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地質災害防治建議

      地質災害防治建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質災害防治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質災害防治建議

      地質災害防治建議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地質災害 現狀 防治對策 綏中縣

      0.引言

      綏中縣位于遼寧西南部,地處遼西走廊西端,東鄰興城、西接山海關、南臨渤海、北枕燕山,素有“遼寧西大門”之稱。綏中是遼寧沿海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重點支持區域。全縣總面積2,765平方公里,下轄11個鄉、14個鎮,有漢、滿、回、蒙等16個民族,總人口63.5萬。是一個經濟比較發達的集石化、電力、港口、旅游、農副產品、機械加工為一體的能源港城,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隨著改革開放,國民經濟和工農業生產發展迅速,人為工程活動日漸強烈,各類地質災害也日漸突出。嚴重的影響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構成了一定的威脅。筆者曾參與了該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縣區工作,就綏中縣地質災害現狀進行探討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建議,旨在對該縣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所意義。

      1.地質環境條件

      綏中縣處于南溫帶亞濕潤區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1℃。一月平均氣溫-8.3℃,最低氣溫-23.3℃,北部-24℃;七月平均氣溫24.3℃,最高氣溫36.7℃。 年平均降水量645毫米, 無霜期174天。

      河流有六股河及其支流黑水河、王寶河。此外,還有九江河、狗河、石河、貓眼河等大小河流百條。一般都源短流急,季節性比較明顯。

      綏中縣呈“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山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1/3,較高的山峰有平頂山(海拔925米),龍門山和三山,中部為起伏平緩的丘陵,東南為平原和低洼地,地形條件復雜。

      區內出露的地層有太古界建平群,元古界長城系、薊縣系,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層。其中第四系分布于東南部沿海及低山及丘陵區的山麓、溝谷地帶,其它地層分布于西部和北部。大地構造單元為中朝準地臺-燕山臺褶帶-山海關臺拱-綏中凸起部位。區內古老的結晶基底廣泛出露,決定構造形態以斷裂構造為主。區內斷裂十分發育,大小斷裂有數十條,構造地質背景十分復雜。

      區內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東南部平原區及山間谷地為淡水、南部沿海為咸水、)和基巖裂隙水(淡水)。巖土體的地質類型分為堅硬巖石(堅硬塊狀侵入巖巖漿巖組、侵入巖巖漿巖組、堅硬塊狀變質巖巖組)和松軟地基(松軟均一結構較好地基工程地質類巖組、松軟多層結構特殊地基工程地質類巖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較復雜。

      2.綏中縣地質災害現狀[1]

      由于受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及人類工程活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該縣地質災害發育的主要類型有不穩定斜坡、泥石流和海水入侵三種地質災害。是遼西地區地質災害較嚴重的區縣之一。其中不穩定斜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低山丘陵區的幾個鄉鎮,海水入侵災害只分布在南部沿海鄉鎮。根據實地調查結果,境內地質災害主要以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造成5人死亡、損毀房屋11間,損失山羊15只,直接經濟損失36.75萬元。經統計,區內共有不穩定斜坡和泥石流(水石流)地質災害隱患點168處,受威脅人口5538人,公路42925m,受威脅財產5521.70萬元。基本穩定斜坡和泥石流(水石流)地質災害點180處,(人口4597人,公路4900m,財產3587.35萬元)。海水入侵總面積為104793.3畝,每年每畝地直接經濟損失約為200元,每年海水入侵造成的區內經濟損失約為209.8651萬元(不包括其它社會損失)。海水入侵導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當地居民生活用水困難,大部分居民仍在飲用咸水,患病率增加,危害居民的身體健康。另外,土壤鹽漬化嚴重,導致耕地減少,農作物減產,沿海防護林受到威脅,已出現大面積枯死。計算結果表明,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規模一般以中小型為主,多發育于人口居住密集區、學校和交通干線,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也給全縣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因此,應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減災的各項方案和措施,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避免或減少災害的發生。

      3 .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建議[1]

      綏中縣境內地質環境近幾年雖然有所好轉,但相對遼寧各縣應屬于較差行列。植被覆蓋率較低,人類工程經動較強烈,比如人工切坡、過度放牧等,雖然易發生的地質災害較少,但目前西北部存在大量的潛在的不穩定斜坡。東南部沿海地區海水入侵災害有發展蔓延的趨勢,已造成了部分居民的地下水受到污染,應引起重視。隨著縣內礦產資源的開發及公路新線以及城鎮建設的進一步加快,縣內的地質災害還將進一步增劇,對縣內的社會安定、經濟建設都極為不利。因此,加強區內地質環境的保護,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減輕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實施減災防災措施,已成為本區建設發展的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任務。鑒于此,對本區地質環境的合理利用和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作如下建議:

      3.1 行政管理措施

      3.1.1 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管理職能、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各項措施,地質災害的防治管理實行各級行政領導負責制,實行層層負責制,層層落實,萬無一失,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

      3.1.2 制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措施,并有效督促。縣政府國土(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應在國家、省有關地質環境管理、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法律、法規、條例基礎上,結合綏中縣地質環境、地質災害防治的實際情況,建立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和措施,使地質環境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同時具較好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1.3 合理規范建設用地行為,礦山和工程建設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3.1.4 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防災救災意識,在全縣范圍內進行地質環境保護意義和地質災害知識的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采用各種媒介(如電視專欄、報紙、傳單、文藝節目)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第394號令)和省市縣政府頒布的相關地質災害管理辦法,以及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土地法》、《礦產資源法》、《基本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等,使人民群眾逐漸樹立地質一生態保護意識,清楚地認識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廣大群眾的地質災害知識和能力,自覺保護地質一生態環境。加大對地質災害管理人員業務培訓的力度,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學習地質災害管理知識、方法,使其業務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適應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的要求。

      3.1.5 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制止掠奪性開采、開發行為。綏中縣自然資源豐富,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能為綏中縣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嚴格禁止以犧牲地質一生態環境為代價,進行掠奪性開發的惡劣傾向,做到規范開采各種礦產資源,在保護地質與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能取得較好經濟利益。

      3.2 技術措施

      3.2.1 科學規劃,科學施工: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開展工程建設之前,必須申請并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以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的產生及造成的損失。

      3.2.2 完善監測手段、加強監測,充分考慮地質災害的鏈群規律,做好綜合防治。

      3.2.3 施工設計必須依據地質災害客觀實際,整治工程優質高效。工程治理的災害點,必須委托有資質的專業隊伍進行勘查、設計、施工、監理,施工人員須按專業技術人員的設計實施,保證工程質量。

      3.3資金保障措施

      在政府的財政預算中,應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及其運作經費列入專項計劃考慮,計劃比例可按當地財政支出適當考慮。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基金,專款專用,滾動使用。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政府的專項資金充實縣防治基金,使地質災害的調查整治得到保證。制定鼓勵地質災害防治的優惠政策,真正做到“誰治理誰受益”等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和多方籌措防治資金的辦法,保證縣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的來源。

      3.4搶險救災措施

      地質災害發展到預警狀態、臨災狀態階段實施。實施的原則是行政領導負責,組織有序,群策群力,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大中型以上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應由分管縣長組織實施,小型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由所在鄉(鎮)領導組織實施。

      4.結語

      綏中縣脆弱的地質環境性和人為強烈工程活動,為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決定或導致了該縣的地質災害和新城衍生地質災害較為普遍。地質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并成為制約全縣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把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全面深入的開展下去,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減災的各項方案和措施,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避免或減少災害的發生,是綏中縣一項迫在眉睫的戰略任務,也是全縣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應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只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和“在保護中建設,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政策,才能達到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地質災害防治建議范文第2篇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為認真做好本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汛期前的調查。落實防災責任,做到群策群防的監測、應急措施和地質災害排查,從汛期值班制度的落實等方面入手,加強監測責任,及時預警預報,快速應急處理和組織實施工作領導,認真履行鎮域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職責,確保全鎮的28個地質災害點能安全度過汛期。

      二、突出重點,落實責任

      各村(社區)要認真對本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點進行監測,明確責任,健全監測責任制,做到級級有人管,層層有人抓。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同時要以預防為主,防治與避讓相結合,重點抓好預防、躲避、撤離、治理四個環節,對各隱患點實地觀察,提出具體疏散路線,應急搶救措施、組織隱患點群眾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和疏散演練。危險區內設立警示牌,公布各隱患點監測人員名單及聯系電話,切實抓好汛前、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監測工作。

      三、加強宣傳,嚴格執法

      加強對國務院39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各村(社區)要對隱患點的群眾及時組織召開會議,明確災害發生時廣大群眾采取的各種自救措施,要求各隱患點的群眾要牢固樹立防災、抗災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要嚴格清理排查,因采礦活動可能造成地質災害的企業、業主,同時禁止在地質災害區采礦、伐木、削坡、取石、取土、堆放廢棄物等活動,對違者要嚴格按照《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規定執行。

      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宣傳,讓災害易發區的廣大群眾更多懂得臨災預兆和躲避災害等知識,提高廣大群眾識災、防災、避災的能力,最大限度減少因災害給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

      地質災害防治建議范文第3篇

      一、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基礎工作

      (一)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管理工作。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其組成部分。

      (二)嚴格農村建房選址審批。農村建房要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統籌安排的原則。農村居民宅基地選址,可以按鄉鎮為單位分批分次,由縣級國土資源部門組織有資質單位技術人員及有關部門人員進行簡單評估,從源頭上預防新的潛在地質安全隱患點的產生。

      二、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體系

      (一)加強巡查監測。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應加強巡查監測,落實防災工作責任制。村(居)“兩委”組織受威脅村(居)民開展巡查監測,居住在受地質災害或潛在地質安全隱患點威脅的住戶是該點的具體防災責任人,負責該點的巡查監測;受地質災害或潛在地質安全隱患點威脅的水庫、公路、橋梁、礦山、學校、衛生院、工廠、臨時工棚、施工工地、旅游景區等,其管理者或所有者是該點的具體防災責任人,負責該點的巡查監測。

      (二)做好汛期安全轉移。各鄉鎮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險制宜,及時做好受地質災害或潛在地質安全隱患威脅群眾的轉移避讓工作。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災明白卡”,明確隱患點的類型、規模、地點、受威脅對象、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員及轉移方案。受地質災害或潛在地質安全隱患威脅的群眾可采取投親靠友等方式來落實避險場所,投靠親友確實有困難的由所在鄉鎮、村幫助解決。在持續強降水或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期間,鄉鎮、村居可以采取騰出位于安全地帶的村部、學校、廠房等較大建筑物,集中安置轉移的群眾。

      (三)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達標所建設。我縣已建成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達標所4個,有關鄉鎮應鞏固這些達標所建設成果,充分發揮這些達標所在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三、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排險加固工作

      各鄉鎮應積極開展地質災害、地質安全隱患點的排險加固工作,分期分批逐點消除地質災害安全隱患。排險加固工程在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等部門和鄉鎮政府的指導下,以住戶為主按照“誰引發、誰治理,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開展治理;公路、橋梁、礦山、學校、衛生院、工廠等潛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管理者或所有者應采取工程措施,對潛在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排險加固治理。

      四、落實各項保障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建議范文第4篇

      1.1現狀評估

      根據現場調查與訪問,擬建場地及鄰近地區未見其滑坡、泥石流、危巖崩塌、地面塌陷、含水層破壞等不良地質現象;場地現狀存在的主要地質問題為斜(邊)坡和跳蹬河岸坡的穩定性問題。

      (1)斜(邊)坡現狀評估根據現場調查,擬建場地周邊主要存在2處自然斜坡(編號XP1~XP2)和9處人工邊坡(編號BP1~BP9)。依據斜(邊)坡穩定性判斷方法判定斜坡XP1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斜坡XP1、BP1~BP9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中等,損失小,危險性小。

      (2)岸坡現狀評估擬建橋梁段屬河流沖刷階岸坡地貌,該段總體地形平緩,地勢開闊。東岸坡向365°,西岸坡向75°,一般坡角5~13°,巖土界面傾角3~8°,第四系全新統松散堆積層廣泛分布,一般厚度0.5~3.5m;臨近河床地段為河流沖刷陡坡地貌,切深約2.0m。現場未見岸坡變形跡象,斜坡處于穩定狀態。由于橋墩采用樁柱式橋墩、橋臺采用挖孔樁接承臺基礎,岸坡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綜上所述:評估區現狀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中等,損失小,危險性小。

      1.2預測評估

      (1)路基段預測評估根據擬建道路工程的設計方案,場地平場地后,將會形成15處臨時性填方邊坡YBP1~YBP15),邊坡最高15.6m。根據邊坡放坡設計,對高度小于8.0m的邊坡,采用1:1.5自然放坡,高度大于8m的填方邊坡采用分級放坡,第一級坡率為1:1.50,第二級坡率為1:1.75(每級設置寬2m、內傾2~4%的馬道)。邊坡經設計放坡后,都將處于穩定狀態,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

      (2)橋梁段根據橋梁設計,擬建橋的0#橋臺、1#橋墩、2#橋墩和3#橋臺在樁基礎施工時會形成臨時基坑邊坡,上覆土層厚度0.5~4.5m(主要為殘坡積積層)。其中,0#橋臺、3#橋臺位于橋位岸坡,若采用人工挖孔樁,開挖后將形成臨時基坑邊坡,土質邊坡高度為0.5~4.5m,在降雨工況下,易發生垮塌,造成周圍建筑物和工程本身的破壞,其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損失小,危險性中等。東、西岸坡橋臺開挖將形成臨時基坑邊坡,特別是西橋臺基坑邊坡開挖,將形成順向臨空基坑邊坡,容易引發順向滑坡,其誘發地質環境問題的可能性大,損失小,危險性中等。綜合以上分析得出,擬建工程按設計方案興建后,形成的地質災害問題主要為填方邊坡和橋臺基坑邊坡失穩問題,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損失小,危險性中等。

      2地質災害防治難度分區

      根據以上論述評價得出,擬建場地存在的地質災害問題主要為現狀斜坡的穩定性問題及場平邊坡、橋臺基坑邊坡失穩問題。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將左側K0+200~K0+279.5段、K0+279.5~K0+356.5段、K0+356.5~K0+610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劃為次重點防治區;其余各路段全部劃為一般防治區。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及防治難度,將左側K0+200~K0+279.5段、K0+279.5~K0+356.5段、K0+356.5~K0+610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劃為次重點防治區,其余各路段全部劃為一般防治區。

      3防治措施建議

      根據上述地質環境問題,建議防治措施如下:

      (1)建議加強對場區周邊斜坡的支擋及安全監測工作。

      (2)建議施工時加強邊坡的支擋工作。

      (3)建議對場地整平時的填方邊坡進行分層壓實,防止不均勻沉降。

      地質災害防治建議范文第5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四川省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bility Sichuan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lack, th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further perfected,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echnical support unit, recommendation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carry out research, relevant standards to establish monitoring institution building, staffing and structure, funding and equipment support, business premis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urity measures, polici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speed up the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en County construction pace", provide a solid guarante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ur province the 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to a higher level,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apacity building; Sichuan Province

      中圖分類號:TU761

      四川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十分嚴峻,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提高技術支撐與服務能力,對提升各級政府地質環境管理決策水平,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機構不健全、技術力量薄弱

      根據已完成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成果,全省有174個縣(市、區)處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目前,還有 90 個縣(市、區)尚未建立健全地質環境監測及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機構。同時,地質災害監測屬艱苦行業,加之政策、環境等因素,近年來,已建的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困難。特別是廣大基層專業技術隊伍力量更顯薄弱,嚴重影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正常開展,一旦臨災,嚴重影響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的群測群防以及突發性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應急處置。

      1.2 專業應急裝備欠缺

      由于經費投入不足,我省已建的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在裝備設備上不能完全滿足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市(州)及縣(市、區)級基層站,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應急調查、應急搶險及應急處置能力明顯不足;加之地質災害本身一般發生在山區、峽谷地帶,交通、通訊困難,大部分基層監測站還普遍缺乏應急搶險救災車輛及裝備,不能滿足應急調查與處置快速、及時的要求,影響政府救災決策。

      1.3 監測預警與應急管理系統不完善

      目前,省內各部門、地區、行業之間的信息互通共享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網絡視頻通訊以及突發地質災害遠程應急會商系統建設等需進一步加強,地質環境管理信息化建設基本處于起步狀態,跟不上電子政務及信息化服務的步伐,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和衛星應急通訊系統、無人機遙測等科技含量高、技術先進的手段還未能充分應用到實踐中,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的精準度還有待大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現場快速反應、信息暢通,影響管理決策。

      1.4 基礎理論、關鍵技術研究欠缺

      受汶川特大地震及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明顯增多的影響,傳統的地質災害調查、勘查、評價預測和防治措施已不能完全適應我省防災工作的需要,加強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應急管理基礎理論研究與成果轉化以及應急領域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研究開發顯得十分迫切。

      1.5 宣傳教育和社會參與不夠

      受地方財力限制,各級政府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以及防災避險知識的宣傳普及、應急演練等方面的經費投入仍顯不足,廣大基層群眾,特別是偏遠山區群眾識災、防災、避災意識不強,自救、互救能力不足,亟待加強防災避險知識的宣傳培訓和普及,適時組織開展防災避險應急演練。

      1.6 經費保障程度差

      目前,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工作經費保障差別較大,尤其是市(州)及縣(市、區)級站,既有全額撥款、差額補助、自收自支的,甚至有近40%縣(市、區)級監測站未明確經費來源。同時,受地方財力所限,目前我省仍有大部分縣(市、區)級政府未落實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基層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及應急處置工作保障度低,影響了防災減災工作成效。

      2 對策與措施

      根據震后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建議緊緊抓住各級“十二五”規劃和發展的有利時期,積極穩妥地推進全省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能力建設步伐,同時,鼓勵經濟發達地區及有條件的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政府提高監測站建設標準,力爭在“十二五”末基本形成體系完備、機構健全、規模適度、結構合理、裝備先進、反應及時、處置有力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技術支撐體系,提升我省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水平,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1 完善機構、配齊隊伍

      加強政策引導與扶持,健全各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落實隊伍編制,抓緊專業技術人才引進,確保技術力量和水平,優化公平競爭及良性發展環境。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防災形勢,建議:省級監測站應不少于1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應不低于80%,高級技術人員應不少于20%,市(州)級站應不少于10人,專業技術人員應不低于80%,縣(市、區)級站應不低于3人。

      2.2 加大經費投入和保障力度

      保障經費來源、加大經費投入是確保我省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建設、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損失的重要保障。各地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應列入各級人民政府的年度財政預算,并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鼓勵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經濟發達地區提高保障標準。

      2.3 加強基地與裝備建設

      重點加強省級和市(州)級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初步建成省、市(州)地質災害遠程應急會商系統以及視頻通訊平臺,逐步完善市(州)、縣(市、區)地質環境監測站辦公場地以及應急車輛、應急通訊、辦公設備的配置。

      省級站在現有裝備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省級遠程應急會商指揮中心系統的建設,加快全省應急會商指揮系統網絡集成和無人遙測飛機裝備及技術人員培訓,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市(州)級站配備應急搶險車、衛星電話以及數碼攝像照相機、便攜式手提電腦和打印傳真機等應急裝備,并配備與省級站聯通的遠程應急會商系統以及單兵系統和應急動力保障設備;縣(市、區)級站配備應急調查車輛、衛星電話以及相應的應急裝備,同時保障必要地辦公場地、設備及網絡配置。

      2.4 加強信息化建設

      全省地質災害防治能力信息化建設主要包括基礎硬件、基礎軟件和基礎網絡建設,以電子政務、網絡數據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專業平臺建設為依托。各級監測站的信息建設應當適應政府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加強信息網絡硬件和軟件建設,努力提高各級監測站信息化服務水平。

      2.5 加強人才培養與技能培訓

      建議用一到兩年時間,完成一輪監測站在崗人員的專業技術及業務培訓。充分依靠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單位的專業優勢,利用宣傳培訓、應急演練等形式,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場鎮、學校、廠礦、聚居點及在建工程等人口集中地群眾識災、防災、避險知識的宣傳培訓。積極探索防災知識進課堂。

      2.6 加強理論研究與技術攻關

      積極爭取各級財政與社會資金投入,多渠道加大籌資力度,進一步加大對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積極的財稅政策,鼓勵和支持在應急領域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研究開發。

      3 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防治能力建設,切實提高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水平,是完善我省地質環境管理體系,確保各級政府提高地質環境管理工作決策水平和效率的先決條件。通過對四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能力建設現狀的分析,結合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地質環境管理工作的實際,提出了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的對策及措施建議。

      參考文獻

      1 肖常貴.進一步加強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的建議[J].浙江國土資源.2012(01)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色区奇米|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亚洲欧洲日本国产|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app|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久久亚洲AV成人出白浆无码国产| 亚洲a在线视频视频| 亚洲久本草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片| 亚洲丁香色婷婷综合欲色啪| 亚洲人成网站影音先锋播放|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桃| 亚洲毛片无码专区亚洲乱|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麻豆| 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卡一卡二卡三新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vr|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久久|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 |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亚洲91av视频|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jiz zz在亚洲| 国产亚洲蜜芽精品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亚洲色大情网站www|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