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學的治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方法:將我院收治的100例腦血栓患者進行治療,并將他們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采用中醫和西醫進行治療觀察,并進行治療對比。
結果:觀察組的生存率比對照組的要高,觀察組的生存率達到98%,說明中醫的治療具有一定的療效。
結論:中醫治療腦血栓患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副作用小、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縮短了治療時間,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在醫學上是值得推廣的。
關鍵詞:腦血栓中醫治療方法療效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506-01
腦血栓在神經內科上是并不罕見的一種疾病,主要多并發于老年人,我國老齡化人口在不斷的加劇,促使了這種疾病的發生率也在逐年的上升。從而使醫院人員對這類病情的人本更加重視。這種病情主要促使患者缺血、缺氧、感覺器官受到障礙、癱瘓、語言含糊不清楚,嚴重者導致身體上的致殘甚至死亡。因此這種病情的探究治療方法一直受到很多醫學上的關注,下面是針對我院的100例腦血栓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探討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我院收治的100例患有腦血栓患者進行分組,分成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人數分別為50例,平均年齡在50歲到80歲之間。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常規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采用西醫上的溶解患者血管的血栓,這種方法一般適合早期腦血栓患者,另外腦血栓的并發癥有很多,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針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常規性的治療,降壓、降糖、降血脂等。還可建議患者服用一些可以增加腦血流量的藥物,建立側肢循環中藥治療,條件足的患者可以每天采用一次高壓氧治療,因為這樣治療方法可以大大降低腦血栓的致殘率[1]。
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治療,西醫治療法,如對癥治療、抗血治療、保護腦細胞治療等,病情穩定后給予一定的護理。觀察組則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醫的治療方法,如采用中藥湯劑口服、基礎治療,天麻15克、鉤藤12克、全蝎12克、黃芩15克、桑葉15克、半夏9克、丹參15克、膽南星9克、川芎15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牛藤12克,每日一劑,水煎400毫升,早晚分開服用。待病情穩定后在系統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可以適當進行針灸治療,針灸主要是針對患者的手足陽明經穴。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在30天,對于治療后的結果進行分析比較[2]。
對于患者在康復期間,可以適當的做些護理,進行康復訓練[3]。因為腦血栓患者治療好還會引起一些并發癥,可以適當的進行肢體運動,坐位鍛煉、站立訓練、步行訓練,語言訓練等從而促使患者更好的恢復健康。
1.3療效標準。以腦血栓患者生存率來劃分標準,生活上完全可以自理的為治愈,可以獨立行走、生活上可以部分自理的為顯效、生活上不能治理的為好轉,惡化和死亡的為無效[4]。
1.4統計學分析。上述三組患者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結果
3討論
腦血栓是一種老年人容易患的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是因為腦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栓性腦梗塞[5]。腦動脈硬化后導致血管內膜粗糙,官腔狹窄,在血液動力學下就形成了腦血栓。這樣的病情通常導致腦動脈閉塞、血流中斷、造成供血困難、不足,導致缺血,缺氧,嚴重者壞死。這種病情發病率極高,如果治療不當會引起致殘,嚴重者死亡。
就目前我國的西醫來講,目前我國西醫雖然在不斷的改進,但是還存在著很多的欠缺,因為西醫對腦血栓的患者治療方法主要是采用溶栓及對癥治療為主,可以及時的通閉塞血管,具有改善腦組織的缺血狀況,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對于適應癥的范圍使用還比較欠缺,對于患者的肢體運動恢復和語言恢復相對于中醫治療來說效果上明顯更低。本組治療數據明顯就顯示了中醫治療上的優勢,腦血栓患者也可稱作中風患者,氣虛、肝風迫血上逆導致脈絡阻塞而導致發病,中醫上主要以祛瘀化痰通脈為主。本文中采用的中藥治療方法可以對患者病情進行慢慢調理,最為關鍵的是,病情穩定后采用針灸,針灸治療可以有效的疏通血液、改善腦部神經引發的功能障礙、減少致殘率的發生,促進患者能夠恢復肢體運動。
綜上所述,腦血栓的康復治療越早治療越好,臨床治療上多采用活血化瘀、祛風通絡、補氣活血等方法來進行治療,以上的治療效果充分說明了中醫治療的顯著效果,對于腦血栓患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幫助,不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對于臨床效果具有一定的幫助,還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預后恢復情況,因此中醫治療腦血栓患者是值得醫學上推廣的。
參考文獻
[1]董美楠.中醫藥治法在腦血栓后遺癥中的作用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1(20)
[2]王東順,李孟瑞.針灸加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1(01)
[3]庹洪霞.辨證施治配合眼局部用藥治療慢性結膜炎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13)
【關鍵詞】高血壓;中醫治療;辨證用藥
高血壓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動脈壓縮或舒張壓的增高,近幾年來,我國高血壓的發病率一直呈現出上升趨勢。在我國高血壓患病群體中,約90%的患者為原發性高血壓,10%的患者為癥狀性高血壓,其中包括慢性腎炎、腎血管病變、主動脈狹窄、柯興綜合征等等。高血壓的臨床癥狀以頭暈、頭痛為主,因此,在中醫上,把高血壓劃分為眩暈、頭痛的范疇。采取何種措施能夠使中醫治療高血壓的療效得到提高,是中醫臨床所一直追求的目標。目前,西藥在降壓方面具有迅速、可靠的特點。而中藥對患者的調理是通過多層次和多環節進行的,中藥的這種綜合性調理在改善高血壓患者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并且,中藥還可以使終末器官的損傷得到減輕或者逆轉,預防出現嚴重的并發癥。筆者對中醫的臨床實踐進行了多年的觀察,認為認清高血壓發病機制是中藥治療高血壓的基礎,下面將治療的思路與方法做如下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038例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8例,女490例,年齡28―86歲。這些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有:脾氣急躁、容易發怒,心情煩躁,頭痛頭暈,苔黃舌紅等,辯證認為是由肝陽上亢或肝火上擾所引起的;病期較長或者老年患者則主要是因為肝腎受損,虛實癥相交雜的結果,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頭昏、心悸、腰酸乏力,頭痛、眩暈并不明顯,辯證上總是把其歸屬于肝腎虧虛、風火痰瘀。
1.2 方法
依據統一診斷標準和資料處理方法,采用采用多層次選擇調研現場對1038例高血壓患者實施了嚴密觀察。
2 結果
肝陽上亢、陰虛陽亢、肝腎陰虛以及肝風上擾是這些高血壓患者的主要癥型表現,與其體質密切相關的常見或相間癥型表現為痰濁中阻和瘀血阻絡。因此,要對高血壓治療的規律在臨癥之時綜合地、靈活地進行把握,用平肝熄風、清熱瀉火作為實證的方法,所選用的藥方主要有:天麻、地骨皮、鉤藤、石決明、虎杖、黃連等。這種虛實結合的方法能夠起到補益肝腎、熄風清熱、活血化痰的效果。
3 討論
中醫學認為,高血壓的病理因素主要是風、火、痰、瘀、虛5個方面,屬于頭痛、眩暈;類。而筆者則認為,高血壓早期或者中青年患者多表現為風、火之類的實癥。
要遵循臨床實驗數據,逐步完善對高血壓的中藥治療。經循證醫學研究證明:在對高血壓治療中,降壓治療主要在于降低血壓本身。為了把血壓降低到標準程度,多數患者需要聯合使用兩種甚至同時使用多種種類不同的抗高血壓藥物。當前,“降血壓和降血脂預防心肌梗塞臨床試驗”揭示出了一些高血壓治療方面的重要問題,因而受到很多人的關注。這種規模較大的采用隨機雙盲多中心臨床試驗對不同類型抗高血壓藥物的預后影響進行對比,在迄今為止還是第一次,它使嚴格控制高血壓的重要性得到充分證明,而且再次肯定了在降壓藥中噻嗪類利尿劑氯噻酮的作用,這挑戰了重要能夠比降壓藥更顯著的改善臨床癥狀這個傳統的療效評價觀點。在中醫臨床中,提高中藥降壓效果很關鍵,同時,還要積極提高利尿降壓中藥的應用效應。“降血壓和降血脂預防心肌梗塞臨床試驗”表明要使高血壓得到有效控制其實很困難,尤其是對收縮壓的提高不能進行有效的控制,而且還肯定了把鈣通道阻滯劑與利尿劑相結合進行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這有效啟迪了在治療高血壓方面中西要相結合應用的開展和相關聯的中醫藥臨床研究的進行[2]。
目前,根據中藥的臨床實際,采取聯合用藥,提出合理的治療策略,對高血壓的中醫臨床處理方案進行逐步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對高血壓的危險進行了分層,并且對不同層次的危險性提出不同的治療策略,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因此,我們制定的臨床治療高血壓的策略為:以中藥為主來治療低危和中危病人;中、西藥聯合應用來治療高危和極高危的病人。在治療高血壓方面,中藥、西藥、中西藥結合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在中醫臨床時,要選擇應用恰當的治療方法,才能使中醫藥防治高血壓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才能更加合理地達到降壓目的。聯合用藥除了聯合使用中藥與西藥降壓以外,還要注重對降壓中藥種類的選擇[3]。
在選擇中藥時,要以對高血壓發病機制進行分析為基礎來進行選擇。近幾年來,中醫心血管病學取得了突出進展,其最主要的表現是:心血管中藥藥理研究。在對高血壓進行治療時,要在對相應的西醫學發病機制進行考慮的基礎上來應用具有降壓作用的中藥,盡量提高用藥水平。
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阻力是形成動脈血壓的基本因素,其表達公式為:平均動脈壓=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有大量的臨床資料表明,在高血壓患者中其年齡不同表現也不同,年輕的患者多數表現為高流量一正常阻力型,年老的患者則一般表現為低流量一高阻力型。由于“心排血量=心率×每搏輸出量”,因此,中醫治療高血壓必須關注心率和脈搏輸出量,特別是心率。能夠起到減慢心率和降壓雙重效果的中藥有黃連、黃芩、黃柏、益母草等等。一般來說,微動脈管徑的變化對外周血管阻力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血管進行輕度收縮,那么外周血管阻力就會有顯著的增加。能夠起到擴張血管和降低血壓雙重效果的中藥有:野當歸、川芎、銀杏葉、葛根、白芍等等 [4]。
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不規律以及心腦血管中的內分泌活性因子的改變都會對高血壓的發病產生影響 [5]。經過現代中藥藥理的證實,能夠對交感神經興奮起到直接或間接抑制作用從而降低血壓的中藥有:黃連、鉤藤、葛根、人參等。
把了解型高血壓的發病點作為治療高血壓的開端,結合辯證論治,努力尋找二者相結合的地方,選擇既有降壓作用又符合辯證的重要,在現代中藥治療高血壓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6]。
老年患者的主要類型是收縮壓增高型。其臨床表現主要有:遇到失眠、情緒波動和氣候突然變化的情況時,收縮壓會突然增高,舒張壓不會有太大變化。對于老年人來說,其發病機制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動脈硬化改變;二是腎功能減退。對于老年患者,治療多以利尿為主,減少血容量和心臟容量符合。
青年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高動力循環狀態。其發病特點主要是交感神經活性增高,要用清肝瀉火之類的中藥對其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應用中藥對高血壓進行治療時,要在辯證的基礎上使用具有降壓作用的中藥,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良好的降壓效果。對于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患者要采用不同類型的中藥來治療。
參考文獻
[1]尹國有. 中醫治療調養高血壓 [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
[2]宋海紅.中醫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研究進展 [J].光明中醫,2010(7),1313-1314
[3]彭麗莉、史大卓.原發性高血壓病伴抑郁患者的中醫證候要素分析[J].北京中醫藥,
2010(7),534-536
[4]朱勤、廖圣寶.原發性高血壓的中醫藥治療[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0(4),369-372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支配和制約。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構成了整個中醫學基礎,是中醫學的基石。它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隨著西醫學及現代科學技術的引入,它的歷史局限性就越來越顯得突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中醫理論,這是一個非常嚴肅而又值得深思的問題。下面就中醫學中相關的哲學思想與中醫學的發展及歷史局限性作簡要探討:
1氣一元論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氣,是構成萬物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生存變化、消亡的根源。中醫學先賢為何要把氣一元論學說引入到醫學中來?推測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1氣的特點
自然界中無處不在,運動變化自如,猶如生命的原動力。
1.2氣與人體關系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空氣。人的呼吸運動是生命的象征,吸是氣體進人體內,呼是氣體排出體外,呼吸運動停止人的生命也就終止了。此外,人是一個運動著的機體,除了整體運動外內臟也在運動。
正因為氣的特點與人的生命特征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故而中醫學先賢們把氣一元論學說引入到醫學中來,用以闡述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及治療方法。認為氣是生命的本原,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把人的生理活動增強與減弱的特性歸究于氣的變化、運動的結果。在病理上可把某些病理變化歸究于氣逆、氣滯、氣脫、氣泄、氣亂等所致。在治療上則采用補氣、降氣、行氣、固脫等治療方法。把那些具有某些藥理作用的中草藥分別歸屬于補氣、行氣藥物等。
在氣的理論引入中醫后,能比較生動地解釋了人的某些生理、病理現象。使中醫學便于理解、學習、推廣。這對當時的醫學發展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但隨著現代西醫學的引入與發展,相比之下這些解釋確實顯得過于簡單化,不能精確地反應出人的生命活動過程,也不能精確地反應人的解剖、生理、病理變化及藥物的性能。如:呼吸之氣。現代西醫學已精確地認識到氣體在肺及組織的交換過程;氣與能量的代謝過程;局部與整體的調節過程等。
根據現有的西醫研究資料顯示:人體的肌肉運動、能量代謝、神經體液調節系統及細菌、病毒感染等與中醫學中的氣所闡述的生理、病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我們把這些西醫成果引入到中醫的氣的理論體系中,就有可能進一步延伸氣的范圍,使氣學說能與現代科學接軌,以此來指導中藥治療可能會更有利于提高中醫藥的療效。如:甲減、貧血、肌炎、重癥肌無力、腫瘤放化療后等都有可能表現為相同的氣虛癥狀。對此,我們是否都要相同的補氣藥?若根據西醫的病因病機的不同再進一步深入地探索哪味或幾味補氣的中藥及相關組合對哪種病更有療,這樣對提高中醫藥的療效及促進中西醫接軌可能會更有意義。
2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宇宙間一切事物不僅其內部存在著陰陽對立統一,而且其發生、發展和變化都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中醫學先賢為何要把陰陽學說引入到醫學中來?引用陰陽學說重點在于闡明什么?推測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2.1陰陽學說特點
陰陽本指物體對日光的背、向,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它與自然界的寒、熱,光明、陰暗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2.2陰陽與人體關系
陰陽學說重點是闡述溫熱與寒冷之間的矛盾。人體是個相對恒溫體,當機體溫度過高或過低人的生命活動就會受到影響。在某些病理狀態下人的體溫會產生上下波動,體溫的上下波動又會使某些器官活動產生相應的變化。此外人體對環境溫度的變化極為敏感。正因為陰陽的特點與人的生命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故而中醫學先賢們把陰陽學說引入到醫學中來,用以闡述生命的起源和本質,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根本規律。
今天我們如何評價陰陽學說的歷史意義及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應從兩個方面來探討:第一、我們應當承認它的歷史意義。陰陽學說引入中醫學后,能比較合理地解釋了人體的某些生理、病理現象。通過歸納推理使相關的治療方法能夠合理歸類,使中醫學便于理解、學習、推廣。第二、我們也要正確地認識到它的歷史局限性。用陰陽學說解釋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及疾病的產生、發展和防治的過程,顯得過于簡單、粗略,不能精確地反應出人的生命活動過程,也不能精確地反應人的解剖、生理、病理變化及藥物的性能,相對于現代醫學已不能同日而語。如:現代研究證實熱能的產生與神經、體液、肝、肌肉及酶化學反應等密切相關。發熱與細菌、病毒、霉菌、螺旋體感染及腫瘤、免疫、體溫調節異常等有著密切相關,其治療方法針對性也更強。
目前中醫陰陽學說是個相對封閉的醫學體系,未能與現代醫學及現代科學相銜接,不能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嚴重地限制著中學的發展,使中醫一直在原地踏步。如果我們能把現有的醫學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到中醫的陰陽體系中,它有可能變成一個相對開放的并能與現代醫學接軌的新的中醫學體系。如:中醫學的陰陽學說最基本的作用是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寒熱”兩方面的矛盾,同時也是指導臨床寒熱病用藥的標桿。那么中醫學的陰陽與西醫學的人體生理、病理到底存在著那些內在聯系呢?根據現有的資料它與甲狀腺、胰腺、腎上腺、性腺、垂體、下丘腦、血氧(血氧的交換、飽和、運輸、離散等)、炎癥介質、心肺功能、肝功能、血管活性物質、能量代謝中相關的酶及微生物感染等都有著密切的關些。若能把這些醫學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到中醫的陰陽體系中,它有可能變成 一個相對開放的并能與現代醫學接軌的新的中醫學體系,可能會顯著地提高中醫藥的臨床療效。
3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天地萬物的運動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則的統一支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質和特點,歸納為五個系統。這五個系統乃至每個系統之中的事物和現象都存在一定的內在關系。從而構成一種復雜的網絡狀態。中醫學先賢為何要把五行學說引入到醫學中來?引用五行學說重點在于闡明什么?
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代的圣賢們通過五行學說類比歸納,用五種物質將人體劃分成五大系統,通過生克制化理論說明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同時說明人與自然的統一。另外,還以此來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五臟病變的傳變,指導疾病的防治等。五行理論的引入,使中醫理論框架進一步完善。但對于復雜的人體僅以此五類物質來進行類比歸納、演繹,在當時可能就顯得過于簡單、粗糙。它明顯帶有勉強與不完善性。
隨著現代西醫學的發展,人們對人體的解剖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等認識得都比較清楚,五行學說在闡明人體的組織結構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幾乎與現代醫學無法接軌、無法同步發展。
4辨證論治與中醫學發展及其歷史局限性
辨證論治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體現,它的主要哲學思想即事物是發展、變化的,針對這些發展、變化著的事物的處理方法也應當隨之而變化。中醫學主要運用辨證的思想來闡述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指導臨床用藥。辨證論治思想是中醫學的精髓。辨證論治理論的引入,使中醫理論更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中醫學得以更好地發展。
在實驗醫學出現之前,中醫學實質即是癥狀診治醫學。中醫的辨證論治學說可以說是無懈可擊的,但隨著實驗醫學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它的歷史局限性,甚至嚴重困擾著臨床醫務工作者。主要表現如下:首先,如腫瘤、乙肝、結石、艾滋病等疾病的無癥狀期,這時是無證可辨的,但此時若加用中醫藥治療是很有價值的。其次,如紅斑狼瘡、類風關、糖尿病、心臟病等很多疾病在穩定期也是無任何癥狀,無證可辨的。但其實驗指標仍然異常,此時若加用中醫學治療對穩定病情,控制復發是非常必要的。其三、有很多疾病表現復雜,難以歸類,無法辨證。其四,有很多疾病按現有的辨證論治去選藥治療其療效很一般或者根本就無效,而根據經驗去治療其療效會更好。根據我個人的臨床經驗起碼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患者不能按辨證論治去用藥。對此我們應該怎么辦?我認為我們不應該把辨證論治當著絕對真理,只能做臨床參考。
5總結與展望
建立在傳統的樸素的唯物辯證法之上的中醫理論,經過幾千年的運用與發展,為中華民族歷代的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對全世界的治病防病仍然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西醫學與現代科學的發展,人們對人體的解剖結構、生理機能、病理變化以及疾病的病因、防治等認識的不斷深入,越來越感到在傳統的哲學思想指導下的中醫理論體系正在嚴重地束縛著中醫學的發展,以至于今天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的臨床醫務工作者在矛盾與困惑中行醫。針對目前的中醫現狀我們應該怎么辦?如果能把現有的科技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到中醫中,使傳統的中醫理論變成一個相對開放的并能與現代科學接軌的科學體系,可能對中醫學發展及提高臨床療效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如:中醫學的陰陽學說最主要的作用是闡述人體生理、病理的寒熱兩方面的矛盾及解決方法。機體的溫涼寒熱與甲狀腺、胰腺、腎上腺、性腺、垂體、下丘腦、血氧〈血氧的交換、飽和、運輸、離散等〉、炎癥介質、心肺功能、肝功能、血管活性物質、能量代謝中相關的酶及細菌、病毒感染等都有著密切的關些。如果我們把這些組織器官、相關酶炎癥介質功能的變化及微生物感染等引入到中醫的陰陽體系中,就能使陰陽學說能與現代科學接軌,以此來指導中藥治療可能會顯著地提高中醫藥的療效。
春秋戰國。扁鵲姬姓,名緩,字越人,春秋戰國時期名醫,與華佗、張仲景、李時珍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被稱為華夏醫祖。是中國古代五大醫學家之首,在當時有著高超的醫術,被人稱之為神醫,并且用神話中的神醫扁鵲命名,直到現在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
醫學貢獻:首先是科學診斷,他把切脈、望色、聽聲、問病這四種診斷方式發展得相當完整,《史記》稱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其次,扁鵲的治療方法有砭法、針灸、按摩、湯液、熨貼、手術等。這些手段的綜合運用,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了不起的,反映了我國醫學發展的高度水平。
生平:扁鵲小的時候在長桑君門下學醫,得到師父的真傳,擅長看不同的病癥,學有所成之后開始了行醫生涯,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在當時信服巫術可以治病的時代,扁鵲是非常反對巫術治病,于是扁鵲汲取前代、民間經驗,逐步掌握了多種治療方法,后來醫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帶領弟子到各地行醫。扁鵲在給秦武王治病的時候,秦太醫李醯嫉妒自己的醫術不如扁鵲好,于是就找人刺殺了扁鵲,但是他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
(來源:文章屋網 )
1當今的中醫
中醫進入21世紀,今天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已經煥然一新了,在我們的調査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今各大醫院中,中醫藥的治療占的比例是低于西醫治療的,這是不可否認的,在中醫院的臨床治療中,中醫藥的作用是逐漸弱化的,可見在今天,中醫還是存在一定的弱勢。
醫院的資料數據表明,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中醫在整體治療上比不上西醫,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今天中醫面臨的不只是治療技術上的弱勢,更可怕的是國民對中醫的認可度日趨見低。
2中醫現狀的反思
西醫在科技發展中占了上風,它很好的利用了現代的科研成果,而恰好相反,目前中醫臨床實踐所應用的診療技術幾乎還停留在原來的水平,所研究開發的現代中醫診療技術沒有被行業認可并得到推廣,大多數只能停留在單純成果或專利的狀態而束之高閣:沒有攻克一批對中醫現代化發展帶動性大,覆蓋面廣,關聯度高的關鍵技術及其配套集成技術,影響了中醫學術的創新和發展,影響了中醫優勢和特色的發揮,影響中醫實踐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影響了中醫在中國醫療衛生保健事業中作用的發揮。
3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
3.1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對中醫理論體系形成影響較大的哲學思想主要有氣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氣。氣元論討論的是構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氣,氣是運動不息,變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質世界的諸般變化均源于氣的運動變化即,氣化。氣-元論滲透說明精氣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氣的運動必須協調,通暢才能保證機體功能的正常,等。陰陽五行學說主要討論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要領及基本內容,陰陽學說認為陰和陽既可代表相互對立的兩個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方,陰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相互間有著交感,制約,互立。
3.2中醫學關于正常生命現象的理論知識主要有氣血津液,臟象,經絡,形體官竅等內容。
氣血津液主要闡述氣血津液這些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基本物質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關系。經絡主要闡述經絡的要領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經概念,分布,走向與交接規律,循經路線,流注次序以及與臟腑的關系,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功能,別絡,經別,經筋,皮部等內容。
形體官竅主要討論了皮、肉、筋、骨、脈、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3.3中醫學關于疾病的理論知識
主要包括病因、發病以及病機內容病因討論了外感六和癘氣:內傷七情太過,病理產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濕痰飲、結石,以及過勞,過逸,飲食失宜,外傷,用藥不當等病邪的性質,致病特點等內容。
發病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于陰陽失去平衡協調,發病的兩要素是正氣和邪氣,外界環境,體質和情志等是影響發病的重要因素,發病途徑主要是外感和內傷。發病類型則包括新感即發,伏而后發,,繼發,復發等。
病機是闡述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津液代謝失常和內生五邪等,還討論了疾病的轉變與轉歸。
4中醫養生和治病原則
養生即保養生命,包括強身,防病,延壽三項內容。其實施主要在于適應自然規律,重視精神調攝,加固體能鍛煉,謹和寒熱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紹了中醫養生常用的方法。
治療原則主要討論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一些具體的治療方法,如早治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調理氣血,調理臟腑以及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內容。
中醫基礎理論的內容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創新。
5了解傳統文化,重視東方思維
中醫學理論的重要性不單純是為了傳遞中醫學術性知識,更重要的是進行思維方法的培植,中醫學具有科學和人文的雙重屬性,其思維方式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征。
中醫學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因為中醫學的根基是中國傳統文化,脫離傳統文化中醫學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而陷人危機,中國傳統文化整體觀的辯證思維方式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思維方式,它把人與宇宙視為―個整體,即天人合一思想,而中醫學也是以辯證論治為核心,強調辯病與辯證相結合,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二者相互滲透,緊密相連,在人文哲學導向科學技術的后科學時代,研究中醫藥更應弘揚東方特色的思維模式,因為在中醫學理論中蘊含著許多古代儒、道、釋家等思想,只有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培養中醫學的思維模式,也只有運用中醫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中醫,應用中醫,才能真正把握中醫學的精髓。
6熟讀經典著作,繼承發展創新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自古醫家出經典”這句話的準確性,張仲景諳熟經典而成為醫圣,金元時期的劉宗素非常重視《內經》理論,尤其是對五運六氣的研究,認為醫學的“法之與術,悉出《內經》之玄機,他在對運氣學說與《內經》病機十九條研究過程中,創立了火熱論及病機證治,明汪綺石對虛勞一門獨多鉆研,為此特校昔賢之書,尤于《素問》、《靈樞》,大啟悟門,得其要領,乃參訂補注,集成《理虛元鑒》。
歷史上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醫家無不是在熟讀經典的基礎上著書立說,治病救人,造福蒼生,中醫學者必須熟讀中醫經典,通過經典去了解中醫的內涵理解中醫的治病法略,在此基礎上運用現代思維繼承與創新。
深刻研讀中醫經典,深刻領悟其蘊含的微言大義,通過對理論的繼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經典著手,密切結合臨床實踐,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才能實現診療水平的提高,理論創新是臨床發展的前提,在繼承的方法,途徑上要體現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要發展,薪火相傳。
7”窮“則思變,中醫如何發展
7.1有所為有所不為
7.1.1所有為有所不為。中醫幾千年的歷史顯示了其偉大的生命力,這很大部分是源于其突出的臨床優勢。A.中醫學辯論論治方法的優勢,從整體而論主要是無創傷性獲取病理信息;司外揣內的功能觀察;整體動態的論察內容和簡便,經濟的診察方法。B.中醫治療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優勢,其單味藥及復方的藥理作用具有多效性。C.中醫非藥物治療使用器械或手法,發揮著整體功能綜合調節和協助人體自然康復的作用。D.中醫治療大部分慢性病的療效獨特。
中醫在醫學思想和醫療方法中既有優勢的一面,也有劣勢的一面,中醫發展應當采用”揚長棄短“的態度,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必全面開花,更不要處處與西醫爭短長,處處與西醫相抗衡。應當發揚自己的優勢“方面”,對自己的劣勢”方面“則直接用現代醫學來彌補。
7.2不盲目尊古尚古
中醫的診療技術,無論舌診還是脈診,無論針灸還是推拿,幾乎亙古不變,仍然是中醫醫療實踐中的主要而且是有效手段,甚至今人仍然以追求古人的技術水平為目標,無論疾病怎樣變化,中醫的診療方法仍然“以不變應萬變”,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這種較強的實用性和以不變應萬變的特點在一定的社會發展條件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醫療實踐的需要,客觀上也影響了中醫技術升級。
8全面發展中醫人才
面對當今的局勢,中醫藥的發展才是最根本的因素,發展人才是關鍵,中醫人才決定中醫以后的發展前景,而年輕畢業的中醫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對于中醫生的培養,各大中醫高等院校可以說成為中醫的人才基地,對中醫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髙等院校的人才質量是中醫今后的發展的關鍵所在。
9提高科研能力,掌握現代知識
中醫學理論體系,方劑藥物,臨床經驗,無一不是前人智慧的結晶,而科研之于中醫藥臨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醫學醫理深奧,方藥獨特,尤其是現代社會中,中醫中藥的許多理論,如方劑的配伍,單味藥的協同,劑量的選擇,中藥的不良反應,還有治法,療效等方面的問題,具有籠統性和模糊性,是基于對整體現象的觀察,沒有真正從結構上去認識療效的確切的作用點,需要用現代實驗的方法去進行科學闡釋和挖掘整理,以期為現代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彰顯其科學內涵,達到更深層次的揭示中醫規律的目的,因此,掌握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就顯得尤其重要,如邏輯學、病理學、統計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生命科學等,多視角深人研究中醫學的相關理論,加強多學科參與,吸收多學科研究成果,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是新時代對中醫學的要求,也是中醫學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科學發展史證明,判定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要依靠實驗方法,并借助理論思維,才能彌補單純觀察的不足,中醫中藥也是借助于科學實驗實現其繼續發展。
10回歸指導臨床,療效才是關鍵
“讀經典、做臨床”只是第一步,通過臨床取得的療效,去驗證理論的正確性,完善理論的整體性,才是我們的目的所在。因此,建立一套符合中醫藥自身發展特點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是我們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循證醫學概念的提出,已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引起醫學實踐模式及觀念的巨大變革。循證醫學是講求證據的醫學,它的核心思想是醫療決策制定和病癥具體治療措施的選擇都應基于最嚴謹的科學證據之上,因此,中醫藥要想得于國際上的廣泛認可,也應該用循證醫學的方法作為衡量臨床療效的手段,重視臨床證候的采集,同時還要認識到疾病的多變性與不定性,重視與疾病相關的其他因素如人體的稟賦,心理狀態以及社會環境等,以人為本,證隨人見,采用個體化診療模式,因人制宜,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同時這也是發展,創新中醫學理論的最終目標。
11中醫發展的必要性
中醫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偉大貢獻,她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繁衍生息,日益強盛發揮了十分重要作用,數千年來,中國人民依靠中醫養生和治病卓有成效。實踐證明,中醫中包含了深刻的科學道理和合理因素以及現實有效性,曾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社會科學著名學者田森先生說:“中國有五大發明,而不是四大發明,中醫就是第五大發明。”
結束語
在現代醫學迅速發展的前景下,中醫學的發展不但要有理論的系統化,更要有理論的更新和發展,以創新求發展,以發展求療效,堅持與時俱進與自主創新,同時要重視實踐,因為實踐是創新,發展的動力,同時還要把臨床作為切入點,遵循中醫學的固有特色,發揮中醫學治療特長,更好的為人類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