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道德與法治科研課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 當下,各高校紛紛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但在教學內容、師資配備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就實際效果而言并不十分理想,只有構建高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體系原則,重視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打造高質量的教師隊伍,積極創新教學方法,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增強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效果。
關鍵詞: 大學生 職業發展 就業指導
隨著全國高校招生大規模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劇增,畢業生就業面臨競爭與挑戰。高校通過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輔導與求職擇業指導,提高他們的核心就業競爭力,幫助他們順利解決就業,走好職場之路,逐漸成為各高校就業工作的核心內容。
一、高校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作用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明確規定,開展就業指導課教學是“旨在通過激發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促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以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一是有助于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大學生挖掘自我潛能,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計劃性,“幫助大學生認清自身情況和社會環境,早日為自己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道路,為自己實現職業生涯目標早做規劃”[1]。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二是有助于高校的發展,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適應力與就業能力,提高畢業生就業率,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競爭力。
二、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建設現狀
2007年教育部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規定要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納入教學計劃。從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并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和大力投入,使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有很大的改善。然而,在某些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教學在促進大學生就業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問題:
(一)課程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當前部分高校對課程仍未足夠重視,在經費、師資和設備等方面缺少支持,就業工作的人員配置不足,尤其是經費方面,用于就業課的經費較少,使得配套的基礎教學條件不足,制約就業指導課程的順利有效開展。
(二)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師資問題是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教學所面臨的“瓶頸”問題。當前高校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教師數量不足,明顯低于其他公共課的師生比例;二是課程師資結構不太合理,高校的就業指導課師資以o導員、行政人員兼職授課為主,無專職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教師,兼職教師忙于日常事務性管理工作,難以深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三是高校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兼職教師流動性較大,教師隊伍不穩定,加上各高校不重視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的師資培訓,缺少專業交流,影響就業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課程缺乏實效性和針對性
一是課程的教學內容缺乏實效性。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內容選擇與教學課時安排的隨意性較強,學校的課程未能在職業生涯規劃、就業體驗與實踐、求職技巧等自身實際能力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指導,課程的理論性較強,缺乏實踐性,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實際教學效果不佳。二是缺少各專業特色的教材。某些院校不具有各專業特色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教材,授課時缺少各專業相關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內容,如專業的行業背景、各專業的就業案例分析等,缺乏專業的針對性。
(四)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當前高校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普遍以傳統的大班課堂教學為主,缺少個性化的就業指導,無法全面開展模擬教學、個別教學、素質拓展訓練,使得課程指導效果受到限制。在教學方法方面,某些授課教師不夠專業,教學方法欠佳,學生對課程的熱情度降低。此外,缺乏就業指導輔助技術及手段,影響教學效果?!按蠖鄶蹈咝=o大學生提供的就業指導方法也僅僅局限在網絡及相關的招聘會等,這樣的教育方式針對性不強,不能從根本上對大學生的就業起到指導作用”[2]。
三、提高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教學的實效
(一)構建高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體系的原則
1.教師講授和學生展示相結合的原則。傳統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導,學生被動地學習或記憶相關的理論和方法。教師要在課堂上結合講授的內容,讓學生圍繞所學的相關命題,設計、規劃和完成某項指定任務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實際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等。學生完成作業或任務后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作品,老師進行總結點評,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際動手能力和自信心。
2.集中教育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原則。教師在進行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集中教育輔導外,還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知識儲備、能力鍛煉、素養積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大學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求職就業方面的能力千差萬別。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教學的過程中,既要全盤考慮,顧及大多數學生的需求,又要注重個體差別,進行個別指導,從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學生期望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原則。大學被人們稱為象牙塔,喻為充滿夢想與希望之意。曾經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只要進入大學校門就等于捧到鐵飯碗,不用為將來就業發愁?,F在隨著大眾化教育的來臨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將學生就業問題推向市場,實行大學生和招聘單位進行雙向選擇,這既給大學生就業帶來選擇的靈活性,又給招聘單位更廣闊的選擇空間。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的時候,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社會環境、認識自我,將期望值的設定與現實社會需求結合起來。
4.能力培養與技巧提升相結合的原則。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有能力的人才。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比如簡歷制作、自薦信的設計等,又要注重求職面試技巧的教育和引導。二十一世紀,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出生率不斷下降,使得獨生子女數量不斷增多。許多獨生子女被家里人慣著、寵著,致使某些學生缺乏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識,尤其是社交禮儀方面的常識。教師在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基本的禮儀常識,比如著裝禮儀、握手禮儀、電話禮儀、座次禮儀等,將這些在求職面試過程中有可能需要用到的技巧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在求職面試中的成功率。
5.傳統方法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原則。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代的高科技產品已經走入課堂,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平臺和渠道。傳統教學方法主要是黑板、粉筆和教鞭,教師講,學生聽,這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是適應的,而在當代僅靠這些傳統的方法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需要。尤其是實踐性很強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的教學需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的技術,比如運用多媒體、網絡、電視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教師教學的時效性。
(二)加強高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建設的措施
1.重視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高校應充分認識到就業指導課的重要作用,對畢業生就I指導給予足夠的重視,加大對就業指導課教學工作在人、財、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為課程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全面推動課程順利開展。如加大購置學生心理測試平臺、購買網絡教學課程、師資培訓、教學調研等方面的支出,還有加大教學的硬件配置等資金的投入力度等,同時要增加課程教師的獎勵經費,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只有保障充足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課程教學的經費,才能全面推動課程順利開展。
2.打造高質量的教師隊伍。課程教學過程,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因素。只有打造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才能真正強化就業指導課的教學效果。一要加強引進專業人才。引進有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專業背景的教師,充實課程師資隊伍。二要設立專職教師崗位。改變就業指導課僅由輔導員、行政人員兼職授課的現狀,設立就業指導課教師專業技術崗位,聘用專職就業指導教師,對取得職業指導師資格證的教師給予相應的職稱待遇,穩定教師隊伍。除了專職教師外,還應施行兼職外聘制度,兼職教師包含校內有經驗的就業工作人員、輔導員,也包含企業老總、成功人士、校友等。三要加強教師培訓。支持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教師積極參加國家職業指導師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舉辦校內外教學培訓,組織教師參加就業指導師交流研討會,有效地促進師資隊伍的職業化和專業化。同時應鼓勵教師加強業務學習,“那些從未體驗過企業生活的老師,也應該到企業中實習,把自己鍛煉成‘雙師型’教師”[3]。注重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開展教育教學的相關研究,不斷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和科研水平。
3.采取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為了增強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效果,需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一要結合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例如,對職業規劃的內容,采取課堂教學和個性化規劃輔導相結合的模式,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模式等。二要根據課程教學大綱的設計,根據不同的年級、不同專業的教學實際需求,合理分配教學時間,保證就業指導課教學的順利實施。三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實踐教學指導,“從事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輔導,重點應是對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社會兼職和社團活動等方面進行合理規劃”[4],也可以輔以校友講座和求職模擬等實踐技巧有關的活動。為了保證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科學性,“不同的教師應該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5],如課堂提問互動法、小組討論法、案例教學法、體驗教學法等。同時,高校要善于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建立系統的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網絡服務平臺,創新網絡教學內容,加強新媒體技術運用,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得到很好的指導。
參考文獻:
[1]楊振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探討[J].當代青年研究,2009(7):59-62.
[2]徐曉影,冷巖松.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6).
[3]廖任文.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高校教學改革[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