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內部控制質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之間的關系
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具有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特點。內部審計保證了財務報告是否可靠,而內部控制就是在前者作用發揮的時候所產生的相關影響。因此。內部審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內部控制的質量高低。隨著大環境之下的企業管理制度的加強以及創新,學者們紛紛展開了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相互關系的研究,內部審計雖然對內部控制具有決定性作用,但是也與內控控制呈包含關系。內部審計的質量涉及到多個方面的因素,但是最為主要的因素還是負責人的素質以及審計部門的規模,對內部審計工作進行改進也就相當于對內部控制質量進行改進。
二、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制度的背景
(一)內部審計對內部控制的評價
內部審計的評價指的就是進行審計的過程當中,審計人員發生操作的一個過程,相關人員展開審計的時候就是發現內部控制存在失控以及薄弱的部位的過程就,展開內部控制時就能按照發現的問題進行控制環節的薄弱部分的加強以及對失控的環節進行控制,從而促進內部控制的加強,實現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雙雙提高。內部控制的評價可以歸為一種審計方法,劃分了審計的難點、重點,實施審計的過程之中就是對企業整體的控制系統進行評價,審計之后得出的結果可以決定企業的發展,審計的工作量很多、過程較為復雜,因此應該對被審計業務進行總結以及檢查,給出正確的評價報告。
(二)界定內部控制審計中的企業內部控制質量評價
狹義的對內部審計進行說明,那就是對財務報告是否合理和真實進行確保,對內部審計工作進行認真的負責就是對企業認真的進行負責,而審計報告的準確就是保障了外界對信息使用人員的權力。內部控制審核工作最先展開的工作要做的就是對內部控制設計進行了解,接著就是對其合理性進行評價,最后要對內部控制是否有效進行測試。內部審計具有獨立性,和其他的財務不存在關聯,進行內部審計的工作時不單單限制于財務報表。采用財務審計評價內部控制的時候,還需要在同一時間給出相應的內部控制的審計報告,其不需要單獨的算作一項業務,只需要含有在財務報告審計之中即可。所以,為了實現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的作用,對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經營效率進行提高,應該借助于較大的一個口徑進行內部控制才會更為合理、合適。企業在此之下能夠建立完善、科學的內部控制系統,注冊會計師也可以進行業務的擴展,提升審計工作質量,避免重復的做大量無用的工作。
三、研究內部審計特征與內部控制質量的結果
(一)內部審計部門的規模
內部審計的實力主要體現在兩點:內部控制的質量與內部控制的規模,同時這兩點也是保障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主要因素。通常認為,如果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規模很大,那么說明其部門中專業技能員工人數也很多,表示企業十分重視內部審計,而且因為人數眾多,所以內部也會產生相互的競爭和監督,對于監督以及控制的工作來說,職能會更加的有效。若是內部審計的規模越大,那么企業的內部控制之中就會發現更多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幫助企業更好的解決問題以及提高內部控制的質量。因此,就能得出如下結論:內部審計的部門規模大,內部控制質量就高,反之則相反,呈正相關的關系,同時也和內部控制的質量改進表現為正相關的關系。
(二)內部審計負責人具備的專業能力
內部審計的負責人是否具備較高的專業能力直接對內部審計部門整體的水平起著決定著性作用,進行審計的時候主要核心力量就是負責人,因此其具有的素質和能力是決定職業能力的關鍵因素。會計或者是審計的水平會被閱歷因素所限制,通常情況下工作經驗越多的審計人員會比工作經驗少的審計人員工作起來更加輕松。其次,還會受到資質因素的限制,資質越高的審計人員會掌握更為全面的金融知識,同時也更懂得對思維的發散,對專業技術能力以及專業水平最好的體現就是職稱,例如,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或者是注冊會計師就會比普通的審計師水平要高。接著就是學歷因素的限制,不同的學歷表明了學習階段學習專業課程難度的不同,同時也可以反映出負責人的不同綜合素質,甚至還可以映射出其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高低以及責任心的強烈與否。除此之外,相同的工作經驗是否具有也是特別重要的一個限制因素,若是審計人員在以前的工作中接觸過類似或者相同的工作,那么執業態度、敏感性、謹慎性之都會更加有助于促進內部審計工作的實施。所以,若是負責內部審計的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能力,那么審計工作的開展就會更加的順利,,換言之,企業內部控制的質量也會相應的得到提高,能及時、準確的反映問題。所以,可以對如下結論進行得出:內部審計負責人的專業能力高低和內部控制質量高低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同樣,也和內部控制質量的改進之間是正相關的關系。
四、總結
綜上,本文采取理論和實證結合的方法對內部審計對內部控制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驗證,本文對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制度相較而言十分完善或者披露完善。從多個不同的角度、方面分析了內部審計、內部控制之間的關系,分析結果表明,內部控制的質量與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責任心具有直接的關系,公司之中內部審計的整置還會對內部控制質量的高低起著直接的決定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旭輝.內部審計特征與內部控制質量探討[J].商,2015(40):147-147.
[2]齊卉.內部審計特征與內部控制質量關系探討[J].經濟管理:文摘版,2015(9):00240-00241.
[3]張銳.淺談內部審計特征對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J].財會學習,2017(4):130-130.
[4]趙毅萍.企業內部審計特征與內部控制質量的幾點內容[J].經濟管理:文摘版,2016(1):00282-00282.
【關鍵詞】最終控制人性質 內部控制 盈余質量
盈余信息是資本市場利益相關者決策的重要依據。提高盈余質量將促使決策成功,同時也提高了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增強了市場的有效性。然而,“問題公司”“違規高管”“盈余粉飾”“財務舞弊”等情況不斷涌現,卻是近年來資本市場司空見慣的現象。由此,內部控制作為保障盈余質量的主要手段,逐漸進入監管部門的視野。2008年我國財政部五部委聯合《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并在2010年4月出臺《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內部控制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了預期的執行效果?已有的文獻對此還未有一致定論。同時在對內部控制的衡量方法上,學者往往采用公開披露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不免有失偏頗,不具有全面性。本文嘗試采用王宏等編著的《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中的內部控制指數衡量內部控制水平,選取深圳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探究內部控制對盈余質量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沿著公司控制鏈層層追溯至最終控制人,進一步分析最終控制人性質不同時,內部控制對盈余質量的作用程度,從而有助于深圳主板A股上市公司優化最終控制人性質,強化內部控制的作用,提高盈余質量。
一、文獻綜述
(一)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
(二)最終控制人性質、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
最終控制人性質不同的企業,其內部控制發揮作用的程度也不同。關于這一方面,國內外只有為數不多的研究提及。劉啟亮等(2012)利用廈門大學內控課題組(2010)構建的2007―2009年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來衡量內部控制質量,實證研究發現,相比于中央政府控制的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相對較差,而非政府控制的公司內部控制質量與中央政府控制的公司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
前人的研究表明,最終控制人的存在,會導致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成本的增加(Fan & Wong,2002),從而降低盈余的信息含量。而楊德明、林斌、王彥超(2009)以2007―2008年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有助于抑制大股東與中小股東的成本。同時,林斌等(2012)選取2001―2010年間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內部控制與成本的關系,得出了與楊德明等(2009)一致的結論,并且他們還發現,內部控制降低成本的作用在中央企業中起到的作用更大。
從國內外現有的文獻來看,關于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的關系還沒有一致的定論,而且對內部控制的衡量方法,大多為內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企業是否自愿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是否經過審核等。這些衡量方法大多依據公開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經過主觀判斷而得,顯得較為粗略。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發現,大部分學者的研究支持了內部控制能提高盈余質量的論點,同時認為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一方面,能夠營造良好的企業氛圍,促使公司全體員工誠實守信,并忠誠于公司;另一方面,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擁有嚴格的控制活動,約束管理者人為的操縱或粉飾對外報告的行為,并能夠監督不法分子的舞弊行為,同時,也能夠減少由于工作人員的疏忽而導致的對外報告的失誤行為。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內部控制對盈余質量有重要影響,兩者呈正相關關系。
在現有經濟條件下,相對于國有控股公司,非國有控股公司在決策的時候可能會顯得更加的謹慎。因此,非國有控股公司的內部控制對提高盈余質量的作用可能更加明顯。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相對于國有控股公司,非國有控股公司的內部控制對提高其盈余質量的作用更大。
三、研究設計
(一)概念的界定
1.盈余質量。盈余信息作為會計信息的核心內容,是資本市場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作出理性投資、借貸等相關決策的重要依據。對盈余質量的衡量方法存在眾多不同的看法,本文根據決策有用性的盈余特征,采用資本市場的反應來衡量盈余質量,即通過當期盈余與公司未來市場回報的相關度,也就是盈余反應系數(王化成、佟巖,2006)來衡量盈余質量。
2.內部控制。本文采用王宏等2011年編著的《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一書中的內部控制指數來衡量內部控制水平。該指數是依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參考國外內部控制框架體系制度,基于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而設計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由于目前該書僅制定了2009年的內部控制指數,故本文的樣本僅限于2009年。
3.最終控制人性質。通過對上市公司的控制鏈進行層層追溯,筆者發現,大部分公司都存在著終極控制人。本文通過對最終控制人性質的劃分,將上市公司分為國有控股公司和非國有控股公司兩類。其中,國有控股公司的最終控制人為:國有企業(包括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開發區、事業單位;非國有控股公司的最終控制人為:民營企業、外國政府、自治組織、自然人等。本文最終控制人的信息是從國泰安(CSMAR)股東研究數據庫中取得的。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09年深圳主板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在此基礎上作如下剔除:(1)剔除具有特殊性質的金融行業;(2)剔除主要財務數據缺失的公司。最終選取391家公司作為研究樣本。本文的財務數據、個股和市場收益數據均來自CSMAR數據庫。內部控制指數數據系查閱王宏等(2011)的《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一書,通過手工搜集獲得。
(三)變量設計與模型構建
1.變量的選擇與界定。本文研究變量包括:市場回報率、每股收益率、內部控制指數對數、資產負債率、公司規模、總資產增長率、β系數和行業控制變量。各變量的定義如表所示。
其中,β2為內部控制的盈余反應系數,系數越大,表明內部控制對盈余質量的影響越大。
四、實證結果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對所有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統計表略,編者注)中發現,內部控制指數對數的平均值為6.514 6,最大值為9.12,最小值為5.7。內部控制執行好的企業,其內部控制水平將近似稍差企業的2倍,由此可見,各企業內部控制水平高低不同,且存在較大的差異。這表明,雖然監管當局要求建立并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但內部控制執行的效果在各企業中呈現出多樣化的結果。此外,市場回報率、每股收益和調整后的股價標準差也特別大,尤其是調整后的股價,標準差達到74.53,波動性最為突出。以上信息說明,研究不同水平的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之間的關系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二)回歸結果分析
1.首先對總體樣本進行分析,使用Eviews 6.0對模型進行總體回歸(模型回歸結果表略,編者注)。
總體回歸方程的F值為2 909.655,調整后的R2為 0.992 175,方程擬合效果較好,DW為2.070 475,接近2,表明模型不存在序列自相關。從內部控制指數對數的系數來看,內部控制指數對數與盈余質量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內部控制水平越高,盈余質量越高。假設1得到了有力的統計支持。
2.為了深入分析最終控制人性質不同時,內部控制對盈余質量的影響程度,我們將樣本進行分類,取得“國有控股公司”268家,“非國有控股公司”123家,分別輸入模型進行回歸。
從回歸方程的F值、調整后的R2來看,分組后方程擬合效果較好,DW值均接近2,表明兩個模型均不存在序列自相關。觀察兩組回歸結果的盈余反應系數,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且非國有控股公司的盈余反應系數33.089 2大于國有控股公司的13.038 96。由此我們不難發現,最終控制人性質為非國有控股公司時,其內部控制水平對提高盈余質量的作用更大。
五、穩健性分析
為進一步檢驗模型的穩健性,本文采用Kothari等(2005)改進后的業績調整的修正瓊斯模型來估計操縱性應計利潤,并用操縱性應計利潤來衡量盈余質量,操縱性應計利潤越大,表明盈余質量越低。研究結果顯示,操縱性應計利潤與內部控制指數對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操縱性應計利潤當最終控制人為國有控股公司時,內部控制指數對數的系數為-1.693 4,在10%的水平上與操縱性應計利潤顯著負相關;當最終控制人為非國有控股公司時,內部控制指數對數的系數為-6.294 9,在1%的水平上與操縱性應計利潤顯著負相關。假設1和假設2均得到了支持,故本文的研究結果是穩健的。
六、研究結論及局限性
內部控制的目標之一是合理保證財務報告可靠性,本文采用內部控制指數來衡量內部控制水平,證實了其確實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第一,內部控制水平對盈余質量有重要影響,兩者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表明,在理論界與實務界同時加大對內部控制的關注度時,企業的盈余質量確實會有所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第二,當公司最終控制人為非國有控股公司時,其內部控制水平更能夠提高盈余信息的質量。內部控制實施的好壞,對公司正常經營攸關重要。非國有控股公司若經營失敗,只能依靠自己,因此應該更加關注內部控制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ASHBAUGH-SKAIFE H,COLLINS D W,KINNEY W R,Jr,et al.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83(1).
[2] B DARD J.Sarbanes oxley internal control requirements and earnings quality[EB/OL]. /so13/papers.cfm / abstract=926271.
[3] CHAN K C,FARRELL B R,LEE P.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8, 27(2).
[4] DOYLE J T,GE W and McVAY S.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D].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7,82(5).
[5] HOGAN C,WILKINS M.Do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result in lower earnings quality Implications and evidence from the audit risk model[D].Working Paper,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2005.
[6] 董望,陳漢文.內部控制、應計質量與盈余反應――基于中國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1(4).
[7] 林斌,林東杰,胡為民.內部控制、產權性質與成本――基于2001―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C].中國會計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8] 林斌,饒靜.上市公司為什么自愿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基于信號傳遞理論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9(2).
[9] 劉啟亮,羅樂、何威風.產權性質、制度環境與內部控制[J].會計研究,2012(3).
[10] 王宏,蔣占華,胡為民,等.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1] 王化成,佟巖.控股股東與盈余質量――基于盈余反應系數的考察[J].會計研究,2006(2).
[12] 王美英,張偉華.盈余質量與自愿披露的內部控制報告[C].第五屆“五校”會計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2010.
[13] 吳益兵.內部控制審計、價值相關性與資本成本[J].經濟管理,2009(9).
[14] 楊德明,林斌,王彥超.內部控制、審計質量與成本[J].財經研究,2009(12).
[15] 楊玉鳳,王火欣,曹瓊.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與成本相關性研究――基于滬市2007年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審計研究,2010(1).
[16] 于忠泊,田高良.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報告信息有效性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9(4).
一,公司特征與內部控制質量
1. 公司規模
一些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公司規模越大,投入內部控制建設的資源越多,內部控制質量也越高。徐菁憶C2014認為,財務杠桿越高,外債角度力度越大,公司內部控制水平也越高。但是,當企業財務狀況嚴重惡化、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現虧損而觸及退市臨界點時,企業為了降低退市風險、轉虧為盈,易于出現管理層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王蕓等(201D認為,財務狀況與內部控制質量呈正相關關系。
2. 公司的成長階段與上市年限
蔚風英等(2015)的研究表明,公司的成長階段、上市年限與內部控制間的影響并不顯著。張穎等(2010采用Likertscale,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處于成熟期的企業會顯著改善遵循法律法規的情況,更易于提供高質量的財務報告,促進經營業績并與戰略目標呈正相關。因此,成熟期的企業內部控制質量也越高。
3. 企業的自身特征
李越冬等(2014以2007—2011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對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企業的自身特征對內部控制質量有重要影響。上市時間越久的企業,由于早期較為寬松的監管,以及為拯救國企而建立的中國證券市場的特殊性、適應新頒布法規的滯后性,使得內部控制存在較多缺陷,有效性較低。周川楣C201f)認為,經營復雜程度越高的企業,內部控制風險也越大,內部控制質量越低。
二,治理特征與內部控制質量
1. 所有者影響
程曉陵等(2008)以滬深股市1162個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了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發現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出具的財務報告質量顯著優于其他公司。張先治等(2010)發現,國有控股及股權集中度對內部控制質量呈負相關。趙曉鈴等(2015)通過深市主板67家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運用因子分析,發現控股股東性質對內部控制的質量不具有顯著影響。除了研究股權性質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外,許多學者對機構投資者也進行了研究。朱熙等(2012)發現,機構投資者比個人投資者具有更專業的投資技能和投資規模,機構投資者持股越高,對企業內部控制越有積極影響。李陽等(2014也得出相同的結論,即機構投資者持股能夠顯著提高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并提出我國應積極引進諸如證券機構、合格境外機構等高質量的機構,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儲成兵(2013)研究了金字塔股權結構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實證檢驗了金字塔股權結構中,現金流權與控制權分離程度對內部控制有效性指數的負相關關系,即金字塔層級越多,上市公司終極股東現金流權與控制權分離程度越大,公司內部控制質量越差。研究還發現,通過金字塔股權結構選擇和影響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來攫取控制權私利,因此,公司治理中應重點關注終極控股股東機會主義行為。
2. 治理層影響姚嘉等(2014選取2013年滬深兩市信息技術業上市公司為樣本,在剔除數據不完整的公司和ST、ST、S*ST公司后,通過多元回歸分析進行實證研究,發現董事會人數越多,董事會會議召開的頻率越高,內部控制有效性越低。
步磊(2014以上交所258個A股公司財務數據作為研究樣本,資產負債率均值為4.84%。其中,214家公司財務報告獲得標準無保留意見,占樣本數據的82.9%。其研究結果表明,董事會和監事會的會議召開次數,對內部控制有效性有顯著影響,說明董事會與監事會的會議質量能夠發揮監督與戰略決策的職能。而獨立董事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不顯著,甚至出現消極影響,說明獨立董事未真正發揮應有的監督作用。雷輝等(2014采用面板數據模型、Driscoll-Kraay標準誤差方法,對模型進行修正,研究了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對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分離的權利結構,更有利于內部控制發揮作用,而董事會規模、董事會會議次數對內部控制質量呈負相關關系。研究特別提到了異地獨立董事因素的影響,證實異地獨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的假設。陳漢文等(2014借鑒Coles、Daniel、Naveen(2007)的做法,以審計委員會成員中就職時間晚于董事長就職時間的人數占比,對兩者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董事長在內部控制有效性中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而審計委員會作用并不明顯。劉怡芳等(201#選擇因財務報告違規披露被處罰、對財務報告進行重述和財務報告被出具費無保留意見的公司及配對公司為研究對象,從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專業性、規模、會議頻率4個特征,實證分析審計委員會質量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審計委員會的規模越大、成員專業性越強、獨立董事占比越高、開會次數越多,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越高,即審計委員會在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周敏(2015)與以往橫向研究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不同,他將企業分為創業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衰退階段,研究不同生命周期下,企業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通過縱向研究表明,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不同的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3.管理層影響
唐冬妮(2012)選用深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0年面板數據進行研究,剔除異常數據后,共采用1215個觀測值,其研究結果表明,管理層持股比例與內部控制有效性呈顯著負相關,即管理層持股越高,內部控制有效性反而越差。原因可能是我國多數上市公司股權改革不徹底,管理層身居要職受利益驅使侵占股東利益等。蔚風英等(2015)與以往多元回歸法分析內部控制有效性不同,采用迪博內部控制指數,來評價內部控制的質量。研究發現,管理層對風險持厭惡態度,內部控制質量越高;高管薪酬越高,內部控制有效性越好。吳秋生(2013)運用問卷調查法,研究了領導者權利及其運用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研究發現,除了領導者的強制權與內部控制有效性呈不顯著相關外,領導者的合法權、獎賞權、專家權和崇拜權與內部控制有效性均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趙曉玲等(2015)選用員工中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員工占比,反映管理層對員工的工作勝任能力的重視,以此考察其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較高素質的員工與內部控制有效性顯著正相關。池國華等(2014與以往研究影響內部控制的顯性硬因素不同,而把研究重點放在了隱性軟因素上,從管理層背景特征入手,以2009—2011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研究高管的風險意識、管理理念、管理哲學、價值觀等對內部控制的影響。結果表明,高管背景特征與內部控制質量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并提出在內部控制實施過程中,要重視發揮軟因素的積極作用。劉長奎等(2015以2012年滬市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研究檢驗了包括管理層持股比例、高管薪酬、管理層年齡、管理層學歷等因素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結果發現,這些因素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作用是相當復雜的,是通過影響內部控制目標的不同方面,進而對整體有效性產生影響。
三,信息披露的影響
張建儒等(2015)選擇中小企業披露2013年財務報告的635家公司為研究對象,利用多元統計,分析了影響中小企業內部控制信息質量的因素。結果表明,2013年財務報告中,標準意見審計報告高達98.93%,審計意見披露情況差異較小,對內部控制影響不明顯,標準審計意見沒有提高內部控制質量。蔚風英等(2015)的研究結果顯示,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意見影響顯著,外部審計的監督能夠促進公司內部控制的建設,提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時提出,內部控制信息的強制披露,比自愿披露對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更大。張加存(2015)以2009—2013年發表在《審計研究》、《會計研究》等期刊的相關文章為依據,從內控信息披露現狀、影響因素、披露效果、改進建議四個維度,總結了內控信息披露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積極影響。
四,內部控制系統構建與執行的影響
李小燕等(2015)運用信息不對稱理論和機制設計理論,分析美國薩班斯法案的建構邏輯與執行偏差后得出,我國應吸取美國SOX法案的經驗教訓,立足于本國實際,從制度設計、執行機制和制度文化3個方面,建立制度的自強化機制,使制度的設計者、執行者與受益者達到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力問題。王龍英(2012)提出,要設計適合企業發展的內部控制制度,遵循內部控制基本原則,強化對會計信息和經營活動控制,提升企業內部控制的執行力,以此保障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孫洪哲等(2014針對內部控制構成要素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從相關要素出發,提出構建和執行對保證內部控制質量的重要影響。首先,要構建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促進內部控制環境的和諧;其次,在內部控制實踐中建立并完善內部控制溝通機制,通過有效溝通,不斷提升內部控制質量,達到自覺進行能力完善和行為監督的目的湯后,要重視風險防范和監督管理,提高風險評估水平,改善內部控制質量。齊保壘等(2010)以2007年、2008年滬深兩市2195家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通過構建一個內部控制缺陷影響因素的概念模型,使用Logit回歸分析,驗證了企業內部控制越好,內部控制出現缺陷的可能性越小,內部控制質量也越高。金成浩(2015與以往對內部控制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不同,主要闡述行政事業單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系統、健全內控體系的措施,強調了科學、合理的內控體系,對保證內部控制質量的現實意義。
五, 內部控制影響因素圖與結論
1.內部控制影響因素圖
綜合上述文獻,將內部控制影響因素用下圖表示:
關鍵詞:內部控制質量;會計穩健性;盈余管理;壞消息
一、引言
財務報告可靠性是會計契約發揮作用的條件。利益相關者要求以財務報告可靠性信息為支撐,構建企業利益在企業股東、經理和債權人之間合理分配,進而產生了會計穩健性。穩健性是指為了確保對環境中風險或不確定因素進行充分考慮,而對其進行的謹慎反映。
二、文獻綜述
1.內部控制質量相關研究綜述。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得到嚴格有效的執行之后對提高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盈余管理質量、財務報告可靠性、減少公司舞弊現象、增加企業價值、提高企業績效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2.盈余穩健性相關研究綜述。Basu(1997)采用實證方法指出,會計穩健性意味著公司管理層對“好消息”的確認比對“壞消息”的確認要求有更加嚴格的證據,保障契約各方的權益。加強內部控制環境建設、強化董事會治理、減少經理人機會主義會計選擇的可能性,是增強上市公司盈余穩健性的重要途徑;內部控制能夠抑制盈余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高企業價值;內部控制對會計穩健性存在影響。
三、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根據委托理論管理層的目標是個人薪酬福利最大化,而股東的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有利于企業加強對內部的監管減少管理層機會主義心理。內部控制質量與會計穩健性存在正相關關系。作者提出假設:
假設H:內部控制質量與會計穩健性存在正相關關系,內部控制質量越高,企業盈余管理越強,會計穩健性越高。
四、研究設計
五、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1.描述性統計。從表2的描述性統計數據可以發現,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水平基本一致,處于良好水平。通過利用模型(2)對樣本數據的檢驗,可以發現在良好水平的內部控制之下,可顯著降低高管對盈余管理中“壞消息”規避所帶來的投資報酬率降低現象。
2.多元回歸分析。通過以上表3回歸結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在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約束管理層按時確認企業的資產與收益、按時確認損失與負債,提高企業的會計盈余穩健性。內部控制質量與會計穩健性存在正相關關系,自此本文假設得到證明。
六、結論
本文的實證研究發現,內部控制質量同會計穩健性研究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那么在市場眾多利益相關者相互博弈的市場經濟下,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水平,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就能夠提高企業內部會計穩健性,達到多方利益的平衡。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內部控制 審計 會計 信息質量
調查發現,百分之七十的公司破產是因為內部控制不利引起的,例如曾經叱咤一時的銀廣夏、巴林銀行、中航油等。這些巨頭的轟然倒塌給我敲醒了警鐘:內部控制審計對于會計信息質量至關重要,對于公司財產安全至關重要,對于公司風險防范至關重要。
一、內部控制審計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
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建立有效的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對激勵上市公司完善內部體制,減少市場投資者與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健全資本市場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如果內部控制審計的缺失則會導致企業內部會計信息質量的低下、不完整,造成企業與市場信息不對稱,從而加劇投資者的風險,使公司的信譽降低。因此,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完善并予以實施是會計質量的重要保證,而會計信息質量也反向促進了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改善。
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提高內部控制審計對策
(一)加強內部控制審計理論研究
哲學表明,實踐與理論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因此,對于內部控制審計,我們應該給予其理論高度重視,在不斷實踐中總結研究,提升自身內部控制審計理論水平,從而反過來指導實踐,最后使公司的內部控制審計水平上升到新的臺階。加強內部控制審計理論的研究,一方面要從公司實際情況入手,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一方面可以適當借鑒國際上現有的經驗和理論,從而建設適合我國自身國情的內部控制審計理論。與此同時,應該大力宣傳和推介相關的內部控制審計成果,使企業能夠充分理解認識內部控制審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企業的管理層真正認識到位內部控制審計制度含義,才能有效的落實并促進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實施。
(二)加強內部控制審計制度建設
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有效實施的前提和基礎是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建立。這不僅涉及到企業內部牽制制度的建設,而且影響到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的建設。對于內部牽制,其主要組成包括:適當授權、不相容工作責任分工、憑證記錄、接近控制、獨立檢查等。內部牽制既有上下級間的牽制,也存在相關部門的相互制約。對于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其主要包括:關鍵崗位員工、關鍵財務程序、關鍵物件等。在牽制制度和財務制度建立的基礎上,對于企業內部審計制度建立應予以重點加強。對于上市公司而言,盡可能的設立審計委員會,聘請較高職業素養的內部審計人員,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對立性,使其真正起到監督和保護企業資產的作用。總而言之,內部控制體系框架的完善是保證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實施的重要保障,只有基礎扎實,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才不會變成一紙空文。
(三)優化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環境
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適合自己的制度。企業應該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建立一套適合自身需求的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制度,從而達到權責分明、相互牽制、協調控制的效果。此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關鍵是對集權與分權的把握,使其形成相互制約、協調發展的良好內部控制機制。與此同時,企業應該重視對高層管理人員的培訓,使企業經營理念與風險意識深入每位管理人員的心中,此外,對于基層企業員工,其道德思想教育也不應該忽略。只有通過這些基礎性教育,提升員工的整體素質,使企業內部環境得到顯著優化,那么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制度才能得到有效推廣,順利實施。
(四)加強企業外部政府社會監督
促進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完善不僅關系到企業的業績成就,還關系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利益。因此,推動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單單是企業自身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國家和其他社會各界的責任和義務。企業在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設計與實施時,通常會遇到各種相關利益者的阻力,單憑企業自身的力量往往無法克服。所以政府和有關各界應該大力推動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實施。政府及其有關部分應該在企業外制定相關法律和規章制度,通過立法手段,加強企業外部的監管力量,對企業施加壓力,迫使企業落實內部管理控制審計制度,但是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制定法律以及規章制度時應該站在內部管理控制的角度,保證其各條各款的銜接性及務實性,使其為有效實施企業內部管理控制審計制度發揮積極作用。
三、結束語
作為企業管理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現代內部控制審議制度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然產物。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內部控制審計不但可以加強企業內部管理,促使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而且還可以對企業產生一定的約束力,對企業外其他利益相關者而言,企業內部控制審計作為一種信息的傳遞機制,它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因此,加強企業內部審議制度建設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需求,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作為表現,是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黎金定.內部控制審計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