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質災害防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引言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它為人類生存繁衍提供了適宜的居住環境和豐富的物質資源,也在制造著各種各樣無情的地質災害。目前,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和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人類工程,使地質環境不斷發生劇烈變化,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已成為影響和制約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人類社會與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建設、工程活動的加劇,決定了人類所面對災害事件概率的增加。
一、地質災害的影響及分析
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突發性、破壞性強等特點,地質災害特征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與地質作用有關且造成的人員傷亡或直接經濟損失的災害。地質災害的發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它的發生或多或少地伴隨著一些前兆,掌握這些前兆對有效地預防地質災害具有一定的意義。
(1)滑坡發生的前兆
滑坡發生的前兆有:泉水復活、土體上隆、巖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坍塌和松弛、變形發生突變、裂縫急劇擴張、動物異常驚恐、植物正常生長發生變化。
(2)地面塌陷的前兆
地面塌陷的前兆有: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筑物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冒氣泡、植物變態、動物驚恐等。在地面塌陷的同時或地面塌陷之后往往會產生地裂縫。
(3)泥石流的識別
泥石流實質上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它的識別特征是: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二、地質災害治理措施
1、地質災害治理的意義
在人類對地質損傷和地質災害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對造成地質損傷的因素的經常性控制以減少災害發生或者采取措施使地質損傷減少到不致發生地質災害的程度,這個過程叫災害治理。由于地質災害的發生會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在實際治理工作中就應該采取措施避免這種損失或者把損失降到最低的程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對地質損傷的認識是微乎其微,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又往往局限于天災人禍的范圍之內――視之為“洪水猛獸”,表現為在地質災害面前的束手無策,對地質災害的治理更是處于自發的狀態。直到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在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的過程中人逐漸占據主導的位置,人類對地質災害治理才賦予了自覺的內容。
2、 滑坡的治理
滑坡是一種嚴重的地質災害,由于它經常中斷交通,堵塞河道、摧毀廠礦、破壞村莊和農田、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而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近二十年來,特別是“國際減災十年活動”開展以來,國際上研究和防治滑坡災害空前活躍,各項研究進一步擴展深入,防治工程措施也在完善已有措施的基礎上向輕型化、小型化方向發展。滑坡崩塌發生多為5~8月份的雨季或臺風暴雨季節。
滑坡災害實例證明,短時間對淺含水層的過量補給,在巖層陡峭地區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因素。根據滑坡災害的成因、成災情況,結合防治工程客觀條件及經濟因素,滑坡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如下:
(1)引、排水工程,是治理滑坡中首先應考慮的措施,包括地下和地表引、排水工程,其中地下排水有平孔排水和虹吸排水等類型。
(2)減重和反壓工程 ,減重和反壓工程師經濟有效的防治滑坡措施,已得到廣泛的應用,特別對厚度大的主滑坡和牽引段滑面較陡的滑坡效果更明顯,但對其合理應用則需先行準確判定主滑、牽引和抗滑段落,在前者部位減重,在后者部位反壓。
(3)地層的固化、改良,通過壓堿、壓化學物質,壓漿等方法可以達到固化地層、提高滑帶土的強度、增加自身抗滑力的目的,遇到深層裂縫,用壓漿技術可充填裂縫。
(4)壓腳加載工程,在工程環境許可的情況下,通過在坡腳加載方法達到錨固目的
(5)支撐工程,為防止滑體或巖坡滑動,在探明滑動面的深度、基巖巖情地前提下,常采用一些支撐工程。支撐工程是滑坡治理的主要手段,主要技術措施有錨桿+噴射砼、錨索、擋土墻、錨索抗滑栓、錨索+地梁(或框架梁)等等,輔助措施有梁間的CAP、\CW等防護技術。
3、泥石流的治理
泥石流是我國山區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它常發生在山區小溪溝,是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泥石流引起形成過程復雜,爆發突然、來勢兇猛、歷時短暫、破壞力大、因而成為山區經濟建設的一大災害。據不安全統計,全國山區鐵路沿線已發現泥石流1010處。從分析泥石流基本特征出發,分析泥石流物質成分、來源入手,調查其流域環境、流態、形成規律,用鉆探勘察了地下水文、工程地質條件(含水層深度、厚度、浸燭基準面變化、基巖性質等),探明泥石流形成機制,進行礫石、砂、水的分類、排隊,提出了以此為基礎的治理工程技術措施――擋、導、儲、護措施,施工擋壩順序為(自下而上): (基礎注漿)網結+打基樁封堵壩(中間加水泥板墻,下留排水孔道)+排水(用溝孔排水,實現砂、石、水分治)+基樁頂端加水泥蓋板(補強壩體)+石加載+生物治理(種速生多根樹、草)
4、崩塌的治理
崩塌是一種極為普遍和直觀的地質災害現象。陡峻邊坡崩塌主要受控于節理裂隙和結構面的組合,其活躍程度取決于卸荷裂隙的擴張與擴展。崩塌防治的理論依據就是加固已經形成的危巖體,阻止危巖體脫落,并且阻止或減緩卸荷裂隙的擴張和卸荷裂隙區的擴展,保持邊坡的相對穩定性。我們對崩塌的防治總是有目的的,因此必須對形成邊坡崩塌的具體條件,如巖石結構面和各類節理裂隙面進行充分調查研究,并分析崩塌的形成機制和擴展趨勢,再結合具 體防治目的,才能有針對性地對邊坡崩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下面列舉幾類常用的防治方法。
(1)錨固與掛網噴護
在裂隙較為密集的卸荷裂隙區和危巖區,在清除部分危巖體的基礎上,用錨桿加揀網噴護錨固危巖體,以達到減緩卸荷裂隙的產生和卸荷裂隙的擴展,以及加固已經形成的危巖體的目的。這是防治崩塌最常用的方法,也是適用性最普遍的方法。在設計加固工程時,要充分考慮邊坡巖體的結構與裂隙面特征和卸荷裂隙的擴展特征。將卸荷裂隙擴展的牽引帶作為重點加固區布置鏤圈工程。牽引區加固后可以阻止或減緩擴展區卸荷裂隙的擴張以及卸荷裂隙區的擴展。
(2)支撐加固
對較完整的懸挑危巖體可以采用支撐的方法加固,以保持危巖體的穩定性。這是臨時性的防治。
(3)遮擋避讓
對直接加固困難,或加固成本裔的高陡危巖邊坡,可以采用遮擋避設的方法防治崩塌危害。這是針對如鐵路和公路等線路工程經過峽谷區,采用的對邊夾坡崩塌的防治方法之一。
三、結束語
根據“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針,在開展地質環境專項調查及巖土工程地質勘察的基礎上,采取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以及主動防護與被動防護相結合的綜合流治理方案,可有效防治地質災害。
參考文獻:
[1] 王芳太,黃云龍. 淺談地質災害控制因素與安全對策[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1,8(4)
[2] 地質環境管理與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問答[J].湖北地礦,2001,15(3)
[3] 張衛東.淺議地質環境及其管理[J].中國地質礦產經濟.2002,15(3):31-36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范預警系統;系統建設
中途分類號:U212.22文獻標識碼:A
一、人類要明確地認識到自然災害的不可防止性,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地球至今已經有四十多億年的歷史,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地球只不過是一個很渺小的星球,在太陽系中,地球也是其行星之一。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地球自身也隨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人類卻不知道,宇宙特別是太陽系帶給地球的一系列影響和傷害。
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自然資源所發揮的作用是尤為重要的,但若是不能科學或者過度地開發利用,最終所造成的后果將會是十分嚴重的。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人類在自然界中生存和發展,自然界存在一些災害性條件是很正常的,如果說這些災害性條件沒有對人類的生命財產沒有造成直接的損害,那么它就會直接作用在某些資源的產生和形成上。
所以,人類當看到洪水、地震、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災害現象出現的時候,應該知道這些現象都屬于正常范圍,而且也是人類不能防止的。重點在于,人類要怎么樣規避這樣的危害,與之發展形成相適應,最終實現防災減災的良好效應。
二、全面認識自然現象,建立科學有效的預警預報機制
要想將科學的預警預報系統建立起來,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對自然現象引起充分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因為人類的活動給這些自然現象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極端現象才會形成并出現。
在前些年,出現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從此人們對于海流溫度對大氣所產生的影響有了基本全面的認識和了解,而海底地殼的活動,對于海水溫度的變化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不過,人們對于當前出現的極端條件,還沒有分析和研究出一套合理有效科學的依據。
地殼活動在活躍范圍中,地震、火山噴發以及其它一些地質災害現象出現是很正常的,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各地頻繁發生地震現象。相應在連續不斷的大洪災和地震的發生前提下,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災害與往年同期相比高出很多倍。為此,很多人都以為是世界末日的來臨,災難層出不窮。其實,這與世界末日并沒有關系,人類是有智慧的動物,借助自身的智慧全面地認識地球,完全可以在這些災害中認識和了解到自然災害現象中,地球的發展和蛻變,進一步找出強有力的措施,與自然相和諧統一,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防災減災。
三、研究自然災害鏈,采取有力措施以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在自然界中,災害現象也有自己的災害鏈,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塌陷等等地質災害現象都存在著專有的災害鏈。換言之,地震的危害,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誘發地質災害現象的基礎上,形成巨大的傷害和破壞。
自然界所發生的地震,其實都是從地下十幾千米或者三十多千米開始形成的,板塊活動和軟流圈作用在其中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過,人類活動也很有可能引發地震,但是震源線、已知震級Ms都是基本固定的,不會高出5級,比如,水庫蓄水。所以,對地殼深部運動情況的全面了解和認識顯得十分重要,不過做到這一點以當前這方面的技術能力還是很難實現的。在地震的時候,P波是最先產生的,房屋本身以及基礎巖土向上拋起破壞結構,然后產生S波,通過P波破壞,發揮水平推毀的作用。所以,地震力和建筑基礎承載力和巖土體間強度之間的平衡關系對于地震破壞系數而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而,人們在用盡辦法增強建筑基礎承載力和巖土體間強度的抗震力量。
日本阪神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發生過地震,自從此次地震發生以后,人們對于建設的抗震、加固越來越重視。有些利用橡膠圈對其進行消能,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減震作用得到有效地發揮。
針對氣象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之間形成的災害鏈,例如,暴風雨災形成的滑坡、泥石流,事實上,風力和雨水作用都是其中所存在的,建筑物、樹林等在風的作用下,形成壓力和拉力,與巖石、土坡之間力學硬度形成對抗。單純風力作用可能還稍微好一些,但是臺風等都會隨之形成大雨、暴雨等現象,巖、土體在雨水的作用下,受到侵蝕、沖刷,逐漸滲透巖土體,產生動力壓水,在這種情況下,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現象的形成幾率相對是較大的。
洪水引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大致的原因可以劃分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巖土體表面受到地面上漫流的影響,出現侵蝕現象,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壞;
第二,岸坡受到地面集中河流的影響,出現波浪侵蝕,坍塌隨之產生;
第三,巖土體受到地表水的侵蝕,形成動水壓力,在此基礎上,巖土出現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災害現象。
因此,形成滑坡、泥石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地表河水位下降速度加快,但是巖土體中的水位下降速度卻比較慢,有的時候還會出現上升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所形成的動水壓力較大,從而下出現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現象。
四、結語
中國地質環境條件的基本特點決定了地質災害點多、面廣。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對所有災害點都進行治理顯然是不現實的,國家財力不允許,經濟上也不合理。不能治理的,都采取搬遷的辦法也不行。因為地質工作本身的特點和目前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并不是我們認為危險的點都是真正危險的,而要作出十分準確的判斷,往往要付出比較大的經濟代價。即使是危險的,發生災害的時間也可能是幾年甚至十幾年、幾十年后。要用國家在經濟條件比較困難時候的資金去處理很多年后的問題,從經濟上講更是不合理的。對大部分地質災害危險點,我們只能采取監測的方式,在發現明顯的險情時,及時組織人員撤離和財產轉移,以盡可能減少損失。所以說,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災預警系統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目前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最為迫切的任務之一。
參考資料:
1.董蕙青,譚凌志,鄭鳳琴,盧偉萍.廣西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技術[J].廣西氣象. 2004(04).
2.肖偉,黃丹,黎華,崔振昂,蒙格平.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方法研究[J].地質與資源. 2005(04).
3.宋光齊,李云貴,鐘沛林.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方法探討——以四川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為例[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2004(02).
關鍵詞:礦區;泥石流地質災害;防范與治理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2
一、地質災害概述
1.地質災害背景
三門峽市湖濱區老鴉溝礦山位于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角古東村老鴉溝一帶,屬低山區,礦區開采面積約0.03km2。
老鴉溝底寬30~50m,深60~150m,東西兩側由奧陶系石灰巖、石炭系碳酸巖、二疊系砂巖、頁巖、泥巖及新生界第四系黃土組成。山體形成百余米陡坡地形,坡度一般為40°以上,局部為陡崖。斷裂構造以北東向為主,發育多組構造節理,巖體表層風化較強烈,較破碎。
老鴉溝礦區總體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脆弱。自1987年開始大量小煤礦在此無證私挖亂采,一直到2000年被關停,礦區歷經了13年的開采,溝谷內堆積了大量廢渣,占用了土地,破壞了植被,污染了水資源。溝谷內東西兩側分布約16個坑口,溝谷內有廢渣堆10余處,最大堆放斜高有20多米,坡度一般為30°~40°,廢渣堆一般寬度為10~30m,長約15~150m,高6~25m。目前礦區內廢渣總堆放量達15.9×104m3,一旦遭遇強降水條件,極易引發泥石流。根據廢渣堆積量,如果發生特大泥石流,一旦沖出山口,將嚴重威脅下游黃河三門峽大壩景區、明珠冶煉廠以及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隨著礦山的開發,來自生產過程中的礦坑排水,露天廢渣堆受雨水淋濾,滲透溶解礦物中可溶成份產生的廢水等大量排放,直接或間接的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給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
綜合上述的礦山環境現狀及存在的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迫切需要開展礦山環境治理,改善礦山環境,減輕對礦區下游的威脅。
2.礦山環境治理的主要任務
2.1通過礦區環境地質調查,結合地形測繪及地質勘查工作,查明老鴉溝礦區礦山地質災害和環境地質問題的分布現狀,分析研究其發育規律和演化趨勢,合理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工程實施方案。
2.2針對礦區10處堆渣場前緣邊坡失穩,采取前緣修筑擋土墻、后緣修筑排水渠及生物工程進行綜合治理,減小河道淤積,減輕形成泥石流的壓力。
二、地質環境治理目的意義
1.地質環境治理依據
國務院對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十分重視,2005年8月18日《國務院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2006年1月20日《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均把礦山地質災害和礦山環境保護工作作為國土資源管理的首要任務。老鴉溝煤礦的采礦活動在礦區內形成了大量廢渣堆,不僅破壞了礦區自然生態環境,還堵塞了河道,極易發生泥石流,對三門峽大壩景區、明珠冶煉廠以及當地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這一歷史遺留的問題的治理,符合國家及有關部門的有關政策和規定。
2.目的意義
通過對該礦山廢石堆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廢渣堆的邊坡失穩、泥石流等礦區地質災害對黃河三門峽大壩景區、明珠冶煉廠、道路、居民等的威脅;通過實施生物工程,達到固化渣堆、美化環境的效果;使礦區生態環境得到良好恢復,保障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條件。
三、礦山環境概況
1.自然地理概況
1.1位置、交通。三門峽市湖濱區老鴉溝礦區位于三門峽市南35km處,行政隸屬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礦區面積0.03km2,地理坐標為:X:3854519—3855011;Y∶37531190—37531454。
礦區北部為黃河三門峽大壩風景區,景區內有公路,鐵路,并有市內公共汽車運行其間,交通較為便利。
1.2氣象、水文。礦區屬大陸性干旱半干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多雨,多年平均氣溫13.8 ℃,多年平均降水量574.3mm,降水量年際變化大,豐水年最大降水量899.4mm,枯水年最小降水量388.6mm,降水量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多年平均蒸發量2100.9mm,最大凍土深度45cm。
礦區北臨黃河,地勢南高北低,大氣降水沿溝谷排入黃河。黃河三門峽大壩位于礦區北側,壩長876.2m,壩高106m,庫容5.3億m3。
2.礦山地質概況
2.1地形地貌。礦區地處豫西低山區,地形起伏較大,切割較強烈,發育眾多溝谷。地表絕對高程393.4~509.6m,相對高差106.2m。溝谷內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形成了大量廢渣堆等人工地貌。
2.2地層。地層劃分上,礦區屬于華北地層區豫西地層分區,礦區地層由老至新為中生界的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及新生界第四系。中石炭統本溪組為主要含礦地層。第四紀松散沉積物厚度0~10米,覆蓋其它地層之上。各時代地層特征,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2.2.1奧陶系下馬家溝組(O2x):上部為淺黃色、灰黃色泥灰巖,間有砂頁巖,中下部為白云質結晶石灰巖。頂部褐紅色風化殼明顯。厚度300-380米左右。
2.2.2石炭系(C)。地層厚度32.92-94.09米,一般厚度60米左右,包括本溪組(C2b)和太原組(C3t )。
(1)中統本溪組(C2b):巖性以碳酸巖為主,上中部為粗粒石英砂巖及細粒長石、石英砂巖,石灰巖及鋁土頁巖。底部為鐵質粘土,其中含褐鐵礦、赤鐵礦、黃鐵礦、菱鐵礦(山西式鐵礦)層位。這層鐵質粘土可分為鐵質(或含鐵質)高嶺土粘土巖、鐵質(或含鐵質)水云母粘土巖。這類巖石呈灰色, 風化后呈黃褐色,一般為泥質結構,不規則細層狀、薄層狀、葉片狀構造,粘土礦物以高嶺土為主,水云母次之。下部為紫紅色雜色鋁土質泥巖,中部淺灰~灰色中厚層狀鋁質巖;上部為淺灰色中厚層狀鋁質泥巖。
(2)石炭系上統太原組(C3t):與本溪組呈整合接觸,下部由石英砂巖、粉砂巖和煤層組成。砂巖常夾粉砂巖薄層而呈互層狀,水平層理、渾濁層理發育,為主要標志層之一;中部為厚層石灰巖夾煤層;上部為深灰色泥巖、粉砂巖及淺灰色石英砂巖,含較穩定的煤層。
2.2.3二疊系(P)
(1)山西組(P1):上部主要為灰色泥巖、粉砂巖及淺灰色砂巖組成,含不穩定煤層0~3層;下部為巨厚中細砂粒砂巖和灰黑色泥巖含煤兩層。該區主要開采煤層就賦存于該層。
(2)石盒子組(P2):主要為雜色砂頁巖和砂巖組成,頂部為平頂山砂巖,下部為含礫石的中粗粒砂巖。
2.2.4第四系(Q):主要為黃土夾鈣質結核組成,上部為黃土層,下部為灰黃色、褐色粘土、砂質粘土含鈣質結核,局部為半膠結狀態的礫石層、近代坡積物。厚度0~20米。
2.3水文地質條件
一是主要含水層:
(1)第四系含水層。巖性為砂質粘土,含水性均較差。
(2)石炭系太原組含水層。巖性以碳酸鹽為主,頂部為砂質頁巖, 底部為中-粗粒石英砂巖, 中部為砂頁巖、不穩定泥頁巖1-3層和1層較穩定的饅頭狀灰巖。該含水層裂隙發育,含水性較好。
二是主要隔水層:
本隔水層為本溪組的鐵質泥巖和鋁土質泥巖,層位穩定,隔水性良好。
2.4工程地質條件。該區礦層直接頂板為硬質粘土,穩定性較差,間接頂板屬堅硬巖石,穩定性較好。礦層直接底板為鐵質粘土巖,巖性不穩定,間接底板為中奧陶世石灰巖,屬堅硬巖石,穩定性良好。
3.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1987年~2000年間大量小煤礦在此無證私挖亂采,礦區歷經了13年的開采,目前面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有:廢渣堆前緣邊坡失穩、礦區生態環境破壞及多種因素誘發滑坡、泥石流、水源污染等災害。
3.1礦山廢渣形成泥石流地質災害。礦區內共有坑口約16個,分布于老鴉溝溝谷內,由于礦區溝谷窄而深,可供堆放廢渣的場地極其狹小,外運成本過于昂貴,自開礦以來,排出廢石均在坑口順坡堆放,大部分地段造成河道堵塞,嚴重影響河道行洪,礦區內堆放廢石總量15.9萬方,占地面積約40畝。由于廢渣沿溝谷順山坡堆放、自然堆積、擠占河道,堵塞水路,汛期洪水側蝕,使堆渣邊坡失穩,形成泥石流災害,對三門峽大壩景區、明珠冶煉廠的生產安全以及當地居民約200余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3.2礦區生態環境破壞。礦區開采近13年,在多年的生產過程中,排放出來的廢渣依山坡自然堆積在溝谷,占用了林地,毀壞了森林植被,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由于礦區坑口密布,來自礦山生產過程中的礦坑排水,加之風化作用的影響,使溝谷廢渣中的一些金屬硫化物氧化溶解,隨降水帶入,造成這些地表水體細菌、亞硝酸鹽及金屬元素含量往往超標,水體被污染,選礦造成粉塵及塵土飛揚,能見度較低,給礦山生產及周圍居民的生活生產帶來極大的不便,造成居民的生存環境質量下降。
四、項目的可行性分析
1.當地政府對防范和治理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積極性很高
三門峽市湖濱區國土資源局、老鴉溝所在地湖濱區高廟鄉政府以及三門村村委非常重視該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曾自發組織村民在汛期進行簡單的疏導工作,也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應強烈要求治理礦區地質環境問題。
2.治理方案可行,施工簡單,治理效果顯著
該項工程通過工程測量、地形測繪、工程地質勘察、擋渣墻、排水渠、生物工程等措施進行治理,施工簡單,治理效果好,技術上科學、經濟、可行。
因此,老鴉溝礦區泥石流治理工作的內、外部條件較好,為防范和徹底治理這一地質環境問題提供了優越的內外部環境條件。
五、技術路線與技術方法
1.技術路線
為了使礦山環境治理達到經濟、高效、合理的目的,首先應進行礦區環境地質調查,開展地形測繪、工程地質勘察等各項基礎工作,取得客觀真實的第一手數據;接著開展治理方案論證與優化設計工作;之后,依據設計方案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嚴格按照礦山環境治理設計規格、要求進行施工,把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和改善礦山附近居民生活條件結合起來,合理安排,科學施工。
2.技術方法
2.1對老鴉溝礦區進行1:1000地形測繪,精確標注采礦坑口及廢石堆的位置;
2.2礦山地質環境調查:野外調查使用1:1000實測地形圖;采用GPS技術定點;每個點均按要求填寫統一的調查表,并及時錄入計算機數據庫;
2.3針對礦區堆渣采取前緣修建擋土墻,后緣修建排水渠工程對廢渣堆進行固定;
2.4對治理后的廢渣堆實施生物工程。
3.工作標準
3.1《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3.2《堤防工程設計規范》SL274-2001;3.3《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7-2002;3.4《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3.5《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3.6《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3-2001;3.7《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3.8《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3.9國土資源部《環境地質調查工作規程》等。
六、治理方案
本次治理工程根據礦山環境條件和礦山環境問題,在進行礦區環境地質調查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布置治理工作,主要為礦山廢渣堆放場治理工程及生物工程。
(1)擋土墻
在選定治理的堆渣場前緣修建擋土墻,擋土墻設計套用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出版的擋土墻標準圖集《擋土墻》04J008。根據治理區巖土的工程地質性質,基底摩擦系數取經驗值0.40,墻后填土為采礦廢渣,內摩擦角取經驗值40°。本區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建筑抗震設防烈度按Ⅶ考慮。
依據標準圖集04J008第143頁,擋土墻編號ZQD6,擋土墻為M10漿砌石結構,總長650m,有效高度4.5m,基礎深1.5m,總高6.0m,頂寬1.35m,底寬2.69m,擋土墻的抗滑穩定系數為1.10,抗傾穩定系數2.06,均滿足要求。
擋土墻工程基礎開挖3597.75m3,M10漿砌石8287.5m3。
(2)排水渠
在選定治理的堆渣場后緣修建排水渠工程,以約束地表匯流,設計排水渠斷面為矩形,深60cm,寬40cm,渠壁厚度30cm,為M10漿砌石結構。
排水渠總長度700m。排水渠工程挖方630m3;M7.5漿砌石462m3。
(3)生態恢復
在選定治理的堆渣場實施生物工程,具備復耕條件的地方進行覆土種植,恢復生態環境,達到固定坡面和美化環境的目的。
生物工程植樹1000棵,厚層基材噴射種草25000m2。
七、預期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
治理工程完工后,可消除該處地質災害隱患,減少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經濟效益顯著。
2.生態效益
通過對廢渣堆的治理,溝谷的排水條件得到改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礦區景觀得到了美化,當地居民人口的生活環境也得到了改善。
3.社會效益
一、**年地質災害災情和2007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年,我縣發生滑坡一起,造成4戶民房共32間毀壞,直接經濟損失30余萬元,206國道K927+300m—K927+400m路段部分遭到破壞,交通、行人受到威脅。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條件、氣候條件、人類經濟活動情況,以及地質災害發生的規律和特點,結合**年地質災害災情、隱患點穩定狀況分析預測:2007年我縣地質災害仍以河湖(水庫)災害即路橋堤壩水利工程地質災害為主,地質災害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汛期(一般在5一9月份,具體災害發生情況將受降雨量影響),主要地質災害發生地點為淮河干、支流沿岸,部分危險區段與歷年發生水害區段基本相同,災害類型以路橋堤壩邊坡失穩為主。其次是特殊巖土體災害、地質環境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由于不合理開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產生地面沉降等緩性地質災害,隨著城市發展和經濟活動的深入,此類災害的危害性也將隨之加大。各類礦山企業,尤其是采石場應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管理、規范操作,防患于未然,防止滑坡、地面塌陷和危巖崩坍災害的發生。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域、防范重點和防范期
淮河以南重點防范區域是馬城鎮(大楊家、禹廟北官山),荊涂風景區上洪村,災害類型以山體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采空塌陷)、不穩定斜坡為主。淮河沿岸重點防范區域是淮河干流及支流水系堤壩,災害類型以滲漏、崩塌為主。
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為上述區域內重要交通干線以及行人、住戶、農田等。
重點防范期為5一9月份。
三、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責任
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各有關鄉鎮政府要將本行政區域內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防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責任人并注明聯系方式。對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工程建設單位將監測、預防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責任人,當地政府要做好監督、檢查工作。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各鄉鎮要切實按照《2007年度蚌埠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要求,一是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主要負責同志對本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負責同志具體負責。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認真做好有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二是要根據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際需要,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用于地質災害監測、預防、應急和治理工作。三要認真開展汛前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組織制定2007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并抓好落實。要制定每個危險區(段)和隱患點的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一旦發生地質災害或出現險情,相應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預案做好相應的搶險救災工作。四是加強宣傳培訓,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普及,提高群眾的防災水平和自救能力。要加強地質災害監測人員的業務培訓,努力提高監測和預防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體系,落實地質災害監測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五、突出重點,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一)開展地質災害巡查和督查工作。在重點防范期內,各有關部門、鄉鎮要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居民點、交通干線、旅游景區、重要工程等進行巡查,特別是對中小學校址要作為重點區域加強巡查,因地制宜,采取避讓或應急治理等有效措施。對于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及時劃定危險區,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并予以公告。要將“地質災害防治明白卡”發放到每個受威脅的群眾手中,并組織防災常識宣傳普及,增強防災意識和救災能力。
一、20*年全縣地質災害基本趨勢預測
(一)20*年地質災害的基本情況
截止20*年底,全縣共發生地質災害3起,其中山體滑坡2起,地面塌陷1起,發生地點均為非地質災害隱患點,未造成人員傷亡。
(二)20*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類型、分布、主要誘發因素及人類工程建設活動的強度,結合我縣汛期氣象趨勢預測,今年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較高。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全年降水是屬正常略偏多,降水在時空上分布不均勻,有局部洪澇發生的可能。預測20*年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主要集中在3—9月,因此確定今年3—9月為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
根據《*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全縣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分布在*、*、*等三個鄉鎮。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主要位于*南部,跨*山區的大部分鄉鎮,包括*鎮、*鄉、*鄉的大部以及*鄉、*鄉、*的局部。綜合災害點的穩定程度及危害程度,確定*鄉*村*土質滑坡、*鄉*村*底山體滑坡、*鎮*村巖山滑坡、*鎮賢*村*山腳自然村地面塌陷等為縣重點地質災害點,需重點做好防范工作。
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方案
(一)*鄉*村*滑坡隱患
1、基本情況
*滑坡位于*鄉*村*自然村北東斜坡。地理坐標東經119°16′39″,北緯28°50′41″,屬中低山地貌單元,出露巖性為安山玢巖潛火山巖,斜坡高度35°左右,斜坡表層上為耕植土,下為殘坡積層含碎石粘性土,厚約2米,結構較松散。潛在滑坡體規模約24000m3。
2、穩定性與潛在危害分析
該土質滑坡,屬不穩定潛在滑坡,有可能殘坡積層沿基巖面下滑,將威脅相距200米、高程350米以下的*村,威脅人數30人,資產20萬元。
3、防治建議
鑒于滑坡前緣離居民點尚有一定距離,滑坡還處于蠕動變形階段,建議防治措施如下:
(1)后緣上部開挖截水溝,向兩側溝谷排水。
(2)將水田改作旱地或經濟林地。
(3)設觀測樁加強監測。
(4)建議農戶進行搬遷避讓。
*
(二)*鄉*村*底滑坡隱患
1、基本情況
*底潛在滑坡位于*鄉*村六組(*底自然村)北東側后山坡,地理坐標東經119°15′37″,北緯28°48′20″,屬構造侵蝕中低山地貌單元,出露地層為上侏羅統大爽組流紋質玻屑熔結凝灰巖,斜坡表部殘坡積層為含碎石粘性土,厚約5m,結構較松散,透水性較強。滑體總方量370000m3,屬中型滑坡。滑動方向推測為南西260°,滑動面為殘坡積層與流紋質晶玻屑熔結凝灰巖接觸界面。
2、穩定性與潛在危害分析
滑坡處于不穩定狀態,若遭遇連續降雨和大暴雨或人為因素,極有可能下滑成災,將威脅村民35人,資產20萬元。
3、防治建議
(1)填平夯實裂縫,后緣和滑坡體內開挖截排水溝。
(2)裂縫兩側設標樁加強觀測。
(3)建議農戶進行搬遷避讓。
監測人:葉生發聯系電話:0570-7*7606
(三)*鎮*村巖山滑坡
1、基本情況
*村巖山潛在滑坡位于*鎮*村巖山自然村東側山坡上,地理坐標東經119°13′25″,北緯28°52′43″,屬侵蝕剝蝕丘陵地貌,與構造侵蝕中低山接觸附近的丘陵一側,出露地層為*巖群角閃片麻巖,斜坡表部為殘坡積層含碎石粘性土,厚約0.5m,結構較松散,易于透水,具孔隙潛水。滑體總方量59500m3,屬小型滑坡。滑動方向推測為北西275°,滑動面為殘坡積層與角閃片麻巖接觸界面。
2、穩定性與潛在危害分析
滑坡目前處于穩定狀態,若遭遇連續降雨和特大暴雨或人為因素,極有可能下滑成災,將威脅10戶39人生命安全和約40萬財產經濟損失。
3、防治建議
(1)填平夯實裂縫,后緣和滑坡體內開挖截排水溝。
(2)裂縫兩側設標樁加強觀測。
(3)建議農戶進行搬遷避讓。
*
(四)*鎮賢*村*山腳自然村地面塌陷
1、基本情況
塌陷區位于*鎮賢*村*山腳自然村地面,中心地理座標x=3229250,y=4*16250。塌陷區地貌主要為山間沖洪積平原,現狀為耕地和民房等,附近山體為剝蝕殘山、孤丘地貌。主要表現為地面出現大小不一的塌陷坑、地裂縫和民井干枯、民房墻體變形等。
2、穩定性與潛在危害分析
*縣*鎮*山腳自然村地面塌陷始于杭新景高速公路*支線建成后的2006年7月,根據出現地面塌陷、地裂縫的空間位置和民井干枯范圍,估約地面塌陷及影響區面積18000m2,有20多戶100余人的生命財產受到地質災害險情威脅,危害程度屬重大級。目前地質災害災情、險情呈加劇趨勢,對當地村民的生命財產和杭新景高速公路*支線的安全運營構成直接威脅。
3、防治建議
(1)嚴格控制周邊地下水的深井抽水量,或停止深井抽水。
(2)對發現的塌陷坑進行注灌漿,對已出現明顯地面裂縫和墻體變形的民房進行加固或異地安置。
(3)在地面塌陷及其影響區范圍內設立地質災害警示牌,明確撤離路線與避險地點,并做好地質災害險情的監測,遇強降雨或連續降雨加密監測,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應及時安排人員撤離。
*
三、有關部門和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職責
(一)國土部門
縣國土資源局應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計劃,進一步完善防災網絡,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災害隱患點監測責任人。建立汛期險情巡查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及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對確定的3個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汛期前進行一次巡回檢查,作出趨勢分析評價,指導和協助有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鎮(鄉)做好防災工作部署,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目標,公布地質災害速報電話,對于存在重大險情的災害隱患點,向上級國土資源部門報告,組織專業技術力量進行危險性評估與治理方案設計。
在汛期要定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加強對防治方案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水利部門
對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在建或擬建水利工程項目要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有防災措施。在汛期來臨前,水利部門應組織人員對縣內中小型水庫庫區及衢江、靈山江兩岸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如發現有地質災害隱患,應采取相應措施,消除隱患,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交通部門
新建、改建、擴建公路工程,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修建康莊道路時,要考慮結合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對因修建公路(康莊道路)引起的地質災害,要及時進行治理。對新建公路未治理好潛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必須進行災情巡查。
(四)規劃、建設部門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建設項目必須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農村集鎮建房必須按規劃統一建設,遠離地質災害危險區。
(五)農業、林業部門
認真落實防災責任制,對不宜耕種的山地,要堅決退耕還林,地質災害隱患點上的水田,要改為旱地,滑坡體上不能種植高大樹木。一旦災情發生,要積極配合當地鎮(鄉)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災民的生產和生活救災工作。
(六)氣象部門
根據全縣地質災害分布情況,做好地質災害防范期內的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預測到災害性天氣,要及時通報。一旦發生災害時及時提供救災現場氣象服務。
(七)旅游部門
做好旅游景點和景區的地質災害巡查、防治工作,確保游客和景區周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八)鎮(鄉)政府、街道辦事處
1、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鎮(鄉)、街道要明確職責,重點鎮(鄉)、街道應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加強領導,明確職責,落實監測負責人和監測人員。建立汛期、臺風期24小時值班制度。對《*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中所列縣級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鄉鎮級災害(隱患)點,在汛期前要進行一次全面巡回檢查。發現新的問題,要及時向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匯報。
2、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要指定專人負責監測工作,指定地質災害預警負責人、預警信號、救災方案。在汛期、臺風期要增加檢查次數,要指定緊急情況發生時疏散計劃以及撤離路線。同時密切注意災害隱患的變化。
3、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跡象要及時上報縣國土資源部門。對已有險情或隱患的地段,要采取各種防范措施,以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4、對險情較重級無法治理的災害(隱患)點,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疏散、搬遷避讓,將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地質災害防治的保證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地質災害防治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有關部門要從實踐“三個代表”的高度,進一步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工作重點,切實采取有效措施,著力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對本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縣國土資源、氣象、水利、交通、建設、規劃、農業、林業、旅游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部門的職責,負責本部門管轄范圍內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將災害隱患點的監測落實到責任人。
(二)堅持災情巡查、提醒、分級管理制度按照防災巡查制度,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在防范期內對本轄區所有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交通沿線進行實地檢查,對各點的災情現狀及發展趨勢作進一步分析評價,提出具體防范意見。防范期內組織巡查,要建立巡查臺賬。
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地段,尤其是地質災害易發的山區農村,要按照災害防治的有關要求,積極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建立完善的災害提醒制度,增強公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對本轄區內所有的地質災害點必須在汛期前全部發放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建立群測群防監測體系。
(三)堅持防范期值班制度,開展預警預報。在整個防范期內,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和國土部門要堅持防范期值班制度,保持全天不間斷通訊聯系;要督促檢點隱患點的動態監測責任落實情況。加強與氣象部門的聯系和合作,在汛期特別是強降雨期間,要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并通過防災網絡,有專人負責準時收看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和當地氣象預報,迅速將氣象情況通報到各個災害點,做好防災準備。
(四)做好災害應急預案,組織搶險救災。一旦出現災害險情,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要視情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組織應急小分隊立即展開應急調查、排險,按防災預案組織人員疏散和財產轉移,并做好災民的轉移安置,救災物資發放供應等善后工作。具體按照《*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龍政發〔20*〕29號)執行。
(五)認真落實地質災害災情速報制度。根據《浙江省地質災害報告制度》精神,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落實災情速報制度。一旦發生災情,視等級按要求速報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和縣國土資源局,及時趕赴現場,并按防災預案做出相應的應急調查處理。對較大級地質災害縣國土資源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向省、市主管部門報告搶險救災工作進展直至結束。對發現的重大級地質災害隱患點,應即赴現場調查,并將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報告上級主管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