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感染效應

      感染效應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感染效應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感染效應

      感染效應范文第1篇

      [關鍵詞]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精細化管理;尿路感染;效果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5(a)-0156-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ticulous management based on medic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 applied in clinical management in reducing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in internal medicine ward of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5 to Febr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56 cases of patients from October 2015 to April 2016 given routinue management model were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and 64 cases of patients from May 2016 to February 2017 given FMEA management model were set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incidence rate and time of CAUTI,indwelling catheter time and son on were observed in all the patients given different management methods.Results The risk priority index score (RP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Meticulous management;Urinary tract infection;Effect

      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臨床較常見,其主要為病原體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組織并引發炎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質量,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1]。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減少因臨床護理不當或護理人員專業性不足所導致的CAUTI,縮短導尿管留置時間,提高預后是患者以及專業人士關注的焦點。相關研究顯示[2-3],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以事前預防為核心進行管理,應用于臨床護理中的效果良好,受到多家醫院的認可。本研究選取于本院內科進行診治的120例CAUT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FMEA應用于臨床護理模式管理中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7年2月于本院內科診治的CAUTI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下列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住院期間均留置導管;②可提供詳細一般資料并完成研究;③簽訂知情同意書并積極配合;④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具有精神方面疾病者;②具有其他重大器|性病變者;③身體極度虛弱或自身免疫力低下者。將其中2015年10月~2016年4月對其實行常規管理模式的56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16年5月~2017年2月實行FAEA管理模式的64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行常規管理模式:根據醫院的相關規定對患者進行置管,先準備好相關器械,清潔患者外陰,保持正確,再帶無菌手套,導尿管,連接集尿袋,導尿管外固定并懸掛集尿袋,定期進行置管后護理,不同護士遵醫囑護理,定期進行考核。觀察組實行FMEA管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①組建專業小組:小組成員要求學歷均為專科以上,且在內科工作5年以上,同時還要熟悉FMEA的專業人士以及內科主任、護士長等參與,確保方案制定的正確性和專業性,同時保證管理模式的順利實施。②分析:由小組成員統計置管流程,結合自身經驗從多個方位逐步回顧臨床護理人員以及以往護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護理缺陷,分析失效原因和影響,并對每個失效模式進行風險優先指數(risk priority number,RPN)評估。③確立方案并實施:結合RPN以及各小組成員的討論,制定新型管理模式并實施。選取內科20名臨床護理人員進行為期1個月的培訓,培訓內容主要為提高護理人員自身操作能力以及培養手衛生為主,通過專家授課,護士長提問、臨床示教以及視頻教學等形式進行教學,定期進行考核,觀察每位護理人員的操作水平以及手衛生知識掌握情況,考核合格的護理人員應用于臨床護理之中,所有護理人員均通過考核并進行臨床護理。在兩組患者的干預期間對臨窗護理操作進行觀察與統計,定期進行細菌培養,觀察兩組患者的恢復情況。

      1.3觀察指標

      1.3.1 RPN評分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期間RPN評分情況[4],RPN評分為失效嚴重程度(severity,S)、失效偵測難易程度(detection,D)以及失效發生率(occurrence,O)三個因子相乘所得,每個因子評分均為1~10分,由專業小組人員進行評分。

      1.3.2 CAUTI相關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期間CAUTI的發生例數以及發生時間,留置導尿管時間,并進行統計分析。

      1.3.3護士手衛生依從性以及預防CAUTI依從性 分別對20名護理人員常規模式管理(對照組)及FMEA模式管理(觀察組)期間進行定期考察。其中手衛生依從性為接觸患者、護理尿管前后護士均洗手的例數,統計洗手率,預防CAUTI意識通過觀察集尿袋時間、會陰清潔情況、拔管評估以及集尿袋位置擺放符合標準的例數,統計依從率。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RPN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RPN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

      2.2 兩組患者CAUTI相關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CAUTI發生率低于對照組,CAUTI發生時間、留置導尿管時間短于對照組(P

      2.3兩組手衛生依從性以及預防CAUTI依從率的比較

      觀察組洗手率以及預防CAUTI依從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CAUTI是留置導尿管的常見風險之一,受臨床護理人員操作技術水平、手衛生意識以及整體素質影響。不規范的操作以及清理情況將大大增高CAUTI發生率,甚至導致敗血癥、尿道熱或菌血癥等,加深患者的痛苦以及經濟負擔[5-7]。常規護理模式對護理人員臨床護理操作的監管力度不大,護理人員技術掌握以及手衛生知識等認識不足,容易導致臨床護理效果參差不齊,CAUTI發生率大大提高。

      FMEA應用于臨床護理管理模式之中,通過建立工作小組分析失效模式,改進臨床護理漏洞,制定CAUTI檢測系統進行管理[8-9]。由專職人員每日進行檢查,觀察護理人員預防CAUTI意識以及手衛生依從性等情況,并定時采集尿標本進行培養,根據CAUTI診斷標準每月進行統計,評價各項改進措施的優點及不足,提高臨床護理人員的操作規范情況,降低CAUTI發生率,提高患者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RPN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常規模式管理中手衛生意識不強失效模式評分最高,體現出手衛生意識在臨床置管操作中的重要性。相關研究顯示[10-12],手傳播感染占醫院感染的比例為30%,通過提高臨床護理人員的手衛生意識可有效減少臨床感染的發生。FMEA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加強監督,制定CAUTI檢測日志等方式提高臨床操作規范水平,要求護理人員操作前均先進行手部清潔,患者床尾常備洗手液,接觸患者、護理尿管以及拔管前后均需洗手,保證手部清潔,減少CAUTI的發生,與上述相關研究相一致。觀察組CAUTI發生率以及發生時間、留置導尿管時間均優于對照組,提示通過FMEA對失效模式進行改進,提高臨床護理人員的整體操作技術水平,加大監管力度,可有效延遲感染的發生時間,降低尿路感染發生率,縮短留置導尿管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預后效果。相關研究顯示[13],尿路感染發生率與導尿管留置時間成正相關,導尿管留置時間>5 d尿路感染發生率將達到70%以上,通過臨床培訓使臨床護理人員認識到控制導尿管留置時間的重要性,并加大臨床監督力度,設置拔管提醒等,縮短留置時間,及時拔管,降低尿路感染發生率,與本研究相符。觀察組的手衛生依從性以及預防CAUTI依從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FMEA管理模式顯著的優越性,通過小組分析找出失效模式并進行改進,規范導尿技術,防止用力不當造成損傷,定期更換導管,提高手衛生意識,置管過程嚴格按照無菌原則進行置管等措施,提高護理人員的預防CAUTI意識[14]。

      綜上所述,FMEA模式應用于臨床護理之中,可有效找出留置導尿管患者發生CAUTI的失效模式,分析失效原因并制定對策,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規范操作技術水平,提高手衛生意識,降低CAUTI發生率,提高患者預后效果。但由于本研究受研究例數、地域環境以及醫院整體水平影響,依舊存在諸多不足,還需以后進一步加強。

      [參考文獻]

      [1]劉立云.留置導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影響因素及預防對策[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6,(1):7-10.

      [2]張悅,譚思源,陳艷,等.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管理模式降低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風險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32):3956-3960.

      [3]匡季秋,鄧世洲,劉帆,等.基于失效模式及效應分析模型的醫院感染風險管理與預警體系構建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22):4976-4978.

      [4]胡立莎.護理精細化管理在綜合性ICU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0):111-112.

      [5]Rhee C,Phelps ME,Meyer B,et al.Viewing prevention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s a system:using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in 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in an academic medical center[J].Jt Comm J Qual Patient Saf,2016, 42(10):447-471.

      [6]李六|,徐艷.醫院感染管理的風險評估[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6,15(7):441-446.

      [7]霍玉萌,王瑩.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預防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5,30(13):102-104.

      [8]張曉梅,陳曉艷,仲悅萍.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方法預防失禁性皮炎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8):176-180.

      [9]宋美璇,李顯蓉.早期拔除尿管對結直腸手術患者泌尿系統并發癥影響的Meta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6,31(18):101-105.

      [10]徐紹蓮,甄文,楊俊,等.綜合ICU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目標性監測數據分析與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4, 29(24):2262-2264.

      [11]Niedner MF.Quality Improvement Science in the PICU[A]//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M].London:Springer,2014:83-99.

      [12]鐘惠燕,鄺日紅,桂湘芬.追蹤反饋護理模式在降低導尿管患者相關尿路感染發生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6):132-134.

      [13]Fernandez R,Mitchell S,Ehrmantraut R,et al.Proactive risk assessment for Ebola-infected patients: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and minimizing risk to healthcare personnel[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6,37(7):867-871.

      感染效應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感染意識;感染效果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1(a)-0126-02

      消毒供應中心是醫院的重要部門,是預防院內交叉感染的有效手段,主要負責醫院各類物品、器械的回收、消毒、包裝、滅菌及發放,中心工作人員長期與銳器、致病原、化學試劑等危險物品長期接觸,污染機會較多,因此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襲,直接威脅工作人員的健康。因此針對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常見的感染因素采取有效預防措施有著重要作用,為探討感染控制效果,該研究對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間該院消毒供應中心38例工作人員進行調查,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該院消毒供應中心38例工作人員,男25例,女13例,年齡29~50歲,平均年齡(32.3±3.8)歲,工齡10月~26年,平均工齡(12.9±3.2)年。其中中專13例,大專19例,本科及其以上6例。

      1.2 方法

      1.2.1 調查方式 采取該院專門針對消毒供應中心人員設計的調查表(主要內容包括:一般內容如年齡、工作年限等,醫院感染知識),由專人對消毒工作人員進行仔細詢問并準確填寫,對全部供應中心人員的感染意識進行統計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對工作人員進行相關工作的監督、宣傳教育。統計兩次調查結果差異,進行有效分析。

      1.2.2 管理方法 ①醫院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工作,將醫療中職業感染的危險性告知工作人員,使其能夠熟練掌握職業感染的相關知識,重視預防職業感染,強化其防護意識,從而有效減少職業感染的發生。②優化消毒中心工作環境,在消毒中心安裝空氣凈化調節設備及空調,工作人員工作結束后濕掃地面,用紫外線對室內消毒2次/d;設立對外創口,嚴禁外來人員進入消毒供應中心。嚴格工作及防護流程,并監督工作人員規范執行,將包裝區、無菌區、辦公區、污染區等嚴格區分,并設置專用器具,保證物流、人流及氣流的有序進行,嚴禁逆流。③工作人員在下收清點污物及清洗污染物品時,要嚴格按照規定措施進行預防:穿好口罩、工作服、橡膠手套及圓帽等,嚴禁裸手接觸污染器械,清點完畢后及時脫去手套,并使用消毒劑清洗雙手;需要雙手進行清洗時,需佩戴防水圍裙、眼罩、袖套,穿防護鞋、戴雙層手套等,清洗操作必須在水面下進行,清洗特殊類物品時需要先浸泡在清洗。消毒供應中心銳器損傷也是常見的感染之一,因此中心人員要熟練掌握各類器械的操作技術,在刀片、針頭及其他銳利器械的分離及清點時要采用輔助工具,嚴禁徒手操作,同時對于各類醫療廢物要正確合理處理。若不慎被銳器所傷,要及時采取有效地處理措施,并進行登記并上報,從而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對于較為嚴重者需要專科就診處理并定期進行追蹤檢查。④儀器外面設置醒目的提示標識,同時可使用防燙手套,減少燙傷。由專人不定期對科室的設備、儀器進行檢修及普查,及時更新設備,在進行超聲清洗時要加蓋隔音,減少噪聲污染。工作人員在使用化學試劑進行清洗消毒時,要嚴格規范操作,并妥善保管各類化學溶劑,定時開窗透氣,減少化學消毒劑對人體的影響。在進行消毒時若除銹劑、劑等不慎進入眼睛,要立即采用洗眼器進行清洗,并及時送往專科進行處理。

      1.3 統計方法

      該研究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感染意識

      采取有效措施前,工作人員感染意識優10例(26.3%),良13(34.2%),差15(39.5%),優良率為60.5%;采取有效措施后,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感染意識優18例(47.4%),良16(42.1%),差4(10.5%),優良率為89.5%;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這意義(P

      2.2 感染控制情況

      采取措施前,消毒中心工作人員共發生刀片或剪刀割傷25次,容器邊緣割傷13次,化學制劑損傷5例,共43次;實施管理措施后,共發生刀片或剪刀割傷5次,容器邊緣割傷3次,化學制劑損傷5例,共9次,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消毒供應中心是為各科室服務的中心,是醫院實現無菌操作,減少院內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徑。消毒供應中心人員在日常滅菌、消毒及清洗過程中,接觸各類剪刀、刺針等銳器,同時與各類化學消毒液劑接觸較多,工作風險較大。臨床研究中,銳器損傷發生率最高,造成這一現象有多種原因:使用醫療器械的科室為能對使用過的器械進行初步處理,常將各類器械混合放置,如縫合針容易留在持針鉗上,導致工作人員在分類及清點時容易被刺傷,另一方面,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的防護意識不強,工作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等也是導致被銳器刺傷 的重要原因。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實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感染意識相較措施實施前有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陶莉芬.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的職業風險及職業防護[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10):1836-1837.

      [2] 陶華,李高亮.人性化管理模式對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感染意識及感染控制效果的影響[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0):2430-2431,2469.

      感染效應范文第3篇

      摘 要:目的:觀察麻杏石甘湯對A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IL-2、IL-4蛋白表達水平的影響。方法:采用鼻腔接種法建立A型流感病毒小鼠肺適應株動物感染模型。實驗設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抗病毒顆粒組、利巴韋林組和麻杏石甘湯(MSXGD)臨床等效劑量組、2倍臨床等效劑量組。經灌胃給藥或給生理鹽水7天后,用ELISA法檢測小鼠血清中IL-2、IL-4的含量水平,用免疫組織化學法定位與半定量檢測小鼠肺組織中IL-2、IL-4的蛋白表達水平。結果: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后,IL-2、IL-4的血清含量水平和肺組織蛋白表達水平降低,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

      關鍵詞:麻杏石甘湯;A型流感病毒;IL-2;IL-4

      中圖分類號:R28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3-0475-03

      The Effects of Maxing Shigan Decoction on the Protein Levels of IL-2 and

      IL-4 of Mice Infected by A-type Influenza Virus

      LU Fang-guo,ZHANG Bo,YAN Jie,LI Ling,ZHU Ying-wu,LI Shan,XIANG Qin,PAN Kun

      (Hunan University of TCM, Changsha 410208,Hu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effects of Maxing Shigan Decoction(MXSGD) on the protein levels of IL-2 and IL-4 of mice infected by A-type influenza virus in their serum and lung tissue. Methods: The mice model of pulmonary is established by nasal inoculating A-type influenza virus, Set up normal control group, model control group, Anti-virus particle group, ribavirin group, MXSGD clinical equivalent dose group, two times clinical equivalent dose group. After gavaging drug or normal saline,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IL-2 and IL-4 in serum and lung tissue. Result: The levels of IL-2 and IL-4 in serum and lung tissue for mice infected by A-type influenza virus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Maxing Shigan Decoction; A-type influenza virus; IL-2; IL-4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有 A(甲)、B(乙)、C(丙)三型,A型流感病毒是人、禽、豬、馬等多種動物流行性感冒(流感)的主要病原體。流感屬中醫學時行感冒范疇,主要病因為外感風熱毒邪,內襲于肺,基本病機為痰熱壅肺、肺氣失宣。治療當緊扣熱毒、氣郁、痰濁這3個基本環節。麻杏石甘湯來自《傷寒論》,是辛涼解表劑的代表方,也是治療感冒,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良方[1]。前期研究結果表明:該方體外能通過直接殺傷病毒、干預病毒吸附、抑制病毒增殖、保護宿主細胞、抑制宿主細胞凋亡等而發揮抗流感病毒作用[2-4]。為探討麻杏石甘湯體內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其機理,我們在前期研究基礎上檢測了該方對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免疫保護作用,本文對其結果進行了分析報道。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1.1.1 藥物 麻杏石甘湯組方及其煎劑的制備方法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一組織編審的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方劑學》。藥材購自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專家門診部。利巴韋林片由江西江仁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601001,規格:每片0.1g。抗病毒顆粒由四川光大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z51020073,規格:每袋12g。

      1.1.2 病毒株 A型流感病毒小鼠肺適應株(A/PR/8/34)由湖南師范大學病毒研究室陳則教授惠贈。經10日齡雞胚尿囊腔接種培養傳代,微量血凝試驗滴定病毒效價,血凝效價1:640以上者可供試驗用。正式試驗前測定小鼠病毒半數致死量(LD50)[5],正式試驗用50個單位的LD50(50 LD50)的病毒液。

      1.1.3 動物 6~8周BALB/c小鼠60只,體重(20±2)g,雌雄各半,由湖南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代購。

      1.1.4 實驗儀器 超凈工作臺,微量加樣器,麻醉缸,電子天平,YX型實驗動物潔凈飼養柜,精密輪轉切片機(RMZ135,德國LEICA),電熱恒溫干燥箱(上海新苗醫療器械 DGH-9003型),光學掃描顯微鏡+moticcam2306攝像頭(ZEISS),圖像分析軟件(Motic Advanced 6.0)。

      1.1.5 試劑 小鼠IL-2、IL-4ELISA試劑盒、免疫組化小鼠IL-2、IL-4多克隆抗體(一抗)、SABC二抗試劑盒,DAB顯色試劑盒,多聚賴氨酸等均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 方法

      `

      1.2.1 制備模型 實驗動物適應性飼養2~3天后稱重,除正常對照組動物外,其余動物均制備感染模型。模型制備方法是:在乙醚輕度麻醉下,每只小鼠鼻內接種50 LD50流感病毒液0.05mL[5]。正常對照組動物隔離飼養在同等條件下的房間,并按同樣方法鼻腔接種生理鹽水0.05mL。

      1.2.2 動物分組 實驗設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抗病毒顆粒組、利巴韋林組、MSXGD臨床等效劑量組和2倍臨床等效劑量組,每組10只小鼠。

      1.2.3 給藥方法 抗病毒顆粒組、利巴韋林組、MSXGD臨床等效劑量組和2倍臨床等效劑量組于感染后24h開始灌胃給藥,每天1次,每次0.4mL,連續給7天。正常對照組和模型對照組,同步灌胃給生理鹽水0.4mL。最后一次給藥后禁水、禁食8h,取標本進行指標檢測。動物給藥劑量按動物每公斤體重占人體表面積的比值計算[7]。

      1.2.4 標本采集及檢測方法 稱動物體重后,摘除眼球取血,用ELISIA試劑盒檢測血清中IL-2、IL-4的含量,按操作說明書進行。處死動物,收集肺組織置于4 %多聚甲醛液中固定,按常規脫水、石蠟包埋、切片,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檢測IL-2、IL-4的蛋白表達水平,用光學掃描顯微鏡觀察與掃描圖片,用圖像分析軟件(Motic Advanced 6.0)測定棕黃色顆粒的灰度值和陽性細胞百分率,然后求其均值。

      1.2.5 統計分析 所有實驗計量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SPSS 16.0統計軟件分析,組間顯著性比較用t檢驗,以P

      2 結 果

      2.1 麻杏甘石湯對A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清中IL-2、IL-4含量水平的影響

      由表1可知: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清中IL-2、IL-4含量水平降低,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表1 麻杏甘石湯對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清中IL-2、

      IL-4含量的影響(n10,±s)

      注:與正常組比較,**P

      由表2可知: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組織中IL-2、IL-4蛋白表達水平降低,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

      表2 麻杏甘石湯對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組織中IL-2、IL-4蛋白表達水平的影響(n10,±s)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

      3 討 論

      流感是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流感病毒感染是否引起疾病取決于病毒與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流感病毒及其多種抗原,如:包膜糖蛋白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能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IL-2是活化的T細胞產生的Th1細胞因子,雖然沒有直接的抗病毒活性,但IL-2能刺激T細胞快速地增殖和分化,并產生多種細胞因子如IFN-γ、IL-4、IL-5、IL-6、TNF-β及CSF等。IL-2還能誘導CTL、NK和LAK等多種殺傷細胞的分化和效應功能,活化巨噬細胞。目前重組IL-2已用于腫瘤與活動性肝炎、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結核桿菌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等臨床治療。IL-2 水平是評價中藥成分免疫調節作用的重要指標之一。IL-4是活化的T細胞產生的Th2細胞因子,能夠增強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體液免疫的應答產物――抗HA抗體、抗NA抗體是影響流感病毒增殖的主要因素。抗HA、抗NA的效價水平受機體體液免疫應答水平的影響[8]。

      中醫學認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這里的正氣包括了免疫功能在內的一切抗病能力,邪氣則代表一切可導致人體功能紊亂,內環境失衡的因素。正邪斗爭的消長盛衰決定著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扶正與祛邪作為治療疾病的一個基本原則。本研究發現: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清和肺組織中IL-2、IL-4表達水平均降低,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

      綜上所述,麻杏石甘湯具有調節細胞因子蛋白表達水平的功能。由于中藥復方成分復雜,作用靶點繁多,細胞因子在體內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形成復雜的細胞因子調節網絡。因此,麻杏石甘湯抗流感病毒深層次的免疫學機理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開展。

      參考文獻

      [1] 段富津.方劑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28-32,72-75.

      [2] 張薇,盧芳國,何迎春,等.麻杏甘石湯體外抗A型流感病毒作用的實驗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07,14(5):1351-1353.

      [3] 盧芳國,何迎春,肖子曾,等.麻杏甘石湯體外抗A型流感病毒的作用靶點[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8(2):5-9.

      [4] 盧芳國,何迎春,肖子曾.麻杏石甘湯對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狗腎傳代細胞凋亡的影響[J].醫學研究生學報,2009,2(3):34-35.

      [5] 郭元吉,程小雯.流行性感冒病毒及其實驗技術[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1997:111-112.

      [6] 沈斯瑤,劉軍輝,田艷茹,等.雙黃連片對小鼠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的保護作用[J].中國實用醫藥, 2008,3(15):50-51.

      感染效應范文第4篇

      通訊作者:陳汝云

      【摘要】 目的 加強醫院消毒供應室的管理,控制醫院感染。方法 制定完善各項制度和操作流程,重視消毒供應室人員的素質培養,加強再生物品環節的質量管理,合理分布各區域。結果 為臨床科室提供了合格的滅菌物品,有效地控制了醫院感染的發生。結論 通過落實一系列管理措施,使供應室工作達到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提高消毒供應室工作質量,對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消毒供應室; 管理; 控制; 醫院感染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與醫療質量的不斷提高,消毒供應室在醫院中已成為無菌物品集中發放和處理的供應中心,同時每天還有帶著大量病菌的器械被統一收回到消毒供應室集中處理。消毒供應室作為醫院感染管理的一個重要部門,其工作質量直接影響整個醫院的醫療效果。為了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不斷提高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筆者所在醫院進一步加強了消毒供應室的管理,保證了消毒供應室為臨床科室提供合格的滅菌物品,有效地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現總結如下。

      1 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和操作流程是控制醫院感染的根本保證

      制度的落實是保證各項工作質量的基本保證,《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等六項衛生行業標準實施以來,筆者所在醫院根據實際對照標準,重新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如質量管理制度、監測制度、質量控制與可追溯制度、召回制度、相關科室聯系制度、醫院感染管理制度等。并及時調整和完善各項工作流程,使之更加人性化、科學化,以便工作人員在各項操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2 提高人員素質是預防醫院感染的關鍵

      消毒供應室是臨床一線的重要支持系統,也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部門,其工作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臨床醫護工作的質量,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以及醫院感染的發生[1],因此,筆者所在醫院加強了針對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的學習培訓,要求科室組織人員學習消毒供應室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工作流程、醫院感染知識,掌握操作規程并加強了考核力度,同時選派供應室人員參加省內舉辦的規范化崗位培訓班、消毒供應中心管理學習班,并從急診科選調一名經驗豐富的護士長到消毒供應中心從事管理工作,對保證工作質量、控制醫院感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 加強再生物品的環節質量管理是控制醫院感染的基礎

      再生物品由回收到發放形成一條鏈索式循環,每一環節緊緊相扣,相互把關。要求消毒供應室人員認真執行工作流程中的技術操作規程和質量標準,并由專人定期進行質量檢查,嚴格質量控制,做到供應的物品能滿足臨床需要和絕對無菌,確保醫療安全。

      3.1 嚴把下收下送關 下收下送物品時用專用密封車按規定的線路行使,下收下送車輛分開使用,時間錯開,兩人不交叉,以保證無菌物品免受污染。同時下收下送車輛每次使用后應清洗、消毒、干燥備用。對回收后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在消毒供應室去污區進行認真地清點、核查、分類,以減少交叉感染。

      3.2 重視清洗質量關 消毒供應室清洗醫療器械質量優劣是減少醫院感染的一個重要環節,清洗徹底是保證消毒或滅菌成功的關鍵[2,3],任何殘留的有機物,如血、膿、蛋白質、黏液、油污等都會妨礙微生物與滅菌媒介的有效接觸,且會產生生物膜而影響滅菌效果。因此,根據回收器械污染程度、器械的類別、有無管腔、軸節等進行分類,并嚴格執行清洗步驟:流動水沖洗含酶洗滌劑浸泡刷洗常水沖洗(漂洗)純化水沖洗烘干上油保養檢查洗滌質量,達到程序化、科學化。包布實行一用一清洗,統一封閉式送洗衣房洗滌、干燥、備用。

      3.3 嚴把包裝質量關 包裝是保持滅菌物品在無菌狀態下進行存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確保包裝的物品經滅菌后、打開使用前保持無菌狀態。為確保包裝質量,要求包裝前應仔細檢查清洗的質量,器械的功能,包內配備的物品數量準確,兩人核對無誤并簽名。同時包外標識清楚、明顯,松緊適度。包裝時程序規范,包裝材料尺寸規范,包布無破損。

      3.4 正確的滅菌方法 滅菌是消毒供應室工作的重點,滅菌物品的質量與醫療護理質量息息相關。因此,遵循WS 310.2-2009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規范。正確掌握滅菌器操作程序,規范操作,確保滅菌后物品符合質量標準。

      3.5 加強滅菌后物品的監測與質量管理 滅菌后的物品做好滅菌效果的監測,它是確保無菌物品高質量供給的唯一途徑。根據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滅菌效果監測標準,要求每鍋進行物理監測,每包進行化學監測,每周進行生物監測,記錄好滅菌器運行情況,清洗、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結果等,并歸檔備查,具有可追溯性。合格的滅菌物品標識明顯、清楚,包內、外化學指示物符合滅菌要求。滅菌后合格物品根據臨床需要及時發放,備用無菌物品應存放無菌間的柜內,并按有效日期的先后順序分類固定放置,發放時遵循先進先出的原則。對不符合要求的及時采取措施,確保消毒滅菌質量,以避免醫院感染的發生。

      4 合理的建筑布局是控制醫院感染的前提條件

      消毒供應室布局科學合理,各區域之間設有實際屏障、工作范圍和功能,它是避免交叉感染,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條件。筆者所在醫院對消毒供應室的布局進行改建,嚴格劃分為去污區、檢查包裝及滅菌區、無菌物品存放區,名區域之間設有實際屏障且標識、界限清楚。整個工作流程按回收、分類、清洗、消毒、干燥、檢查保養、包裝、滅菌、儲存、無菌物品發放等順序運行,做到工作區域與輔助區域分開,物品由“污”到“潔”,不交叉,不逆行。這種布局流程有效地減少了醫院感染的機會,也節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消毒供應室作為醫院感染的一個重要的部門,承擔醫院所有再生物品的清洗、消毒、滅菌與無菌物品的發放,其工作質量直接影響醫療護理質量,甚或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強消毒供應室的管理,使之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不斷提高工作質量,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 邱文影,徐海英,鐘國權.建立集中式消毒供應中心控制醫院感染.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9):1130-1131.

      [2] 劉禮霞,夏桂蘭,王惠芬.醫院消毒供應室質量控制方法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6):831.

      感染效應范文第5篇

      方法:于2013年6月到2013年12月對消毒供應室進行加強管理和控制,在消毒供應室建立監督機構,完善監督和規范制度,加強對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的管理以及再生物品環節的質量管理,每個月對消毒供應室人員進行4次素質培養教育,完善消毒供應室的各項檢測措施,分析并總結消毒供應室感染監控的要點。

      結果:通過加強管理和控制,我院消毒供應室的工作達到了規范化、標準化和科學化的要求,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在整體上有了較大的提高,為無菌物品的質量提供了保障,有效降低了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結論:在消毒供應室感染的監控管理中,加強對其工作人員的素質教育培訓,完善各項監測措施,使其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對于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消毒供應室 醫院感染 感染監控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371-01

      為了探討消毒供應室感染監控的要點,提高消毒滅菌質量,本文主要于2013年6月到2013年12月從消毒供應室監督機構的建立和完善,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管理以及再生物品環節質量管理的加強,消毒供應室各項檢測措施的完善等方面加強對消毒供應室的管理和控制,探討消毒供應室感染監控的要點,以及為消毒供應室感染監控工作管理提供參考和依據,具體臨床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和方法。將我院消毒供應室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研究方法為:于2013年6月到2013年12月對消毒供應室進行加強管理和控制,在消毒供應室建立監督機構,完善監督和規范制度;制定各班的工作程序,人員科學分工,充分調動全科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對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的管理以及再生物品環節的質量管理,每個月對消毒供應室人員進行4次素質培養教育,培訓方法采取多層次、多形式、立體化,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使用器械和物品的回收操作應注意的問題,其中有回收物品的分類方式,物品的清洗過程、消毒過程、干燥過程還有滅菌過程,以及對物品的檢查、保養、儲存等操作過程;完善消毒供應室的各項檢測措施,嚴格劃分物品的存放區、污染區、生活區、清潔區等區域;對工作人員從物品的回收、消毒、洗滌、制作、包裝、消毒、儲存、發放等操作流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規范和控制,避免逆行和交叉引起的感染,回收物品的洗滌采取分流的方式,洗滌過程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每個環節都由專人負責,物品包裝時要進行仔細的核對,并標記;每周抽取一個無菌物品進行細菌監測,對其有無細菌生長進行觀察,加強無菌間的人員行為管理和內部衛生管理,增加通風換氣設施,保持室內空氣的新鮮,并每天用紫外線照射進行空氣消毒,2次/d,每次至少30min,對空氣中的細菌總數進行監測。

      1.2 觀察指標。對加強消毒供應室管理和控制措施干預前后,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操作規范合格率以及消毒供應室感染發生率進行比較,分析感染監控的要點和意義。

      1.3 統計學方法。對本次的研究結果,我們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2.0對統計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的資料采用X2檢驗,以P

      2 結果

      加強消毒供應室管理和控制措施干預前,消毒供應室的各個工作區域、工作性質比較混亂,在干預后,各個區域性質采取由“污”到“凈”的流水作業方式,物流和人流通過設立的專門傳遞窗口分為兩條線走,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在整體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干預后供應室的污染區、工作區、無菌區、清潔區各個區域界限清楚,四個區域工作與生活間分開來,初洗與精洗分開來,回收物品與清潔物品分開來,未消毒物品與消毒后的物品分開來,且標志明顯。整體改造后,經統計醫院消毒供應室感染發生率降為0,這與干預前的統計結果0.47%相比,P

      3 結論

      消毒供應室為醫院全方面提供各種各樣的無菌物品,它所提供的物品質量好壞對于醫院醫療工作、護理質量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因此,消毒供應室是醫院各個部門中比較重要和關鍵的一個科室,加強對消毒供應室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尤其是對于物品的回收、分類、清洗、干燥、滅菌、儲存以及發放等操作過程感染要點的監控具有重要意義[1]。供應室感染的監控要點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進行探討:①回收過程中,要將一次性使用的器械和物品與重復使用的分開放置,一次性物品使用后由科室按照醫療垃圾處理,而重復使用的物品回收要采用封閉式的方式,并且如果是特殊傳染病污染的物品和器械,還應該采用多層包裝,并進行標識[2]。②在回收后的分類過程中,物品的分類可以根據物品的材質和精密度進行,分類應該在供應室的去污區進行,分類過程應使用專用的手套和鞋子,分類后進行清洗。事實上清洗過程比滅菌還要重要,如果清洗不徹底很容易導致滅菌失敗。清洗過程應保持有序,并且在清洗過程中應重視清洗質量的控制,做到有效的清洗。在清洗的時候必須要穿專用的防水罩袍、手套以及鞋子,同時還要配備面罩、口罩、眼罩,避免有害物質的傷害。另外要保證清洗好的器械要保證清洗質量合格,清洗好的物品與污染物品要分開放置,避免交叉感染的發生[3]。③在消毒的過程中,凡是與患者接觸過的物品的器械都應該經過消毒、清洗、再消毒或者滅菌的過程,滅菌合格之后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管理。④在保養和包裝過程中,首先要檢查物品是否符合規定,檢查好符合規定的物品應該使用專用的水溶性劑進行保養,且包裝后應進行滅菌處理,以防止發生再污染,包裝要始終保持閉合性和密閉性。⑤在滅菌過程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滅菌方式,操作應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并要密切注意滅菌的溫度、壓力、時間等條件的控制,定期進行滅菌效果監測,保證每項指標都符合要求,有效控制風險的發生。最后,滅菌好的物品應儲存在無菌區,并分類存放,對于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區應除外包裝存放。無菌物品保持干燥狀態,并進行標識,這有助于發放效率的提高。

      在本次研究中,干預后,各個區域性質采取由“污”到“凈”的流水作業方式,物流和人流通過設立的專門傳遞窗口分為兩條線走,這與干預前各個工作區域、工作性質混亂相比,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在整體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干預后供應室的污染區、工作區、無菌區、清潔區四個區域界限清楚,標志明顯;整體改造后,經統計醫院消毒供應室感染發生率降為0,這與干預前的統計結果0.47%相比,有了顯著的提高。由此可見,通過加強管理和控制,我院消毒供應室的工作達到了規范化、標準化和科學化的要求,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在整體上有了較大的提高,為無菌物品的質量提供了保障,有效降低了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總的來說,在消毒供應室感染的監控管理中,加強對其工作人員的素質教育培訓,完善各項監測措施,使其嚴格執行操作規程,這對于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韓德輝,張曉杰,許桂紅,王穎,李玉潔.加強消毒供應室管理控制醫院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15):173-174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 亚洲尹人九九大色香蕉网站|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V亚洲精品V日韩精品|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综合激情在线亚洲第一页|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 亚洲日本一线产区和二线产区对比 | 亚洲一二成人精品区|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1区1区3区4区产品亚洲|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下载 |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亚洲黄色片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亚洲1区1区3区4区产品乱码芒果|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最大av资源站无码av网址| 亚洲欧美日韩自偷自拍|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av片劲爆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亚洲黄色片在线观看| 亚洲色欲色欲www|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黑人| 婷婷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亚洲观看| 亚洲男女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爆乳成av人在线视菜奈实|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