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聯系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聯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聯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聯系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聯系范文第1篇

          一、應對金融危機與對外開放的關系

          從經濟運行的角度看,在貨幣信用制度下,產品供給與產品需求的脫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為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爆發提供了可能性。不管是實體經濟的供求失衡,還是虛擬經濟中的資產價格泡沫,只要蓄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的爆發。經濟學已經對產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根源做出了深刻的解釋。

          從大歷史觀的角度看,金融危機是人類經濟運行不可或缺的周期性調節機制,是緩和或化解全球經濟基本矛盾的重要渠道。在當今產品過剩和買方市場的格局下,全球經濟存在著生產能力過度擴張與全球消費有限增長之間的基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給方,即限制供給的過度增長。在供求矛盾積累過程中,要么通過并購來約束生產能力的過度擴張并淘汰部分以落后工藝技術所支撐的生產能力,以緩解矛盾;要么通過金融危機來強行消滅部分生產能力,并大規模集中淘汰過時陳舊的技術,為下一輪技術創新創造條件。顯然,前者只能治表、但社會成本很小,后者調整力度很大、社會成本高昂。可見,金融危機是強制性地緩解經濟矛盾的一種方式。

          正因如此,盡管發生在美國的次貸危機演化為全球金融危機,具有了廣泛而嚴重的全球影響,是在各國經濟聯系不斷加強、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一國的經濟矛盾向其他國家轉嫁和擴展的結果,但把全球金融危機歸因于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卻是站不住腳的。全球化只是使金融危機具有了新的表現形式,但全球化和對外開放并不是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

          如果沒有經濟全球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當然不會發生全球金融危機,也不會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沖擊。但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表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國際分工的深化,社會總資源的配置必然要通過世界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流動跨越國家的界限,市場經濟日益具有國際性,國際貿易不斷擴大,跨國投資不斷增加,包括銀行貸款、票據融資和債券發行在內的國際金融市場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全球化促進了國際分工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發展,加速了商品、資金、信息和勞動力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加快了知識和技術傳播與擴散的速度,密切了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提高了全世界資源配置的效率,導致了社會財富的日益增長。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它們更多地獲得資金尤其是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加快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有利于它們更好地利用自身優勢,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外經濟貿易;有利于它們更快地得到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發揮后發優勢,實現技術跨越。對于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如能加以正確引導和駕馭,可以促進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因此,盡管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資本的全球化,但經濟全球化代表了人類社會的光明未來。我國也是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的主要受益者。

          不僅把全球金融危機歸因于經濟全球化是錯誤的,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排斥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也是沒有出路的。排斥對外開放,可以規避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同時也必然阻礙發展,陷入落后與貧窮。只有完善對外開放管理體系,建立有效管理全球化經濟的制度體系,才能最大限度減少金融危機的沖擊;各國只有在加強國際協調合作中,協同行動,避免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維持多邊貿易規則的正常運行,才能盡快恢復國際貿易的活力,避免包括出口需求在內的社會總需求深度下滑,早日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

          二、保增長與保就業、發展加工貿易的關系

          在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出口需求下滑,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抬頭,我國出口由人世后2002~2007年年均增長27.5%下降到一位數的增長甚至零增長,而目前為出口進行生產的勞動力已經超過1億人,就業競爭更加激烈,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企業大量撤離、關閉,內地也有一些企業開始裁員,失業壓力不斷上升。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2008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但這并未包括城鎮未登記失業的情況,更沒有反映農民失業情況。前不久,由農業部組織的抽樣調查中,根據農民工輸出較多的15個省、150個村的情況看,全國外出打工的1.3億農民工中,返鄉率38.5%,60.4%是正常的春節探親,39.6%失業回鄉,失業比例15.3%,有2000多萬人。金融危機不僅使大量農民工失業,加劇農村失業問題,而且許多城鎮的企業在收縮業務、調整職能部門中裁員,城市的失業問題也同樣在加劇。在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的過程中,保就業理應成為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也應該成為政府干預的首選目標。

          保增長應該作為增加就業機會的手段,而增長本身不是目的。一般而言,通過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率,可以提供一些就業機會。奧肯定率描述了經濟增長與失業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經濟增長率提高可以降低失業率,但“奧肯定率悖論”也比比皆是,高增長與高失業并存的現象并不鮮見。這是因為:資本有機構成不同,同樣的投資對就業的需求就不一樣,資本有機構成越高,對勞動力的需求越少;資本有機構成越低,對勞動力需求越大。如果經濟增長主要是由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增長拉動的,增長對就業的貢獻就小。伴隨著社會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產生擠出就業的效果,如果擠出就業大于新增就業,不僅不會增加就業,反而會在經濟增長中伴隨失業率上升。另外,投資、消費和出口的增加反映為增長,但在經濟危機、企業庫存超出正常水平的情況下,投資、消費和出口增加往往是企業消化庫存、庫存下降的過程,企業不會馬上增加雇員。

          為了降低失業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不僅要保增長,更應該考慮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嚴重沖擊的條件下,要放棄理想主義的主張——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附加值低,限制其發展,人為增加其成本、降低其利潤率,逼迫其轉型,而應該幫助其度過難關,在財稅、金融信貸政策上繼續給予支持,以保持或增加就業;應該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資本技術構成較低,同量資本如果投資于若干中小企業,會比投資于資本技術構成高的大企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應該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的經營目標單一化——追求收益最大化,在勞動力價格便宜的條件下,它會選擇使用勞動力替代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對就業貢獻更大。還應該運用財政稅收、信貸政策等,幫助返鄉農民工創業,幫助城鎮失業者創業;鼓勵企業縮短工時、減少裁員。

          從長期看,一方面,中國每年還有約600~700萬的農民從土地上走出來進入非農產業就業,形成龐大的、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的供給,這一過程至少還要持續十到十五年,即務農勞動力僅需1.8億左右,上億農民需要轉移出來。在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的過程沒有結束之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基礎就不會改變,人為排斥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政策就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在我國工業化加速發展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企業競爭加劇、市場集中度提高、社會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而企業的兼并、重組,以及技術進步,又會不斷擠出就業。在我國大部分產業還沒有形成企業適度規模經營和適當集中的市場結構的情況下,失業問題就構成我國的長期問題。因此,在經濟發展中尋求降低失業率,應該成為我國的長期戰略性課題。

          三、擴大內需與擴大外需的關系

          受金融危機影響,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放慢,甚至出現下滑。據IMF1月28日的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僅能增長0.5%。發達國家下降2%,其中,美國下降1.6%,德國下降2.5%,日本下降2.6%,法國下降1.9%,英國下降3.1%。唯一增長的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增長速度降為3.3%。全球將會出現5100萬人失業。

          由于全球經濟增長下滑,我國主要的貿易伙伴歐盟、美國、日本經濟衰退,全球失業上升,海外市場需求明顯下降,全球貿易增長放緩,我國的出口增速迅速回落。在我國出口依存度已經超過35%的情況下,出口增速下滑使出口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吸收就業的能力減弱,加劇國內經濟困難。為了彌補外需下滑,擴大內需是不可或缺的選擇。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

          內需包括國內投資需求和居民最終消費需求兩個方面。增加投資可以擴大內需,但投資的增長必須與最終有效需求相適應,否則,又會造成投資過剩。因此,擴大內需的根本在于擴大國內居民的最終有效需求。而居民最終有效需求的增長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居民支付能力提高,二是需求意愿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和購買力提高了,又愿意花錢消費,消費需求才能增加。要提高居民支付能力,就必須增加居民的稅后可支配收入;要提高居民的需求意愿,就必須減輕未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改善居民的風險預期,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擴大居民有效需求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2008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8.4%、8.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比上年同期增加4.8個百分點。但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預期普遍不樂觀,2008年人民幣存款增幅快速上升,居民儲蓄存款增加4.63萬億元,與2007年相比增長4倍。而居民儲蓄存款快速上升蘊含著潛在消費轉冷的壓力。改善居民的風險預期困難不小,仍需政府長期努力。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聯系范文第2篇

      自2008年華爾街爆發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衰退再次爆發。世界上發生了許多大事:阿拉伯之春,卡扎菲之死,歐債危機,拉登被擊斃,制裁敘利亞,美伊關系惡化,奧巴馬重返亞太,把美國和加拿大排除在外的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成立。一時之間,這個世界好不熱鬧。仔細分析,這些事件的發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內在聯系的。而這些恰恰是我們進行教學的好素材,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這些熱點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1.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觀點

      例如我在教學中結合上兩次重大世界經濟危機的史實來幫助學生理解經濟決定政治。上一次世界經濟危機華爾街股市崩潰引發世界經濟大蕭條,歐洲多國經濟步履維艱,國內矛盾日益尖銳,平民暴亂不斷,各國政府內閣動蕩。例如法國從1929年11月塔迪厄第一次組閣到1935年5月議會選舉,法國共更換了8屆內閣,都因無力應付經濟危機先后下臺,每屆平均任期不到4個月。如今華爾街爆發金融危機,美債務屢創新高,美元出現了信任危機,歐盟也爆發債務危機,歐元面臨破產的挑戰,世界經濟衰退再次爆發。西班牙、希臘、意大利更換總理,日本首相走馬燈似的換人,法國的總統因為危機的爆發沒能連任……

      2.世界不是孤立的,歷史事件的發生是有其內在聯系的,讓學生發掘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

      上一次經濟危機后,主要國家政府動蕩之外,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也掀起了反對帝國主義轉嫁危機的斗爭,出現了新的反帝。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關稅戰、傾銷戰和貨幣戰導致資本主義世界的不斷分化,出現了各種貨幣集團和經濟集團。1933年6月,66個國家在倫敦召開世界經濟會議,試圖穩定貨幣,實行關稅休戰,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團之間的對立越來越尖銳。在資源戰日益激化的情況下,資源自給率較低、金融力量相對薄弱的德、日、意逐漸相互靠攏,形成了法西斯集團;而壟斷了國際市場、資源相對雄厚的英、美、法面臨著法西斯國家的爭奪,逐漸捐棄前嫌,于1936年秋分別簽證了《三國貨幣穩定協定》和《三國黃金協定》,一定程度上調節了三國之間的經濟矛盾。兩種不同類型的帝國主義國家在經濟上的分化對立和重新組合,為以后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形成鋪墊了道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如今華爾街爆發金融危機,歐美出現債務危機。歐美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美國是世界上的唯一超級大國,到處推行霸權,在石油美元的現有世界經濟游戲規則下。中東成為了各種利益矛盾的交織中心。中東有著豐富的石油。中東經歷五次戰爭,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矛盾一直不可調和,世仇將是戰爭的種子,一旦溫度、濕度合適就會破殼而出。在歐美發生經濟危機之后,為了緩解危機,歐美列強說一套做一套,開始帶著偽善的面具,策劃和支持阿拉伯之春,從中漁利,發動戰爭掠奪財富,控制伊拉克,捅死卡扎菲。美國航母戰斗群海灣集結,現在利劍出鞘直指俄羅斯的戰略支點敘利亞和伊朗。

      德國二戰后的今天再次躍居歐盟老大,中國經濟穩步前行,在逐步推行人民幣國際化,擺脫美元的束縛。日韓菲越強占的東海南海,并不斷挑起事端。日本和二戰時的德國驚人的一致,當時的德國奮力疾呼要和平不要戰爭,背后違反凡爾賽和約瘋狂發展軍備。日本現在大講中國,違反條約積極壯大軍事力量,已有航母數艘。日本已經認清美國終極目標。日本擴軍的目的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劍指我中華民族。

      當今世界依然有兩大政治組織北約和上合,而比約為主導的對敘利亞的制裁在聯合國遭到了上合中的俄羅斯和中國反對票。

      3.讓學生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經濟危機是戰爭的根源,而戰爭是解決矛盾的終極手段。二戰本質上是經濟危機后各國力量對比變化后,國際關系體系與之不匹配。最終導致了二戰的發生。也許像二戰那樣的戰爭是沒人能預測到的。但是歷史有驚人的相似。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不會在將來的某一天突然以人們不可想象的情況下發生呢?畢竟自華爾街爆發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衰退再次爆發。美歐不甘心自己的衰落,依然要維持自己的石油和美元霸權,為了維護自己的奢華生活不斷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掠奪,世界的矛盾不斷的激化。最終會通過什么方式解決,我讓學生要有自主的思考能力,要通過歷史不斷提高思考和判斷能力。

      4.提高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聯系范文第3篇

       

      關鍵詞:金融危機;加工貿易;經濟結構

      全球金融危機使出口需求下滑,失業壓力不斷上升,出口增速下滑,出口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吸收就業的能力減弱,加劇了國內經濟困難,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是短期內社會經濟工作的中心,必須與長遠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聯系起來思考,更不能為了應對短期的危機而為長期的發展埋下難以鏟除的隱患。為此,需要思考并妥善解決以下幾組經濟關系。

      一、處理好保增長與保就業、發展加工貿易的關系

      金融危機不僅使大量農民工失業,加劇農村失業問題,而且許多城鎮的企業在收縮業務、調整職能部門中裁員,城市的失業問題也同樣在加劇。在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的過程中,保就業理應成為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也應該成為政府干預的首選目標。

      保增長應該作為增加就業機會的手段,而增長本身不是目的。為了降低失業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不僅要保增長,更應該考慮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嚴重沖擊的條件下,要放棄理想主義的主張——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附加值低,限制其發展,人為增加其成本、降低其利潤率,逼迫其轉型,而應該幫助其度過難關,在財稅、金融信貸政策上繼續給予支持,以保持或增加就業;應該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資本技術構成較低,同量資本如果投資于若干中小企業,會比投資于資本技術構成高的大企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應該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的經營目標單一化——追求收益最大化,在勞動力價格便宜的條件下,它會選擇使用勞動力替代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對就業貢獻更大。還應該運用財政稅收、信貸政策等,幫助返鄉農民工創業,幫助城鎮失業者創業;鼓勵企業縮短工時、減少裁員。因此,在經濟發展中尋求降低失業率,應該成為我國的長期戰略性課題。

      二、處理好擴大內需與擴大外需的關系

      內需包括國內投資需求和居民最終消費需求兩個方面。增加投資可以擴大內需,但投資的增長必須與最終有效需求相適應,否則,又會造成投資過剩。因此,擴大內需的根本在于擴大國內居民的最終有效需求。而居民最終有效需求的增長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居民支付能力提高,二是需求意愿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和購買力提高了,又愿意花錢消費,消費需求才能增加。要提高居民支付能力,就必須增加居民的稅后可支配收入;要提高居民的需求意愿,就必須減輕未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改善居民的風險預期,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改善居民的風險預期困難不小,仍需政府長期努力。

      另外要看到的事實是:長期以來,在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我國投資、出口的增長率一直高于消費增長率,這被許多人稱為消費增長乏力。但近五年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但兩位數以上的消費增長已經不能稱是太慢,提高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率的空間并不是很大,我國還必須高度重視出口的增長。應把擴大內需與爭取外需增長結合起來。

      擴大內需與發展出口貿易、擴大外需并不是對立的。我國不僅在擴大出口中獲得大量直接的比較收益,而且因為開拓了海外市場,形成有效的國際市場供給,大量閑置的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形成實際生產力,有效帶動了我國經濟增長,這是我國三十年來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我國的長期發展也離不開擴大內需。但不能把擴大內需與開發海外市場、擴大出口對立起來,不能把擴大內需理解為排斥發展對外貿易。無論是應對金融危機,還是謀求長期發展,中國都應該繼續把擴大外需作為重要支點和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

      三、處理好保增長與調整經濟結構的關系

      在應對金融危機中,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三線并舉,是把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結合起來的做法。但顯而易見,保增長、擴內需與調結構之間并非沒有矛盾,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顧此失彼、雞飛蛋打。

      擴內需是保增長的手段,既是在金融危機影響深重條件下的急迫選擇,也是長期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的需要。擴大投資和居民消費,可以彌補外需下降造成的不利影響。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在需求擴張中,一些本該淘汰的生產能力又有了市場需求,過剩的鋼材、水泥、建材、家電、副食品等又有了銷路,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投資結構和創新的壓力減弱,市場出清過程被延長,使社會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放慢;在保增長中,政府出臺的一系列企業救助、產業救助措施,可以維持企業利潤水平,避免企業大量倒閉,但同時也意味著在競爭中一些企業生存危機解除,調整

      產品結構、謀求技術創新、開拓新的生存空間的動力減弱,這又容易導致企業繼續維持原有的增長和擴張方式,忽視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社會經濟結構的進程放慢。反過來,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一批企業必然要退出生產,這又會使社會投資放緩,經濟增長放慢,失業增加。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聯系范文第4篇

       

      一、新自由主義模式的內在矛盾

       

      新自由主義模式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經濟全球化是其形成背景。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大和深化的過程。從相當程度上講,新自由主義既是資本主義克服20世紀70年代初滯脹危機與全球化生存和發展戰略的現實選擇,也是資本主義全球化意識形態的理論化。新自由主義模式的根本特點和表現形式在于資本主義經濟的金融化。資本主義金融化的內在矛盾在于:一方面,金融化加速了全球范圍內的資本運動,推動了世界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實現了國際壟斷資本利潤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金融化導致金融膨脹,使得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進一步分離,從而為更嚴重的金融危機埋下了隱患。當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所充分暴露的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模式的內在矛盾,集中表現為該發展模式在經濟運行、經濟結構和社會制度各個層面上的不可持續性。

       

      從經濟運行層面來說,新自由主義模式實際上就是金融風險擴大與加深的根源所在。美國次貸危機是此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次貸危機又是美國秉承新自由主義原則、放寬金融管制的必然結果。2003年以來,美國金融機構為增加金融企業利潤采取減輕貸款前期負擔的辦法來吸引貸款客戶,放寬或實際上取消了貸款標準,以便為購房者提供便捷的抵押貸款。大量信用記錄較差的低收入家庭進入房貸市場。而美國的銀行和債券評級機構則完全放棄監管責任。金融衍生產品,特別是抵押債務證券化使次貸市場風險加大。金融衍生產品的杠桿率越來越高,在創新過程中使債務鏈條不斷延長,導致市場風險向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風險轉化,進而造成整個金融市場的不穩定。美國政府的貨幣政策和美國房地產行情變化也是次貸危機的重要因素。本世紀初,美聯儲為了推遲新經濟泡沫的破裂,連續減息,而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聯儲為遏制通貨膨脹又連續17次加息,使聯邦基金利率從1%升到5.25%。這種情況下,2006年初房地產開始降溫,房價逐漸由升轉跌。許多靠過度借貸的購房者既無力償付房貸到期本息,又無法再融資。次貸市場違約率大幅上升,大量房貸機構特別是與美國次貸市場相關的基金陷入困境或破產。據不完全統計,從2006年11月至2007年8月中旬,全美80多家次貸機構停業或破產,損失高達千億美元。英國、德國、法國、瑞士、荷蘭、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50多家銀行、對沖基金等受到波及,損失上百億美元,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劇烈動蕩。

       

      從經濟結構來說,新自由主義模式在美國首先表現為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嚴重失衡。美國的金融市場中的次級貸款約為2萬億美元;普通房貸,約為 10億美元;企業債,包括企業之間各種債券,約為60萬億美元;各種金融衍生品,約為340萬億美元。2007年,美國的GDP將近14萬億美元,同金融衍生品的比例為1:29;其中的實物經濟與金融衍生品的比例為1:68。有學者指出,美國經濟結構的失衡完全是人為的,是美國資本家階級、企業高級經理和金融機構結成的利益集團為實現資本即股東收益的最大化造成的惡果。經濟結構的失衡導致美國的生產資本即非金融企業的資本積累逐步減少,因此,此次危機不僅是管理危機,也是積累危機。與此同時,工人的實際工資和社會福利也不斷減少,因而出現了金融資本的高收益和大眾負債消費并存的矛盾現象。從國家層面來看,生產資本積累危機導致國民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外部投資和進口貿易,為了支持對美國本土企業的需求,美國不得不擴大世界范圍的需求。這種巨大的需求本來會引起嚴重通貨膨脹的,但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這種風險會按照外貿增長的比例分散到世界各國,其中包括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中國。美國依靠自己的經濟霸權和金融霸權,特別是美元的霸權制造了世界范圍的生產過剩和經濟泡沫,一旦泡沫破裂,世界各國都要付出慘重代價。杜梅尼爾認為,美國的經濟危機轉嫁機制早在危機發生之前就建立了,但是以金融資本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積累制度并不能保證資本主義生產的持續性,而只能推遲危機的到來,此次危機就是對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的巨大沖擊。

       

      從社會制度層面說,新自由主義作為資本主義上層建筑,自然延續著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根本矛盾。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度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是生產相對過剩。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過剩危機不是偶然現象,而是社會制度本身的必然結果。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化生產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一基本矛盾的支配下,一方面是生產和商品供給出現無限增長的趨勢,另一方面是資本剝削日益加重,廣大勞動者的貧困不斷加深,有支付能力的社會購買力增長緩慢甚至停滯,這種狀況必然導致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發生。近二三十年來,在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影響下,美國勞動大眾日益貧困化,社會兩極分化不斷加劇。貧富兩極分化使美國普通民眾不得不靠增加借貸維持日常消費水平。如此發展模式顯然難以持久。

       

      二、凱恩斯主義模式的內在矛盾

       

      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區分為盎格魯薩克森模式和萊茵模式的說法廣為接受。所謂盎格魯薩克森模式,就是新自由主義主導的美英模式,而萊茵模式則是凱恩斯主義主導的歐洲模式。事實上,新自由主義與凱恩斯主義兩者之間有對立的方面,也存在共同點和聯系的方面。本質上講,凱恩斯主義和新自由主義都無法解決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微觀經濟基礎和宏觀經濟目標之間的矛盾。凱恩斯主義承認,如果要利用全部現有生產資源就有必要進行國家干預,這與微觀經濟學的核心觀點發生了矛盾:新古典學派的微觀經濟學認為,不受控制的價格機制,自由市場,足以生產性地、有效地使用全部可得到的投入。古典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內在矛盾以及作為它們共同基礎的私有制經濟學決定了相互之間不可能完全排斥,而只能互相補充。

       

      從政治的角度來說,新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也有共同之處。為了資本主義的長治久安,兩者都主張階級調和。所不同的是,凱恩斯主義在戰后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兼顧了經濟的增長和工人的利益,同時培育出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的保護層“中產階級”。而新自由主義在20世紀70年代的危機中則無法維持這一局面,在階級力量對比明顯地有利于大壟斷資產階級的情況下,只能犧牲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保全大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從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內在矛盾來看,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既不能實行純自由經營政策,也不能實行純政府干預政策。可能的情況是,在這一時期強調自由經營,在另一時期看重國家干預。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徹底改變之前,自由經營與國家干預這兩種思潮相互交替,會反復出現。不過,無論哪一種經濟思潮得勢,都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失業、通貨膨脹等種種資本主義的痼疾,而只能暫時緩和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

       

      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凱恩斯理論和政策同樣難以確保適用性:其一,凱恩斯主義只適用于封閉的經濟,即商品和資本的流通受到國界限制的經濟,因為凱恩斯的時代正是1914—1945年非全球化的時代,而當今的危機則發生在開放的全球化時代;其二,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前提是,在失業率上升的情況下,名義工資仍然是剛性的(這種剛性是由于工會的強大壓力造成的),并不下降,這樣擴大消費需求才能增加就業,而如今工資已經按照消費物價的變動指數化了,擴大消費需求,未必增加就業;其三,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外市場相互影響,勞動力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和資本市場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復雜多變的情況,例如現在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快,生產要素價格變動大,金融市場變數多,僅僅靠擴大財政支出,并不能實現市場的平衡和充分就業;其四,凱恩斯危機面臨的問題是缺少流動性,而當今危機面臨的問題是流動性過剩。此外,由于社會支出龐大,發達國家財政普遍偏緊,美國財政赤字尤甚(2009財政年度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10%),有些歐盟國家也出現財政危機,擴大財政支出無異于使經濟雪上加霜。上述單是從經濟現象層面的分析,足見凱恩斯主義模式同樣無法挽救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三、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調整與演化

       

      資本主義雖然有不可克服的矛盾,但也具有自我調節、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的能力。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外在表現,因此,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調整無非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調整的動因一方面是資本主義發展規律自身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民反對資本主義,特別是反對新自由主義斗爭的壓力。有關調整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加強貨幣金融體制改革與金融監管。這次危機的突出表現是金融危機。而且這次金融危機又具有國際性和先發性的特點。因此,世界主要國家都把整頓和恢復金融秩序作為優先考慮的問題,美國作為危機的策源地和中心國更是如此。2009年6月1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了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金融監管改革計劃,其目標是把金融領域置于公共權力機構的監督之下。根據這項計劃,美國所有的大金融機構:銀行、投資基金、保險公司等等都將受到美聯儲的監管。此外,美國還計劃成立獨立于中央銀行的金融服務監督委員會,負責評估威脅金融體系安全的風險并協調各個監管機構的行動。最后,美國還將成立一個新的保障金融消費的機構負責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利益。它將監管不動產和消費貸款的發放。2010年1月21日,奧巴馬又宣布了美國加強對華爾街大銀行監管的新規定,限制銀行的規模和交易活動。禁止所有接受存款保險、能夠從中央銀行獲得緊急援助資金的銀行擁有或投資私募基金、對沖基金以及從事自營交易。此外還提出征收“金融危機責任費”等多項措施。很多西方學者對這些監管計劃能否真正實施持懷疑態度,理由是這些計劃損害了金融資本集團的利益,它們會以捍衛市場原則的名義加以反對,而那些靠各自財團支持的政客們遲早會做出妥協和讓步。

       

      其次,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在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的影響下,西方國家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經濟結構失衡,即所謂產業結構的空心化。有西方學者認為,糾正這種失衡非常困難,因為西方國家在這個問題上,處于兩難之中。例如,美國正是通過國內的產業向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轉移受益。如果美國調整經濟結構,回到本土生產,那將與金融壟斷資本主要通過全球化進行積累相沖突,并違背金融資本攫取超額壟斷利潤的本性。但是如果不調整,美國國內產業將進一步空心化,那么美國國內的失業危機和貧富差距將愈演愈烈,最終導致美國國內反對大壟斷資本的政治危機更加嚴重,這也不符合大壟斷資本的利益。

       

      再次,優化產業結構。其基本做法有:一是通過市場的作用,推動企業并購,實現產業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二是由國家指導和投資,大力開展數字化、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環保、機器人等領域的科技革命,占領科學技術的制高點,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就目前情況來看,發達國家在科技革命方面占有絕對優勢,資本主義仍然肩負著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歷史使命。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它一方面使大壟斷資產階級能夠獲得超額壟斷利潤;另一方面,可使發達國家早日走出經濟危機。

       

      最后,進行經濟政策的調整。新自由主義在主導世界經濟期間,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政策,包括宏觀微觀經濟政策、國內國際經濟政策、各專項經濟政策等諸多方面。許多政策已經以法律和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這些政策的核心是自由化、市場化和私有化,其本質是保護資本的利益和損害勞動者的利益。它們造成的嚴重后果是社會的不平等和兩極分化。目前,已經有西方學者對西方經濟政策調整的重點作了排序,依次為:國家作用的回歸、貨幣主權的回歸或中央銀行地位的改革、放寬管制政策的改革、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或國際貿易政策的改革、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改革、稅收政策的改革(征收資本稅和巨富稅)等等。

       

      綜上所述,在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和資本主義自我調節的雙重作用下,新自由主義模式的主導地位將遭到極大削弱,資本主義發展模式開始發生一系列重要轉變,盡管其演變方向還不確定,但很可能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聯系范文第5篇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金融部門和實體經濟規模的壯大及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和位置的不平衡,導致高度集中的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擠壓。對實體經濟的金融和經濟分離的來源是:技術和制度因素,金融資產的比例增加,財務控制,等等。基于此,經濟改革應敦促金融經濟為實體經濟服務,這是作為經濟改革自身發展的立足點。

      關鍵詞 :分析;金融經濟;實體經濟

      中圖分類號:F8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5)22-0197-01

      一、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相分離的重要表現及其危害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并不是近期現象。世界經濟危機非常典型地反映了這兩個分離。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和實體經濟的不均衡變得越來越嚴重,相關的金融和實體經濟的不均衡表現在于經濟金融領域的數量和規模明顯高于的實體經濟的數量和規模,金融資產比真正的經濟資產高得多,因此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在位置上發生了上下顛倒,金融經濟發展是從以前的補助作用取代實體經濟,變成了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并逐漸從現實的經濟運營分離出來,獨自運行。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分離的重要標識在于金融資產的比例,金融交易的金融資產的比例系數,等。這些指標的上升預示著分離的金融和實體經濟變得明顯。

      伴隨美國金融危機影響的擴張,分離的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在世界上出現一些新的特點。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些發達經濟危機的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很不平衡,這一現象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共同特點。金融和實體經濟的不均衡,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大型收購行為中出現的大量的金融巨頭高度集中,導致經濟問題。這種高度的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對金融企業會造成不利影響經濟的發展,由于金融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集中,縱使他們獲得高薪追求機會,金融機構內部會出現嚴重的道德風險,而且已經擴大經營破產的風險將會降低,即使有倒閉的風險,政府也會因其巨大的崩潰會對整體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而給予幫助,因此,這些大的金融公司不會選擇降低風險的措施,甚至會使用一些嚴重影響自身發展和風險管理的方法。其次,由于金融經濟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導致經濟的金融部門發生多重大型交易的經濟活動,實體經濟受到的壓力愈發增大,使得的經濟和金融交易出現純投機的幾率增加,金融經濟全全摒棄了了實體經濟,脫離現實經濟正常化,與造成了整個經濟惡化的走向有必然的聯系。

      二、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隨著數量,大小,位置,經濟和金融各個方面越來越大的差距,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逐漸形成,這種傾向的延長度直接奠定了兩者分離對整個社會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深入解析金融經濟實體經濟之間的分離的重要原因對預防兩分離造成的社會經濟的破壞具有重大的意義。總的來說,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分離的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

      第一,金融資產的比例增加,風險擴大。在經濟金融發展的談話中,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無論是在實踐上,或在真正的貢獻,實體經濟都比金融經濟更根本,金融經濟必須出現在實體經濟后,并且是實體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另一方面,在任何一個時期的經濟發展中的實體經濟都是金融經濟發展的現實背景和經濟支持。因此,金融經濟的興起和發展是基于實體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的。但在世界上,由于實體經濟需要外匯交易,這離不開金融經濟的支持,因此金融經濟在全球金融交易起到一個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金融經濟出現,各種風險將會增加。金融交易的增長會比實體經濟更快,從而提高金融資產的比例,這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機遇,更是經濟發展的挑戰,主要表現為經濟和金融過度集中的、社會的和經濟的損失。

      其次,技術和制度因素也是導致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重要原因。在技術方面,技術的發展和世界經濟會為各種國家創新的全球化和國際化帶來深刻影響。因此,經濟和金融的種類也日益增多,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越來越大,金融資產的比例也是相應的增加。在制度方面,短期投機的金融交易,非理性的行為,各種各樣的行為層出不窮,必須要受到國家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管束。

      從世界經濟的發展來看,國家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本質是實體經濟的發展,但是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不能離開的金融實體經濟的發展。所以,深入分析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與世界經濟整體具有重大的意義。世界金融危機表面上看似金融業界的危機,其根源是金融經濟的過度發展嚴重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經濟危機的就是缺乏實體經濟的必要性和全球化。所以,拯救金融危機的最重要方法在于實體經濟世界的發展,積極引導經濟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促進金融業和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金融機構改革為人民服務,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科學技術創新服務的努力是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是解決經濟和金融的困境的唯一方法,也是世界經濟危機緩和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振山.金融效率論.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0.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毛片亚洲精品|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大尺度无码专区尤物|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亚洲国产第一页|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入口|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激情|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一区 |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穿越 | 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久久|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亚洲va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se情网站|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下载 |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美女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亚洲一级毛片免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朝桐光亚洲专区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 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午夜| 亚洲国产视频久久| 日本亚洲高清乱码中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