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質災害宣傳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為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現將做好*年地質災害防治的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落實防災責任制
地質災害威脅的是一個地區的社會公共安全,是關系到一方平安、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大問題,各鄉鎮、各單位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一件大事要事來抓。要全面貫徹實施《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進一步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災責任制,層層落實責任要堅持實行“政府統一領導,分級負責,職能部門履行職責,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鄉村組干部聯戶承包,群測群防”的災害防范體系。要早安排、早準備、早行動,做到情況清楚,措施及時有力,無災做有災的準備,小災做大災的準備,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采取有效措施,按照全縣的總體部署,周密安排,明確責任,任務到人,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實到實處。對于領導不力、處置不當,造成嚴重后果的重大責任事件,要依照有關規定嚴肅追究責任人和主管領導的責任。
二、以人為本,扎實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各單位要迅速行動,提前進入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狀態,加強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檢查,進一步落實各項制度和防范措施,并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全面開展險情排查,完善群測群防網絡。各鄉鎮要抓緊時間,以鄉鎮為單位對本鄉鎮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和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區進行一次全面拉網式險情排查,做到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人。發現隱患后,要及時對隱患點采取果斷的防范措施,制定具體防災預案,排除隱患。在隱患未排除之前,必須落實專人做好監測和預警預報工作。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填好并向遭受地質災害威脅的村居民發放“明白卡”,落實監測防治責任,完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并將詳細情況登記造冊。各鄉鎮必須于3月1日之前向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設礦管局)報送《地質災害隱患報告表》。
2、認真執行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制度。要安排好汛期值班,公布值班電話,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值班人員必須到崗到位,不得擅離職守,并確保通訊暢通。各鄉鎮必須于3月1日前向縣政府辦公室及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上報值班人員的名單和聯絡電話。要加密險情巡查,尤其要加密對傍山切坡建房和公路災害隱患的巡查和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消除隱患。要嚴格執行有關規定,做好應急調查、險情災情速報和搶險救災工作,指導當地群眾開展地質災害監測和防災避災。要加強與防汛、氣象、水文等部門的聯系與協作,做好預警預報工作。出現險情,應立即通知群眾轉移,避免人員傷亡事故的發生,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必須立即派員應急處理,并在4小時之內將情況及時上報,
3、及時總結報送工作情況。要及時書面報告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有關情況,尤其要總結經驗教訓,宣傳推廣成功的經驗做法。要堅持月報制度,及時總結上報有關信息。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具體措施
為保障“安全生產活動月”工作順利實施,切實“消除事故隱患,筑牢安全防線”,成立“安全生產活動月”工作領導組,由局長擔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科室具體負責活動實施。制定《2020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安全生產月”活動方案》,細化工作安排,落實相關單位職責,形成主要領導總體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科室站所相互配合的工作體系,為“安全生產活動月”的順利完成打下堅實基礎。
二、加大宣傳合力,營造濃厚氛圍
一是開展線上地質災害防治培訓會。受今年疫情影響,以網上培訓方式,對全市各鄉鎮街道分管領導及地質災害網格員開展網格化管理和防治知識培訓視頻會,邀請地質專家就地質災害防治知識進行授課,指導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全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安全順利完成。本次視頻會議共培訓人員100余人次。二是結合“6.25”土地日宣傳安全生產知識。組織志愿者在市區廣場發放土地管理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手冊、森林防火警示語、居家安全小常識等材料,引導居民重視安全工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宣傳現場懸掛橫幅3幅,發放各類宣傳資料100多份。
三、強化巡查執法,確?;顒訉嵭?/p>
Abstract: The abundant precipitation, surface rock fragmentation and the hidden poi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Bijie make the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work very severe. Through summing up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other problems in Biji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Bijie and puts forward the key points of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Bijie.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m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among departments, deepening publicity and training, increasing capital investment, scientific and dynamic monitoring to study the types and relationships of various disasters, make full use of existing human, economic,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nditions, integrate a variety of means to carry out all-round, multi angl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o 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Bijie.
關鍵詞:地質災害;畢節市;措施;形勢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Bijie;measure;situation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3-0186-03
0 引言
在國家及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貴州畢節經濟飛速發展,從原來的無鐵路、高速、機場,到現在的高速鐵路、貨運鐵路大力建設、“縣縣通高速”、擁有年吞吐量40萬人次的民用機場。但是,隨著工程建設日益增長,人為工程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逐年增多,同時,畢節市豐沛的降水、地表巖性破碎及較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使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勢較為嚴峻。本文通過總結畢節市地質條件、現狀特點,分析面臨的形勢,提出加強部門合作、深化宣傳培訓、增加資金投入、科學動態監測,制定有效策略,研究各災害類型及聯系,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經濟、技術和科研條件,整合各種方法手段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治理思路,使災害防治工作逐步走向科學化、正規化、規范化、定量化、精準化和實用化。
1 地質災害防治現狀
2014年-2016年間,全市共發生地質災害32起,使1589人受災,因災死亡38人,受傷13人,直接經濟損失2366萬元。其中,自然因素誘發地質災害23起,人為因素誘發9起。
截止2016年12月,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950處,其中:包括滑坡356處、崩塌269處、不穩定斜坡155處、泥石流16處、地面塌陷147處、地裂縫7處(餅狀圖)。受威脅人數94301人,潛在經濟損失約32.4億元,受威脅學校10所,其中:特大型8處、大型22處、中型260處,小型660處;人為引發的224處,自然因素引發的726處。
2 地質條件
2.1 氣象
全市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各地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101.8~1780.2小時,年平均氣溫10.5~15.0℃,年平均降水量848.6~1394.4毫米,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至9月;無霜期205~297天,四季分明,清涼宜人。
2.2 水文
畢節市屬長江流域,區內河流分屬烏江、赤水河及橫江水系三大水系,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93條,100平方公里的有80條,總流量128.2億立方米。河流岸坡陡峻,大多在60°~80°,少數35°~45°,河流總的特征是河道落差大,迭水瀑布多,枯、洪流量變化大,陡漲陡落突出,市內地表水缺乏,地下水較豐富,但地下水埋深較大,地下水的類型有巖溶水和基巖裂隙水及分布零星的松散層孔隙水。
2.3 地形地貌
畢節市地處滇東高原向黔中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西部最高處小韭菜坪海拔2900.6m,東部最低處赤水河處海拔457.0m。赫章縣的西部平均海拔在2000~2400m之間,屬高原、中山地帶,為境內第一級階梯;赫章縣東部、七星關區、大方縣、納雍縣、織金縣西部平均海拔在1400~1800m之間,屬中山地帶,為境內第二級階梯;金沙縣、黔西縣和織金縣東部平均海拔在1000~1400m之間,屬低中山丘陵地帶,為境內第三級階梯。
2.4 地層巖性
畢節市出露的地層,主要分布有三疊系、二疊系、侏羅系,寒武系、侏羅系次之,元古界的震旦系、古生界的泥盆系、中生界的白堊系在畢節轄區邊界偶有分布,第四系普遍分布在地表表層。
2.5 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全市的地層巖性、含水介質及地下水動力條件,地下水類型可分為碳酸鹽巖巖溶水、基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三類。地下水主要靠大氣降水的滲入補給,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碳酸鹽巖巖溶水,其次為基巖裂隙水,局部為松散堆積層孔隙水。
3 地質災害防治面臨形勢
豐沛的降水、地表巖性破碎及較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使得畢節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勢較為嚴峻。
3.1 地質災害點多面廣,防治資金投入過大
畢節市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多、分布廣,是貴州省地質災害較多的地區之一。地質災害隱患點多分布于貧困偏遠山區,交通條件落后,為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增加了難度。目前,地質災害防治資金仍以政府投入為主,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還未形成政府、企業及個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格局。地質災害隱患以中、小型為主,規模小、危害大,市縣兩級財政壓力較大,因地質災害項目管理條件限制,申請上級補助資金較為困難,造成地質災害隱患點搬遷治理進度緩慢,仍有大量群眾飽受地質災害威脅之苦。
3.2 地質環境脆弱,人類工程活動強烈
畢節市地處滇東高原向黔中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質環境脆弱,地形地貌起伏大,地形切割強烈,地層巖性破碎,是地質災害的易發區和高發區,根據《畢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6年-2020年)》:“十三五”期間,畢節市將大力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大健康“四大鷴孕卸”在未來幾年,隨著畢節市開發建設、脫貧攻堅等活動的開展,人類工程活動較以往強烈,極大地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3.3 極端氣候天氣的影響,技術力量薄弱
根據近年的氣候變化總結規律,畢節市極端氣候天氣仍將持續,使得地質災害的突發性更加突顯,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較大,對畢節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更大的困難和挑戰。
畢節市在全國率先成立專門從事地質災害防治防治工作的機構,全市應有從事地質災害預防和處置工作的人員共108人,但由于工作需要,目前只有63人專職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業技術人員僅6人,雖然畢節市有眾多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單位對口協作,但因技術人員仍然較少、工作經費短缺等因素,難以開展較為專業化、全覆蓋的地質災害隱患巡查、排查及復查工作。
4 防治措施
畢節市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雖然形勢嚴峻,面對的困難多多,但任然在黨委、政府關心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
4.1 依法依規,統一領導,加強部門合作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在嚴格貫徹執行、認真落實中央關于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方針、政策的同時,結合畢節市實際,認真制定適合該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成立畢節市地質災害預防和處置委員會(下稱“委員會”),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在地方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會同環保、水利、氣象、交通、工能、民政等委員會成員單位,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部門間信息資源利用,實現信息共享,發揮綜合優勢,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4.2 群測群防,加強宣傳教育
地質災害防治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防治方針,依靠人民群眾和專業技術力量建立完善的群測群防體系,全面落實監測預警的防災責任人,形成完善的群測群防網絡,合理控制和規范人類生產活動,采取綜合措施防止地質環境惡化和破壞,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發生各類地質災害;利用多種形式、多種媒體開展通俗易懂的法治教育和科普宣傳活動,增強全體民眾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履行法律義務、承擔法律職責的自覺性。
4.3 落實防治經費
依據地方人民政府地質災害防治負總責的原則,要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基金,實行專項管理??顚S?,及時撥付和配套地質災害專項資金;努力爭取扶貧移民資金,多方面籌集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將地質災害治理與移民搬遷相結合,切實解決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且急需易地搬遷人員的安全,對因人為工程活動誘發和加劇的隱患點,嚴格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統籌資金,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進行綜合治理,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2014年畢節市獲得中央財政項目3個,中央投入資金3720萬元,目前,項目正有序地施工及后期工作,屆時將使699戶3532人免受地質災害威脅2015年,在貴州省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省、市、縣三級按一定比例投資解決全省危重地質災害隱患點,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截止目前,畢節市共獲得全省三年行動計劃立項項目34個,獲得省級資金7353萬元,防治工作結束后將使11411人免受地質災害威脅。
對現存隱患點中危害公共安全,可能造成人員大量傷亡和財產重大損失且治理費用又遠小于預期損失值的隱患點,依據輕重緩急,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實施治理工程,保護地質災害威脅區內的城鎮、工礦企業、重要設施及重要居民點等的安全,盡量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于結構復雜、變形劇烈、實施工程治理經濟上不合理或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實施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體,建議采取搬遷避讓。
4.4 加強監測
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但大多數在成災前都具有一定的前兆,優質的監測數據或現象給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提供依據,同時也能在災害發生前做出正確的決策,使受威脅群眾的損失降到最低。從2015年起,畢節市按照省、市、縣分級負責的原則全面落實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但業主滅失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補助經費,大大增加監測人員積極性,使其勞有所得。
4.5 編制防治方案、應急預案
每年各級人民政府會根據防治工作實際,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指導每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地質災害防治指導性文件,并公示各委員會成員單位主要聯系人等信息。
畢節市2016年根據全省要求,修訂完善應急預案并頒布實施,明確各委員會成員單位職責及如發生災害時如何應急處置等,各個縣(區)也同樣制定縣級應急預案。畢節市還要求各隱患點編制應急預案,并每年都要進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以檢驗預案的可操作性及實用性,確保群眾在發生災害時明確撤離信號、逃生路線及安全避險場所等基本信息。
總之,雖然畢節市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嚴峻,只要制定有效策略,研究各災害類型及聯系,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經濟、技術和科研條件,整合各種方法手段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治理。同時,需要工作細致深入,盡量避免失誤,盡力保證地質災害威脅范圍內人民生命安全,減少財產損失,讓災害防治工作逐步走向科學化、正規化、規范化、定量化、精準化和實用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深入推進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規劃(2013-2020年)[R].北京,中A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3.
[4]貴州省人民政府.貴州省“十三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6-2020)[R].貴陽:貴州省人民政府,2016.
[5]畢節市人民政府.畢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R].畢節:畢節市人民政府,2016.
【關鍵詞】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問題和認識
中圖分類號:F40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在查明各種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 規模和承災對象社會經濟屬性的基礎上, 以致災體穩定性和致災體與承災對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 對其潛在的危險性進行客觀評估, 評價建設用地的地質適宜性, 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議。 通過對擬建項目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有效地預測和預防了地質災害的發生,避免和減輕了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了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了建設工程的順利進行,并最大限度降低建設工程風險和維護費用,為工程建設和地質災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達到了減災防災、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經過多年的努力,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應用方面都已日趨成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選擇了幾個較有代表性的問題,談一談個人的認識和理解,供同行探討。
二.地質災害概念
地質災害是指對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生產建設造成危害的地質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產生或人為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中, 應緊密結合擬建工程特點,將可能對工程或環境帶來較大危害和影響的地質災害作為評估重點。
從上述地質災害的定義中,可以明確以下兩點: (1) 在引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中即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為因素。有些人認為,有些由人為因素引發的災害(如采礦引起的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屬人為災害,不是地質災害。其實單從定義中,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上述災害肯定是屬于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范疇,屬于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 (2) 地質災害是指那些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兩個意思,一是:必須是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危害的才能稱其為地質災害,假如在荒無人煙的地方發生的山體崩塌就不是。二是:地質災害必須是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假如因施工質量問題而導致的樓房倒塌, 雖然也造成了人民生命和財產的損失,但與地質作用無關,也就不是地質災害。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內容的確定
地質災害包括的災種很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 )中規定的災種主要包括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含巖溶塌陷和礦山采空塌陷 )、 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 這些災害一般情況下是評估的重點, 在實際的操作中只需按要求做好這六大災種的評估即可。對于不屬于地質災害或雖然屬于地質災害但另有主管部門的某些災害,如: 地震災害(地震局主管 ); 洪水災害 (防洪辦主管 );水土流失災害(水土保持部門主管); 地表水污染、 大氣污染 (環保局主管 )等, 不應納入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疇。在特殊的地理(地質 )環境下, 一些不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 如出現在高寒山區的凍融災害和出現于脹縮巖 (土)分布區的脹縮巖 (土 )災害等等, 也需要納入評估。在實際工作中, 也不應該直接使用“環境地質問題”這一概念, 應以環境地質問題可能轉化成的災種作為論題, 納入到相關災害中進行討論。比如:沖溝問題可以并入泥石流災害中討論; 巖溶問題可以并入到地面塌陷或地下水污染災害中討論; 活動斷層、 軟土、沙土液化等問題可以并入到地面變形或不均勻沉降(陷)災害中討論。
四.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1.對地質災害的危害性認識問題
往往有建設單位將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作為辦理征地手續的一個次要環節,認為應付過去就行,不必那么認真。在這種情景下,部分技術人員思想受到影響,采取“應付式”的態度對待工作,寫出了錯漏百出的評估報告,得出不確切的評價論斷。有些報告經補充、修改后勉強對付過去了,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指導作用不大;有些報告評審通不過,須重新進行調查評估工作,造成很壞的影響。
對此,應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思想認識。單位可以組織活動、講座等形式,向全社會進行跨行業、跨部門的廣泛宣傳,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的知宣傳地災評估工作的重要性,以爭取建設單位的理解與支持。在具體工作中,要結合生動的事例、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對技術人員進行形象具體的宣傳。提高單位部門和個人做好地災防治,執行建設用地地災評估制度的自覺性;要結合在地災危險性評估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誤解的建設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以求突破;同時還要結合學習進行有關法規文件的宣傳,把大家的思想認識統一。
2.對原始資料的重視程度問題。
“評估報告內容只要按照《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編寫提綱》要求的章節編制就行了,對野外地質勘查可以簡單些,甚至忽略掉” ,這是一種本末顛倒的做法。有關部門為了規范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并進行統一管理,才出臺了該編寫提綱,來統一規定評估報告中應具備的章節及其編排順序。有些技術人員,誤認為只要按提綱格式找些資料填進各章各節中就行, 野外的調查工作是次要的,可做可不做,可多做可少做,無關緊要。這是一種閉門造車的做法,可能使報告內容與野外實際情況不吻合,甚至有矛盾。
對此,審查人應重視基礎,加強對野外原始資料的驗收工作。要使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必須充分進行野外地質勘查,把評估區內的各種地質情況了解清楚后,才能掌握豐富的真實素材,寫出的報告才客觀可靠,對實踐才有指導作用。
3.對建設征地范圍以外區域的研究問題
只重視建設征地范圍內的地質調查,而輕視建設征地范圍以外的地質調查,這是一種偏見。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兩種。 建設征地范圍內要進行開發建設,包括削坡放坡、填土平整及基礎施工等,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容易使一些人產生偏見,錯誤地認為地質災害就是由于人們改變地質環境條件而誘發的。 事實上, 建設征地在自然情況下也會產生地質災害,尤其是地質環境條件屬中等-復雜地區。所以,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既要重視建設征地范圍內的調查,也要重視征地的調查。
4.對地質災害評估的研究深度問題
目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主要原始資料來源于收集已有的地質災害勘察和調查資料,另外通過實地調查取得。地質災害危險性的判斷主要靠工作人員的主觀判斷,將其危險性劃分為危險性小、危險性中等和危險性大三級。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過程中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先進的評價方法和技術。
對此,應組織培訓,嚴格把關,實現規范化管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責任重大的工作。它要求承擔評估單位必須具有高素質,技術先進、經驗豐富、作風嚴肅認真和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為此,我們必須要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人員培訓,加強評估隊伍建設,提高評估人員的水平。
五.結束語
地質災害危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是一項起點高、 技術創新性強、 難度大和操作性強的新型技術工作, 具體操作技術還有待較長時間實踐過程中總結完善和細化。本文提出的問題, 對評估報告編制及其質量評定影響很大, 在相關的日常工作中經常遇到。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是一項極重要的新型技術工作, 是有效預防、減輕或避免地質災害對未來工程設施及其運行環境直接危害和間接危害的一項主動防災措施, 對發現項目建設區潛伏重大地質災害問題、提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建議, 以及指導建設項目安全實施和運營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 (試行 ). 國土資發 2004[ 69].
[2]任志軍.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若干問題. 河北地質礦產信息, 2005 , ( 3): 14- 16 .
[3]金德山.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幾個問題的思考.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4 , 15( 4): 101- 102.
[4]王得楷.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探討.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2 . 13( 4): 94 , 5 .
一、領導重視,部署周密,準備充分
接到市局下發《關于組織開展第45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的通知》(咸國土資電發1號)文件后,局領導非常重視,召開了專題部署會,成立了由分管領導任組長,紀檢組長、執法大隊隊長任副組長,相關人員為成員的宣傳活動領導小組,制定了第45個“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方案。確定宣傳重點,并將宣傳任務層層分解到人,使宣傳活動組織周密、準備充分。宣傳活動前辦公室、地災辦、礦產辦收集了大量有關地質災害現象以及深入到鄉(鎮)、村進行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培訓等相關圖片資料制作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展板。
二、突出重點,形式多樣
我局緊扣“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宣傳主題,開展“保護資源、保障發展”大調研、大討論活動,開展“地質災害大排查、礦區環境大治理”活動,突出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組織開展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活動:
1. 電視宣傳:4月20日-4月26日,在電視臺以游動字幕形式滾動播出今年的宣傳主題和宣傳口號。
2、手機短信宣傳:4月22日,我們利用短信平臺,向縣國土資源干部職工以及社會各界發送了世界地球日主題短信。
3、網站宣傳:在國土局門戶網上了“4.22”地球日的相關宣傳內容和宣傳方案。
4、橫幅、標語宣傳:在局機關大樓前懸掛宣傳橫幅。張貼臨時標語。
5、街頭宣傳:4月22日上午,局機關在縣城西大街設置普法宣傳咨詢點,由執法監察大隊、法規監察股和相關業務人員參加,接受群眾咨詢,據統計全縣國土系統共發放宣傳資料2000余份,接受群眾咨詢300余人次。
三、活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