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木蘭詩課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活動簡介
“天宮課堂”授課將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采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本次太空授課活動在中國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置地面分課堂。
二、授課人
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
三、開講時間
12月9日下午15:40開始
四、授課項目
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
3月26-28日,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河南省鄭州市組織召開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現代多功能農機裝備制造關鍵技術研究”課題驗收暨成果展覽會,科技部農村司、河南省科技廳、農業部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農機工業協會、中國農機學會、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有關領導、專家出席指導。課題負責人、主要研究人員等150多人參加了會議。
“現代多功能農機裝備制造關鍵技術研究”重大項目是“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農村領域先行先試的試點,由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實施,積極探索了統籌規劃、申報入庫、系統布局、組裝立項等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式,充分調動了行業內外參與積極性和優勢的協同發揮,推進了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促進了項目重大成果產出和產業化同步;積極探索和實踐了項目專員制、法人責任制以及課題分項任務合約、經費集中管理等管理模式,做到目標管理與過程控制結合、指導服務與督導檢查結合、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結合,取得了很好經驗和成效。
項目取得了一批支撐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重大標志性科技成果,突破了農機先進設計制造、重型拖拉機無級變速傳動系CVT技術、大喂入量脫粒分離、作業導航及控制等關鍵共性技術150多項,開發了400馬力級重型拖拉機及配套多功能田間作業裝備、10kg/s通用型谷物聯合收割機、三行通用型和六行采摘與打包一體化采棉機、番茄和甘蔗等典型經濟作物收獲機、禽蛋等產地商品化處理裝備等高性能裝備近100種,申請專利近350項,其中發明專利近200項,獲得軟件著作權近50項,390多篇,成果轉化應用收入超過億元,對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升級、產品結構優化調整,推進先進裝備技術在農業應用起到了巨大作用,為全面完成農業裝備產業科技“十二五”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2014全國農業機械及零部件展覽會上舉辦了項目成果展覽會,展出了400馬力重型拖拉機、無人駕駛旋耕機、施藥無人機、三行通用型采棉機、西紅柿采收機、甘蔗收獲機、花生收獲機、甜菜切頂機等23種代表大型化、智能化發展方向以及先進適用技術方向的成果。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棲息在濃濃的教學氛圍中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凡是發自內心的求知欲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都是很容易在記憶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痹谡Z文教學中靈活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模擬生活原貌,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趣味、變無形為有形,可以大大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師原本枯燥的講解、單調的語言文字生動有趣起來,并且以一個個嶄新的畫面清晰地躍入學生的眼簾,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從而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創造更多的學習動機,有效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例如:在探究學習《木蘭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花木蘭勤勞、勇敢、機智、樸實、淡泊名利等個性,我利用課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花木蘭的故事》圖片,學生觀看同時,屏幕展示下列幾個問題:(1)課文中表現花木蘭勤勞、勇敢、機智、淡泊名利的詩句?(2)課文中連續用四個“我”的作用是什么?(3)品味“開”“坐”“脫”“著”“理”“貼”這六個動詞的表達作用。在觀看中,學生的思緒仿佛飛回到了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仿佛看到了當年花木蘭躍馬戰場的英姿,課堂氣氛很快就達到了。多媒體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的強烈刺激,有效地增強了課堂的生動性、真實性,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欣賞完圖片后,經過幾分鐘的熱烈討論,結合以前所學知識,同學們很輕松地對這節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從而有效地完成了教與學的任務。
二、突破教學重難點,強化課堂效能,讓學生馳騁在廣袤的知識牧場中
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以掌握語文知識、培養語感能力、強化思想教育為目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很難從表象階段直接過渡到知識階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的語文知識,光憑教師的講解、板書是難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的,死記硬背只能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引起學習疲勞,讓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更不能領悟語文知識生成的價值。理解是記憶的基礎,對一些深奧難懂的知識點,即使你靠死記硬背記住了,那也是不夠牢固的,不久就會忘記。而靈活利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解決這一教學難題,將知識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學生就會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學習。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學生對菲利普一家對待于勒態度上五次變化往往因所學知識所限,難以理解。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五幅動態圖,通過流動的箭頭把菲利普一家“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的故事情節進行演示,再配上有關刻畫西方人與人之間裸的金錢關系的影視錄像片的資料,學生在一幅幅鮮明生動的圖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僅清楚了菲利普一家心理演變進程,還理解了西方國家人與人之間的那種丑惡關系,更掀起了學習語文知識的熱情,沉浸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
三、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對學生認知方法的培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多媒體教學應該讓學生在觀看的時候,能夠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應該讓多媒體變成教師講解演示的工具。要突出教師在“教”中主導地位不能以“課件”統治課堂。好的課件不是看它運用了多少制作手段和科技含量,而是看它是否適合教學,是否能給學生以啟發和引導。教師必須在課前多動腦筋,規范課件流程,多在剪輯上下工夫,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要改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方式,突出方便性、直接性、靈活性、針對性等,以此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多媒體教學真正發揮它應有的積極作用。在語文課堂中,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學生的學習重心不僅是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教師通過制作學習課件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對語文信息加以提取、整合、加工,然后進一步研究討論得出正確結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動腦思考,反復研究,教師還要引導他們去發現新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并且能夠充分領悟語文知識的內涵。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各種能力,學會了學習。例如在《岳陽樓記》一課,課前安排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或者網絡上搜集有關范仲淹生平資料,并針對資料提出相應的問題。學生們搜集到了圖片、名言警句,范仲淹改革的小故事等資料,我協助同學們把搜集到的資料制成課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不僅形成了資源共享,更通過同學們搜集、思考、討論,充分利用眼、耳、嘴、腦多種感官的參與,加深對范仲淹創作《岳陽樓記》的動機和文章的主旨、寫景層次、表達方式、名句的理解。同學們通過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合作學習,獲得了充分展現自我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積極、主動、全面地參與學習過程,做到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從而學會了學習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問題
當前我國除了一些一線城市的學校之外,其它大部分地方學校仍然按照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在進行日常教學工作。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語文學習也僅僅局限于課堂學習和完成課后作業,這導致學生閱讀的量和質的水平都較低。
首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缺失。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自身修養,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和傾聽者。這種情況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對強制學習的語文閱讀內容不感興趣、不想了解。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也會大幅降低,語文閱讀課的實際效果也無法顯現。
其次是學生與教師的溝通機會少。語文是為學習母語及其文化而設立的課程,而要全方位地學習一門語言,與講授者的溝通是必須的。尤其是初中語文相較于小學語文來說,學習起來難度更大,如果沒有及時和良性的溝通會加大學生學習語文的障礙。在傳統課堂中教師很少留下與學生討論或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這樣無互動的學習會使語文閱讀教學很難發揮它應起到的作用。
最后是學習資源的缺乏。在許多學校中,教師缺少相應的語文閱讀教學資源,很難滿足初中生正在成長的思維。教師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對相關知識點無法做深入地拓展,這對學生形成發散性和創新性思維有很大的束縛。
二、初中語文閱讀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應用
(一)信息化教學模式營造課堂氛圍
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育模式往往顯示出更大的僵化、束縛與封閉,單一聽講的教育模式讓學生感到乏味與無趣,學生最終會喪失對于某一學科的興趣。語文教師應該明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了解與體驗學生的內心感受,以追求學生在課堂上的良好的學習體驗為方向積極營造和諧開放的學習氛圍。例如學習《出師表》一文時,可以根據文章的基調創造一個相適應的教學情境,如播放名家朗誦的《出師表》的錄音或同時應用多媒體播放與《出師表》有關的畫面、音樂等,并提出問題如“諸葛亮為何寫《出師表》?”等,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集中注意力完成學習和閱讀內容。
(二)信息化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信息技術的應用還表現在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僵化使教師很難對教學形式進行創新,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全方位的了解與文章有關的信息,同時也可以打破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用圖片、動畫、聲頻以及視頻等來讓課堂內容生動形象起來。例如在學習《木蘭詩》時,利用視頻剪輯手段將美國好萊塢制作的動畫電影《花木蘭》的精彩片段在課件中給學生展示,充分調動學生對于《木蘭詩》的學習熱情,再提出問題如“為何木蘭的故事能夠流傳千古?”等問題。教師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加上互聯網的技術支持,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知識和進行閱讀的熱情,這同時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信息化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其實,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現代多媒體與傳統教學媒體各有其特點和作用,各有長處與短處,各有優勢與不足,彼此皆有可取之處。
善用“尺長”不“越位”
曾記得于漪老師早年執教《木蘭詩》時,有教后反思提到,上課之前,有一女同學特意找了一張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彩色“商標”問:“老師,木蘭是不是這個樣子?”可見那時的信息資源是多么地匱乏,花木蘭的形象只能從“商標”上去認識。如今,多媒體與信息技術使學習資源豐富多彩,多媒體集音頻、視頻、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效果為一體,可以說是圖文并茂、聲形同輝。
這樣,當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春風”吹來,我便癡迷于其中,搬來拿來,甚至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課件的收集、剪輯、整理之中,而且幾乎上課必用,終被它所苦所困。我慢慢冷靜之后,細細忖度,我用于課件制作的時間遠遠超過了研讀教材的時間,上課展示課件的時間遠遠多于了學生讀書的時間,多媒體“越位”了,不是輔助教學,課堂快成“多媒體控”了,實在是急功近利了。
經過認真反思,在多媒體與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的整合中,尤其是古詩文教學中,因為有古典場景的缺失問題和難以理解古人情懷的困惑,現代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我本著重效果、講分寸的原則,冷靜運用。比如,教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時,我不再是一個幻燈片緊接一個地播放,不再讓絢爛美麗的圖片充滿課堂,將語文課上成“讀圖”課,決不讓學生因多媒體的絢爛而失去深入挖掘與品味的興趣。這節課,我將多媒體的作用放在了對作者的解讀上,讓學生穿越時空,與蘇軾相識、相知。
如,由“閑人”引入話題?!伴e人”,清閑的人。蘇軾是清閑的人嗎?資料鏈接:蘇軾以犯人身份被貶到黃州時,無薪俸,租50畝荒地,帶領家人開墾種田幫補生計,以解饑寒之苦。蘇軾曾自嘲道“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自笑平生為口忙”——整日為糊口而忙碌不已;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生活困窘很無奈??梢?,怎一個“忙”字了得?
那么,所謂“閑人”,正是作者瀟灑與達觀的展現,是《浣溪沙》中高聲歌出的豪邁:“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更是《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中“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寫照。
接下來多媒體鏈接展示蘇軾離開黃州,不斷被貶,最遠到了海南。在儋州,蘇軾一貧如洗,為了糊口,他連酒器都賣掉了。在給友人的信中,他說:“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可是,他卻沒忘了讀書,隨遇而安,在詩詞中表達出更加豁達的心聲:“莫嫌瓊雷隔云海,圣恩尚許遙相望?!保ā吨喓D?,作詩示子由》)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保ā顿俣罚?/p>
“九死蠻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保ā读露找苟珊?》)這樣,學生明白了蘇軾是一個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這風景的人,讀“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則歡欣之情,溢于言表;讀“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則更能體會“月色的濃、清與亮”了;再讀“閑人”,更會如古人般,瀟灑揮袖,會心一笑了。
多媒體與信息技術和古詩文教學整合,運用得當,則課堂不再喧賓奪主,課后沉淀下更多屬于語文的經典;多媒體與信息技術和古詩文教學整合,行于當行,止于當止,這既可以解決古典場景的缺席問題,又免去了難以理解古人情懷的困惑;多媒體與信息技術和古詩文教學的整合,使古詩文教學步入勝境,更入佳境。
巧用“寸短”不放棄
多媒體計算機在教育教學中發揮的有效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度有人將多媒體教學當做靈丹妙藥,甚至有這樣一種說法:多媒體計算機圖文并茂、視聽兼顧、交互性強、信息量大、靈活性強,完全可以代替傳統的教學媒體,因此,在教學中再沒有選擇傳統教學媒體的必要了。
傳統教學媒體真的是一無是處而應該退出歷史的舞臺了嗎?我想說:不,不放棄。
我們都知道,教學媒體的選擇,是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當前,傳統教學媒體在語文教學中仍是不可或缺的,如特級教師寧鴻彬的語文基礎知識卡片教學法,魏書生老師的知識樹呈現法,溧水縣東廬中學的“講學稿”,傳統的教學板書等等,都顯示出傳統教學媒體在教學中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地位。比如板書,與課堂同步生成,具有使課堂知識要點更清晰明了的作用。精心設計的板書如同藝術品,既有價值又賞心悅目,耐人品味,令人難忘。如《蘇州園林》這一課中介紹蘇州園林最大的特征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文章介紹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主要體現在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四個方面及著眼于細處之美。在教學中,我們的板書設計就可以以美麗的花朵來呈現,將每一個課文結構板塊,即美點,作為花朵的各個花瓣,用彩色粉筆做工具,繪制出的一幅美麗圖畫,這樣,隨著教學任務的完成,一幅美麗的畫面也呈現在了學生面前,清晰、美好、鮮艷,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如一位老師所說:“傳統”之所以稱為“傳統”,因為它仍有生命力,否則應該是“過去”了。那么,教學中我們如能巧用傳統的教學媒體,充分發揮這“寸短”之長,將使“傳統”具有新的生命力,煥發新的生機!
所以我想套用樣板戲中一句臺詞呼喚:傳統教學媒體不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