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建筑設計專業

      建筑設計專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設計專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建筑設計專業

      建筑設計專業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校建筑學專業;建筑設計;教學模式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行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形勢利好的同時眾多院校中添加了建筑學專業。由于專業辦學時間短、師資力量弱等原因,大多數院校中的建筑學專業教學模式都沿襲著建筑老“八校”的舊體系。但時代在發展,建筑行業也在不斷演變中,如果教學模式仍然停滯不前,就會導致教學不適于社會需求的矛盾產生。目前,部分建筑高校已經開始著手對建筑學專業建筑設計模式進行探索性的調整和修改。通過借鑒國外建筑高校以及國內不同區域、不同規模、不同年級的建筑學教學模式,重點對建筑學專業高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修改和調整。本文以東北地區建筑學高年級的建筑設計教學模式為研究對象,以教學與設計實踐相結合的“工作室”為新的教學探索模式,希望能夠為今后的建筑設計教學的改革提供些許幫助。

      一、高校建筑學專業建筑設計教學改革動因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

      社會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人們對于建筑物的適用性要求及環境良好度等期望度越來越高,這些都要求建筑師們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高校是培養建筑師的搖籃,只有不斷地對教學進行突破創新,才能培育出適應于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建筑師。應當充分利用社會經濟發展下的新設備和新技術等,尤其是對于建筑學專業的建筑設計課程,應當將這些優勢條件充分融入到教學當中。使得學生們不僅僅局限于過去的純理論教學中,讓他們更加注重建筑的經濟性和可持續發展性,擺脫固有的追求形式與功能的建筑創作思維。所以,社會經濟發展的多變性,注定了建筑學專業的教學也應當是隨之發展變化的。

      (二)建筑市場人才需求的轉變

      我國建筑市場經歷了幾十年的迅速發展時期,各個設計單位為了創造更好的效益,將建筑人才培養得更加專業化。當然,高效、高能的專業人才的出現創造了非常多的產值。但我們不得不看到,建筑人才的綜合能力卻越來越差,甚至大多數建筑設計師將施工圖設計師和方案設計師劃分為兩個專業。這就造成了前期方案與后期施工交接不完善,方案設計師提出方案不考慮實施性,而施工圖設計師懼怕復雜的造型等現象。而在國外,一個項目的建成,建筑師是從最初前期的方案設計到最終的施工全程跟蹤完成的,這樣才會使得建筑達到真正的高標準。而近兩年國內建筑市場的慘淡,預示著我國的建筑市場的供需將會達到一個平穩的狀態,那么對于一個項目的競爭就會越來越激烈。所以高校的教學應當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應當讓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在注重建筑的基礎上,將規劃、景觀、室內等建筑相關專業都有較深層次的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建筑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三)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的不斷探索

      建筑設計課程是建筑學專業最重要的設計課程,它是引領學生了解建筑、走向建筑,最終進行建筑創作的一個建筑學專業學生必經的過程。固有的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已經延續幾十年,雖有它自身的巨大優勢,但仍然需要隨著時展而改變。國內許多高校已經開始嘗試進行這一方向的探索,東南大學、天津大學以及中央美院等已經開始在高校中建筑學的高年級成立類似設計工作室的模式,既可以傳授相關建筑設計理論知識,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參加到真正的科研項目及實際工程當中。這一舉措,能夠提高學生對建筑設計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夠為未來的工作打好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建筑學專業高年級建筑設計教學新模式初探

      (一)既有教學模式分析

      既有的建筑學專業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有其自身的諸多優點,從專業入門的建筑初步課程到高年級的設計課程,由淺入深、有針對性地對所涉及的建筑的相關理論知識及設計原則進行灌輸,力圖達到對建筑設計的觸類旁通。各個高校通過既有的教學模式培育了一批批的建筑人才。但同時通過對各屆畢業生的調查,不難發現這種既有教學模式也存在著自身極大的缺陷。畢業生在就業后,無法第一時間適應新的工作,因為建筑設計工作的要求和難度是在學校的建筑設計課程中幾乎未接觸的,出現了教學與實踐的嚴重脫節。因為既有的教學模式注重理論基礎,卻甚少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的建筑設計工作中,更多的“紙上談兵”使得學生雖有一身學問卻無用武之地。所以,對于既有的建筑學專業的建筑設計課程應進行改革,尤其是對于高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更應該進行符合發展需求的改革。

      (二)新教學模式的提出

      在對既有教學模式優缺點進行分析后,我們應當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即教學與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高年級學生在校最后的兩年時間提前預演未來的工作角色,讓教學更好地成為學校與社會之間相互轉換的橋梁。所以,部分高校已經開始嘗試以教學和設計實踐相結合的“工作室”教學模式,以高年級建筑學專業學生為教授對象,每個工作室教師配置應當由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等組成。其中,講師和助教來完成高年級學生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同時由副教授和教授進行科研項目及實際工程的教學指導。每個工作室的人數為10—15人,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更好的專業指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采取雙向選擇制度,每個工作室有自己的科研研究方向以及實踐工程類型,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室來進行建筑設計課程學習。我們看到,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僅學生提高了自我求學的欲望度,對于經驗尚欠或是職稱較低的教師來說,也是一種學習過程。而對于教授及副教授來說,有更專業的隊伍為他們分擔科研工作量以及實踐工程繪圖量。同時,對于工作室的建立應當根據院校所在地域、院校的實際教學情況以及生源情況等方面為依據,不可盲目跟風,也不可以不切實際的改革。首先,一個學校的地域性注定了該區域的經濟及特色發展狀況,學校應當根據這些地域條件來進行特色學校的創辦,使得大部分未來在本區域工作的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其次,要根據不同院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工作室的建立,如果院校的名聲大、師資力量強,建立這種工作室的可實施性也就越大。相反,當學校師資力量十分薄弱時,如果生硬地照搬這種工作室模式,學校要花大量資金去聘請校外兼職教授和副教授,因他們工作十分繁忙,對于這種兼職的教學會受到一定得影響,教學效果也會較差。第三,學校的生源情況也同樣制約著工作室的建立,對于素質較高的學生能夠快速適應并從中獲益。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這種教學模式會使得他們無法跟上快速的設計進度,久而久之對建筑設計產生厭煩心理。

      (三)新教學模式的發展思路

      新的教學模式的發展應有較為清晰的思路,首先,應具有創新性和職業性。這一點體現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未來的建筑設計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設計層面,應站在人類環境改善的更高層面,研究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在建筑方面的相關應用。所以在校期間,對于高年級建筑設計課程應當融入更多綠色環保材料、能源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業需求。同時,未來的建筑師從業資格會越來越苛刻,建筑師擔負的責任也會越來越大,在校期間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使命感。在高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中表現在可以把部分建筑設計的題目轉變成小型的實際項目,讓學生從頭至尾真正地參與到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讓他們體驗未來建筑師職業的責任和使命感。第二,合理的課題選擇是十分關鍵的,既要能夠與未來的工作有所銜接,又要對重點難點的技術問題有所涉及。第三,應摒棄過去教學中老師單方面灌輸知識的教學方法,而應當采用更加靈活的交互式學習,讓學生和教師把交流作為教學中的常態。尤其在高年級的建筑設計學習過程中,應當讓學生跟隨老師更多地參與到實際項目中,不僅可以減輕教師工作壓力,更重要的是加強學生與老師的溝通的同時還參與到了實踐當中。當然,這種以教學結合設計實踐的“工作室”教學模式由于根基尚淺,存在著許多制約性問題。首先,一般高校每個年級的建筑學專業學生人數在40—60人之間,如果以10—15人的學生數量為一個工作室規模,那么至少需要分成3個這樣的工作室,這對于高校的師資力量是一個重大的考驗。第二,每個工作室中教授和副教授作為帶頭人,必須同時具備科研和實踐工作經驗,不能只是做學術,那么工作室就起不到相應的作用。第三,由于每個工作室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研究方向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那么會存在各個工作室發展不均衡的一系列問題。最后,由于工作室對高年級學生開放,即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那么如何平衡兩個年級的其他課程,而將學生共同沒課的時間統籌起來進行工作室教學,也是一大難題。在實施的過程中,要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解決這些潛在的風險。

      三、建筑學專業高年級建筑設計教學新模式的實施策略分析

      (一)既有教學大綱的調整與重構

      大部分高校建筑學建筑設計課程教學大綱課題設置上多以建筑功能分類為主要原則,以建筑的規模大小及難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序設置。這種設置只關注到了同類型建筑的共性方面,卻忽略了自身的建筑特性,譬如建筑和周邊場所的融合、建筑技術、建筑文脈及歷史等問題。因此,應通過對教學大綱的調整,結合“工作室”的教學新模式將理論教學和設計實踐作為教學框架的主要支柱,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即以建筑設計課作為主要支柱,設置相應的理論課分支,同時還要將技能培訓作為基礎。為適應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要求,可將建筑設計課靈活地設置為必修、選修和專題研究等多種類型,提供更多地選擇。教學大綱調整的重點在于設置一系列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核心主干設計課程,但同時應注意避免知識的重復,應擴大設計體系的脈絡和交叉。而對于選修課和專題研究兩種類型的教學大綱則更可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分類設置。重構后的教學大綱應以職業教學為最終培養目標,并通過“工作室”模式得以實現。

      (二)對實踐教學部分的補充

      明確以教學結合設計實踐的“工作室”教學模式作為新的模式改革,就應當將理論教學與設計實踐作為同等重要的教學內容來設置。所以,應當對欠缺的實踐部分加以補充。這種實踐教學的補充應當提前至大三就開始執行,同時應設置相應的考核和評分體系,來完成對實踐程度的評估和跟蹤,不能讓實踐僅僅流于形式。因此,“工作室”模式不僅僅完成理論教學,也同樣作為實踐教學的課堂,教師應當帶領高年級學生更多地參與實際項目,從方案前期與甲方的溝通及方案創作,到中期的方案深化以及后期的施工圖設計一體化參與,這樣才能真正地稱之為實踐教學,也才能對未來的工作有所益處。

      (三)“工作室”模式的管理和評價體系的建立

      任何體質都需要有合理的管理和評價體系才會正常良好的運行,“工作室”教學模式也不例外,如果缺少適當的管理和完善的評價體系就會無法支撐,也就無從考核學生是否具備畢業資格。當然,“工作室”模式中,主要管理者應當為教師,并培養出個別學生協同管理,同時教師作為評價的主要群體,但并不是唯一的評價者,還應邀請校外專家參與到考核評價中,給學生更加全面客觀的評價。當然,還需要學生自身的總結以及學生之間的互評,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之間的區別,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同時教師也能在其中增加對學生的了解。

      (四)對教師團隊綜合素質的要求

      教師的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既有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個體應有較高素質,而對于“工作室”教學模式來說,則應該要求每個工作室中的整個教師團隊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同時應當形成梯隊式教師構成,即從教授到副教授,再到講師以及助教,甚至還應有校外的工程師參與其中,這樣完整的梯隊才能更好地支撐起一個“工作室”。跟既有教學模式相比,教師不僅僅要有扎實淵博的理論知識基礎,還要有極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尤其是對工作室中的帶頭人的要求會更高。這樣,由教師團隊中的帶頭人帶領教師骨干,再由教師骨干帶領年輕教師形成教師的高素質團隊。

      四、結語

      教育是一個時代改變的主要推動力,教育不改革,社會無發展。對于建筑行業來說,對高校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通過對既有建筑學專業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的分析,總結其不符合現展需求之處,從而大力提倡采用以教學與設計實踐相結合的“工作室”模式為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強調理論與實踐的同等重要性,并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到實踐設計中,避免未來參加工作時無法融入其中等問題。建筑師的職責是為普羅大眾創造出舒適、宜居的建筑環境,每個時代對于建筑環境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所以建筑學專業的教育應當時刻走在核心區。教學前沿,才能追趕上不斷變化的人類內心需求。在不斷對建筑學專業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中,積極分析建筑市場人才需求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大環境等方面,為改革提供一個較為明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趙永東.以提高實戰性為目標的房屋建筑學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2):158-159.

      [2]劉長安,仝暉,周琮.以生態建筑學為導向的建筑教育模式研究[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5(5):539-542.

      [3]王德海,邱凌燕,彭昕.新建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教學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2(2):267-268.

      建筑設計專業范文第2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課程;環境設計專業;建設作用

      1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存在問題

      環境設計專業是跨學科的綜合性專業,主要研究室內環境設計和室外環境設計兩大內容,是以建筑為母體,向室內室外兩個空間衍生的多領域的藝術設計,它的專業性質決定了它所研究的對象總是圍繞著建筑進行,因此,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習,需要有建筑學方面的知識。然而目前開設這一專業的很多高校,由于缺乏建筑學背景,同時又不能充分認識到建筑設計課程的重要性,從而導致了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方案設計存在以下問題。

      1.1設計停留于外觀效果

      因為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來源,大多是藝術生,受藝術熏陶較多,思維方式上側重于視覺效果的表達,加之對藝術效果的表達也有較強的表現能力,所以做方案時,往往只注重設計方案最終呈現的圖面效果好不好看,藝不藝術,潛意識里把它當作了墻上的美術作品,而忽略了設計方案的實用性,較少關注是否解決了具體的問題,以及能否被人很好的使用。對于環境設計方案最終是要投入施工,變為現實的物質產品意識薄弱。

      1.2功能分區意識及能力較弱

      功能分區即將空間按不同功能要求進行分類,并根據它們之間聯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組合、劃分,使不同要求的空間得到合理布置的方法。可以說,功能分區是設計的基礎,是保證所設計之物能被合理使用的第一步,也是設計之初首先要考慮的事情,關乎設計的成敗。然而由于大多數環境設計專業并沒有專門的課程設置來進行這種訓練,相關課程的開設對此也沒有充足的重視,因此使得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功能分區排布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的對項目的主、次、內、外、鬧、靜等功能進行合理安排。而且環境設計的學生通常在拿到任務書后,只想設計的風格、材料和色彩,很少思慮方案所涉及的功能、分區、排布、整合問題。故很難挖掘出項目所要達到的具體的使用目標,如被誰用,怎樣用,多少人用等一系列問題。

      1.3空間流線組織能力薄弱

      空間流線組織是指把若干使用空間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空間體系的方式。它需要根據各使用空間的特點和功能要求組織空間,以保證室內空間流線的順暢合理。不同類型的建筑空間,因其使用性質不同,往往存在著不同的流線組織特點。尤其在現代綜合性建筑物中,流線組織亦是復雜的。所以設計中必須要明確各種流線的特點和規律,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最終實現建筑空間的方便舒適。而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對于建筑空間的流線組織,缺乏專門的有意識的學習和訓練,常常不能很好的組織規劃人流,而造成人流的交叉、干擾。尤其對于復雜點的建筑物,流線組織設計更是陷入混亂,突顯空間流線組織能力的欠缺。

      1.4建筑結構知識欠缺

      建筑結構是建筑物的骨架,是建筑物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建筑物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只有建筑結構安全、適用、耐久,建筑物才會安全、適用、耐久。因此,建筑結構知識對于環境設計專業意義重大。但是目前很多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建筑結構知識極度欠缺,不僅不清楚建筑結構的種類,更不清楚具體結構中,哪些構件承重,哪些構件圍護,這就導致了設計中常常隨意挪移承重的墻柱,添加超重的設施,任意分隔室內空間,完全不考慮建筑物本身的結構體系,造成設計方案僅僅是空中樓閣和紙上談兵,在現實中不可行。

      1.5不了解相關建筑設計規范

      建筑設計規范是建筑法規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工程建設者必須遵守的準則和規定,目的在于提高工程建設的科學管理水平,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只有掌握和了解這些基本的建筑設計規范,在進行環境設計時才能有的放矢,不偏離基本的設計原則,也能讓設計方案更加實用。然而現在很多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對規范比較冷落,沒有切實認識到設計規范的重要性,對于設計的規范性要求很陌生,致使設計方案不能有效的投入到實際的建設和使用中。

      2建筑設計課程的建設作用

      建筑設計課程的內容是研究建筑物的設計,具體內容包括建筑空間的合理確定,建筑平面功能的合理分區布局,空間流線的組織,以及相關的建筑設計規范和建筑結構知識;并學習建筑外部空間的尺度和組織方式,協調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使學生掌握從總體布局到功能細化的合理的設計程序,熟悉建筑物的設計特點和設計要求。建筑設計課程能從以下方面促進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

      2.1訓練學生的功能分區能力

      在建筑設計課程中,拿到設計任務書后,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對任務項目的內容要求進行功能分區,這是一個熟悉任務書要求,并對任務書內容進行分析、歸納、整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要清晰的知道各功能的具體設計要求,并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理出大的功能分區,找出附屬的功能關系。如果這個步驟不能分析明確,那么所設計出來的建筑物必定不堪一用。所以在建筑設計課程中,功能分區是設計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必須經老師把關通過后才能進行下一步設計。因此,在建筑設計課程的這個環節,學生們的功能分區能力能夠得到很好的訓練。

      2.2訓練學生的空間流線組織能力

      在建筑設計課程中,空間流線組織能力也是一項重要的訓練內容。在功能分區之后,學生們要根據建筑物的實際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動的順序關系安排各功能分區的位置。并在空間組合時以主要空間為核心,安排次要空間;將對外聯系的空間靠近交通樞紐,將內部使用的空間放在相對隱蔽的位置,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處理各空間的聯系與隔離。同時根據活動人員流動的特點,在流線組織中使集中有序的人流以最短捷的流線集散;使集中無序的人流減少對安靜活動區域的干擾。在這部分的訓練中,學生們需要明確各種流線的特點、規律和功能要求,繪制流線分析圖,反復推敲,深入研究,使建筑空間舒適、順暢、高效。

      2.3補充建筑結構知識

      建筑和結構是密不可分的,建筑設計課程的內容是進行建筑物的設計,為使建筑物設計合理,要對所設計之物進行結構選型。因此,設計者應充分了解各種結構形式的基本力學特點和應用范圍,掌握結構的概念,使建筑功能、造型和結構達到完美的統一。

      2.4增強設計規范的了解

      建筑設計課程之初,學生需要針對設計任務進行資料搜集,其中一項就是查閱與設計任務相關的設計規范,并在設計過程中以規范為準則,嚴格遵守。尤其是《建筑設計防火規范》,更是不能逾越。因為國家制定的防火規范是各類建筑空間人流疏散組織的依據和法規,關系到使用人員的生命安全,不容忽視。學生們在查閱和設計的過程中,對規范的反復思考和應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對設計規范的了解和掌握。

      2.5熟悉建筑物的設計特點和設計要求

      通過建筑設計課程對建筑物的一步步具體的設計,以及相關資料的查閱和相關規范的學習,學生們對建筑物的形成過程有了充分的認識,對于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能有切實的體會,并對建筑設計牽涉的相關知識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從而能很好的熟悉和掌握建筑物的設計特點和設計要求,促進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習。

      3結語

      建筑設計課程通過對建筑設計方案的實踐訓練,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增強了學生的功能分區、空間流線組織能力,補充了結構和設計規范的知識,讓學生們熟悉了建筑物的設計特點和設計要求,為其進行室內外空間組織和規劃提供了必要的知識體系支撐。因此,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建筑設計課程對于環境設計專業具有重要的建設作用,加大建筑設計課程的課時和比重,是環境設計專業自我完善的必然趨勢,也是培養人才的客觀必要。

      參考文獻:

      [1]江壽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筑課程的定位與定向[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8(S3):38-41.

      [2]黃信.淺談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增設建筑學課程的必要性[J].山西建筑,2009,35(9):36,42.

      [3]辛藝峰,黃建軍,熊輝.(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與系列課程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3(3):55-59.

      建筑設計專業范文第3篇

      就設計方面而言,現代設計發展至今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沉淀,出于自身的特點,各個國家在設計的發展史方面也千差萬別,這也是為什么幾乎每個國家都有自身建筑藝術特點的根本原因。許多先進的工業國家經過五十多年的探索和創新,完善的設計教育體系已經基本成形,這也在一定層面上推動了工業的發展和對于設計人員基本素質的培養,對改善社會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到了二十一世紀,設計已經融合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這從根本上推動了高等院校在設計類專業的大面積招生,這也從客觀層面看出社會對于這類人才的需求程度。在設計類的教學體系當中,素描是最為基礎的課程,通過設計素描的訓練,能夠強化對形體的感知能力,增強把握塑性的能力使得學生具有一定的造型和思維創新。國外很多美術功底深厚的藝術院校中,對于專業性的突出程度格外重視,加上瑞士巴塞爾等美術設計教育成功典范的熏陶,逐漸把素描按照科技、觀察、資料等進行了分類。國內諸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實力突出的美術院校中,也開始流行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對素描基礎課程進行改革,由此形成了設計素描。設計素描是基于傳統明暗全因素發展起來的全新素描模式,本質上屬于一種研究性的素描,主要通過作者對于形體進行科學構思分析和整理歸納,輔以素描手段,將想要塑造的內容在平面上表達出來,完成整個設計過程。這也是對于物象重新理解和認知的全新過程,是對于設計整體進行調整、推敲和優化的過程。設計素描和傳統素描不同,表現形式上對于設計意圖表達更加重視,把設計意識作為主導核心,分析詮釋圖形,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的進行調整,最終使得想要表達的內容深入刻畫出來。但這并不意味著忽略對于形體本身的刻畫和塑造。因為設計素描的目標是把科學性和技術性相結合作為前提條件,合理化和人性化作為設計宗旨。它在作為一種表現過程存在的同時,也是一種設計思維的過程,把形態要素作為基本組成,形成一種綜合性的作業。觀察當成基礎、表現當成過程、創造作為目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作為提高設計的基本素質。在平面上刻畫出三維立體形態訓練的空間想象力和表現力,深化對于空間結構的理解。所以在素描的基礎教學改革中,應該給設計素描足夠的重視,把其中的所有內容和素描基礎課程行之有效地結合起來,給學生素描的基本素質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

      2、建筑專業素描教學方法

      2.1結構造型的訓練

      這種訓練主要以線條作為塑造手段,理性的對結構進行分析,以形體的透視原理作為理論依據,減少甚至排除敏感光影的影響,把線條作為主要的框架以達到形體自身結構的實體效果,建立起結構空間的理論以探求形式構成。結構素描的表現形式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單一的線條作為表現手法,運用結構線實現形體穿插和構成的表達;另一方面則是以研究和表現形體的結構作為核心,把結構作為主要部分,輔以明暗關系的結構素描。學生通過結構素描的學習,能夠充分的掌握嚴謹造型方法,對于提高造型能力和透視知識的運用有很大幫助。這部分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三維立體結構空間關系和透視知識運用和表現上。

      2.2明暗寫實造型的訓練

      明暗寫實造型主要依賴的表現形式是明暗素描。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把創作課程和造型訓練課程分開開設,學生大多數時候都是根據老師的思想,接受作業和任務,學習狀態相對被動,積極性也不到有效的保證。在這個階段,教育重點應該放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原創中去,調動起學習的興趣。摒棄固定擺放景物如實進行寫生的傳統模式,由學社自由的進行創作,重新對畫面的構圖、空間、時間先進性分割。甚至適當擴大訓練范圍,學生自由挑選室內外自己感興趣的對象進行寫生。沒有了構圖和角度的束縛,能夠使得學生的思維空間更加寬敞,進而更好的培養學生表達意向,拓展思維,為設計新思維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2.3局部精細描寫訓練

      局部的精細特寫是在結構造型和寫實造型的基礎上,更為細致的表達形式。教學的重點在于對不用材質的質感進行深入的認識,從而使得細部的寫實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部分課程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生在實踐中善于發現,充分刻畫材料機理不同的美感,使之能夠很好的運用到今后的設計當中。

      2.4寫實的創意

      當學生具備了一定造型和寫實基礎能力,就要著手培養豐富靈活的思維拓展能力,避免學生思維停滯在固有的寫實思維模式上。學生要在構思構成中摒棄過去陳舊思想觀念,放開束縛,自由發揮,要用新的理念將新的圖像傳遞出來。這部分的教學課程重點是培養和啟發學生多種多樣的學習形式和發散性思維創造力。

      3、總結

      建筑設計專業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校企合作 建筑設計技術 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21 

      Role in Promo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ology 

      ——Take Chongqing Real Estate College as an example 

      YAO Ji, LI Yi, DU Yihui, LU Jie 

      (Chongqing Real Estate College, Real Est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sign Department,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is an subject across the engineering and arts. It is to train people who is capabl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urban planning, interior design, etc.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t, we have take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y role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e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pecializ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faculty training, training conditions in promoting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改革促發展”的思路,大力推進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更新,著力加強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改革,努力培養“基礎厚、口徑寬、重實踐、強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已連續三年(2009- 2011年)向行業和企業輸送了1100多名畢業生,通過畢業生跟蹤調查結果分析,用人單位對本專業的畢業生滿意率很高。 

      我院為加快建筑設計專業建設,依托于新鷗鵬企業集團房地產研發院校企一體、緊密協作,并與重慶博鼎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煤炭部“中煤科工”集團第七設計事務所等多家大型設計單位、施工單位聯姻,共同構架教育教學過程中工學交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外教育教學實習基地和專業實踐基地等。在與企業長期合作過程中,校企合作的模式對我院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建設各方面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1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建筑設計行業的特點,主動適應行業企業的工作規律。為此,從“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原則出發,我們針對建筑設計專業將過去的項目教學法改革為以市場項目為載體的“三進三出同源異向”人才培養模式。 

      “三進”即:把企業、企業人員及項目引入學校課堂教學, 將實際項目應用到課程中;“三出”即:讓教師、學生及課程走出教室,采用頂崗實習或課程實習等方式,參與實際項目設計、施工以及相關領域。另一方面以學生為主導,課程體系同源化,從全面理解建筑、房地產項目知識、美學鑒賞幾大模塊對學生進行建筑和房地產業全面系統的認知基礎培養和教學實踐,并根據學生個人能力及愛好,因材施教,實行差異化職業方向引導,輸送方向有:建筑設計部門、房地產企業研發部門、效果圖制作企業,針對不同的輸送目標訂立相應培養方案,為有特質的學生提供更多的相關職業崗位技能特訓,“基礎同源,出口異向”。異向的出口最終定位取決于學生的意向,以學生的個人興趣、特質來作為主導,在出口前期采取適宜的差異化輔助,實現向房地產研發設計過程全程覆蓋式輸送人才的目標(圖1)。 

      圖1 建設項目與工作崗位關系 

      2 整合課程體系 

      我院建筑設計技術專業面向建筑行業,針對職業方向以及具體的工作崗位構建了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圖2)。 

      3 推進專業核心課程改革 

      在以建筑行業專家和本專業的骨干教師共同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利用在建筑設計行業的工作實踐,對“建筑設計技術”和“居住區規劃設計”為代表的專業核心課程改革進行指導。 

      在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建筑設計技術”課程進行了“工學結合”教學改革,并成功申請了院課改科研項目。“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進行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項目教學模式改革,并成功申請了“西部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及師資培訓項目”課題。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根據指導委員會的意見逐步將房地產概論、建筑構造與節能、居住區規劃設計、建筑設計、裝飾構造與施工技術、室內設計招投標實務建成特色課程。通過系統特色培養,強化案例分析和實際操作,掌握從城市概念到建筑細節的房地產開發建設各個環節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備建筑設計類基礎崗位的直接上崗能力。

      4 融“產、學”為一體的專業教材建設 

      近5年來,本專業與企業合作,積極開發本專業校本教材。共同開發了《房地產概論》、《民用建筑設計與構造》、《建筑CAD制圖教程》、《建筑制圖與識圖》、《建筑制圖與房屋建筑學》、《房地產研發設計概論》、《建筑裝飾材料》、《工程制圖與計算機繪圖》等多本教材和多種講義,教材內容體現了企業崗位技能的實際需求,強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實踐項目教材均采用根據行業實際項目自編實訓或課程設計的任務書和指導書。跟隨房地產行業的技術步伐,不斷更新教材內容,以保持知識的先進性和實用性,突出實踐技能的培養。為此在實驗實訓教材編制中,本著“與企業相結合、以項目為導向”的原則,自編所有實踐教學環節的任務書和指導書,使用效果優良。 

      5 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校企合作,本專業建立了穩定的專任和行業教師隊伍。現有校內專任教師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及副高級職稱的5人,“雙師型”教師12人,具備碩士以上學歷的11人;同時聘任行業人員作為兼職教師6位,其中副高職稱1人,一級注冊建筑師2人,企業創始人3人。通過專任教師和行業教師隊伍的互相協作,師資隊伍建設呈良性發展,現已擁有一支年紀輕、行業背景豐富、有教學熱情、學歷結構較為合理的師資隊伍。此外,學院聘請了多位企業專家作為客座教授到校講學,促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良好運行。 

      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還推動了師資隊伍的科研能力。在合作過程中與企業開展橫向課題研究,以解決(下轉第47頁)(上接第44頁)企業中的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的題目,及時依據行業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對人才層次和規格的需求,在教育教學的層次、科類、管理體制結構上進行調整,形成專業教育結構與行業整體需求的匹配和良性互動。以產促學、以研促教,形成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結合的統籌機制,通過對各項課題的研究和解決,提升專業排名和社會服務能力,增強在行業中的競爭力。 

      6 推動實訓基地建設 

      本專業結合真實項目開展生產性工作實踐,校內建有建筑3D打印與建筑模型實訓室、建筑節能展示及檢測實訓室、建筑材料及構造實訓室、建筑裝飾實訓室、建筑美術實習實訓室、建筑制圖實習實訓室、建筑效果圖實習實訓室、建筑設計技術生產性實習實訓室、與成本控制系共建的“BIM研究中心”以及學生自主創業“重慶悅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國際合作重慶市唯一的“中英低碳示建筑范樓”等等,教學儀器設備原值690萬元。 

      同時有校企一體的新鷗鵬企業集團房地產研發院、泊雅灣大型綜合性實習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實訓基地7家,以研發設計工作流程為主線,從建筑設計、結構設計、工程圖預算、施工監管,進行系列化模擬與實作,為學生提供從設計到模型制作一系列動手操作環節,創造與現場相似的工作環境與操作流程,為就業頂崗實習創造零對接的實驗實訓條件。 

      7 結語 

      建筑設計專業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素描課程教學改革

      前言:素描課程作為建筑設計技術專業教學的重要基礎課程,既是各類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必修課程也是廣泛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基礎課。目前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對學生的需求主要是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設計者,素描課程作為建筑設計技術專業教學中的重要基礎課程,.學生將通過在素描課程中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來逐漸完成建筑設計技術專業課程學習的前期準備。

      1.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素描課程的教學現狀

      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素描教學在建筑美術教育中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素描的基礎訓練培養建筑設計師的造型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職業教育學校要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能力強、素質高的高級職業技術人才,逐步構建注重能力教育,融入知識、能力和素質為一體的富有時代特征的多樣化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當今世界各國建筑設計專業的設置分為兩種,一是設在工科院校,依托工科院校自然科學方面的優勢,側重于理性及邏輯思維培養;二是設在美術院校或師范學院美術系,依托人文、藝術等社會科學方面的優勢,側重感性及形象思維的培養。我國的高職建筑設計專業基本上設在工科院校,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學生入學前沒有美術基礎,人文、藝術素質低,這就為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素描教學帶來很多困難。

      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是藝術與技術并重,其教學組織及教學管理與美術院校和師范院校美術系素描教學分布在2年完成,每學期教學集中相比較,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美術課程計劃一年內完成,且每周一段,課時少,教學分散,不利于學生在短期內掌握素描的傳統技法和表現形式。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探討現有的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素描課程的教學組織及管理的優勢和不足之處,在實踐中摸索一條教學組織及管高的依據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特色,開設素描課程的創新路子,以提升素描課程在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基礎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素描課程改革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國民教育的深入發展,我國高職建筑素描課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存在一些教學上的不足,以下筆者粗淺的提出自己對建筑專業素面課程改革的建議。

      2.1 建立合理的專業素描課程設置

      建筑學是一種專業內容非常豐富的,由理工與藝術相結合的學術科學。而素描課程作為建筑學的基礎課程之一,其教學效果與其課程的設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在日常教學中,高職院校應該大力改善教學課程設置上的不足,嚴格遵循建筑學的教學理念,于其他建筑專業緊密配合,從而達到教學上相輔相成的作用。

      同時,應該改變傳統教學中課程設計的不合理性,建立符合學術學習需求的全方位課程設置。首先,在課程設置中,添加建筑類的專題講座。通過專題講座,是學生充分了解到建筑學于美術學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建立好素描課程的開端;其次,在課程的設計方面,講究教學的循序漸進過程,以引導為主,讓學生自主走進美術設計的殿堂;再次,多增加素描的基礎設計課程,使學生熟練掌握藝術原理和美術的基本技巧,為建筑繪畫的創作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和藝術審美基礎;最后,建立素描于建筑設計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如素描老師參與到建筑設計課程中,同樣建筑設計老師也參與到描課程的指導工作,使兩個課程的老師,相互給我建議,致使兩個課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相互滲透。最終達到有針對性的提高素面基本,服務于建筑設計的課程設計理念。

      2.2 改變教學方法,適應素描教學的靈活性

      現代的素描教學,存在多樣性于靈活性。因此,傳統“教師示范,學生觀摩”的高職素描教學方式,早已不能適應現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良好吸收的需求,因此改革教學方法工作尤為重要。

      2.2.1 在教學中,建立展開式教學方法。因此素描是視覺上的藝術,因此對素描的教學方式,大可以從學校的課堂延伸到博物館、美術館、甚至是藝術沙龍中來,增加學生視覺藝術上的經驗,寓教于樂。

      2.2.2 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在素描教學中充分使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方式,作為對傳統素描教學的有力補充。同時,通過多媒體形象的圖例分析,生動的開展素描教學工作。

      2.2.3 在教學中,加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素描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選取有創作意識的課題進行分組討論。激發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是每名同學都參與到課題中來,共同研究,共同實施,提高集體協作精神的同時,也為建筑設計創作埋下伏筆。

      2.2.4 在教學中,開展引導式教學。在素描教學中,組織高年級的學長以身講演,引導低年級的學生,進行素描學習,是學習更有針對性,根據專業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在高職建筑專業素描課程的改革道路上,任重而道遠。而建筑素描圖,作為建筑設計是對個人設計意圖、設計靈感最直接的表達手段,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高職在開設建筑學專業素描課程時,既是本著對學生能夠熟練表達建筑設計構思和加強繪制效果圖技巧的初衷開設的。但是,目前我國素描課程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許多不足,遏制我國專業人才的輸出。因此,對專業素描教學方式、課題設置等教學問題的改革工作尤為重要,勢必成為我國培養全方位、高素質建筑人才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李娜. 觀看的藝術――建筑美術素描教學新視角[J]. 藝術探索, 2007, (02) .

      [2] 厲子強. 建筑美術素描教學的思考[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 2007, (05) .

      [3] 李泰山. 環境藝術設計素描教學初探[J]. 美術研究, 2007, (04)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内射无码专区久久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 国产亚洲蜜芽精品久久| 日韩亚洲国产二区| 亚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日韩|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第五页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亚洲av无码久久忘忧草| 亚洲xxxx视频| 亚洲精品GV天堂无码男同|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电影| 亚洲av区一区二区三|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丝袜熟女国偷自产中文字幕亚洲|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按摩店 | 久久亚洲高清观看| 亚洲成人激情在线|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 |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