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按時赴宴
應邀赴宴,一定要遵守時間,既不能過早,也不要遲到,可比主人約定的時間稍早一點,一般應在約定時間之前五分鐘到達。若是主人的摯友或親戚,可提前更多時間到達,以幫助做些準備工作或接待
工作。
寒暄問候
當你赴宴時,見到門口迎候的主人,一定要說聲道賀的話,尤其要跟女主人打招呼,然后與鄰近的客人握手,互相問好。對長輩要主動起立、讓座,對女賓要舉止端莊,彬彬有禮。如未到入席時間,可找
一兩個熟朋友交談,或靜坐等候,不要隨處走動,此時可以和你相熟的朋友坐在一起。入席前后,應盡量與更多的賓客主動交談,溝通感情,以創造一個良好活躍的氣氛,千萬不要獨坐一隅,寡言少語。要知道,在這種場合中,正是結識朋友,發展友誼的好機會。有時在沒有人介紹的情況下,也可以互通姓名而交談。不過對于異性,則最好請主人作介紹,這樣不但比較親切,而且也不冒昧。
舉止文明
坐姿。席間要坐得端正,雙腿靠攏,雙足平放在地上,不宜將大疊。雙手不可放在鄰座的椅背上,也不可用手托腮或將臂肘放在桌子上,最好雙手放在自己的大腿上。餐巾。當主人示意用餐開始時,可將餐巾打開鋪于膝上。餐巾只能擦嘴,用時一手捏住一面的上端,另一手相助。只用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是不文雅的。餐巾不能用來擦面、擦汗。假如中途需要離開一下或用餐完畢時,應將餐巾疊好放在盤子右邊,切不可放在椅子上。
按位落座
所謂按位落座,指的是按宴會所請客人的身份和地位,長幼有序地分別按主人預先的安排,準確地落座。一般情況下,正式宴會的座位是事先安排好的,客人要等待主人的安排。即使請柬上寫明了桌
次和座號,也不要急于就座。就座時要斯文,并向其他客人禮讓。如其他客人已相繼坐下,而一時無人給自己引座時,可選擇較下的位置先行坐下,待主人發現后,再正式引您入座。
香巾。
有時坐定后服務員會遞上一方濕毛巾(香巾),此時應禮貌地接下并輕輕擦拭自己的雙手和嘴角,絕不能用來擦臉,更不能擦頸或手臂。
筷子。
中式餐的餐具比較簡單,主要工具是筷子。一般在正式宴請時,先用公筷或調羹將所需菜肴接夾到自己的盤碟中,然后再用自己的筷子慢慢食用。在宴會中使用筷子是不能隨心所欲的。人
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使用筷子形成了一些禮貌要求,即筷子使用的禁忌:
一忌:每次一筷夾的菜太多;
二忌:夾菜途中滴水不停;
三忌:用筷子在盤中胡攪;
四忌:將筷子放入湯中“洗刷”;
五忌:用嘴吮筷子上的菜湯;
六忌:用筷子代牙簽剔牙;
七忌:用筷子敲打盆碗;
八忌:用筷子指點人。
同時忌右手握筷,左手持匙。有魚刺肉骨之類雜物吐出需用筷子放在嘴唇間夾送到自己的碟盤中,不要吐在桌布上。
夾菜。夾菜時要待菜肴轉到自己面前或主人、主客、長者先夾后,自己再夾。不要把筷子伸到遠離自己的菜碟里去。不要搶在臨座客人之前夾菜。如果取遠處的食物,不要欠身去拿,可請臨座或別人傳遞。在宴會上,一般不應高談闊論;席間一般不要剔牙,確需剔牙時,應用另一只手擋住嘴巴;要控制打噴嚏、打飽嗝、吐痰等,萬一打噴嚏、咳嗽,應馬上掉頭向后,拿手巾掩口。如果你那一天正傷風感冒
咳嗽,最好不要去赴宴,因為在席上頻頻咳嗽不僅失禮,而且缺乏公德。
喝茶。
喝茶或喝咖啡時,應右手拿杯把,左手端盛杯的小碟,輕輕啜飲。喝咖啡時,通常牛奶白糖均用單獨器皿盛放或袋裝。如需牛奶、白糖時,可自取加入,然后用小匙攪拌。喝湯。喝湯時,要用湯匙由盤沿向盤中慢慢舀去。不要舀得太滿,以免傾瀉于桌上,同時要輕輕地放入口中,不要發出聲響。如果湯太熱,可將湯先舀入自己碗中,輕輕地搖一搖,待涼后再喝。切忌用嘴去吹,也不能對著碗邊或端起碗一飲而盡。這樣既不衛生,也不文雅。
禮儀郵政鮮花禮儀的起源同禮儀一樣,是由習俗形成的。傳遞感情,寄情郵政鮮花,古時已經開始了。
代表東方古代文明的禮儀之邦——中國,在禮儀郵政鮮花禮儀的應用方面,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古代。考古發現,距今7000年前的陶器上已經有植物——萬年青的圖案,足以說明古人已用郵政鮮花禮儀來美化自己的生活了。這種郵政鮮花禮儀圖案除了裝飾作用外,還可能是某種感情和愿望的寄托。據史料記載,夏~東周(公元前21~3世紀),對花、草和樹木賦予了象征意義。如:蘭草氣味芬芳“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氣若蘭千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用以比君子(《猗蘭操》,《離騷》、《蘭》)。“合歡消忿,萱草忘憂”(三國,魏,嵇康《養生論》)。芍藥可以分株,一名離草,故朋友相別贈以芍藥,表達依依惜別之情。離別贈芍藥是古代中國最風行的郵政鮮花禮儀禮儀。’
古代郵政鮮花禮儀禮儀并非中國獨有,在古希臘,由于戰爭頻繁,涌現出了一批批戰斗英雄,人們用郵政鮮花迎接凱旋歸來的壯士,把最能表達崇敬之情的郵政鮮花送給他們。每年到了兒童節(Anthester)這一天,孩子們都會頭戴花冠慶祝自己的節日。這些可謂西方禮儀用花開始的代表。
先民們形成了良好的郵政鮮花禮儀禮儀的習俗,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郵政鮮花禮儀文化財富。郵政鮮花禮儀禮儀的形式歷經數:千年延續到現在,盛行不衰。并逐漸國際化。這一發展過程,經受了時間和空間的考驗,表明郵政鮮花禮儀禮儀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禮儀郵政鮮花禮儀具有無窮的魅力和獨特的作用。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愛花。不僅因為她五彩繽紛,姹紫嫣紅,而且因為她具有一種象征美(意蘊美)。我國歷代對郵政鮮花禮儀進行吟詠的歌賦不勝枚舉,流風遺韻,千古不衰,如:
牡丹: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夸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
蘭花:不以無人而不芳,不以清寒而萎瑣。
氣若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
:寧可抱香枝頭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高士其說:“花代表了人類的許多感情:真摯的友誼,純潔的愛情,崇高的信仰……;郵政鮮花體現了人類的許多精神;堅韌不拔,傲然不屈;神圣貞節……;花象征了人類的許多愿望:幸福和平,自由獨立,健康快樂……”。這些郵政鮮花禮儀的無聲的語言,抒發和寄托了人們豐富的情感。正是如此,將郵政鮮花禮儀作為禮物,是其它任何禮品都無法替代的。郵政鮮花禮儀是時尚的高雅禮品。
二、禮儀郵政鮮花禮儀的花材
郵政鮮花禮儀是人類朋友,她不僅美化了我們周圍的環境,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感情,陶冶了人們的情操。尤其在現代社會,郵政鮮花禮儀更成為交往中的一種高雅禮品。對郵政鮮花禮儀進行包裝,構圖創作等一系列的加工,使之成為有價值的商品的基礎是花材。現代禮儀郵政鮮花禮儀中的郵政鮮花禮儀材料主要包括花、葉、果等。
一、花:禮儀郵政鮮花禮儀中最常用的材料是花,主要是指鮮切花,如:月季、、唐菖蒲、康乃馨、百合、郁金香、非洲菊、香豌豆等等。目前市場上的郵政鮮花品種上百種。人的情感與花是相通的,花中融進了人類的感情。如:月季(玫瑰)是愛情的象征;象征了高潔;康乃馨(香石竹)是母愛之花等等,不勝枚舉。
二、葉:好花需要綠葉扶。在各類的禮儀郵政鮮花禮儀形式中,配葉是相當重要的。市場上主要應用的配葉有:鐵葉、針葵、魚尾葵、武竹、天門冬、大葉黃楊、腎蕨、文竹、蜘蛛抱蛋等。各類綠色的葉子象征了長青、長壽、長久、永恒之意。:
三、果:果實是豐收與喜悅的象征。觀果類品種主要有乳茄、金銀花、·紫珠、金橘、南天竹等。
三、禮儀郵政鮮花禮儀的應用形式
郵政鮮花禮儀在禮儀交往中的作用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而越來越大,并成為社會交際中的一個重要工具。郵政鮮花禮儀在禮儀交往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應用形式:
1、花束:包括普通花束和新娘捧花。主要使用各類包裝紙、絲帶等配材,對組合好的郵政鮮花進行各種不同風格的包裝,單手可握,雙手可捧。可用于迎送客人、訪友、慶典儀式上的獻花、饋贈禮品、結婚等場合。
2、花插:使用針盤、花瓶等容器將花材固定在花泥等固定物上,形成不同的風格。可用于辦公室、餐廳、接待處、飯店前臺、會議室等場所。
3、花籃:,使用各式花籃,在籃內放入花泥,將郵政鮮花插于花泥上,創作出不同風格的插花形式。可用于饋贈禮品、舞臺擺放、廳堂裝飾、慶典開幕以及追悼會等場合。可分為禮品花籃、慶典花籃、裝飾花籃、悼念花籃等幾個類型。
在涉外場合,目前有關行的禮儀,具體上可以分為步行的禮儀,乘車的禮儀,乘機的禮儀等三個主要方面。
首先,涉外人員要遵守步行的禮儀。有關步行的禮儀,是行的禮儀的核心內容之所在。具體而言,它涉及到了一個行走之時的各個環節。就重點而論,涉外人員特別應當關注下述幾點。
第一,要注意步行時的儀態。人們常言:“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行走之時,每個人亦應注意自己的儀態與風度。一個人在行走時要作到儀態優雅,風度不凡,重要的是要作到穩健、自如、輕盈、敏捷。要保持的基本姿態是:脊背與腰部要伸展放松,腳跟要首先著地。具體而言,要作到正確而優美地行走,就應當注意下列幾個步驟:
其一,走動時應當是上體前驅,以腰動帶動腿動與腳動。
其二,行進時應當將腿伸直,而要作到這一點,就要使膝蓋伸直。
其三,行走時應當上身挺直,并且始終目視自己的正前方。
其四,走路時應當將注意力集中于后腳,并且使腳跟首先觸地。
其五,步行時應當保持一定的、相對穩定的節奏,不論是步幅、步速還是雙臂擺動的幅度,均須注意此點。
其六,前進進應當保持一定的方向。從理論講,行走的最佳軌跡,應當是雙腳后跟落地之后恰如一條直線。
在行走之時,不雅的儀態主要有如下七種:
一是上看下看,左顧右盼。
二是東跑西顛,方向叵測。
三是駝背彎腰,縮脖擺胯。
四是連蹦帶跳,手舞足蹈。
五是搖搖晃晃,東倒西歪。
六是跑來跑去,虛張聲勢。
七是走路帶響,震耳偷襲。
第二,要注意步行的方位。任何人走路,都會碰上一個前、后、左、右的方位問題。
在涉外交往中,需要注意的步行時方位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是與交通規則有關的方位問題。在任何國家里,每個人都要遵守交通規則的義務。要遵守交通規則,首先就必須對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世界各國里,與步行方位有關的交通規則主有兩類。一類是具有普遍性的交通規則。它們在世界各國廣為通行,并無二致。比如,橫穿馬路時,必須依照規定,要走過街天橋、地下通道,或是走人行橫道。
不允許隨意穿行馬路,或是跨越欄。在通過人行橫道時,要注意交通指示燈,并且嚴格地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的慣例。在街道上行走時,一定要走人行道。在機動車道上走來走去,是違規的行為。另一類則是具有特殊性的交通規則。它們往往適用于某些國家,而在另外一些國家則不一定適用。例如,就行進方向而言,目前世界上存在兩種模式。一是“英式”,以英國為代表,行進時要居左而行。另一種稱為“美式”,以美國為代表,行進時要求居右而行。再者,有的國家往往會劃出一些道路作為專用通道,如僅供盲人專用的“盲道”。還有一些國家,則對外國人劃出了一些。它們是不可擅闖亂行的。
其二,是與禮儀慣例有關的方位問題。與他人同時行進時,居前還是居后,居左還是居右,是同禮儀直接相關的。在一般情況下,尤其是在人多之處,往往需要單行行進。通常講究的是“以前為尊,以后為卑”。前面行走的人,在位次高于后面行走的人。因此,一般應當請客人、女士、尊長行走在前,主人、男士、晚輩與職位較低者則應隨后而行。不過有兩點務請注意:是行進時應自覺走在道路的內側,而便于他人通過。二是在客人、女士、尊長對行進方向不了解或是道路較為坎坷時,主人、男士、晚輩與職位較低者則須主動上前帶路或開路。倘若道路狀況允許兩人或兩個以上的并排行走時,一般講究“發內為尊,以外為卑”。倘若當時所經過的道路并無明顯內側、外側之分時,則可采取“以右為尊”的國際慣例。當三個人一起并排行進時,有時亦可以居于中間的位置為尊貴之位。以前進方向為準,并行的三個人的具次,由尊而卑依次應為:居中者,居右者,居左者。
第三,要避免步行時的禁忌。
一忌行走之時與他人相距過近,尤其是避免與對方發生身體碰撞。萬一發生,務必要及時向對方道歉。
二忌行走之時尾隨于其他人身后,甚至對其窺視、圍觀或指指點點。在不少國家里,此舉會被視為“侵犯人權”,或是“人身侮辱”。
三忌行走之時速度過快或者過慢,以至于對周圍的人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四忌在私人居所附近進行觀望,甚至擅自進入私宅或私有的草坪、森林、花園。此舉在一些國家被定為違法之舉。
五忌一邊行走,一邊連吃帶喝,或是吸煙不止。那樣不僅自身不儀,而且還會有礙于人。
六忌與早已成年的同性在行走時勾肩搭背、摟摟抱抱。在西方國家里,只有同性戀者才會這么作。其次,涉外人員要遵守乘車的禮儀。有關乘車的禮儀,主要包括乘車時的座次與禮待他人等兩個方面的內容。乘坐轎車與乘坐公共汽車、火車、地鐵時的座次,各有不同的講究。而轎車的類型不同,乘車時座次的排列便大為不同。 乘坐吉普車時,前排駕駛員身旁的副駕駛座為上座。車上其他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應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乘坐四排座或四排座以上的中型或大型轎車時,通常應以距離前門的地遠近來確定座次,離前門越近,座次越高;而在各排座位之上,則又講究“右高左低”,簡單地講,可以歸納為:由前而后,自右而左。
乘坐雙排座位或三排座轎車時,座次的具體排列,則又因駕駛員的身份不同,而具體分為下述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由所乘轎車的車主親自駕駛轎車。在這種情況下,雙排五座轎車上其他的四個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應為:副駕駛座,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三排七座轎車上其他的六個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應為:副駕駛座,中排右座,中排中座,中排左座,后排右座,后排中座,后排左座。當主人親自駕車時,若一個人乘車,則必須坐在副駕駛座上,若多人乘車,必須推舉一個人在副駕駛座上就座,不然就是對主人的失敬。
第二種情況,是由專職司機駕駛轎車。在這種情況下,雙排五座轎車上其他的四個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應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副駕駛座。三排七座轎車上其他的六個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應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中排右座,中排左座,副駕駛座。三排九座轎車上其他的八個座位的座次,由尊面卑依次應為(假定駕駛座居左):中排右座、中排中座、中排左座、后排右座、后排中座、后排左座、前排右座、前排中座。根據常識,轎車的前排,特別是副駕駛座,是車上最不安全的座位。因此,按慣例,在社交場合,該座位不宜請婦女或兒童就座。而在公務活動中,副駕駛座,特別是雙排五座轎車上副駕駛座,則被稱為"隨員座",循例專供秘書、翻譯、警衛、陪同等隨從人員就座。乘坐公共汽車、火車或地鐵進,往往需要對號入座,座位可供選擇的余地并不太大。比較而言,有關座次的也相對較少。基本規矩:臨窗的座位為上座,臨近通道的座位為下座。與車輛行駛方向相同的座位為上座,與車輛行駛方向相反的座位為下座。在有些車輛上,乘客的座位分列于車廂兩側,而使乘客對面而坐。應以面對車門一側的座位為上座,上背對車門的一側的座位為下座。
在乘坐車輛時以禮待人的問題,應注意下列三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是上下車的先后順序。乘坐轎車時,按照慣例應當請位尊者首先上車,最后下車。位卑者則應當最后登車,最先下車。在轎車抵達目的地時,若有專人恭候在此,并負責拉開轎車的車門,則位尊者亦可率先下車。乘坐公共汽車、火車或地鐵時,通常由位卑者先上車,先下車。其目的是為了便于位卑者尋找座位,照顧位尊者。
其二,是就座時的相互謙讓。在相互謙讓座位時,除對位尊者要給予特殊禮遇之外,對待同行之人中的地位身份相同者,也要以禮相讓。倘若座位有尊有卑,座位所處的具置有好有壞,或者座位不夠時,應當請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或身體欠佳者優先就座。即便對方不認識自己,在必要的時候,也應當自覺地讓座于人。在讓座時,應當表現得大大方方、光明磊落、不要虛情假意。倘若對方讓座于自己,不論是否認識,均須立即向對方致謝。
其三,是乘車時的律已敬人。在乘坐車輛時,必須自覺地講究社會公德,遵守公共秩序。對于自己,處處嚴格要求。對于他人,時時要友好相待。具體而言,要作到律已,在乘坐車輛時,切勿攜帶違禁物品。上下車時,與乘客要相互禮讓,排隊依次而行。乘車其間,不要多占座位,或在不屬于自己的座位上就座。在放置私人物品時,應當不對他人構成影響。在車上切勿當眾更衣、脫鞋、或是吸煙、吐痰。不要亂扔廢棄之物。不要讓小孩子隨地大小便,或騷擾其他人。不要在車上吃氣味刺鼻的食品。要作到敬人,需要注意的問題則有:上下車時,如需別人讓道,應當先說一聲“對不起,請讓一下”。之后,還須說一聲“謝謝”。萬一碰撞、踩踏了別人,要立即向對方道歉。尋找座位時,如打算坐在他人身旁,應當先問一下對方“這里有沒有人”,或是“可以坐在這里嗎?”在放置私人物品時,如有必要挪動他人之物,務必要首先征得對方的同意。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座后,應主動向周圍不認識的人問一聲好。當別人這樣作時,應當予以呼應。對于車專職的服務人員,既要尊重,又不宜要求過高。
最后,涉外人員應遵守乘機的禮儀。在所有正規的交通工具之中,飛機最為舒適,其檔次也最高。在乘坐飛機進,必須要認真遵守乘機禮儀。具體來講,主要應當在維護乘機安全,從嚴要求自己等兩方面多加注意。
一是上機時不得違規攜帶有礙飛行安全的物品。通常規定:任何乘客均不得攜帶槍支、彈藥、刀具以及其他武器,不得攜帶一切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物質等危險物品。
二是登機時應當認真配合例行的安全檢查。在進行安全檢查時,每位乘客都要通過安全門,而其隨身攜帶的行李則需要通過監測器。如有必要,對乘客或行李使用探測儀進行檢查,或手工檢查。不應當拒絕合作,或無端進行指責。
第一,要有約在先。拜訪外國人時,切勿未經約定便不邀而至。盡量避免前往其私人居所進行拜訪。在約定的具體時間通常應當避開節日、假日、用餐時間、過早或過晚的時間,及其他一切對對方不方便的時間
第二,要守時踐約。這不只是為了講究個人信用,提高辦事效率,而且也是對交往對象尊重友好的表現。萬一因故不能準時抵達,務必要及時通知對方,必要的話,還可將拜訪另行改期。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記住向對方鄭重其事地道歉。
第三,要進行通報。進行拜訪時,倘若抵達約定地之后,未與拜訪對象直接見面,或是對方沒有派員在此迎候,則在進入對方的辦公室或私人居所的正門之前,有必要先向對方進行一下通報。
第四,要登門有禮。切忌不拘小節,失禮失儀。當主人開門迎客時,務必主動向對方問好,互行見面禮節。倘若主人一方不止一人之時,則對對方的問候與行禮,在先后順序上合乎禮儀慣例。標準的作法有二:其一,是先尊后卑。其二,是由近而遠。在此之后,在主人的引導這下,進入指定的房間,切勿擅自闖入,在就座之時,要與主人同時入座。倘若自己到達后,主人這里尚有其他客人在座,應當先問一下主人,自己的到來會不會影響對方。為了不失禮儀,在拜訪外國友人之前,要隨身攜帶一些備用的物品。主要是紙巾、擦鞋器、襪子與爽口液等,簡稱為"涉外拜訪四必備"。"入室后的四除去"是指帽子、墨鏡、手套和外套。
在與外國人打交道時,對于每一各涉外人員衣著的基本禮儀要求是:得體而應景。主要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個方面的主要問題是,涉外人員應當懂得依照自己所處的具體場合,而選擇與其所相適應的服裝。
根據涉外禮儀的規范,在國際交往中,涉外人員所接觸的各種具體場合,大體可以分作三類。即公務場合、社交場合和休閑場合。
場合之一,是公務場合。公務場合,指的就是涉外人員上班處理公務的時間。在公務場合,涉外人員的著裝應當重點突出莊重保守的風格。
我國的涉外人員目前在公務場合的著裝,最為標準的,主要是深色毛料的套裝、套裙或制服。具體而言,男士最好是身著藏藍色、灰色的西裝套裝或中山裝,內穿白色襯衫,腳穿深色襪子、黑色皮鞋。穿西裝套裝時,務必要領帶。
女士的最佳衣著是:身著單一色彩的西服套裙,內穿白色襯衫,腳穿肉色長統絲襪和黑色高跟皮鞋。有時,穿著單一色彩的連衣裙亦可,但是盡量不要選擇以長褲為下裝的套裝。
場合之二,是所謂社交場合。在社交場合,涉外人員的著裝應當重點突出“時尚個性”的風格。既不必過于保守從眾,也不宜過分地隨便邋遢。
目前的做法是,在需要穿著禮服的場合,男士穿著黑色的中山套裝或西裝套裝,女士則穿著單色的旗袍或下擺長于膝部的連衣裙。其中,尤其以黑色中山裝套裝與單色旗袍最具有中國特色,并且應用最為廣泛。
在社交場合,最好不要空制服或便裝。
場合之三,是所謂休閑場合。涉外人員的著裝應當重點突出“舒適自然”的風格。沒有必要衣著過于正式,尤其應當注意,不要穿套裝或套裙,也不必穿制服。那樣作,既沒有任何必要,也與所處的具體環境不符。
另一個方面的主要問題是,涉外人員應當使自己的衣著得法。
其一,是要了解并遵守著裝的正確方法。
穿西裝時,要注意的問題有:在穿西裝之前,務必要將位于上衣左袖袖口之上的商標、純羊毛標志等等,先和行拆除,它們并非與西裝的檔次、身價有關。在一般情況下,坐著的進候,可將西裝上衣衣扣解開;站起來之后,尤其是需要面對他人之時,則應當將西裝上衣的衣扣系上。西裝上衣的衣扣有一定的系法:雙排扣西裝上衣的衣扣,應當全部系上。單排兩粒扣西裝上衣的衣扣,應當只系上邊的那粒衣扣。單排三粒扣西裝上衣的衣扣,則應當系上的兩粒衣扣,或都單系中間的那粒衣扣。穿西裝背心時,最下邊的那粒衣扣,一般可以不系。穿西裝時,最好不要內穿。萬一非穿不可時,則只允許穿一件單色薄型的領羊毛衫。不要在西裝里面穿開領的、花哨的羊毛衫,特別是不要一下子同時穿上了多件羊毛衫。
穿長袖襯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下擺在正式場合一一要束在褲腰或裙腰之內。袖管不僅不可以挽起來,而且袖扣還一定要系上。不穿西裝上衣,或是穿上衣未打領帶時,領扣則通常可以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