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手術室護理培訓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護理工作在整個醫院的工作中承擔著半壁江山,而手術室的護理工作在整個醫院護理工作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包括專業強,操作復雜,工作流程多,與臨床醫師配合難度高,容易出現安全問題,出現安全問題后后果嚴重等,這些問題不僅能產生嚴重的醫療問題,也會嚴重影響醫院的聲譽,不利于醫院的發展。通過分析2006年――2012年間我院手術室由于護理因素而發生的醫療安全問題,總結安全隱患,并提出相應的管理性措施,現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分析2006年――2012年我院手術室發生的由于護理問題而產生的醫療問題67件。主要存在的問題有:手術時間人員安排重疊,臨床手術科室醫師和護理人員沖突矛盾,手術不能及時完成;手術材料,如器械,藥品,輔料等排放混亂,手術中不能及時送到醫師手中;手術過程中由于護理不當患者發生皮膚壓傷,灼傷等問題;發生院感的危險因素不能及時排除等。導致期間發生一般安全醫療差錯64件,醫療安全事故3件。
1.2 方法 對發生的安全事故進行詳細調查,對事故發生的起因,處理過程進行歸類,總結為這么幾類:①管理制度因素;②護理責任心因素;③管理執行因素;④醫護專業及法律因素等。對這幾類因素進行分類分析統計,根據統計結果詳細分析發生問題的原因及提出針對性的措施。
1.3 統計學處理 對統計數據用SPSS14.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p
2 結 果
2.1 手術室護理安全的危險因素,現將手術室護理性安全問題的總結歸類,詳見表1。
2.2 從表中分析,在統計學中,P
3 討 論
經過對于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的調查分析,針對危險因素進行統計學計算,護理責任心在醫療護理安全中作用顯著,為了防范安全事故的發生,首先要采取積極措施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另外完善手術室護理制度,加強執行力和提高專業技能也是非常必要的,具體討論如下:
3.1 加強責任心主要措施是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包括筆試考核和技能考核,內容為手術室的護理制度。有經驗的護理人員可以不定期對手術過程中的護理行為進行監督,指導,評價。將護理人員的晉升,工資收入,評優等項目和考核結果進行掛鉤,激勵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
3.2 制定完善的手術室護理制度。在對手術室護理安全的調查中,制度的完善和執行力也成為安全的隱患之一。盡管責任心是主要因素,但是缺乏制度保障并不能確保護理安全。要不斷完善手術室的各項制度,務必建立起清楚、詳盡、無異議、可操作性強、系統的管理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后的關鍵是加大制度的落實執行力,使護理人員對各種制度銘記于心[1]。
3.3 完善制度的關鍵是加大制度的執行力。執行的關鍵包括術前準備,術中操作及術后護理工作。在術前嚴格核對,對手術器械和患者的詳細信息,姓名,性別,年齡,科室床位,手術方式部位詳細確認,防止接錯病人或者開錯手術部位接入手術室后要嚴格遵從消毒制度,減少手術中的感染風險[2]。手術過程中注意及時檢查手術器械的運行情況,監測患者情況,避免患者燙傷,壓傷,手術記錄單必須及時記錄,保證與麻醉師的記錄一致,降低安全隱患。術后注意清點手術物品,器械、紗布,防止遺留在患者體內,造成醫療糾紛[3]。
3.4 加強對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和法律知識的培訓。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新技術,新設備不斷出現,護理人員必須不斷對新型醫療技術進行回顧性總結,交流,拓展知識面,提高護理素質,加強與臨床醫師的配合度。護理人員在護理活動過程中務必要明悉衛生制度和相關法律,定期對護理人員做醫院衛生方面的法律培訓講座,將臨床中經常遇到的護患法律問題認真講解,避免類似問題的出現,保證所有操作均合乎法律規定。
4 小 結
隨著國家醫療衛生制度的改革和醫療保險制度的逐漸開展,我國的醫療環境面臨新的挑戰。其中患者的維權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增強[4]。這對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適應和應對目前的形式,臨床護理工作面臨更加嚴格的要求。作為一名當代護士,尤其是手術室特殊環境下的護士,必須加強護理責任心,熟悉手術室各項制度和相關法律知識,熟練掌握各項護理操作技能,才能避免安全隱患,建立一支高質量護理風格的手術室護理隊伍。
參考文獻
[1] 劉瓊,江云英.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與管理對策[J]l中國實用醫藥,2010,1(4):69.
[2] 姜平桂,王維,錢倩健.手術室控制醫院內感染的有效途徑[J].現代臨床護理,2007,6(2):58-61.
關鍵詞:手術室 不安全因素 防范 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99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3-0386-01
隨著近些年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護理科學也在不斷地改善,復雜的護理行為過程實現了越來越完善的護理分工。現如今每一個護理過程都與專業和個人息息相關,但醫學的進步歷程中逐漸產生了一些侵襲性的治療手段和診療方法,再加上患者的個體差異,使得護理的不安全概率增加。手術室的護理問題是整個護理過程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護理管理的重點部分。手術室作為一個十分復雜的運行單元,以其繁瑣的工作程序和龐大的工作量也是安全問題的高發環節。因此,有必要對手術室護理的工作進行回顧分析并總結,找出現有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解決的思路和方法。
1 手術室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的常見不安全因素主要能夠概括出如下幾個方面:由于醫療器械的滅菌消毒不符合規范產生的患者感染問題、由于醫療器械的準備不充分或未按要求定期保養造成的器械性能不佳甚至影響正常手術問題、由于對物品的清點不及時或不仔細造成的手術護理記錄單無法詳實記錄導致物品清點出錯甚至物品遺留在患者體內的問題、由于接臺手術較多使得患者的手術部位和處理方法出錯的問題、由于藥物或醫療器械的錯誤使用造成的患者非正常受損傷問題、手術后病理標本未及時處理導致標本遺失或腐爛問題、患者術后放置不當產生術后神經或皮膚組織受損問題、關鍵藥物未妥善保管帶來的爆炸等問題、對患者的日常看護疏忽造成的患者意外事故問題、手術護理記錄單不規范不詳實造成護患糾紛問題、手術室空氣污染消毒不徹底造成的院感問題等。
2 手術室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原因分析
2.1 手術室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淡薄及責任心不強。每一個護理人員都應當將國家和醫院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當作自己的行為準則來嚴格執行,不應當采用散漫的工作態度造成護理事故的發生概率上升。手術室護理工作相對復雜并且工作強度和壓力較大,一旦護理人員疏忽大意,極易造成護理事故的發生。
2.2 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不足或不嚴格操作規程。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醫療技術水平在近年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多新的儀器設備和高新技術都運用到醫學手術中,使得醫學技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扎實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在對護理人員進行理論培訓的同時,還要訓練護理人員的業務技能,使護理人員能夠按照操作規程工作,正確清點器械,按照規程操作,并且能夠按部就班地與術中醫師合作,確保手術中能夠配合順利,適應手術的需要,按時完成手術,給患者帶來積極的心理影響。
2.3 手術室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失效。由于社會對護理人員認識偏差,許多人認為護理人員只需要掌握一定的護理技術就行,而不需要太高的學歷,導致許多護理人員的學歷偏低,綜合素質不夠高,甚至有很多護理人員都不能達到護理人員所需要的最低要求。這些綜合素質偏低的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不僅不能在技術上做好醫療護理工作,同時還不能和患者進行良好有效的溝通,不能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導致患者不能夠充分地信任護理人員,大大降低了護理效率,同時還會造成醫療糾紛。
2.4 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不足,工作負荷過重。在我國的大多數醫院中,醫院為了節省醫院開支,在護理人員的配置上一直不能按照要求配置足夠多的護理人員,尤其是那些業務熟練,工作認真的護理人員。因此,護士的工作負擔重,經常需要加班,同時在護理工作中還需要面面俱到,這些都導致護理人員長期超負荷工作,身心疲憊,對于正常工作十分不利,甚至會影響患者的痊愈。
3 手術室護理中的不安全防范措施
3.1 加強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護理安全與法制教育。護理工作與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因而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法律觀念,并且認識到護理安全的重要性,這樣才能順利開展護理工作。因此,在對護理人員的管理中,應當時常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安全和法制教育,讓護理人員樹立牢固的依法執業觀念,這樣才能確保他們在工作中能夠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開展工作,將病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情,切實做好護理工作。嚴格真實地做好護理記錄,避免醫療糾紛的產生,在醫療糾紛發生時,能夠做到有證可舉。
3.2 規范手術室護理人員的醫療服務行為。在護理工作的開展當中,只有確保護理人員具有足夠高的業務素質,才能保證護理安全。因此,醫院必須定時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并且鍛煉護理人員的技術操作能力,才能確保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各科室應當積極制定護理人員培訓計劃,支持和鼓勵護理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從而提高學歷和技術能力。
3.3 合理優化手術室人力資源配置。由于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各個科室必須正確配置各級、各類、各層次的醫護人員,并且合理安排他們的工作,使醫護人員能夠有足夠的休息時間,確保護理工作的正常進行,保障護理安全。
3.4 暢通手術室的護患溝通。在對護理工作人員的考核中,除了對護理人員的出勤情況以及業務能力的考核外,還應當將護理人員的護患溝通能力作為考核的一個方面,定期檢查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溝通情況,注重總結護理糾紛中的因素,總結經驗教訓。接送患者時,若遇到煩躁、昏迷、神志不清的,應增加人員進行護送或加保護帶固定。
3.5 完善手術室護理質控機制。強化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責任制,建立科室、班組、個人三級護理質控管理網絡,加強手術室基礎質控、環節質控和終末質控,強調各級人員應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定期督導、定期分析、定期反饋,堅持預防為主,強調事前控制,重視痕跡管理,抓實薄弱環節。
參考文獻
[1] 李淑梅,蘇麗莊.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與管理對策[J].中國傷殘醫學.2009(03)
【摘要】 目的:了解影響手術室護理過程安全的原因,探討手術室護理過程中安全防范措施的意義,總結手術室護理過程中安全管理的經驗。方法:對我院2011年2月之前的手術室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其原因,并與實施安全管理和相關防范措施之后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與實施安全管理和相關防范措施之前相比,實施前后的醫療差錯發生率顯著降低,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相比存在顯著統計差異,P<0.05.結論: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認真分析相關安全影響因素,有針對性的做好防范措施對提高手術室護理的質量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防范措施;質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2.3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1044-5511(2011)09-0079-01
手術室是進行患者手術,搶救,治療的重要場所。其日常工作節律變化快,要求比較高、人員流動性大,護理具有勞動強度大和持續時間長的特點。由于手術分工的日益細化和各種高危和微創手術的開展及精密儀器的應用,因此手術室對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因而對手術室護理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通過對手術室的潛在護理安全隱患進行分析,通過改進相關護理管理流程,采取有針對性的相關防范措施,有效的減少和杜絕了手術室護理的安全隱患,有效的防止了醫療護理糾紛的發生[1]。本文對我院2011年2月之前的手術室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了手術室護理過程中安全防范措施的意義,總結了手術室護理過程中安全管理的經驗,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經過實施手術室安全管理和相關防范措施后,自2011年2月以來,截止2011年8月,我院共實施手術80例,我們根據對手術室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制定并實施相關的防范措施。然后對醫療差錯發生率和患者滿意度進行統計分析。
1.2手術室護理過程的安全影響因素分析
①人員因素:由于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基本素質和保潔人員的素質不能滿足手術室護理工作要求。隨著衛生改革的深入,使得醫院管理者的經濟意識得以增強,在醫院內部引入了競爭機制,為了節約人力資源成本,增加醫院的經濟效益,因而對醫務人員的編制進行了大幅度的壓縮。加上擇期手術和急診手術的增多,導致了護士加班過多,在超負荷的工作狀態下,容易導致身心疲勞。因此容易引發護理安全問題。②技術因素: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 先進的手術設備不斷應用于手術室,這給手術室護理工作增加了復雜程度,隨著護理技術要求的增高和護理內容的日益增多,如果護士缺乏相關的業務知識,或是護理經驗不足,都會導致醫護溝通不夠順暢,不利于醫護配合[2]。因而在手術室護理中,護理人員有可能不能正確的使用和保養儀器設備,造成術前準備不足而延誤手術。活著是護士不熟練手術的具體步驟和醫生習慣,配合容易出現差錯,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違反操作規程而導致護理操作失誤進而引發護理缺陷,甚至是醫療事故。③藥物因素:由于手術室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病情變化比較快,使用藥品種類比較多,而且要求時間比較緊急[3],尤其是在進行體外循環或器官移植手術時,患者的輸液路徑非常多,如果護士缺乏對藥品認識,加上不熟悉患者病情,就極易發生用藥錯誤,從而導致了不安全因素。④管理因素: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隨著大量高尖醫療技術的臨床使用,隨著手術患者的高齡化和病情復雜化,手術室要求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的內容也大幅度增加,變得越來越復雜,因此導致原來的規章制度不適應新技術的發展,難以對現代手術室護理進行有效的管理。因此,質量管理體制和制度不完善,質量監控不力都是造成手術室護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1.3防范措施
①合理安排護理人員排班,減輕護理人員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以調動各級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實行彈性排班制度,充分合理的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同時,建立合理的勞務費分配制度,根據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加班時間,實行每日按工作計分發放工資。而且要加強與保潔公司的合作,調肯干,能吃苦,基本素質高的人員到手術室工作。②重視技術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基本素質。隨著手術技術不斷發展,手術技術向更細微和復雜方向發展,以及無菌技術要求越來越高,通過技術培訓,使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技能不斷提高,以適應手術技術不斷發展的需要。這樣才能有效的預防醫療差錯事故的發生。同時,加強保潔公司人員的培訓,全面提高科室員工的整體素質。③重新修訂和完善相關護理規章制度,加強安全管理,分析手術室護理安全存在或潛在因素,重新制定護理工作程序[4]。④加強醫護溝通,營造人性化的手術室安全護理文化。由于手術室人員眾多,科室來源復雜,因此科室各類人員之間的協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防范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的重中之重。⑤成立手術室護理質控小組,對護理人員每月的護理過程和環節進行分析和評價,以對護理安全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監測。分析護理安全隱患,研究改進的環節,根據分析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發現安全隱患及時處理,然后將處理問題的過程形成制度,進而形成持續性的護理質量改進。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4.0統計學處理軟件,使用X^2 檢驗,數據記錄方式為±s,以P<0.05作為具有顯著統計差異。
2結果
與實施安全管理和相關防范措施之前相比,實施前后的醫療差錯發生率顯著降低,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相比存在顯著統計差異,P<0.05。具體見表1.
表1實施前后醫療差錯發生率和患者滿意度對比
3討論
安全是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的核心和前提。手術室是風險比較高的場所,手術室的護理質量與手術的安全性密切相關,任何疏忽都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因此,只有針對手術室存在的安全隱患健全規章制度,明確職責,加強安全教育,提高法律意識,重視高危環節質量監控,才能有效的保證手術室護理安全,從而杜絕醫療護理差錯,甚至醫療事故的發生。
從上文的分析來看,分析手術室護理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制定相關有效的防范措施,對臨床降低醫療差錯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有重要作用。從表1中的數據看,實施前后的醫療差錯發生率和患者滿意度相比具有存在顯著統計差異,P<0.05.總而言之,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認真分析相關安全影響因素,有針對性的做好防范措施對提高手術室護理的質量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黎娟,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中國實用醫藥,2011,6(10):264―265.
[2] 王燕妮,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吉林醫學,2009,30(8):738―739.
[3] 李曉敏,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對策,中國實用醫藥,2009,4(33),201―202.
1.1對象
2010年2月—2011年12月對31名手術室在職護士進行案例分析法安全教育培訓。參加培訓人員年齡:24~41歲,平均29.3歲;工齡1年內新護士5名,1~5年9名,6年及以上17名;學歷:中專3名,大專24名,本科4名;職稱:護士14名,護師13名,主管護師4名。
1.2方法
1.2.1收集案例
由護士長組織全科人員參與收集自2008年以來發生在手術室的護理風險和差錯事故,案例可以來自網絡、報刊、兄弟醫院或科內等。
1.2.2分類整理
由護士長和安全質控組組長對收集到的25個案例進行分類、整理,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20個,涉及用藥、物品清點、醫院感染、標本管理、精密器械儀器管理、收費、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等,制作成PPT形式,配以圖片,命名為《手術室護理案例匯編》,并不斷更新。
1.2.3培訓
將《手術室護理案例匯編》作為每年科內護士培訓的內部資料和安全教育的內容之一。具體培訓:由護士長和安全質控組組長負責,組織所有護士一起討論總結。通過對案例的剖析,討論發生的原因,制定相應的整改及防范措施,使大家從中吸取教訓,防止類似差錯事故再次發生。采取定時培訓和隨時培訓相結合:所謂定時,就是科內每月組織1次全科人員參加的護理安全會議,會議除總結分析當月存在的安全隱患、發生的不良事件外,選擇1~2個與當月發生的不良事件相關的案例進行培訓和學習,學習后再進行討論;隨時培訓則是在工作中碰到的與之有關的隱患進行現時說法。在培訓過程中注重將案例與科內制度、工作實際相結合,如:在培訓“手術室標本管理制度和流程”時,穿插與標本管理有關的案例來舉例說明,即醫院和科室為什么規定這么做,不這么做就會發生類似于某案例中的安全問題等,以更好地幫助科內護士特別是新護士理解一些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1.3評價指標
(1)護士考核情況。考核分為2方面,一是安全知識考核,二是案例分析能力考核,均采用百分制進行計分,各占50%,最終成績為兩者之和。考核時間為培訓前(2010年1月)及培訓后(2012年1月),無法參加科室統一考核的病產假護士,在其上班后單獨組織考核,成績計入科室平均分。(1)安全知識考核:護士長對有關安全知識和制度流程進行命題,組織統一時間進行閉卷考試。(2)案例分析能力考核:護士長選出一些典型案例編號裝入密封袋內,每名護士隨機抽取1個案例,寫出存在問題,分析原因,列出改進措施,由護士長對上述指標進行評分。(2)科內差錯事故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配對t檢驗和Fisher’s確切概率法檢驗,P<0.01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士的安全知識及案例分析能力考核情況比較
培訓前、后護士參加考核人數均為31名,培訓前成績為(78.66±7.66)分,培訓后成績為(92.05±4.43)分,培訓前后護士考核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576,P<0.01)。
2.2手術室護士接受案例分析培訓前后2年護理差錯比較
我科2008—2009年共有護士29名,其中新護士4名,2年的手術總量14831例次,較前2年增長15.039%,2年中發生護理差錯和糾紛5起,其中與新護士有關的4起;2010—2011年共有護士31名,其中新護士5名,2年的手術總量為18138例次,較前2年增長22.298%,2年中發生護理差錯和糾紛3起,其中與新護士有關的1起,護理差錯和糾紛發生情況較2008—2009年雖無明顯減少(P>0.05),但在工作量增幅較大的情況下,其發生率沒有增長反而有所下降。
3討論
3.1在手術室護士安全教育中應用
案例分析法加強了護士的安全防范意識,鞏固了護士的安全理論知識手術室涉及專科多,工作節奏快,同時患者病情復雜、意外情況多,產生醫療糾紛甚至出現醫療事故的可能性較大[3]。培訓僅僅以授課的方式,遠遠不能滿足手術室護士安全教育的需求,也無法充分調動護士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發生在身邊的案例再現教育,給護士提供了良好的學習資料和安全課堂,營造了安全護理文化,引導大家將“安全第一”作為護理工作的首要價值取向,增強了護士的責任心、自律性和安全意識,全科護士的安全理論知識得以鞏固,培訓后安全知識考核成績較前顯著提高。
3.2在手術室護士安全教育中應用案例分析法提高了護士識別風險的能力
討論分析的過程,可以讓護士刻骨銘心地記住一些深刻的教訓,少走許多彎路,如同給護士建立了一道安全屏障。另一方面,案例分析更加形象地幫助護士找到可能影響到患者的安全隱患,提高了護士辨別、規避風險的能力。如:一名護士在討論時說,每次洗手清點物品時就會想到發生在某院的物品遺留引起的醫療事故,所以會特別仔細認真,可見案例再現教育對護士起到了很好的安全警示作用。
3.3在手術室護士安全教育中應用案例分析法降低了護理差錯、糾紛發生率
護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重復性,在反復單一的重復勞動中容易麻痹大意,并且護士本身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和存在的風險缺乏評估和預見能力,如何讓護士“不要在同一個地方摔倒2次”,“吃別人的塹,長自己的智”,錯誤有時是最寶貴的財富,通過案例再現教育,用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教訓來敲響自己的警鐘,讓其主動參與,在互動中掌握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通過案例分析形式的安全教育,使大家明白互助協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互相監督,互相幫助,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增強了科室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了安全第一的理念,保障了護理安全,減少了醫療糾紛的發生。科內自進行案例分析培訓后,雖然護理差錯和糾紛的發生比較無差異,但在工作量增長的情況下,差錯和糾紛發生率未上升反而降低了。由于新護士對工作環境、業務不熟悉,理論結合實際的工作能力差[4],故發生差錯的概率相對較高。另一方面,新護士經驗不足,法律意識淡薄,在工作中反倒比老護士膽子大,易莽撞[5]。我科2008—2009年發生的差錯糾紛大多與新護士有關;2010—2011年發生的與新護士有關的差錯糾紛明顯減少。
4小結
要組織手術室全體護理人員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內鏡清洗消毒操作技術規范》等,要深刻領會文件內容,利用業余時間加強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要做到知法守法、依法行護的準則,全面提高自身的安全和法律意識。定期聘請相關專家進行講座,組織手術室護士進行集體學習,要認真記錄講座內容,結合實際工作情況進行總結,每季度進行一次科室內護理安全的法律法規知識考核,了解護理人員對相關法律的掌握情況,有方向的進行培養,提高護士們的安全意識。
2提高手術室護士的綜合素質
護理人員的素質是提高護理質量的根本所在,也是整個醫院服務質量的體現,是護理安全的重要保障。護理人員只有具備專業的知識、過硬的技術、高度的責任感,才能具備敏銳的觀察和判斷能力,及時的發現工作中的安全隱患并進行預防控制,才能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更好的為患者服務。我們針對不同階層護士制定了不同的培養方案。①新入科護士實施入科培訓計劃,按照手術室工作內容制定1周的重點培訓和為期6個月的綜合培訓,重點培訓內容主要針對無菌操作、感染預防、手術安全等方面,綜合培訓則包括術前準備、手術配合等專業內容,使新護士能夠迅速的融入到手術室工作中來。②其他護理人員則重視在職繼續教育,按照護士、護師、主管護師等級別不同,進行不同內容的在職繼續教育,除護理安全管理方面的內容外,也要加強專業護理內容的培訓,著重培養前瞻性護理的意識,從而防范于未然。
3完善手術室規章制度
3.1完善護理制度
許多護患糾紛都是由于護士未認真按照規章制度進行操作所引起的,因此必須完善護理制度,加強監管措施,確保制度能夠落在實處,對護士能夠起到一個監督、指導、管理的作用。要結合實際,對交接班、查對制度、藥品管理、手術間管理、護理文書書寫、醫療廢品管理等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
3.2優化工作流程
制定圍手術期患者的護理流程,在以往工作流程基礎上進行優化,包括手術器械準備、手術配合程序、醫療器械清洗、貴重器械管理等,全面提高手術室工作效率。
3.3規范器械管理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各種新設備和新器械也不斷應用于臨床,為了讓這些物品能夠更好、更安全的為患者服務,手術室必須加強對手術器械的監管。對于外來器械、材料要加強管理,嚴格消毒滅菌,完成檢測,用于患者的手術器械和植入物要驗證合格,必要時根據性能進行高壓滅菌或戊二醛浸泡滅菌,嚴格杜絕不合格、不安全的產品用于患者。
3.4建立麻醉醫囑制度
麻醉醫囑指的是在圍手術期為了實現麻醉措施而共同執行的而具有指令性的醫療文書,其主要內容包括麻醉處理、術中用藥、液體出入量、術后鎮痛等情況,并記錄特殊情況的處理方案及過程。建立麻醉醫囑制度能夠有效的實現臨床麻醉的規范化管理,建立監測機制,進一步的規范手術室醫療護理行為,確保患者的護理安全。
4加強手術室感染管理
醫院感染一直是影響護理質量的一個重要問題,由于手術治療的特殊性,患者更易發生感染,因此做好手術室的感染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要求手術室醫護人員要嚴格按照衛生部下發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進行操作,安排專人負責手術室的環境管理,定期進行空氣、地面、物體表面的消毒,做好手術室醫護人員的手衛生監測。加強醫療廢物管理,遵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中的相關規定進行醫療廢物的分類和處理,對于合并有艾滋病、乙肝等傳染病的患者,在器械使用后要雙重消毒,敷料按要求焚燒,做好每一個環節的監管。此外,要做好醫護人員的職業防護措施,避免形成交叉感染。
5規范手術護理記錄
5.1完善手術護理記錄單
根據衛生部下發的《病歷書寫規范》相關規定,制定手術室的手術護理記錄單,記錄單中要求記錄手術的一般情況、術前訪視、手術過程、術后情況、器械敷料使用及滅菌包監測等內容,由當天負責的醫生、護士分別前面歸檔,一旦發生問題有據可依。以此來提高手術室醫護人員的警惕意識,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
5.2清點物品記錄
在術前術后要將手術物品進行清點,詳細記錄在物品記錄單上,若出現術前、術后器械物品不符的情況,則應當如實在物品記錄單上寫明原因,并由護士長或管理人員查找原因,明確責任。各項記錄要及時、客觀、真實、準確,為舉證責任倒置提供必要法律依據。
6確保手術室安全管理持續改進
6.1成立質控小組
由護士長擔任組長,資深護師擔任成員,成立手術室質控小組,負責對各崗位護士職責和護理安全的檢查和監督。質控小組要完善各級人員的質量考核標準,包括巡回護士、器械護士、值班護士等工作職責的確立,要求每個護士都能嚴格按照規定完成工作。同時要做好專科操作的指導,對于普外、腦外、心外、泌外等不同科室不同術式的目錄、物品準備、手術步驟等進行統一規范,實施流程管理,在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提高護理安全。
6.2加強圍術期質控
(1)術前質控:要求手術間空氣消毒達標,溫濕度適宜,在術前30min內進行室內溫度的調節,檢查手術物品是否符合手術要求,定期清潔手術推車,檢查車身、車輪以及各輪軸處是否完好,一旦發現問題及時修理。巡回護士在術前核對患者基本信息、疾病診斷及手術名稱,再次檢查手術器械是否齊備,確保手術安全、有序進行。在患者送入手術間后要和手術醫師進行再次核對患者信息。(2)術中質控: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在手術臺上做到“四查”,分別由手術醫師、巡回護士、器械護士進行器械清點,由巡回護士將器械和敷料記錄在物品記錄單上,術中根據手術需要將添加器械及時記錄,器械護士要管理好所有手術物品,防止術后遺漏,巡回護士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隨時準備搶救,手術結束后認真完成與病區護士的交接,重點交代術中監測和觀察的內容。
7成效
提高了手術室護士的安全意識和風險識別能力,在加強手術室護理安全文化建設后,手術室護士的安全意識得到了全面提高,在科室內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氛圍,增強了護士的預防控制意識。而通過全面的培訓措施,提高了護士對風險隱患的識別能力,護士們熟練掌握了護理風險發生的常見原因,并能夠創新性的提出防范對策并落實。減少了手術室護理差錯的發生,在加強手術室護理安全文化建設后,2014年全年的護理差錯發生率為0.12%,與實施前的2013年的2.6%相比,護理差錯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全面提高了手術室的護理安全質量。
8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