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科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前言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的醫療科學技術也隨之取得了較大的進步,醫療事業這類行業的風險比較高,對于醫療單位來說,兒科護理所承擔的風險最大,因為,與成年人患者相比較,兒童患者更具有特殊性,比如其身體機能比較弱、語言不能夠表達清晰以及檢查的過程也比較困難等,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日益提高,他們的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醫療和護理方面對醫生和護理人員的要求也變得更加嚴格,無論在進行醫療護理時,出現什么問題,都有可能導致醫療護理相關的糾紛,在臨床過程中,常常會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患者和家屬對護理產生不滿意情緒,從而導致護理糾紛,尤其在對幼兒進行護理時,由于服務對象是小兒,生命比較脆弱,疾病常帶有來起病急、勢兇猛、病情變化較快和死亡率較高等特點,與此同時家屬對兒科護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護理過程中以患兒為中心,提高護理的質量,減少護理方面的糾紛,確保護理的質量和安全,維護醫院正常的秩序,是護理者當前遇到的又一個新課題。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我國醫療和護理糾紛的發生率都在不斷地快速增長,其中,兒科護理的醫療糾紛較為明顯,但是護理過程中產生的糾紛會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各種各樣問題和麻煩,同時也會對醫院和護理人員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不僅耽誤開展正常的工作,還會造成不良的醫療氣氛,所以,對幼兒患者進行怎樣的護理,顯然已經成了目前兒科護理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次對我院2012年出現的50例在進行兒科護理是產生糾紛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2 資料與方法
2.1 一般性資料
我們回顧性分析了院我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0例兒科患者,將50例患者分為滿意組和不滿意組,年齡在3歲至9歲之間,平均(4.25土0.33)歲。其中,有18例患者發生護理過程中的糾紛問題,主要包括護理人員服務態度欠佳而引起的護理糾紛有9例,因為技術差而引起的有4例,因為收費問題而引起的有2例,最后,因為少量的患兒家屬自身引發的糾紛有3例。
2.2 護理方法
我們對滿意足采取了全面而綜合的護理措施,挑選護理技術熟練、態度熱情和護理技術高的護理人員,組成綜合素質高的的護理隊伍,對他們進行嚴謹的護理以及健康教育,加強和患兒家屬的交流與溝通,綜合考慮家屬感受,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密切地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提升護理人員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有效避免長期存在的護理缺陷問題。對不滿意組采取常規的護理方法,有規律地檢查并記錄患兒的病情。
3 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滿意組醫療糾紛發生的概率明顯低于不滿意組,只有2例發生了醫療護理糾紛,不滿意組的25例患者,有15例發生了護理糾紛,這大大降低了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4 討論
4.1 發生兒童護理糾紛的原因
因為兒科護理的主要對象是兒童,并且患兒年齡較小,身體素質相對成年人較差,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的的關系也轉化為護理人員與家屬之間的關系,又因為目前的患兒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家屬對孩子的溺愛程度增加,期盼也增加,同樣也期待著更高的護理要求,不管什么地方出現了問題,都會導致患兒家屬和護理人員之間發生矛盾,那么,發生的主要原因包括,靜脈穿刺技術的先關因素,因為患兒皮膚比較嬌嫩,如果在進行頭皮靜脈穿刺后,發生固定不良,造成液體向外滲出,導致出現頭皮局部紅腫,沒有及時檢查以及和護理質量相關的因素;服務態度和高職不到位的相關因素;醫療費用的相關因素;服務意識和患者的期望值的相關因素等。
4.2 護理干預措施
護理人員應該加強業務素質培訓,提高護理操作技術水平,做到“一針見血”,強化護士的服務意識,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尤其是護理人員和患者家屬的關系;建立一日清單發放、簽收制度;把患兒當作護理的中心,合理更新護理的觀念,而護理的管理者需要根據幼兒患者的特點,增強護理管理,完善并落實各項檢查,要著重檢查對危重患兒的護理質量,在對待護理糾紛時,要做到早發現并及時處理,在進行處理時,要保持冷靜理智和客觀的態度,積極地解決,以組織其惡性發展;正確認識和處理護理糾紛。總之,無論作為管理者還是護理人員,我們都應該正確對待兒科護理中的細節,加強自我修養,提高自身職業素質,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基層醫學論壇》雜志2012年第16卷下旬刊主題詞索引[J].基層醫學論壇,2012,36:4921-4937.
[2] 鄧子平.兒科護理糾紛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措施探討[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10:373.
[3]《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年第9卷總目次索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36:8965-9074.
關鍵詞:兒科護理;危險因素;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4-0299-01
醫療安全和護理安全是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患者就醫最直接、最重要的標準之一,護理工作以為患者提供安全、滿意和優質的服務為宗旨,是防范以及減少醫療事故的重要環節。兒科由于患兒年齡小、認知能力差、起病急、病情變化快、患兒不能正常訴說癥狀、不配合、陪護多、工作繁重、瑣碎、風險大等特點,護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困難性。父母愛子愛女心切,對護理人員有很高的期望,常引發各種護患糾紛和投訴,本文對我院兒科護理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探討防范措施。
1 危險因素及防范措施
1.1 制度原因:各種制度不夠完善健全。2002年09月01日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增加了許多制度以及條例,對制度進行修改、添加、完善,使醫療事故處理得到了更規范的制度。
防范措施:落實健全的制度是保障護理安全的前提,防止出現事故,提高護理質量,及時修改和添加各種規定的制度,完善急診科的各項規章制度、規范和流程。如標本管理、物品清點、手術室安全制度、查對制度等防止出現差錯的各種制度,并由專門人員定期檢查制度落實的情況。狠抓人員崗位責任制的落實,及時對護理人員進行素質考核,且考核要到位。對潛在的危險因素做出分析、評估以及預測,制定相應的防范和處理措施。對已經發生的問題要分析、討論,從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對各種危險因素進行預演。
1.2 護理人員因素:護理人員承受著繁重的醫療任務,產生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導致精神疲乏,應變力差,使工作效率降低容易發生事故。護理人員存在責任心不強導致護理差錯;約束力差疏忽大意而出現醫療事故;護理觀念滯后,安全防范意識不強;專業技術不熟練;知識面窄對新問題應對能力差,缺乏創造性思維;個別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言語不夠謹慎。缺乏主動服務意識,對患者和其家屬態度冷硬,不能耐心回答家屬提出的問題,由于患兒的家屬內心都非常不安、焦慮,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冷淡很容易引發護患矛盾。護理文書書寫不規范、出現漏寫、漏簽、錯寫,工作不認真,醫護記錄不一致。不能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不嚴格執行“三查八對”,發錯藥、打錯針,家屬有異議,護理人員知識、技能不全面,操作不規范、基本功不扎實,操作中不能一次性完成,給患兒帶來痛苦,引起家屬不滿等,會造成矛盾。防范措施: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搭配,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對護理人員加強素質培訓,組織學習法律法規,強化整體法律意識。提高專業技術素質,進行崗前以及在崗培訓,對專業技術不熟練的人員強化和彌補。新上崗護理人員進行基礎操作規范化培訓,針對肢體小靜脈、股動脈、頭皮靜脈以及其他靜脈穿刺、留置針技術、專科疾病護理、重癥監護、專科檢查配合、兒童用藥機理等,培養具備較為敏銳、細致的觀察能力和積極配合搶救的能力。加強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溝通,轉變護理理念,提高溝通技巧,樹立換位思考的服務理念,多與患兒家屬交流溝通,對患兒家屬的要求盡量滿足,耐心詳細地回答,用恰當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和精神安慰,樹立護理人員職業的神圣感。護理人員要掌握各項操作技術,在工作中加強學習,練好基本功,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狠抓護理文書,要求護理人員書寫及時規范。
1.3 家庭因素:我國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所以每個家庭都對孩子十分關注,家屬治愈心切,對醫護人員期望過高,一旦患兒出現病情嚴重或對某些護理行為不理解,以及護理人員對患兒一次操作不成功時,家屬就會出現焦慮、緊張、猜測以及對醫護人員不信任而遷怒于護理人員,加劇醫患緊張,導致出現矛盾。防范措施:以書面、口頭、CD等多種形式,使家長了解患兒疾病特點以及治療護理要求,加強與患兒家長溝通,取得他們的理解與幫助,避免或減少由于家屬的不理解、不配合而造成矛盾。
目的探討兒科護理差錯事故的原因,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整改策略。方法回顧分析本院于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兒科護理出現的差錯事故,對出現差錯事故的當事人進行分類,總結事故出現的原因。結果經分析得知,在共計39起兒科差錯護理事故中,主要的差錯事故原因包括制度執行力不強、工作銜接斷檔、管理缺失、專業知識薄弱等,同時,兒科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同護士人員的編制與工作年限亦呈現出正相關關系。結論防止兒科護理差錯事故需要強化制度的執行力、保證工作銜接順暢、提高護士責任心、嚴格管理和加強培訓力度提高護士專業知識水平等。
關鍵詞:
兒科護理;護理差錯;事故原因;防范對策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推動作用下,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新時期的新背景使得社會對于兒科護理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兒科護理不同于普通護理,兒童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通常情況下發病都較急,病情的穩定性也難以保證,尤為重要的一點是兒童患者并不會準確地描述出自身的病狀。而一旦兒科護理出現差錯事故,輕者導致患兒康復的拖延,重者將直接對兒童的生命安全造成影響[1]。因此,兒科護理工作中對于差錯事故的防范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本文以此為出發點,通過回顧性分析總結出兒科護理當中差錯事故出現的原因與防范策略,旨在為進一步提高兒科護理質量提供一定的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院兒科住院部共有護士人員48名,護士人員類別結構見表1。
1.2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兒科護理出現的差錯事故共計39起。對出現差錯事故的當事人進行分類,總結事故出現的原因。
2結果
在共計39起差錯事故中,不同編制的護士人員差錯事故發生情況見表2。從表2與表3中得知,不同編制和不同工作年限護士的差錯事故發生率有明顯差異。具體事故差錯表現為責任缺陷19起,管理缺陷8起,技能缺陷12起。其中包括配藥錯誤、醫囑轉抄錯誤、樣本采集錯誤與患兒照顧不周等。
3討論
3.1兒科護理差錯事故原因分析
3.1.1責任缺陷:研究結果顯示,合同制兒科護士差錯事故發生率占比總數的97.43%,能夠看出相比之下,這部分護士責任感稍差。受到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部分護士缺乏一定的責任心,每天重復性的工作已經使其形成思維定勢,制度的建設也就淪為了一紙空文,很多護士進行各項操作都憑經驗,比如對不同患兒的輸液頻率都無差異,或者疏忽大意,使被保暖患兒低溫燙傷等,并且在忙亂之時過分依賴于患兒家長,導致很多問題處理不及時。3.1.2管理缺陷:部分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使各項規章制度難以有效被執行。加之院方存在管理不當之處,兒科護士分工合理性不足,對實習護士的關注度不夠高,很多本應有經驗護士處理的問題卻交由實習護士處理。諸多問題凸顯出了管理缺陷。
3.1.3技能缺陷:兒科患者病情不穩定,操作難度相對較大,并且無法與患兒直接形成有效溝通,也就為兒科護士的專業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技能缺陷所引發的兒科護理差錯事故也是一大主因,比如輸液速度、輸液順序、對患兒病情變化的掌握程度不足導致耽誤救治等情況。本研究顯示,工作年限越久的員工發生差錯事故的概率就越小更是充分證實了這一問題。
3.2兒科護理差錯事故防治對策:針對以上問題,本文認為需要重點從相對應的三大方面進行整改。首先,完善合同制護士的激勵機制,全面提高兒科護士的責任感。對此,院方應當加強對護士的思想道德意識建設,使護士能夠熱愛本職工作,進而通過良好環境的創設使每位護士人員都能夠不斷提升綜合素質[2]。另外,還要重點落實崗位責任制,完善護士激勵機制,加強對合同制員工的關懷,提高合同制員工的歸屬感與使命感,進而提高責任感。與此同時,完善對在編護士的考核指標。其次,加強管理,這也是所有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保障。作為兒科醫護人員,強化自身的職業道德是基礎,但僅僅憑借個人道德意識形成約束顯然不現實。因此院方應當加大管理力度,大力開展法律與護理相關知識的普及活動,同時鞏固制度的約束力。管理層人員應當貫徹規范化管理,加大監督力度以確保各項工作都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當中,同時確保各個部門能夠對所有問題形成有效溝通,避免工作出現斷檔情況,共同保證患兒護理質量的提升,提高醫院的整體形象。最后,就是應加大培訓力度,使兒科護士人員的綜合能力與專業水平不斷上升,這是確保降低兒科護理差錯事故發生率的有效措施。在醫學技術水平不斷進步的新時代背景下,兒科專業知識也隨之呈現出日益復雜的發展態勢,對于護理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也就必然有所提高[3]。對于減少患兒的痛苦,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具有著決定性作用。因此,應當對兒科護士進行定期培訓,包括技術、業務與素質教育等,同時加強考核,確保培訓的有效性。總之,防止兒科護理差錯事故需要強化制度的執行力、保證工作銜接順暢、提高護士責任心、嚴格管理和加強培訓力度提高護士專業知識水平等。
參考文獻:
[1]王艷娟,張永男,翟淑娟.兒科護理差錯事故的分析及防范[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10(12):181.
[2]石瑤,陳燕.護理差錯事故發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探討[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14,28(1):85-86.
法律意識淡薄,護理記錄不規范:護理工作者在兒科日常的護理工作中,往往缺乏法律意識,特別是衛生醫療方面相關的法律意識,這就直接影響到了日常護理工作中的行為。當與患者及家屬交往時,對自身的行為過失容易忽視,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在日常的護理中,容易使個人因素造成不良影響和糾紛。當患兒病情發生變化時,護理工作者沒有及時記錄其變化,隨著患兒病情發展變化,缺乏完整的患兒入院時間、具體用藥、搶救經過、生命體征記錄等護理文件,從而造成護患糾紛。
溝通技巧的缺乏:在兒科護理工作中,護理工作者需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嫻熟的和患兒家屬溝通,護患溝通不暢是很多護患糾紛發生的直接原因。而這其中又包括溝通時的態度、語氣及方式。護理工作者在受到自身和外界環境不良的影響時,極易采用不當的方式、不禮貌的態度及生硬的語氣,對患兒及其家屬的不理解、不耐煩,這些都易造成呼喚糾紛的發生。
醫院的方面:患者在醫院看病治療,必須經過規定的種種程序,涉及多個科室部門,程序繁蕪復雜,這也會成為護患糾紛的原因。再者,不合理、不透明的收費也常常引起護患糾紛;在使用新的治療方法和新的藥品時,往往會增加費用,如果提前沒有和家屬溝通,也容易導致護患糾紛。改進與對策提高責任意識,做好護患的良好溝通:加強護理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培養,以負責任的態度來為患者服務;與此同時,要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特征進行了解,并表示理解和支持,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充分溝通,對其需求進行了解并盡可能給予滿足,以得到他們的支持和配合。對于患者的疑問,要給出誠懇的、積極的回答,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提高專業水平:對于護理工作者,要通過加強培訓和教育是減少護患糾紛的重要途徑。對于年輕的護理工作者,通過嚴格的"三基、三嚴"訓練,要求其理論知識扎實,對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充分的了解;臨床操作嫻熟,對各種兒科的臨床操作熟練掌握。
提高法律意識,完善工作制度:護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不斷加強學習法律知識特別是與醫療衛生相關的法律知識,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在日常的工作中,從法律的角度來分析護患糾紛,提高了防范意識和保護自己。對于護理工作制度,必須嚴格執行,以此提高護理質量和避免糾紛的發生。
堅持以人為本,轉變護理觀念: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在具體的工作中要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精神,不斷提高自己的護理服務,對于患兒及其家屬的護理要求要理解,要以和藹可親的態度來進行護理工作,確保安全和高效的,嚴格按照規范的護理流程優質高效的完成各項護理工作。
Analysi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rsing measures for
pediatric emergency patients
WANG Li
(The Pediatric Center of Shiyan People's Hospital, Shiyan, Hubei Province 44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nursing measures for pediatric emergency patients. Methods: The data of the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to September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and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Results: Of 1 436 patients, pneumonia was found in 458(31.89%)cases, night visit in 434 (30.22%)cases and onset in autum in 457(31.82%)cases. Twenty-six cases died. Conclusion: It is only to take the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strengthe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itical cases, and intensify medical safety so as to reduce the mortality of children and promote their recovery early.
KEY WORDS pediatrics; emergency;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為探討本院急診患兒臨床特點,以尋找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我院兒科收治的急診患兒臨床資料行回顧性分析和總結,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1月至9月我院收治的急診患兒1 436例,其中男性934例,女性502例,男女比為1.86:1,年齡0~14歲,平均年齡(6.8±2.1)歲。患兒住院2~8 d,平均住院(4.1±0.7)d。
方法
調查方法
通過醫院數據庫收集該期間急診患兒的資料。調查內容包括患兒性別、年齡、疾病構成、住院時間及發病季節等。最后診斷由具備兒童急重癥診治豐富經驗、中級以上的兩位醫師確診,合并≥兩種疾病的患兒,以第一診斷進行統計。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病種采用構成比表示,行χ2檢驗,P
結果
患兒發病資料分析
急診患兒中以肺炎為最多見,占總人數的31.89%,其比例明顯高于其他病種(P
急診患兒死亡情況及就診時間、發病季節特點
1 436例患兒中死亡26例,夜間就診434例,占30.22%,其中急、重癥患兒319例,占夜間就診患兒的73.50%(319/434)。從發病季節分析,秋季發病患兒相對較多,占總數的31.82%(457/1436)。秋季發病患兒中腹瀉286例,占秋季患兒總數的62.58%(286/457)。
討論
加強呼吸道管理
從本次調查結果可見,肺炎患兒占急診總人數的31.89%,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病種;重癥患兒102例,占7.1%(102/1436),占肺炎患兒的22.27%(102/458),所占比例較大。因此,臨床中應加強對急診患兒的呼吸道管理,密切觀察患兒肺部體征、呼吸狀況、心率、血壓變化以及肝臟動態變化等。重癥肺炎患兒往往有低氧血癥表現,患兒發生低氧血癥易引起酸堿失衡及水電解質紊亂。臨床中應加強血氣分析及電解質監測,輕度缺氧表現為煩躁、精神萎靡,應及時給予鼻導管吸氧;重度缺氧可出現呼吸不規則、意識障礙,嚴重時出現驚厥等,應給予高流量頭罩吸氧,必要時給予氣管插管,以維持患兒呼吸功能[1]。
加強對危重患兒識別
急診中危重患兒較多,本次調查中,危重癥患兒569例,占39.62%(569/1436)。現代醫學認為,護士提供緊急救助的決策對危重癥患兒的存活有著關鍵的影響。因此,在臨床護理中應加強對危重患兒的識別,多與患兒家屬溝通交流,詢問了解患兒病史等,以獲得有用的信息,提高決策正確性。同時,應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一旦有異常情況發生,及時告知臨床醫師,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有效救助,降低死亡率[2]。
強化醫療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