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生態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農林保護的重要性
農林作為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農民的經濟收入、建筑行業發展及社會林業資源的供求有著密切聯系,還直接影響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林保護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經濟效益顯著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林資源在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體現出自身的經濟效益。與其他森林資源不同的是,農林資源在發展的過程中,具備一定的經濟優勢。農林主要由一些具備經濟效益的林業種類充當,通過自身經濟價值體系,提高農林的經濟收入,在達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還能發揮自身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保護農林資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我國的國民收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例如:截至2005年,我國華北地區蘋果栽培面積為59.6萬hm2,蘋果產量達609.32萬t,經濟產值5 623.5萬元。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提升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1.2生態效益顯著
一是森林能夠憑借自身的優勢,對一些土壤侵蝕物質進行有效的抵抗與控制,避免水分流失的同時,還能通過自身的根系涵養水源;而樹冠能夠有效的攔截降雨,改變雨滴落地的方式,減少雨水對土壤的沖刷;而林下的枯落物和林農間作地中的低矮農作物構成的地表覆蓋物可降低雨滴的沖擊力及片蝕,減少徑流中泥沙的輸送,儲蓄大量的水分。二是農林具備保持土壤肥力的功能。農林地上或地下部分腐爛物能夠在長期的自然環境下形成有機肥,并通過雨水滲入土壤底層,改變土壤自身的營養結構,增加肥力。三是農林能夠改善環境小氣候,調節溫度與濕度。四是農林還可提高系統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森林的覆蓋率等,特別是林農復合經營中的林木對農作物具有保護作用。
1.3社會效益
農林作為我國森林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得到有效的保護不僅關系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順利進行,同時還關系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一是農林基于自身的優勢,除了滿足工業、農業及手工業的原料需求外,還能增加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在發展農林生態建設的過程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國農村的就業壓力,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三是農林在發展的過程中,產品的多樣化除了能滿足經濟市場的發展需求外,還能滿足城鄉人民的生活需求。四是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對環境和景觀的美化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森林的景觀美學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2農林環境保護在生態環境中的重要性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保護環節。農林作為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環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農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防風效能
在一些風力較強的地區,農林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一道道屏障,通過改變農林附近地層面的氣流運動狀況,降低風力的運行速度,保護周圍的地面免受風力的侵害,在降低沙塵暴發生的同時,還能對周邊城市起到有效的保護。研究表明,1 hm2防護林可保護逾100 hm2農田免受風災。其防風效益體現在降低風速和改變風向2個方面。一條疏透結構的防護林帶,迎風面防風范圍可達林帶高度的3~5倍,背風面可達林帶高度的25倍,在防風范圍內,風速減少20%~50%,然而要想充分發揮出農林的防風效能,還需要注意以下2個方面:一是農林的面積大小。對于風力較強的地區而言,要想真正達到降低風速的功能,則需要結合當地風力的實際狀況及周邊環境,科學的規劃農林面積,確保農林防風體系的完善構建。二是農林的高度以及距林帶的距離也與農林的防風性能有關。不同的氣候環境和地理環境下,農林的組成體系不同,農林的實際高度以及防風性能也有所不同,由此就需要相關人員在構建農林防風體系時,能夠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及地理環境,科學的選擇農林品種,在確保農林品種成活率的同時,還要確保農林防風效能的充分發揮。
2.2對生態環境的調控功能
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類氣體污染物排放到大氣中,在造成環境污染的同時,還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環境的主體,在生態環境調節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面對空氣污染這一狀況,農林中的植物能夠憑借自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人類生存需要的氧氣,同時還能吸收大量的有害氣體,凈化空氣。例如:1株樹能吸收二氧化碳16 kg/d,150 hm2楊、柳、槐等闊葉林可產生氧氣100 t/d。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占有樹木10 m2或草地25 m2,他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處,所需要的氧氣也有了來源。
2.3防塵效能
在農林發展的過程中,建立完善的生態復合體系,使其在面對沙塵暴時,能夠及時的改變農林周邊近地氣層中風場及溫度場,使其在隨風移動的過程中與大氣之間進行相應的物質交換,避免大氣污染因子的擴散。樹葉上面的絨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對塵粒有很強的吸附和過濾作用。1 hm2森林每年能吸附粉塵50~80 t,城市綠化地帶空氣的含塵量一般要比非綠化地帶少1/2以上。在農林復合生態系統中,大氣降塵主要有2個來源:一是來自農林復合生態系統外,主要由風力進行輸送,除了擴散范圍大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具備遠距離輸送的性能,破壞性強。二是近距離輸送。這種輸送模式多來源于下墊面湍流和局地氣候。與遠距離輸送不同的是,這種輸送模式能夠對農林周邊的土層造成嚴重的破壞。
與此同時,在農林生態復合系統構建的過程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農民的生產條件與生活環境,為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構筑一道天然屏障。事實證明,農林復合生態系統的構建,之所以能充分發揮出自身的防塵性能,其主要原因在于系統具備一定的小氣候特征與凈化性能。在整個農林系統內,農林結構能夠在風力到來時削弱風力,減小風力速度;且防風效能越大,越能保障土壤的濕度不受風力影響;在一些局地氣候條件下,農林能夠減輕塵埃的近距離輸送,同時還能吸附周邊的一部分塵埃,在抗御封殺降塵災害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4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
眾所周知,森林能夠憑借自身的優勢涵養水源,在整個自然水循環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面對自然降水,農林能夠憑借自身的根冠截留大部分的降水,同時還能通過枯枝敗葉將剩下的水源蓄留起來,有的通過農林的根系被吸收,而有的則通過蒸發返回大氣。相關研究表明,1 hm2森林一年能蒸發水8 000 t,以此來增加林區周圍空氣的濕潤度,增加降水,調節氣候。此外,農林還具備保持水土的功能。研究表明,當雨水達到500 mm時,泥沙的流失量為林區面積的100倍,大量的泥沙勢必會造成泥石流及山洪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而農林能夠憑借自身的優勢,通過枝葉減小雨水對土地的沖刷力,減少泥土的流失量,保持水土[4-5]。
3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及人類環保意識的提高,越來越認識到農林保護的重要性。在關系著我國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還關系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由此就要求相關部門能夠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在原有的基礎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將其落實到農林保護的各個環節,在確保農林保護質量的同時,還能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奠定基礎。
4參考文獻
[1] 何新華,徐為山.滇南少數民族農林生態結構多樣性與持續發展——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傣族為例[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1995(4):39-45.
[2] 任海,李高飛,申衛軍,等.發展廣東復合農林避免農業土地的荒漠化[J].熱帶地理,2004(3):231-236.
[3] 侯學煜.從生態經濟學觀點論開發皖中農業自然資源的某些戰略性問題[J].自然資源學報,1986,1(1):5-17.
關鍵詞:日本;電影;宮崎駿;《風之谷》;人類;生態環境
一.電影《風之谷》的介紹
1.電影《風之谷》的影響力
電影《風之谷》是由日本享有國際名望的動畫大師宮崎駿在上世紀80年代創造的作品,電影一經上映便風靡全球,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而宮崎駿也一舉成名,成為了全球公認的動畫大師,被譽為日本動畫界的“黑澤明”,而影片的女主角娜烏西卡更是連續十年排在日本動畫片最佳人氣角色的榜首,她的人物形象曾經整整影響了日本乃至全球青少年長達十年的時間。這樣的巨大成就在國際動畫影片屆都是極為罕見的。因此,宮崎駿以本片奠定了他在國際動畫片屆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
2.電影《風之谷》的故事背景
人類的工業文明已經十分發達,然而,“七日之火”的災難毀滅了人類的世界,人類的文明也隨之消逝。在一千年以后,地球上只剩下被銹跡和廢墟所覆蓋的大地以及被稱為“腐海”的腐爛海洋,森林里長滿著散發毒氣的孢子且正不斷地擴張。人類意識到了他們的生存將受到極大的威脅。在海邊,有一個山谷,山谷內有著500多人的小國家,由于山谷內一年四季都會有海風不間斷地吹過,所以將腐海中的毒氣都吹走了,對山谷起到了一個極佳的屏障保護作用,故稱之為“風之谷”。影片的女主角娜烏西卡就是風之谷的公主,他美麗善良、聰明警覺又不乏勇敢堅強,她擁有者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可以和王蟲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與交流,并化解它們與人類之間的矛盾,她更是傳說中穿著青色衣服在金黃草原上奔馳的“圣者”,為人類指引了一條光明之路,開創了新的世界。與之截然不同的是多魯美奇亞的公主庫夏娜,她野心勃勃,為了能征服世界,燒毀腐海,不惜一切手段。她先侵略了培吉特,挖出了具有毀滅世界力量的巨神兵。培吉特人為了報仇,也想出了令人發指的損招:他們用王蟲的孩子作為誘餌,引誘被激怒的王蟲攻擊占據風之谷的多魯美奇亞人。就這樣,風之谷、多魯美奇亞、培吉特與王蟲展開了一場生死較量。
3.電影《風之谷》故事解析
一天,一家巨大的飛船在和平安詳的風之谷失事,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在飛船的殘骸中拯救出培吉特的公主拉絲黛兒,拉絲黛兒囑咐她將飛船遺骸中的所有貨物全部燒毀后,就死去了。次日,風之谷就發現了能散發致命毒氣的孢子,并進行了一番仔細地清理行動。隨后,還發現了一個巨大的不明生命體,據猶巴打人的傳聞,他就是在一千年前毀滅世界的巨神兵,是多魯美齊亞人從培吉特市挖出來的,而在運往本國的途中飛船失事墜落在了風之谷。
不久后,多魯美齊亞的公主庫夏娜帶領軍隊入侵了風之谷,并殺死了娜烏西卡的父親――風之谷的國王基爾。為了能使風之谷不發生戰爭與死亡,娜烏西卡勸谷民投降,自己則答應與幾位谷民作為人質與庫夏娜一同前往培吉特市。
在飛船飛往培吉特的途中遭到了培吉特市的王子阿斯貝魯的襲擊,娜烏西卡乘坐的飛船也被襲擊起火了,于是她便和米特以及庫夏娜一起乘坐飛船上的備用機順利逃脫,并拯救了同行的作為人質的谷民。
在剛才的空戰中,阿斯貝魯的戰斗機被多魯美齊亞的飛船擊毀了,所以娜烏西卡乘坐滑翔翼去尋找他的蹤跡。正當阿斯貝魯被蛇螻蛄襲擊的時候,娜烏西卡正好趕到,并成功地解救了他。然而,在逃脫的過程中,蛇螻蛄猛地撞上了滑翔翼,娜烏西卡與阿斯貝魯與滑翔翼就都掉進了一片流沙地,并被流沙吞噬到了腐海的底下。娜烏西卡通過在腐海底下的仔細觀察,才領悟了:腐海的樹木是為了凈化人類污濁的世界而生長的,它們吸去人世界的毒氣,而蟲群們則是這座森林的守護者。他們將滑翔翼修好后,次日就離開了腐海。
在離開腐海后,娜烏西卡得知培吉特人正用王蟲的孩子來引誘成群的王蟲進功占據風之谷的多魯美齊亞人。于是,娜烏西卡及時救出了王蟲的孩子,欲將它還給王蟲們。同時,王蟲與多魯美齊亞人的戰爭已經打響了。多魯美齊亞人派出了具有毀滅世界力量的巨神兵,卻依舊無法對抗憤怒的王蟲們。正當成群王蟲向著風之谷進攻時,娜烏西卡帶著王蟲孩子出現在了王蟲面前。娜烏西卡一動不動的站在蜂擁而至的王蟲前,希望以此來化解王蟲的仇恨。然而,憤怒的王蟲卻猛地沖過來將娜烏西卡撞死了。不過,沒過多久,王蟲的憤怒就平息了,它們也停止了進攻,轉而向娜烏西卡身邊走近。隨后,王蟲們用觸毛將娜烏西卡的身體托起,觸毛散發著金色的光芒。于是,奇跡誕生了,娜烏西卡復活了,并且在王蟲的觸毛上行走。原來,娜烏西卡就是傳說中身穿青色衣服在金黃色原野上行走的圣人,拯救了風之谷。
二.電影《風之谷》提醒人類要保護生態環境
在影片中,人們都非常討厭腐海以及王蟲,尤其是多魯美齊亞的公主庫夏娜更是為了燒毀腐海而不擇手段,甚至挖出了曾經毀滅世界的巨神兵來對付王蟲。而實際上,腐海中的大樹不斷地吸取彌漫在空氣中的有毒氣體,它們將毒氣吸入自身而枯萎,并最終化無毒素的晶體來養育小樹苗,而王蟲則是保護腐海中森林的守護者,它們其實都以一種無私的犧牲精神來幫助人類凈化世間的污濁,卻得不到人類的理解,只有娜烏西卡一人體會到了大自然的寬容與慈善。大自然猶如一位以德報怨的圣人,而人類卻在她面前顯得格外的自私自利。
如今的人們一心要發展工業文明從而振奮經濟發展,他們濫砍濫伐,肆意開發自然資源,每天都會排放大量的工業廢氣。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不惜向他國發動戰爭,使得所到之處生靈涂炭,生態環境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嚴重破壞。電影《風之谷》無疑給人們敲響了警鐘,讓人們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后果,從而提醒人類要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而肆意妄為。
參考文獻
一、生態安全的主要概述
1.生態安全的基本含義
生態安全,指的是生態系統的主要結構是否遭到破壞,其內在的生態功能是否受到了損害。一個生態系統,如果自身提供的服務數量或者質量出現問題,就說明該生態系統的安全正在受到威脅,處于一種不安全的狀態。所以,生態安全一般包含雙層含義:(1)生態系統自身是否安全,內部結構是否遭到破壞;(2)生態系統提供給人類的服務是否能滿足人類具體的生存需要。生態系統問題是全球性發展問題,各種各樣的生態危機,是歷史發展和積淀的結果。生態系統出現危機,既有社會發展不足的因素,也有發展過快的原因。社會發展不足,人們就會破壞生態資源,去發展經濟;社會發展過快,人們更看重經濟利益,沒有深刻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2.生態安全的主要特點
(1)生態破壞不可逆性。生態環境的支撐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被破壞,就會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以目前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想要完全恢復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生態安全具有全球性。當前,世界處于全球一體化時代,生態安全和經濟發展一樣,也具有跨國界性質。(3)生態恢復具有長期性。生態環境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人類對生態環境施加影響,這種影響就會長期作用于人類的生產生活中。生態環境一旦出現問題,要想解決就需要付出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整個恢復過程具有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的主要特點。
二、中學地理教學開展生態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徑
1.結合教材內容及生活實際進行生態安全教育
中學地理教學,要讓學生正確認識到生態安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觀念。教師可以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內容,讓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觀念。比如,在講解自然資源保護這部分內容的時候,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的有限性,認識到自然資源的匱乏會嚴重危害生態環境安全。除此以外,教師還要在授課時聯系生活實際,讓教學更加具有廣泛性和針對性。某中學地理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生態災害的危害性及具體解決措施時,以1998年中國長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及我國淮河水污染為例,讓學生在學習時更有代入感。該教師還以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為具體事例,分析海嘯發生的具體原因,帶來的嚴重危害,如何進行防災及建立有效的災害預警系統。教師就這些問題與學生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清楚明白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加強生態安全意識。
2.牢固樹立生態安全的教育觀念
生態安全教育觀念的樹立是開展生態安全教育的根本條件,教師要在地理教學中貫穿生態安全教育觀,將其納入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這就要求中學地理教師自身具有較高的生態安全綜合素養和較強的生態責任感,在教學活動中挖掘出生態安全教育的素材內容,通過親自授課來達成生態安全教育的目標。中學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新型的生態安全教育觀念。
3.開展自主學習,加強學生對生態安全的認識
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作為典型的新興第三產業,旅游業更是贏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現階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注重物質享受,同時對精神享受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旅游業為了迎合大眾多種多樣的喜好,構建了多種旅游形式,生態旅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鑒于此,本文首先對加大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展開了分析,并對我國生態旅游資源保護中的不足展開了探討,最后有針對性的提出了解決意見,希望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加大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近年來,生態旅游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極大的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為旅游愛好者提供了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同時享受意想不到的美景。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促使生態、社會以及經濟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在這種情況下,生態旅游向多元化的方向前進已經勢不可擋。
多元化的生態旅游發展方向,需要更有效的開發和利用生態資源。而這一過程中,很容易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甚至產生無法彌補的后果。鑒于此,相應保護機制的建立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夠促使我國多元化的生態旅游資源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1]。
二、我國生態旅游資源保護中的不足
1.立法的滯后性
同生態旅游較快的發展速度相比,我國這一領域的法律建設力度明顯不足。現階段,針對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方面的立法幾乎沒有,這種現象導致我國相關部門在開發、利用、設計和規劃景區的過程中,都嚴重缺乏法律依據以及較強的監督和約束,因此混亂開發以及隨意規劃等現象越來越嚴重,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旅游資源。
從西方發達國家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經驗來看,法律制度的建設是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重要機制,例如,日本在旅游基本法則當中融入了旅游區景觀維護和旅游資源開發、培養等相關規定;美國在保護旅游資源的過程中,積極制定并落實了《國家環境政策法》等[2]。這些法律制度等都明確指出要加大旅游資源的保護力度,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各國還積極制定并落實了一系列輔助法律,如《野外旅游條例》等。與之相比,我國的旅游資源保護法律相對空白。
2.社區參與度低
現階段,西方國家在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加大了社區的參與程度,并將其作為生態旅游的一種全新的形式逐漸發展起來。這一生態旅游模式可以加大對當地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同時有助于對經濟漏損現象進行預防,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可持續性在自然中的實現[3]。由此可見,社區積極參與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當中的重要性。然而我國的多元化生態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嚴重缺乏社區的參與,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沒有專門的法律制度,鼓勵、引導并監督社區保護生態旅游資源的行為。在開發生態旅游項目的過程中,決策、施工、規劃等整個過程中,都沒有社區居民的參與;其次,生態旅游景區當中的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對旅游知識、生態保護以及自身的職責理解不夠深入和明確,因此忽視了自身在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保護中的重要性,在缺乏相關法律規定以及宣傳力度的基礎上,社區居民保護生態旅游資源的權利和義務無法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機制的構建
1.加強國家立法力度
首先,制定專門立法,對生態旅游活動進行規范。這一立法的構建,必須緊緊圍繞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這一核心,抓住旅游活動規律,對我國這一領域的未來發展進行整體的規劃和設想,并將其融入到國家相關法律制度當中。在將專門的立法應用于多元化的生態旅游當中時,不僅能夠從長遠的角度出發,規范我國的旅游業和旅游活動,同時還能夠推動我國旅游項目的健康發展;其次,對生態旅游資源法進行構建。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建立在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的基礎上[4]。針對我國生態旅游資源保護過程中,法律制度建設過程中的滯后性,積極構建有針對性的生態旅游資源法至關重要,它能夠促使我國這一領域立法層次得以提升,而法律實施過程中的權威性也將被充分的體現出來。
2.通過法律制度增加社區的參與力度
構建社區參與制度,通過法律制度增加社區的參與力度,首先應構建相關機制,確保社區居民能夠真正參與到開發、建設以及設計當地生態旅游項目的活動當中。社區居民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認識到自身的項目開發主體地位,并在日常工作中,將自身的監督職能進行充分的發揮,從自身做起,加大對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力度;其次,對生態補償機制進行建立。生態旅游項目所在地是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的主要地區,在開發和構建生態旅游項目的過程中,相關經營管理人員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對當地社區和居民實施一定的經濟補償,包括提供就業機會和為當地建設公共設施等[5]。這樣一來,能夠將生態旅游項目同當地社區居民的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提升社區和居民保護生態旅游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從而為加大多元化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力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森林文化;生態保護;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3.073
我國是人口大國,且國土面積十分遼闊。但是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卻極小,導致在森林資源方面,人均占有率較小。近年來,我國已經從“單方面向自然索取”轉變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保護生態環境意識,使得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日益減少。因此,我們要重視森林文化生態保護工作,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要一直堅持走下去,并要加大宣傳力度,讓人們都能對現如今的生態環境有明確的認知,加強其生態保護意識,為優化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1森林文化生態保護的現狀
目前,我國對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十分欠缺,由于要滿足社會和人們的日常需求,導致對森林的過度開發,使其面臨極大的危機。我國的森林覆蓋面積原本較少,再加之不斷的開發、濫砍亂發以及忽視可持續發展戰略,導致森林生態環境較為惡劣,大量物種瀕臨滅絕,木材資源嚴重匱乏,森林生態環境的現狀堪憂。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人們的生態意識較為淡薄。由于人類單方面向自然索取且不加保護,從而導致森林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有的地區甚至變成荒漠。現在即使是對森林生態環境加以保護,也很難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因此生態保護意識有待強化。
2森林文化生態保護的必要性
森林,又被譽為“地球之肺”,它的作用極其巨大,但與此同時,森林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全世界的森林覆蓋率僅占陸地系統的30%左右。因此,森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具有其他資源無可替代的生態效益,而且森林中有著極為復雜、繁多的生物種類,主要包括高大喬木、灌木、地衣苔蘚、草本植物,還有數量龐大的動物種群以及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種群等。森林具有復雜的結構、豐富的物種以及強大的功能,它自身就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生物圈,對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鞏固土壤以及改善水土流失問題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1 保護木材資源
森林的生態環境是生態建設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價值。因此要加強對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不僅可以保護稀少的木材資源,而且能體現出在生態建設方面的重要成果,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進行。
2.2 保護物種的多樣性
森林中擁有著繁多、復雜的生物種類,因此,保護森林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如果對森林造成嚴重的破壞,其中的物種必定也會受到傷害,多種生物也將瀕臨滅絕。因此,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可以保護物種不遭到破壞,為這些生物種群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2.3 良好的經濟效益
對森林生態環境進行保護,不僅可以使我國的資源產量能夠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還為國家節省開支,保證社會能夠長久穩定的發展,人們生活越來越幸福。
森林在陸地系統中的地位極為重要,保護生態環境,杜絕過度開發環境的現象,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念。相關部門應加大管理力度,對森林的利用、保護及開發進行系統的管理,優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
3森林文化生態保護的主要措施
3.1 樹立良好的生態價值觀
生態價值觀的確立是人類認識自我、認識自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樹立良好的生態價值觀,這將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奠定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思想基礎。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仍處于初級階段,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因此在森林文化生態保護方面也尤為重要。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滿幸福。要積極學習傳統的思想財富,挖掘其現實價值,不斷補充和豐富人們的生態價值觀。
3.2 完善自然環境保護機制
若要對森林生態文化進行保護,首先得有一套先進的自然環境保護機制。在保護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可以實行“獎懲制度”,對努力保護環境的群眾進行表彰或者現金獎勵,對破壞環境的人,根據其對環境的破壞強度,再具體分析判定。尤其是對環境破壞極為嚴重的人,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法律渠道解決。要實行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去約束不法行為,為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社會和諧而努力。
3.3 加大資源保護宣傳力度
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節約資源等方面,要不斷加大宣傳力度,讓人們都能充分意識到資源保護的重要性。使其對我國現如今的生態環境現狀有明確的認知,加強其生態保護意識,讓每個人都能為優化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在森林文化生態保護方面還應繼續努力,積極的完善生態制度,并加大宣傳力度。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載體,要將其傳承下去,福澤后世,因此我們更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讓森林生態的保護與我國社會的發展齊頭并進,再創輝煌。
參考文獻
[1] 張杰,徐波,那守海.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環境保護體系的構建[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