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陋室銘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經常教的就那么幾本書。第一次教的時候,只想完成教學任務,課文中的很多美點沒有做深入探究,幾輪教下來,會咀嚼文字之美、語言之美、創作之美。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品評文中的美點,并引發探究與爭論,拾遺并釋疑,進行批判性思考,增加了文字的活力和教學的趣味。教師儲備多了,課堂也靈動起來了。
《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的“獨”有很多人作了解釋,欣賞的角度不同,理解也不同。
《教學參考》:“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合污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于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徹悟之感?!?/p>
《鼎尖教案》:“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為之。在作者看來,蕓蕓眾生不可為伍,比如舟子,雖然存在猶如不存在,反映出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個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心態與情趣。
吳戰壘《詩的小品 小品的詩――讀張岱〈湖心亭看雪〉》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一種何等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獨’字,正不妨與‘獨釣寒江雪’的‘獨’字互參。在這里,作者那種獨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調,不是溢于言外了嗎?”
筆者認為這個“獨”也許沒有這么深奧,沒那么多的含義。因為這篇文章中的敘事、寫景用的都是白描的手法。作者只是將自己那一晚的行程、行程中所看到的景物及心理感受呈現出來。張岱從家出門去湖心亭看雪,本身就是一個人去的,所以說“獨往湖心亭看雪”。聯系時代背景,張岱在明朝滅亡之后,他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著述《陶庵夢憶》。他隱居西子湖畔,怕見人,也怕別人見。由于 文人的雅趣,想象大雪三日的西湖應該是別有趣味的,于是獨自出門,往湖心亭看雪,身旁應該沒有人與之同往。在西湖邊上租了一條小船,此時才有了舟子,因此,張岱在后面景物描寫中這樣寫:“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和前面張岱“獨往湖心亭看雪”沒有矛盾,舟中是否有其他人,也未可知。張岱并沒有什么以文人自居,看不起其他人的意思,不是“蕓蕓眾生不可為伍……反映出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有人可能根據行文結尾寫“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這句話推想,這位舟子是張岱帶去的書童或下人,不然他不會稱張岱為“相公”。如果有這樣的想法,是不是有失偏頗呢?《辭?!分袑Α跋喙钡慕忉專孩俟糯Q宰相為“相公”。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四:“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稱之曰相公。”王粲《從軍》詩:“相公征關右,赫怒震天威” 中“相公”指曹操。②舊時對上層社會年輕人的敬稱,《通俗編?仕進》:“今凡衣冠中人,皆僭稱相公或亦綴以行次,曰大相公、二相公。”現代人對“相公”的稱謂,多了一項――妻子對丈夫的敬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舟子稱張岱為相公并不是什么家人之間的稱呼,也并不是什么昵稱,而是對文人士大夫一類人的通稱。舟子不是和張岱一同出行的,舟子只是西湖邊上的一個船夫,可以是舟子甲,也可以是舟子乙,他們都可以稱呼張岱為“相公”。因此,筆者認為“獨”無需過多解讀,它只是客觀地描述了作者出行時的狀況――獨往湖心亭看雪。
過度解讀,看起來很美,但也許偏離了文章原來的意思,張岱在明亡以前沒有做過什么官,一直過著布衣優游的生活,對舟子這樣的人有什么看得起、看不起?更沒有必要在文章中表現出來。過度解讀不需要,當然,并不是不需要我們老師對文本有自己的解讀,哪怕是千年傳誦、膾炙人口的經典詞句,仍然可以賞讀和玩味。
劉禹錫《陋室銘》是古代小品文中的精品,家喻戶曉。文章開頭寫“山”“水”“仙”“龍”, 用比興的手法引出主旨(文眼)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句,文章中注釋是:“‘德馨’, ‘品德好’”,這一句話的理解是“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斯,這。馨,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德行美好。” 很多老師解讀為“只是我的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了”?!捌返赂呱小?,“陋室”就真的“不陋”了嗎?似乎在文章中找不到這樣的答案。
文章主體部分的文字:“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應該是支撐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對“惟吾德馨”進行進一步說明的。這些文字是不是在進一步闡明陋室主人“品德”呢?我們一句一句來讀:“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了室周圍的環境;“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的是與室主人交往的是學識淵博的人;“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室主人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等。從文字上來看,似乎沒有寫“陋室”如何如何,只是寫到陋室周圍的環境,來往陋室的人和陋室主人的生活,談何“陋室不陋”?又何以能看到“品德高尚”呢?其實,這景――“苔痕”“草色”只是普通人家極常見的景,沒有修飾的、樸實的景、談不上什么“美”還是“雅”,也不會讓人牽強到什么“德馨”。劉禹錫被貶,又受到縣令不公正的待遇,文人士大夫骨子里的那種孤傲不羈,使得他不與市井交往,最多只能說明室主人博學孤傲,這不能說是 “品德高尚”?!八厍佟敝覆患友b飾的琴,“金經”指佛經,普通的琴、普通的經,主人可以用來修性、怡情。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睕]有“素琴”以外的音樂擾亂耳鼓,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形,充其量就是高雅脫俗的生活志趣,跟“品德高尚”挨得也不是很緊。
那么,這個“德”我們可不可以理解為追求“寧靜淡泊的一種生活志趣”?!昂啒?、雅致、清凈、淡泊”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流世俗的生活方式?!败啊保干l出來的香氣,詩人主觀感受到的芬芳,“如蘭之馨”,沁人心脾。如果說“德”是人內在的氣質之美,那么,“馨”就是人外在的芬芳與灑脫?!奥摇笨陀^上仍然是陋室,所以,文章開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理解成“這是一間簡陋的屋子,只是室主人的生活志趣高雅、脫俗,散發出迷人的芬芳”。
初中語文 提問能力 興趣
一、激發學生問的興趣,增強學生提問的信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它的身上做文章我們才會找到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方法。這就是語文課堂的重點和難點的焦點!比如:我在教《陋室銘》時,讓學生把課文中的陋室同現實生活中的進行比較,學生就很感興趣,一節課下來問了很多有意義的問題。
總之,就是缺少提問的信心。語文教學的方向不是為考試而是為了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我們的學生如果上完12年學后和一個文盲的語言都沒有區別的話。那我想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悲哀!因此我們最需要的還是對學生毫不吝嗇的鼓勵和贊美,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鼓勵式教育。當他們提出問題時我們都應該給予他們十分的鼓舞,從而最大的調動他們提問的信心。學生提問的信心,來自于教師的肯定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的反應是決定學生能否繼續提問的關鍵。如果你對提問的學生不給予熱情的鼓勵,如果你對學生的問題不加理睬,如果你在學生提問題時,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如果你對其他學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給學生傳達的信息就是:問題不好,不該問。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學生逐漸失去提問的信心,變得沉默,進而排斥學習。是學生逐漸失去提問的信心,變得沉默,進而排斥學習
因此,要讓學生多問,首先就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提問的信心。要做到:首先多從學生實際出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提出的問題太偏或與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無關時,教師也同樣要給予鼓勵,贊揚這種敢于提問題的行為;其次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于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語無倫次、詞不達意或結結巴巴時,教師不能中途打斷學生的發言,要鼓勵學生繼續說,并認真解答;另外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反復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不能嘲笑、諷刺、指責,要正確引導學生。還有就是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幼稚,受到其他同學嘲笑時,教師要給予制止、引導,要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二、把握好方向,多給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
學生的問題能否提出來,還取決于教師是否給學生提問的機會。一直以來,課堂上都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樣似乎天經地義。然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教師的思路和意愿來設計的,教師關心的問題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往往并不一致。教師以為很有意義的問題,學生未必感興趣,而學生認為有趣的問題,教師又認為不值一提。這樣不利于教學。比如,有一次我上《變色龍》這篇課文,我圍繞小說的三要素提出了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回答。沒想到課后不少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又提出了很多問題,通過解答這些問題許多學生才真正明確課文的主題。我馬上意識到一次好的教學應多給學生提問的機會,教師重在指明方向,正確地引導他們。
教學的成功應取決于學生有所得、有所獲。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時刻觀察學生的反應,當學生感到困惑時,我們就要給學生時間,讓學生把問題提出來。
除了課堂上多給學生提問的機會外,我還督促學生設立問題卡,把學習中產生的問題,寫在問題卡上,要求學生把問題卡夾在作業本中交來,或者由我在課前收集卡片,這樣我便能夠及時的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使教學的針對性更強一些。同時讓性格內向,不愿在大庭廣眾下提出問題的學生,也有了提問題機會。
三、注重形式多樣,創設學生提問的情境
學生能否提出問題?能否提出好問題?關鍵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學生提問的情境。譬如,對于一些以愛國為主題的文章,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他們愛看的革命影片,《》、《英雄兒女》、《烈火金剛》……出生入死的英雄和豪情萬丈的烈士就會沖擊著他們的神經,他們就會產生聯想,在這種情境中就會有很多問題盤旋在他們腦際,自然而然地提出很多問題。有教育家說過“教師的作用在于:系統的給學生發現事物的機會,并給予恰當的幫助,讓學生在情景中親自去發現盡可能多的東西?!奔唇處熞朴谟们榫臣ぐl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提出問題。我的具體做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利用課前預習,促使學生提問。我在講新課前,要求學生先預習,將預習中不懂的問題記在卡片上,我在課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據學生的問題修改教案,讓教學的針對性更強。這些問題既使我的教學有的放矢,更使我驚訝: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并不比老師遜色。對這些提問提得好的學生我想方設法給以鼓勵。因此學生提得問題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高。
2、利用課堂討論,激發學生提問。我在課堂上常常讓學生討論,要求學生互相提問題,并共同解決。同學之間互相提問題,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學間提問題,常常不講究提問的形式,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一、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所謂“少教多學”思想,指教師有發展性、創造性、針對性以及啟發性的教,而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深層次的學。不難看出“少教多學”思想在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同時,給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教師不能機械地根據教案進行教學,不過分強調教學內容的“多”,而應突出教學的“精”。為實現這一目標,初中語文教師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結合教學內容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尤其哪些內容需教師引導、哪些內容需學生自主學習,應心中有數,做到主次分明,為“少教多學”思想在課堂中的融入創造良好條件。
例如,在講解《春》一課內容時,教師應明確教學的重點:要求學生理解比喻、擬人兩種修辭手法的特點與作用;從作者的角度分析描寫景物的方法。對學生的一般要求:認真朗讀課文并掌握文章結構,以及教材中所描繪的春天的景色。通過備課,教師分清主次、重點知識,教師須要在課堂上進行重點講解。而一般的學習要求,教師可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完成,如要求學生自己朗讀、討論等進行解決。同時,為防止教師講解重點知識陷入滿堂灌的誤區,教師應把握講解的時間,講解期間尤其應注重“精”而“少”。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課前準備是否充分關系著“少教多學”目標是否順利實現,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進行課前準備時,應認真分析每個教學環節及時間安排,明確哪些內容需要少講,哪些知識點須給予學生引導,如此才能更好的促進整個語文課堂任務的高效完成。
二、積極開展活動課堂
課堂活動不僅能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而且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將教學內容融入到課堂活動中,并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語文知識的學習。實踐表明,與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相比,這種教學方式將學習的自主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替代教師不停的說教活動,很好的體現了“少教多學”思想。
例如,在講解《孔乙己》一課后,教師可組織開展這樣的教學活動:根據教材內容及自己的理解,對孔乙己形象進行模仿,以更加深刻體會孔乙己的人物特點。同時,要求學生思考,孔乙己是怎樣的一個人,以及孔乙己被別人詢問識字、沒考取功名的狀態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一變化等問題。在課堂上開展這一活動,很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迅速提高,躍躍欲試想模仿孔乙己,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加深了對人物特征的把握,充分體會魯迅先生描寫人物的獨到之處。顯然將教學內容融入到具體的活動中,與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相比,教學效率更高。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充分的思考,教學期間將一個個知識點融入到具體的活動中,而不是要求學生機械的記憶。實踐表明,將一個個無形的知識融入到具體的活動中,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最終實現“少教多學”的目標。
三、注意重點知識的點撥
初中語文知識零碎,涵蓋范圍廣,真正實現“少教多學”須有重點地進行篩選,尤其應注重對重點知識的點撥,而對一些難度較小的則鼓勵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自己解決。同時,在對重點知識進行點撥時教師應把握點撥的度,即,針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該采取何種方式點撥,運用怎樣的語言進行點撥,才能使學生更快的明白與掌握,教師應仔細揣摩。另外,在進行點撥時,教師應注重考慮學生的自尊心,即所用語言應以啟發為主,體現出對學生的關懷,不能過激。
例如,在講解《陋室銘》一課內容時,要求掌握文章中文言實詞的含義,同時體會文中流露的作者情感。文章中包括素琴、白丁、鴻儒、絲竹等文言實詞,學生理解的難度比較大,為此,教師應對文言實詞進行重點點撥,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與記憶。即,要求學生不要單獨的記憶某個實詞,而應將其放到文章中,結合句子含義進行理解。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顯然文中的“鴻儒”與“白丁”應該是與作者交往的人,“鴻儒”與“白丁”相對,其中鴻儒指學識淵博之人,白丁則指沒有學問的人。采用這種方式點撥,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整個句子的理解,而且還能更加牢固的掌握文言實詞。另外,教師還可運用聯想法、類比法等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一些重點知識。
初中語文涵蓋各種題材的文章,內容豐富、重點知識較多,為避免學生產生畏懼心理,樹立學習的信心,教師應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降低學生學習重點知識的難度。同時,還應注重學生的接受程度,結合重點內容實際,掌握合適的點撥方式、點撥時間,使學生以點帶面的進行學習,確?!吧俳潭鄬W”思想的嚴格實施。
四、鼓勵學生展現自我
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為更好地融入“少教多學”思想,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展現自我。一方面,根據教學內容,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尤其對于學生提出的比較個性的看法,應給予鼓勵。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設計中。如教師可與學生進行角色替換,讓學生扮演教師進行語文知識的講解,以此了解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在此基礎之上適當調整教學策略。
論文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創新意識主體性學習文化拓展想象力
創新意識是指一個人根據社會和個體發展的新需要,引發出的一種創造性動機或愿望。它是人們從事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驅力,是自覺的心理活動和思維動量、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人們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學習興趣和創新激情。它是整個創新過程的前提和基本條件。創新意識的培養,從其與思維關系上來講,就是使人們的思維具有一種對于現有條件、狀況重新思索的沖動和習慣。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和結果,思維發展同語言表達有著密切的關系。語言中所表現出的條理性、清晰性、準確性、簡練性正是其思維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國語言文字發展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是古代勞動人民思維的結晶,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思維習慣、思維模式的最直接的體現。文言文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更能表現出現代語文教育對古代優秀思維的繼承和發展。《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辈浑y看出,文言文教學在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方面有著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首先在于一種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更新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語文教師在傳統文言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權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語文教師轉,圍繞著語文教材和教師教案轉。這種以“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無疑限制了學生主體意識和主動思維的發展,大大阻礙了語文學科創新思維的開拓和發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語文教師首先要徹底地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狹隘、封閉的教學思想模式,要注重語言的發展尤其是文言文發展的規律,尊重語言的繼承性、持續性和語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終以引導學生為主,尊重傳統與教學創新的統一,充分發揮個性化的文言文教學理念,這樣才能使中學的文言文教學與素質教育、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與創新意識的獨創性、開拓性、聯想性結合起來,真正地發揮語文在重新建構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園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文言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學習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
主體性學習,主要表現在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等幾個方面。獨立性,就是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強、獨立生存、獨立學習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應著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生活內容,并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獨立自主的學習,是一種研究發現的過程,也是一種創新的過程。它和創新意識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獨創性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學習,認識到主體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使學生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興趣和獨立的思維習慣,來激發由此而產生的創造性。
吸工之僑獻琴》文言的難度并不太大,學生完全可以在書下注解的幫助下,對原文的意思做出準確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如果還以標準譯文的講述為重點的話,顯然會壓制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機會和興趣。因此在教學的策略和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出自主性學習:引導學生借助多種形式的主體性學習活動,培育自主、合作、互動、探究性學習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循序漸進地化解重點難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優化全程教學。如:對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過個體自譯,同桌對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文言文的習慣;對于章節的理解,可以通過學生自導自演的課堂短劇,也可以舉辦自由評說的課堂活動。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的學習氛圍,也大大增加了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程度;教師從作斷紋、作古獲,埋諸土等方面進行發散思維的啟發,讓學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劇、愛假的悲劇、助假的鬧劇,從而得出有愛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愛假的結論。這樣才真正地體現了主體性學習的宗旨,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創造性地完成了整個教學過程,主體性精神成了創新意識的獨創性再現。學生在這堂饒有趣味的文言文課中,不僅學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語文知識,而且習得了語文的學習興趣和相對獨立的思維習慣。讓學生自主進人文言課文的情境,領會其中的深奧之妙,并升華為一種領悟力和理解力,也許這正是創新意識培養的開始。
三、文言文教學中深層次的文化拓展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基礎條件
歷史文化之所以深沉豐富,乃是因為數千年積淀下來的思想內涵有著巨大的力量。應該說,能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經過歷史長河沖刷而流傳下來的作品,當然是思想文化的精華,至少是可以讓我們去批判地接受的優秀遺產。而充分發掘出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爭鳴”,各種學說莫定了中國文化的思想基礎,此后千百年來思想的發展更是無比豐富,對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華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學要達到的目的之一。反過來,文言文的教學應該重視深層次的文化拓展,從而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供一個人文的環境。
中學大量的古詩文為我們提供了學習前人思想品質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銘》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境界,《愛蓮說》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過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氣節;《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對古人的聰明睿智的展示,《勾踐滅吳》對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國也》、《過秦論》對治國得失的規勸和考證,《勸學篇》、《秋水》對人的個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種種,都會對閱讀者帶來人格力量和思維模式的巨大震撼。創新意識的培養離不開這種導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維開拓,這種對文化深層次的追求為培養創新意識提供了更廣闊的實踐空間。只有在這種廣闊的實踐空間中,創新意識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們的思維中生根發芽,才能在我們的思維中發揮它積極的作用??梢?,文言文教學中.文化的深層次拓展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基礎條件
再如《鴻門宴》中,對于項羽的描寫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的偉業之上,也是項羽日后勢衰、該下之圍、烏江自列的預兆,司馬遷所傾注的,不單單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揚劉抑項的寓意,相反是對如此歷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劇命運的揭示。如果不對史遷“互文”記事寫人的方法進行挖掘,不對《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乃至整部《史記》等作進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這種英雄悲劇的意義了。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完全可以拋開教材教參的束縛,廣泛搜集材料,更深層次地去挖掘中國傳統文人的獨立人格和精神世界,從而完成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與作品人物之問的一段交流的心靈歷程。正是因為對文言文中傳統文化的有力拓展,讓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傾心感受,領會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義,枯燥的文言課文為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提供了條件。只有對傳統文化量的占有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對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進行深層次的拓展,才能實現質的創新性的飛躍?!端臅ご髮W》中有一句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意識的開拓性特征也就表現于此。
四、文言文教學中學生的想象力是創新意識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