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老年醫學范疇

      老年醫學范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醫學范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老年醫學范疇范文第1篇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國“兩會”特派記者在今年“兩會”期間,就我國老年人口的醫學健康管理和服務問題,分別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總醫院副院長范利將軍,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國家衛生計生委艾滋病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尚紅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孫建方教授,和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曹洪欣教授。

      “我國社會正面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趨勢。在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報告中顯示: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萬;預計2021年到2030年,老齡人口將超過3億。但與此不相適應的是,我國人均期望壽命延長并沒有帶來健康期壽命的延長。所以,人口老齡化給老年醫學的健康管理領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在本屆全國‘兩會’上,提出了‘關于應對老齡化強化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的建議’。”

      采訪一開始,快言快語的全國政協委員、總醫院副院長范利將軍首先介紹了關于“強化我國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的現實背景和社會背景。

      老齡人口的“五化”病患現狀

      在采訪中,范利委員首先歸納說,經過長時間的調研,她認為,目前我國老年人口的病患情況可以總結為以下“五化”現狀——

      首先是“高齡化”。據范利委員掌握的資料資顯示:2013年我國有2.02億老年患者,其中80歲以上高齡人口達2300萬,高齡老人每年增長100萬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員認為,高血壓等的心血管疾病,腦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國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見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國死亡人口中,緣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發達國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國確診慢病患者的總數已達1億,60歲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約50%的老年人患兩種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據范利委員介紹,在2013年,全國失能人口約為3700萬人,預計到2015年,我國失能老人將達到4000萬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質量下降,還將導致跌倒風險、住院天數和費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員滿懷憂慮地說。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員坦陳,在2010年,我國的老年癡呆患者約有569萬人;而老年的認知和心理問題,將嚴重影響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員認為,這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目前我國城市和農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別達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護問題更為嚴峻。

      我國老年健康管理醫療和

      社會支持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員認為,面對目前這些“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局面,我國的老年健康管理醫療體系和社會支持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在老年醫療服務健康管理體系方面,我們尚缺乏規范化老年病診治基地;缺少老年醫學和管理專業機構準入、考核標準;缺乏老年科醫務人員系統規范的培訓。老年人面臨多系統疾病共存的問題,但目前我國大多地區的醫學體系仍停留在以單一疾病診治為主的亞專科模式,缺乏對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問題的綜合評估干預和一站式醫療服務的現代老年醫學理念;缺少全科醫生老年慢病綜合診治和失能防治專業知識及全面照護理念。

      范利委員還認為,在老年醫學研究方面,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老年醫護、健康管理人員交流平臺,比如跨學科的、跨國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時,老年醫學專家與政府及產業的聯系還沒有建立起來。

      在老年社會支持服務體系方面,對老年人開展居家照護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設施嚴重不足,醫院-養老機構連續轉診機制運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協2011年對400家養老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北京地區,有70%以上的養老機構無醫療服務機構;而入住的老人卻有96%以上罹患多種疾病; 近七成養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納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養老院往往和親屬簽協議聲明,如果老人病危,親屬必須接走。但近年來逐漸增多的“421”式家庭結構使年輕人照顧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劇攀升使保姆(護工)的陪護模式也很難推廣。與此同時,集中養老的模式在我國目前現狀還不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全國目前有4.5萬家養老機構,320萬張養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張,與50至70張的發達國家水平相差甚遠,而且軟硬件條件設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孫建方委員經過長期的調研也認識到,因人口老齡化而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已成為政府、家庭共同面對的難題。老年人的疾病護理保障機制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少子老齡化”問題勢態日趨嚴峻,“421”的家庭結構,將成為今后的主要家庭結構模式,往往一對夫婦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齡化”勢態日趨嚴峻,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困難更大,一對夫婦奔波在多個老年人家庭與醫院之間的現象與矛盾將會日漸突出。二是人口老齡化引起的老年人護理需求增加。孫建方教授舉例說,南京市患老年癡呆癥的老年人達5萬人以上,長期臥床不起的老年人達4萬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勢態。針對此類老年性疾病,目前沒有什么有效的治療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長期的醫療護理或日常生活護理,由此導致老年人護理需求急劇增加,老年人護理給許多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贍養壓力,甚至還常發生因“家庭護理疲勞”而導致老年人受虐的現象。三是老年人疾病護理社會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為例,目前基本醫療保險尚未將老年人疾病護理費用包含在內,民政補助也與現有的老年福利機構護理費用相距甚遠,物價部門對機構和居家老年人疾病護理相關項目尚未制定價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護理費用主要依靠養老金、多年積蓄和子女的收入解決,抗風險能力低,導致大多數需要長期護理的老年人無奈選擇臥床在家。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將醫院當作護理場所,長期住院不肯出院,其醫療費用加劇了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支出,也浪費了大量醫療資源。四是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建設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醫療資質的老年福利機構不到總數的10%,數量嚴重不足。現具有醫療資質的老年福利機構大多由廠礦醫院改制,缺乏老年醫學專業的醫護人員和訓練有素的護理員,現有護理員多為農村閑置人員,未接受過老年人護理專業的基本培訓,以提供生活照料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護理服務質量標準和有效的監督管理缺失,因此社會養老機構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護理服務質量不高的現狀。

      在采訪中,尚紅委員也認為,目前我國失能老人、疾病恢復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長期護理的主要需求者。他們亟需簡單、基礎的護理、用藥指導、康復訓練等。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慢性疾病發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國的家庭結構逐步小型化,出現越來越多雙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護理費用也急速增長,給老年護理帶來很大的挑戰。由于目前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只能覆蓋醫院治療和住院護理等費用,并無專門的長期護理保險,無法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

      借鑒國際經驗,

      構建優良養老環境體系

      談到應對之策,尚紅委員首先介紹說,事實上,人口老齡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世界各國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來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以日本為例,繼1963年頒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專門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護保險制度。在該制度的影響下,日本形成了社區式和機構式老年護理服務模式,被保險人依身心狀況評定有長期照護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區式及機構式的照護服務;若評定為只需要支持者,則只能利用社區式的照護服務(失智老人之家照護服務除外)。介護保險制度獨立于全民醫療保險之外,資金籌措和費用支付有特定的體系和辦法,由政府管理、強制執行。

      尚紅委員還介紹說,美國的老年養老保障系統由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合作,主要通過醫療照顧制度、醫療補助制度以及補充醫療保險制度為美國65歲以上老人提供醫療衛生和健康保健服務。隨著社會需求迅速上升,約在20世紀80年代,長期保險護理應運而生。美國長期護理保險屬于商業性保險,由投保人通過購買護理保險合同方式自愿參加,承保被保險人接受個人護理服務而發生的護理費用。

      對此,尚紅委員認為,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快老年護理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我們應該結合我國當前實際,首先建議由發改、人社、衛生等部門聯合組織開展長期護理服務成本核算專項調研,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護理收費定價標準,并將收費項目納入社會保障范疇。其次設立長期護理保險,明確長期護理保險的籌資模式、運營管理機制和監管體制,并將其納入基本社會保障體系,形成長期護理服務制度,與養老金制度、醫療保障制度一起構成老年社會保障體系的三大支柱。同時還要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在建立長期護理保險的基礎上,開發各種商業護理保險作為補充,為特定老年人群長期護理提供資金保障,逐步建立覆蓋全民的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建立老年護理服務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在具體操作層面,范利委員則更詳盡地從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她認為,為迎接老齡化給老年健康管理帶來的挑戰,需要積極開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議國家繼續加強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發展的有關政策支持和養老體系的投入。建立廣覆蓋醫療保險和藥品供應制度,完善三級醫療機構與老年康復機構轉診制度,推廣全國優秀大型三甲醫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經驗。建立老年管理機構、全科醫學人才和護理康復人員輪轉、培訓體系和考評標準。

      其次,我們還應該大力推廣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綜合評估為核心思想,以早期篩查、信息管理、康復輔具開發為技術平臺,豐富老年健康管理內容,從疾病、體能、認知、心理、社會支持多層面全面關注老年健康問題。管理目標注重疾病的早期預防和功能康復,以及提供終生、持續的健康服務。開發老年健康狀態監測網絡與管理大數據平臺體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齡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狀態增齡變化動態數據的分析管理體系。形成老年健康相關狀態與重要器官功能增齡變化標準與檢測基線。建立增齡變化隊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狀態監測網絡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計算機技術的社區老年健康服務信息管理體系和多學科團隊合作工作模式。

      同時,在學術層面,范利委員認為,我們還應拓展老年醫學研究領域,加強基礎與轉化醫學研究、臨床老年醫學研究、老年預防醫學研究、老年醫學教育研究、老年醫學機構與體系建設研究、學術與產業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醫學研究內容方面,注重基層慢病管理與高層保健管理模式相結合的研究、多中心國家研究數據庫與我國專病、單中心數據庫相結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綜合征與老年單病早期預防相結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復社會保障機制問題上,孫建方委員建議: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護理的醫療保障制度化建設。由勞動保障部門界定保障對象和基本醫療疾病護理項目范圍及支付比例,將其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范圍,監管其發生的相關費用;同時,同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現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標準,注意機構與居家疾病護理保障政策之間的銜接與平衡,使機構與居家兩種老年人疾病護理模式互為補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護理物價收費政策。盡快組成由物價部門牽頭,衛生、民政、勞動保障部門配合的調研小組,測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護理相關物價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調高現有家庭病床出診費用標準,明確收費內涵等。通過一系列老年人疾病護理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的制定,合理認可相關從業人員的勞務價值,有效提高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促進老年人疾病護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續發展。第三要加強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和醫護人員的資質認定和管理。衛生主管部門應制定適合老年人疾病護理特色的專科康復醫院、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的準入資質,制定服務標準、監督服務質量。加強相關從業人員的資質認定和培訓。同時,還要加快老年人疾病護理社區建設,提高服務能力。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應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進行建設,逐步并軌由衛生部門負責的社區護理和由民政部門負責的社區老年福利機構的建設,由“兩張皮”變為“統一體”。加快建設以社區醫院和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為中心,以全科醫生和護士為骨干,促進老年人疾病護理的護理站、家庭病床的發展,組成覆蓋廣、投入少、產出高的居家老年人護理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公辦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類型的老年人疾病護理服務事業,提升服務能力。

      創新體制機制,

      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養生服務

      談及應對老齡化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曹洪欣教授則立足于自己的專業,從健康養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曹洪欣委員認為,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全面發展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作為主要任務之一。中醫藥健康服務包括中醫醫療、預防保健、養生養老、健康旅游、服務貿易等,涉及中藥、中醫診療設備、保健產品等相關支撐產業。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促進民眾健康,無論從理論、實踐到產業,中醫藥都具有獨特優勢,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健康服務業的戰略選擇。

      曹洪欣委員解析說,“十一五”以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我國社會老齡化的到來,中醫健康養生服務需求日益增加,以中醫健康養生服務為重點的保健服務業迅猛發展。社會上各類中醫健康養生服務機構快速增長,中醫健康養生保健產品和設備不斷涌現,中醫健康養生已發展成為吸納社會就業的重要領域。據統計,我國不同規模的保健服務企業達140萬余家,相關鏈條產業300余萬家,從業人員約3000萬人,年產值約2000億元。然而,當前非醫療機構中醫保健養生服務存在著管理不順暢、缺乏規劃發展、監管不到位,服務質量難以保障等諸多問題,一定程度影響著中醫藥健康服務的科學發展,影響著滿足民眾健康的迫切需求。

      老年醫學范疇范文第2篇

      養生從“長生不老”到“成功老化”的認識轉化,是養生領域的根本性轉變。在歷史上,從宮廷皇族不惜一切代價尋覓不老藥,到民間人士遁入深山老林修煉求仙,有人認為還可以永遠活在這個世上而不老化。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那只是一種愿望而已。人有生有滅是大自然規律。既然人的生命不老化是不可能的,那么,養生能做到的,就是如何使老化過程變成一種成功的優雅的過程。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醫學、社會學、老年學和養生學等領域學者從各自的視角出發對于什么是成功老化給出了不同的結論。而且,隨著人們對于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對于“成功老化”的認識也不斷深入。比如開始人們認為“成功老化”首先必須是一個健康的老人,健康的老人必須是“軀體無明顯畸形,無明顯駝背等不良體型,骨關節活動基本正常,神經系統無病變,如偏癱、老年癡呆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系統檢查基本正常,心臟基本正常,無高血壓,冠心病,無明顯肺部疾病,無肝腎疾病,無內分泌代謝疾病,無惡性腫瘤及影響生活功能的嚴重器官性疾病,有一定試聽能力,無精神障礙,性格健全,情緒穩定,能恰當地對待家庭和社會人際關系,能適應環境,具有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學習記憶能力”等。這顯然是一個很高的標準,一般老人很難達到。據我國衛生部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為76%~89%,大于65歲的老年人平均患7種病。后來,人們逐漸認識到“成功老化”的老人不能用這么苛刻的標準來衡量,帶病生存已成常態,只要不影響生存,沒有很大的痛苦就行。以維持生命器官功能取代徹底治愈是老年醫學的新的理念。

      “成功老化”是養生追求的目標。那么,對于養生者來說,到底什么是“成功老化”?怎樣做到“成功老化”?“成功老化”的人起碼能養生到個體基因決定的壽命極限。就是說每個人的壽命長短是不同的,養生要養到自己的“天壽”范疇。有的人七十歲就老化得不行,有人可能九十歲才老化得不行,只要達到個體的各器官同步老化就是“成功老化”。由于身心的同步老化,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會因老化的器官和沒老化的器官相互撕扯而痛苦。同時,在這個老化的過程中,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的老化過程,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的疾病,能夠適應家庭和社會的發展,能夠愉快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特別注意的是“成功老化”和這時的物質生活已經沒有多大關系,因為這時已經很難在物質上改變自己的生活。只有適應這時的生活。

      我們知道,養生貫穿人的一生。在養生意義上做到“成功老化”,也是人一生努力的結果。當我們看到許多人“成功老化”,千萬不要嫉妒,因為這是他們已經努力了一生。自己沒有“成功老化”也千萬不要生氣,因為你可能沒有付出努力。雖然,養生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算晚,但是效果卻截然不同。為了自己能“成功老化”,那么,就努力養生吧。

      老年醫學范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電針 老年性癡呆β-淀粉樣蛋白

      老年性癡呆(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以淀粉樣蛋白在腦的沉積,以及由此形成的老年斑為特征的神經變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記憶功能喪失、智力減退和行為人格退化。人們通過腦病理研究發現,老年性癡呆(AD)患者腦組織內β-淀粉樣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明顯增多,并形成大量的老年斑。老年斑、神經原纖維纏結和血管壁淀粉樣變是AD大腦的特征性病理改變,而Aβ是老年斑和血管壁淀粉樣變性的主要成分[1、2、3]。現有大量的實驗結果和臨床資料表明,Aβ是各種原因誘發AD的共同通路,是AD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預期壽命的提高,老年癡呆在患者在急劇增多,已經逐漸成為危及人類生命的最危險疾病之一,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將成為引起人類死亡的首要疾病[4]。2002~2005年我們對48例老年性癡呆病人采用了電針治療,并與藥物組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資料共96例,均為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2001年9月~2005年8月的門診與住院病人。其中:男性55例、女41例;年齡50~80歲,平均年齡67.7歲±7.2歲。以上病例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用定式觀察表進行臨床資料收集。經比較,治療前兩組一般情況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診斷與病例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第Ⅲ版(ASM-Ⅲ)《精神病的診斷和統計手冊》和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的診斷標準制訂:

      ①年齡在50歲以上;

      ②記憶力呈進行性衰退,近期記憶力尤差;

      ③簡易精神狀況檢查表(MMSE)智力測定分在10分以下;

      ④有人格、方位、生活能力、理解判斷等精神、行為異常表現;

      ⑤CT檢查有腦萎縮改變:表現為彌漫性腦皮質萎縮,腦室、腦溝擴大;

      上述五項前三項必備,后二項需具備一項。

      1.2.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②病程6個月以上;

      ③精神萎靡,神情恍惚,呆滯遲鈍,表情淡漠,健忘,夜寐不安,腰膝酸軟,偶有遺尿,四肢不溫,舌淡黯,脈沉細。

      1.2.3 排除標準:

      ①老年抑郁癥及老年性精神病者;

      ②合并嚴重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

      ③其它疾病導致的癡呆:如血管性癡呆、帕金森病性癡呆等;

      ④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者;

      2 治療方法:

      2.1電針組(治療組)

      取穴:a.大椎、腎俞(雙),b.太溪(雙)、足三里(雙)。上述兩組穴位交替使用。施以連續波,頻率為2~4次/秒,刺激量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25分鐘,隔日一次。25天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5天,共治療三個療程。

      2.2藥物組(對照組)

      飯后一小時,口服海得琴(又名喜得靜)50mg,每日三次,30天為一療程。連服三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

      根據治療前后癥狀及簡易精神狀況檢查表(MMSE)智力測定評價標準,判斷總療效,分顯效、有效和無效3級。為客觀地評價療效,采用第三者評價的方法進行。

      顯效:主要癥狀大部分恢復正常,定向基本準確,回答問題基本正確,反應一般,生活可自理。治療前后相比,智力分數提高5分以上。

      有效:主要精神癥狀有所減輕或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回答問題基本正確,但反應仍遲鈍,智力仍有障礙。治療前后相比,智力分數提高低于5分。

      無效:主要癥狀繼續發展,或病情惡化,治療后智力分數較治療前下降,甚或死亡。

      3.2 兩組療效比較結果見表1。

      4 討論

      4.1 中醫古時沒有老年性癡呆的病名,根據本病的常見臨床表現,,應屬中醫“呆癡”、“郁證”等范疇。祖國醫學認為,腎藏精,精生髓,而腦為髓海,故腎與大腦的功能關系密切。《醫學心悟》“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人至老年,腎精漸衰,五臟俱虛,精氣津液虧乏,腦髓失養,髓少腦空而致神明失用是老年性癡呆的病理基礎。腎虛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變生痰濁瘀血,阻滯胞絡,神明蒙敝,則是導致老年性癡呆的重要因素[3-6]。取腎俞、太溪滋補腎元,大椎、足三里振奮全身氣機、起活血化瘀、健脾化痰之效。

      4.2 研究證實,血清β淀粉樣蛋白含量測定在AD診斷中有臨床參考價值,并且通過電針治療能有效降低血清β淀粉樣蛋白,與對照組相比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 Masters CL,Simms G, Weide man NA,et al. Amyloid plaque core reptein in Alzheimer disease and Down’s syndrome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85,82(12):4245-4247.

      2 Selkoe DJ, Avraham CR, Podisny MB,et al. Isolat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 protein fome amyloid plaque fibers in Alzheimer’s dusease[J]. J Neurochem,1986,46(6):1820-1834.

      3 秦德,王新德. β-淀粉樣蛋白及Tao和Alzermer病關系的研究[J].國外醫學?老年醫學分冊,1998,19(4):164.

      4 王永雁,田清淶,馬瑾瑜.人類衰老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5:81.

      老年醫學范疇范文第4篇

      我國是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老齡人口的絕對數在世界占第一位,而且增長速度快,高齡人口(指80歲以上的)增長速度更快。

      據我國老年學會預測,到2015年,我國將有2億老年人。今后,各國人口的結構,無一例外都會是老年型。據有關權威資料預測,從1990年到2025年,中國老年人口將增長2.2倍。

      再看一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增加到14%所用的時間,美國經歷了68年,而中國只需要27年。

      面對一個龐大的老年人口群體,必須重視并研究“健康老齡化”問題。

      1987年5月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將這一問題列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保健綱要》;1990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把健康老齡化作為一個戰略目標。從此,一個真正重視老年健康,并使老年健康能得以持續發展的全球性綱領形成。因此,可以說提出并逐漸實現這一目標,是維護老年健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如何理解“健康老齡化”

      曾任中國老年學會會長的鄔滄萍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論述。他指出健康老齡化有6個要點。

      健康老齡化的目標是老年人口群體大多數健康長壽,體現在健康預期壽命的提高。健康老齡化著眼點是群體的健康長壽,而不能僅滿足于個別人的高壽記錄。但群體的健康長壽是以個人的健康長壽為基礎的,因而,創造條件保證大多數老年人均達到健康長壽時,群體的健康長壽才能得以實現。

      健康老齡化不僅體現為壽命的長度,更重要的是壽命質量的提高,老年人口健康壽命的質量是有客觀標準的,是可以量化的。歐洲老年學會主席戴爾指出,這一標準包括:減少由衰老帶來的疾病,使急、慢性病得到治療和康復,盡量減少長期患病和需要人長期護理的時間,延長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的時間,增加老年人獨立的時間,減少老年人受歧視的時間等。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壽命提高得很快,但生命質量不夠高。一是老年期死亡率比發達國家高;二是進入老年期后,存活時間短,或者說,老年人的更替較快;三是進入老年后的17年左右余壽中,預期的健康壽命只占1/3左右。

      人類老齡結構向老齡化轉變,一方面要求有相應的“健康轉變”來適應;另一方面,要求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會、經濟和文化諸方面。

      這里所指的“健康轉變”,實際上是指“第一次健康轉變”和“第二次健康轉變”。前者旨在使死亡率下降,這可以通過提高公共衛生水平,改變不衛生習慣,降低嬰幼兒死亡率,對兒童推行計劃免疫,消毒殺蟲以及使用抗生素等措施來保證。

      而“第二次健康轉變”,則指解決已存活到老年的龐大人口,如何延緩衰老的保健問題。此外,人口老齡化客觀上要求把健康涵義的外延延伸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即我們平時常說的“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過程,要從個體和群體增齡的過程中,認識老年人群健康狀況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及發展趨勢。老年期的健康狀況,其實是嬰幼兒、青少年和成人后各階段所有制約健康的因素,最綜合、最集中和最終的表現。要歷史地、全面地認識老年人的健康,它與所有人的福利都聯系著。

      健康老齡化是人類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而提出的一項戰略目標和對策,它是建筑在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的。由于人口老齡化正在或者已經成為現實,大量的老年人口向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問題,這就自覺、不自覺地促進了老化生理學、老化心理學、老年醫學與社會老年學的研究以及生物工程學的發展。健康老齡化是同每個老年人、同各行各業都有關系的一項全民性保健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民長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實現。

      實現“健康老齡化”是全社會的責任

      由于老齡化是一個過程,要實現健康老齡化就必須從青、中年開始,就應重視老年性疾病發病前期的病因預防。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一級預防”。

      對已進入老年的人群,要及時做好對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以控制疾病的發展。這就是所謂“二級預防”。

      對已患病的老年人,為了防致殘、防惡化,盡快促進康復,必須做好“三級預防”工作。

      健康老齡化是人類的永恒主題。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是全民健康狀況的最終和最集中體現,也是最客觀的檢驗尺度。今天老年人的健康,是其中青年時期健康的積累。今天中青年乃至青少年、兒童的健康也就是明天的老年人健康的未來。

      因此,必須從全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待老齡化。而且全社會都要來關心、支持老齡人口的健康化。

      健康和壽命,60%取決于自己

      貫徹“預防為主”,是全球疾病控制的戰略思想。

      為保護和促進人類健康,對病因明確疾病的預防,應是最重要的,因為絕大多數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病因,都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那么,減少和改正這種生活方式,就是預防這些疾病的最好辦法。

      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結果提示:個人的健康和壽命有60%取決于自己,15%取決于遺傳,10%取決于社會因素,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氣候的影響。

      由于健康受諸多因素影響,科學家就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健康及其影響因素的關系:

      健康狀況=函數(環境+醫療保健+個人生物學因素+生活方式)

      公式中的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醫療保健包括預防、治療、康復和自我保健等;個人生物學因素包括機體生理、遺傳因素等;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活動、睡眠、娛樂、社交及有無不良嗜好行為(如吸煙、酗酒、性亂、藥物依賴等)。

      從上述公式的內容看,有些因素是個人不可控制的(如環境因素、個人生物學因素等) ;而個人的生活方式,則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這一因素對健康狀況的好壞起到關鍵的作用。

      健康在你手中

      老年醫學范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醫;治未病;老年病防治

      【中圖分類號】R256.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5-0034-01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老年人在我國人口比例越來越多,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因此老年病的防治越來越引起社會公眾的關注和重視。中醫對于老年病的防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其中最主要的為“治未病”理論。元代著名醫學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指出:“與其求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痰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長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這種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是我們祖國傳統醫學的要旨。

      1 “治未病”的概念

      “未病”一詞首見于《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其中“渴而穿井, 斗而鑄錐”強調防重于治的思想, 詮釋“治未病”的含義及其科學內涵。“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變三個主要方面[1]。

      1.1 未病先防: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關系到邪正兩個方面。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內經》云:“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病安從來”,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內在原因的根據,“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恰如其分地為“治未病”思想提出了理論依據和具體方法。現在我們對-些傳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乙型肝炎、腦脊髓灰質炎等在嬰幼兒時期便接種疫苗,防患于未然,使各種傳染病患病率大幅度下降,有效地保障了人類的健康,使人的壽命及生存質量明顯提高是未病先防思想在現代醫學中的具體應用。

      1.2 有病早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日:“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提示早期治療的重要性。《金匱要略》云:“適中經絡,末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說明經絡開始受邪,應當趁尚未深入臟腑之時,即及早治療;四肢剛剛感覺重著不適,即用導引、吐納、針灸、膏摩等方法,使機體氣血暢行,提高抗病能力,杜絕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如頭目眩暈, 大拇指或次指麻木, 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動,為中風預兆,必須先防治;又如癌癥已發,早診早治,防止癌癥的復發、轉移。

      1.3 已病防變:中醫認為,疾病發生后在不斷地變化發展。各種疾病的傳變,大致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根據各自規律,系統采取措施,截斷傳變的途徑,是防變防篤的有效方法。張仲景對疾病的傳變有卓越的預見性,常以一脈一癥之征,測知病情是否傳變,如“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是已病防變思想的重要體現,其精神實質在于治病時必須照顧整體,機體正氣弱,正不勝邪者,及時扶正抗邪,截斷病勢傳變,以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疾病的傳變。

      2 “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防治中的體現

      《內經》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人體經歷了生命最旺盛時期之后,人至中年精氣開始逐漸衰減,年愈長而精益消。因此體弱,正氣不足,臟腑虧損成為老年人最基本的生理特點。老年人由于精氣不足,臟腑機能衰退,導致了氣血津液代謝的紊亂,陰陽平衡能力失調,因此諸病叢生。由此可知,顧本護精,扶助正氣,兼祛外邪,達到陰平陽秘,實為老年病防治中的要點。

      2.1 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是呼吸道常見的慢性炎癥,臨床以長期頑固性咳嗽、咳痰或伴喘息等為主要癥狀,我國50歲以上者患病率達到15%以上[2]。慢性支氣管炎屬中醫學之“咳嗽”、“喘證”范疇。

      《素問·咳論》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肺主氣,外合皮毛,肺葉嬌嫩,不耐寒熱,因此外邪侵襲肺衛首當其沖。《內經》云:“……故治風者,不是無以驅之,而是無以御之;不畏風之不去,而畏風之復來。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試風藥以驅之”。因此,就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而言,在于日常益氣固表,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邪能力。另外,老年人多為腎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則火不生土,造成脾陽不足,不能使津液輸布于肺,水濕為聚,釀痰成飲,上漬于肺,留滯肺臟,阻塞氣道,以致肺氣宣降失調,造成咳嗽、咳痰、氣喘等癥狀,久則為宿痰留滯,每則外邪引動,所以老年人除益氣固表外,也要顧護脾腎,應補脾氣,溫腎陽,此即所謂“未病先防”。

      慢性支氣管炎發作時以咳嗽、咳痰、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脹滿等為主要臨床表現。治療上風寒襲肺者予麻黃湯或小青龍湯,以宣肺散寒;痰濁阻肺者予三拗湯和止嗽散,以化痰降濁;痰熱遏肺者予桑白皮湯,以清泄痰熱、止咳平喘。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腎金水相生。慢性支氣管炎遷延失治,肺病日久,肺氣受損,金不能生水,肺傷及腎,肺不主氣,腎不納氣,則吸入困難,氣短不續,日益加劇。肺腎氣虛,一方面引起宣降失常,津液不布,氣不布津,津液凝聚為痰濁,痰濁潴留,伏于肺間,肺氣壅滯,久則氣還肺間,肺氣脹滿,不能斂降,形成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另一方面痰濁滯留日久,氣滯血瘀,或肺虛不能助心主治節而血行不暢,致痰濁與瘀血互結,痰瘀滯留于心肺,進一步加重肺氣脹滿,不能斂降,而成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再者痰濁滯留于氣道,阻塞氣道,又因肺腎氣虛無力主氣,則吸氣艱難,而致呼吸衰竭。因此,慢性支氣管炎發作初期,積極治療,以防病變,治療上應當宣肺止咳化痰的治則與補腎納氣的治則并用。

      2.2 糖尿病: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病”的范疇,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

      《素問·奇病論》曰:“其人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說明過食肥甘影響脾胃運化,釀生痰濁、內熱,氣機升降失常,精微不布可成消渴。《靈樞·五變》云:“怒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充皮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說明情志失調,氣血上逆,胸中蓄瘀,內熱結滯,傷津耗液,可成消渴病。預防糖尿病,要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心情舒暢,對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有積極意義。

      糖尿病是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為特征的疾病。其證型分為上消、中消、下消、瘀血阻滯。治療上消者予消渴方,以清熱潤肺、生津止渴;中消胃熱熾盛者予玉女煎,以清胃瀉火、養陰增液;中消氣陰虧虛者予七味白術散,以益氣健脾、生津止渴;下消腎陰虧虛者予六味地黃丸,以滋陰固腎;下消陰陽兩虛者予金匱腎氣丸;瘀血阻滯者予血府逐瘀湯,以活血化瘀。

      消渴日久,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氣血津液損耗,陰陽失衡,或陰虛火旺,灼傷陰津,血液濃煉,粘滯不暢,或陰津虧少,津傷則血少,致營血不足,脈道不能充盈,血行艱澀,或痰濕壅盛,留滯血脈,阻滯氣機,血行不暢,均可致瘀血。瘀血阻于血脈后并發眼疾,心腦疾病,水腫,肢體麻木,肌膚甲錯、瘙癢,皮膚疔腫,癰疽疔瘡等。診斷糖尿病后,應積極控制血糖,防止其并發癥的出現或出現并發癥后防止其進一步發展。中醫辨證論治,在改善口渴、多飲、乏力等癥狀,控制血糖防止其并發癥及病情加重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在臨床中,患者血糖較高時或并發癥較嚴重時,單純中醫藥很難控制,加用西藥降糖藥,中西醫結合治療,往往能夠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2.3 冠心病:冠心病,屬于祖國醫學“心痛”、“胸痹”等范疇,為老年常見疾病之一,其主要病因病機為外邪侵心,七情內傷,飲食失節,勞倦內傷,年邁體虛。防治冠心病,應切實把握好一下幾個環節。

      早在內經《素問·舉痛論》指出:“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人經而稽遲,澀而不行。客與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曰:“心痛者,風冷邪氣乘于心也,其痛發有死者,有不死者……”;《辨證錄·心痛門》則認為“火邪犯心”也是導致胸痹心痛的原因之一,說明外感六之氣,皆可致血脈運行不暢或瘀阻,而致胸痹心痛。為此,我們必須順四時、適寒溫,謹防外邪侵心,保持心脈之血液運行通暢,避免胸痹心痛的發生。

      《內經·舉痛論》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恐七情太過,或致氣機逆上、橫逆,或致正氣耗散、氣行緩慢、或致氣機郁結、凝滯,均可致氣機運行失常,心脈氣血瘀阻而發胸痹心痛。必須保持樂觀豁達的精神、淡泊寧靜的心境、處變不驚的心智,方能保持心脈氣血的運行正常有序,防范胸痹心痛的發生。

      恣食膏粱厚味,飲酒無度,損傷脾胃,運化失司,飲食不能化生氣血,津液不能正常輸布,聚濕生痰,上犯心胸,清陽不展,閉阻心脈則可發為胸痹心痛。因而當飲食有節,不得恣食肥甘厚味,飲酒無度,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運化,杜絕痰濕化生之源,清陽聚于胸,維系心脈氣血的正常運行,以防胸痹心痛的發生。

      此外,老年人年過半百,腎氣自半,精血漸衰。如腎陽虛衰,則不能鼓舞五臟之陽,可致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脈失于溫運,痹阻不暢,發為胸痹;腎陰虧虛,則不能濡養五臟之陰,水不涵木,又不能上濟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陰耗傷,心脈失于濡養,而致胸痹。因此老年人補腎固本對防范胸痹尤為重要。

      3 小結與展望

      中醫“治未病”思想,不僅強調了治在“病先”的主題,“知常達變,知變先防”的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更突出了“已病防變”的康復醫學的思想。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威脅日趨嚴重, 把大部分精力和經濟都投入到檢查和治療的環節上,但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積極、廣泛地推廣“治未病”思想的宣傳教育,把中醫“治未病”的思想灌輸于人們的腦海中。在老年病防治方面,根據其發病特點,防治本著“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以調理脾腎為主,用藥要氣虛宜補,補而勿壅,陽虛宣溫,陰虛宜養的用原則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要通過飲食有節、堅持適當體育運動、精神調攝等養生保健的方法和手段來促進人體的陰陽和諧,提高機體內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而達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健康狀態,才能有效地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保障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穩定。我們要把這種預防保健思想和法則,更好地應用于防病、治病和養生保健的實踐中,把“治未病”這一中醫預防醫學之理念繼續承傳和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成人伊人亚洲人综合网站222|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 国产亚洲福利一区二区免费看| 亚洲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亚洲女久久久噜噜噜熟女| 日日噜噜噜噜夜夜爽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小说|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znlu| 亚洲国产电影av在线网址| 亚洲成片观看四虎永久|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亚洲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第一AV网站| 亚洲天堂中文资源| 亚洲大香伊人蕉在人依线|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网址| 无码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a级毛片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av之男人的天堂网站|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 亚洲中文无码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址| 亚洲七久久之综合七久久| 国产精品自拍亚洲| 国产亚洲成归v人片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