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陋室銘課文朗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心理疏導;幸福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8-066-1
少年兒童每時每刻都有需求,這是人類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共同特點。留守等特殊兒童最缺少的是親情,他們需求家庭的溫暖,需求成功的喜悅,需求別人的理解,更需求對生活的正向思想指導。所以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更需要充分利用學科優(yōu)勢,強化心理素質(zhì)教育的意識,自覺、及時、經(jīng)常地結(jié)合語文學科對留守等特殊兒童進行適當?shù)男睦硎鑼АT诮獭?a href="http://www.jiamaocode.com/haowen/147866.html" target="_blank">陋室銘》一課時,我作了以下思考與嘗試來實現(xiàn)教學目的。
一、理念提升,作好課前調(diào)查
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對每個留守兒童的愛、理解、尊重為基礎,關心學生的情感世界、人格狀況,以鼓勵、表揚為主要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感受人性化的語文學習氛圍,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獲得體驗。
教學《陋室銘》這一課,除學習課文,掌握相關文言知識外,還可以創(chuàng)新設計教案,帶領學生通過品讀課文、聽小故事、改寫文句、為陋室起名等方式探究領悟作者的人生志趣,挖掘出作者思想上的一個優(yōu)點――雖居陋室卻不以為陋,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等情操,更提煉成“會轉(zhuǎn)換角度思考問題,有著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的人格魅力,結(jié)合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挫折的事情進行心理疏導,最終內(nèi)化成一種理念,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課前播放輕音樂舒緩氣氛,配以“一圖兩看”奇幻圖片導入,討論交流引申出本課的研究主題――生活中有不少事情,如果把看問題的角度變換一下,結(jié)果也許會不一樣。這樣的導入引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對本課學習的探究欲望,使之耳目一新,興趣倍增。
在進行課文朗讀訓練時,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朗讀,以多媒體展示優(yōu)美山水畫面,配以輕柔的古箏樂曲,讓陋室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用模擬的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朗誦激情,通過反復誦讀,讓他們?nèi)谌胝n文,掌握文言句讀停頓、體會韻律。在朗讀訓練中,盡力向留守等特殊兒童傾斜,以愛、理解、尊重為基礎,在鼓勵、表揚、同學互評互助中,培養(yǎng)他們自信心,體驗成功感,感受銘文語言的韻味和讀書帶來的愉悅。
三、啟發(fā)感悟,遷移審美情趣
在賞讀環(huán)節(jié),我拋出了探究問題――作者為什么要為陋室作“銘”,并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劉禹錫被貶和州創(chuàng)作《陋室銘》的經(jīng)歷,巧妙地將銘文是刻在石頭等器物上的一種文體點出來,讓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
此時此景此詩此情,一目了然,恰到好處的背景點擊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積累,更讓學生對作品背景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尤其是對留守等特殊兒童心靈的影響更是立竿見影,這時大家在再次朗讀課文披情入文時對作者雖處逆境而不屈服、堅毅樂觀的欽佩之情油然而升,為進一步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懷打下基礎。
四、創(chuàng)新設計,升華學習情感
布置前置性作業(yè)時,要求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對課文學習提出1-2個有價值的問題,課前教者將其歸納整理成了三個主問題,在研讀課文階段進行了出示,分成了三類:問形象――陋室陋在何處;問主題――劉禹錫為什么認為陋室不簡陋;問寫法――作者為何從山水寫起、又提及諸葛廬和子云亭、又引用孔子的話。三個主問題由于歸納得當,又都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當宣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之時,學生思維的火花就爆發(fā)開了,四人小組里的討論學習熱情高漲,班級里充滿著“自信”、“積極”、“樂觀”的因素。
在討論這三個主問題時我還安排了兩個小插曲:1.仿照“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改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使句式相同。2.模仿“諸葛廬、子云亭”為“陋室”起雅號。大家在簡短的思考之后紛紛舉手,躍躍欲試,連平時沉默寡言的孩子也積極大膽地參與了進來。大家說出了“室不在美,有德則馨”等句式,并美其名曰――禹錫室、夢得居……如此教學設計引導著學生觸類旁通、同中求異,利用這小小的活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對陋室和作者的喜愛之情,更能讓他們積極參與課堂學習,體驗創(chuàng)作成功的喜悅之情。
五、引導遷延,提升幸福意識
經(jīng)過前面課堂學習的一系列鋪墊,學生們已深刻領悟到本文“惟吾德馨”這一主旨,劉禹錫所居“陋室”之所以不陋,其根本原因在于所居之人安貧樂道、注重自身品德修養(yǎng),給看似簡陋的屋子增添了奪目的光彩。我由此安排學生談談學習本文得到的啟示。孩子們思考深刻,形成了許多好的見解。
關鍵詞:語文課堂 教學 語言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運用有哪些藝術技巧呢?
一.言之有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講授是否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而只有語文教師自己有較好的語言基本功和廣闊的求知興趣,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消除教學中師生的疲勞,改善課堂氣氛,啟發(fā)學生的心智活動,促使學生深入鉆研問題。例如,如在教劉禹錫的《陋室銘》時,上課鈴響后,我一走進教室,便興沖沖地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愛聽故事嗎?”“愛聽。”“好,現(xiàn)在我就給大家講劉禹錫的故事。”說著,我給學生講開了: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到安徽和州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guī)定,通判在縣衙里應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被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顯得很高興,還寫下兩句對聯(lián)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知縣知道后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住宅也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于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huán)境也還可心,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于是再次派人把他安排在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剩下一間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劉禹錫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看他是怎么寫的。故事一講完,學生更產(chǎn)生了探知其內(nèi)容的興趣,這樣一來,學生都迫不及待地打開書本了。
二.言之有情
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講課不能是一種簡單的灌輸,而應該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真正做到理中蘊情。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講課,做到情動于衷,形諸于外,教師還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以形象為手段,以美育為突破口,以情感為紐帶,激生情,啟其疑,引其思,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tài),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審美創(chuàng)新教育,促使學生健康成長。如《飛紅滴翠記黃山》一課教學中,我先以充滿深情的語言朗讀課文,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朗讀中展開想象,看到黃山的奇秀,深刻理解“五岳歸來不看不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意思,體會祖國山河的美麗。學生的心靈最敏感,他們能準確捕捉到教師語言中“情”的信息,進而領悟“情”中之“理”。語文教師要以美的語言作為美的品德的載體,深入學生心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言之有變
語言豐富多彩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文體、不同內(nèi)容、不同風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如對初一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形象、具體、親切、有趣味性;對初三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深刻、明朗、雋永、有哲理性。講議論文,應多用議論分析的語言,要嚴密,有力度;講說明文,應多用說明介紹解釋的語言,要樸實,有條理;講抒情文,應多用深情的語言,要華麗,有激情。朗讀課文,高興、激昂的時候,聲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聲音就低一些。
一、注重文本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文言文,熟讀課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師曾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言語,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本人之口,如出本人之心。”真到了這種境地,文義將會自現(xiàn)。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我設置了以下四步:第一步,聽讀課文,認準字音。在范讀時,應做到聲情并茂,盡可能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也可讓學生聽朗讀帶,務必讓他們感受到文章的美,以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讀準字音著重是讀準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如陟(zhì)罰臧否(pǐ)、以遺(wèi)陛下(《出師表》);不亦樂(yuè)乎(《論語》)等。對多音字和通假字字音,關鍵是要弄清某字在必定語境中的意義,這樣才能確定讀音。反過來,讀準了字音又能協(xié)助理解句義。第二步,合讀課文,明確節(jié)拍。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一邊隨錄音范讀或輕聲誦讀,一邊標畫節(jié)拍,對一些難以確定停頓的句子,應借助注釋、已有的語法知識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義,這樣才不致讀破句。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學生往往把它讀成“其一犬/坐于前”,這樣句子的意思就錯了。原句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懂得這個意思,就明白這句話的節(jié)拍劃分應當是“其一/犬坐于前”。第三步,分讀課文,領會文義。在這一階段里,我設計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如個人讀、分組讀,可配樂朗誦,也可開展朗誦競賽,使課堂上書聲瑯瑯不盡于耳,使學生以誦讀為樂。第四步,齊讀課文,總結(jié)全篇。最后全體朗讀,對課文有一個整體認知。
二、營造氛圍,激發(fā)興趣
文言文教學是個難點,教師在課堂上費盡心力地講解,可學生并不買賬,膩煩情緒很大。結(jié)果是教師受累不討好,收效甚微。細究起來,從字、詞的注釋到句子的翻譯,再到主題思想的概括,無不在教師的“主講”之列。可以說,保守教學中的所謂“字字落實,句句清楚”被教師們奉為圣旨,而學生毫無主體性可言。如果我們營造良好氛圍,把學生的語言學習放在“語文大天地,生活大語文”的環(huán)境中,讓學生時刻注意語言學習無處不在,就會收到一定的實效。可以通過誦讀古人的文章和古人“對晤一堂”,在一個小天地里創(chuàng)造出學文言的語言環(huán)境。我在平時教學中經(jīng)常把全班分成若干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預習競賽、朗讀競賽、背誦競賽、實詞虛詞查字典競賽、把文言課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體的演講競賽、對課文知識檢測的競賽等,競賽后計算團體總分,優(yōu)勝組給予加分鼓勵。通過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團體榮譽感,更重要的是利用學生好勝求成的動機,激勵學生主動地細讀課文,獲取知識。
比如,在教學《陋室銘》時,我在認真?zhèn)湔n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摸索嘗試: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在預習中處理字詞,疏通文義,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課堂上,引導他們思考托物言志的寫法,讓學生談感受。我還設計了“我來講一講”的競賽活動,讓學生當一回老師,講一講本人的課堂設想和規(guī)劃,并讓其他學生給出評價。最后,為了讓學生的活動有一個成果,我又給他們一個總結(jié)性的指點,讓他們進行了一次緊緊圍繞課文的說話練習競賽:“我喜歡劉禹錫,由于……”“我喜歡《陋室銘》,是因為……”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在競賽中學到知識,營造了比較好的文言文學習氛圍。此外,有目的地加強文言文的課外閱讀,選擇一批與課文深淺程度相當?shù)摹⒂凶⑨尩摹⒐适虑楣?jié)生動的文言作品作為課外閱讀材料,教師在關鍵的地方給予點撥,使學生把課堂上學過的文言詞語和句式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并且在運用中鞏固、熟練,逐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三、注重溫習提高
溫習,就是把學過的東西反復咀嚼,使之鞏固。文言文學習更應當如此。按照課標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學要達到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的目的,這就需要使學生把握淺易文言文的知識系統(tǒng)。由此,初中生要具有歸納與比較的能力,使多而散的文言文知識形成一個規(guī)而整的系統(tǒng)。如文言文注釋中經(jīng)常碰到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就需要在學完文章后及時進行溫習歸納。《桃花源記》中古今異義詞非常多,教師要通過對“妻子、無論、仿佛、交通、鮮美、盡境、如此”等詞古今意義的總結(jié),加深學生對古今異義詞的理解。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在于詞匯,雖然現(xiàn)在不再注重語法知識,但是對古漢語語法的了解還是有益于對文本的理解的。假如能將文言文中常見的判定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等基本句型以及一些固定格式進行拾掇,并分門別類地列出來,就便于學生理解和把握。
文言文的溫習,除了學生和教師共同總結(jié)和梳理外,還有其他方式能夠鞏固文言文知識。以小測驗形式檢測課堂上的學習情況,雖然能夠起到檢查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作用,但并不是最佳方案。教師應采取形式多樣的活動,代替簡單的溫習檢查。可舉行一些知識競賽,讓學生在比賽中獲得樂趣,在力爭上游的搶答中獲得知識。如就“詞類活用”現(xiàn)象,設計關于什么是詞類活用,詞類活用分哪些情況,如何判別詞類活用等這幾大問題讓學生展開搶答,并且就每一個問題進行舉例說明。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組,以積分的形式?jīng)Q定勝負,負的一組要出一個節(jié)目,或講一個名人故事,或背誦一段古詩詞。如教學完《唐雎不辱使命》后,我設置了“實戰(zhàn)演練”,由教師(或?qū)W生)做命題老師,當堂考任意一個學生。我規(guī)定出題范圍和內(nèi)容:1.以本文實詞為內(nèi)容,設計一題詞語解釋題。2.設計一題句子翻譯題。(1)句子成分省略;(2)文言特殊句式;(3)文言實詞的直譯。3.從理解文義或感悟、評價的角度設計一題簡答題。4.根據(jù)本文與課外知識的聯(lián)系,設計一題課外拓展題。這樣,學生熱情高漲,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閱讀興趣的同時,其閱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關鍵詞]誦讀教學作用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090004
語文誦讀教學倡導學生自主閱讀實踐,為學生創(chuàng)造親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調(diào)動學生情感和思維的參與,提升對文學作品的感悟、理解能力,升華審美情趣,提高寫作水平。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誦讀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充分發(fā)揮誦讀教學的作用
1.培養(yǎng)語感。呂叔湘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在語文課上,讓學生反復誦讀文章句段,熟讀成誦,自然形成語感。誦讀既能培養(yǎng)語感,又能提高語言能力,在反復誦讀中,讀出文章句段的味道和深層含義,循序漸進地琢磨和品味,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語感訓練。誦讀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2.激感態(tài)度。優(yōu)美的詩歌、優(yōu)秀的散文、動人的故事往往飽含作者的情感,常常引起人們的喜愛和吟誦。有感情地朗讀,使其更具魅力。字里行間融感,或情隨景而生,或情緣事而發(fā),或情見理而生,此情非機械地見字出聲,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流露:愛則聲柔氣徐,恨則聲疾氣促,喜則聲高氣揚,憂則聲低氣餒。在誦讀模仿體驗中,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相生相隨。如在指導學習《岳陽樓記》時,學生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在甄別“古仁人之心”異乎于“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之后,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教師恰到好處的指導與點撥,讓學生準確、流利誦讀,讀出課文的深情與意蘊,深刻感觸其中的精神和意境。又如師生配樂朗讀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詩歌回環(huán)往復,極富音韻之美。讀著詩歌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大家真切地感覺到了詩人深沉的凝望和拳拳的眷戀,也為詩人濃郁而又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所感動。
3.提升理解能力。誦讀是體悟有聲語言的學習活動,吟哦諷誦而后得之,“口誦”與“心悟”相輔相成。教學《海燕》這首散文詩,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思維被激活,隨著誦讀欣賞的深入,心靈與詩人的思想產(chǎn)生碰撞的火花,進而領會詩中各種事物的象征意義及其內(nèi)在聯(lián)系和一致性,進一步感悟文章的主題。
4.升華審美情趣。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作品中具體生動的形象,或奇巧美妙的意境,或經(jīng)典明智的哲理,學生自然受到耳濡目染,其心智與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從中獲得生活的樂趣、美的享受。教師把文學作品的審美情趣滲入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一種沁人心脾的情感熏陶中受到審美教育。如誦讀《陋室銘》,我們體驗其和諧之音韻,意會其豐富意蘊,進而領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達的是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和高潔傲岸的情操。學生在有意識地誦讀、積累、感悟和運用中,賞析品味能力和審美情趣得到升華。
5.提高寫作水平。初中語文教材收錄許多經(jīng)典作品,善于學習和思考的學生能通過誦讀欣賞,品味其中精妙,在寫作上必然會有所借鑒。誦讀不僅有利于增加技能、閱歷,收獲學識、才干,還促成自己的再創(chuàng)造。
二、推進誦讀教學開展的幾點建議
1.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范讀。教師范讀能直觀地幫助學生正音,激發(fā)學生對誦讀的興趣。如教學《天上的街市》時,筆者利用多媒體進行了配樂朗讀,讓學生體驗其意境、節(jié)奏、感情、韻律。學生聽得很認真,學得很投入,模仿有成效,體會到詩中牛郎織女幻境般地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古老神話被賦予了新意,深刻感悟了詩歌主題。
2.加強文言文、古詩詞曲的誦讀。學習文言文、古詩詞曲,要重視朗讀和背誦訓練。這不僅是在積累知識、培養(yǎng)語感,更是在傳承中國文化,經(jīng)典之作常讀常新。教師要注意教會學生正確、有效地誦讀:讀準字音,處理好重音、停頓、節(jié)奏、語調(diào)和語速等,借鑒好的背誦方法和技巧。如學習《中秋詠月詩詞三首》中的第二首《水調(diào)歌頭》時,識字正音、讀準句讀、語調(diào),串譯全文,筆者適當點撥,播放樂曲《明月幾時有》,學生隨即誦讀數(shù)遍,在歡快的誦讀中不僅領悟詩詞內(nèi)容,而且?guī)缀醣痴b出來了。
3.教師重視引導學生自主練習。誦讀的過程是生命成長的過程,它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在于學生心智的開掘,人格的完善。教師重視誦讀教學,并能夠正確引導、積極鼓勵、有效督促學生堅持誦讀,師生經(jīng)常交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誦讀、背誦到積累與運用,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聽說讀寫能力將整體提高,這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1、學習用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一個班級的學生應該有一定量的學習文言文的古漢語字典,這樣有了不懂的字詞就會自己鉆研,不一定非得等老師給解決,隨時隨地能在同學之間討論解決。
2.、營造一個學習古文的氛圍:教師本身能示范朗誦,帶動學生也有感情地跟讀,慢慢自己朗讀,也可以配上音樂,營造學習文言文的氛圍。讓學生愛上朗誦古詩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老師自身能夠在恰當?shù)沫h(huán)境,自然地信口拈來,出口成詩,通過教師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范讀,挑起學生的朗讀愿望,然后通過領讀、分組讀、交叉讀、齊讀等形式多樣的誦讀,這樣就會很容易把學生帶到詩詞的意境中,感悟詩詞的韻味。比如在學習《石壕吏》時,我自己帶入感情把老嫗的無奈、憤怒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來進行范讀,學生練讀,時刻熏陶學生。鼓勵學生在作文適當?shù)匾醚院喴赓W的文言句段,形成全班師生的文人氣息。
3、理清全文線索:作者是怎樣構思的?如果讓學生自己寫,學生自己會怎么構思?結(jié)合學生的自身情況,自我反思,打開學生思維,再結(jié)合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把學生和作者的構思相比較,讓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巧妙構思。在《核舟記》教學時,看了題目我先問學生如果自己介紹核舟,會按照怎樣介紹?學生各抒己見,然后一起理清課文的線索結(jié)構,之后對照學生最初的想法,總結(jié)出優(yōu)劣。這樣既學了文言文,又為寫作打下基礎,并且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文言文。
4、反復練習,隨時遷移,不斷積累。加強學生對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的理解。老師也要利用早讀時間抽查,經(jīng)常提問,不斷復習鞏固。并且在現(xiàn)代文和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遇到重點的實詞可以古今對照,比如《桃花源記》的“各復延至其家”的“延”,“咸來問訊”的“咸”隨時遷移,反復練習,不斷積累。等重點實詞,在其他現(xiàn)代文中遇到也會知識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