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海綿城市的定義

      海綿城市的定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海綿城市的定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海綿城市的定義

      海綿城市的定義范文第1篇

      觀規劃角度提出建議,以期更好地推動海綿城市的研究與發展。

      【關鍵詞】:海綿城市;水生態基礎設施;生態優先;雨水利用

      1、海綿城市的提出背景

      城市化的不斷加深則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其中水生態危機尤為突出。城市面臨的水生態問題遠不止洪澇災害,還有水資源短缺和水安全問題與之并存。反觀我國傳統城市建設模式,在應對內澇洪災和水安全問題的能力卻存在明顯不足。

      因此,在我國水生態環境惡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海綿城市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有效途徑,被專業領域學者提出和推廣,并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解決城市雨洪綜合管理的指導方針和戰略目標。

      2、海綿城市概念及意義

      我國《指南》中對海綿城市的概念進行明確定義: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該簡單概念背后隱含的深層內涵,可以具體分解為:一是,海綿城市面對洪澇或者干旱時能靈活應對和適應各種水環境危機的韌力,體現了彈性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思想;二是,海綿城市要求基本保持開發前后的水文特征不變;三是,海綿城市要求保護水生態環境,將雨水作為資源合理儲存起來,以解城市不時缺水之需。現代化城市建設過程當中,海綿城市的應用有利于解決水資源短缺、內澇頻繁發生、水生態惡化等突出問題,為建設海綿城市提供重要保障[1-2]。

      3、海綿城市發展歷程

      3.1國外研究發展歷程

      通過國外文獻研究發現,海綿城市的概念最早被澳大利亞研究學者用來隱喻城市對周邊鄉村人口的吸附效應。近年來,多有學者運用該概念來形象比喻城市吐納雨水的能力。Ignacio F. Bunster-Ossa用海綿城市來形容城市像海綿一樣處理雨洪自然事件問題的彈性能力,并以三個案例說明了從規劃到設計不同尺度的具體雨洪管理設計方法,包含雨洪滯留和過濾等景觀手法的應用。2015年 1 月,美國《晨報》(Morning Edition)也展_了建設海綿城市的討論 。國際上關于“海綿城市”的相關理念與政策很多,盡管這些理念的名稱不同,但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基本涵蓋:透水鋪磚、雨水花園、綠色屋頂、植草溝等雨水滲透、滯留設施,以及生物滯留池、濕地等雨水貯存設施。

      3.2國內研究發展歷程

      通過研究國內文獻研究發現,國內關于海綿城市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學俞孔堅和李迪華教授共同出版的《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交流》一書中最早將“海綿”的概念比喻自然濕地、河流等對城市旱澇災害的調蓄能力。

      在我國海綿城市概念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出現了多種概念名稱叫法,主要有綠色海綿、海綿體城市、生態海綿城市等,這些概念在改變傳統雨水排放模式、提高城市自然蓄水排水的能力、運用生態途徑解決城市水環境問題等方面展開了不同程度的探討研究,與海綿城市有著異曲同工的緊密聯系,最終在國家政策層面確定了海綿城市概念的統一和完善[1-2]。

      4、海綿城市構建途徑與措施

      主要分為水生態系統功能主體保護與修復和源頭管理與控制技術(區域低影響開發)。其中,水生態系統功能主體保護與修復主要包括:識別水資源保護生態斑塊、保護水系網絡及生態系統、修復已破壞的水生態斑塊及網絡、源頭管理與控制技術(區域低影響開發)等。根據城市降雨過程,區域低影響開發技術主要分為截留技術、促滲技術和調蓄技術3種。其中,截留技術是通過材料或者結構,將降雨過程中雨水形成徑流的速度減緩,通過增加雨水匯集的面積來達到延緩徑流目的的技術,如綠色屋頂及植物群落冠層截留等 [1-2]。

      5、研究進展現狀概述(共識與爭議)

      5.1三點共識

      海綿城市理論產生至今,學術界達成了以下三點共識:

      (1)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2)內澇和水體黑臭等一系列問題雖然最終表現在水體上,但是其產生原因涉及人類活動特別是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不能“就水論水”。解決問題必須在統一規劃的引領下完成,不是單一部門。(3)國外經驗是值得借鑒和總結的,但同時要注意的是,國內外城市規模、密度、居住習慣和發展水平不同導致的差異值得重點關注。

      5.2七點爭議

      2014年10月,《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頒布,使海綿城市圈形成了“灰色”“綠色”“灰-綠結合”三派鼎立的局面。爭議焦點大致總結為以下七點:(1)城市海綿概念可行性(2)綠地用來調節徑流的可行性(3)綠地承擔滯洪作用的可行性(4)城市保存雨水和充實地下水的方式(5)海綿城市解決水質污染問題的可行性。(6)建設海綿城市是否更省錢。(7)海綿概念是否可發展。

      積極利用綠色海綿體保護和儲留雨水是一項積極善意的發展,但前提條件是城市擁有充足的綠地,雨水沒有被污染。城市海綿體對治理洪澇能起多大作用,需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分析。我們不能把海綿城市當做是解決城市洪澇問題必須且唯一的靈丹妙藥,應該打破僵化的思維方式,站在更高的層面、更大的時空尺度上來觀察雨洪管理的問題

      結束語

      雨水不是負擔,而是寶貴的資源。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將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生態平衡納入設計理念中,建立海綿城市是我國城市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我國當前所面臨的資源

      問題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進一步表明我國建設海綿城市的必要性,因此,只有更好的將海綿城市設計與城市景觀設計結合起來,才能有效解決城市地表水存儲問題,減少城市生態環境惡化現象,進而促進我國現代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仇保興.海綿城市 (LID) 的內涵、途徑與展望 [J]. 給水排水,2015,41(3):1-7.

      海綿城市的定義范文第2篇

      關鍵詞:低沖擊開發;海綿城市;雨水利用;排水管理;綜合利用模式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33-01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54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推進,城市化進程明顯加速,尤其是近年來施行的“城鎮化”戰略布局,進一步促進了城市基礎建設的發展,但是相應的城市洪澇災害、雨水徑流污染、城市排水污染、水資源面源污染以及水資源匱乏等問題嚴重制約城鎮化發展,對我國城市生態和諧發展提出極大的挑戰。為了從根源上解決城市排水管理與水資源匱乏問題,有效提高雨水利用率,節約城市水資源,對城市生態環境進行妥善管理與改善,我國提出了“海綿城市”發展理論,從而通過充分利用雨水資源,解決城市水資源污染與匱乏難題。本文結合城市排水管理和面源污染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探索了“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生態和諧規劃和建設中的實踐應用。

      1 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理論

      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又稱為低影響開發雨水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西雅圖、波特蘭市等城市共同提出的一種城市水資源保護與改善方案。低沖擊開發雨水原理是通過設計小規模的、分散的水資源源頭控制,從而對城市強降雨所產生的徑流、面源污染進行有效處理,并且使開發區實現開發前與開發后的水文環境和循環狀態基本相似。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是一種以城市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城市發展與建設為依托,實現雨水徑流控制與雨水開發利用的綜合管理。

      低沖擊開發水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下三點:(1)以城市生態環境為根基,實現城市發展與自然共生;(2)以雨水尤其是暴雨徑流源頭管理為主,實現雨水資源再利用;(3)充分尊重和利用本地區的地貌特征、水文環境、氣候類型等自然特性,盡量減少對本地區的環境擾動與破壞。城市建設是一項源于自然、依賴自然,但又不斷改變著自然,對自然進行重新設計的工程。為了保證城市的健康發展,必須實現城市建設與自然發展動態平衡,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就是盡可能減少城市原有環境的破壞,實現城市雨水資源有效控制與利用。

      相關統計數據表明,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能夠有效減少城市暴雨徑流的30%~80%,延遲暴雨徑流峰值約5~30分鐘,從而對城市抗洪防澇,減輕城市排水網絡壓力,均起到重要作用。相比傳統的雨水控制與開發模式,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更加側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因此更適合科學發展觀的城鎮化發展戰略,為我國城市生態和諧規劃提供重要依據。

      2 “海綿城市”理論

      “海綿城市”理論源于行業內慣用“海綿”來比喻城市排水及雨水吸附能力,隨后采用“海綿”描述城市或土地調整雨水積蓄的能力,因此“海綿城市”概念在學術界得到廣泛的應用。盡管對“海綿城市”的定義并不一致,但是“海綿城市”理論的核心思想都是旨在城市的洪澇調節能力。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海綿城市”理論的研究與應用探索,先后在2014年和2015年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海綿城市試點工程建設指南》等官方文件,大力推動了我國海綿城市的探索與實踐。“海綿城市”理論是在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水敏感性城市規劃等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綜合性城市生態規劃與建設理論,為城市雨水管理、生態規劃與建設、自然發展等提供重要支撐。“海綿城市”理論將城市水環境和水生態作為根基,重點研究基于水環境和水生態的跨地域、跨尺度的城市規劃與建設等系統性問題。城市水問題的根本在于水生態環境整體功能的失調,例如大量的雨水沒有進入預定的排水網,而是形成城市內澇;水體面源污染問題嚴重等。因此,“海綿城市”理論不單單關注水資源本身,而是綜合考量水資源環境、水生態系統、水資源基礎設施、城市排水網絡等,并結合多種具體技術指導城市建設。

      傳統城市建設中雨水處理側重于雨水單向管理,即雨水過多時通過城市排水系統將城市內澇積水排到周邊管渠,甚至直接排放到農村簡易溝渠,以犧牲周邊地區為代價達到雨水管理目的。雨水過低甚至干旱時,綜合利用周邊水資源引入、人工降雨等緩解城市水資源匱乏。因此,傳統城市雨水管理模式浪費了大量雨水資源,而解決洪澇或干旱問題時,通過周邊溝渠的排出與引入,又會增加城市水資源面源污染風險。“海綿城市”在應對城市洪澇和干旱等環境變化時,具有良好的彈性,能夠利用各種自然環境的優勢,抵消自然環境的劣勢。城市雨水過多時海綿城市能將多余的雨水資源吸收、過濾、凈化,存儲,實現雨水資源再利用;城市干旱時可通過釋放存儲的雨水資源緩解城市干旱,同時降低城市對周邊地區水資源的依賴程度。所以“海綿城市”在處理城市雨水資源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通過自然途徑和人工基礎設施干預,可進一步提高城市防澇抗旱的能力,對城市生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在“海綿城市”理論城市規劃中的實踐

      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與“海綿城市”理論在處理雨水資源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海綿城市”許多實現的途徑必須依靠低沖擊開發雨水技術,因此二者對城市規劃與建設具有重要影響。自從低沖擊開發雨水理論和“海綿城市”理論提出后,我國已經開展了相關技術試點工程,如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黑龍江哈爾濱群力國家濕地公園、天津橋園濕地系統、秦皇島濱海生態修復城市海綿系統等,通過試點工程的建設與實施,進一步驗證了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和“海綿城市”理論的正確性和可行性。本小節將結合我國城市規劃和建設實際情況,探索基于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在構建“海綿城市”中的應用。

      3.1 城市道路規劃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運輸的“大動脈”,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城市道路規劃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城市道路越來越寬闊,一旦遭遇暴雨,道路面水流量較大,道路及周邊垃圾等污染物隨雨水流動,極易造成面污染,對城市雨水資源產生影響。另外,暴雨導致城市內澇,道路積水嚴重,會嚴重影響城市交通,尤其是在惡劣天氣下將會對城市居民帶來不便。因此,城市道路規劃是關乎城市生態健康發展的關鍵。

      利用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對城市道路進行規劃,在保證城市道路暢通和基本功能的基礎上,要加強道路兩側及周邊綠化建設,通過建設道路綠地、透水路面、低沖擊開發雨水樹池等,減少道路雨水流量,增強道路吸收雨水能力。利用道路周邊綠化帶建設下凹的海綿系統,促進雨水徑流進入海綿系統,并對雨水進行過濾、凈化和存儲。綠地的應用,有效控制了道路雨水污染,從而提高了城市雨水環境和質量。

      構建新型透水路面,可提高暴雨徑流滲入城市道路海綿系統的能力。透水路面要優先考慮應用在人行道,同時配合使用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樹池,這樣可保證暴雨后人行道雨水徑流能在較短時間內徹底排干,方便行人雨后行走。在城市道路污染嚴重的地段,要慎重考慮透水路面的使用,道路海綿系統要強化雨水過濾和凈化功能,提高道路污染下雨水的水質。

      3.2 城市水系統規劃

      城市天然雨水常用的凈化場地主要有濕地、河塘、湖水等,利用天然水系凈化雨水不僅凈化效果顯著,而且不需要過多人工建筑設施的干預,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節約成本。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城市水系統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建設。利用城市現有的濕地、河塘、湖水等水系統作為雨水凈化場,將城市廣場、綠地、公園等建設成具有一定城市雨水存儲和過濾功能的雨水滯納場地,形成完善的城市水系統。

      為實現城市水系統的作用,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嚴禁居民或相關單位私自填埋城市低洼河溝和小型池塘,防止因河塘填埋造成城市防洪抗旱功能下降。對于已經填埋的池塘或河溝,應綜合考慮城市規劃的需求,并結合城市生態發展的實際情況,適當進行填埋恢復及生態重建;(2)突破傳統城市規劃理念,開放城市廣場、公園、綠地等設施的建設,盡量將這些設施與城市水系統構建聯系,提高城市廣場、綠地、公園等公共場所的雨水吸納與排水能力,形成城市水系統的重要輔助支撐;(3)充分考慮城市水系統建設與周邊生態環境的融合,將城市空間布局、地域環境、雨水管理等因素納入城市水系統構建條件,在充分利用城市生態環境下推廣水系統的構建與利用。

      3.3 城市雨水管理規劃

      從微觀角度來看,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在城市雨水管理中主要是依賴水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城市河塘來說,要實現雨水管理,首先要將城市雨水徑流引入城市河塘,形成城市雨水的匯集區。此外,為保證河塘的蓄水能力,還要確保具有良好的排洪渠道,而且排洪時并不會犧牲周邊或農村排水系統。城市河塘還要具備雨水凈化能力,這樣就形成了雨水吸納雨水存儲雨水凈化雨水再利用的良性循環。

      在雨水管理規劃中要充分利用城市各個地形的優勢,達到因地制宜的雨水管理效果。在利用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良性科學地利用自然,注重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雙重保護,實現城市的生態和諧發展。

      4 結語

      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和海綿城市理論是城市現代化規劃和建設的重要進步,在生態城市的建設和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在城市規劃中,充分利用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和海綿城市理論,構建完善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統,充分發揮城市雨水在城市水資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為構建生態和諧健康發展的現代化城市提供理論依據。本文通過分析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探索了海綿城市建設,為推動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鄒韻.基于低沖擊開發理念的城市雨水利用策略研究 [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

      [2] 裴古中.低沖擊開發技術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J].市 政技術,2014,32(5).

      海綿城市的定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生態旅游城市濕地生態文化生態環境資源保護

      濕地是地球上三大重要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腎”和“天然物種庫”,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城市濕地作為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服務功能,在城市的環境調節、資源供應、災害防治,以及人居環境美化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隨著人口的劇增,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導致城市濕地面積急劇減少,并且呈現出嚴重破碎化和生態急劇退化的趨勢,嚴重地影響了城市的生態、人文和人居環境。從生態文化的視角科學認識濕地,合理開發和保護濕地資源體系,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 城市濕地的概念及其特點

      由于濕地性質的復雜性、種類的多樣性和分布的廣泛性,科學界對此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國際上使用比較廣泛的是《濕地公約》中關于濕地的定義:“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這是一個以管理為目的的廣義的濕地定義。從定義可以看出,濕地是一類既不同于水體、又不同于陸地的特殊過渡類型生態系統,為水生、陸生生態系統界面相互延伸擴展的重疊的生態交錯帶,最突出的特征是由水因素主導的生態系統。

      城市濕地是一個新的概念,誕生也就十來年,它是城市化進程中針對日益惡化的環境提出來的。對于城市濕地的內涵有多種理解,但其共同的觀點是:城市濕地是分布于城市(鎮),受城市影響,在生態學屬性、景觀格局和功能服務等方面已明顯不同于自然濕地的人工、半人工或城市建設中殘留的自然濕地。由于濕地類型多樣,城市濕地包括了城市區域之內的海岸與河口、河岸、淺水湖沼、水源保護區、自然和人工池塘,以及污水處理廠等具有水陸過渡性質的生態系統。

      城市濕地是以自然景觀為主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與鄉村或荒野的“自然濕地”相比,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社會和生態服務功能為主。物質生產功能弱化,非物質生產功能相對增強。二是安全防護地位突出。由于城市人口聚集、經濟發達,城市濕地在環境調節和自然災害防控方面的意義更為突出。三是文化教育優勢體現。提供體閑娛樂和環境教育方面服務。因此,城市濕地是城市生態基礎設施或綠色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生態安全的保障和城市文明的象征。城市濕地保護與恢復不僅影響到城市的水安全和生態安全,而且可以充分彰顯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二 城市濕地體現的生態文化價值

      城市濕地分布在城市及其周邊地區,與其他城市系統不同,具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特殊功能,從生態文化方面總結,具有較高的環境保護、觀賞游憩和文化科學等價值。

      1.生態保護價值

      濕地和綠化系統共同構成城市之“肺”,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保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濕地在控制防洪和凈化水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在降水季節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勻的情況下,通過天然和人工濕地的調節,避免洪澇災害發生,保證城市生產和生活水源的穩定供給。

      對于整個城市來說,濕地的蒸發可調節區域小氣候,減少城市的“熱島”和“干島”效應。據觀測,濕地蒸發是水面蒸發的2~3倍。蒸發量越多,導致濕地區域氣溫越低。強烈蒸發還可導致近地層空氣濕度增加,從而降低周圍地區的氣溫。同時,通過濕地植物的吸收可以改善城市空氣質量,降低噪聲。利用濕地的水凈化功能建立與污水處理相配套的濕地系統,不僅能有效地凈化污水,同時還可利用污水中的水肥資源促進水生植物的增產,節約資源,使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或資源化,達到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應。

      2.觀賞游憩價值

      城市濕地作為一種生態系統和景觀類型,水體、坡岸和陸地相結合的水陸鑲嵌格局,使城市具有顯著的景觀特異性,體現出城市的景觀多樣性,表現出賞心悅目的自然風光,讓人感覺舒適怡然,滿足人們的親水心理。城市濕地一般來說是城市中自然環境受人干預最輕的區域,是城市居民和旅游者回歸自然的良好場所。無論是在濕地公園中散步、騎車、劃船和其他健身活動一般都能得到比城市其他空間更佳的健身效果。

      城市濕地景觀中的水體以其活躍性和穿透力成為景觀組織中最富有生氣的要素,集中體現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積蘊和豐富的物質文明。在人類活動的作用下,它不僅是單純的物質景觀,更是城市中的文化景觀。通過對濕地特有文化資源的發掘和更新,能夠很好地保護城市的文化生態。以城市河流水系為景觀構架,建造和發展濕地斑塊為鑲嵌,能夠充分展現水系交融、綠色輝映的生態網絡。利用濕地建設的濱水景觀能給人以強烈視覺效應的濱水景象。通過節點的對位、景觀通道的引導,形成有韻律的空間序列,使濕地空間結構與城市整體空間結構相呼應。

      3.文化科學價值

      海綿城市的定義范文第4篇

      【關鍵詞】城市濕地;功能;問題;保護措施

      前言

      城市濕地是寶貴的城市資源之一,是城市綠地系統中重要的構建者,也是城市生態環境重要的調節者。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加大了城市環境的生態承載壓力,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的頻繁的負面影響不斷增大,城市濕地遭到破壞。有的地塊墾為農田、牧地;有的成為垃圾堆放地;同時城市濕地也存在商業性過分開發的現象。在城市濕地周邊大量建筑人工景觀的同時,干擾了動植物習性,導致種群的數量和類型下降,影響生態環境的發育與穩定。城市濕地出現了污染嚴重,濕地面積逐漸退化等一系列的生態問題。保護城市濕地已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對城市濕地的開發利用、保護、恢復及重建問題的探討與研究顯得非常重要和緊迫。

      1 濕地的定義

      不同的學科對濕地有不同的定義,《濕地公約》中給濕地的定義是:不論其為自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同時,還包括鄰接濕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區域以及位于濕地范圍內的島嶼或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水水體。按此定義,城市內絕大多數的河流和湖泊、池塘等均屬于濕地范疇。

      2 城市濕地的功能

      城市濕地之所以寶貴,最重要是它具備了城市自然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眾多生態服務功能,在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決定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1 蓄水防洪,凈化水質。濕地在控制防洪、凈化水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在降水季節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勻的情況下,通過天然和人工濕地的調節,儲存過多的雨水,避免城市發生洪水災害,保證城市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穩定水源。

      2.2 保持生物和遺傳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在城市建設中具有特殊作用。濕地在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賴濕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動植物極為豐富,生物多樣性越豐富,其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越好。濕地是重要的遺傳基因庫,對維護野生生物種群的生存、篩選和改良均具有重要意義。

      2.3 調節區域氣候,提高城市環境質量。濕地可影響小氣候,濕地的蒸發作用可保持城市的濕度和降雨量,使區域條件穩定,城市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在有城市森林的濕地中,大量的降雨通過樹木的蒸騰和蒸發,返回到大氣中,然后又以降雨的形式降到城市森林周圍地區,如果濕地被破壞,區域的降雨量就會減少,城市的空氣就會感到干燥。濕地可以降解污染物,達到凈化城市環境的作用,如濕地植物香蒲、蘆葦都被成功地用來處理污水。

      2.4 涵養城市水源,提供城市用水。水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態要素,濕地是人類發展工農業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城市的濕地在輸水、儲水和供水方面發揮著巨大的效益。

      2.5 為城市居民提供休息、娛樂和教育場所。濕地具有自然觀光和旅游等方面的功能,不少濕地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如杭州西湖是著名的風景區,除可創造直接的經濟價值效益外,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合肥的逍遙津和包河、蕪湖的鏡湖、安慶的菱湖,在美化環境和調節小氣候、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3 城市濕地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城市濕地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目前城市濕地還面臨著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污染加劇、面積減少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擴大,大量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農藥和化肥等排入城市濕地,使濕地遭受污染,面積逐漸萎縮,景觀呈現破碎化。中國濕地種類最豐富,但遭破壞嚴重。現國家已經制訂了天然濕地的“零損失”制度,旨在保護濕地資源,防止天然濕地面積的進一步縮小。

      3.2 生物入侵、原種消失

      城市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和可視性是城市濕地休閑旅游功能的基礎。近年來,由于人們對城市濕地景觀多樣性的要求,大量的外來物種被盲目引進,致使一些鄉土植物在競爭不過的情況下大量死亡甚至滅絕。大量外來物種的入侵,也使濕地原有的食物鏈遭到破壞,使濕地生態系統抗逆境干擾能力下降,不僅使濕地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也使濕地的天然物種庫永遠失去了這些寶貴的基因。如:北京漢石橋濕地,葎草和野大豆的大量入侵其蓋度一度達到95%,使得本地植物蘆葦的生長受到限制,甚至死亡。嚴重地破壞了原有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

      3.3 過度挖掘、湖泊淤積

      由于城市濕地承擔著一個城市生態兼人文旅游景點的特殊性,就要求在濕地內修建許多人文及民俗景點和公共服務設施。這些地點的修建必然要占據一定的土地。在沒有足夠土地的情況下,人們只好圍湖造地,過度的挖掘就可能導致濕地沼澤化程度加劇,水面萎縮,水量減少,湖泊淤積,致使種群競爭加劇,生物多樣性銳減。還有一些是因為人們盲目地追求經濟利益導致濕地面積的萎縮。

      3.4 人為破壞、功能降低

      城市濕地是城市的生態屏障,并具有很高的休閑旅游價值。但遺憾的是,在開發利用以及觀光旅游的過程中,人為破壞現象很嚴重,如許多城市邊緣的河岸與海岸被堆砌成高高的水泥墻,人為地束縛了江水、河水與海水,影響了河灘、海灘的發育,景觀可視性下降,同時不利于防洪、防風暴;另一方面,許多工程(如沿海景觀大道)直逼沙灘、海岸,在破壞景觀的同時,還干擾了灘涂發育及水鳥的棲息和覓食。此外,在一些城市邊緣濕地自然保護區,至今仍有不少違法活動,如炸山采石、圍捕鳥禽,導致鳥類種群數量下降,嚴重影響了城市濕地休閑旅游功能的實現。

      4 城市濕地的保護措施

      4.1 加強立法。制定出與濕地資源保護管理相關的專項法律、法規,從法律的角度出發,在濕地的開發利用、居民的日常生活行為等方面,保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使城市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日常使用有法可依,有利于城市濕地的管理和規劃的可持續性發展。

      4.2 合理規劃。城市的建設規劃中,應對現有的城市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系統的研究,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以確保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防止人為的干擾和破壞。

      4.3 建立監管機制。建立起城市濕地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對城市濕地的生態波動和環境變化進行動態的監測和控制,維護城市濕地的生態穩定,使城市濕地的保護從被動的恢復重建狀態轉變到積極調控、積極協調的狀態。

      4.4 生態文明的宣教。廣泛開展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廣大城市居民對濕地的認識,增強群眾保護濕地的意識和自覺性,積極引導廣大市民參與保護城市濕地生態的活動。

      4.5 加強城市水資源管理。城市水資源是城市濕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將城市濕地的合理開發利用納入城市水系的系統規劃和管理體系中,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加強對城市濕地水資源的污染控制和防治,合理配置水資源,調整城市用水結構,提高水資源有效利用率,確保城市濕地的水面積。

      5.結語

      城市濕地是最寶貴的城市資源之一,它是城市綠地最重要的構建者,同時也是城市生態環境最重要的調節者。但當前,城市濕地還存在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最突出的就是污染嚴重,濕地在逐漸退化。保護濕地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中國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我們還需要在濕地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上多下功夫,建立嚴格的法律法規并加大宣傳。眾多濕地公園成功建立的實踐已向我們表明:充分認識濕地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采取實際行動,將會使城市濕地建設成為非常優美的生態場所,使之成為眾多水鄉城鎮最靚麗的風景區和旅游區。

      參考文獻

      [1]國家林業局.中國濕地保護行為計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海綿城市的定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態景觀;綠色景觀材料

      1.綠色景觀材料

      目前,“材料”二字被普遍認為是人類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構件、機器或其他產品的那些物質。材料是物質,但不是所有物質都可以稱為材料。更常見的兩種分類方法則是結構材料與功能材料。

      筆者試圖拓展“綠色景觀材料”這一概念。廣義的來說,即實現和組成某種物品或者某種精神存在的媒介,其包括精神與物質兩個層面的含義,而應用材料的過程即是一種設計的過程。從這個理解角度來看,在景觀設計項目實踐的過程中,不光木材、鋼材與玻璃是材料,土壤、水與植物動物等自然存在物更是材料,因為這些都是構成景觀的元素,都是景觀的結構或者功能材料。由此,筆者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即“自然存在即材料”,該命題的成立在景觀及相關學科方面,而并非是無限制的語義擴大。從某些程度來看,自然存在物作為一種更為環保低碳、天然的“材料”,對景觀的組成及功能構成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2.廣義綠色景觀材料的探索

      《牛津園藝指南》中寫道:“景觀是將天然和人工元素設計并統一的藝術和科學,運用天然的和人工的材料―泥土、水、植物、組合材料―景觀建筑師創造各種用途和條件的空間①。”

      此處探討的材料僅限于建筑和景觀建設中用到的材料。此處筆者將之定義為:在人類建造建筑以及景觀、園林、甚或其它設施、土工等時進行了人為加工,以使其服務于人類目的的相對均質的物質實體。這里需要強調幾點,以確定本研究的范圍,而不至于使之無限制擴大而失去意義:一是材料的人為操控性:沒有受到人類影響的,自然存在或雖受到人類影響,但并非有意識影響的東西,此處也不將其稱為材料。比方自然生長的樹木、礦產、光線,以至于沒有受到人主觀加工的能量(風、陽光)②。

      由上述論述可見,上文中所述“自然存在即材料”、“廣義景觀材料”并非空穴來風,雖然由于種種原因限制,論證較少,但這確實是基于前人研究的實事科學依據的一種大膽、有根據的推理。

      3.基本廣義綠色景觀材料

      3.1土壤

      廣義綠色景觀材料基本分布在人類肉眼可見的范圍之類,由自然存在不經人類加工的物質組成,其不光微觀的指某一株植物,更囊括包括景觀項目區域范圍內整體的土壤、水和大氣等物質。本文甄選兩個國家濕地公園作為論述案例,也由此可見廣義綠色景觀材料在生態景觀項目中占有決定性的重要地位,該概念也更多的用于生態景觀項目實踐。

      近年來,城市澇災給城市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害,并危及生命。城市雨洪公園的誕生,為解決城市澇災指明了一條出路,一條通過生態和景觀設計來解決常規市政工程所沒能解決的更有效的途徑。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首個雨水公園在哈爾濱群力新區出現了。

      場地原為濕地,但由于周邊的道路建設和高密度城市的發展,導致該濕地面臨水源枯竭,濕地退化,并將消失的危險。土人的策略是將該面臨消失的濕地轉化為雨洪公園,一方面解決新區雨洪的排放和滯留,使城市免受澇災威脅,同時,利用城市雨洪,恢復濕地系統,營造出具有多種生態服務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實踐證明,設計獲得了巨大成功,實現了設計的意圖。其設計策略是保留場地中部的大部分區域作為自然演替區,沿四周通過挖填方的平衡技術,創造出一系列深淺不一的水坑和高地不一的土丘,成為一條藍-綠項鏈,形成自然與城市之間的一層過濾膜和體驗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進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經過水泡系統經沉淀和過濾后進入核心區的自然濕地山丘上密植白樺林,水泡中為鄉土水生和濕生植物群落。高架棧橋連接山丘,布道網絡穿越于丘林。水泡中設臨水平臺,丘林上有觀光亭塔之類。創造豐富多樣的體驗空間。建成的雨洪公園,不但為防止城市澇災做出了貢獻,同時為新區城市居民提供優美的游憩場所和多種生態體驗。同時,昔日的濕地得到了回復和改善,并已晉升為國家城市濕地。該項目成為一個城市生態設計,城市雨洪管理和景觀城市主義設計的優秀典范。

      筆者認為,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的“海綿理論”極大的減少了市政管道的壓力,以土壤與自然根系減緩雨水滲透速度、自然儲水,全面剔除硬質鋪地對城市內澇的負面影響,是一次理想的“零添加“的嘗試。然而,其理念的基礎是以土壤作為實現該項目的最大構成元素,以土壤的天然固有屬性――孔隙結構作為“海綿”的結構基礎,這便是將土壤作為了該項目的最大的綠色景觀材料,革新了綠色景觀材料的性質與定義。

      3.2 水

      水是支撐地球生命系統的重要基礎,是生態環境的核心要素,水生態系統不僅提供了維持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基礎產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還起到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生態過程與區域生態環境的功能。

      在論述以水作為廣義綠色景觀材料來使用時,濕地公園類別的景觀設計項目就是最佳的實例。濕地是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體者,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降解環境污染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③。

      由上組圖2可見,項目在湖面景觀布置、沿岸旅游景點的開發設計、水路交通路線及水上交通工具的設計等方面均做足“水”文章,著力為杭州西溪濕地④項目營造出江南水鄉的主題基礎特色。將項目設計得景色旖旎、特色鮮明,有別于其他生態公園,為喧囂城市里來此的游客帶來了寧靜優美的游覽感受。

      在杭州西溪濕地的景觀項目中,我們可以發現設計者將“水”作為景觀的主體,植物、動物、人類依水而生,以水為底構成一幅幅美景。在此項目中,水已然成為最大的綠色景觀材料,從而成就了這個聞名學術與社會各界的景觀項目。(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約翰?O?西蒙茲,俞孔堅等譯[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何新聞著.環境景觀設計―材料結構與運用[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注解:

      ① 牛津園藝指南. 羅賓?萊恩?福克斯,

      ② 吳家欽的植物作為景觀視覺的特性研究,北京林業大學,2004,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亚洲免费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熟妇av午夜无码不卡|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不卡| 亚洲AV成人无码网天堂|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影院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狠狠色婷婷狠狠狠亚洲综合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亚洲第一精品电影网|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视频| 456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亚洲?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在线| 亚洲一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 亚洲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在线电影你懂的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