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系

      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系

      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系范文第1篇

      關鍵詞:社會支持,心理健康,相關變量,

      【中圖分類號】G444

      現代社會,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社會支持作為緩解壓力的重要途徑,與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從20世紀60年代起眾多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對于幫助人們進一步認識社會心理因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有著重要意義。

      1.社會支持的概念

      社會支持是個多維度的概念,從不同的研究領域與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早期研究者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與身體健康有關的社會關系。Walker等將社會支持分為情感支持、物質支持和陪伴。肖水源依據社會支持的性質將其分為兩類:客觀的或實際的支持,包括物質方面的直接援助、社會網絡或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該類支持獨立于個體的感受之外,是客觀存在的;主觀的、情感上的支持,是個體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滿意程度和情感體驗,與個體的主觀感受關系密切。

      總結以往研究可以看出,社會支持實質上是一種人際交往系統,一般由被支持者和一個或多個支持者通過支持組成,其中,被支持者是核心。一般,支持分為三個維度,即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及對支持的利用度。

      2.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學術界對社會支持與抑郁等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歷時已久。19世紀,法國社會學家Durkleim發現社會聯系的緊密程度與自殺有關;20世紀,社會流行學的研究結果表明,社會隔離或社會緊密程度低的個體身心健康水平較低,而死亡率較高。

      社會支持在預防疾病和維護健康中的作用有兩種不同的理論假設模型(宮宇軒,1994):

      第一種是主效應模型。該模型認為社會支持具有獨立性,未必在個體應激時才發生作用,具有普遍意義上的心理增益作用。無論個體社會支持水平的起點如何,只要增加社會支持,就能提高健康狀況。

      第二種是社會支持的緩沖模型。認為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本身并無直接聯系,社會支持通過提高個體對應激的承受和應對能力達到緩減應激事件對心理健康的傷害、提高個體身心健康的作用。

      科恩(S.Cohen,1984) 認為,社會支持可能在應激事件與健康狀況的關系鏈接環節上發揮作用。社會支持可以提供問題解決的策略,通過降低問題的重要性減輕應激體驗的不良影響。Brown和Harris(1987)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是應激的調節變量,影響非常明顯。Viswesvaran等(1990)也認為,社會支持對應激過程確有潛在的重要影響。研究生的抑郁情緒與壓力、社會支持以及應對方式密切相關(張月娟,2005)。

      領悟社會支持與抑郁存在密切關系。葉俊杰(2006)的研究表明,領悟社會支持不良者的抑郁癥狀更明顯,大學生對社會支持的感知直接影響抑郁程度,且主要通過領悟社會支持對大學生的抑郁情緒起緩沖作用。相對于實際社會支持,領悟到的社會支持對于了解和預測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陽德華,2004)。領悟社會支持在縱向研究中體現出一定的穩定性,這與國外的研究一致(Rossetti,2002)。Parker & Bartlett(1988)認為青少年感知到的壓力與選擇、獲得社會支持的能力顯著相關。李偉、陶沙(2003)認為,大學生獲得的社會支持與感受到的壓力感呈顯著負相關;獲得社會支持多的大學生感受到的抑郁、焦慮與獲得社會支持較少的大學生存在顯著性差異。

      社會支持對維護個體身心健康的確有一定積極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支持均能起到促進保護作用,無論社會支持的總量是大還是小,個體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才是心理現實(李文道,2005)。只有當外部提供的社會支持作為心理現實納入個體的主觀世界和認知圖式時,這種社會支持才能實際影響個體的行為和發揮維護心理健康的作用。

      3. 社會支持的測量

      宮宇軒(1994)認為社會支持的測量可分為四類,即整體結構測量、整體功能測量、特殊結構測量、特殊功能測量。具體地講,(1)整體結構測量是對社會支持的整體狀況進行測量,包括鄰里狀況、個體參與社會活動的狀況;(2)整體功能測量是把各種特殊功能測量結合起來,計算出總分作為支持指標;(3)特殊結構測量是社會支持的單一緯度,可能是量上的,也可能是質上的,常見的指標有朋友的數量、來訪的次數、親屬的數量等;(4)特殊功能測量是采用量表對個體感受到的社會支持所提供的功能進行評定,最早使用此量表是人際支持評價表 (Cohen & Hobeman,1983),它主要測查個體感受到的評價支持,如自信、信息支持及歸屬支持等。

      有學者將社會支持從性質上進行分類,然后編制量表。一類是客觀的、可見的支持;一類是主觀的、體驗到的支持,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肖水源,1987)。此外還有對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等。如Sarason等人(1981)編制社會支持問卷 (SSQ),該問卷分兩個維度:社會支持的數量,即需要的時候能夠依靠別人的程度,主要涉及客觀支持;對所獲支持的滿意程度,評定的是主觀體驗。Hendeson等 (1981)的社會交往量表 (ISSI)分為社會支持的可利用度和自我感覺到的社會關系的適合程度兩個維度。Andrews(1978)應用的社會支持問卷分三部分,即危機情況下的支持、鄰居關系和團體參與。Caplan等(1975)編制的社會支持量表包括三個方面,即上司、同事、家人和朋友,共分兩個維度,即情感支持和實際支持。肖水源(1987)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包括三部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且簡單易行,被研究者廣泛使用。

      4.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目前社會支持研究過多地采用量的研究方法,使用質的研究方法進行的研究較少。由于社會支持來源與影響因素多樣化,采用質的研究方法或許能獲得更多富有價值的發現。其次,多學科知識與研究方法的應用問題。由于社會支持研究涉及的知識相當廣泛,需要采用多種學科知識和研究方法進行科學和系統地研究,從而能全面理解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復雜關系。

      參考文獻:

      1. 王雁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關系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 2004 ,27(5) :1175-1177.

      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系范文第2篇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10-0935-02

      【關鍵詞】 精神衛生;社會支持;學生;農村人口;少數民族

      我國現有畬族人口約70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等省,居住地多 屬江南山區丘陵地帶。畬族群體與周圍漢族雜居共處,并在漢族社會中呈插花式分布。由于 畬族是一個有語言無文字的民族,很容易受到當今文化思維方式的感染,原有的畬族特有文 化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為了解畬族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為開 展少數民族中學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筆者進行了本次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蓮都區某畬族自治鎮中學在讀的初中一~三年級畬族中學生 167名,其中男生96名,女生71名,平均年齡(15.12±1.01)歲;隨機抽取漢族中學生144名 作為對照組,其中男生84名,女生60名,平均年齡(15.08±0.98)歲。

      1.2 研究工具 (1)癥狀自評量表(SCL-90)[1],由王征宇修訂, 共90個條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 神病性、其他共10個因子。每個因子反映某方面癥狀的痛苦情況。通常用以評定1周以來的 狀況。采用5級評分:1=從無,2=輕度,3=中度,4=偏重,5=嚴重。以各因子得分≥2作為有 無心理健康問題的標準,以≥3作為有無心理障礙的標準。得分越高,癥狀越明顯,心理健 康水平越低。(2)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2],由肖水源編制,共10個條目,包 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社會支持總分越高,表明社會支持越好 。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方法 心理測驗由經統一培訓的調查員負責完成,現場發放問卷,使用 統一指導語,根據被調查者最近1周的感受進行癥狀自評量表(SCL-90)及社會支持量表的 獨立評定,答題后回收問卷。剔除數據不全的問卷,將數據錄入計算機,利用SPSS 10.0軟 件包進行處理和分析。

      2 結果

      2.1 SCL-90各因子陽性檢出情況 畬族中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2分的檢 出率為25.75%~43.71%,排在前5位的依次為人際關系(43.71%)、強迫(40.12%)、其他(40.1 2%)、敵意(38.92%)、偏執(38.32%);各因子得分≥3分的檢出率為2.99%~10.78%,排 在前5位的依次為人際關系(10.78%)、敵意(10.18%)、強迫(8.38%)、抑郁(7.19%)、其 他(7.19%)。

      2.2 畬漢族中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 見表1。

      2.3 畬族男女中學生SCL-90各因子分比較 由表2可見,男生各因子得分均 高于女生,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偏執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其余各因子得分差異 均無統計學意義。

      2.4 畬漢族中學生社會支持狀況比較 見表3。

      3 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畬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各因子得分排序與鄭培軍[2 ]報道基本相似,但各因子得分均較高,排在首位的均是人際關系,其次是敵意或強迫, 這可能與中學生學習壓力較大、缺少課間活動時間、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機會等有關。SCL- 90部分因子得分高于中學生常模[3],且均高于1986年青年組常模[4],可 見在當前學校注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同樣也對農村畬族中學生心理問題帶來很大的影響 ,必須引起教育部門、家庭與社會的重視。畬族中學生與漢族中學生比較,無論心理健康水 平還是社會支持分上均無明顯差異,這可能與畬漢族中學生長期生活、學習在同一環境,風 俗、性格與文化差異日益縮小有關。

      本次研究還對社會支持方面作了分析,結果顯示,客觀支持方面與心理健康水平有著密切相 關(除恐怖與強迫因子外),利用度方面也是與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除敵意因子外), 而主觀支持方面則無明顯相關(除偏執外)。社會支持各項得分與漢族中學生無明顯差異, 而與地方大學生[5]有明顯差異,這可能與農村中學生家庭、學校教養方式、社會 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獨特等有關。

      目前,許多農民外出打工、經商,將子女留在農村學校學習,子女缺少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 ,再加之學校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為此,應引起全社會 高度重視,特別是教育部門與家長應積極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是創建良好的校園環境 ,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積極開展心理輔導和咨詢;其次,要提高教師素質,特別是心 理素質,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質量,定期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創建良好的心理 支持環境,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心理素質。

      4 參考文獻

      [1] 劉恒,張建新.我國中學生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結果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 志,2004,18(2):88-90.

      [2] 金華,吳文源,張明園.中國人SCL-90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1986,12(5):260-263.

      [3]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31-35,127-131.

      [4] 鄭培軍.某軍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1 ):1-2.

      [5] 梁執群,盧莉.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相關因素研究.中國公共衛生,2003,19(4):49 8-499.

      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系范文第3篇

      關鍵詞:社會體育;實踐教學;體系

      突破傳統教學體系思維,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是應用型高校的辦學特點,也是高校所倡導的辦學理念。在國內眾多高校進行轉型期間,如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做為教學重點工作,眾多學者在此方面也都做了探討與研究。海口經濟學院自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以來,結合省內外高校的對比探討,以及學校對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重視,在以市場為導向的過程中,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具有一定的成效。以此依據教學規律與轉型發展特點,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社會、為市場輸送優秀的人才是重中之重。

      一、構建專業基礎實踐能力培養機制

      專業基礎實踐能力是指學生在校內學習過程中能夠進行一些基本的實踐機會,結合專業特點與培養目標對學生提供實踐平臺,突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中的指導與管理能力。

      (一)教學能力培養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目標中,對學生的指導實踐能力具有要求與安排。我校在學生教學能力培養方面除了專業課程內凸顯指導或教學能力培養,實踐的平臺重點是學校對全校大二年級所開展的15個體育俱樂部課程中擔任助教,通過教師的前期指導,學生擔任主要教學任務,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教學能力與指導水平。學生通過體育俱樂部助教的一年實踐后反饋良好,感觸頗多,教學水平有所提高。

      (二)體育競賽組織與管理培養

      體育賽事在當代社會中如火如荼,人們強身健體意識強烈,做為體育專業學生,具備體育競賽組織與管理能力,是一項基礎能力。在該項能力提升辦法上,我們主要是依據學校所開展的體育競賽活動及學生組織的賽事來提高學生組織與管理能力。學校每年舉辦“三大球”聯賽,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比賽,田徑運動會等常規比賽,同時也通過實踐教學周,讓學生自己組織些小型賽事,全程賽事由學生主導,教師指導。成功舉辦了網球比賽、校園迷你跑、攀巖比賽、健美操比賽、三人籃球賽等等。

      二、構建適應社區體育的實踐能力培養機制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人群對體育鍛煉意識明顯提高,需求加大,但目前社區內專業的指導員缺乏,人群未能有效的進行體育鍛煉,從而我們積極主動的進入社區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對社區體育的認知與實踐能力。

      (一)體適能進社區活動

      體適能是機體各個系統的有效的功能,有著良好體適能的人,可以對生活充滿活力,可以出色得完成日常工作而不顯疲態,可以有足夠的精力去消遣時光,也能夠面對緊急情況。[1]從服務社會角度出發,我院成立了“我運動、我健康”進社區服務隊,分別進入鄉鎮、社區,為群眾測量血壓,咨詢答疑、出運動處方等形式服務社區,深受社區、群眾的歡迎。

      (二) 社會調研活動

      當前,大學生開展社會調研作為高等學校實踐教學的基本內容,有利于擴展教學空間、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2]結合我校社會調研政策,從“三下鄉”等方式M入社區進行調研,提高學生科研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調研活動由專業教師帶隊,入學校、入鄉鎮進行調研,調研成果多次獲得學校獎勵。

      三、構建小學期實踐體系機制

      關于小學期的概念與實施,國內多所高校均已開展與研究,構建小學期實踐體系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從校園走向社會的第一步,能夠促使學生發現自身缺陷,提前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進而反思、改善自身。從而達到畢業時能夠快速的融入工作崗位,發揮自身才能,體現自身價值。

      (一)教學實踐小學期

      教學實踐小學期一般在第二、四學期進行。主要以觀摩、頂崗等形式進行小學期的實踐,結合專業特點、個人興趣愛好、就業方向,進行安排。我校專業學生通過進入海口市及省內的健身俱樂部、高爾夫球場等單位,進行聯合實施教學小學期。

      (二)畢業實習實踐

      畢業實習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專業特點與單位需求不同,學生選擇就業的方向或單位不同。通過畢業實習實踐,能夠于學生的就業盡可能的對接。我校統籌安排,采取定點定向、自由選擇等方法開展畢業實習實踐工作。通過聯系行業內單位,學校指派指導教師,接收單位指派專人對畢業實習工作進行指導。效果明顯,多名學生與單位達成就業意向。

      四、加強校企合作,建設實踐基地

      校企合作的雙方(校方和企業)各為獨立主體,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標需求指向所進行的信息、知識、資源及行為合作活動,實現功能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3]通過校企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從而達到雙贏局面。

      (一)基地建設

      教學實踐基地是教學體系中關鍵環節,基地的數量、質量決定了學生實踐能力水平。從教學實踐基地的選擇上,眼光瞄準體育相關行業,適合我院專業特點而建立。我院從最初的健身俱樂部到相關體育行業協同建立基地,解決俱樂部的教練、會籍顧問,公司親水項目上各類崗位,基地與學校達成培養目標共識,學生通過基本崗位依次輪轉實踐,將校內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同時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少數學生畢業后就職于健身俱樂部教練等崗位,主要起因是教學實踐基地的實習中喜歡上該行業。

      (二)校企協同管理制度建設

      教學基地的各項建設中以制度建設為主要目標,以實體公司與校方對學生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原則下,配合實體公司的管理,逐漸完善教學實踐基地的制度建設。制度的完善能夠促進學生在教學實踐基地中進行學習,且認真對待教學實踐,適應社會工作管理制度,為畢業就業夯實基礎。

      五、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機制

      從我國目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狀來看,迫切需要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逐漸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力度,各高校也在大力扶持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是國家層面對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能解決學生就業問題,從而提高社會經濟多渠道、多樣化的發展。

      (一)創新創業基地建設

      依據國家及學校加大創新創業的扶持政策,引導教師與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同時在學校的支持下,努力搭建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尤其做為體育專業,在社會市場需求方面,原有的經濟項目遠遠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在校內我們可以通過創新創業基地進行項目孵化,基礎實踐、模擬實踐等手段與方法,促進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的提升。健全創新創業制度建設,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更好的凸顯成效。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通過人才培養目標的修訂,加大創新創業教育比重,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是應用型高校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舉措。一方面從專業教師進行引導,課內培育創新創業意識;一方面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主要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申報為主,結合創新創業基地進行孵化;還有一方面通過體驗式培訓,培育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業實踐能力。

      六、小結

      針對專業建設及社會市場需求現狀,學生實踐能力是各用人單位的首要條件。我們在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校內外的教學實踐,校企合作的渠道逐漸完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活動等等,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各高校的職責所在,也是符合國家提出建設應用型高校的目標。社會經濟的發展,x不開人才,人才的培養需要高校以市場為導向,優化培養方案,建立完善教學實踐體系,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毋張明.體適能研究發展綜述[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11)

      [2]張軍蓮,蔡高強.高校教師指導大學生社會調研的模式與路徑[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2)

      [3]徐科軍,黃云志.校企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4(7)

      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系范文第4篇

      關鍵詞:女大學生 心理韌性 壓力事件 社會支持

      分類號:B844

      1 問題提出

      心理韌性是近年來積極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心理韌性(resilience)是指面對喪失、困難或者逆境時的有效應對和適應。有關心理韌性的研究始于美國,是從研究處境不利兒童和正常兒童的發展差異開始的。上世紀80年代以前,研究者普遍認為,處境不利一定導致發展不利,處境不利兒童日后的成就水平、適應能力必定低于正常兒童。可是在后續的研究中發現:面臨同樣的壓力或逆境,有的兒童發展良好,有的卻難以適應,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是什么因素導致這樣不同的結果?研究者提出了心理韌性(resilience)概念,是指個體在逆境中能保持良好適應的能力。

      國外學者關于心理韌性的研究,主要是探討個體與應激情境的相關,探討當個體處于危機狀態時,能否有效應對,達到最終的良好適應,保持心理健康等。研究發現,態度和信念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左右著個體的韌性程度,內部控制,自我激勵的人能夠順利度過危機。國內對于心理韌性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是以介紹和分析國外心理韌性理論及其研究進展為主,如宋廣文等(2010)對處境不利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及教育啟示進行了論述,席居哲(2006)對心理韌性的發展及其作用機制進行過研究。另外還有少量的實證研究,如安容瑾(2009)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韌性、社會支持網絡、應對方式和生活事件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賈普君(2011)對幼兒教師的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楊冠軍(2011)對大學生心理韌性、歸因風格與快樂感的關系進行了探討等,而針對女大學生心理韌性的研究十分少見。

      女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各種心理機能尚未穩定,面臨著周圍環境、角色地位、生活習慣、學習方式等的巨大轉變,與同齡青年相比,她們所面臨的壓力事件往往更多、更集中、更強烈。心理韌性是和壓力密切相關的一個變量,心理韌性影響個體面對壓力事件的有效適應。國外相關研究表明,提高心理韌性的關鍵在于個體內部以及個體外部的保護性因素的提高。社會支持是心理韌性非常重要的外部保護性因素,這種保護性因素對女大學生心理韌性的提高是否起到重要作用?我國女大學生的心理韌性現狀怎樣?這些問題都需要研究。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不僅能為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與教育工作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和思路,而且對改善女大學生的精神風貌,提高她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其健康成長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因此,開展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本研究擬通過問卷調查法搜集數據,考察女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基本狀況,并對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社會支持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以期為科學開展女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實證依據。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在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兩地的四所高校中抽取文、理科各四個專業共720人進行調查,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有效被試656人,其中文科生389人,理科生267人;城鎮259人,農村397人;獨生子女234人,非獨生子女422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心理韌性問卷

      本研究采用Wagmla&Young(1993)編制的心理韌性量表。該量表由25個題項組成,用于測量個體適應良好的積極特征。量表采用7點計分,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晁粉芳對該量表進行了翻譯和修訂。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8。

      2.2.2 壓力事件問卷

      本研究采用劉賢臣(1987)編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該量表由27個題項組成,分為六個維度: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喪失、健康適應和其他。采用五級評分,適用于中學生、大學生生活應激事件的評定。本研究中,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23。

      2.2.3 社會支持問卷

      本研究采用肖水源(1986)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該量表由10個題項組成,分為三個維度: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由于本研究中被試均為在校女大學生,對量表中的一些內容作了修訂,將“同事”改為“同學”,將“配偶”改為“戀人”,將“鄰居”改為“舍友”,將“工作單位”改為“學校”,有助于真實地反映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狀況。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是0.810。

      2.3 施測程序

      為保證測試結果的有效性和較高的回收率,省內被試由研究者本人親自進行施測。外省被試委托心理專業的老師進行測試,針對本研究的特點對主試進行指導語、問卷調查程序等方面的培訓。由主試進入到班級內施測,并當場回收問卷。

      2.4 統計處理

      全部數據錄入計算機,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描述統計、t檢驗、相關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等。

      3 結果與分析

      3.1 女大學生心理韌性基本狀況

      3.1.1 女大學生心理韌性整體水平

      為了考察女大學生心理韌性整體水平,對心理韌性進行描述統計,具體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在心理韌性量表的25個題項中,被試心理韌性總分平均為5.127,高于理論中值4。這說明女大學生心理韌性的整體水平較高,處于中等以上水平。不過,從心理韌性均分分布情況不難看出,盡管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占絕大多數,但仍有一定比例(6.1%)的女大學生心理韌性居于中等以下水平。

      3.1.2 女大學生心理韌性的人口統計學差異

      以專業、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為分組變量,以心理韌性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具體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到,不同專業、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的女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差異極其顯著,文科女大學生心理韌性水平顯著高于理科女大學生生,農村女大學生心理韌性得分顯著高于城鎮女大學生,非獨生女大學生心理韌性水平顯著高于獨生女大學生。

      3.2 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社會支持的關系

      3.2.1 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的關系

      (1)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的相關分析

      將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總分及各個維度得分做相關分析,具體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中除了喪失之外的五個維度及總分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其中壓力事件中的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其他三個維度與心理韌性的相關系數較高。

      (2)不同心理韌性水平壓力事件的比較分析

      為了探討不同心理韌性水平女大學生壓力事件大小的差異,按心理韌性總得分分別取高分端和低分端各27%的被試(n=177)組成高心理韌性組和低心理韌性組,分別對這兩組被試的壓力事件進行t檢驗,具體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心理韌性水平不同的女大學生在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健康適應和其他五個維度以及壓力事件總分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心理韌性的水平越高,所感受到生活壓力事件越小。

      3.2.2 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社會支持的關系

      (1)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

      將心理韌性與社會支持總分及各個維度得分做相關分析,具體結果見表5。

      由表5可知,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社會支持各維度及總分顯著相關,其中支持利用度與心理韌性的相關系數較高。

      (2)不同心理韌性水平社會支持的比較分析

      為了探討不同心理韌性水平女大學生社會支持水平的差異,按心理韌性總得分分別取高分端和低分端各27%的被試(n=177)組成高心理韌性組和低心理韌性組,分別對這兩組被試的社會支持進行t檢驗,具體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心理韌性水平不同的女大學生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以及社會支持總分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心理韌性的水平越高,社會支持水平越高。

      3.2.3 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社會支持的回歸分析

      為了探討女大學生壓力事件各維度和社會支持各維度對心理韌性的預測作用,以壓力事件的六個維度、社會支持的三個維度作為自變量,以心理韌性作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具體結果見表7。

      由表7可知,進入心理韌性回歸方程的有8個因子,按作用大小依次為人際關系、支持利用度、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其他、受懲罰、學習壓力等。其中人際關系的預測力最大,解釋變異量的17.8%,這8個因子能聯合預測心理韌性39.2%的變異量。

      心理韌性的回歸方程式為:

      心理韌性=-.317*人際關系+.145*支持利用度+.157*主觀支持+.138*客觀支持-.349*其他+.420*受懲罰-.272*學習壓力+.124*喪失

      以上結果表明,社會支持各維度以及受懲罰、喪失因子對女大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有正向促進作用,而人際關系、其他、學習壓力等則會降低心理韌性水平。以上分析表明,除了健康適應之外的壓力事件五個維度、社會支持各維度對心理韌性有一定的預測能力。

      3.2.4 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社會支持的路徑分析

      為進一步探討壓力事件、社會支持對心理韌性的影響機制,根據強迫輸入復回歸分析的結果進行路徑分析,具體結果見圖1。

      由圖1可知,在對心理韌性影響的路徑中,無論是來自壓力事件、社會支持的直接效應,還是壓力事件通過社會支持進而影響心理韌性的間接效應均非常顯著(p

      4 討論與建議

      4.1 女大學生心理韌性基本狀況

      研究結果表明,整體而言,女大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較高。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當代女大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社團活動,注重與同學、老師溝通交流,比較容易獲得社會支持,遇到不良情緒時能夠及時通過合理途徑宣泄,能夠較快從挫折中恢復過來,即心理韌性水平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6.1%的女大學生心理韌性水平偏低,有待提高。時而會有女大學生心理脆弱、適應力差的報道見諸媒體,雖然說只是個別案例,但也應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入學之初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中發現問題后就應該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在隨后的發展中,還需要加強跟蹤指導。

      研究發現,女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在文理科專業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文科女大學生顯著高于理科女大學生。這與其他研究者的調查結果不盡相同,劉書瑜的研究表明理工科和醫學類大學生的心理韌性要優于文史類大學生,而理工科和醫學類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差異不顯。而本研究中文科女生的心理韌性顯著高于理科女生,這可能因為被試都是女大學生,女生在學習文科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學習方面沒有太大壓力,因而保持較高的心理韌性水平。

      不同生源地女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差異也是顯著的,農村生源的女大學生心理韌性顯著高于來自于城市的女大學生。這與晁粉芳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這可能是因為來自農村的女大學生從小承受了更多的壓力,得到的鍛煉更多,經歷的挫折越多,學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越多,適應力更強。

      本研究發現,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心理韌性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大學生,這與有關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這可能是因為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比較優越,自小被父母祖父母眾星捧月般的呵護,經歷的挫折較少,一旦遇到較大的壓力難以找到有效的應對方式,不容易從逆境中走出來。而且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在成長過程中缺少與同齡人交流、合作、相互支持的機會,考慮問題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對各種支持的利用度較低,社會支持水平較低,對心理韌性的發展勢必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4.2 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社會支持的關系

      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中除喪失之外的五個維度以及總分存在非常顯著的相關。心理韌性與喪失因子相關不顯著,可能是因為女大學生年齡較小,較少經歷這類壓力事件。而壓力事件中的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其他三個因子與心理韌性相關較高。這一結論驗證了以往的研究成果。有研究表明親密的家庭關系、教師的支持以及同伴之間的積極關系在兒童對抗逆境時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馬斯洛(A.H.Maslow)提出了需要五層次論,其中就有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一個人要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聯系,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參加一個團體并在其中獲得某種地位等。也就是說,只有在人際交往的活動中,歸屬與愛的需要才能得到滿足。對于女大學生而言,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就是同學關系,大部分學生都是寄宿式生活,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各自的脾氣秉性、家庭條件、生活習慣各異,在相處中就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和矛盾。女性細膩敏感的情感特點也使得女大學生更容易受到人際關系的壓力。

      學習壓力是女大學生生活中容易出現的另一大壓力事件。與高中相比,在大學里無論學習環境,還是學習內容、學習方法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以及掌握了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才能適應這種變化,在這種適應過程中就容易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另外,日趨激烈的就業環境使得學生在進入大學后也不敢有絲毫放松,各種評獎評優主要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指標,而爭強好勝、樂于挑戰的心理特征使一些女大學生在強手如林的大學里,容易產生焦慮和恐懼等負面情緒,精神壓力很大。

      女大學生心理韌性與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心理韌性與社會支持的三個維度以及總分都存在非常顯著的相關。其中,支持利用度與心理韌性的相關系數比高。不同心理韌性水平的女大學生在社會支持水平上也存在著顯著差異。心理韌性水平越高,社會支持水平也越高,有研究表明,個體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那么他在解決問題或克服困難時所采用的積極應對方式越多,如解決問題、求助等。反之,就會較多地運用消極的應對方式,如逃避、自責、幻想等。社會支持作為外部保護性因素,對女大學生抗擊逆境有重要作用,社會支持多,女大學生的發展需要就越容易得到滿足,從而很自然地發展起一些心理韌性特質。另外,女大學生各自的成長經歷和人生觀、價值觀不同,因而對可獲得支持的利用度也有很大不同。越是能充分有效地運用社會支持的個體,其心理韌性水平越高。

      多元回歸分析和路徑模型顯示了心理韌性與壓力事件、社會支持三者的關系。社會支持各維度以及受懲罰、喪失因子對大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有正向促進作用,而學習壓力、其他、人際關系、健康適應則會降低心理韌性水平。這表明,壓力事件各維度、社會支持各維度對心理韌性有一定的預測能力。在對心理韌性影響的路徑中,無論是來自壓力事件、社會支持的直接效應,還是壓力事件通過社會支持進而影響心理韌性的間接效應均非常顯著。這表明,要提高女大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既要增強自身心理素質來降低壓力事件的負面影響,又要通過提高社會支持水平來增強其抗壓能力。

      4.3 教育建議

      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系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適應性;支持系統

      作者簡介:成華威(1973-),男,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保障與農村社會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2.81;C976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21 文章編號:1672-3309(2011)05-49-02

      一、社會支持

      首先,化解新生代農民工與市民之間的矛盾。農民工對城市的貢獻,一直被隱藏在城市繁華的背后。如今,城市建設及工廠的用工荒,讓人們認識到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農民工的重要性。盡管存在工作崗位的競爭等對市民不利的因素,但要理性、客觀地評價農民工在城市的打拼。有了農民工的參與,城市才有更多的高樓大廈,市民才有更舒適的生活。化解矛盾一是要做好輿論導向作用。2011年春節聯歡晚會兩個節目最引人矚目,一個是旭日陽剛的《春天里》,唱出了農民工城市打拼的辛酸,另一個是深圳農民工的街舞團,跳出了新生代農民工的熱情和時尚,這兩個節目通過春晚傳遞到千家萬戶,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關注,提高了城市打拼的農民工形象。媒體應更多地進行諸如此類的宣傳、報道,除此,在深度上,要加強對農民工等眾多社會問題的挖掘,分析其真正原因,減少市民對他們的誤解。同時,積極開展各種公益性聯誼活動,以緩解各階層之間的矛盾。通過聯誼讓農民工與市民一起去體驗、去感受,通過他們的親身接觸,增加彼此之間的了解,增加互信。新生代農民工屬于弱勢群體,需要有愛心的市民幫助他們在城市里過上更好的生活,公益性活動就是幫助新生代農民工建立起比較穩定的城市社會關系,讓他們通過活動增加抵抗未知風險的保障能力,讓他們有空間尋找到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其次,建立幫助新生代農民工適應城市的體制和機制。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需要當地城市和國家不斷完善我國城鄉管理體制,不斷解放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并加強對他們權益的保護,積極做好這種人口流動的保障工作,這有利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消失,有利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將近1億的新生代農民工更好的生活,有利于他們能夠分享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體制和機制是新生代農民工適應城市的外部動力,有效改善體制與機制中不利于農民工適應城市的問題,能夠加快新生代農民工市民轉化,使之真正成為城市建設的核心力量。

      第三,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城市資源共享模式。新生代農民工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源,一個城市如果不能吸引足夠多的農民工,說明這個城市的經濟環境不好,沒有足夠的崗位,或者城市發展本身有問題。盡管城市能夠吸引足夠多的資源,但如果沒有公平、公正、公開的資源共享模式,也留不住人才、勞動力、資金等重要稟賦要素。建立一套對農民工公平的用工環境、工資福利待遇標準,嚴格執行各種法律、政策,能夠有效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得到公平的對待,保障其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第四,完善城市社會支持新生代農民工系統。農民工屬于城市弱勢群體,他們在城市打拼承受著沉重的家庭和心理負擔。完善城市社會支持系統就是要求城市能夠從農民工切身利益出發,完善城市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各種支持,包括工資福利待遇、合法權益、社會參與度等,加快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身份轉變工作,提升城市的整體競爭力。

      二、建立增強新生代農民城市適應性的社會支持系統

      (一)政府支持

      政府政策的支持。從中央政府角度來看,全國新生代農民工已經形成數量巨大、涉及領域廣、特征明顯的社會階層,這個階層的形成對我國小康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也存在很多問題,單就其城市適應性問題而言,要積極推動其適應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會,這就需要從全國范圍內放寬戶籍制度的硬性管理辦法,提高農民工最低工資,完善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相關福利待遇,幫助他們構筑起有力的政策保障環境。從地方政府角度看,要根據中央政策,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農民工具體政策。各地區有各地區的具體情況,有的是農民工輸入地,有的是輸出地。以吉林省為例,吉林省農民工輸入與輸出基本持平,農民工就業壓力和工資水平居全國中等水平,吉林省對待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性問題的關鍵是貫徹落實好各項惠農政策,尤其是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力度,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術水平,增加他們的工資福利待遇,放寬新生代農民工城市低保、醫保等參保要求,力爭覆蓋全省農民工。同時應繼續加大相關政策的制定,尤其是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戶籍管理制度、城市福利待遇制度及住房、子女上學等問題,加快研究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在經濟上、社會地位上、心理上不被市民排斥,不被城市系統排斥,能夠真正享受到與市民一樣的權益,享受到城市建設的成果和福利。

      政府的行政力支持。有了好的政策關鍵要靠政府認真的執行。規范政府行政力的執行,讓政府真正從城市發展和農民工權益的角度出發考慮涉及農民工的政策,重視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福利待遇等問題,條件允許的地方,可以采取財政補貼的辦法,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幫助他們創業。

      (二)社區支持

      首先,要充分發揮社區推動新生代農民工加快適應城市社會的積極作用。社區是與新生代農民工接觸最多的基層組織,因此,發揮好社區的基礎性作用,尤其是針對該區域的新生代農民工建立一套有效的社會溝通渠道,幫助他們建立相關的社會關系,讓他們融入到社區的生活中,有助于新生代農民工加快適應城市的生活節奏,得到當地居民的認可,增強自信心。

      其次,社區要積極貫徹落實相關涉及農民工權益的各項政策。國家和當地政府的各項有利于農民工的政策需要通過社區來具體執行,社區在新生代農民工心目中就是黨和國家的代言人,社區如何對待他們,就是黨和國家如何對待他們,因此,要高度重視社區在推動新生代農民工各項政策過程的基礎性作用。當地政府應把社區納入政府日常考核體系中加以管理,確保中央和當地政府的各項政策能夠落到實處。

      最后,社區要積極主動地做好新生代農民工相關城市適應性工作。社區要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加快新生代農民工適應城市的生活,讓他們感受城市社區帶給他們的溫暖,體會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激發他們積極融入城市社會的熱情,減輕他們的后顧之憂。同時,幫助他們建立與用工單位和社會團體的聯系,通過社區對接,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的權益不受到侵害。

      (三)組織、單位的支持

      新生代農民工適應城市的生活、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不僅僅需要中央、當地政府、社區的全力支持,還需要社會上的組織、單位加以支持。社會組織、單位除政府系統之外,還包括公益性組織、企事業單位以及國際組織等,這些組織、單位對新生代農民工加快適應城市將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例如: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宣傳,就需要媒體相關單位和組織,他們是化解新生代農民工與市民之間隔閡的重要力量,通過媒體的正面宣傳、深度報道,能夠增加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過程中的支持力量,并引起社會對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工作狀態加以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社會組織、單位要積極做好政策的承接,緊緊圍繞當前加快推進農民工各項優惠政策的推進,只要整個社會都動員起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有利于新生代農民工的政策才能落到實處。

      (四)民間社團的支持

      民間團體是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之外重要的支持力量。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性過程中存在心理障礙等問題,民間心理救助團體就幫助他們開通熱線,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性過程中存在找不到對象的問題,民間團體就幫助他們牽線搭橋,讓他們在城市里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當新生代農民工要自己創業,就有民間資本形成投資團體,幫助他們實現人生的夢想。民間團體正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幫助新生代農民工加快適應城市的生活和工作,幫助他們建立更加完善的城市適應體系。很多時候由于政策的缺失,民間團體能夠彌補政策缺失帶來的不良后果,保障了我國社會的穩定。

      要積極推進民間團體幫助新生代農民工適應城市這項工作,從政府層面要給予積極的支持,從民間角度,要建立活躍的民間團體管理制度,不能過于限制他們的公益性活動,尤其要推動跨地區、跨國界的公益性社會,從世界范圍內幫助新生代農民工適應城市生活和工作。目前,有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出國打工,他們兼具新生代農民工與外出務工者雙重身份,其心理和環境的壓力比國內的新生代農民工還要大,除了當地大使館和中資機構的幫助外,跨國界的社會團體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幫助當地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到當地的社會,減輕了他們的心理負擔,豐富了他們的生活。

      (五)新生代農民工的自我支持

      新生代農民工的自我支持需要建立在外因與內因的基礎之上,外因是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涉農組織能夠真正建立起幫助新生代農民工提升自我的機制,在思想上積極做好引導;在行動上幫助他們建立自我完善的機制,不斷完善適應城市過程所需的文化和心理素質,提高適應城市的基本生活能力;在資金、項目上要優先考慮,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過程中能夠通過自我提升,實現適應程度的加深。內因是新生代農民工對適應城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夠正確的看待,主觀上要積極向上,力爭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身份的轉變和經濟地位的升級。很多新生代農民工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成為一些企業的中級管理者,甚至企業的老板,在城市適應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事業,也實現了人生的價值。 (責任編輯:吳之銘)

      參考文獻:

      [1] 景曉芬.“社會排斥”理論研究綜述[J].甘肅理論學刊,2004,(02).

      [2] 文小勇、石穎.“三農”問題:社會公正與社會排斥[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

      [3] 潘澤泉.社會網排斥與發展困境:基于流動農民工的經驗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7,(02).

      亚洲成A人片77777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 亚洲AV无码XXX麻豆艾秋| 亚洲一区动漫卡通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香蕉碰碰人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影院|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 wwwxxx亚洲| 亚洲日韩看片无码电影| 亚洲中文无码亚洲人成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 韩国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亚洲国产人成精品|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1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尤物|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社区|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日韩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 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8| 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 亚洲人AV在线无码影院观看|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野外| 亚洲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猛| 国产专区一va亚洲v天堂|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