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法律與生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法律援助;專業學位;法律碩士;職業能力培養
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是具有特定法律職業背景的職業性學位,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是為法律職業部門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德才兼備、高層次的復合型、實務型法律人才。②參加法律實務專業實踐是實現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的關鍵性環節。國務院頒布的《法律援助條例》第八條規定:“國家支持和鼓勵社會、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以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作為提供援助的主體從事法律援助活動是法律碩士專業實踐的優質途徑之一。
一、法律碩士研究生作為提供法律援助主體的優勢分析
1.專業學位研究生是投身社會公益事業的積極力量,具備較強的奉獻精神。大學生群體是最具活力的社會力量之一,他們一方面受到了社會的關愛和重視;另一方面,涉世不深的他們對社會充滿了好奇,對能夠使他們更多接觸社會的社會公益事業充滿了熱情和極大的興趣。他們愿意利用自己的知識優勢,盡自己所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回報社會。
2.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基礎,使其所提供的法律援助具備了一定的質量保障。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都接受了或正在接受系統的法學教育,有些學生還在兼職做一些法律實務工作,具備一定的法學理論功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其提供服務的質量。
3.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以“雙師型”專業化教師團隊為基礎,采取“雙導師”制。本校法學教師和具備豐富職業經驗的校外導師可以根據專業學位實踐基地的相關制度,共同指導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參與法律援助活動。一方面,學生可以接受本校法學教師在法學理論知識方面的指導;另一方面,學生還可以結合具體案例接受校外導師實務經驗方面的傳授。
以上這些是法科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作為提供法律援助主體的優勢,這些優勢為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開展法律援助活動提供了可操作性,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前提條件。
二、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參與法律援助活動有利于法律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1.參與法律援助活動,有利于提高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覺悟。
在學生們接觸的案例中,許多案件的當事人都屬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所遇到的一些法律問題極大的困繞著他們的生活,他們急需專業人事的有力幫助。通過對這些案件的處理,會使學生們深深地體會到對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保護對于我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性,也進一步理解了黨和國家為什么近些年來一直非常重視對弱勢群體合法利益的保護,認識到對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保護正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現。
2. 參與法律援助活動,有利于提高了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
學生們在學校的專業學習主要側重于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開展大學生法律援助活動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在參與法律援助工作的過程中,通過處理一系列法學實際問題,切實提高了學生們對法學專業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增強了專業技能。
3. 參與法律援助活動,有利于加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對法律專業知識的理解深度。
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如果只停留在書面上,那么對其的理解也只能是相對比較膚淺的,通過接觸和處理實際法律問題,則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深度,開展大學生法律援助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則可以實現對知識的這種深層次的理解。例如在學生們處理的案件中,有許多都是有關勞動糾紛的案件。當學生們在處理法律援助中心中有關勞動爭議的案件時,會親身感受到勞動者對維護自身勞動權益的迫切需要,體會到勞動權益對于勞動者生活的重要意義。學生們對建立勞動法律制度的社會價值和意義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學生們認識到勞動法律是勞動者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武器,是每一個勞動者享有幸福生活的法律保障。保證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于維護社會的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 參與法律援助活動,有利于加深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對社會的認知程度。
大學生應該關注社會、接觸社會、加深對社會的認識,為以后走入社會打下基礎。開展大學生法律援助活動,就為學生們接觸社會、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提供了良好的機會。通過在法律援助中心處理各種各樣的案件,讓學生們初步接觸到了形形的社會現象,開闊了眼界、加深了認識。
5.參與法律援助活動,在培養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法律職業道德和操守方面,也有一定的幫助。
在學生們處理的一些案件中,極少數法律職業者違反法律職業道德和操守,給案件當事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通過這些案件使學生們感受到了當事人的那份辛酸和痛楚,也意識到了一名法律職業者恪守職業道德和操守的重要意義。通過開展大學生法律援助活動,可以使學生們認識到,作為一名法律職業者,擁有一顆公正之心、具備一身廉潔之氣是為人民服務、維護人民合法權益的前提條件,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要條件。
總之,參與法律援助活動是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專業實踐優質途徑之一。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參與法律援助活動,能夠有效的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能力,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加強對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深度和對社會的認知程度、培養法律職業道德和操守、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的實現,保障法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本文為2011年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習實踐環節模式探析 》(項目號:52WT111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閻麗鴻.大學生法律援助服務體系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第10卷,2008,
[2]匡國媛.充滿希望的朝陽領域――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四期,
[3]吳漢鈞.中國法律援助在行動[J].中國行政管理,1997(6).
[4]宮曉冰、高貞.中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實踐、探索與前景[J].當代司法,1997(6).
[5]繆仲妮.論完善我國志愿服務法律制度〔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83-87.
[6]洪慧萍.“法律進社區”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司法,2003,(3):12-13.
[7]苗佳.社會實踐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作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22):177.
[8]黃妹華.走出法律援助困境的對策〔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4,(3):45-46.
注解:
關鍵詞:數學;生活;學習;教學
一、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枯燥而且抽象,是很多人對數學的印象。學生不能積極思考,課堂也比較沉悶,導致數學教學效率低,究其原因,是數學教學偏離了我們的實際生活。事實上,數學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很多生活現象都可以用數學表示出來。只有理解了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的教法與學法。
數學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離開現實生活,數學可能完全失去意義。同樣,人也是離不開數學的,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應用著數學知識。比如:打電話、玩游戲、去商場購物,這些都會用到數字和加減乘除的計算;看鐘表的時間、確定回家的方向與位置,這些都會用到數學的元素。人是無法離開數學的,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每個角落。而生活就是數學的發源地,生活也可以作為生動的教學課堂,相比于教室的課堂而言,生活大課堂更具有趣味性。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更加有興趣,也更加容易使學習效率提高。
同時,數學也是一種文化,它研究現實世界中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數學在古代就已產生,在新時代,不能只讓學生學習數學,而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思想,才能真正發揮數學這門學科的作用。
二、如何聯系生活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只有結合了生活的數學才是生動的、有魅力的,如何結合生活進行數學教學,是很多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提高數學教育與學生學習數學效率的一個重要環節。
1.在初中數學課堂中設置生活情境
在課堂中引入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的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便于加深理解和提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引入生活情境,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體驗數學的本質,更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生活中的現象著手,將生活中的問題轉變到數學問題上來,從特殊問題引申到一般問題,并且把抽象的問題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能真正發揮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比如:求兩點之間的距離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站在不同的位置,讓學生實際測量;講解相向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問題時,可以讓學生現場表演,以便對這幾種數學問題有直觀的理解。設置生活實際情境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對數學概念有更深刻的了解。
2.在實際生活中挖掘數學教材
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關于數學的教學素材,很多時候,只是教師和學生忽略了這一部分。只有當數學和生活緊密關聯的時候,數學才可以變活,學生才會對其產生興趣。關注現實世界中的問題,把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數學教學過程中,才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豐富、易懂。比如:講解“一個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一定大于第三邊”這一數學概念時,教師就可以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例子給學生講解,即利用人們在生活中走近道的習慣,畫出幾條路線讓學生選擇,有直線,有折線,這些線路可以構成三角形,學生往往會選擇最短的路線,因此,可以看到三角形的兩邊之和一定大于第三邊。再比如:講解幾何折疊問題時,很多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較弱,無法理解折疊過程以及折疊之和的圖形特征,因此,可以在課堂上使用實物,用紙盒作為教學工具,讓學生動手折疊,便可體會到折疊幾何問題的變化特征,從而遇到類似問題,有更好的想象能力。數學的抽象概念是很多學生學習的障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素材,能讓學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數學問題。
3.教學生學會從生活中體會數學
數學教師肩負著引導學生積極性的重要作用,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就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體會數學,發現數學的奧秘。教師不僅要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創造學生熟悉的場景,還要教導學生從生活中搜集與數學相關的各種資料與信息,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了解數學,再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例如:學習百分率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在工廠中對產品的含量進行了解,從而學習百分率的內容;要測量一塊地的面積,可以帶著測量的工具,對所測位置進行分解測量,再求總和便可得到總面積大小。讓學生走進數學,要從生活中著手,仔細觀察生活的細節,就可以發現很多數學問題和解決的方法。
三、結語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為生活服務,很多生活中的現象都可以用數學知識解釋和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在課堂上引入生活素材,創設生活情境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第一,重視家庭倫理的規則。過日子就要有家庭,家庭必有夫妻、父母與子女。男女不能隨意結合,必有規則,中國人的第一規則便是家庭倫理規則,其中包括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則,夫妻之間的規則。這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第一準則。第二,重家庭財產的規則。古代中國,平凡百姓,數間草房,幾頭耕牛,數畝薄田是維持家庭生活的基本保障。就此意義而言,中國人看重財產,決不會隨便讓與。中國也有過土地私有制,否則宋代以下田土買賣不會習以為常,所謂“千年田換八百主,今日一年換一家”。但這個視自家財產不可輕與他人的觀念,并非以個體為本位的“個人權利之私”,而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倫理個體之私”。第三,重契約履行的規則。這三種規則塑造了宋代人的生活原理與文化意義。
首先,家庭生活中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敬,父母子女之間財產關系的分配雖受分家習慣支配,強調諸子均分,但這并非是相互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明確界定,而是基于生活所需的異財同籍,是和諧思想下的相給相與,不是你我之間的權利義務。
其次,中國歷史上,無論是田宅還是牛馬等動產,都在絕大多數時間內為私有制,但是這個私有制存在著諸多附加條件,宗法鄉族與國家皆在此私有制上留著權利,構成現代民法意義上的所有權負擔,如國家賦稅、田不出族、房不離宗等。故私有制神圣在中國歷史上不曾實現過。即便是如今的民法,在土地不是私有的情況下,完整的物權無法建立,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如果離開了黨的政策及其特別民事法規,僅靠制定民法典、單行的物權法、侵權責任法都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
最后,中國文化以善為本位,以誠信為導向,國家制定法以懲治罪惡為依歸,司法中的民事判決倡導示信于證,各種契約的履行以誠信為本。
綜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結論:
關鍵詞:棗尺蠖;桃小食心蟲;發生規律;防治
棗樹蟲害種類多,分布廣,危害重,是造成棗樹產量低、質量差的重要原因[1],當前棗樹發生的蟲害主要有:棗尺蠖、桃小食心蟲、棗飛象、棗癭蚊、棗龜蠟蚧、棗癭螨、棗粘蟲等[2]。這些害蟲中尤以棗尺蠖、桃小食心蟲為害較大[3,4],現將這2種蟲害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1棗尺蠖
1.1分布與危害
河南省棗尺蠖多分布于鄭州、安陽、濮陽、周口、三門峽等市。以幼蟲為害幼芽、幼葉、花蕾。
1.2發生規律
棗尺蠖的生活習性為1年發生1代,以蛹在樹下土內3~10cm處越冬,多集中于距樹干1m左右處,3月下旬至4月中旬為蛹羽化期,雄蛾羽化期潛伏于樹干上,等待雌蛾上樹交尾。雌蛾羽化后則潛伏于樹根雜草處,天黑時爬上樹與雄蛾交尾。交尾后第2天即可產卵,卵常產于樹干粗皮裂縫處及雜草中。卵期10~25d,4月下旬幼蟲開始孵化,5月上旬為孵化盛期。此期正是棗樹萌芽期,故棗芽長出后即被吃光,危害嚴重期為5月中下旬,幼蟲危害期25d,5月下旬幼蟲開始入土化蛹越冬,6月上旬為入土盛期。
1.3癥狀
初孵幼蟲為害嫩芽,常稱“頂門吃”,并且吐絲纏繞,阻礙樹葉伸展,嚴重時可將樹葉全部吃光,將棗樹啃成光桿。
1.4防治技術
可采取李連昌教授設置的5道防線防治,即在樹干基部周圍330m范圍的地面上采用一綁、二堆、三挖、四撒、五涂等5項防治措施。3月15~20日完成前3道防線。一綁:在緊貼樹干基部距地面5~10cm處綁1條8~10cm的塑料布,接口用塑料膠粘合或用小鞋釘釘緊,使雌蛾不能上樹;二堆:在塑料袋下,堆筑圓錐形土堆,土堆表面要拍實、光滑,上緣要埋住塑料布1.5cm,使塑料布更加牢固,無縫可入;三挖:在土堆周圍挖寬深各10cm的小溝,溝壁直而光滑,使爬不上的雌蛾集中跌落在溝里;以上3道防線要求在驚蟄前完成。成蟲出土后再進行第4、5道防線,即四撒:春分成蟲出土后,在小溝內和土堆上撒施10%辛拌磷粉或2.5%敵百蟲粉,或3%的1605,或35%甲基硫環磷毒土(藥土比例為1∶10),以殺死小溝內和土堆上的雌蛾;五涂:少數產在土塊石塊縫隙下的卵粒,約于棗芽萌動期開始孵化上樹危害,在幼蟲上樹前,要在塑料布上緣1.5cm處涂1圈粘殺幼蟲的藥膏(藥膏用黃油10份,機油5份,50%的1605或其他有觸殺作用的有機磷1份混勻制成),藥效可維持40~50d。未能及時用5道防線防治的棗區,可采用藥劑防治,在幼蟲大多處在3齡以前,向樹冠噴5%高效順反氯氰菊酯1 000倍液,或25%滅幼脲Ⅲ號1 500倍液,或0.5%綠寶威1 000~1 500倍液。
2桃小食心蟲
2.1分布與危害
河南省大部分棗區均有桃小食心蟲分布。以幼蟲蛀果為害。
2.2發生規律
1年發生1~2代。越冬幼蟲于4月底5月初開始出土,雨后出土最多,5月中旬到6月上旬為出土盛期,整個出土期要延續1個多月。蛹期9~15d。5月下旬成蟲開始羽化,羽化后2~3d產卵,盛期為6月上中旬,卵期6~7d。幼蟲蛀果后,在果內危害20d左右,從6月下旬開始老熟脫果,7月上中旬是脫果盛期。其中一部分入土結夏繭化蛹,發生第2代;另一部分則結繭越冬。第1代成蟲7月上旬開始發生,盛期為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上旬幼蟲開始脫果,一直延續到10月上旬,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脫果后即入土結繭越冬。
2.3癥狀
果實被害后,蟲糞留在果內,形成“豆沙餡”,發生嚴重時,被害果變紅,提早脫落。
2.4防治技術
(1)摘拾果實。從7月下旬開始,每4~5d拾1次地面落果和摘除樹上蟲果,以消滅果內幼蟲。
(2)揚土曬繭。于秋冬季和早春,把樹干周圍1.2m、深12cm的表土揚開于地表,使越冬繭晾曬受凍而死。
(3)樹盤覆膜或培土壓繭抑制幼蟲出土。在越冬幼蟲出土盛期,在冠下外圍取下,培于樹干1.5m范圍內,培土7~10cm,把棗桃小夏繭壓于土下,可有效地阻止其羽化出土。5月幼蟲出土前,在樹干周圍半徑1m以內的地面,覆蓋地膜,抑制幼蟲出土。
(4)用性誘劑誘殺。在棗園,每隔30~50m在樹上掛1個性激素誘捕器。
(5)藥劑防治。自誘到第1個雄蛾時,進行樹上噴藥,一般用藥2次,間隔7~10d噴1次。地面用藥,在樹冠下噴布50%辛硫磷200~250倍液,要充分噴濕,噴后立即鋤耙,樹上用藥,一般在7月中上旬至8月上旬噴藥,可選用50%辛硫磷乳劑1 000倍液、25%滅幼脲Ⅲ號1 500~2 0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或20%速滅殺丁、10%天王星乳油10 000~15 000倍液。
3參考文獻
[1] 林曉安.河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M].河南: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
[2] 李文義.棗樹病蟲的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06(3):58-59.
【關鍵詞】 健康教育;消化性潰瘍出血;生活質量;復發率
消化性潰瘍出血治療效果一般較好,但復發一直是影響出院后生活質量的關鍵問題。消化性潰瘍本身就是一種身心疾病,與飲食習慣、精神狀態、生活環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臨床上針對消化性潰瘍出血除了早期正確的診治外,通過護理手段提高患者對病情的認知,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十分重要。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對5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健康宣教,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0例消化性潰瘍出血的患者,出血的判定均以嘔血或胃內抽出咖啡樣胃液,柏油樣黑便,潛血試驗強陽性為依據。所有病例肝、腎功能均正常,認知能力正常,能完成量表調查。排除標準: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良者;其他原因導致的出血。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齡21-76歲,平均(42.5±10.2)歲。出血量1000ml者16例。潰瘍種類:胃潰瘍34例,十二指腸潰瘍57例,復合性潰瘍19例。發病次數:初次發病87例,復發性潰瘍13例。將該組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兩組的一般資料經SPSS檢驗大體一致(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的治療方法相同,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奧美拉唑靜脈滴注和口服或經胃管注入凝血酶,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①飲食指導:指導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要定時定量、細嚼慢咽,避免睡前進食和餐間零食。適當補充蛋白質、維生素等,蛋白質以雞蛋、牛奶、肉類等食物為主,防止暴飲暴食,勿食過冷、過硬、過熱、不易消化的以及刺激性食物。鼓勵患者徹底戒除煙酒,講解研究對消化道粘膜的損傷作用[1],尤其是對于青壯年男性患者,動員家庭成員監督執行。②心理指導:引導患者正確的認識自身疾病,告知患者焦慮、抑郁、煩躁等消極情緒降低治療效果并影響疾病的康復,還有可能導致病情復發。注意傾聽患者的感受,通過微笑、點頭等非語言溝通方式表示自己的理解和同情。在閑暇時刻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如:太極拳、八段錦、散步、跳舞等。③認知指導:采取集體教育法與個別指導法相結合的方式,發放消化性潰瘍出血的健康宣傳資料、組織觀看VCD視頻、錄音教育等向患者講解化性潰瘍出血的發病誘因、治療方法、疾病預防方法等。
1.3 評價指標 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簡易量表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包括四個維度,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愈好。對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2個月的生活質量情況進行比較。復發率:兩組患者均隨訪6-12個月,記錄兩組患者再次出現消化性潰瘍出血的例數。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以頻數表示計數資料,用(χ±s)表示計量資料,率的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2個月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 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 兩組患者均隨訪9.5±3.2個月,觀察組無1例復發性出血,對照組有7例復發性出血,復發率為14.0%(7/50),觀察組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3 討論
消化性潰瘍出血是消化系統常見的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復雜、變化快、涉及系統器官多等特點。臨床上對消化道出血的治療原則是積極控制出血、治療原發病、必要時輸血及手術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患者經及時有效的治療后一般止血效果良好,但治療后存在一定的復發率。消化性潰瘍出血的復發與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自我保護意識、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通過護理干預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和良好生活方式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預防復發。本研究對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具體方法有認知干預、心理指導和指導,其中認知干預提高了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提高了患者的自護能力[2]。心理護理幫助其建立心理防御機制,主動調節心理狀態,穩定了情緒,避免了心理因素對病情的影響。飲食干預幫助其健康全新、科學的飲食觀點和習慣,定時定量、合理飲食、注意營養搭配,不僅可改善患者的全身營養狀況,而且對大腦皮質功能紊亂的恢復也有良好的作用[3]。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2個月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幫助消化性潰瘍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復發率。
參考文獻
[1] 鄭成城,馬麗紅.健康教育對消化性潰瘍患者自我效能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9):8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