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詩歌藝術鑒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座新興的海濱城市,一座古老的瑯琊名城――兩種截然不同的城市性格在這里碰撞在一起。區就是膠南――一座年輕的海濱名城。
城市景觀要改善,街頭巷尾常見的這些小東西就是我們的主角,“街道家具”的個體就像積木,有了完美的組合裝配,才能獲得整體的效果。也讓我們記住了,美化空間要從小做起。近年來,膠南堅持綜合平衡原則,在加快東部新區開發建設的同時,加大了西部老城區的改造力度,重點抓了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園林綠化建設“三大重點”。并且以“人文、科技、生態”為理念,通過道路的亮化和美化,讓城市的開放空間更具吸引力,讓城市有了更好的居住品質,更有活力的生活形態,在民主化、全球化、區域化的國際潮流下,開放空間的良性發展,讓生活在這里的人生活質量穩步提升,欣喜連連。
城市設計大師凱文?林區曾給“開放空間”提出“可及性”(Accessibility)的觀念,開放空間不只是一塊沒有建筑物的空地,市民有多樣性的選擇,并且應經過廣泛的溝通而接受,在空間能更自由地活動,這才是“開放”。所以,廣義的開放空間不應受限于任何場所,應該以市民的需求為依托,窄小的防火通道,寬闊的城市公園,甚至熱鬧嘈雜的夜市,只要是對市民開放的,都可以是開放空間。而在膠南,我們感受到了這種開放的氣息和態度,讓人憧憬和向往!
與美化城市空間從小做起相呼應的就是城市的大手筆和新高度,一座城市的大手筆和高姿態,能賦予它美好的未來。膠南,以“新區開發、老城提升、兩翼展開、整體推進”為發展思路,整體規劃,布局合理,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加快了把膠南從一個農村縣城建設成為一個國際化的現代新城區的步伐。同時,城市建設者堅持以人為本、濱海特色和生態原則,讓城市綠化覆蓋和生態濕地成為珍愛綠色的段段佳話。
膠南建設者們一直在努力打造著藝術地產,對于他們來說每個項目都是一個藝術品,慧海園、海韻麗都哪個都不例外。因為一個房地產產品本身的壽命將會持續幾十年,所以在他們眼里房地產應該是作為一個藝術品來對待。只有這樣的產品對個人來說才能增值,對社會來說才能為我們的城市和我們的國家做出貢獻。所以他們直提倡用藝術地產的思維來做每個樓盤,并充分體現著藝術的氛圍,使購房者能夠買到物超所值的產品。
[關鍵詞] 普通高校;音樂欣賞;教學改革
大學音樂鑒賞課是一門素質課程,對提高大學生音樂欣賞能力、音樂素養和音樂技能,提升審美能力等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當前,許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課程的設置并沒有形成一個相對規范的體系,導致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無法很好發揮藝術教育的美育功能。如何科學有效地指導大學生進行音樂鑒賞,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一、音樂鑒賞課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在許多學校《音樂鑒賞》的課程設置不合理,例如教學計劃不統一,教學內容安排混亂;教學形式單一,未能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仍然有很多老師采用單一的講授教學方法,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教學設施缺乏專門的音樂教室,實踐活動明顯不足;諸多原因致使教學效果差,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音樂鑒賞課的教學對象特點
音樂鑒賞在普通高校作為公共藝術選修課程,所面對的是對音樂有一定愛好,但不具備一定音樂素養的學生,大多數學生對于音樂的愛好也局限于淺顯易懂、熱情洋溢的流行音樂,對古典音樂接觸很少;并且有不少學生選修音樂是憑著一時的興趣,在上課初期熱情高漲,隨著時間的推遲及音樂知識學習的深入,興趣便悄然減退。這些因素都對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帶來了不少的難度。所以,根據大學生選課的目的與態度,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就一定要考慮課程內容的設置必須符合他們的特點,根據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手段,避免學生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
三、音樂鑒賞課程的改革措施
1、課程設置的完善
音樂公選課的開設目前較普及的課程有《音樂基礎知識》、《外國音樂鑒賞》、《通俗音樂鑒賞》,但很少有《中國民族音樂鑒賞》、《戲曲音樂鑒賞》、《中國音樂史》等課程開設,上述課程的涉入,其目的是把學生引進高雅音樂殿堂的同時也不忽視中國民族音樂教育。
2、教材選用和教學內容的優化
音樂鑒賞課程教材種類繁多,教師選用教材的隨意性較大,所選教材非常難統一,有些甚至是照搬音樂專業教材,與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的教育目標有較大距離。因此,選用教材時應選用教育部評選的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教育部推薦教材、列入“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設和改革計劃”的規劃教材或重點教材、獲省部級以上獎勵的教材等。
3、授課前進行的問卷調查
在我們公選課開課前,可以用一節課時間去做問卷調查,了解授課對象的音樂素質現狀,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中有些學生具有識譜視唱、甚至演唱、演奏水平,但還有一些甚至是樂盲,其音樂素質參差不齊。問卷調查可以較全面的了解大部分同學的興趣愛好等,教師便可根據對學生調查的基本情況,對其進行綜合分析,提出問題,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以及教學內容,從而避免了盲目教學的后果。
4、教學計劃的改革
根據對學生音樂素質現狀的調查,科學地制定教學計劃和實踐內容。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將課程內容分為及部分,或幾個歷史時期,將歷史背景與作品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根據音樂作品的難易、類別、年代、國家、等性質分開,在教學中遵循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中到外的原則,讓學生聽懂理解,初步培養學生鑒賞音樂的興趣,逐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學中大量運用數字媒體技術或者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有更加直觀的音畫視聽沖擊,可以看到作品的演奏形式和演奏樂器,甚至故事情節,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同是中國民族音樂,以《茉莉花》為例,就可以將各地區茉莉花調的曲調和歌詞進行比較;同是交響曲,也可以將中、外交響曲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培養學生具備從多側面、多視角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拓寬了普通教材的局限性,進一步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
5、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1.情境教學
展示一幅畫,讓學生充分的發揮想象力,展開聯想,將其講述成故事,然后挑選較符合的故事情節,來欣賞音樂作品,將更加便于理解。
2.體驗教學
我們借鑒奧爾夫教學法,在音樂體驗中,會給學生一些打擊樂器,像沙錘、鑼、碰鈴、木魚等樂器,讓他們在體驗中學習音樂。
3.多媒體運用
在課堂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更好的選擇,它使文字、圖形、圖象、聲音、動畫以及視頻等信息建立起邏輯連接,展示音樂作品的社會性、文化性、歷史性,使大學生在最短的時間調動感官器官,為大學生學習音樂提供一個聲情同步、聲形并茂、時空統一的多媒體音樂世界。
參考文獻:
[1]趙鴻光.音樂鑒賞[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4)
[2]龐琳琳.初探我省普通高校音樂鑒賞課的教學模式[J].黃河之聲,2009(6).?
[3]陳景來.以人為本優化音樂教學——淺談音樂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J].中國音樂教育,2005(1)
關鍵詞:詩歌鑒賞;重視朗讀;審美能力
從開創詩歌源頭的《詩經》、香草美人的《楚辭》到李白的浪漫詩章、杜甫的憂國之作,直至東坡的豪放詞賦、稼軒的高亢之章、納蘭的傷感凄婉……這流傳千古的優秀詩篇,是我國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國家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的整體提高,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學生在鑒賞作品過程中可以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下面就高中語文教學中有關詩歌鑒賞的問題談談自己的體驗和認識。
一、重視朗讀,體會詩歌中的音樂美、韻律美
詩歌詩歌,不能唱如何為歌?所以,音樂和韻律應是詩歌藝術的重要因素,而古人是如何吟唱的我們已是無從知曉了,因此只能通過加強朗讀的方法,即讓學生自主誦讀,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只有學生真正地進入角色,身歷其境,與詩中景,詩中情相融,與詩中人相通,才能讀出語言的味道,讀出語言的表現力。
另外,在古典詩歌中,詩人為了表達個人真切的感受并把它傳達給讀者,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古典詩歌的寫作技巧時最好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體會各種修辭手法的作用,分析詩歌采用的表達方式。通過技巧分析,提高學生把握詩歌內容的能力,這也是高考中重要的考查點。
久而久之,必然能夠不斷地開拓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把握意境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要知道詩言志,所以詩歌的本質就是情緒和情感的抒發,是人類某種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指導學生閱讀古典詩歌,正是希望他們通過詩人對瞬間事物、情感的把握,引起心靈的共鳴,體驗某種人生情緒的極致。因此,在鑒賞詩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捕捉意象,體會意境,借助聯想和想象,進入到詩人所創造的藝術空間,體味詩人最豐富、最真實、最細膩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應適時引導學生充分地馳騁想象,發揮聯想,使他們真正地登堂入室,把握詩歌的意境美,進而提高賞鑒能力。為師者要善于鼓勵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展開思想的雙翼,自由翱翔,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再造形象;用生動的語言描摹形象,體會,感悟,步入詩的境界,把握詩的意境美。
三、把握思想情感,提高道德素養
古詩詞或愛國愛民、或戍邊報國、或惜時勸學、或講求道德修養、或抒發遠大志向、或感悟人生哲理,不一而足。千古名句流傳至今,學習這些優秀的詩篇,把握詩中的思想情感,必然能夠對學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習慣的養成、人格的塑造,起著無可估量的作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不正引導著我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價值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使我們受到了無私的獻身精神的教育;“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深沉的愛國情感常使我們淚灑襟袖;“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使我們警省于它深刻的哲理和時光流逝的無情。一句話,古詩詞豐富的思想情感內容將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且蘊含著豐富的思想精華和無窮的情感魅力。身為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含英咀華,在把握詩歌音樂美、意境美的同時進而抓住詩的意境,并且體會作者的情感。
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詩歌教學既有知識積累、鑒賞能力的要求,又有感性體悟、審美素質的要求,還有嘗試創作的高標。但從近些年我市高考語文學生對詩歌鑒賞題的作答情況分析來看,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甚至十二年的熏陶,并沒有形成《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理解思想內涵、探索豐富意蘊、領悟藝術魅力、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的鑒賞能力,相當一部分學生連“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的表現手法”都沒有掌握。我曾做過一次“高中三個年級語文素質差異調查報告”,從調查分析的數據來看,三個年級詩歌鑒賞得分率差別也不大,這也說明經過三年的學習,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
詩歌教學效果如此難盡人意,原因應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兩點:一是學者無趣,二是教者失法。
一、學者無趣
依據周圍大多數一線教師多年來教學的體會和其他研究者對詩歌教學現狀調查分析的數據來看,絕大部分的學生對詩歌學習沒有興趣。大部分學生聽讀不會有感,自讀不會有情;聽師講無精打采,自探究消極應付。少部分能跟著老師較積極地互動的學生,也多數是為了高考而學,由衷地喜歡詩歌的學生只是鳳毛麟角。造成學生學習的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詩歌本質特征的客觀原因,也有社會大環境積久而成的宿因。
(一)古詩新歌,深淺皆無味
詩是人性靈的最本能、最直接的抒寫,相對于其他文學體裁具有篇幅短小、語言凝練、情感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的特點,暗示性、跳躍性、不確定性更是詩的特質。中國古典詩歌是世界詩的典范,詩的特質最為凸顯。此外,中國古典詩歌相對于其他國家的詩歌還有兩個特點:意象豐富,內涵穩定又富于變化;時有用典,“據事”“援古”皆無所限定。正因如此,現代中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理解起來非常困難,時常感到艱澀難懂,所以望而生畏,避而遠之。
相對于古典詩歌,中國現代詩歌大都通俗易懂,明白曉暢,情感表達坦白直率;“朦朧詩”融古今中外詩歌藝術于一體,帶著時代的病痛和個人的創傷,最大限度地凸顯了詩歌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后現代詩歌(也稱“第三代詩歌”)回歸語言本體,排斥所有藝術表達技巧,只剩最“干凈”最簡單的語言,平靜地表達最強烈的主觀意緒。但是在對詩歌藝術特點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的中學生看來,現當代詩歌不是“通俗易懂”就是“不知所云”。“通俗易懂”的因為太“通俗”而覺得索然寡味,提不起神;“不知所云”的又覺得“霧里看花”“剝繭抽絲”,太勞心費神。
(二)少小無基,平地難起樓
現代社會大環境是,孩子的學前教育重英語早教,輕國語基礎;重理科思維開發,輕文學積累熏陶。大部分學生除了在學校課堂上學到的詩詞以外,課外接觸了解的很少,所以缺少必要的積累和熏陶。此外,由于沒有涉獵叢書的習慣,大部分學生也缺少理解鑒賞古典詩詞應有的綜合文化知識。學習的樂趣源于看到自己不斷獲得新知或攻克難題的成就感,由于缺少詩歌鑒賞應有的基礎,在詩歌學習中學生很難有成就感,因而不能獲得樂趣。沒有樂趣又怎能有興趣?
二、教者失法
學生學習詩歌沒有興趣,詩歌閱讀教學效率低,不僅有詩歌特點的客觀原因和社會環境的宿因,教師教學方式不得當也是重要的因素。迫于升學率的壓力,在高考棒的指揮下,大部分一線教師教學都是急功近利的。高考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師就怎么教。教師對考試研究多,對教學研究少;抓學生落實基礎耗力多,自我充實與時俱進用時少;設計教學只考慮教的問題,不考慮學生學的問題;只考慮自己要教授多少,不考慮學生能接受多少。因此高中語文古典詩詞閱讀教學重內容講解,輕誦讀品味;重理性分析,輕感性體悟;教師灌輸成說多,學生個性解讀少。這樣的詩歌課堂不見思維的碰撞,鮮有情感的共鳴,缺少美的韻味和意境,怎么可能給人帶來審美愉悅,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沒有熱情也就沒有動力和效果。
另外學生對詩歌學習的冷漠態度,也一次次打擊著少數追求課堂教學藝術、力求創新、踐行教育教學新理念的優秀教師的滿腔熱情,使這些教師也逐漸寒心無奈地退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者無趣”與“教者失法”相互作用,惡性循環,必然使《課程標準》中的各項教學目標成為空中之月,不知“何時可掇”。
高中詩歌教學的效果如此堪憂,處境如此尷尬,所以如何改變詩歌教學的現狀,實現詩歌閱讀教學課堂高效性,從而達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迫切需要作為重點課題來深入研究。
目前有關詩歌教學的研究對學生詩歌閱讀學習現狀和教師教學誤區調查研究的總結都比較真實全面,對詩歌特有的體裁特征也有非常深刻的認識與闡述,但也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一、多是零散的、不系統的研究,雖然也有以課題形式有組織有計劃地展開研究的,但也是剛剛開始還沒有成果呈現。
二、課堂教學方法僅從教師如何教的單一角度考慮,缺少對學生如何學和喜歡如何學的研究。
三、孤立地研究詩歌閱讀教學,沒有把它放在由其它學科共同構成的高中生任務繁重的大的學習環境中去。高效的課堂教學往往是以課下花費大量時間的預習準備和材料搜集為基礎的。
關鍵詞:意象的內涵;古詩的解讀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燦爛輝煌的詩歌文化,我們徜徉于詩的王國,穿行于詞林詩苑,那充滿靈氣、富于美感的句就會紛至沓來。沉浸其中,細品慢賞,就會感受到古代詩歌無比驚艷的美。而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許多傳統的意象,它們蘊藉著豐富的內涵,如果我們熟悉這些常見意象,就會給詩歌鑒賞帶來很大幫助,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和鑒賞能力。
楊柳。它源于《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不舍之情融合在一起。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惜別的深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最著名的地方,“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的《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也借楊柳表達一種離愁。
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餞別送行之用。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又如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都借長亭表現深厚的離情。
月亮。古詩中的月亮大多是思鄉的代名詞。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如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美好的祝愿出發,意境豁達開朗,用深邃美妙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李煜的《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鴻雁,每年秋末奮力回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元代《西廂記?長亭送別》中“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絕唱。后人又用“鴻燕”“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如晏殊《清平樂》:“生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不,惆悵此情難寄。”李清照另一首詞云:“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大雁在這里是傳書的信使,借以表達思鄉之苦。
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梧桐多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都以梧桐葉落來寫凄苦愁思。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葉上,好不令人凄苦。又如溫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這些詞人,都借梧桐表達一種寂靜凄涼的心境。
流水。水在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劉禹錫《竹枝詞》:“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東流之水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歐陽修的《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以流水與離愁關合,載不動流不盡的是連綿的愁緒。
杜鵑鳥。周朝末年蜀君杜宇,被迫讓位隱居山林,死后化為杜鵑,暮春啼苦,竟至口中流血,哀怨凄悲,動人肺腑。正如唐代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于是古詩中杜鵑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它的啼叫容易觸動客子的鄉愁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