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醫的基礎理論

      中醫的基礎理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的基礎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醫的基礎理論

      中醫的基礎理論范文第1篇

      科學哲學作為一門哲學學科,以科學為分析和研究的對象,對科學活動和科學理論從認識論、方法論及本體論、價值論角度進行考察和分析,旨在提供關于科學認識及其發展的邏輯性、歷史性和社會制約性的模型,探討科學知識的本質,獲取方法、評價標準、邏輯結果和目的等。中醫基礎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理論,當然也在科學哲學研究的范圍內,可以用科學哲學的觀點來考察。

      根據科學哲學的認識,理論(或假說)能得到經驗證據的確證,就表明該理論具有解釋或說明經驗事實的可行性,從而引起科學家共同體或個人的信任,就被認為是科學的。121理論的可行性取決于理論自身的邏輯可行性、理論的可檢驗性以及理論的解釋能力和預測能力等幾個方面,以下從這幾個方面對中醫基礎理論加以剖析。

      1.理論的邏輯可行性

      科學理論或科學假說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命題以及得到解釋的經驗陳述,依據一定的邏輯法則組成的演繹系統。這樣的系統必須是基本概念明晰,基本命題成立,命題之間協調而無矛盾的。因此評價理論的邏輯可行性就是要審視理論內部的結構要素及其邏輯關系。一個邏輯可行的理論,首先是具有邏輯一致性的理論,自相矛盾的和缺乏內在聯系的“理論”都不是真正的理論,充其量也就是語句或命題的無規則組合。12中醫基礎理論在這方面還有著不足之處。首先是概念的明確性,中醫基礎理論中的許多概念是模糊的,如“心陰”、“心陽”、“腎陰,,、“腎陽,,等,而對“三焦”、“命門,,概念的具體所指更是爭論不斷。

      其次,中醫基礎理論中的許多命題是否成立以及其成立的條件也有待進一步考察,主要是理論可檢驗性的問題。

      再次,命題之間的協調性也存在著問題。中醫基礎理論的某些內容間缺乏內在聯系,本來圍繞著同一問題的不同內容之間的相關性差,不能構成完整的理論,這也是導致中醫臨床上片斷地運用基礎理論的原因之一。

      如中醫基礎理論中關于汗有“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陽虛自汗,陰虛盜汗”的理論,又有肺主皮毛,司汗孔開合的理論,還有“膀胱氣化失職,津液不能化為尿液,逆行于上而出汗”13、“脾運化失常,津液旁達于四末而出汗”131等理論,但并沒有一個可以涵蓋以上所有內容并且明確說明不同命題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如“汗為心之液”和“肺主皮毛,司汗孔開合”間有何聯系?運用于臨床的時候只能是各說各的,能用哪個算哪個。究其原因,是中醫基礎理論以辨證邏輯為主要形式,而形式邏輯的成分較少.這是中醫的特色,但一種理論如果沒有了形式邏輯的確定性而過于靈活,就會變得難以掌握并且使可信度降低,還會讓理論的使用者在實踐中無所適從或者對其隨意使用。

      2.理論的可檢驗性

      理論的可檢驗性是由理論的本質所決定的,理論原本是用來解釋經驗事實的。如果某理論不具有可檢驗性特征,那么該理論就不可能具有可行性。因為理論的可檢驗性表現為該理論蘊含著若干經驗陳述,這些經驗陳述可以接受經驗的檢驗。這一點也恰好就是理論確證的必要條件,如果由一個理論不能導出經驗事例,或者經驗事例是不可檢驗的,該理論就不可能獲得確證,也就沒有解釋或說明經驗事實的可行性。例如,“物體受熱會膨脹”和萬有引力定律,都是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以某種方式加以檢驗的。

      由于中醫基礎理論中的許多基本概念是哲學、辯證思維和意象思維參與形成的產物,并不是完全以客觀物質實體為基礎一這也是中醫基礎理論區別于現代科學實體論哲學基礎的特點所在,所以中醫基礎理論中存在著一些可以找到需要檢驗的陳述卻無法進行檢驗的命題。例如,要檢驗命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依賴于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首先要明確“腎”、“腎中精氣”以及“蒸騰氣化”的概念;之后,由此命題可以導出的經驗陳述之一是:腎中精氣蒸騰氣化失常,就會導致尿液生成和排泄的障礙。要想驗證這一陳述,最大的困難是如何確定“腎中精氣蒸騰氣化失常”的狀態,“精氣”看不見摸不著,其“蒸騰氣化”更是難尋蹤跡(包括其內在和外在的表現)這里,雖然可以得到理論的經驗陳述,但是其檢驗卻是無法實施的。因此,不能照搬現代科學的檢驗思路,但必須結合中醫基礎理論自身的特點提出新的檢驗思路,畢竟理論如果是不可檢驗的,就無從知道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難以使人信服和接受,更談不上通過自身的不斷完善來取得發展了。

      3.理論的經驗解釋力

      理論可行性的關鍵在于它解釋經驗事實的能力,而邏輯可行性與可檢驗性只是解釋力的必要前提。一般地說,科學家考察理論的可行性,首要的是關注理論對經驗事實的解釋能力。從現象E。中逆推的猜測性理論H是否具有可行性,就在于它能否用來推導現象E。以及相關的同類現象El、E2、En。如果逆推理論H是可行的,那么,應能導出;

      在考察理論的可行性時,對現象的解釋是主要的。這是因為理論原本就是用以說明現象的,同時科學活動的目的也在于建立既可圓滿地解釋巳知事實又可成功地推導未知事實的理論。所以理論可行性的評價也就主要表現為對理論解釋力的評價,這種評價只是從邏輯上對理論進行的主觀評價,不同于評定理論真理性的事實驗證。在理論可行性的評價中,有時還出現這種情形:當某一逆推的理論H能夠成功地解釋更多的新事實時,人們也由此得出H是比較可行的。正如庫恩所指出的:人們評價、選擇某一理論的標準之一就在于,該理論“應有廣闊視野:特別是,一種理論的結論應遠遠超出他最初所要解釋的特殊觀察、定律或分支理論。

      中醫的基礎理論范文第2篇

      針對現行高職高專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心主生血,肺主肅降異物,膽氣主升,脾主升清及氣、反治法等的內涵或概念,結合臨床及高職高專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行了探討,旨在為以后教材的修訂和完善,提出某些思考建議。

      【關鍵詞】 高職高專 中醫基礎 理論分析

      筆者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感到現行高職高專教材中的一些內容似乎欠妥,故不揣淺陋,提出來與同道共同探討。

      1 心主生血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主血,二是藏神。但在《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中,又將心主血的功能分為主行血和生血兩個方面,并將“心主生血”以標題的形式列出,筆者認為這樣編寫似乎欠妥。心與血液的生成確實有關,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明確指出:“心生血”,《素問·經脈別論》“濁氣歸心,精于脈”,以及后世醫家提出“奉心化赤”“火者,心之主,化為血液,以濡養周身”等,以上說明,心臟的溫煦作用,參與血液的生成,這與《靈樞·營衛生會》“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素問·六節藏象論》“肝者…以生氣血”,《張氏醫通》“精不泄,歸精于肝而化精血”,即與肝肺在化生血液的參與作用是一致的。血的生成主要是“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及“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而其他臟腑只是起到協調促進的作用。再者,臨床上治療血虛證的病人,主要從健脾益腎的角度著手治療,卻很少用溫補心陽以生血之法。如治療血虛的基礎方—四物湯之白芍、當歸、熟地、川芎四味藥的作用主要是填補陰血,而不是溫補心陽。由此認為,心雖與血液的生成有關,但不是主要知識點,以不列出“心主生血”的標題為妥。

      2 肺主肅降,能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

      肺主肅降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中“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保持其潔凈”,令人費解。一般而言,肺和呼吸道內的痰液、血液及異物的排出,往往是在肺的宣發作用下,通過咳嗽的形式排出體外,而不是在肺的肅降作用下實現的。關于這一點,本科“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已改為“將臟腑代謝后產生的濁液下輸于腎或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體現出“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的特點。另外,可將肺“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保持其潔凈”的作用列在“肺主宣發”排濁的功能之中,即一方面將機體代謝后產生的濁氣呼出,另一方面將形成的濁液或異物,通過肺氣的升宣,向上向外排出體外,既體現出“肺為嬌臟”的特點,又說明濁液的排出,是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共同協調,相反相成來實現的。

      3 膽氣主升

      教材中將膽的生理特性概括為“膽氣主升”。原因是膽合肝,同屬于木,通于春季,春氣主升,萬物生長,人與天地相參,故認為膽氣也主升。以此用類比思維或推演絡繹的方法去解釋膽的生理特性,難以令人確信。膽汁是在肝的疏泄作用下,下注小腸中促進消化的,所以,筆者認為膽的生理特性是“膽氣主降”,一方面膽汁下注到小腸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另一方面膽氣下降,有助于肝的疏泄,以防肝疏泄太過,如此則肝氣升發,膽氣下降,升降相因,則氣機暢達。臨床中,若膽氣不降,反而上逆,既可出現口苦、嘔吐黃綠苦水等“膽氣上逆”的病理表現,又可出現膽汁下注受阻,影響脾胃消化功能,出現厭食,腹脹,甚或膽汁外溢上泛,癥見身目發黃等。另外,膽氣不降,不能制約肝的疏泄,有可能導致肝的升發太過,出現頭暈,頭脹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肝氣上逆的病證。由此,“膽氣主升”應改為“膽氣主降”,這也與“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的理論相吻合。

      4 脾主升清

      脾的生理特性是以上升為主,作為高職高專教材,列為功能之一,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的認知能力。但在教材編寫中,將脾主升清的功能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脾氣上升,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并向上輸送至心肺,然后再通過心肺的布散作用,以營養全身;二是脾之升發,以升舉內臟,維持內臟位置的相對恒定,防止其下垂。由此,易使人誤解“清”,除了指水谷精微及清稀的水液外,還包括了部分臟腑,使概念的內涵模糊不清。因此“脾主升清”可改為“脾氣主升”,分為升清、升舉內臟兩個方面為好。

      5 反治法的概念

      反治,是指順從病證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法則。由于所采用方藥的性質與病證中表現出的假象性質相同,故又稱為“從治”。即病證假象的性質為熱,還用溫熱藥,性質屬寒,還用寒涼藥等。但病證的“性質”,是指疾病的主要矛盾,是病根的所在,是病機寒熱虛實的高度概括。由此,假癥和其他癥狀一樣都是反映疾病的表面現象。究其本質假寒證的四肢厥冷,脈沉伏等,是陽熱亢盛之極,深伏于里,阻遏陽氣,不能溫煦所致;假熱證的身反不惡寒,面赤如妝等,是陰寒內盛之極,逼迫陽氣浮越于外所致。可見假寒和假熱的本質(性質),是熱極和寒極。若順其各自的性質而治,無異于“火上澆油”或“雪上加霜”。為此,可將“所采用方藥的性質與病證中表現出的假象性質相同”,改為“采用方藥的性質與病證中表現出的假象相同”。可見,用藥的性質雖然是順從病證的假象,卻是逆病證的本質,體現出在治病求本的思想指導下,針對病證的本質而進行的治療。

      6 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

      氣,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個復雜的概念,也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概念。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對于中醫學中氣的概念,目前大多數教材仍稱之為“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并引用《醫門法律》“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及《素問·寶命全形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等語來論證。筆者認為這是把哲學上的“氣”和中醫學中的“氣”混淆了。

      在宇宙形成之初,可以認為宇宙中的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人類作為宇宙萬物之一,自然也由存在于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氣凝聚而成。由于宇宙之中的無形之氣在運動中,分化為天地陰陽之氣,故又說人類由天地陰陽二氣相互交感合和而生成。如《莊子·知北游》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此處所論之氣是古代哲學中的氣,由于該氣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源,故又稱“元氣”。同時,以氣為宇宙萬物之本原的思想,即是“氣一元論”或“氣本原論”,又稱“元氣一元論”。

      中醫學中所討論的氣,實際上是存在于人體內的氣,《內經》稱之為“人氣”。此氣與古代哲學的宇宙本源之氣比較起來,是較具體的,可出現虛實變化,并且可補之益之,行之瀉之,升之降之。人體之氣是存在于體內的極細極微的物質,既是人體的組成部分,又在人體內運行不息以發揮其推動和調控的功能。運行于人體中的氣怎么可能又凝聚為人體的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看來這種說法有必要進一步探討。

      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應該是精。即在中醫學中,應當認為生命的本原是精,是稟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而不是氣。雖然《易傳·系辭》中有“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及《素問·寶命全形論》“人以天地之氣生”等觀點,但那是中國古代宇宙觀、哲學觀的表述。在《內經》中更有“精”是生命本源的觀點,如《靈樞·經脈》“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素問·金匱真言論》“夫精者,身之本也”等。由此我們應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倡言精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的觀點。況且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命產生和發展變化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和防治規律的科學,因而在中醫學中,應界定精為生命之本源,氣是先后天之精所化,結合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是維系和推動生命活動的動力。淡化古代哲學的“元氣一元論”,不再以“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等古代哲學觀點來說明人體生命的本源。

      7 五行勝復

      中醫的基礎理論范文第3篇

      中醫學是在古代哲學思想和自然科學知識指導下,形成、發展起來的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傳統醫學。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是中醫學體系中的基礎,其教學的成敗是學生能否掌握中醫理論、從而更好地應用于臨床的關鍵。由于中醫學基礎教材內容與學生在中學階段所學的現代知識聯系不多,初入校新生的古代哲學思想、古代漢語基本知識較少,致使在學習本課程時易產生中醫基本概念難記憶、基本理論難理解、基本技能難應用的認識,甚至產生厭學情緒。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能激發和引導人們從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種事物的底蘊,直接促進其智力的發展和學習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學大師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有興趣的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較為集中,容易接受新知識,也更有利于其能力的提高。因此,正確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對于提高《中醫基礎理論》的授課效果至關重要。那么,怎樣才能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 提高課程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中醫教學奉行“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方式,一切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教師大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學生,如何去教會學生,一味地采用老師滔滔講授、學生默默聆聽這種教學方法,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他們本身存在的巨大潛能,同時也忽略了學生的個性體驗和感受,這樣的課就象一首“催眠曲”,單調無味,令人昏昏欲睡,容易使學生覺得中醫基礎理論學習令人厭煩。成功的課堂教學,并不在于教師講解全面、準確,而是看教師是通過什么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因此,應將提高興趣作為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切入點。學習興趣產生于學習的需要。由于每一門課程的開設都有其專業特點和必要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生對該課程的認識程度有關,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幫助學生認識功課的重要性,理解為什么要學習這門課,這一門課與其他課程有什么關系等。教師要將所教的基礎知識與臨床有機結合起來,運用這些知識對臨床上常見的現象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到自己現在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能夠解決今后臨床上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

      2 重視課堂引趣,活躍課堂學習氣氛

      在教學活動開始之際,學生普遍存在希望上好課的內在心理,這種心理既強烈又短暫。教師應抓住這難得的良機,重視緒論部分的備課,以精彩的導言吸引學生,形成有意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為新課的展開預備良好的氣氛,為正文開講鋪平道路。在緒論部分注重介紹中醫學在歷史上和世界醫學史上的重大貢獻,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人痘接種術是世界醫學免疫學的先驅等,使學生對中醫學建立初步的信任。在講解過程中穿插一些我國著名醫學家治病救人的故事,以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介紹中醫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與前景,例如現在國際上掀起的中醫、中藥、針灸熱潮,中醫在治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禽流感等新發疾病方面的優勢等,說明中醫并沒有衰落,相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使學生樹立繼承發揚中醫學的信心。

      在講授具體章節時,要力求課堂生動幽默,情趣盎然,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中醫思維方式的特殊性,要求學生注意轉變思維方法,提示學生學好陰陽五行和整體觀念是轉變思維方式的重點和關鍵。在陰陽學說的講授中,結合成語中有關“陰陽”的條目如陽奉陰違、陰差陽錯等說明陰陽的含義,以太極圖陰陽魚的運動說明陰陽的關系;在整體觀念、五行學說的講授中多舉一些通俗易懂的實例。使學生在濃烈的學習興趣中掌握比較、演繹、類比、反證等思維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模式。

      在講解臟象時,為強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以一些常用的成語、俗語來解釋某些臟腑的生理功能,如以心想事成、心懷鬼胎、心有靈犀一點通等說明中醫心主神明理論,以膽大妄為、膽小如鼠說明膽主決斷,與人的勇怯有關。在六章節教學中,注意結合生活實例,例如以放風箏的過程來說明風性浮越、主動,以臺風的速度、變化說明風的善行數變;以熱脹冷縮說明寒性收引。在七情章節教學中,利用一些文學典故,如用范進中舉的故事來說明“喜傷心、喜則氣緩”,用林黛玉的結局來說明“悲傷肺,悲則氣消”。這些方法可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減少學生理解掌握這些深奧理論的困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由于學生們具有很強的求知欲,有探索未知的強烈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出問題,有張有弛,有有低谷,使學生帶著問題,懷著好奇一步一步漸入佳境。

      3 合理使用設備,刺激感官產生興趣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教學設備也不斷更新,多媒體教學設備現已普遍應用于各醫學院校的教學當中。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各種教具、學具、投影、電影、錄像、錄音等媒體,集光、形、聲、色于一體,直觀形象,新穎生動,能夠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徹底改變了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同時,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把知識更多、更快地傳授給學生,還節約了時間,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然而,再先進的設備,也需要人去精心準備、合理使用。為了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需要教師在課外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組織素材、制作課件,準備得越充分、越細致、越周到,效果越好。課件盡量做到圖文并茂、動靜結合,既要避免大段文字的簡單堆砌,令聽者索然無味,也要避免過于繁雜,動畫過多,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4 提高教師素質,增強引發興趣能力

      中醫的基礎理論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方法;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R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4-0835-02

      The Experienc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Basic Theory of TCM Teaching

      SONG LIN, XIE Ning, LIU Hua-sheng,ZHEN YANG,ZHOU Yan-yan, Guan Hui-b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Basic theory of TCM is the introduction to Basic Course in system of TCM. Freshmen generally agreed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study Basic Theory of TCM.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is imminent to make students more interest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We tried to use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PBL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had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We investigated that the experienc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Basic Theory of TCM Teaching, such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the ratio of PBL teaching, discussing problems, discussing form, and controlling the role of teacher.

      Key words:Basic theory of TCMthe teaching method PBLteaching reform

      PBL教學法簡稱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在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的,與“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的傳統課堂教學法相比,PBL在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因而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中已有相當一部分醫學院校都在應用這一教學方法。PBL也逐漸成為我國醫學教育模式改革的趨勢【sup】[1]【/sup】,最初是在一些西醫院校試行,現仍處在不斷探索階段。近年來PBL教學方法在中醫教學課程中進行了初步嘗試【sup】[2-6]【/sup】,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臨床課程,甚至一些基礎課程如《黃帝內經》、《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溫病學》等。

      《中醫基礎理論》作為整個中醫課程體系中的入門基礎課,新生普遍認為接受本課程比較困難。如何使學生更有興致、更有效地學習,應用多種教學手段已是迫在眉睫。我們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試行了結合PBL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將體會介紹如下,與同仁共勉。

      1 傳統教學與PBL教學比例的確定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目的是掌握中醫學的基本思維方法,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學對正常人體的認識、對疾病的認識以及防治原則等問題,是新生入學的第一門基礎課程。我們知道,在醫學基礎理論學習階段PBL教學法提倡以問題為引導的自主性、討論式學習,知識傳授和理解往往沒有課堂教學效率那么高;且容易影響到基礎理論知識接受的完整性與系統性,遺漏一些內容或知識點。所以我們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采用PBL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的新的教學模式授課即70%為課堂講授時間,30%采用PBL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樣既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四基”內容講清概念、詳解重點、講透難點,對剛步入大學的學生精講基礎理論部分而保證了基礎知識系統學習,又能發揮PBL教學方法的優勢,使學生在系統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的基礎上, 正確理解和深入領會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和思維方法。

      2 討論問題的提出

      運用PBL的核心是精心設計針對課程的問題,問題設計的質量與水平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中醫基礎理論(以下簡稱中基)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思維方法、以及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養生防治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作為整個中醫課程體系中的入門基礎課。醫學是臨床實踐的匯總,理論也是根源于臨床,所以在講授《中醫基礎理論》這樣基礎類的課程中是可以運用PBL教學方法,如本課程核心內容如中醫藏象學說、氣血津液、病機等學說均與臨床密切關聯。討論問題的設計,根據階段教學內容及目標,選擇分述于不同章節的內容而形成的問題,設計時應注重思維方法的橫向性引導及知識點、面的銜接,論述內容則涉及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臨床案例等。如在PBL的課堂討論中,我們從臨床案例中反證中醫理論,并且從中醫臨床療效中增強對中醫的信心,進一步加強對《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興趣【sup】[7]【/sup】。

      3 同學討論形式的確定

      隨機將學生分組,每組人數不易過多,每組8-10 人甚至更少,提前安排問題,使同學們在業余時間進行閱讀教科書或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小組預討論。課堂討論中輪流選擇小組主持人,各組小組主持人代表闡述各組的觀點和看法,本組和它組同學隨時補充,其他學生可自由提問、回答問題或發表意見,進而展開交流辯論,暢所欲言。最后讓學生對各討論組進行評定,分出優、良、中、差四種成績。這種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所有學生討論的主動性、積極性,以此來提高學習效果。符合PBL教學法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學習和實踐者。

      4 教師角色的掌握

      PBL教學法中教師僅起組織和引導作用。首先是討論問題的確定:在討論前教師應以教學大綱為核心,根據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選擇相應的病案要求學生分析。其次是在課堂啟發作用:教師在課堂上簡要介紹有關問題的背景資料、思維方法、知識要點和研究進展等內容,便于學生更好地分析、討論,但不做結論性發言,即拋磚引玉。第三點是在問題討論過程中的作用:教師從中啟發和引導,控制討論的節奏,協調各組的關系。最后是歸納總結:教師對各組的觀點從知識和能力等多方面進行點評,詳細分析有討論的知識重點和難點。同時,教師也會針對這些問題查閱大量資料,促使教師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提高教師專業知識水平。

      此外,建立科學評價考核系統是有效運用PBL教學法,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之一。如教師應避免只用試卷測驗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還應結合個人表現和小組表現,制定一套完善靈活的評估方法以適應這種教學方法的改革。同時在評價中合理使用更專業、系統的統計方法等來逐步完善評價體系。

      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對《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研究結果表明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問題學習的PBL教學法有助于改進《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有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智能結構。而PBL教學模式在中醫高等教育中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摸索過程,這就需要中醫教育工作者不斷的勇于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陳萍,臧偉進.西方現代教學理念與策略之剖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3):22-24.

      [2] 周,王慶其,鄒純樸,等.研究生《內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0(2):4-5.

      [3] 王樂平,李波,徐永和,等.PBL教學法在中醫溫病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醫教育,2003,22(7):42-43.

      [4] 姜萍,楊振寧,商慶新,等.PBL在中醫內科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中醫教育,2004,23(5):43-45.

      [5] 王巖,梁學林,陳瑩.PBL教學法在中醫婦科學教學中的初步嘗試[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8(4):163.

      中醫的基礎理論范文第5篇

      【關鍵詞】元認知;物理教學;理論基礎

      1 關于元認知

      自弗萊維爾(Flavell)于1976年在其《認知發展》一書中明確提出元認知的概念以來,人們對元認知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弗萊維爾認為,元認知就是對認知自身系統進行反思的一個知識系統,即對認知的認知。其結構包括三個方面: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包括認知操作的各個方面,以及對個體對自己的認知操作進行監視、控制和調節。近年來心理學家們已經逐步認識到元認知對于人心理的發展的價值。

      元認知知識就是關于個人的認知活動以及影響這種認知活動的各種因素的知識;元認知體驗是任何伴隨著認知活動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元認知監控,是主體在進行認知活動的全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自覺的監控和調節。在實際的認知活動中,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

      由此可知,元認知實際上就是指導、調節自身的認知過程,選擇有效認知策略的控制執行過程,其實質就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

      將元認知教學與物理學科相結合,就能形成一種元認知物理教學:以物理學科知識為載體;充分發揮教學活動不同層面的功能,既注重學生物理知識技能形成、又注重學生物理學習和問題解決策略積累;促使學生構建知識、技能、策略三者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統一網絡性結構,并借助物理學習過程中的體驗,使學生形成正確態度、價值觀。

      2 理論基礎

      2.1 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

      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出了“有意義學習理論”,把課堂學習按兩個獨立的角度劃分為:機械學習和意義學習,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認為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都可能是有意義的,其條件是:學生表現出一種在新學內容與自己已有知識之間建立聯系的傾向;學習內容能夠與學生己有知識聯系起來。在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中,要學習的新內容供給學生后,學生需要主動地在意義上把它同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己有的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并予以保持,以便于以后的回憶和再認,或者把它作為學習有關新材料的基礎。至于發現學習,就要使學習的新內容在能夠被內化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以前,必須是被學生獨立地發現出來,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奧蘇伯爾提出了意義學習的心理機制是同化和順應,這是學生用自己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與新知識發生聯系,建構新知識的心理意義。奧蘇伯爾認為知識是有豐富的內容、網絡性結構和認知功能的,認知結構就是知識在學習者腦海中存留的一種表述。學生可以通過概念圖的制作進行知識的完善、方法的整理,是知識的再建構過程。

      2.2 皮亞杰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源于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學說,皮亞杰以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或者說,認識并非思維對外部或現象簡單的、被動的反映,而是認識主體的一種主動建構活動。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加工者。

      2.3 維果斯基社會建構理論

      維果斯基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社會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因此,社會建構主義強調在一定的情境中協作、會話對意義建構的作用。

      教師在課堂設計的學習環境一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課堂教學可以以學習小組形式進行,“協作”發生在學習小組學習的全過程,協作使學習小組成員之間更好地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使各學生個體的學習才能形成互補,也是小組內個體的學習收獲成為整個學習群體的共享資源。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就是在這一定的情境中的協作、交流通過“同化”和“順應”來完善和豐富個體認知結構,認識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完成意義建構的學習過程。

      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課堂學習是主動建構過程,是主動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發生聯系的過程,并形成學生個體的知識結構,還可以以概念圖的形式呈現。學習小組這種課堂合作學習形式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特別在思維過程回顧分析,將思維過程言語化,并進行交流、討論,更好地構建策略。學生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積累學習策略、問題解決策略,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自我監控的水平,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自主性。

      3 元認知理論結合物理教學實踐的意義

      物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其學習過程中蘊涵著大量的思維活動。在物理教學實踐中有效開發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將元認知理論融入到物理教學實踐中,即會成為提高學生物理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的突破口,也會對物理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3.1 元認知能改善物理思維品質

      物理認知活動的核心是物理思維品質與物理思維能力的培養。物理思維品質主要表現在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獨創性等方面,比如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會發現學生思考問題的速度有快有慢,解決問題的方法有靈活也有死板,對概念的理解有深刻也有膚淺等。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元認知與思維品質存在著因果關系,即元認知的差異是形成思維品質差異的根本原因,思維品質的提高是元認知能力提高的結果。也就是說上述物理思維品質上的差異其實是由學生元認知水平的不同引起的。因此,開發學生物理元認知能力,正是改善物理思維品質的關鍵。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有助于他們提高思考問題的速度,靈活解決問題,對物理概念和問題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3.2 元認知能發展物理學習能力

      學習的過程不只是對認知任務、認知材料的識別和加工的過程,同時也是對該過程進行積極的自我監控和調節的過程。同樣物理學習能力也應包括學習中的各種認知能力和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的發展制約著學生物理學習能力的發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元認知能力,使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選擇好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能自主分析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且能及時反思尋找問題的原因,并準確糾正過來,能不斷總結學習中的經驗教訓,根據不同情況調控好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保證學習質量,提高學習效率。

      3.3 促進自我反思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個體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反思,這也是策略積累的自我建構過程,外界點評只是外因,自我反思才是策略積累的動力因素,是提升學生元認知水平的根本。教師要注意明確要求學生在討論中多回顧自己的思維過程,自己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在回顧評價中感悟。教師的點拔要導向策略學習,就不要僅停留在會不會做,學會做那一步,而要學生回答為什么這樣做。

      3.4 元認知能提高物理教學效果

      物理教學過程并不是一個只向學生灌輸“概念”和“規律”的過程,而是通過指導學生主動探究,獲取并加工新知識的(下轉第307頁)(上接第148頁)過程。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元認知能力,能使學生時時清醒地關注到自己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通過不斷監測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判斷自己的學習進展與認知目標的差距,并及時修正調整認知策略,使其能深入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完善認知結構,進而提高了教學質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總而言之,培養物理元認知能力能使學生明確物理認知過程認知活動過程中的盲目性,對提高物理教學具有明顯的實效性。

      亚洲成a人在线看天堂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日本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v在线|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国产精品亚洲аv无码播放|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天堂网无码| 激情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三级中文字幕| 国产色在线|亚洲| 亚洲最大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日本亚洲高清乱码中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高清综合|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黄桃| 亚洲AV电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按摩|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亚洲最大av无码网址|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亚洲午夜未满十八勿入|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深夜天堂| 亚洲男同gay片| 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