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園德育重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兒童英語;教育應用軟件;游戲教學
隨著iPad、iPhone和Android終端等移動產品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兒童教育類應用越來越多地得到家長和商業公司的重視。據統計,截止到2013年9月25日,蘋果應用商店提供的應用為1,257,119個,其中教育類應用95065個,而教育類應用中約有80%是面向兒童使用而開發設計的。蘋果軟件中國市場top200的教育應用中,有112個為針對兒童開發的應用,并且以語言與閱讀為主題的兒童教育類應用最多,占到了41.1%,其中又有一半為英語學習應用。
在這些針對兒童的英語學習應用中,絕大多數應用都植入了游戲的元素。兒童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是語言學習的理想方式。本文以一款劍橋大學開發的iPhone軟件“元音達人”為例,分析游戲元素在兒童英語學習軟件中的應用。
“元音達人”的學習內容非常簡單:判斷元音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其操作也非常簡單,小貓頭頂有一個元音發音,用戶在兩個單詞之間選擇點擊對應這個發音的正確單詞。原本很枯燥的語音練習,在加入了游戲元素的設計下,變得非常吸引人持續學習。其不同于傳統學習和測試的主要優點有:
一、抓住注意力
一只戴著紅色圍脖的小萌貓,在音樂中扭動屁股。每做對一題,小貓就歡快往上跳一個臺階,并且在頭上出現星星光環。若答錯,萌貓遭到電擊,失去一條生命。電擊時候有逼真的茲茲聲,讓人心驚膽戰。每次通關過后,萌貓所在的背景環境都會變化,游戲場景會漸漸從地核進入到外太空,視覺上始終保持新鮮感。這種生動和新奇感,有利于持續抓住兒童的注意力,吸引兒童繼續學習。
二、打分機制
傳統的學習測驗得分,都是圍繞著錯誤扣分。標準滿分是永遠達不到的期望值,錯誤越多,就離滿分越遠。每一個錯誤都讓人增加沮喪、打擊積極性。而游戲得分恰恰相反,從零分開始,每答對一題就往上加分,過關級別越高,每道題的加分幅度越大。能讓兒童始終處于不斷加分的心理推動中。
三、限時獎懲
小貓的頭上有一個甜甜圈,隨著時間逐漸融化,直至小貓站立的臺階消失、小貓喪命一條。因此題目出現時,兒童需要在甜甜圈融化之前盡快做出反應;并且選擇越快,得分越高。對差異的計分精確到零點幾秒,激發兒童高度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學習者在多次重復后形成下意識的反應,這對語言學習的訓練尤其關鍵。
四、闖關設置
小貓初始生命只有三條。答得太慢或答錯,都會失去一條生命,生命用盡即游戲結束。連續答對10道題,或者通關一次,則會增加一條生命。每完成20道題,就通關一次晉升“等級”。這個“等級”就成了一個清晰且實際的努力目標。在一步步完成的進度中,給兒童即時的成就感。這種設計,將全部的學習任務整齊地分布在整個游戲中,然后讓整部游戲引導學習者逐步達成一個大目標。
五、成績排行榜
像其他的闖關游戲一樣,游戲記錄“玩家”的最好成績,以及游戲分數排行榜。競爭機制本身是很難直接引入課堂教學的,而在游戲過程中能自然地實現,提供給學習者一種攀比的成就感。激發不斷超越自己歷史成績和同伴成績的愿望。
“元音達人”共設15關,每關20個單詞,共計連續300個單詞,其中有大量的重復單詞,反復判斷a、e、i、o、u五個元音字母的正確發音。這如果在一張試卷中,幾乎無法堅持完成。而因為加入了以上游戲元素,兒童不但可以堅持完成,并且會高度集中注意力,不斷提高判斷速度。語言學習本身的特點,就是需要大量的簡單重復和反復記憶。游戲的植入,讓現實語言學習中大量枯燥重復的練習變得不再枯燥。這也是為什么在大部分兒童語言學習的應用中,都會植入一些游戲元素的原因。
利用打分、闖關、排行榜等游戲機制,實現對學習者重復練習的激勵。這只是發揮了游戲在外語學習應用中的一部分優勢,游戲元素還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語言學了需要重復簡單練習和反復記憶外,另外一大特點是有高度的場景性,這恰恰是ARG(Alternate Reality Gaming)和RPG(Role-playing game)游戲機制可以滿足的條件。類似的場景游戲完全可以應用在英語學習中。兒童作為游戲中的一個角色,用閱讀、測驗、對話等和小伙伴們查找問題、購買裝備、商量策略等。用游戲的機制,邊講述情節邊通關,學習者會沉浸在故事情節中,而意識不到自己是在做練習。
對兒童外語學習類游戲應用發展趨勢的展望:近年來,教育游戲在國外的學校中使用越來越普遍。通過良好的設計,充分利用游戲的特點,能把學習與興趣和動機的激發機制相融合,從而能讓傳統枯燥的語言學習,變得更吸引人。因此,語言學習與游戲的結合,有著巨大的應用空間和發展前景。另外,從市場的角度看,教育游戲實際上是游戲產業的拓展,教育類應用的付費意愿也很高。外語學習類的教育游戲應用既可作為傳統語言教育方式的拓展和有效補充,或許也能為看似趨向飽和的游戲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 李文琦,肖天悅,王軍.中國區蘋果商店兒童教育應用統計分析報告(上)[EB/OL]. http:///viewpoint/detail/372.
一、設計思路
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就要求教師教育目標必須以幼兒為本,從幼兒生命健康成長的需求出發實施教育,為幼兒奠定終身發展的基礎。對某些角度來說,幼兒是脆弱的,是需要成人保護和關注的群體。當今社會中存在更多的防不勝防的危機,比如校園安全事故、地震、火災事故等。在成人的羽翼不能顧及時,幼兒自己應該做些什么呢?孩子大都是被動的,這便決定了生存教育對于學前兒童的必要性。通過《地震,怎么辦?》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電子白板的各類資源,教師發揮主導作用,調動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和討論,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優化幼兒自我教育的過程,培養情感。
二、設計過程
進行這一教學活動,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1.制定教學重點:了解地震的危害,知道地震時的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
2.制定教學難點:地震發生時,被困室內如何做到自我保護。
3.制定活動目標:
(1)了解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并知道它的危害,
(2)知道地震時的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
(3)根據生存教育理念,豐富和拓展教育內容。在生存教育中重點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和自我防范意識,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能學以致用,懂得生命的寶貴,知道地震來臨時首先要保護自己的生命。
(4)轉變教師教育理念,提高科研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挖掘各類教育資源,關注幼兒生命健康成長。
三、具體教學活動
1.活動名稱:《地震,怎么辦?》
2.活動目標
(1)通過看白板資源庫的視頻、圖片、錄像使幼兒知道地震的危害。
(2)幫助幼兒了解在地震中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樹立安全意識。
(3)培養幼兒積極向上的自我意識和喜愛自己的情感,懂得生命的寶貴。
3.活動準備
(1)幼兒回家咨詢家長有關地震的知識。
(2)有關地震知識的白板資源包。
(3)預先組織幼兒參加火警演習,具有相關“逃跑”的經驗。
4.活動過程
第一環節:引導孩子們觀看地震視頻,導入活動。
(1)師:今天我帶來了一段視頻:請每個小朋友認真看,看完后告訴我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答:發生的是地震。
(2)師問:小朋友你們回家聽爸爸、媽媽說地震的情況了嗎?你們知道什么叫地震嗎?先讓幼兒交流對地震的初步了解。
師問:看完剛才的視頻,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生答:害怕。
(3)師總結: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地震的發生讓我們每個人感到害怕,感到恐慌。
第二環節: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電子白板資源庫的圖片,了解地震會給人們帶來哪些危害。
1)師問:你知道哪些地方發生過地震?地震會給人們帶來哪些危害嗎?
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回答。
(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逐一從白板資源庫拖出圖片)通過看圖,幼兒能直觀地看到地震造成的場景,了解地震給人類帶來的財產損失和對人的生命造成的危害。
(2)師繼續問:地震來臨時,我們首先要保護的是什么呢?
生答:我們的生命。
使用電子白板資源庫,優勢是利用白板資源庫中地震危害的圖片,再根據孩子的講述,一一列出,使孩子對地震的危害有一直觀印象與思維,在之前觀看視頻了解并真實感受地震場景的基礎上,再通過白板資源庫圖片進一步認識地震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同時讓幼兒懂得生命的寶貴,知道在地震來臨時必須首先保護自己的生命,樹立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
第三環節:對自救活動進行現場拍攝,及時記錄孩子的已有經驗并進行分析,從自身經驗出發,結合電子白板資源庫的圖片,讓孩子們了解地震時的一些相對安全的自我保護的方法。
(1)師問:地震來臨,我們應該怎么辦?
在以上活動中,孩子們已經了解了地震的危害,懂得了生命的寶貴,知道在地震來臨時首先要保護自己的生命。怎樣保護才比較安全呢?有哪些方法呢?
(我沒有直接給孩子們結論,而是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進行討論。)
(2)引導孩子進行討論,老師和孩子一起活動。
讓孩子們先嘗試根據已有經驗討論,知道地震發生時,能跑一定要跑。因為孩子之前已經進行過火警演習,有了相關“逃跑”的經驗。因此,孩子的共識是跑。(在這里我只是對知識的梳理,用白板資源庫的圖片展示。)
(3)師再問:如果來不及跑,小朋友你覺得應該怎么辦呢?
當這個問題出現時,我先讓孩子們在教室里找自己覺得安全的地方保護自己,然后我展示現場拍攝的照片;再出示白板資源庫中的圖片,讓孩子們比較,自主掌握當地震發生時,被困在教室內應如何躲才是比較安全的。
(4)地震結束,有人被壓在廢墟中,如果是你,則你怎樣呼救?
我讓孩子們經過討論,得出自我呼救的方法。
這種引導讓孩子樹立了自我保護意識。可以讓幾個孩子演示被困后應該如何保護自己,鼓勵幼兒大膽并且在集體面前展示出來。
(5)教師小結:
(1)地震來臨,能跑一定要跑。
首先,強調逃的時候的注意事項。
其次,應逃到哪里去。
(2)地震發生時,被困室內如何加強自我保護。
首先,被困教室內的自我保護的注意事項。
其次,躲在哪里才比較安全。
最后,要躲到什么時候才能出來。
(3)地震結束,有人被壓在廢墟中,懂得如何呼救,等待救援。
第四環節:教師總結
地震是一種很可怕的自然災害,但是小朋友不能慌張,請盡可能用今天學到的方法保護自己,珍愛自己的生命。
四、教學反思
關鍵字:幼兒園 音樂 教學活動 嘗試
“音樂是兒童生活中的靈魂”陳鶴琴先生曾這樣說過,由此可見,音樂對于兒童來講,尤其是對于幼兒來講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應從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抓起,通過不斷更新教學方法的形式,努力發掘幼兒的音樂潛能,塑造出健康活潑的兒童。音樂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是一種自我表現的方式和途徑。所以,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活動,具有對于幼兒未來的發展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目前,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創設意境的教學方法
針對于幼兒的性格特點,好動、好奇心強、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等,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應該借助故事創設音樂意境,為幼兒理解音樂內容做好鋪墊,同時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如《兩只老虎》,首先就可以由老師將歌詞改編成小小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從前有兩只老虎.它們跑得快,一只沒有耳朵。一只沒有尾巴……”,通過這種故事意境充分吸引起幼兒的注意力,同時增強了幼兒對歌詞的記憶力,進而引起幼兒學習如何唱的興趣。
二、圖譜教學法
由于幼兒對無抽象意識,只對形象具體的事物感興趣。然而,音樂相對而言,是一個抽象的事物,如果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只靠語言來講授,就會顯得單調和枯燥乏味,那么運用圖譜教學就是將抽象具體化的表現。
如在教《海寶來了》這首歌時,先讓幼兒傾聽這首歌,并講述聽到的歌曲內容,當幼兒講述陸續講述出歌曲內容時,老師依次擺出一張張與歌詞相符合的圖片,然后帶領幼兒觀看所陳列出的圖片內容,試著讓幼兒自覺用歌曲里的語句進行講述。如此以來,幼兒通過圖譜學習,很快地記住了歌詞,而且通過直觀的感受,對歌曲的理解更具體更深刻。
三、角色互換法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一般采用提問的形式進行教學,但是這個提問不應該只是單方面上的。也就是說,這里的提問,既可以是老師向幼兒發出的提問,又可以是幼兒向老師提出疑問。這種角色變換的形式,就是老師指導幼兒學習,同時也充當音樂活動中的一員。這種一問一答的方式,體現了幼兒是活動的主體這一教育理念,在充分增強幼兒的音樂表現能力,更加有利于充分激發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關鍵詞】初中英語;二戰電影課程
一、案例分析
(一)立足課堂,以教材為中心
筆者在備9A Unit 4 Integrated Skill這節課時,教材對二戰背景、安妮和《安妮日記》介紹很簡單,不能讓學生深刻體會二戰的殘酷、體會安妮的樂觀與堅強。于是筆者搜尋了電影《安妮日記》,電影中,安妮和家人們在二戰結束前不久,被納粹趕到集中營去前生離死別的場景,讓學生們難過得留下眼淚。電影中有很大安妮在寫日記時內心的獨白,很適合學生們練習聽寫,筆者選取了最能體現安妮樂觀積極態度的片段,讓學生們練習,不僅提高了聽力,還使得學生對安妮精神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在搜索電影《安妮日記》的過程中,筆者又欣賞到了另一部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影片中兩個男孩的對白簡單易懂,適合初中學生們訓練聽力,更為重要的是,電影從一個德國納粹的兒子和一個猶太人兒子的視角,去解讀戰爭的殘酷。這樣的電影讓學生們感動,當筆者把中英文提示處理掉,讓學生們不帶任何提示一遍又一遍訓練本該很枯燥學生們很畏懼的聽力訓練一下子改變得生動了,學生們愿意聽了,也能盡全力去聽懂材料,提高聽力就顯得容易多了。因為學生對電影很感興趣,所以筆者讓學生們用英文寫下觀后感,學生間進行用英語交流。
語言需要大量的輸入,這樣由教材中的《安妮日記》為中心,筆者帶著學生們不斷深入二戰電影,就是體現了《新課標》中強調的“合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利用廣播、英語報刊、圖書館等多種資源,提高充足的條件,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渠道和空間”。
(二)教師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發現學生對電影的濃厚興趣,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雙休日作業:請在網上查找一部讓你最喜歡的二戰電影,并制成ppt,向全班同學推薦,講述電影的主要情節,表達你的情感和思考。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愛好,推薦了數十部二戰電影。有《辛德勒名單》《鋼琴家》《拉貝日記》《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沙拉的鑰匙》《兵臨城下》等,在課上和同學們分享交流,一部部催人淚下、讓人感嘆不已的電影帶著師生們如同穿越了當時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戰場,感受了世界各族人民痛苦的,特別是這段歲月中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愛,讓人難以忘懷。這樣的穿越,更為深入地引發學生對戰爭、對生命的思考,英語真正具有了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資源蘊藏在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學習體驗之中,也隱藏在他們豐富的情感和活躍的思維之中。學生資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充分認識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的重要意義。
學生們在參與利用網絡搜索、觀看電影、思考、推薦、表達、交流的過程中,有效地激活了學生們的思維,提高了他們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增強了英語口頭表達的自信心,對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很好的幫助。
就這樣,以9A Unit 4 integrated Skill為中心,以解決學生的聽力問題為需要,以滿足學生們對二戰的深入理解為需要,筆者和學生們利用一周的時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共同研發了“二戰電影課程”。電影課程的目標為:
1.讓師生們深刻感受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
2.培養師生們積極的人生觀,在任何困難下心懷希望的品質。
3.激發師生學習興趣,一部電影就是師生一段愉快的學習經歷。
4.提高師生們的聽說能力,能就戰爭話題展開討論。
5.師生們積累更多的詞匯,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
二、對英語課程資源研發的反思
這樣以教材為依據,合理利用積極研發電影課程,給學生們提供了貼近他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與文本內容相關的時代內容和豐富課程,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們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這樣的課程研發還有以下優勢:
1.滿足師生共同英文素養的提高。
英語教師提升自我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課外英語閱讀,因為僅僅局限于研究教材,英語教師自身的英語素養會慢慢降低。因此,和學生們一起觀看聆聽一部部的英文原版電影,也能很好地促進教師英語能力的提高。
2.有利于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熱情。
正處在青春期的初中學生,厭倦單一枯燥的教學內容,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課本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學生很難對英語這門學科有興趣。但原版經典電影不同,電影中的經典對白會跟隨畫面,深刻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很多英語單詞的不斷再現,會慢慢自然而然成為學生們的詞匯量。學生為了推薦影片,會自己通過查閱工具書,完成生詞學習運用等,一部電影的推薦過程,就是一個學生自我學習過程。
3.有利于促進后進生的改變。
英語后進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學生對英語缺乏興趣,特別是部分男生,因為喜歡英語原版片,開始不討厭英語。筆者執教的班級從初一開始,沒有出現英語考試不及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電影課程的研發發揮了作用。
4.有利于學生的人文情懷的培養。
一部經典的電影包涵很多,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能慢慢潤澤學生的心靈。經典的影片讓學生們不僅對各地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有所了解,也有益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結束語
隨著新課標對師生英文素養的要求日益提高,英語資源的有效研發顯得日益重要。實踐證明,筆者以教材為依據,師生共同研發的“二戰電影賞析課程”,形成本班特色英語課程,成為英語教材的有效補充和拓展,真正激發了師生提升英語能力的熱情,達到“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幼兒教育 道德教育 時代意義
一、從小培養幼兒高尚的道德情操
從幼兒階段起就應培養幼兒良好思想道德品質,通過良好環境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通過整合多種教育資源,營造立體化德育網絡氛圍,構建德、育合力的成長環境。在幼兒園進行多種活動,應重點創造寬松和諧的精神環境,同時應創造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為了讓幼兒在愉快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幼兒園必須考慮物質環境的影響與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如每天早上幼兒入園時,就能感受到幼兒園工作人員文明禮貌和互幫互助的熱情,遇到同事生病或家中有困難都能熱情地伸出援手。幼兒園教師帶頭經常為公益事業捐款捐物,到邊遠山區及貧困地區支教,參加植樹等環保性宣傳和其他社會公益活動。幼兒園舉行大型活動時,應讓大班小朋友幫助小班弟弟妹妹們搬小椅子、扶著他們上下樓梯;大班畢業前,讓孩子們將自己看過的圖書、玩過的玩具送給中班、小班的小朋友等。和諧的人際氛圍與教師樹立的良好榜樣會直接感染幼兒,使他們主動關心他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在幼兒園活動場所用各種品德行為規范標語和圖畫進行精心布置,將德育文化很好地融入其中。教育幼兒將平時廢物及時入箱,愛護公共設施,與同伴互助互愛和諧友好相處,關心自然角里的小動物,等等。借助具體的實物或形象化的標志使幼兒的道德規范漸漸趣味化和可操作化,從而實時調整幼兒的行為習慣,遵循先進的道德規范標準,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二、把幼兒德育滲透在游戲與學習中
當前幼兒教育教學活動應注重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讓品德教育貫穿整個幼兒教育教學過程。與此同時,幼兒園還應開展多項品德教育系列活動,創設一切有利于幼兒健康情感培養的文化體育游戲活動,這些有目的、有計劃的游戲活動對幼兒德育教育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德育光說不行動是不可能取得實效的,必須注重加強品德教育實踐性,德育不能是單純的說教,千萬不能把德育只當做一般知識傳授。幼兒良好道德品質與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而持久的轉化過程,不用說教,需要引導,更要滲透在每一個細節中。因此幼兒園還要額外重視為幼兒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為此,幼兒園可以多多組織開展生活實踐活動,在“讓道德回歸生活,讓幼兒在體驗中成長”的德育理念指導下,把德育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可以結合每周一早上的升旗儀式開展“國旗下的談話”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幼兒輪流做值日生,培養幼兒自我管理及為他人服務的意識,體驗勞動的辛苦與快樂,進餐時教育孩子愛惜糧食洗手時讓孩子學習既把手洗干凈又能節約用水的方法;游戲結束后,讓幼兒自己收拾、整理玩具,培養幼兒愛護公物的好習慣。日復一日地不斷重復對形成幼兒良好道德行為很有幫助。應多利用游戲形式開展品德教育,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游戲中進行品德教育,更符合幼兒特點,幼兒更易接受。體育游戲中,幼兒可以學習合作、互助,養成堅強的意志品質。此外,幼兒園可以多多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走出幼兒園,參與社會建設與公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開闊孩子們的眼界,鍛煉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能豐富德育工作形式,促進德育工作有效開展。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在道德教育方面幼兒園應攜手家庭,形成德育合力。幼兒園可通過家長會、班級搏客、家長學校、“家教園地”等向家長宣傳科學的德育方法,讓家長們了解、掌握幼兒行為習慣的具體內容與要求;建議并支持家長經常帶孩子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孩子在公共場所一定要遵守公共秩序,決不大聲喧嘩亂扔垃圾,平時教育孩子們學會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經常組織家長參加幼兒園開展的“愛心家庭義賣活動”,將所得善款全部捐獻給“關愛留守兒童基金會”等公益組織。這些活動讓幼兒園品德教育內容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讓孩子們在幼兒園養成的行為習慣在家里得到鞏固和發展。
三、以德育統領各種教育資源
幼兒園開展品德教育主要尋求并且抓住德育教育發展契機,針對幼兒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幼兒的年齡特點,科學有效地整合社會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從預設教學計劃中進一步拓展幼兒德育教育范圍,不拘泥于傳統德育教學形式,盡可能將德育工作開展得妙趣橫生。開展德育教育的同時應該將本土文化與品德教育相融合,引導幼兒充分了解家鄉的巨大發展變化,深刻感受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效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幼兒園通過組織幼兒參觀當地名勝古跡、收集有關家鄉變化的圖片及資料,極大激發幼兒的自豪感。讓幼兒多角度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及民俗文化,促使幼兒產生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的理想,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可以把品德教育滲透到特殊節日中開展,圍繞節日主題,讓幼兒設計一些集教育性、趣味性為一體的德育活動,能有效提高幼兒參與德育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平時要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系列道德教育主題活動,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懷與自豪感,提高幼兒德育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