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文學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多媒體;古代文學;應用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在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采取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即利用一本書、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的接受聽講。如此一來,枯燥無味的教學課堂,難以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基于此,多媒體技術的應運而生,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古代文學教學問題,將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從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學習所需,增強學生積極主動性,最終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
一、多媒體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完全擺脫傳統教學方法
古代文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為了突出創新,加之書寫能力有限,完全依靠多媒體教學手段,忽視了傳統教學模式的重要性,一節課下來,黑板上基本上沒有一個字,這種教學方法顯然是不可取的。由于傳統教學方法中的板書,能夠將課程內容及框架完全展示在黑板上,學生可以邊聽邊記。同時,由于多媒體課件是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在實際講授過程中,難免會存在漏洞,這就需要利用黑板來做一補充。如此一來,將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完全掌握。另外,書寫能力較好、文字書寫漂亮的教師,還能夠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吸引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性將會得到大幅提升[1]。
(二)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溝通
日常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或者過于緊張,兩眼不理多媒體課件,兩手不離電腦鍵盤、鼠標,多媒體課件演示中,僅僅扮演著閱讀和放映的角色,基本上對學生無暇顧及。如此一來,多媒體教學成為影響師生雙向交流和溝通的障礙。與此同時,一些多媒體課件播放過程中,需要適當遮擋教室光線,師生基本上處于黑暗的環境中,更難以確保課堂教學成效[2]。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有效溝通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效果。
(三)多媒體課件缺乏關聯性
表面看來,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設計非常簡單,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面臨諸多問題,比如:一些教師在多媒體課件制作當中,利用較多的文字去填充,甚至將書本內容完全照搬上去,在演講過程中,充當放映員、演講員,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同時,一些教師所設計和制作出來的課件背景與文字顏色趨于一致,造成學生無法更為清楚的看清內容,特別是坐在后排的學生和視力不好的學生,他們看起來非常吃力,而教師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自身感受,一味的強調課程進度,從而忽視了最終教學成效。另外,一些教師所設計和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內容單一或過于花哨,過于單一的課件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過于花哨的課件,對學生有限的注意力進行了分散,同樣難以起到高效教學的實質性作用。
二、多媒體在古代文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
盡管傳統教學方法較為落后,但是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卻不能忽視,這就需要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過程中,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共同發揮積極作用。由于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和特色十分突出,所以古代文學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盡可能多的使用多媒體,特別是年齡較大的教師,要從思想上接受新事物,并不斷學習和運用新事物。當然,多媒體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方法,唯有二者相互關聯、共同促進,方可實現最終教學目標。
(二)強化師生課堂交流和互動關聯
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被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而且可以被視為教師和學生課堂相互交流和溝通的一種平臺。多媒體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的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和實踐。與此同時,教師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將學生放在核心位置,與學生建立密切交流和互動關系。比如:可以創建討論小組,就課堂教學問題展開討論,進而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基礎。
(三)切實提高多媒體課件質量
研究表明,我國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多媒體課件質量普遍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與教師專業化程度、基礎能力和綜合素養有關。因此,提高多媒體課件質量和古代文學教學質量過程中,必須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切實提高教師專業化、綜合性水平。高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面向教師提供教育和培訓活動,并組織開展專業知識講座、競賽活動。同時,教師在多媒體課件制作和設計中,要多方面、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課件資料,并積極接受和采納學生的意見、建議,從而達到豐富課件內容、提高課件有效性、實用性的目的[3]。
參考文獻:
[1]李思華.淺論多媒體技術在古代文學教學上的裨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01.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2.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于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4.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5.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6.論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7.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1)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 (2)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3)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8.序、踐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于書后的稱為“跋”或“后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于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于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后序》、《伶官傳序》等。
9.贈序
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于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于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10.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11.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托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20xx年和20xx年在網絡中被稱為“穿越年”,這兩年中層出不窮的穿越小說涌入人們的視線。而這些穿越的作者大都是80,90后的年輕人。穿越小說在網絡上大行其道的現象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中國最早的穿越小說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中“劉阮遇仙”就是一例。此外,齊梁時期 吳均《續齊諧記》“劉阮洞記”、南朝.齊祖沖之《述異記》“王質爛柯”都是講穿越的故事。近代此類小說有吳研人的《新石頭記》和陳冷的《新西游記》也是穿越類型的小說。敘述古代人穿越到現代,并引發的一系列故事。但是,現在網絡流行的穿越小說大都是現代人穿越到了古代,引發的一連串悲喜交加的故事。
當代臺灣作家席絹19xx年出版的《交錯時光的愛戀》對當今網絡穿越小說的創作影響極大。在她的啟發下,穿越小說就如雨后春筍包圍著我們。其中知名的如:《宮》、《步步驚心》、《綰青絲》、《跨越見年來愛你》、《若相惜》、《瀟然夢》、《歌盡桃花》等。在文學研究中,穿越小說并不是熱點,但也有不少研究問世。如:《網絡穿越小說的流行及價值局限》、《網絡穿越小說的審美特色》、《網絡穿越小說熱潮原因解析》、《欲望的偽裝——架空歷史小說欲望敘事》、《捧喝穿越小說:誰在扼殺歷史寫作》、《穿越時空編制現代女性白日夢》、《穿越小說及其社會文化心理》、《從穿越小說看網絡類小說的傳播動力要素》等。這些研究分別從網穿小說的流行價值、審美特色、熱潮原因、作者欲望、模式特點、傳播要素等發面對穿越小說躥紅原因、未來發展、社會心理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和論述。提出了穿越小說在當代網絡文學中是一朵奇葩,綻放著屬于它自己的光輝。以獨特的寫作模式,大膽創新,滿足了很多女性讀者的理想愛情向往。同時,在網絡上闖出一片天地的穿越小說,開始進軍大熒幕,不斷出現在電視和電影中等觀點。為人們認識穿越小說作了很好的鋪墊。對于穿越小說大量飲用詩詞的現象也有研究,如《從古典詩詞中看古代閨閣女性的娛樂活動》、《網絡時代詩意如何棲居》,但集中針對唐詩宋詞頻現與穿越小說進行探討的并不多見。
二、研究網絡穿越小說引用古詩詞的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網絡穿越小說引用古詩詞的目的
電腦應用技術和網絡的普及使許多人實現了作家夢,創作出大量文學作品在網絡上傳播。閱讀并接受網絡文學作品的人也越來越多,網絡文學作品的寫作也呈題材多樣化。本論文以網絡穿越小說中古典詩詞的運用為研究中心,意在引導考察當今通過網絡及電腦技術而發展起來的轉型寫作模式中,大量古典詩詞被引入作品,用來塑造人物或營造氛圍的現象。引導人們關注社會現實中的文學現象,并得出對社會文化有一定指導意義的結論。
(二)研究網絡穿越小說中古詩詞的意義
1、關注文學創作中的熱點現象。
21世紀的文學創作已從書本的寫作演變到網絡的敲打。因而網絡文學作品逐漸被大眾接受,尤其以獨特新穎模式嶄露頭角的網絡穿越小說更是成為了大家追捧的熱點。各大小說網站上都相應出現網穿的身影,并以每天更新的速度吸引讀者的閱讀。還有很多經典的穿越小說被改編成為電視劇或電影,以此可以發現網穿的流行現象甚廣。
2、揭示文學創作中“古為今用”的規律。
當代網絡穿越小說在在相當多的作品中表現出頻繁引用古代詩詞的特點。其中,唐詩宋詞的引用表現得極為突出。如:《山居秋暝》(《木槿花西月錦繡》);《春園即事》、《畫》(《綰青絲》);《使至塞上》(《第一皇妃》)《秋興八首》(《綰青絲》);《望岳》(《瀟然夢》);[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此心無垠》);[雨霖鈴](寒蟬凄切)(《鳳求凰》);[定風波](自春來、慘綠愁紅)(《穿越時空之錯愛唐朝》)等。
3、展現古代文學經典作品的魅力。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宋代被稱為詞的時代。唐詩吟詩蔚然成風,誕生了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韓愈等獨具藝術風格、且成就卓著的詩壇大家,留下了許多家喻戶曉、婦幼皆知的名篇佳句,使唐詩在漫長的詩歌發展史中獨領。宋詞也是我國古代文學史輝煌燦爛的一筆,出現了很多有名的詞手,如:蘇軾、柳永、李清照、辛棄疾等。他們的詞風格獨特,都具有詩人鮮明的性格特點。直至21世紀的今天,唐詩宋詞仍然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無論在教育系統還是流行音樂中,我們都能看到唐詩宋詞的身影。
一、重點體育項目的描寫研究
(一)擊壤東漢王充《論衡·藝術》和三國時期魏國邯鄲淳的《藝經》都對擊壤有記錄,其中,《藝經》中描寫到農民將一塊長方形木塊側立在地面上,于三四十步外用一塊木塊拋擲,直到將側立在地面上的木塊打倒為止,當時這種體育活動非常興盛。南朝謝靈運在《初去郡》中寫道:“即是羲唐化,獲我擊壤聲”,張協在《七命》中寫道:“黃發擊壤”,是描寫黃發的老者在玩擊壤的游戲,可以看出,當時人人都愛好擊壤活動,擊壤這種體育活動具有較強的技巧性,人們在練習與參與的過程中,獲得了較好的娛樂效果。
(二)角抵唐代受到西域文化的影響,對胡的角抵運動也有較多的認識與研究,大家都愿意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王定保引用了《角抵賦》中的說法,對角抵活動進行了呈現,角抵主要摻雜了相撲和武術的技巧,這種體育活動有一定的技巧性,在競技過程中,需要參與者發揮自己的力量與技能,將對方“制服”,這樣的體育運動反映了唐代時期競技精神的強化,也說明了當時社會積極昂揚的精神面貌。在《水滸傳》中也多次描寫角抵活動,在格斗中,反映了山東大漢的強健體魄,深刻體現出角抵運動對搏擊活動有著較好的帶動作用。
(三)拔河唐代薛勝在《拔河賦》中描寫了民間拔河活動的盛況,“一鼓作氣,再鼓作力,三鼓兮其繩則直”。可以看出拔河是非常具有競技性的,雙方隊員都用力往兩邊拉,繩子的承載力與人力交相輝映,在驚險刺激的激烈場面中,可以帶動雙方隊員的斗志。當然各個時期都有對拔河比賽描寫的文學作品,這項運動有悠久的歷史,民眾都喜歡這項運動,并將競技精神融合于其中。
(四)跳水南宋時期,朝廷搬到長江以南地區,而長江以南地區多水流且氣溫較高,所以那個時期流行跳水運動。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道:“兩畫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將平架,筋斗擲身入水,謂之水秋千。”這里描寫的是人們借用水秋千這種工具進行跳水的活動,可以說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筋斗擲身”是說跳水者翻一個筋斗跳入水中,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相當成熟的跳水技巧。
(五)舉重舉重這項運動需要花費很大力氣,這項運動在后來的武舉考試中也出現了。《清史稿·選舉志》中寫道:“試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開滿,刀舞花,掇石離地尺。”明清的舉重活動是非常盛行的,《水滸傳》中武松舉起石墩,在空中搖晃,一提,一擲,一接,反映了武松力大無窮。舉重運動需要自身有非常大的力氣,人們借助各種重物進行訓練,當時對石器的使用比較廣泛,舉石擔、石鎖等,是清朝非常流行的舉重項目。
二、探析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體育文化精神
(一)競技精神從歷代文學作品中,我們看到古代競技體育的種類比較多,尤其是在政治、經濟都穩定的年代,為了顯示大國人才的競爭意識,進行大型的體育比賽,可以顯示大國風范。同時,我國人民自身的競技精神是比較強烈的,大家都想在各種體育運動中獲得成功,一個是重在參與的熱情,另一個則是在競爭過程中發現自己技巧的缺失,獲得更好的進步。人們的競技精神至今還是被許多人推崇的,人們在競技中獲得了經驗與成功,為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精神面貌的提升做好了準備。
(二)娛樂精神許多體育活動都是以娛樂為目的的,古代的文學作品從各種角度來反映人們參與其中時的心情,人們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的時候,身心可以獲得舒展,對相關的體育運動的技巧捕捉也是極為有利的。古代沒有網絡,沒有高科技的娛樂活動,只能在這些體育運動中尋找快樂,所以當人們找到參與某項體育活動的熱情時,就可以樂在其中,娛樂效果極強。從古代到現代,人們對各種體育活動的參與熱情不減,這也是因為民族的傳統的積極作用的帶動,加上一代代傳下來的體育項目的參與技巧是需要人來繼承的,所以現代人不但參與其中,而且在相關的創新研究中有著較強的提升意識。
三、結語
一、中學古代詩歌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中學教學對古代詩歌誦讀的漠化。很多誦讀難以出彩的教師在處理古代詩歌教學時,會不自覺地把誦讀邊緣化、符號化,一般只在上課前、下課前,機械地讓學生齊讀原文,有的為了節省時間,干脆連這種形式化的朗讀也省略掉。重意義,輕審美,重教化,輕藝術,已經成為很多中學教師詩歌教學課堂的特點,而這勢必會造成學生對詩歌的審美感受和藝術接受能力的弱化、鈍化甚至退化。教師重視詩歌的主題思想及藝術手法的解讀,輕視誦讀的個體化、個性化,這對學生解讀詩歌的主動性造成了很大的戕害。
2.古代詩歌教學內容的無序化。詩歌作為純文學,負載著德育和美育的重要使命,但其教學往往是穿插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古代詩歌教學和現代散文、古文、新詩教學以及作文教學相混合,教師根據課堂教學需要,臨時安排古代詩歌教學的順序。有的教師甚至把古代詩歌作為學生假期背誦作業,認為只要學生背過了,教學目標也就達成了。中學古代詩歌教學內容安排的規律性很難為一般中學老師所認知,古代詩歌成為填補教學縫隙的“邊角料”。
3.古代詩歌學習技巧的單一化。在中學課堂上,古代詩歌學習的單一化現象特別突出,不論山水田園詩,還是邊塞征戰詩,抑或懷古詠史詩,也不管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其教學模式和解讀思路基本相同。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途徑非常狹窄。課堂上對詩歌解讀更多地是重視技巧分析,輕視生活化還原。中高考對詩歌考查內容的模式化與單調性,導致原本應該生機勃勃的古代詩歌教學逐漸顯現出刻板套作的疲態。
二、針對中學古代詩歌教學問題的原因探析
1.中學古代詩歌教學對誦讀的輕視和漠化,主要是由于詩歌教學的功利性,很多中學語文教師更注重講解詩歌寫作背景、詩人經歷等“文學常識”。對詩歌的朗誦和吟誦關注度不高。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有詩無歌”“有作者無讀者”的現象。很多教師認為,讀詩對提高學生的詩歌分析能力見效緩慢,重視理性分析,忽略了直觀感悟。另外,中學生的課業負擔也使得課余時間的吟詩活動形同虛設。
2.中學古代詩歌教學內容的無序化,成因復雜。首先,中學古代詩歌教學一般由語文老師來承擔,很多學校沒有條件設立專門的詩歌教師,所以,詩歌教學受到教師個人素養和偏好的制約。其次,即使有的教師詩歌素養比較高,但沒有設立相應的校本詩歌課程,也缺少相配套的詩歌教材。雖然高中階段《唐詩宋詞選讀》是一本不錯的中學生詩歌教材,但其選修的地位無疑影響了教師使用的熱情,更多教師還是熱衷于對必修文本中詩歌詩歌篇目的研讀。詩歌教學內容的無序化,影響了詩歌教學的效果。
3.詩歌本身短小的特點決定了詩歌學習的難度不大,這是古代詩歌學習技巧單一化的重要原因,內容的簡單化使得師生對詩歌學習的技巧缺乏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中高考考查角度的高度一致性也造成了學習技巧的單一化。另外,古代詩歌學習的媒介貧乏,也是學習技巧單一化的重要原因。豐富的古代詩歌教學研究成果難以在中學古代詩歌課堂上落地生根,不能不說是中學生學習詩歌的一大缺憾。
三、中學古代詩歌教學策略探析
古代詩歌教學過程中,誦讀、意境、技巧是教師不能忽視的三要素,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三者是詩歌教學的三駕馬車,缺少其中哪一方面都會讓課堂遜色不少。
1.誦讀是源頭活水,要重視誦讀教學。誦讀是詩歌這顆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必不可少的水源,教師的范讀與指導閱讀,學生的試讀與品讀,如汩汩泉水,流淌在詩意的課堂之中,不但能使課堂充滿生氣,更能潛移默化地滋潤學生的心靈。教師應該更多地學習朗誦和誦讀技巧,也可以成立誦讀社或吟誦學會,增加學生誦讀機會,提高學生誦讀能力,讓學生在自由的朗誦或吟誦場景下自覺增進對古代詩歌的探究意識。
2.意境是肥土沃壤,教師要學會創設情境。教師可以通過詩歌專題創設適合學生學習詩歌的情境,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詩歌內容,另外也可以和學生共同編寫詩歌教材或詩歌讀本。要在空間和時間上盡可能保障詩歌氛圍。課堂上,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在課堂上共同開掘詩歌本身的意境。以《雨霖鈴》為例,“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此情此景,如果教師不能有效駕馭課堂氣氛,學生無法沉浸在一種傷感的離別當中,怎么能體會到這短短幾句話的無窮魅力呢?意境是肥,營造好意境,詩歌的小苗才會在學生心中茁壯健康地成長。
3.技巧是鋤耙工具,古代詩歌學習要懂得開發利用媒介力量。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可以采用資料鏈接的方式拓展知識,開拓學生思維,這一技巧有利于學生高效利用課堂時間,深入把握詩歌文本。筆者在執教《雨霖鈴》一課時,曾采用詩歌改寫的技巧,要求學生將這首詞改寫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或其它詞牌作品,讓學生在改寫中進一步體會詩歌情感。有條件的中學還可以通過創辦古典詩歌交流群或訂閱古典詩刊的形式,展示師生習作,向學生介紹古代詩歌的相關知識。技巧是鋤耙,它能夠起到有效解決重難點的作用,在詩歌學習中,適當運用技巧,能有效增進古代詩歌的學習效率,拓寬學生了解學習古代詩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