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傳統藝術風格

      傳統藝術風格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藝術風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統藝術風格

      傳統藝術風格范文第1篇

      關鍵詞:傳統藝術風格 動畫影片 人文精神

      近年我國動畫產業在積極向西方學習的同時,開始了對傳統藝術風格的探索,希望做出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動畫影片。尤其當以中國傳統題材和以中國傳統風格為主創元素的電影《花木蘭》《功夫熊貓》在世界動畫電影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我們不禁自問:為何這些影片沒有在中國誕生呢?在動畫電影誕生的初期,中國動畫曾以其特有的內涵和風格聞名于世,從中國傳統藝術風格中衍生出來的水墨動畫、剪紙動畫以及特有的壁畫風格,與中國傳統的人文思想、教育理念結合起來,散發出非比尋常的獨特魅力。當今世界動畫電影市場是一個戰國紛爭、諸侯割據的局面,美、日動畫以其成熟的商業動畫模式加以流暢的繪畫風格,在各自獨特的人文理念支持下大行其道。歐洲動畫則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蘊配以超凡的想象力和創意開始登上世界的舞臺。中國動畫重新起步,迅速發展,要想在世界動畫的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就需要在民族土壤中吸取更多的養分。下面筆者以傳統藝術風格在早期動畫影片中的應用為例,進行相關分析,來探討中國傳統動畫的成功原因,以期對現代動畫的發展有所借鑒。

      一、水墨畫在動畫影片中的應用

      中國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水墨畫,催生出了水墨動畫。

      (一)水墨動畫中秉承了水墨畫的人文精髓

      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其氣質和意境秉承老莊美學,認為天地(自然)之美為大美、至美。講究道家親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認為人在自然中與萬物相和諧,便能達到豁達的胸境、高尚的情趣與精神的清澈安寧。水墨動畫在其立意和構思上也秉承了這一特性,如《山水情》大氣磅礴,山水縱橫間配以時而悠揚時而激昂的古箏,人在音樂中與自然渾然一體,人的情感融入了音樂和山水之間。一部不到20分鐘的片子將中國的人文自然觀在水墨間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如《牧笛》(圖1),通篇都是酣暢淋漓的水墨風景。圍繞著牧童牧牛這一線索,無論是清晨的樹林、巍峨的群山、傾瀉的瀑布,還是嬉戲的蝴蝶、飛翔的小鳥、健美的鹿群等,無不在悠揚的笛聲中體現了自然的生動與壯美。這些水墨風格的優美畫面,潛移默化地陶冶了人的情操,洗滌了人的心靈,使人更加熱愛和親近自然。這些動畫片將水墨繪畫風格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將美學的教化功能全部發揮出來。故事中,牧童的夢境從樹葉化蝶開始,也潛在地將莊周夢蝶的人文自然觀含蓄地表現出來。中國所特有的繪畫工具下所表述的人文情懷、筆墨意境在水墨動畫影片中傳承下來,創作出了有著獨特格調的優秀動畫影片。

      (二)水墨動畫傳承了水墨畫的藝術風格

      水墨動畫片是中國動畫的一大創舉。它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制作中,在虛實相間、水墨淋漓的畫面中創造出空靈悠遠的意境,同時配以線性風格的傳統音樂元素,使觀者在視覺以及聽覺上都得到了最為完美的享受。這一風格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國畫技法,既是中國在一定歷史條件和人文環境下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特有的人生觀和藝術觀念的表達。在動畫片的制作中運用這種風格,不僅是對于傳統繪畫風格的繼承和普及,同時也具有其特有的優勢。與一般動畫片的不同之處在于,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水與墨在宣紙上自然渲染。一幅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就是一個個觸手可及的場景。其角色造型優美靈動,柔和的筆觸中無不透露出詩一般的意境,將中國水墨畫中不求其似而求其神的美學意境完全展現出來。欣賞一部好的水墨動畫片,就如同在自然中經歷一次心靈的洗滌。水墨動畫片的發展,使動畫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

      在技術條件落后的情況下,想要在電影屏幕上創作出水墨風格的藝術效果,其制作過程繁瑣艱難。為了創作出酣暢淋漓的水墨效果,必須分層著色。除了背景制作,每一個畫面必須分成多個層次,畫在不同的賽璐璐膠片上,由動畫攝影師分開進行重復拍攝。最后將所有拍攝好的片子組合在一起,用攝影方法處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光是用在攝影拍一部水墨動畫片的時間,就足夠拍成四五部同樣長度的普通動畫片。也正因如此,雖然很多國家知曉了其制作方法,卻都不敢輕易嘗試。中國人的毅力與耐心造就了水墨動畫的奇跡。

      (三)水墨動畫的獨特優勢

      傳統藝術風格范文第2篇

      湘南是指位于湖南省南部的郴州、永州及衡陽南部等地區,該地民居遺址絕大部分都屬于明清時期以及民國以來遺存的群居村落和獨立的民居、公共建筑。門窗雕飾在湘南傳統民居建筑裝飾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設計意蘊是當地百姓結合生活經驗,逐步積累的一種極具當地特色的藝術展現手段,不僅具有實用特點,還可以有效起到隔斷及裝飾空間的作用,并有著濃厚的湘南文化特色?,F今保存相對完整的民居有郴州板梁古村、陽山古村和永州李家大院等,這些造型獨特、蘊含著先民智慧的門窗木雕裝飾在給今人帶來美的享受同時,還向觀賞者傳遞出當你別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特征,為相關人員進行學術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

      形式多樣的木雕工藝

      從建筑構架分析,湘南傳統民居的建筑大部分都為木質構架,以香樟木為主,常見的木材還有銀杏木、梓木等。湘南民居大門朝向通常選擇向南設計,且在體積上相對比較高大,大門有四大部分構成,自下而上分別是門廊、門斗、門樓及門罩,這樣的設計方式不僅僅具有采光的實用功能,還可以在氣勢上帶來威嚴的氛圍。造型各具特色的漏窗設置在大門外墻之上,漏窗的作用除了實用性較強的采光透風防雨之外,還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裝點方法。位于室內的門窗基本上都是天井四周隔扇窗, 隔扇在整個雕飾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設置雕飾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人為最大的努力,為擴大室內采光度創造有益的條件。通??梢砸姷降拈T窗扇選擇都是由豎向的邊梃、橫向的抹頭組構建的框架,內芯由絳環板、格心、裙板等部分構成。裝飾門窗大多分布在裙板、絳環板、格心等表面,匠人們通過精心的設計、雕刻逐步形成了多樣且極富審美情趣的紋飾。

      特色明顯的宗教文化

      湘南居民普遍信仰宗教,宗教文化在其門窗木雕裝飾中有著隨處可見的痕跡,這與當時的文化藝術傳承有著十分直接的關系。

      眾所周知,湘南在歷史上屬于注重鬼神思想的楚國,當地人十分迷信祭司以及用音樂舞蹈表達對神佛的敬仰之情。在生活中,湘南居民為了表達自己對于風調雨順、家室興旺的期盼,常?;ㄙM大量的金錢,進行祭祀場所營造。家家拜神、信菩薩的宗教習俗使得當地人在裝飾中不遺余力的會增設許多與宗教相關的內容。舉例說明,湘南民居的大門門楣上的木雕,經常會出現半圓雕,上面刻著色彩豐富的獸面形象,這些獸面并不和藹,經常是嘴特別寬闊牙齒十分尖銳、圓睜著雙眼、長舌外吐,有的時候口中還銜著利劍,這些看起來恐怖猙獰的獸面紋造型與夏商時期的神獸圖特別的相似。這些被賦予神秘力量的圖騰形象不僅僅是湘南文化的一個特點,更使其在木雕設計中獨樹一格的宗教特色展現,為今人全面了解當地崇尚神明、充滿著人類早期智慧與文明信仰的歷史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多元文化的精彩融合

      湘南自古以來就有著多民族混居的特征,在湘南地區生活著瑤、苗、漢等民族,各民族間和諧共處、相互交流的同時,也為其門窗木雕裝飾中的多元文化特點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基礎。在進行木雕設計時,當地的木雕師傅在傳統的思想意識下,進行著木雕裝飾的設計,他們會使用諧音,將美好的愿望寄托在木雕作品中。例如,為了寓意吉祥,他們會使用中國傳統年夜飯中最常見的魚作為裝飾,代表著年年有余的期盼。明清后期,儒家文化的長期浸染,在進行木雕設計時,工匠們又十分注重對家和萬事興的期盼,希望家庭和睦,一家人歡歡喜喜在平靜和幸福的生活中度過每一天。木雕師傅通過自己的領悟與探索,這種異域傳遞來的文化,在湘南傳統民居門窗木雕裝飾中也十分普遍。本土特色明顯的木雕設計與勇于接納其他民族文化傳統的木雕設計風格,為充實湘南地區的木雕裝飾特色與內容上做出了十分必要的嘗試。

      結語

      古語有云:“歷世相沿謂之風, 群居相染謂之俗”,通過對湘南傳統民居門窗木雕裝飾的分析,可以發現當地的木雕不僅僅設計多樣,還有著濃厚的宗教氣息、以及多元文化特點競相展現的特點,這與當地獨特的歷史背景、地域風貌有著十分直接的關系,通過對該地木雕裝飾特點的研究,可以讓觀賞者更加全面的了解我國豐富多樣的木雕設計歷史,也可以為相關人員在進行裝飾設計時,找到更多的參考與智力支持,為設計出更多、更高質量的藝術作品提供有益的參考。

      傳統藝術風格范文第3篇

      所謂藝術風格,是指藝術形式所體現的風貌、特色、氣質等[4]。民族聲樂藝術風格是演唱者在音質、音色、語言、共鳴、力度、潤腔、情感和音樂處理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性。我國民族聲樂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漫長的演唱、教學實踐,特別是近百年來的實踐,已形成了自己獨特、多樣的音樂藝術風格類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歐洲傳統唱法(美聲)在中國的傳播,各音樂藝術院校借鑒外來的優秀教學法,以美聲方法演唱民族歌曲,培養了一批批高水平的歌唱人才,建立了新的歌唱體系,更加豐富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風格表現形式。但無論我國民族聲樂藝術風格經歷怎樣的歷史演進,其地域根植性卻始終貫穿于其脈絡體系之內,體現出民族聲樂藝術風格的地域性特征。所謂“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折射出特定地域環境對人文素養的作用。音樂作為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風格無論在演唱形式、基調上,還是在內容、精神上都要受到當地地域的影響。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地理環境、生活習俗、傳統文化背景、人文心里因素、地方語言、民族性格等地域性特征存在較大差異性,決定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風格的多姿多彩[5],民族聲樂藝術風格也因此烙上了地方環境特征的烙印,體現出一定的地域性。

      一、民間歌唱風格的文化地域性

      所謂民間歌唱,指由民間藝人、民間歌手演唱本地區、本民族鄉土民歌的演唱方式。其演唱主要根據當地傳承的民間歌曲、演唱方式即興演唱。演唱者一般沒有經過專門的聲音訓練,但能在本民族語言基礎上吐字真切,唱出韻味濃郁、自然純樸的歌聲,基本保留本地區、本民族的原始風格與韻味,是最地道的“原汁原味”;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專業作曲家、理論研究工作者所需要的珍貴原始音樂素材,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多為原始民歌或改編的新民歌,反映該地區、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我國以漢族居民最多,分布地域也最廣,漢民族聲樂藝術風格的地域性特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我國漢族民間歌唱所表現出的藝術風格大致可劃分為南北兩種,北方民間歌唱聲音豪放、高亢、明亮,唱高時真假混聲,表現出激昂、率直、較多陽剛之俊;而南方的歌唱則委婉、甜美、圓潤,常以真聲為主,展現出絢麗、纖柔、偏于陰柔之美。漢族民間歌唱所表現出的南北藝術風格差異大致可追溯到我國先秦文化時期的《詩經》與《楚辭》。《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的十五《國風》便是我國北方黃河流域15個地區的民歌,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受難的勞動人民寄予歌唱表達出激昂、直接的憤怨。北方游牧民族較多,草原民族的粗獷性文化對我國北方漢族民間歌唱藝術風格有著重要的影響;相反起源于南方長江流域的《楚辭》是繼《詩經》之后出現的又一種新詩體,深受南方自然山水和巫術文化的影響,歌唱藝術風格具有濃郁、獨特的委婉、陰柔的地域特色。

      二、民間說唱風格的方言地域性

      民間說唱,實質是念白與歌唱在表演過程中交替進行,說中有唱、唱中有說、說說唱唱、說唱結合。我國民間說唱曲種繁多,目前曲藝現有六百多種,根據主奏樂器、歷史淵源、音樂格調以及演奏、演唱特點等。以漢族民間說唱為例,其內容可大致歸納為“彈詞”、“鼓詞”、“道情”、“琴書”、“牌子曲”等幾大類。漢族的彈詞、大鼓、漁鼓道情、牌子曲類、琴書、文場、走唱、板誦等,以及少數民族的“好來寶”、“贊哈”、“達斯坦”等深受人們的歡迎。然而,對民間說唱風格影響最大的因素莫過于人的口音,口中發出的音色、音調不同直接導致說唱藝術風格的不同,因而,民間說唱深受地方方言的影響,表現出一定的方言地域性。我國地域廣闊,且地形地貌復雜,高山勁水的地域阻隔導致人口聚居的方言差異性較大,地域方言特色強烈地影響著民間說唱藝術風格,其地域風格獨特。被譽為“江南明珠”的蘇州彈詞,她那柔和的吳語、優美的音樂,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展現了吳地人文風格特征。江蘇、浙江的民間小曲被帶到廣西,與廣西民間音樂結合,形成了具有桂北口音風格的廣西文場音樂。清光緒年間,長江下游地區的民歌小曲流傳于中上游的敘州(今為宜賓)、瀘州兩地,融入四川方言,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口音的四川清音音樂。用漢劇唱腔中的(邦子)和(二黃),且由廣州方言演唱的,流行于廣東省各地和廣西南部的粵語地區的粵曲,已經完全賦予了濃郁的粵味。發源于古曹州—魯西南菏澤地區的山東琴書,由于受地理環境的分割,山東地方口音和民間音樂的地區差異對山東琴書的不同影響,形成了南路琴書、北路琴書和東路琴書三種不同音樂的風格流派。由元、明清時期流行的各種“詞話”發展而來的鼓詞,并摻雜北方民間歌唱豪放、高亢、明亮的風格特點,在清后盛行于中國北方的地方大鼓,因地區方言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京韻大鼓”、“唐山大鼓”、“膠東大鼓”、“東北大鼓”等音樂藝術風格。

      三、戲曲曲藝風格的社會地域性

      中國的戲曲唱法是傳統民族聲樂中高度發展的一種類型,起源甚早,到宋元時期已得到迅速發展,在唱法風格及方法上又有了新的要求;明清時期,戲曲唱法更趨完善和系統化。戲曲唱法發展至今,形成了口、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的“四功五法”表演體系,其地方大型戲曲有京劇、晉劇、秦腔、豫劇、徽劇、川劇、越劇和粵劇等,各自具有獨特的演唱藝術風格。然而,戲曲曲藝是隨著地域社會經濟水平逐步發達而形成和發展的,其風格特征深受社會地域性的影響。京劇是在吸收眾多戲曲表演形式與內容后發展而來的,是整個華夏地域文明的真實寫照,其藝術風格雜糅各地方文化特色,原因在于京劇流行于古都北京。清代京城社會經濟發達,各種戲曲曲藝風格在此交匯,最終形成具有四方特色兼具、濃郁的京劇風味。晉劇是隨著晉商逐步發展而興盛的,且晉劇在山西境內所分布的晉南蒲劇、中路梆子、上黨梆子和北路梆子等主要是由于眾多山西商人在走西口的道途上所形成的。山西商人好戲,尤其酷愛晉劇,明中葉之后的晉商逐漸發達,發源于山西蒲州的蒲劇逐步被隨著經商的線路而帶到晉中、晉東南和晉北等地,形成了山西晉劇藝術的社會地域性風格。將各種劇種進行比較,更加能夠體現出戲曲曲藝風格的社會地域性特征。例如將山西晉劇與河南豫劇的藝術風格進行比較,晉劇題材內容多演繹封建皇族社會生活情景,演唱風格較為宏大而莊重,如《打金枝》、《金水橋》;而豫劇則多以平民百姓生活為題,風格較為樸實,多具有喜劇性,如《天仙配》,風格明顯不同。其原因在于二者所處的社會地域性,晉劇產生于山西,而山西地域比較閉塞,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多向往上層社會生活,導致晉劇戲曲風格多以宏大而莊重著稱。相比之下,豫劇流行于河南境內,而河南地處疆域中心,號稱中原,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社會統治不穩定,平民多向往安定、平實的社會生活,厭惡連年征戰之苦,導致豫劇多以樸實和懷有美好生活愿望的藝術風格占據一席之地。

      四、現代民族唱法風格的混合地域性

      “現代民族唱法”是著名聲樂家周亨芳于1988年《歌唱與訓練》一書中提出的。所謂現代民族唱法是指運用西方美聲演唱方法和音樂理論來演唱傳統民族聲樂?,F代民族唱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從事民族聲樂演唱的演員和學生紛紛進入音樂院校接受系統正規訓練,大膽學習西洋唱法的歌唱技巧和音樂理論知識,走出了一條寬廣的、并具有時代氣息的歌唱新路?,F代民族唱法可演唱多種風格,能駕馭高難度作品及勝任歌劇角色,多具有民族風格、時代特征。經過現代民族唱法演唱,同樣一首傳統民歌可兼顧多種地域特點,呈現出混合地域性風格特征。同樣出自陜北地方民歌作品《蘭花花》,經不同地方民族聲樂歌手演唱,表現出明顯的混合地域性風格。演唱的《蘭花花》除內容表現出陜北濃郁的地方風格外,演唱形式的音調與節奏多少含有山東包楞調的地域風格;而阿寶所演唱的《蘭花花》在演唱形式上則透露出深厚的內蒙地方音色。典型的現代民族唱法所呈現出的混合地域性風格莫過于對同歌異唱的分析。以、殷秀梅兩位歌唱家演唱《我愛你,塞北的雪》和《我們是黃河泰山》為例,可以看出從演唱山東民歌起家,濃郁的北方風格在她演唱的所有北方歌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她太強太濃的的地域性語言慣性,使她在有些非北方性的演唱上由于語言音調的不熟悉而使歌曲失去了應有的風格。而殷秀梅作為美聲歌手,沒有地方性語言特點,也沒有像那樣廣而多地演唱地方風格濃郁的作品,在《我們是黃河泰山》里,可以聽出她對北方梆子語言和韻味的追求。

      傳統藝術風格范文第4篇

      一、西夏繪畫藝術發展概況

      雖然西夏王朝在建立之初,文化藝術層面不是很發達,但在其政權建立之后其他方面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在繪畫藝術方面,吸取了中原王朝的優秀成果,不斷加以改變,從而創作出了越來越多的珍貴作品,眾多繪畫藝術家在此期間脫穎而出。就發展情況而言,西夏政權被黨項族統治了180多年。在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西夏為后人留下了敦煌莫高窟、酒泉萬佛洞壁畫以及眾多歷史遺址,由此可以看出,西夏繪畫藝術所體現出的繪畫水平已相當純熟。

      首先,從現存的壁畫作品數量中可以看出,出自西夏繪畫藝術家之手的作品比遼、金時期要多出很多,而且繪畫水平較高。從體現出來的色彩方面而言,整體冷色調偏多,體現出了與其他朝代繪畫作品風格的不同之處[1]。

      其次,從壁畫中體現出來的題材也可以看出,西夏繪畫作品所表現出的題材都比較現實,表現出了西夏民族是屬于民族雜居的特點。而且表現手法也是來源于現實而高于現實,整體表現風格具有想象力且形象豐富。

      二、西夏繪畫藝術風格發展的原因

      無論是民族政權還是文化方面的傳承,都或輕或重的影響了西夏繪畫藝術風格的形成,但又是什么原因促使西夏的民族政權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政權,其繪畫風格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下文對此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

      (一)西夏最高統治者對繪畫藝術的熱愛

      西夏在中國歷史上是由黨項族在中國的西北地區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在對西夏王朝的統治方針中,鞏固統治、發展文化,使文化藝術得以充分發展,才有了后來繪畫藝術的鼎盛時期。這其中尤其是最高統治者,對繪畫藝術十分感興趣,這對繪畫藝術的推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因此,受統治者影響,西夏的繪畫藝術家人才輩出,繪畫藝術得到充分發展,藝術風格也逐漸形成。

      (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

      雖然當時,西夏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權,但剛剛興起的西夏王朝都還深受其中原地區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西夏所統治的眾多領土都是中原漢族人民生活之地。因而,漢族地區不僅影響到了西夏的政治、經濟方面,其繪畫藝術的發展方向也深受其影響。西夏早期曾經學習北宋的繪畫風格,之后也受到了佛教等壁畫藝術的影響,西夏繪畫藝術將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其進行了良好融合,最終形成了西夏自己獨有的繪畫藝術風格。

      (三)西夏與北宋王朝的對立推動了繪畫藝術風格的發展

      西夏與北宋王朝的對立在潛移默化中也對其文化及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兩個政權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對立也給了兩者繪畫藝術上的相互滲透,從而在一定層面上也推動了西夏繪畫藝術的向前發展及獨特風格的形成。

      (四)中原繪畫藝術家的涌入

      中原民族與西夏人民并沒有完全斷開聯系,在戰爭時期也沒有停止交流。中原繪畫藝術家的介入很好地激發了西夏人民對繪畫藝術的渴望與追求,提高了西夏人民學習繪畫的興趣。這也使得西夏繪畫藝術水平得到充分提高[2]。

      三、西夏繪畫藝術風格的特征

      西夏的繪畫藝術雖然受到了中原地區的很多影響,但并不是完全的照搬照畫,而是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無論是表現手法、思維方式還是藝術題材都是在學習了其他民族之后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特征,如《水月觀音圖》、《農耕圖》等均體現出了西夏獨有的藝術特征。

      (一)從繪畫題材上分析

      西夏繪畫除了傳統的繪畫題材如佛教、風景圖等的描述還涉及了西夏人民生活環境、居住方式以及戰爭場面。西夏繪畫題材范圍涉獵之廣讓其風格顯得更加獨特。即便是在傳統的繪畫中,西夏人也有了自己的創新方式,如將傳統的人物畫放在了西夏民族的生活環境中,使畫面變得豐富、充實。繪畫藝術中起到主導作用的藝術家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作品中可以看出,更多的畫是在繪畫家們的親身體驗中呈現出來的,這也給繪畫題材的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3]。

      (二)從繪畫表現手法上分析

      西夏繪畫藝術家們用其豐富的想象力、推陳出新的繪畫技巧以及西夏奇特的地域條件,都呈現出了與其他朝代不一樣的繪畫作品,形成了獨有的畫派。西夏的地域條件與中原不同,山水相連、地域獨特,能夠給繪畫藝術家無限聯想,表現手法上得到了充分施展。

      傳統藝術風格范文第5篇

      【關鍵詞】《梅花三弄》;民族;藝術風格;特征研究

      中圖分類號:J647.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077-01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質,以此來歌頌有高尚節操的人。《梅花三弄》自編曲出現至今天,從最初的笛曲,到古琴曲,再到今天鋼琴曲演奏形式,一直得到大家的喜愛和歡迎,經過深入探討,不難看出,這主要得益于其所具有的民族藝術風格。那么,對《梅花三弄》其中所體現的民族藝術風格特征進行研究,對今天的民族藝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標題體現的中國民族風格

      《梅花三弄》這個標題就體現出了獨特的民族風格特征。一方面,梅花不僅作為一種不畏嚴寒的形象被歌頌,更重要的是,它象征了中華民族不屈不饒、堅強不屈的精神。《梅花三弄》中以梅花為樂曲的主線索,就體現了民族藝術風格特征。另一方面,《梅花三弄》中的樂曲結構很多采用重復的泛音表達方式,音樂曲式變化三次,因此題為《三弄》。古代有高聲弄、低聲弄、游弄的說法,《梅花三弄》樂曲中循環使用這樣的重復曲式,完全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表現形式,例如《陽關三疊》也是同樣的曲式特征。所以,《梅花三弄》的標題便體現出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民族風格特征,是獨具中國民族藝術風格特征的名曲,受到大眾的青睞。

      二、和聲上體現的中國民族風格

      和聲是指兩個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規律同時構成的音聲組合,是樂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音樂的基本手段之一。和聲對于一首樂曲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說,和聲決定了樂曲的形式和效果。《梅花三弄》這首樂曲的和聲并沒有西洋大小調的重復疊置,而是以中國民族音式中的五聲調來作為音調基礎,通過五度音調與二度、四度音調來交融變換,呈現出空、廣的體驗,通過這樣的形式表達出梅花的高貴品質。同時在主音第一次開始的時候,有一個高八度的四度音程,描述了梅花飄飄而下的情境;第二次又出現兩個高八度的四度音程,描述了雪花越來越大,而梅花依然傲骨盛開。這樣的和聲形式,完全代表了中國樂曲的民族風格特征,這樣的風格特征體現在中國民族的民間樂曲中,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三、鋼琴織體上體現的中國民族風格

      隨著音樂的發展,《梅花三弄》被改編成了鋼琴、古琴、琵琶等樂器演奏形式,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王建中先生改編的鋼琴曲《梅花三弄》。它主要是根據古琴曲改編而來的,在鋼琴曲中依然保留古琴曲的“十段式”曲式結構,融入鋼琴樂器獨特的藝術形式,是基于民族風格特征的創新。織體是音樂聲部的組合方式及其音樂表現的一種形式,分為紊部和多聲部,其中多聲部織體還可以分為主調織體和復調織體。一首樂曲的音響效果和聲部層次主要體現在樂曲的織體表現上。一首音樂作品中,幾種織體可以綜合使用。王建中先生深受古琴演奏特點的吸引,通過運用鋼琴來模仿古琴音腔特征,具有很高的難度?!睹坊ㄈ分锌楏w主要表現在低音區的八度裝飾音,通過引子部分來營造出空廣高深的感覺,在樂曲中運用過渡式分解和旋,以此來描繪出梅花飄落的場景;分解時流動音型和主題高音區,表現出梅花的高潔芬芳形象,同時在樂段連接處把上下行快速分解,達到樂段之間的持續發展連接。同時還加入了不同的古琴曲,將《梅花三弄》樂曲氣氛營造出一種凝重的感覺,古琴的獨特音色加上鋼琴的織體特色,使得整首樂曲節奏不斷變換,給聽者創造出了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好像看見了梅花在雪中抗爭,體現出了傲梅的精神品質。

      另一方面,鋼琴曲《梅花三弄》中雖然融入了西方傳統調式,但王建忠先生在改編時利用取長補短的方式,把我國具有民族風格特色的無聲調式與西方鋼琴織體和鉉完美結合。此曲還結合了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潤腔,把“梅花”這個主線和不同音樂織體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民族風格。

      四、結語

      《梅花三弄》作為我國傳統樂曲的精華,其中蘊含著濃厚的民族藝術特征。鋼琴曲《梅花三弄》不管是在樂曲形式、織體還是在和聲上,都表現出了對中國民族藝術風格的繼承和創新。演奏過程中非常重視對樂曲意境和氣氛的把握,在中國民族音樂風格上融入西方傳統音樂風格,鋼琴與民族樂器的結合,將民族藝術特征顯現出來,成為經典之作。

      參考文獻:

      [1]邢朔.鋼琴曲《梅花三弄》民族藝術特征論述[J].黃河之聲,2015,(15):115.

      [2]張蓓蓓.鋼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蘊及其民族特征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4,(6):17-18.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首页|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丫|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亚洲熟伦熟女专区hd高清| 亚洲高清有码中文字| 亚洲www77777| 亚洲一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一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大成色www永久网址|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亚洲丶国产丶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字幕| 亚洲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看亚洲a级一级毛片|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老年人| 亚洲精品尤物yw在线影院|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 亚洲女初尝黑人巨高清| 久久噜噜噜久久亚洲va久| 蜜芽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成AV人片久久| jiz zz在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 色五月五月丁香亚洲综合网| 亚洲精品偷拍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岛国片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亚洲视频在线不卡|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无码|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丁香|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