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問卷調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問卷設計】此次問卷共設計了10道題,其中9道單選題,一道開放題。問卷內容涉及學生上課心理、作業心理、學校行為自律心理和需求心理等方面。調查對象為五六年級學生,為確保問卷的質量,采取匿名的方式進行,不讀題,不提示,問卷時間不超過10分鐘。發出問卷49份,參與問卷49人,有效問卷為49份,統計問卷49份,有效率100%。
【問卷數據分析】
一、學生上課行為表現與上課心理
問卷題1數據表明,50%的中高年級的孩子不喜歡回答老師提問。問卷題5,上課時,有45.83%的孩子能接受老師的批評,不能接受老師批評的有4.17%,表示看情況下考慮接受與不接受的有50%。
思考與對策:發自內心地喜歡孩子,讓孩子們喜歡你。
我們先不考慮可變量在問卷題中的因素。僅從數據來分析,在課堂學習中表現出了逆反心理,原因可能是心理不愿意,才會不喜歡。針對這一現象,做法最好是想法子讓孩子們都喜歡你。因為我的理解是,老師的課堂教學應不斷滿足學生的學習心理需要,讓孩子想喜歡你,喜歡你的課堂,喜歡在你的引領下積極思考,愿意接受你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批評。所以,盡可能減免課堂中的學習逆反心理現象,有效的方法策略之一就是教師要發自內心地喜歡孩子,并讓孩子們都喜歡你。
二、學生的作業行為及作業心理透析
問卷題3和4數據表明,58.33%的孩子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41.67%的孩子表示有時候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0%的孩子表示不能完成作業;有20.83%的孩子認為老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太多,無法完成,有12.5%的孩子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少,還有66.67%的孩子認為老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合適。
思考與對策:優化作業設計,激發作業興趣。從數據來看,學生的作業行為透視出孩子在完成教師作業過程中有表現出逆反心理。雖然大部分的孩子還是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并且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量是合適的,但教育要的不是大部分,而是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所以,作業設計的質量就得提高要求,不做無益、無效作業。作業設計應遵循發展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和創新性原則,優化作業的形式,激活學生完成作業的認同心理和對作業的濃厚興趣。
三、學生在校行為及心理透析
問卷5、6、7、8、9的數據顯示,25%的孩子在學校不熱愛勞動(掃地、大掃除等),20.83%的孩子在學校里不喜歡或不太喜歡佩戴紅領巾和校卡,45.83%的孩子不愿意與男同學(女同學)同座,54.17%的孩子對學校每天早晚兩次排隊放學表示認同,45.83%的孩子認為自己能適應現在的學校紀律。
思考與對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這些數據表明,學生對中小學生行為規范的心理認同還不是很理想:明明知道在校要勞動,但是心理就有25%不愿意;明明知道在校要佩戴紅領巾和校卡,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不喜歡;明知道老師在作為編排的時候會男女混編,但就是會有近一半的孩子不愿意,明知道集中排隊回家是學校的要求,但還是會有近半的孩子無所謂。所以,面對心理不太認同或有些逆反的孩子,在進行教育實踐工作的時候,每一位教師得有足夠的耐心、愛心和責任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反復抓,抓反復,健康的心理培養也不是一次兩次,好習慣的養成更不是一朝一夕。
四、孩子的心聲與反思
問卷題10是一道主觀題,由學生自主發言。在一行行幼稚的字里行間,我們被不止一次地感動著,感覺收獲良多。我稍作整理,把孩子們對家長、對老師的呼吁表述如下:1.爸爸,經常回家看看我吧,每天晚上我都會想你。2.爺爺,我今后一定聽您的話,請你不要用竹鞭打我了。3. 媽媽,我沒偷家里的錢,你不要冤枉我。4.爸爸媽媽,有空多關心我的學習,好嗎?5.爸爸,求你別打媽媽了?6.老師,謝謝你相信我。7.老師,上課時你能不能提問更多的同學。8.老師,請您微笑著走進教室,您笑著的時候很好看,同學們都喜歡您微笑的樣子。9.請老師不能老罰我們掃地。10.老師,請您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改正。
思考與對策:理解、尊重、責任與智慧。從孩子們的留言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渴望有一個溫暖的家,渴望被關愛,渴望理解和信任,渴望被尊重和鼓勵,渴望被寬容和期待。所以,家長和老師得謹記四個關鍵詞:理解、尊重、責任與智慧。有智慧的理解和尊重孩子,做一個有責任、有智慧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陪著孩子一起度過心理逆反期。
關鍵詞:電路理論課程;調查問卷;學生反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9-0087-02
一、引言
電路理論課程作為電氣類專業所開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也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門專業課,是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同時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一直貫穿于整個專業課程的教學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教學地位。為更好適應“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創新班級教學,為今后改進電路理論課程教學效果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據,展開了調查問卷活動。以“寬口徑、厚基礎、倡個性、重創新”為教學理念的創新班級作為調查對象,連續兩年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了問卷63份,收回63份,有效問卷63份。基本了解了學生對電路理論課程的學習情況,看法及建議,做出合理分析及應對措施。
二、學生調查問卷解析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包括學生對以下5個方面的情況反饋。
(一)教學安排
教學安排即電路T1課程的整體授課時間在大一第二學期是否合適,有88%的學生表示合適,另有12%的學生表示無所謂或不合適。可看出大部分學生對授課時間可以接受,對課程學習進度有一定把握。小部分學生則表示電路學習需要一定的數學基礎,而相關的數學基礎課學校在大一第二學期并沒有開展,因此學習會比較吃力。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學安排的疏忽。
(二)教學內容
對于教學內容本身設置,92%的學生表示合適,僅有8%的學生表示無所謂或不合適。說明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基本接受,但仍存在問題。由于課時較少,電路本身知識點多會給學生學習帶來一定難度。
對于教學內容的深廣度和難度,62%的學生表示合適,23%的學生表示偏難,7%的學生表示感覺不出來,6%的學生表示偏易。從上顯示出過半數學生可接受學習難度,有約四分之一的學生表示偏難,這不能說明教學內容設置得過難。對學生來說新的知識的學習、了解、掌握會有一定不適,但這是學習理論知識的必經之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內容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對任課老師更是一種挑戰。教師要具備專業之外的多種知識技能,多種專業知識相互配合,互為佐證。
(三)教學設計及手段
學生對課程采用多媒體教學有切實建議。53%的學生表示可部分采用,38%的學生表示不采用。多媒體教學原本是為方便教學所開展的,但從反饋信息上可看出多媒體并沒有原本想象的受用。學生反饋在講解知識點時,授課老師板書要比播放PPT更好,因為借助多媒體教學速度會加快,對于老師是原有知識的講授,而對于學生則是新知識的初次接觸,會有一個消化知識的過程。速度快會讓學生接受起來有困難。老師板書可以讓學生跟隨老師思路,慢下來,學習新概念、新知識。
對師生交流互動方面,絕大部分學生表示滿意。學生認為讓學生走上講臺,可以適當鍛煉自己的能力。學生普遍希望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參與。學生參與熱情較高,課堂上純粹的講授顯然有些過時。及時改進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的熱情適時引導,以增強教學效果。
(四)教學反饋
對聽懂老師課上所講知識程度,75%的學生表示大部分能聽懂,22%的學生表示全部能聽懂,說明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較好,所設教學內容基本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但課上講授的有關電路理論與概念是最基本的,要想真正掌握和運用還需習題的練習。
對習題設計的知識點復習情況,51%的學生表示“認真復習知識點再做習題”,49%學生表示“直接做習題,運到問題再查筆記、教材”。可看出這兩種方式在學生中各占一半。這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沒有好壞之分,知識掌握方式適合學生本人即可。
對課后習題完成情況,30%學生表示“全部獨立完成”,60%學生表示“大部分獨立完成”,10%學生表示“小部分獨立完成”。從上面的數據表明學生大體上對知識掌握尚可,能夠大部分獨立完成確實不易,但并沒有達到理想要求。
對習題課情況,75%的學生表示滿意,24%的學生表示一般。這一環節是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的關鍵。理論和概念的掌握在目前階段只能由解答習題來反映。從學生反饋中得知,課上習題講解雖然細致但習題量不足,無法滿足一知識點對應一道題。
對結課考核方式(平時+半期+期末),94%的學生表示合適。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單純結課考試形式,有的同學突擊復習就能取得高分,并不能考查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因此增加了平時成績即章節小測和上課表現,以期ρ生的階段情況能夠及時掌握。此考核方式可以很好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要求,平時測試和期中期末相結合,可以更好地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五)教學效果
73%的學生對電路理論整體課程表示滿意,25%的學生表示比較滿意。這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肯定。
三、應對措施
針對問卷調查反映出教學中存在的某些問題,經過仔細分析,對不同方面做出改進,提出應對措施。
在教學安排上,建議學校先開展數學基礎課程,若現階段無法實施,可在課上簡單講解需要的數學知識供學生了解。
對于教學內容本身,由于課程量大,教師應在課前講明本節課的重點是什么,難點在哪里,讓學生有心理準備。課上掌握授課節奏,給學生消化知識的時間。對于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難度方面,教師自己要有明確的教學方向,由淺入深,及時與學生溝通課程的難易與否,獲得反饋,做出適當調節。
對于教學設計及手段,一方面努力提升多媒體課件質量,接受學生建議,多媒體課件多一些習題講解,加快習題講解速度,增大習題講解量。一方面將主要知識點拿到黑板上,黑板授課讓學生思維上與老師更加同步。繼續加強師生互動交流,課下交流同課上交流同樣重要。課下可在老師協助下成立學習小組對電路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不必一定有具體結果,重點在于讓學生感受到電路理論在應用方面的作用。課上讓學生走上講臺進行習題的講解,不僅是對學生的鍛煉,同時也能看出學生的解題思路是否正確、清晰,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反饋。
在教學反饋方面,學生的聽課效果明顯要比完成習題情況要好。這說明學生在課后對電路理論學習時間不夠,反映出學生沒有意識到電路課程的重要性。這與學生才接觸到專業課有一定關系。需要任課老師在正式授課前花上一定時間來強調課程的地位和意義,整個授課過程中注意穿插與后續課程的關聯,讓學生認清自己所處的學習階段和位置,進一步明確電路課程重要性。改善學生不預習的不良慣。調查表明只有30%的學生能在課后獨立完成作業,復習和查閱課外參考書的學生更少。電路課程理論性強,分析方法靈活豐富,如果學生對課后作業應付,甚至抄襲,只局限于教師課堂上講的有限例題,學習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所以結合結課考核方式,加強平時測試,每上完一章,進行一次測試,測試成績計入平時成績,同時提高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百分比。
在教學效果方面,學生的反饋是積極的,同時多考慮采納學生建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想學生有好的學習方法與習慣,教師應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教輔資料,本校、外校的精品網站,必要時幫助學生做一些課程學習規劃。還要定期召開教學研討和進行集體備課。盡量安排課程主講教師兼任輔導教師,提供合適的答疑時間,這樣對整個教學過程把握更好。
四、小結
這次問卷調查對電路理論課程的教學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啟示。一方面讓學生對課程的想法、建議及時反饋給授課教師,另一方面加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更加注重整個教學過程的指導、管理,使得教師和學生共同提高電路理論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鳳蓮,張雪英,史健芳.“電路分析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究[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S1:14-15,23.
[2]汪玲,鐘洪聲.《電路分析基礎》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3,(04):220-222.
[3]梁貴書,董華英.電路理論基礎[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4]于歆杰,王樹民等.講授二端口網絡的時機和方法[J].南京: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5,27(6):11-12.
[5]劉哲.談素質教育理念下的教師備課題[J].教育探索,2005,(1).
Analysis of Students' Questionnaire and Countermeasures on Circuit Theory Course in Innovative Classes
RAN Hui-juan,XIE Qing,GAO Ben-feng,RAN Hui-juan,GE Yu-min,LIANG Gui-shu
(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3,China)
【關鍵詞】 艾滋病; 艾滋病毒; 醫學專業新生; 知識; 問卷調查
目前,我國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據估計,截至2011年底,中國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PLHIV)約78萬人,其中女性占28.6%;艾滋病(AIDS)患者約為15.4萬人;全人群感染率為0.058%(0.046%~0.070%)。估計2011年當年新發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4.8萬人,艾滋病相關死亡2.8萬人。在78萬PLHIV中,經異性傳播占46.5%,經同性傳播占17.4%,經注射吸毒傳播占28.4%,經既往有償采供血、輸血或使用血制品傳播占6.6%,經母嬰傳播占1.1%。這表明我國艾滋病疫情依然是低水平流行,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數量在增加,傳播途徑以性傳播為主,同時感染人群日趨多樣化[1]。
鑒于上述種種艾滋病流行的新特點,執行全面的預防策略將繼續成為控制疾病進展的主流。健康教育行為改變交流就是根據這一戰略制定的關鍵要素。基于此,我們必須持續獲得關于HIVAIDS的人群健康知識水平,按照PDCA原理(plan, do, check, action)對原計劃進行修正[2]。在此背景下,我們進行了此次調查研究,以評估本地醫學大學初入學學生的關于HIVAIDS的知識水平。
1材料和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初入學的河北聯合大學2011年新入學的醫學專業學生542名,其中臨床醫學專業新生192名,預防醫學專業新生180名,口腔醫學新生170名(平均年齡19+0.45歲)。分別于初入學的3周內,經過向研究對象解釋,尋求知情同意,并承諾保密原則下,在志愿者調查員的監督下為新生提供20分鐘的時間完成本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42份,回收542份,皆為有效問卷。
調查問卷問題選項主要集中在性別、籍貫、HIV、AIDS名詞的完整形式和HIVAIDS之間的差異、傳播途徑、預防方法、行為風險、機會性感染以及抗HIV治療等項目。數據錄入和分析使用SPSS 16.0統計軟件,P=0.05。
2結果
在被調查的542名學生中,男生263名,占總調查人數的48.5%;女生279名,占總調查人數的51.5%。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地寫出HIV(431542,79.5%)和AIDS(467542,86.2%)的全稱;對于兩者的區別,認識正確比為臨床專業167192,預防專業161180和口腔專業148170。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目前常見的艾滋病傳播途徑和預防方法(見表1),大部分學生都知道如握手或玩耍等社會活動以及蚊蟲叮咬不會傳播感染,然而30.3%%(164542)的學生卻錯誤地選擇吸煙為艾滋病傳播的危險因素。對于注射吸毒者(IDU)和卡車司機兩類比較重要的風險類別,正確報告比分別為333542(61.4%)和298542(55.0%);對于HIV不可治愈和抗HIV治療可行性的認知分別為(319542,58.9%)和(172542,31.7%),此結果不容樂觀。
3討論
為了確定新入學醫學專業新生的HIVAIDS相關認識水平,我們對剛入學的醫學專業(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口腔醫學)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研究。由表所示新生在男女性別和家庭來源方面無明顯差別。調查顯示,所有的被調查者都聽說過艾滋病,大部分被調查者可以正確書寫AIDS(467542,86.2%)和HIV(431542,79.5%)的全稱,前者高過后者,而且有統計學差異(P
2011年我國艾滋病監測資料顯示,艾滋病流行的危險因素仍然廣泛存在:共用注射器的注射吸毒者占25%;不能堅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暗有32%;最近六個月與多個同性性伴發生的男男者有87%,在時堅持使用安全套的男男者只有44%。雖然注射吸毒的情況逐漸減少,但使用新型的現象占據多數,多性伴(異性性伴和同性性伴)現象愈加顯著[1]。同時期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受調查的1230名非洲學生中高達64%的人對安全不以為然[5]。還有學者認為雖然大多數人知曉艾滋病毒可以通過無保護的以及共用針頭注射的方式進行傳播,但是他們對于偶然接觸、蚊蟲叮咬、獻血和艾滋病毒測試等方面則不太了解[6],與本研究結果相近。而埃塞俄比亞的一項研究也顯示僅有一半的人認識到艾滋病是無法治愈的[7]。可見不同地區艾滋病疫情及相關人群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亦有共通之處。而根據近年來的艾滋病國際流行特征,青少年逐漸成為罹患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之一,大學生是此年齡段的一個特殊群體,很有必要對他們的AIDS防控知識水平進行了解,而后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方式和途徑。
新生們經過競爭激烈的高等入學考試后被大學錄取,因此他們的知識水平可能較高,然而在相似的教育背景下,上述三專業學生所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卻有著明顯的不足。專業知識不足或是理念錯誤可能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影響其日常行為和溝通能力。但是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通過在醫科大學的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教育還是有足夠的機會去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形成積極的認知,并改變自身行為[8]。而在綜合性的大學中,醫學生艾滋病防控知識的提高可以使得他們通過自己掌握的醫學知識進行同伴教育。
5結論
總體而言,近年來預防艾滋病的手段一直集中在關于HIVAIDS的傳播風險、預防方法以及推廣正確行為方式等方面。本研究顯示學校教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HIVAIDS的神秘性從而破除對其的誤解,還可以幫助他們形成預防機會性感染和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可用等相關觀點。
參考文獻
[1]http:publicfilesbusinesscmsresourcesmohyzscmsrsdocumentdoc13944.pdf
[2]Zerfu TA, Yaya Y, Dagne S, et al. Home and community based care program assessment for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in Arba Minch, Southern Ethiopia. BMC Palliat Care 2012(11):8.
[3]Chao LW, Gow J, Akintola G, Pauly M. HIVAIDS Stigma Attitudes among Educators in KwaZulu-Natal, South Africa. J Sch Health,2010,80(11):561-569.
[4]Nur N. Turkis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HIVAIDS. Croat Med J,2012,53(3):271-277.
[5]Sutton MY, Hardnett FP, Wright P, et al. HIVAIDS Knowledge Scores and Perceptions of Risk Among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Attending 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Health Rep,2011,126(5):653-663.
[6]Lindley LL, Coleman JD, Gaddist BW, White J. Informing Faith-Based HIVAIDS Interventions: HIV-Related Knowledge and Stigmatizing Attitudes at Project F.A.I.T.H. Churches in South Carolina. Public Health Rep,2010,125(Suppl 1):12-20.
[關鍵詞]問卷調查法 訪談調查法 補充
問卷調查法是量的研究的體系中一種,而訪談法是質的研究的體系中的一種。雖然上個世紀以來,作為教育科學領域中的兩種范式: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不斷強調范式各自的優勢和科學性,分庭抗禮的斗爭充斥在教育領域里,但是學界都沒有拋棄這兩種方式的任何一種。隨著認識和實踐的深入,學術界漸漸地承認了這兩種范式的存在和價值。到了70年代,西方教育科學界的范式發生轉換:西方由關注普適性的規律轉換到關注情境性的意義,強調關注個人體驗,倡導教育實踐。不可否認的是,質的研究沒有量的研究的優點和量化數據的科學性,同樣量的研究也不具備質的研究的人文性、情境性和靈活性等的優勢。問卷調查法由于問卷調查實施的特點和對問卷回收率的要求及統計數據的量化性,納入量的研究的范疇,定量研究的成份更為明顯。
一、問卷調查法的定義、一般步驟和優缺點
(一)問卷調查法的概念
“問卷調查法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研究者將所要研究的問題編制成問題表格,以郵寄方式、當面作答或追蹤訪問方式填答,從而了解被試對莫一現象的看法和意見,所以又稱問題表格法。問卷調查區別于調查表法,它調查范圍較窄,偏重于意見、態度或看法,并往往以個人或一群人為對象。”[1]問卷調查法是以書面問題的表格為形式,收集資料、分析問題及找到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在教育科學領域中,常常被采用。
(二)問卷調查法的一般步驟
1.確定所要調查的課題
開始的第一步,要對調查的主題選定好。
2.選擇好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具有異質性。地區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調查對象的特點也不同。在調查的過程中,盡量確定好調查對象的屬性,讓調查對象具體化。
3.確定合適的調查方法
調查的進行是緊隨著調查表格的。在確定調查范圍的前提下,派發調查表格,在收集問卷的過程中,調查也就在實施。
4.制定調查計劃
問卷調查內容的編制有講究,可以開放式的問題,也可以是封閉式的問題;問卷題目的編制也是有講究的,題目應具體明確,題目可以是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和表格題,題目不應帶來社會壓力和職業壓力,題目也不應該是敏感性的問題,題目的內容要盡量豐富全面,題目宜小不宜大,題目的問題設定不應是技術性的行話,而應通俗易懂,題目的排列講究邏輯性:先易后難、先簡單后復雜;同類的題目類型合并,不同類的題目類型應分開,不能邏輯混淆,題目的數量應該是適度的。
5.實施調查
問題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后,在特定的范圍內,向調查對象派發問卷,收集問卷。
6.分析、整理調查資料,撰寫好調查報告
收集完問卷后,對已有資料進行分析,計算回收率,量化數據,揭示教育規律,再對調查結果以報告的形式總結起來。
(三)問卷調查的特點
1.操作方便,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
如果按要求編制了問卷調查表,派發問卷調查表、收集問卷和分析、整理問卷及撰寫問卷調查表格就是實施問卷調查的完整過程,不需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
2.信息真實,避免俗見,減少調查誤差。
問卷調查的對象采用匿名性的要求,消除了回答者的擔憂和顧慮,問卷調查表的編制相對客觀,這使得調查內容相對真實可靠。
3.調查范圍廣,效率高。
問卷調查可以廣范圍地發送問卷調查表,調查對象數量龐大,且簡便易行,程序簡單,效率比較高。
4.問卷編制的要求高
編制問卷,要考慮到調查問題的范圍、內容、數量及排列順序,也要考慮到回答者的年齡和知識水平,更要考慮到回答者的心理因素。
5.回收率難于保證
不是每份問卷發送后都能回收,回收問卷的多少,研究者無法控制。
6.不能深入探尋到調查對象的內心世界
問卷的問題是以事先以表格的形式擬定好的,但調查對象的特點是豐富的、生動的和靈活的,問題也不能窮盡研究對象的所有特征,這使得調查表面化、片面化,不能夠深入了解被研究者的內心世界。
7.不能控制問卷回答的質量
問卷回答的好與差,在于調查對象的配合程度是怎樣的。如果被研究者態度積極,沒有絲毫顧慮,問卷回答的質量就高,問卷也更客觀、科學和真實;如果被研究者態度消極,憂心忡忡,問卷的回答內容就缺乏客觀性和有效性。
8.無法控制回答者的態度
回答者參與不參與,回答者是否如實地回答問卷里的題目,回答者是否會從眾,回答的情境,研究者不能控制住,這取決于回答者采取怎樣的態度。
(四)訪談法的概念、一般步驟和特點
1.訪談法的定義
訪談法分為兩種:一種是結構式訪談,一種是非結構式訪談。“結構式訪談又稱標準化訪談,它是一種對訪談過程高度控制的訪談。這種訪談的訪談對象必須按照統一的標準和方法選取,一般采用概率抽樣。訪談的過程也是高度標準化的,即對所有被訪者提出的問題,提問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對被訪者回答的記錄方式等是完全統一的。為使這種統一性得到保證,通常采用實現統一設計、有一定結構的問卷進行訪談。”[2],而“無結構式訪談是一種半控制或無控制的訪談。”[3]。結構式的訪談事先有問卷、表格和提問標準程序,并由訪談者和被訪談者相互訪談。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為了研究的需要,這里談論的是結構式訪談。
2.訪談法的一般步驟
(1)選擇訪談對象
在正式訪談之前,選擇和誰訪談是進行訪談的第一步。比如,訪談面如果要鋪得比較廣,就得選擇什么樣的訪談群體;倘若是個體訪談,選擇什么樣的訪談個體,影響著訪談的內容和效果。
(2)制定訪談提綱
訪談提綱的內容包括:問卷、表格和提問標準程序。訪談提綱的內容要通俗易懂;訪談問題要有開放性,這些問題便于被訪談者表達思想,流露感情;訪談提綱里的問題要邏輯有序,內容涉及層次不同的各類情況。
(3)實施正式訪談
在訪談前,要搜集有關被試的資料,比如經歷、知識水平、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等,也要善于使用發問的方式,提問的方式、用詞的選擇要遵循被訪談者的習慣和知識水平。在訪談的實施過程中,要遵循事先擬定的一套標準化的程序,不能隨意暢談,不能無邊無際的交談。在正式訪談的實施過程中,訪談者與被訪談者的語言表達和眼神交流要自然流露,過于拘謹和嚴肅的態度會讓被訪談者產生壓力,不如實回答。訪談者的訪談可以從日常的生活入手,將訪談問題具體化。訪談的內容不能嚴格按照預先設定的問題,不能原封不動,根據場景和被訪談者本人的特點靈活進行調整。訪談者也要對被訪談者的回答予以回應,表明這是訪談者對被訪談者的反饋。訪談者對被訪談者的追問也考量著訪談內容能否深入進行,適時而合理的追問有利于訪談者和被訪談者的相互溝通,追問也有利于訪談者對問題和訪談內容深入下去。訪談時,訪談的內容盡量豐富全面,問題通俗易懂,訪談問題不要涉及個人隱私,也不能是帶來職業壓力和敏感性的問題。訪談的過程中,對被訪談者的回答不要輕易打斷,也不要隨意對訪談對象的回答作出評論和斷語,更不能在被訪談者回答后“潑一盆冷水”,而應該對訪談對象的回答作出建設性的回應。在訪談中,研究者要關注被訪談者的心理狀態,關注情境性,對訪談對象的心理反應靈活進行調整和回應,有的時候“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的時候要共情的體驗,對被訪談者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引起共鳴。訪談者要有心理調控能力,對被訪談者的心理反應隨機應變。不能忽略的是,在訪談的時候,要對訪談的內容記錄下來,通過筆錄、錄音筆、錄像或照相的方式記載已經訪談過的內容。
3.訪談法的特點
(1)能夠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
訪談是面對面的社會交互過程,既可以事先有訪談提綱,也可以事先有粗糙的訪談提綱,無論何種類型的提綱,都講究開放性,注重采用開放的訪談態度,不是機械照搬訪談問題而進行。由于面對面的訪談交流,能夠比較客觀和真實地了解被訪談者的所思所想,深入分析對方的心理世界。
(2)獲得的資料豐富生動,實施靈活。
不論是結構式訪談,還是非結構式訪談,都是面對面的情感交流的過程,能獲得詳實的資料。面對被訪談者的情感體驗世界,訪談是一種人文化的方式,將個人的體驗具體化,豐富而充滿趣味。訪談的實施不需要倚重儀器設備,只需訪談者和被訪談者共同參與,相互溝通,比起實驗研究和測驗法,有更大的靈活度。
(3)操作困難,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如果是群體訪談,面向一個個群體,以群體為訪談對象,訪談的參與度、訪談的內容、訪談目標和追問無法駕馭得當;如果是個體訪談,以一個個的個體為樣本,有時基于倫理原則,可能對莫些特定的訪談對象要告知他有付費義務或需要采取報償的措施,而且訪談一個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情,一個訪談樣本遠不能說明問題,有時需要訪談好幾個樣本,增強研究的客觀性、科學性和可信度。
(4)不能控制環境。
研究者置身于訪談的環境中,情境在訪談之前的狀態,情境在訪談中的發展趨勢,這些環境因素是客觀存在的,訪談者只能是置身事中的“旁觀者”,不能控制訪談應是什么的環境狀態。
(5)獲得樣本小
無論是群體的訪談,還是個體的訪談,獲得的樣本都是支離破碎的,樣本相對來說比較小。不像問卷調查一樣,可以在大范圍內實施,效率也比較高。
(6)無法控制回答者的態度
被訪談者如何對待雙邊的訪談活動,這與研究者的眼神、言語舉止、表情、提問方式和關注程度有關聯,也同被訪談者愿不愿意參與訪談、是否能如實地傳達真實的想法有關聯。
問卷調查法能夠在很廣的范圍內應用,獲得的效率比較高,這是訪談法不具備的優勢。可是問卷調查法在執行的過程中,往往機械照搬,不如訪談法來得靈活,也往往流于表面,不如訪談法來得深入。問卷調查法的研究樣本比較大,這能彌補訪談法樣本小的缺陷。不可否定的是,問卷調查法的問卷設計程序可以編制開放性的問題,這對訪談法對誰進行訪談、對哪些訪談對象進行追問提供了一塊廣闊的選擇余地,這是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相結合的有效路徑。從上面看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兩者沒有好壞優劣之分,雖有各自的優勢和專長,但都是科學的研究方法,兩者也可以結合起來運用,問卷調查法是訪談法的有益補充,而不是兩種研究方法在研究領域的實施中分庭抗禮,缺乏溝通,或割裂開來。在教育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作為學習者,作為研究者,問卷調查法有它自身的優點和短板,訪談法也有它自身的優勢和缺點,兩者都是教育領域的科學方法,只是說問卷調查法是量的研究的范疇,量化程度更為明顯,訪談法則是質的研究的范疇,更加講究人文性和情境性,但兩者不是相互割裂的。如今的教育科學,遠不能以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來定義,而在筆者看來,往往是一塊融合著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反思教育意義的科學。在辯證法的視角中,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在辯證思維在教育學的運用中,在如今學科綜合和統整的背景下,把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的各自優勢加以比較,科學研究就更加客觀,更加真實,更加科學,更有人文特性,正如人體的雙手,單獨的一只手是各自獨立的,但如果能把雙手聯合起來使用,力量更大,合力更足,訪談法彌補著問卷調查法的不足,同時問卷調查法可以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補充著訪談法的“軟肋”。
[參考文獻]
[1]裴蒂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67.
[2]楊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與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9.
關鍵詞 一般心理安全感 校園心理安全感 家庭心理安全感 社會心理安全感
分類號B849
1 問題提出
心理安全感(sense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是個體的一種基本信念,是個體對環境的危險性以及個體能否應付危險性的主觀評價反應。心理安全感產生于個體的安全需要,安全動機系統(security motivationsystem)是人們處理潛在危險的重要心理機制,它對個體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也和個體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研究表明,心理安全感的啟動可以促進個體表現出真誠、誠實、利他等積極心理品質,激發個體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心理安全感低的兒童傾向于有較低的主觀幸福感,不安全感的增加會對人們的健康產生危害,甚至導致心理障礙的產生。雖然近幾年教育部先后制定了《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等制度和文件,強調要給中小學生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但是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安全感的總體狀況卻是令人擔憂的。
目前我國有關心理安全感的研究存在諸多不足。姚本先、汪海彬和王道陽通過文獻計量學分析后,指出我國目前有關安全感的總體研究質量不高,表現在直接引用外國問卷、心理安全感現狀調查和心理安全感對策研究偏少、適合中國人和特殊群體的安全感問卷缺乏等方面。心理安全感對于個體心理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對于身心尚未成熟具有較強可塑性的中小學生。我國有關心理安全感的大多數實證研究報告是以大學生和成人為研究對象的,以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實證研究報告極少。筆者分析,造成這一研究狀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以我國中小學生為被試而編制的原創性心理安全感測量工具。有關心理安全感測量工具的研制可以追溯到馬斯洛(A.H.Maslow)等人的系統研究,他們從十四個方面詳細描述了安全感和不安全感特征,并編制了相應的《安全感一不安全問卷》。我國有關心理安全感的多數調查研究主要是采用該問卷或修訂后的問卷。近幾年我國有關心理安全感的問題也逐漸得到學者的重視,也編制了一些有關心理安全感的問卷,但這些問卷主要是以大學生或神經癥患者為被試編制,只有安莉娟和楊美榮以叢中和安莉娟編制的《安全感問卷》為基礎考察了該問卷在高中生中的適用性。總之,目前我國嚴重缺乏以中小學生為被試編制的心理安全感問卷和有關中小學生的心理安全感特點的現狀調查。
所以,本研究分為兩部分:一是編制一個以我國中小學生為被試同時能夠測量一般心理安全感和特殊心理安全感的問卷,并檢驗其信度和效度;二是對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安全感特點進行初步調查。
2 中小學生心理安全感問卷的編制
2.1 確定問卷結構
從某中學高一、高二兩個年級分別隨機選擇一個班級共105名學生作開放式問卷調查。經剔除不合格問卷后,有效問卷為95份,其中男生33名,女生62名。問卷收回后首先對被試回答每一題的內容進行定量分析歸類,以某一具體內容回答的頻次作為分析單位。
根據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和文獻分析,我們確定了三個層次的問卷結構系統。第一層次系統包含一般心理安全感和特殊心理安全感。中小學生一般心理安全感是抽象程度高的心理安全感,較泛化和概括化,反映個體長期在心理安全感方面的穩定狀況,主要表現在和人格特點(如情緒、焦慮等)相關的自身因素方面;中小學生特殊心理安全感是抽象程度較低的心理安全感,主要體現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這些具體環境中對自身安全狀態的體驗,比較容易受這些環境的改變而發生波動。特殊心理安全感包括校園心理安全感、家庭心理安全感和社會心理安全感三個二級層次系統。校園心理安全感是反映學生在學校環境中的心理安全感體驗,主要包含師生關系心理安全感、同學關系心理安全感、學習心理安全感和學校治安心理安全感四個三級指標。家庭心理安全感是反映學生在家庭環境中的心理安全感體驗,主要包含親子關系心理安全感和家庭氛圍心理安全感二個三級指標。社會心理安全感是反映學生在社會環境中的心理安全感體驗,主要表現在社會治安心理安全感這一指標上。所以,整個問卷包含四個分問卷,分別為一般心理安全感分問卷、校園心理安全感分問卷、家庭心理安全感分問卷和社會心理安全感分問卷。
2.2 編制問卷題項
我們主要根據開放式問卷調查的結果收集表現中小學生心理安全感特點的題項樣例。在收集原始樣例的基礎上,根據心理學測量原則,組織心理學專業人員對這些題項逐一進行了討論和反復推敲,最后確定92個題項作為初測問卷的題目,正向題和反向題各半。為保證題目內容清晰、用詞恰當具體,易于理解,我們在某小學五、六年級中各選擇了一個班級共72名學生進行易懂度、清晰度測試,聽取學生對題目內容、詞語等方面的意見,又逐一進行修改,以便保證問卷題目與學生生活實際和理解水平相適應。整個問卷采用五點計分,從1“完全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進行評定。
2.3 問卷的試測與分析
2.3.1 試測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