽,您多保重身體,您的兒子沒有辜負您的希望。
師:作為一名英雄,船長此時心里會想到家人嗎?他最應該想到的是什么人?
生:乘客。
師:是呀,他一心想著乘客,就是在這生命的的最后一刻,他心里也都是想著乘客的安危呀,此時他望著瑪麗號巨輪上的乘客,又會想些什么呢?
生:永別了,乘客們,祝你們一路平安。
師:是呀,在這生命的最后時刻,船長牽掛的仍然是乘客和船員。他們得救了,可船長你為什么不逃生呢?
生:六十個人都救出去了,我已經沒有牽掛了,我還是陪我的輪船吧。
師:面對這樣一位船長,你想說些什么?
在我很耐心的聽完課后,我問老師:老師,你說船長在生命的最后一些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老師說,我認為船長是一個自我奉獻的英雄,他會把乘員和船員的安全看在第一,而不是想著兒女情長,我要做及時的改正,因為學生的理解有些不對。
在這節課過后,我又跟著老師的教學示范思路再一次上了一次課,這一次課上我加入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在課進行到學生對船長思念家人的理解這一階段時,我提出問題說:既然所有的船員和乘客都得救了,船長履行了自己在工作上的職責和人物,為什么船長不履行他作為丈夫、兒子和父親的責任,跟隨船員們一起逃生回家呢?學生的回答讓人感到溫暖,他們回答的內容不僅包括課堂的對話內容,還有一個同學說道:我深愛我的家人,我也想回家與我的妻子、兒子和父母團聚,可是諾曼底號是我最最重視的朋友,我不能留下它,我要跟隨他一同而去,我知道我這樣做對不起我的家人,但還是請求他們的原諒,我們來生在相見吧!學生這樣的理解不僅體現出船長內心世界的掙扎,也體現出船長的忠誠和執著,使船長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讓英雄更加具有人情味。
在上完這節課后,我對課堂情結教學有著一些思考:我們在對英雄的形象進行分析時,不應將英雄的形象神話,片面處理對英雄形象的理解,把英雄人物理解成英雄的符號和象征,過分將英雄神話,我們應該立足于現實,將英雄心中的隱藏情緒發掘出來,淡化神話性,使英雄充滿人情味,不僅要理解英雄的高尚的行為和精神,還要發掘英雄人物作為平常人的感情,彰顯英雄人物的人性化特點,還原英雄普通人的心理和大眾化的形象,顯示出普通人也可以做英雄的主體,體現英雄人物巨大的人格魅力。
在現代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不僅是課堂的主體,還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改善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積極引導學生,提高教學質量,不斷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小學教師應加強對課前預習的重視,監督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引導學生去積極感悟。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要跟住教師的思路,理解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就要進行課前的預習。教師要有效的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充分發揮對課文中的人物的積極性和好奇心,讓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從而正確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全面的思考問題。
結語:在現代小學語文課堂上,注重對寫人記事類文章的理解和剖析。在對這些寫人記事類的課文進行理解和剖析時,老師們要注重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全面的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隱藏的一面,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具體分析來引導學生理解人物,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文章中體現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健康教育;服藥依從性;電話回訪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生活節奏加快,人們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與各種挑戰,社會心理因素與生活方式相關疾病明顯增多,精神疾病已不僅是公共衛生問題,而且也是社會問題。許多精神疾病由于病因未明,沒有特效治療方法,只能依靠長期服藥控制病情。因病程遷延,易復發、致殘率高,病人及家屬往往對治療失去信心,在出院后形成停藥、復發、再治療又停藥的惡性循環,給個人、家庭、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因而加強健康教育,提高精神障礙病人出院后服藥的依從性,維持治療是預防復發、防止殘疾、促進康復的有效方法。本文對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對上海市金山區精神衛生中心出院病人服藥情況進行電話回訪,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出院的本市戶籍病人124例,男59例,女65例;年齡14~86歲,平均(37.28±14.36)歲。根據CCMD-3診斷標準,精神分裂癥89 例,心境障礙9例,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5例,其他精神障礙21 例。經治療后臨床出院治愈18例,顯效59 例,進步41 例,無變化6例。文化程度:大學5 例,高中及大專14例,初中48 例,小學及以下39例,文盲28 例。住院次數:首次14例,2次38 例,3次34例,4次及以上38例。
1.2 方法 在住院期間對病人進行精神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包括抗精神疾病藥物名稱、作用、不良反應及其處理,維持治療的目的、方法等內容,采用口頭宣教、黑板報、健康園地等形式,出院時對家屬進行服藥重要性與必要性強化宣教。在出院后1月末對受試對象進行電話回訪,了解服藥情況。
2 結果
2.1 首次與4次及以上住院病人出院后服藥比例顯著低于2、3次住院病人 見表1。表1 精神障礙病人住院次數與出院后服藥情況
2.2 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對服藥情況無明顯的影響 見表2。表2 文化程度與服藥情況
2.3 相比其他病種,精神分裂癥病人在出院后近一個月的停藥比例并不高 見表3。表3 病種與服藥情況
3 討論
3.1 把服藥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作為提高依從性健康宣教的主要內容 由于對精神疾病的嚴重性認識不足,本調查顯示首次住院病人出院后停服藥物比例較高。首發病人一般年紀較輕、病程較短、社會功能缺陷程度相對較輕,維持治療對病人的預后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住院期間重點將抗精神疾病藥物作用、不良反應及其處理,維持治療的目的、方法對病人及家屬進行講解,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堅持維持治療。在電話回訪時耐心解答病人與家屬的提問,提供心理支持。藥物治療依從性在精神疾病治療中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隨著住院次數的增加,患病時間的延長,許多病人及家屬逐漸失去信心,本調查顯示,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近一個月停藥比例較高。這與張數深在2005年的調查一致[1]。目前病人出院后大多以家庭管理為主,家庭監護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病人依從性是否有效。除了呼吁社會更多關注這些弱勢群體外,在住院期間向病人及家屬定期講授精神衛生知識,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患者康復創造適宜的環境,幫助家庭成員面對現實,端正對疾病的態度,消除影響康復的不良因素,增加患者、家屬、醫務人員之間的溝通,改善家庭關系與醫患關系,促進患者家庭功能與社會功能的恢復與重建。
3.2 健康宣教對剛出院后依從性有促進作用,但需加強出院后的繼續健康宣教 剛出院的病人服藥的依從性是15.32%,明顯高于2005年6月上海市閔行區在冊精神病人調查未維持治療率43.85%[2]。表明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能使病人與家屬認識到出院期間服藥的重要性。但隨著病人出院時間的延長,病人對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依從性逐漸降低。同時病人的就醫條件、監護人狀況等都可能影響藥物依從性,從而導致出院期間依從性不良。據統計,有82%的病人在5年內復發,而堅持治療的病人復發率僅16%[3]。因此,積極開展各種出院后的繼續治療健康宣教,促進病人維持治療,降低復發率有一定作用。
通過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屬在得到科學指導的同時也得到人性化的理解、關懷與尊重,尤其對病人家屬,減少病恥感,增加防病治病知識,提高病人在出院期間維持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張數深.108例精神病人復發因素調查分析.中國全科醫學,2005,5(3):221-222.
目的:探討認知行為干預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影響。 方法: 將40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干預組(常規護理+心理干預)各20例,分別接受不同方式的護理,觀察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臨床療效、接受度及生存質量改善情況進行比較。 結果: 干預組患者自信心明顯高于A組患者,提高自我效能感,有效配合臨床治療。 結論: 通過認知心理干預順利接受化療治療率達95%,對照組接受化療治療率為85%,干預組患者能主動尋求及獲取社會支持,達到配合臨床有效治療,提高對疾病的自我控制及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關鍵詞:認知行為干預; 婦科惡性腫瘤; 化療
【中圖分類號】
R3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287-01
婦科惡性腫瘤主要包括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絨毛膜上皮癌等,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問題[1]。大多數患者需要接受根治性盆腔手術及術后化療或放療。認知行為治療是一類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患者不良認知的治療方法的總稱[2]。認知行為干預在改善腫瘤化療患者抑郁情緒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引導患者主動尋求及獲取社會支持[3],癌癥患者遭受身體病痛的折磨,還要承受心理,社會、精神等各方面的壓力,通過認知心理干預可提高對疾病的自我控制及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科就診治療的40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年齡35~75歲,平均45±3歲;卵巢癌3例,子宮頸癌24例,子宮內膜惡癌7例,外陰癌2例,絨毛膜癌4例;手術后化療20例,直接藥物化療16例;拒絕治療4例;居住城鎮15例,農村25例;入院前已確診病例22例,入院后檢查確診病例18例;
1.2 方法:(1)A組采用常規護理接受了規范的藥物干預 ①常規的知識教育 ②嚴格病情觀察。注意觀察生命體征,如有病情變化,立即進行搶救。③預防并發癥的護理。(2)干預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包括以下內容的護理干預。①認知干預。采取一對一講解的方式,對患者及家屬講解惡性腫瘤的發病原因、誘發因素、危險因素、預防、治療措施、化療的目的、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以及費用等。提高患者對婦科惡性腫瘤的認知程度,使患者充分認識到化療的重要性,并協助其改變。②飲食與通便指導。根據患者體質和生活習慣列出食物清單、詳細制定食譜。③病情監測。將干預內容以文字形式發給患者和家屬。采取電話和門診復查等形式,每半月復查一次,并隨時解答隨訪過程中患者的問題。④心理干預。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心態平和、情緒穩定,以增加患者的依從性,又能讓患者不產生心理障礙。
1.3 觀察指標。所有患者均連續隨訪為期6個月。(1)分別在干預前后焦慮自評量表進行測量。(2)統計干預后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情況,
1.4.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 X2 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B組焦慮值變化比較見表1。A、B組在干預后焦慮指數都有所下降,但B組的焦慮指數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焦慮值變化比較
3 討論
由于婦科癌癥發病部位的特殊性和各種治療手段往往會涉及盆腔器官的清掃,導致改變、生育能力喪失和絕經期提前等情況,因此嚴重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的各種指標。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首要的需求為心理維度,這是由于患者一旦接受確診結果,往往表現為情緒低落、悲觀絕望,對人生失去信心、意志消沉,拒絕治療或對治療漠不關心,甚至產生輕生念頭。[4]
3.1 認知行為治療通過影響患者及家屬心理狀況改善生活質量
3.1.1 對患者進行心理認知行為干預。藥物化療是目前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患者在化療過程中不僅要忍受藥物不良反應帶來的軀體折磨,還要經歷一系列復雜的心理困擾,其中最常見的使焦慮和抑郁[5]。患者知道病情后會出現焦慮抑郁、悲觀失望、甚至恐懼絕望,難以忍受疾病的折磨而對治療產生對立態度,認為無藥可醫,不與醫護人員配合,對周圍一切表現出冷漠、絕望的態度。Kiecolt-Gla-ser等研究發現:癌癥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會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心理應激嚴重者,體內NK細胞顯著減少,對腫瘤細胞的能力差和細胞凋亡的改變都與抑郁有關。責任護士在入院時通過講解、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內容、結合心理指導,幫助患者消除由于無知導致的恐懼和悲觀感,并利用其他與疾病作斗爭獲得成功的病人的事例,鼓勵患者對將來充滿信心和希望,使患者以更加積極和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疾病并配合化療;同時患者心理應激的減輕使機體的免疫力增強,軀體健康也恢復的更快[6]。
3.1.2 對陪伴家屬進行認知行為干預。一直以來,在臨床上只重視改善患者的心理因素,而忽視陪伴家屬在恢復中的重要作用。婦科癌癥化療患者由于需要長期的治療,往往不能保證正常工作和社會交往,甚至抗拒和排斥外出和回避提起自己的病情。家屬的情緒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心情,通過家屬認知行為干預,注重加強家屬如何與患者進行溝通,并讓家屬做到與醫護人員工作相一致,增加患者對恢復的信心。鼓勵患者家屬多進行探視,講一些家中發生的讓患者能提高積極情緒的事情,讓患者感到家庭的溫暖和社會的認可,從而保持最佳情緒。家庭支持及社會交往對患者具有較大的效應。
3.2 認知行為干預通過化療患者焦慮、抑郁的非藥物干預減輕不良情緒。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會降低機體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識別和殺傷能力,影響化療藥物的療效發揮,并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頻率;針對以上負面情緒采取一系列措施。國內研究中的具體措施主要為認知重建、娛樂療法、松弛訓練、家庭和社會支持療法、運用社會心理疾病診斷問卷調查及有針對性的給予飲食調整和生活指導等[7]
4 小結
通過認知行為干預,改善患者的行為認知,給予安慰、支持、勸解、疏導、暗示,建立心理防御機制,是患者樹立起于疾病作斗爭的信心,建立康復信念。結果顯示,干預組在心理狀況的改善、疾病接受程度、配合程度各指標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認知行為干預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接受化療,配合疾病治療,提高藥物療效,改善生活質量有明顯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Qtis W .The globalization of cancer.Cancer Nursing,2006,69(8):367.
[2] 姜乾金.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5.
[3] Palmer SL,Reddick WE,Gajjar A,et al.Understanding the cognitive impact on children who are treated for Medulloblastoma[J].J Pediatr Psychol,2007,32(9):1040-1049
[4] 李齊心 萬九菊 鄧菊芳 王江燕等.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支持下照顧需求的調查分析及護理對策.中國實用護理學雜志.2012.28(23):74
[5] 王維林.先天性直腸畸形術后患兒遠期生活質量問題[J].臨床外科雜志.2008,16(5):312-313
關鍵詞:認知領悟;服藥依從性;認知領悟治療
在精神科,精神分裂癥是比較常見的重型精神病,特點主要為病情遷延、反復發作。要想對精神癥狀進行有效控制,穩定病情就需要堅持服藥。在精神科護理中,患者依從性是一項重點內容。對于初次并發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大多數患者缺少自知力,缺少對疾病的認識,擅自停藥或者是不持續服藥容易造成病情反復發作。認知治療是對患者認知過程進行改變,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對患者的不良行為或者是情緒做出糾正[1-2]。本文主要探討認知領悟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將所有患者分成對照組(50)與觀察組(50),其中有30例女性患者,70例男性患者,年齡在13~70歲;病程在3個月~1年。將嚴重軀體疾病患者排除,能了解研究者的交流以及解釋。婚姻狀況:7例喪偶,9例離婚,43例已婚,41例未婚。職業:14例學生,20例待業,4例干部,27例工人,35例農民。文化程度:11例大專,79例中學,10例小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均采取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心理治療。觀察組采取認知領悟治療,患者從入院到病情得到緩解以前,讓患者思考在并發前后是否有差異,區別在哪,使患者對于自身精神分裂癥有效了解,讓其領悟到自己患有疾病,從而糾正患者對于治療不依從性以及對于疾病不良認識;患者在病情得到緩解以后,再讓患者了解精神分裂癥屬于重型精神病,其特點為病情遷延以及反復發作,治療主要采取對癥治療,無法達到根治,要對精神癥狀進行控制,穩定患者病情,需要堅持服用藥物,并讓患者了解目前與精神癥狀得到緩解以前的區別,對患者進行引導,使其了解治療以前病情表現,讓其領悟到服用藥物的益處,進而使其治療依從性得到增強,避免疾病反復發作。劃分服藥依從性為兩級:患者能按照醫囑進行服藥,即為依從;患者擅自停藥或者是不按時服藥,即為不依從。
1.3統計學分析 數據的統計與分析使用SPSS 13.0 軟件,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采取t檢驗與χ2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者通過相應治療,觀察組服藥依從率為90.00%,對照組為68.0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
3討論
認知療法認為個體對人、事、己的觀念以及看法,都會直接或者是間接的對其行為與情緒產生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缺乏認識,擅自停藥或者是不堅持服用藥物,容易造成病情反復發作[3-4]。本組研究中,觀察組在病情緩解前的認知治療時期,要讓患者意識到自己本身患有精神分裂癥狀,進而使對于依從性的錯誤認知得到扭轉;在病情緩解后時期,讓患者將抗精神藥物與精神癥狀好轉聯系到一起,使其領悟到服用抗精神藥物所帶來的益處,進而是服藥依從性得以提高。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期間,認識障礙會對患者服藥依從性以及自知力產生影響,所以在藥物治療同時要采取認知治療,這樣能使患者對于自身癥狀認知能力得以提高,有助于服藥依從性的改善,使臨床療效得以提升。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通過相應治療,觀察組服藥依從率為90.00%,對照組為68.0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
總而言之,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認知領悟治療,有助于患者服藥依從性的提高,能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復發。
參考文獻:
[1]蔡連秀.互動式健康教育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臨床研究[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0,12(02):133-135.
[2]陳恩民.認知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21(08):322-324.
倫理學是關于優良道德的科學,是關于優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過程以及實現途徑的科學。趙汀陽的這本書為讀者描繪了一個真正的倫理學的世界。
提到倫理學,我們似乎很少在課堂上涉及它,但實際上它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本書就對幸福——倫理學的第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追求幸福是人生活下去的動力。如果不能追求幸福,那么人生就毫無意義。人類的生產、消費等社會活動,根本上是為了能夠生活得更好,就是一種對幸福的追求。
那到底什么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呢?幸福一直是一個尤其含糊的概念,因為它聽上去過于美麗,于是人們喜歡在各種各樣的場合使用它,無論是繁華或是樸素、輕松或是嚴肅的場合,以至于幸福與快樂、富裕、權利和完美之類相混淆。幸福的概念就像“時間”、“宇宙”等基本概念一樣現實存在,人們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但要具體量化幸福,給它一個明晰的定義,似乎有些困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為大多數人的“知道”不一定是理解,更多是體會,是感性的“懂”,而不是理性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