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有關中西文化差異

      有關中西文化差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第1篇

          1.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英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詞匯

          如動植物詞匯、顏色詞匯、地名詞匯、數字習語等通過對比分析英漢部分詞匯的文化內涵,展示中西文化差異西方人重理性和邏輯思維,漢民族重悟性和辯證思維,通過讓學生了解這種思維習慣上的文化差異。體會其對語言表達方式的影響 進而學習英語語法,減少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在傳遞文化知識的同時,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以英語思維模式學習英語 排除母語文化和母語思維的干擾,按西方人的觀念和思維進行有效的交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廣泛收集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如各類報刊,文摘 雜志等,通過大量的閱讀 學生可以開闊眼界,有助于在深層次上對異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師可以借助此幻燈片,娛樂電影等,增加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 。

          2.英語教學應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交際能力不但包括對語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對語言使用社會規則的了解和熟識 ,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遵循語言分析和文化比較相結合的原則 注意對比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 要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語言不但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在交際規則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學英語的學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學習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 風俗習慣 交際規則,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的知識,與此同時 教師還必須不斷引導學生加強對本國文化的學習。使他們逐步提高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在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把握二者之間的差異,從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

          2.1 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

          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2 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一直以來

          小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第2篇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階梯式” 文化導入模式 應用研究

      文化差異是跨語種(文化)交際的主要障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視文化教學內容,提升大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已成為廣大英語教學工作者的共識。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外語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外語學習者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外語語言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社會文化知識。”2007年高教司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也強調“大學英語教學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近年來,各高校順勢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將文化教學內容寫進教學大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囿于教材內容、教學方法與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文化導入教學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教學實踐中甚至有部分教師認為文化教學對于英語專業學生比較重要,但對于非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則勉為其難。

      一、“階梯式”文化導入的界定

      關于階梯式教學法的含義,學者們已有述及。有學者提出,“面對全班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而采取不同層次的教學方法--階梯式教學法。”還有學者從課堂提問層面指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應該要由低層次的機械記憶、認知類問題逐步過渡到深層次的分析理解、綜合應用、鑒賞評價。”筆者認為,所謂“階梯式”文化導入教學法是指在大學英語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所屬專業要求、英語水平、興趣特長等方面的差異,引導學生參與各教學環節,通過由淺及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式比較拓展英漢詞匯、成語、語句、篇章所蘊含的不同文化信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理解世界文化并有效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過程。基于此,本文所指“階梯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對象的階梯式”和“教學內容的階梯式”。

      綜上,“階梯式”文化導入法具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基本特點與意義。(1)“階梯式”文化導入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必須擯棄傳統講授法“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從以往“說教者”轉變為現在的“引導者”,從而也能使教師騰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關心幫助“后進”學生的學習與進步。(2)“階梯式”文化導入法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該教學法的運用要求每位學生積極思考,充分參與課堂討論與相互提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與文化素養,最終消除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3)“階梯式”文化導入法關注“教學對象的階梯式”和“教學內容的階梯式”。“教學對象的階梯式”主要是指針對學生在專業發展要求、學習成績與興趣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教學內容的階梯式”是指在教學中應遵循由淺及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式導入文化信息內容。由于充分注意到授課對象與授課內容的差異性,“階梯式”文化導入法相較于其他教學法更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并能接受課堂接觸的文化知識。

      二、“階梯式”文化導入的原則與必備條件

      (一)“階梯式”文化導入的原則

      關于大學英語文化導入教學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學者們多有述及。大w上有如下方面。即平等、適度、有效、關聯原則等。平等原則是指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堅持外國文化與我國文化平等的理念,以同等的關注態度去領悟世界文化現象;適度原則是指“是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以語言為主、文化為輔,不可喧賓奪主。”;有效性原則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導入的中西文化知識要堅持以實用性、有趣性、通俗性為主,使文化與語言教學緊密結合,最大程度上避免學生“厭學與避學”現象的發生,使課堂文化教學得到學生的積極參與并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應。相關原則則可從兩個方面予以理解。一是指文化知識和語言內容的關聯性,二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聯性。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在“階梯式”文化導入教學中除了應遵循上述基本原則外,還應遵循如下特有原則。(1)差別對待原則。即“階梯式”文化導入教學模式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可一概而論,應根據具體情況讓學生在“階梯式”文化導入教學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譬如可以讓成績較差的學生承擔搜集相關文化資料的任務,增強其存在感,讓成績較好的學生在課堂討論過程中多發言,多提問,以助于整體提高;(2)循序漸進原則,即“階梯式”文化導入教學模式的展開應根據學生所學專業,英語基礎、領悟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貫徹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地導入中西文化信息,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提高文化修養與語言交際能力。

      (二)“階梯式”文化導入的必備條件

      1、任課教師應具備扎實的語言文化素養和卓越的組織管理才能。筆者認為,作為“階梯式”文化導入教學的具體實施者,任課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融學于教,通過鉆研教材、中西文化著作以及校外培訓等方式進一步提升自身英語語言與文化修養;在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通過布置學生課前預習、課堂提問與討論以及師生互動等方式組織、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徹底改變以往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2、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前文已述及,“階梯式”文化導入教學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因此,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預習領悟授課章節的主要內容,并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收集整理有關中西文化的素材。由于文化學習的目的離不開語言交際,因此,學生在文化學習與認知的過程中應注重自身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當然,“階梯式”文化導入教學還要求學生應具備一定的團隊協作精神,以適應課堂互動與討論的需要。

      3、課堂導入的文化內容應積極健康、與授課章節密切關聯且易于為學生所接受。目前,有關中西文化內容的讀物與資料絕大多數符合文化發展與交流的需要,但一些充斥消極腐朽的文化垃圾也客觀存在。因此,任課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選擇積極進步、符合時代要求并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材料用于教學。至于所選取的文化素材與種類,可從如下方面予以考慮:(1)國內外經典著作中的一些精彩片斷。如《紅樓夢》、《茶花女》等;(2)反映現代文化進步的一些文化著作。如《平凡的世界》等(3)地方文化色彩濃厚的素材。如湖南花鼓戲等。此外,高等院校應進一步創造條件,加大投入,積極建設能適應教學所需的多媒體教室并購置充足的圖書資料,以利于英語教學的開展。

      三、“階梯式”文化導入的實施步驟

      “階梯式”文化導入的實施步驟是“階梯式”文化導入教學模式的外在表現形式,具體是指將“階梯式”文化導入教學模式運用于課堂教學時,如何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步驟。筆者在擔任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在借鑒其他高校做法的同時,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一點教學成績。筆者認為,為確保“階梯式”文化導入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發揮最佳效果,任課教師應根據授課對象的專業特點、與授課章節相關的文化信息內容等具體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階梯式”導入中西文化內容,具體可經由如下步驟。

      1、分組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教學是“教”和“學”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教學活動最終必須轉化為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才能確保教學目的的實現。因此,根據任課班級及其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各具特色的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并組織學生提前預習,是確保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得以發揮的重要條件。筆者在多年大學英語教學中,歷來重視“學習興趣小組”、“學習互助小組”的成立與實踐,并要求各組的小組長(通常是該組成績優秀的學生)具體負責督促本小組成員的課前預習,為即將展開的課堂討論準備條件,得到學生普遍的積極參與與配合,有助于學生的整體提高,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導入文化內容展開討論。具體應做好如下方面:一是根據授課章節適當導入密切相關的文化內容。二是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注意引導學生交流意見,澄清認識,提高文化感悟能力。如在講解《視野大學英語》中關于奧運會的文化知識(第一冊第五課)時,教師可根據我國體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導入中國女排、乒乓球、足球的歷史與現狀,并要求學生圍繞“女排精神”、“國球文化”、“足球困惑”深入思考,挖掘其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起的重要精神作用,增強民族“自豪感”與“危機感”。當然,也可以適當介紹西方國家的體育文化現象。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文中反映的文化現象及其課堂導入的文化內容進行討論,不僅可以使課文中蘊含的文化背景知識得到介紹,而且能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與興趣。

      3、S機提問做好評析總結。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與交流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隨機提問。當然,具體方式可以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交叉提問。在不影響課堂教學進度的情況下,盡可能讓更多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或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然后,教師應根據課堂內容和學生的課堂表現,有針對性地評析學生中有代表性的觀點,并作出課堂總結。如在在講解“lover”一詞時,教師除了對該詞匯進行必要的字面解釋外,還要進一步讓學生領悟其可能的文化內涵。因為很多國內學生往往將其直譯為“愛人”,并進而理解為“妻子或丈夫”,顯然,如此理解與英文的實際含義“情人”相去甚遠。因此,詞匯所承載的不同文化內涵需要教師在評析總結階段予以適當補充。

      4、布置課外作業鞏固學習。為檢驗“階梯式”文化導入教學模式的課堂實效,進一步促使學生鞏固并運用已學文化知識。教師應注意如下兩個方面。(1)要求學生針對課堂教學情況作出小結;(2)選擇與課堂教學相關的中西文化信息內容并附上所需回答的問題,要求學生課后交流并給出自己的處理意見,以進一步鞏固教學效果。(3)組織課外文化實踐活動。比如開展每周一次的英語角或英語文化沙龍等活動。如在學習《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二單元 Civil Rights Heroes 時,就可以布置課外作業,要求學生閱讀反映西方尤其是美國社會一直存在的種族歧視和民權運動等內容。

      綜上,在多元文化越來越突出的今天,如何兼語言教學與文化領悟于一體,建立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階梯式”文化導入教學模式,有意識地將文化知識循序漸進地融入大學英語課堂中,促使學生感悟中西方文化差異,并探索語言背后的文化現象,最終有效地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任重道遠。

      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第3篇

      論文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

      一般來講,語言與文化是一種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反映著某種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如果學習外語的學生只機械記憶一大堆詞匯和語法規則,而對所學語言賴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時也缺乏一種跨文化意識,那么他是無法正確理解和得體地運用這種語言的。

      一、跨文化意識的概念

      根據Hanvey(1979)的觀點,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跨文化意識主要是對文化差異的意識,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是進行有效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當他或她接觸異文化時,應根據所具備的跨文化意識充分調動自己對異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語言學習者必須注意要理解和運用目標語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其文化內涵,這樣才能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不足的現狀

      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每一個語言現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比如詞匯學習中除了記憶詞匯的基本意義外,還應包括其情感意義、地域色彩等,教學中應該注意講解文化背景知識,并對中外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深化對語言所蘊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時,跨文化意識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重要意義。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學生正確的運用語言。而且,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修養。

      雖然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卻并不令人樂觀。近年來,雖然不少教材在編排上融進了新的教學指導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也灌注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意圖。

      但是在“外語教學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和“必須以跨文化意識組織外語教學”這兩個問題上,還遠遠未形成共識。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種極端的說法:“語言課只能講語言知識,外國文化是文化課的任務”。全然不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對外國語言中所包含的異民族性、世界觀等深層文化缺乏認識。多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語言輸入多、文化輸入少,課堂知識輸入多、課外知識輸入少,抽象理論分析多、具體感悟少,對語言能力重視多、對實際交際能力重視少。大學英語的教學成了英語應試教育的練兵場,為了四、六級的過關,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重視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文化教學,導致學生把語法學習和詞匯學習當作學習英語語言的全部。由于應試教育是為考試展開教學活動的,它注重強化的是訓練式教學,因此,分數便成了衡量學生外語水平的標準,這個理念限制了教學手段,使以提高素質為目標的外語教學受制于應試教育。學生的語言使用不得體,這是跨文化差異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異出現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為嚴重,因為語言錯誤僅僅是表層結構的錯誤,而文化錯誤則意味著交際出現障礙。

      三、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途徑

      針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和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我們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一定的手段,積極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Seelye,H.N.(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幾個實際教學原則:(1)通過所教的語言了解文化;(2)使文化行為成為每課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3)讓學生獲得取得相應社會經濟地位的能力;(4)讓學生對自身文化及目標文化均有所了解;(5)要認識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學都要改變學生自身的文化行為,而是要讓學生了解到人們的行為是受其文化影響的,并應對其表示理解。國內的莊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應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即適應性原則、階段性原則、交際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

      綜合起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1、利用現行教材,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當代流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不再是一個知識面單一的孤立個體,而是將自然科學、文學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教材。這些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被賦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課文內容往往涉及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業、農業等,并且課文信息量大,能生動地再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可讀性強。教師在備課時和上課時若具有強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識,那大學英語課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交流,就會變成具有很高欣賞品位的藝術賞析課。同時教師還可以提高學生在教育觀、文學修養、價值觀、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2、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除了教師利用教材之外,課堂教學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學生交際的模擬舞臺,學生將帶著從英語課堂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走向社會,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具體而言,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以下方法:

      (1)對比法:可將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標志與自身文化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風俗習慣等,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長江大橋與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又如,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如:你感覺怎么樣?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出發,如“CanIhdpyou?”“WhatcanIdoforyou?”再有如中西方對待老人的態度不同,中國認為“老”是成熟、資深,而在西方“老”則意味著無用、孤獨。

      (2)實物講授法:教師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實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藥和西藥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實物對比,如郵票、報紙等。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目的語文化。

      (3任務教學法:教師在講授文化知識時,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設計好教學任務,并指導學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陳述中西方家庭類型及家庭關系,并列出familytree.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分組查閱資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類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ma 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單親家庭),并且在課堂上討論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從中則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觀念的異同。

      (4)討論法:定期就課文涉及的內容和新近發生的中西文化現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由言論。比如通過活動來討論兩種文化的寒喧方式、時間觀念、購物習慣等。進一步強調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意識。

      3、加強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

      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raising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English, pointing raising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English firstly needs the teacher raise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himself, next, fully uses the classroom and the extracurricular time, finally must strengthen to raise the main body culture consciousness.

      關鍵詞: 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途徑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cross-cultural awareness;raising way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3-0174-01

      0引言

      學習英語既是一個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的歷程,也是一個不斷開闊視野充實知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習者不僅要打好語言基礎,而且應該培養優良的文化素質,做到學以致用。因此,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英語教學與學習中不可忽視的側重點。就英語學習者而言,跨文化意識可以定義為英語學習者通過學習和培養所具有的在學習、理解、交際中,特別是在交際實踐中對語言上所表現出的文化差異現象的某種有目的的自覺反映或是某種知曉的狀態。文化的概念非常廣泛,就大學英語教學為例,它涉及了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習俗、行為規范及價值觀念等,每個方面都有十分豐富的內容。跨文化意識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學生正確的運用語言。而且,還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修養。

      1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途徑

      1.1 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培養自己的跨文化意識目前的英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授課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能夠對文化差異正確理解,養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態度。只有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化素養提高了,才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比較,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2 課堂教學中引入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具體而言,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以下方法:第一,對比法。即將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標志與自身文化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風俗習慣等,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長江大橋與舊金山的金門大橋, 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又如,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如:你感覺怎么樣?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出發,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第二,實物講授法。教師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實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藥和西藥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實物對比,如郵票、報紙等。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目的語文化。第三,任務教學法。教師在講授文化知識時,首先設計好教學任務,并指導學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陳述中西方家庭類型及家庭關系,并列出family tree。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分組查閱資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類型,并且在課堂上討論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從中則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觀念的異同。第四,討論法。即定期就課文涉及的內容和新近發生的中西文化現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由言論。比如通過活動來討論兩種文化的寒暄方式、時間觀念、購物習慣等。進一步強調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強化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意識。

      1.3 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①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加強課外閱讀。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好的文學作品能生動、具體、全面地反映一個時代的風俗文化、價值取向。同時,讀文學作品時,很容易進入作者所營造的氛圍,親身體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意識中就能最好地汲取文化營養。②定期組織一些英語專題講座,邀請學校歸國留學的教師或外籍教師來介紹一些文化習俗方面的知識,舉辦外語影視或音樂 欣賞會,更多地來了解英語國家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狀況,從而能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進而學會去欣賞。

      1.4 加強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在強調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同時,不可忽視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主體文化是相對于客體文化而言,是指母語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際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際中,談話的主題和涉及的內容是受雙方的文化背景制約的。如果談話的對方涉及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經濟制度、文化遺跡時,假若你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時此刻,即使有很強的交際能力,也會把自己置于很尷尬的境地。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還要注意強化學生的母語文化意識,指導學生有計劃、有針對性、系統地閱讀有關中國文化的報刊與書籍,使學生不僅有一定的語言知識,也要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能有效、準確、得體地進行各種交際活動。

      2結束語

      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在當前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的形勢下,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更加重要,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第一步。學生在言語活動中,只有將自己的社會經歷、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識作為自己思維活動的重要依據,同時了解他國文化,這樣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才能知其所以然,表達思想時有話可說。因此,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各種手段,通過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和課外時間來提高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敏感度,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真正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曉艷.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山西廣播大學學報,2006(1).

      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文第5篇

      【關鍵詞】聊齋;翟理斯;文化差異

      一、作者簡介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年出生于英國牛津的一個文人世家,1867年,遠涉重洋,來到陌生的東方,成為英國駐華使館的一名翻譯學生。他曾任領事館翻譯、副領事和領事等職務。由于他長期生活在中國,廣泛接觸中國上層人士及高知階層,潛心研究漢學,對中國歷史、哲學、宗教、民族、語言及儒學都有高深的造詣,被喻為中國古詩英譯的一代宗師。因其對中國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獨具慧眼,故其著作譯作都具有很高的造詣和學術價值。翟理斯翻譯的中文譯作都集中在包蘊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古文著作中,如《聊齋志異》、《洗冤集錄》、《佛國記》和《三字經》等,此外他還譯有不少古典詩歌。

      二、翟理斯的《聊齋》譯本

      例1:從翟理斯譯本的第一個故事Examination for the post of Guardian Angel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譯者在權衡此彼得失的時候總是受可讀性的影響導致譯文夸大主觀性,影響了自己意欲獲得的文化傳播之文本功能。此故事的第一句話“My eldest sister’s husband’s grandfather,named Sung Tao,was a graduate…”其中graduate一詞加上了腳注“That is,he had taken the first or bachelor’s degree.I shall not hesitate to use strictly English equivalents for all kinds of Chinese terms.The three degrees are literally,(I)Cultivated Talent(II)Raised man,and(III)Promoted Scholar.”(Herbert.A.Giles1908:1)腳注非常準確地翻譯了“秀才,舉人,進士”,但是在譯文中偏偏生拉硬套上一個西方的對等學位,顯然是關懷讀者,為了使西方讀者能更輕易的理解這具有中國時代特色的名詞。然而中國古代取士與西方學位制度有根本不同: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取士原則是地域選拔,即經過地方、省級及中央的考試所獲得的學位稱號分別為“秀才、舉人與進士”;而西方的學位授予原則是完成規定學科及論文,再者考試科目也大相徑庭。翟理斯在此一言以代之,使譯文盡失中國古文化蘊涵。

      例2:此后妾為君貞,君為妾義。Tr1 by Giles:I will be true to you,do you be faithful to me(Herbert.A.Giles1908:272)

      中國古代傳統認為亡夫后不改嫁之婦為“貞”,亡妻后夫不續娶為“義”。為使原文含義直接易懂,翟氏將源文“貞”“義”兩字的深層含義略去,將其譯成意思相近但是顯淺的“be true to you”與“be faithful to me”。翟氏的譯文好讀易懂,卻沒有進一步提供關于古代中國人民的婚姻價值觀的信息。外國讀者則很難將“be true to you”和“be faithful to me”與“不續娶/嫁”聯系起來,因為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存在較大差異,在西方的文化中續娶嫁并不代表不貞不忠。由此,有關中國古代婚姻傳統觀念中的文化內涵在翟氏的譯文中沒有有效地保留,翟氏的翻譯與其文化傳遞的意圖不一致。

      例3:生謝曰:“逆旅孤臣,過蒙優寵,愛之情,結于肝肺。容暫歸省,當圖復聚耳。”Tr1 by Giles:Ma thanked the king for his great kind-ness,which he declared he could never forget,and promised to return very shortly.(Herbert.A.Giles1908:272)

      在中國文化中,肝臟經常跟人的感情相關,是感情沉淀的器官,中醫的角度也是感情會影響肝臟的健康,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會常常聽到生氣傷肝、大動肝火的說法。“肝”這一人體器官也通常與其他器官的名字一起形成表達感情和決心的詞語,如“肝腸寸斷”、“肝膽相照”。翟氏的譯文采取了意譯,舍棄源文中的喻體“肝肺”并將其含義直接明晰為“永遠不能忘記恩寵”,其譯文達到了“篇內連貫(可讀性)”,卻舍棄了“篇際連貫”,結果是跟傳播中國文化背道而行。而且將直接引語翻譯為間接引語也犧牲了源文的生動性。

      三、結語

      從翟理斯的譯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遇到文化沖突,由于受制于其母語可讀性的影響,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采取了不同的翻譯手段舍棄源文的信息和表達功能而達到流暢;沒有充分尊重源文化和原作者,結果使譯文中西文化混雜,影響了文化交流。總而言之,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說,語言受文化的影響,是文化的一面鏡子。

      參考文獻:

      [1]崔永祿.文學翻譯佳作對比賞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亚洲欧美成人av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码潮喷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熟女cc98cm|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 小说区 图片区 都市| 无码不卡亚洲成?人片|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www.亚洲精品.com|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最大免费视频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丶|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AV日韩A∨亚洲AV电影|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片 |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APP|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专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 国产91在线|亚洲|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91| 国产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