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商務英語課程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圍繞商務英語學科定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和教學模式等議題進行了深刻討論(陳準民,2006;朱文忠,2010;嚴明,2012)。根據《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教學要求》(試行)和《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相關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和《國家標準》,“商務英語專業突出商務語言運用、商務知識與實踐、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2014),并且強調復合型和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我們在注重學生基本語言能力培養基礎上,更應強調商務英語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專業實踐課程作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和模式載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專業實踐課程教學模式
目前,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中大多數課程還是采用以知識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該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教學要求》和《國家標準》對于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我們應加大實踐課程設置,并設計出符合教育規律和專業學生學習需求的實踐課程教學模式。黑龍江大學商務英語專業自成立以來,一直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其專業實踐類課程約占專業必修課程的25%。在總結多年專業教學經驗基礎上,該專業實踐類課程多采用項目管理下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提倡問題導向型教學方法。在該教學模式框架中,每門課程均視為一個具體的項目,課程教學目標、學習目標和項目目標有機的統一。每個課程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由若干個項目任務組成,而具體的項目任務再可被分解為若干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完成相應任務,從而實現項目整體目標。在此過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目標實際上被轉化為項目目標,并使其符合SMART原則,即明確性、可衡量性、可實現性、相關性和時限性。關于問題導向型教學方法的運用,我們建議教師在明確項目目標,即課程目標的前提下,可以按照以下步驟完成項目任務:(1)提供學生一個問題;(2)學生根據問題導向性學習指導以小組的方式討論問題。他們了解任務的既有事實,明確任務難題是什么。并基于先前的知識進行頭腦風暴,從而確定攻克任務難題需要學習什么,他們有哪些了解的知識和不掌握的技能,最后針對攻克難題列出行動計劃;(3)學生根據外部的指導對自己的學習議題進行獨立研究,比如從圖書館和網絡獲取資料,從專業人士獲取建議與指導,通過調研取得數據等;(4)學生通過分享信息并依據教師提供的問題導向學習指導,一起學習和工作來解決任務;(5)學生從攻克疑難問題中回顧所學到的知識,并進行自我評估,教師總結問題導向學習的進程并對學生實踐過程進行評估和反饋。
三、學生自主學習模式
從項目管理下的任務型專業實踐課程教學模式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角色發生了重大改變,由“從屬型”變為“主體型”,由“被動型”變為“主動型”。這既是我們專業實踐課程設計的初衷,也是專業實踐課程所承擔的任務。所以,我們特別強調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從現代學習心理學角度來說,無論是任務型教學,還是問題導向型教學,本質上都是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龐維國,2003)。而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作為自主學習現象學派代表人物之一,麥考姆斯(2001)認為,自主學習能力是自我系統發展的結果。自我系統不僅對學習動機的激發起關鍵作用,而且對生成假設、解釋、預測以及信息的加工和組織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就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認知過程:對信息進行加工、編碼、提取的一般認知過程和對認知過程進行計劃、監控和評價的元認知過程。該學習過程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1)學習目標設置階段:學生基于對于學習任務分析、自身能力的判斷和學習結果預期,確定學習目標;(2)學習計劃和策略確定階段:針對已設置的學習目標,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并確定有效的學習策略;(3)學習執行階段:在學習目標指導下,根據已有學習計劃和策略,完成相應學習任務;(4)評估反饋階段:監控學習過程,評估學習效果和目標之間的差距,總結經驗,并及時與同學和老師溝通,反饋相關信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難看出,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也是一個系統性的項目工程,不同學習階段也可分解為不同的學習任務。各個學習階段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從而促進學生自主能力的發展。但是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關注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課程內容本身的設計。
四、專業實踐課程內容設計
在整個專業實踐課程內容設計中,我們要構建“理論概念—研究工具—實踐方法”三位一體的教學內容體系,提供科學有效的自主學習方法和專業的商務實踐指導。具體來說,就是要回答三個問題:學什么、怎么學、如何用?第一,學什么。根據《教學要求》和《國家標準》要求,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應系統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商務知識、跨文化知識、人文社科知識以及跨學科知識。通過低年級語言基礎類課程和專業必修類課程學習,如商學導論、經濟學、商法、跨文化交際等,學生能夠夯實語言基礎,了解相關專業知識。而針對高年級開設的專業實踐類課程,我們認為學生應系統性了解商務英語話語特點,商務體裁特征和商務研究方法。此類學習內容是以之前學習內容為基礎,注重不同學科知識的共通與共融,強調商務英語語言特征和使用規律。第二,怎么學。上文我們提到,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學習主體性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確實存在不會學習,不知道學什么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專業實踐課程內容的時候,應該考慮如何讓學生會學習。為解決此類問題,我們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策略指導,例如如何確定學習目標、如何安排學習時間,如何進行學習監控等等。其次,可以鼓勵學生設計和實施學習實驗,發現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和自身弱點,找出解決方法。另外我們可以組織學生交流學習經驗,共享有效的學習技巧。第三,如何用。專業實踐課程的核心是應用,即將所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應用到商務實踐中,通過實踐檢驗學習效果并驗證相關理論。所以在專業實踐課程內容設計中,應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實踐環節的設計與實施上。結合項目管理下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模擬真實的商務情景和任務,讓學生體驗商務環境,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估和反饋,給出專業化的建議。另外,我們也應重視評價在專業實踐課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設計每門課程的考核標準,突出階段性任務考核和項目目標達成度考核。其次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總結課程學習經驗,全面評價課程學習效果。最后,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習效果,還要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五、結語
關鍵詞:ESP;工作過程;商務英語;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3-0213-02
1商務英語教學理論
商務英語作為一種專門用途英語(ESP),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日益成為專門用途英語中最為活躍的分支部分。專門用途英語的特點“用中學”決定了學習者的需求是ESP教學的起點和核心。需求分析曾經歷了修辭或語篇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目標情景分析(target-situation analysis),技能策略分析(skills and strategies analysis),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 approach)以及以學習為中心(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等理論發展階段。其教學重點也從以語言為中心轉移到了以學習的特定需求為中心。從該理論的觀點出發,進行商務英語教學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學習者需求分析,學綱設計,課程設計,真實商務語言材料的選擇,實踐性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習效果的有效評估等。
2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教育理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走在世界職業教育前列的德國開始了一場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職業教育學者Felix Rauner教授和他的團隊―德國不來梅大學技術與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工作過程”為核心的職業課程教學模式(Work Process Based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對世界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工作過程”指的是完整的工作進程,即工作任務是怎樣被完成的。它所具備的一些特征:課程設計必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教學內容來源于真實的職業世界;工作過程知識成為職業教育教學的核心內容。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升級,各行各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和人才技能的需求也產生了重大的變化,普通高職高專院校的應用型人才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社會用人單位也改變了以往片面看重高學歷而忽視專業技能的選人方式。但由于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長期單一的辦學模式,使得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為了解決人才結構失衡的矛盾,國家提出了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方針。2008年,教育部高職高專精品課程評審提出了“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開發與設計”的標準,由此可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思想在當前高職課程教學中的地位與意義。
3《商務英語》課程設計的原則及思路
研究表明,當前高職院校《商務英語》課程教學存在諸多弊端,例如:教學內容理論講授多,實踐機會少;教材編制沒有針對具體專業的具體學生,忽視了地區差異、專業差異和學生差異;教師普遍缺乏實踐商務工作經歷,多數“雙師型”教師只經過短期培訓,很難達到名副其實的效果;評價體系單一,缺乏能力考核。本文從專門用途英語的“用中學”的特點出發,運用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教育理論,結合當前高職院校《商務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試圖設計出一套符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指導思想的《商務英語》課程計劃。
3.1課程背景
本課程設計以國際貿易專業二年級學生為教學對象,班級人數30人左右,學生語言程度中等。學生不具備相關的商務背景經驗,但由于商務英語能力與將來能否勝任專業工作聯系密切,所以相對《綜合英語》課程而言,學習商務英語的動機更強烈,更愿意參加課堂互動。
3.2教材選擇
采用教科書和自編材料相結合。教科書選用Leo Jones & Richard Alexander主編的“New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2”,新編《劍橋國際商務英語》(劍橋大學出版社和華夏出版社,2001年)。該教材較好地貫徹了交際法的原則。
專門用途英語強調“情景創設”和采用“真實材料”進行教學,與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思想不謀而合。為了達到“工學結合”的效果,教師可以從學習者的需求分析入手,以項目為載體,按照公司各個職能部門的不同任務,自編一套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材料。
3.3教學對象需求分析
Dudley-Evans認為需求分析是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標志性的特點,也是設計ESP課程的必然起點。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思想也要求教師在課程設計的準備工作中,要做好學習者的崗位能力需求分析。教師必須從明確學習者需要用英語做什么,需要掌握何種語言技巧及語言能力。此類信息可以通過分析國際貿易專業工作能力的需求以及正式的問卷調查、非正式的師生交談獲得。教師還應該在課程進行過程中隨時更新學習者的反饋信息,進行動態需求分析,以便隨時完善教學內容,授課方式,滿足學生的需求。
3.4課程大綱及內容設計
(1)課程大綱設計。
西方語言學家對課程大綱的基本分類不盡相同,但Breen對“前置型大綱向過程型大綱轉變”的理論對商務英語的教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課程采用前置性大綱和過程型大綱相結合的模式,使教師既能保證對商務英語課程有詳盡科學的內容編排,又能做到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適時增刪相關知識點已滿足學生實際需要。
(2)課程內容設計。
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工作內容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工作過程,教師可以將該過程細化為5個具體的模塊(共64課時)。如:進入商務公司(12學時)接待、開發客戶(12學時)介紹、推廣公司產品(12學時)開展產品進出口業務(16學時)產品售后服務(6學時)完整工作過程匯報展示(6學時)。
表1基于工作流程的學習模塊細化表
不同模塊的工作環節分別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工作任務的完成,使學生掌握完成此類任務所需要的商務英語知識、商務禮儀知識、文化背景知識和相應的商務技能,以便進入國際貿易企業之后,能夠迅速融入工作崗位。本文以開展產品進出口業務模塊為例,詳細說明基于工作過程的國際貿易專業《商務英語》課程設計的思路。
上述模塊應來源于企業的真實業務模塊,操作步驟按照企業業務的操作流程進行。通過組織學生模擬整套商務事務的流程,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商務英語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提前進入社會,提高職場競爭力。
4評估
專門用途英語評估的主要目的是“學習的效力和效率”是否達到教學目標。評估可分對學習者的評估和對課程的評估。
對學習者的評估也必須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改革。課程的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60%+期末考試成績40%組成。平時成績由各個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和質量對學生進行考核。期末考試成績的形式為筆試,內容包括商務英語中的閱讀、寫作、聽力等相應的能力水平測試。
課程評估可通過學校定期召開的教師、學生評教座談會掌握最直接的反饋信息,還可以請有經驗的教師從旁觀者的角度提出客觀意見,提供新的視野和角度。
5結語
基于工作過程的《商務英語》課程設計改變了以往偏重陳述英語知識的教學方式,形成了以完成國際貿易崗位工作為流程的新型課程體系,工作任務處于中心地位。所有課程內容都是針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展開。這種“工學結合”“夠用為度”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學習興趣,還能大大提高進入社會的崗位適應速度,提高社會競爭力,體現了當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和方向。
參考文獻
[1]Dudley-Evans,T.& St John,M.J.Developments in ESP[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唐耀紅.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重構[J].職業技術教育,2008,(29).
[3]Yalden,J.Syllabus Design:An overview of theoretical Issue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M].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88.
關鍵詞: ESP 職校商務英語課程 需求分析 課程設置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不斷深化,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為適應日益發展的對外交流的需要,商務英語逐漸走進我們的視野,并開始在英語教育界有了一席之地。這種趨勢正在改變職校英語專業的專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影響到職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其特征之一就是各種形式的專門用途英語(ESP)在高校英語專業課程中出現,商務英語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校的教學背景不同、辦學經歷不同,對商務英語的認識也有差異。從目前各校開設的商務英語課程來看,課程設置隨意性大,缺乏規劃性和系統性,教學模式也差異甚大;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商務英語所涉及的范圍不斷拓寬,課程門類不斷增多。因此,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商務英語,就必須以需求分析為前提和依據來制訂教學計劃,這對于職校商務英語課程合理、正確地設置是很有意義和非常必要的。
一、概念界定
1.ESP。
ESP即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特殊用途英語或專門用途英語),它是英語語言教學(ELT)的一個分支,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如商務英語、旅游英語、法律英語、科技英語、醫學英語等。它是一種以學習者的需求為基礎的英語學習方法①,其根本問題就是:“學習者為什么要學習英語?”
英國應用語言學家Strevens指出ESP課程帶有四個根本性特征和兩個可變性特征。四個根本性特征為:(1)必須滿足學習者的特定需求;(2)在內容上與特定的專業、職業有關;(3)在句法、詞匯、語義及語篇分析上,重點必須放在那些與特定專業、職業,以及與之相關活動的語言運用上;(4)與普通英語形成對照。兩個可變性特征為:(1)在語言技能的習慣上可以有相對的限定性;(2)在教學方法上可以有較大的靈活性。
2.商務英語。
商務英語是屬于特殊用途英語(ESP)的一種英語類型。從整體上看,商務英語的知識包括英語語音、語法、詞匯、語篇和跨文化知識,以及與商務有關的國際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國際合作和以Internet為支持的網絡通訊和多媒體技術手段等。商務英語的技能包括了一般用途英語中所包含的聽、說、讀、寫等語言交際技能。對于中國學生來說,還應包括英、漢互譯等翻譯和口譯技能。Munby把特殊用途英語分為兩類,即以學術為目的的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以職業培訓為目的的英語(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屬于后者。
3.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包括教學活動開始前和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客觀信息(如外語學習者的個人情況、學習目的和目前的外語水平)和主觀信息(如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偏愛、需求與期望)等數據的收集(Brindley,2002)。但是,除了這兩方面以外,需求分析也應包含其他方面,如教學活動結束后評價與考查等。
在不同的情景下,學生需求的含義和側重點是不同的,而需求分析的關鍵就是要找出學習者現有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與他們所期望達到的程度之間的距離,以使教師能將精力投放在最需要重視的方面。我認為,完善的需求分析應該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找出兩者存在的差距。也就是說,本研究中的需求分析指的是分析英語學習者現有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與他們所期望達到的英語能力和專業水平之間的差距,并且了解學習者希望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做出何種安排,以幫助他們縮小這種差距,并最終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
二、需求分析與商務英語課程設置
外語需求分析首先應用于ESP課程,但它并非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它也是任何普通英語教學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步驟②。ESP教學的關鍵是明確學習者的特定需求和目的,依據學習者的迫切需求來設計課程。因此,做好全面細致的需求分析是確保ESP教學效果的先決條件,這也是ESP課程設置中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商務英語是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重要分支,所以其課程設置自然必須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之上。
需求分析對于商務英語課程設置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需求分析被認為是任何課程設計的前提,是專門用途英語的奠基石,只有進行需求分析,才能使商務英語課程成為一門重點課程。高職院校的商務英語教學不同于普通高校,對高職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不僅要鞏固學生的英語基礎,而且要突出實用性,讓他們在現有的英語基礎上,在較短的受教育期限內,盡可能多地掌握能直接服務于本職工作的語言能力。因此,學校在設計課程和選定教材時,不僅要考慮課程對教育對象的影響力,而且要考慮到課程對他們就業的前景及對未來所從事的工作的幫助。必須先進行全面深入的學生需求分析,只有做好深入細致的需求分析,才能設置更合理的課程大綱,選用更合適學生的教材。
其次,教師能把當前情況分析和目標情況分析兩種模式結合起來,對學生本人(學習情況、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偏愛、需求與期望和目前的外語水平),學校外語教學的層次和培養目標,以及語言使用環境開展需求分析。然后根據實際需求情況,制定出對自己和學生都有益的教育策略和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改進教學方法和計劃,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三、職校商務英語課程設置中要處理好的重點問題
1.充分明確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
全面細致的需求分析是確保所有ESP課程的教學效果的先決條件,當然也包括商務英語,因此,學校在安排商務英語班新生的課程之前,首先應該做好新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分析,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問卷形式、訪問形式、觀察方式、師生討論、學習者小組討論和個人談話等形式,調查學習者對于商務英語課程學習的需求。只有這樣,學校設置的英語課程才能更具實用性和有效性,才能既符合學生學習英語的需要,又符合學生的英語水平,也能使學校的商務英語課程更受學生歡迎。
2.處理好社會需求和課程體系完整性之間的關系。
職校英語課程都是以社會需求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的,商務英語課程作為ESP課程更是直接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服務的。過度強調英語學科的完整性會減少對學生具體專業技能的培養,同樣,過于突出商務英語專業知識或技能,也可能破壞學科的完整性。商務英語涉及的內容非常廣,學生不可能全面掌握。沒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很難培養出具體的實用技能。這就要求學校在設置課程時既要考慮到學科的完整性,又要照顧到市場所需求的具體知識和技能,通過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整體知識和能力構成的分析,處理好商務英語專業中各類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目標,以及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使課程設置既突出社會需求導向,又兼顧對學生各種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如思想道德素質、英語語言素質、商務能力和實踐能力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商務英語課程體系。
3.處理好英語基本知識與商務理論知識、實踐技能之間的關系。
商務英語課程既要培養學生普通英語技能,即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語言技能,又要傳授商務知識和技能,涉及貿易、管理、法律、金融、會計等方面。許多職校商務英語課程會局限于基礎英語的設置,認為職業學校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需要在基礎英語方面多補課,因而多設英語基礎課程,少設商務方面的課程,其結果是學生的英語水平與本科院校學生的差距并沒有明顯縮小,而所學的商務知識也由于課程設置而不夠系統和全面,畢業后可塑性和競爭能力都不強。因此,我建議商務英語專業從偏重英語語言學習轉向專注于商務英語專業學習,適當壓縮英語基礎課程,增加更多、更新的專業課程,并將低年級開設的英語基礎課程以“商務專業詞匯+語言知識技能培訓”代替,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盡量多地接觸商務知識,從而切實提高商務英語運用能力。
4.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英語教材。
國家并沒有出版專門用于職業學校的商務英語材,但商務英語的相關教材種類繁多,教材內容、難度等也都不相同,因此,選擇最適合本校學生的商務英語教材是一項艱巨而又重要的工作。我認為,各職校在解決教材問題時可以參考以下兩點。
(1)選用有較強真實性的商務英語教材。教材的真實性是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的重要條件,教學材料要有真實的交際內容,以滿足今后學生工作中的實際需要。而且,真實性不僅體現在材料本身,而且包括學習者對材料的反映。創設真實情境是增強專門用途英語學習者學習效果的基本保證,創設真實情境能夠保證教學內容真實化、教學過程仿真化、課堂活動社會化和教學手段交際化。
(2)制定校本教材和與之相應的教學大綱。學校可組織商務英語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編寫校本教材,保證教材的可行性,以適應各校自身商務英語專業教學的培養要求,并為統一的教學評估和課程測試做好鋪墊。教師在教材的選擇上應符合真實性、合適性、廣泛性和兼容性四個標準,在編排的建構上應考慮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習需求及社會需求,以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運用能力為主,知識介紹為輔。教材的內容專業性不一定要很強,但語言使用要有代表性。在豐富的商務英語教學經驗基礎上,學校也可組織專家對已有的教材進一步修訂、完善,逐步推廣使用。
注釋:
①Hutchinson,T.,Water,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1987.
②Dudley-Evans,T.,St John.M.J.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UP,1998:122.
參考文獻:
[1]陳葵陽.英語專業ESP課程設置的價值與功能[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2]賈夢霞,黃瑛瑛.高職高專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中ESP的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7):3.
[3]閆培香.學習需求分析與專門用途英語[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8,(3).
Du Qinjuan
(浙江師范大學,金華 321004;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紹興 312000)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Shaox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Shaoxing 312000,China)
摘要: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是當今職業教育最先進的課程開發方法之一,它強調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與企業、行業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設計已成為高職院校的廣泛共識。本文基于社會調研工作的分析,探析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商務英語》課程的教學設計。
Abstract: The term "Work Process Knoeledge" refers to a dimention of occupational competence, which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whose importance has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begins with explaining the concept of work process, gives examples of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work process for Business English with the results of social research.
關鍵詞: 工作過程導向 商務英語 課程設計
Key words: work process;Business English;curriculum design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4-0207-02
0引言
據中國高職高專網數據顯示,我國高等教育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數量從1998年的386所迅速增長到2009年的1207所,到2010年,具有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高職(專科)院校共1239所(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 2010)。在這1200多所高職院校中,近500所開辦商務英語專業。近20多年里,不僅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開設商務英語專業,而且中職學校也設立商務英語專業。其中以培養實際應用能力人才為教學目標的高職高專院校的商務英語專業,普遍把《商務英語》作為學生三年學業中的必修課和核心課。
然而,根據目前高職外語課堂教學與企業實際業務脫節,以及現有外語類課程缺乏崗位適應性的弊端,與企業、行業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設計已成為廣泛共識。有別于工作任務具體明晰、工作流程完整的高職工科類課程,對《商務英語》等這類比較抽象和寬泛的語言類課程,如何使課程設計真正切合實際工作過程,目前尚未形成較清晰的認識。
本文基于社會調研,通過課堂教學實例,探討基于工作過程的《商務英語》課程教學的課堂構建。
1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設計的背景與現狀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由德國著名的職業教育學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團隊――德國不來梅大學技術與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們,針對傳統職業教育與真實工作崗位相脫離的弊端,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是當今職業教育最先進的課程開發方法之一,它強調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課程方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及實施都是工作過程。所謂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Felix Rauner 2007)學生所具有的能力應用于未來的職業中,在未來的工作過程中發揮作用。因此,課程知識的總量并不變化,只是按工作過程對知識進行序化,確定典型工作任務,然后依據此建立課程內容。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中已經有了一些基于工作過程開發課程的成功案例,特別是個別高職院校的工科專業(王素芹2009;薛文、寧敏2009)。但對于商務英語專業來說,雖然一些院校開始探析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崔蓉蓉2010;崔愿玲等2009;廖素清2009;楊燕2009),但目前尚無成功案例可以借鑒,高職院校對基于工作過程的語言類課程的開發研究與實踐尚處于起始階段。
2專業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確定
我院商務英語專業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向03年以來的我校歷屆畢業生發放調研問卷近500份。在問卷中,我們設計了針對《商務英語》課程的上課模式、課程設置、歷屆畢業生自我英語能力的認識和評價及相關建議的研究,發現課程在教學組織和教學模式選擇上存在不少盲區和誤區。半數以上的學生反饋在工作中缺乏熟練運用英語的能力以及在商務環境下進行交流和開展商務活動的能力。學生普遍建議《商務英語》課堂結合日后工作崗位的實際場景開展實踐教學,以真正體現商務英語的特征和實際應用性。通過調研發現,近3/4的我專業畢業生目前從事商貿類職業,這些崗位中,外事接待、展會推介、帶客戶參觀工廠、商務談判/協商產品規格、修改/繕制合同條款等是典型的工作崗位需求。以參加展會為例,我們對從業人員的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如下:
歸納這些能力,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崗位不僅僅讓從業人員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技能,還需商務知識,產品知識,同時還有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等體現工作者整體素質的技能。通過社會調研,我們認為在《商務英語》的課程設計理念和教學模式上需改變認識,試行以企業/行業的實際經營業務為教學導向,從應用的技能上強化學生的學習和運用能力,達到《商務英語》課程“學以致用,教為成材”的目標,相信能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能盡快適應工作崗位的合格人才。
3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商務英語》課程實例
眾所周知,任何一門專業課程的開立都必須有它的應用人才市場,否則這個課程就是沒有生命力和發展前途的(Dubin F.and Olshtain E.2002)。《商務英語》本身就是一門面向市場需求的應用型課程,課程的設置就是為今后從事國際商務的學生服務,因此課程的設計就是為了培訓學生具有將來能在企業的核心崗位承擔相應職責,符合崗位工作需求。如在上文所分析的職業能力的培養中,我們可是試將學生分成參展商、采購商兩組,并給每組學生安排不同的角色,如銷售經理與銷售員,外商與翻譯員等職位,讓學生完成一次模擬的參展過程,體驗真實的商務活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是實施的主體,他們事先就自己希望了解什么信息,打算問哪些問題,如何表述,根據對方的反應等進行初步準備,他們相對獨立地完成任務,進行角色扮演,并與教師一起對自己的成果進行評價。
基于此,以在《商務英語》課堂“參加展會”的教學為例,參考楊燕的課程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商務英語教學實踐》,楊燕2002),我們設計出了以下課程安排并運用于教學:
教學活動:At Fair展會
工作階段:①Before the Show展前。②During the Show展中。③After the Show展畢。
典型工作任務:
任務1:依據參展安排,做好:尋找商展信息、查詢參展費用、安排展品的運送、安排旅程、展前準備等工作。
任務2:與客戶交談、收集國外市場資訊、進行展廳接待、介紹并演示公司產品和客戶進行價格商談、完成和新客戶的結識工作。
任務3:展會結束后,學會向相關人員致謝、辦理結束手續、進行展后聯絡并分析參展成效。
教學課時:共6課時
教學目標:①了解適合公司產品、有影響力的國內展會;②學會展會規劃:選擇合適的交通方式、參展預算、安排住宿、宣傳設計、展臺布置、樣品等必備用品攜帶等;③能夠以部門為單位協調工作,合理配備參展人員;④能流利運用中英文進行口頭交流,如產品展示、介紹本公司相關業務流程及產品特點。
教學任務:①撰寫基于實際工作的參展計劃并完成產品報價單;②協調人員,分配各階段工作任務;③模擬展會場景,展品展示、外商接待、展后分析。
學生基礎:《商務英語》課程為商務英語專業二年級專業核心課程,學生經過大一一年《綜合英語》、《商務英語口語》等課程的學習,已經基本具備用英語寫作的能力,具備國際商務工作基本溝通技能,如人際介紹、日常接待、接打電話、工作描述等,熟悉基本的PPT制作技巧。教師在教學中已逐步貫徹基于工作過程的典型任務分析。
教學過程:第一階段(2課時):教師給出具體任務(教學背景和教學任務介紹,工作主要內容分析等)。此階段教師首先使學生了解本次課程教學內容,介紹國內外相關展會,特別以地區特點為例,介紹“中國(柯橋)國際紡織品博覽會”的相關信息,并介紹展會注意事項及展會英語。之后以實際參展視頻播放等讓學生了解相關信息。第二階段(2課時):學生自行搭配分組―教師參與討論―學生查找資料并進一步討論―教師指導―學生按照職能需要分配個人任務并完成準備工作。此階段學生組隊后確定擬推介的產品,搜尋國內外相關展會信息(以國內展會為主),設計規劃參展事宜。第三階段(2課時):反復修改后定稿―學生以組為單位模擬工作場景―教師/其他學生評議。此階段學生介紹展會安排并實地演示參展過程,包括公司簡介和產品介紹的視頻演示(PPT或電子書等)、接待外商、提供實地口譯、接盤還盤及展會后的反饋交流(包括后續跟進設想)等。
4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商務英語》課程教學效果
本次教學實踐安排從職業工作中開發典型工作任務,以工作任務為核心,按照工作過程設計教學內容,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教學實踐打破了以往相對沉默的課堂。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作為整個活動的設計者,有效地調節課堂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愿意接受這樣的教學模式。以這次教學為例,學生主動吸收所需知識,在實際的任務中綜合運用所學,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很多專業以外的能力,例如,團隊協作能力、創造思維能力、協調解決問題能力、資料搜集整理能力等。很多學生在搜集資料中關注國內外相關行業展會的信息,留意展會的時間、地點,關注相關報導,根據實際情況分析本地區企業現狀,為適合參展的地方企業擬訂參展計劃,這是很好的開始。
5結語
《商務英語》是一門集語言與專業知識于一體的課程,非常重視實際的應用。通過典型的工作任務,學生可以概括性地了解他所學的職業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什么以及自己將來所從事的工作在整個任務中所起的作用。這種互動式的師生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創新力和主動性,有效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進一步結合工作過程,創設工作場景,如訂貨、討論會、辯論賽、模擬談判和市場分析報告等,讓學生根據典型工作任務分組,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參展商―采購商、翻譯―外商、出口商―貨代公司、項目經理―員工等,將語言訓練和商務交際能力的培養有效結合起來,通過實踐來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提高。相信以此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來實施《商務英語》教學,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激發學生自我探索的精神,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參考文獻:
[1]Felix Rauner.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Dubin F.and Olshtain E. Course Design.Cambrid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Jones,L,Aiexander R.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Student’Book[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經濟科學與出版社,2002.
[4]崔蓉蓉.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商務英語實踐教學體系建設[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
[5]崔愿玲,葉少敏,李燕.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英語教學探究與實踐[J].英語教學,2009(12)148-149
[6]姜大源.“學習領域”―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模式[J].職教論壇,2004.
[7]姜大源.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結構的理論基礎[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
[8]毛忠霞,高職商務英語課程設置需求分析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07).
[9]廖素清.基于工作過程的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研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9(8):87-88.
[10]王素芹.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方法淺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
[11]薛文,寧敏.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觀的高職英語有效教學策略探析[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2):139-140.
[關鍵詞]學習理論;實訓課程;教學設計;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2)12-0131-03
作者簡介:戴黎鸝(1976-),女,浙江臺州人,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外國語言與文化分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學法與雙語教學;曹曉明(1982-),女,浙江溫州人,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外國語言與文化分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學法與雙語教學。
基金項目: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2012年院級科研項目“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指導下的實訓課程——以商務英語實訓課程教學實踐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2QJJW03。
一、引言
相對于本科院校而言,由于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就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和技能為導向,學校會在硬件和軟件上有較大投入,建設綜合模擬實訓室來滿足各類實訓課程的需求。但是本科院校通常只是在學生即將進入社會的最后一個學期,對學生進行為期較短、與專業相關的實訓課程培訓。該課程對教師的專業基礎和實踐經驗,對學生的理解和掌握職業技能的能力有較高要求:教師要在短期內,比如說10周時間內,將與專業相關的某種職業的特征和工作流程系統地介紹給學生,并讓學生有親身體驗的機會;而學生則在短時間內既要理解和掌握某種職業的基本特征和工作流程,又要親身感受該職業的技能要領。這對于教學雙方顯然都是比較困難的。
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三大現代學習理論,結合實訓課程的教學實踐經驗,探討如何在理論的指導下開展本科院校的實訓課程。教師在教的過程中,不但以科學學習理論進行指導,還要完成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教授;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動腦、動手、動嘴來積極參與教學實踐中各個環節,較快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二、三大學習理論的基本要旨
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已經有許多不同理論來解釋學習是如何達成的。三大現代學習理論,即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于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具有核心的理論指導意義。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前因與后果在改變行為上的重要性(Wayne & Cecil,2005),將學習等同于可觀察業績的形式或頻率所發生的變化。例如,教師將某種知識和技能灌輸給學生,學生記住并能夠在下一次提問時給出一個恰當的反應,學習就算是發生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是被動的,只是對環境中的條件做出反應,不起主動作用。根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強調學習的目的、設定每單元的學習主題、內容和評估方式、教授每單元的專業知識要點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影響非常大。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都是遵循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進行教學設計的。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提出,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學習者帶著什么東西進入到學習情境中來(Wayne & Cecil,2005)。認知主義理論強調知識獲得和內部心理結構;認為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參與的結果,是一種心理活動。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指導作用在于:提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運用比較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策略,變被動的學習過程為更加主動的學習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的是“學習者在個體和社會活動中的意義與學習的重要性”(Brunning,Schraw,and Ronning,1999),認為學習應該是積極主動的,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通過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主動構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現代教育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學習理論是各種教學策略、手段和技術的源頭;學習理論為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基礎。學習理論對于教學設計人員(教師)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根據Johnson(1992)報告說,將“學習理論”作為核心概念的大學課程在教育技術一般領域中不到2%,也就是說,至今理論知識的實際好處人們還沒有看到(Peggy & Timothy,1993)。
三、三大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
三大學習理論為教學設計人員提供了各種教學策略、促進學習的技巧以及教學策略選擇的基礎。三大學習理論對于實訓課程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亦具有指導作用。
行為主義教學方式在促進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方面是最有效的(Peggy & Timothy,1993),因此在實訓課程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為學生設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每單元的教學目標(見表1),使學生可以清楚明晰地了解自己通過每一單元的學習可以學到哪些知識和技能,以及如何來評估自己是否掌握這些教學要點。對于專業知識要點,教師也可以通過直接教學法(見表2)來教授學生。認知主義教學方式在教學生如何將確定的事實與規則運用于一個不熟悉的情境中,也就是教學生如何解決問題方面是最得心應手的(Peggy & Timothy,1993)。在實訓課程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學得更加合理、有效。建構主義教學方式則是使學生通過行動中的反思來學習并解決問題(Peggy & Timothy,1993)。在實訓課程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為學生設計一些與職業相關的真實、復雜的任務,為學生設計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積極主動地探索。對于通過直接教學中獲得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生可以運用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利用學習材料和學習資源,主動探索當前事物的意義,達到自主學習的目標。
四、三大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商務英語實訓教學
以商務英語實訓課程為例,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評估方式;或者對要求較低認知加工程度的學習任務,如商務知識、商務流程、商務詞匯的認知等可以采用行為主義的教學方式,像學習目標、掌握學習和直接教學。對要求中等水平認知加工的學習任務,如觀看模擬商務實戰錄像、做課堂記錄、復述錄像內容以及復述相關商務知識等可以采用認知主義的教學方式,像記筆記、視覺工具和記憶術(見表1)。對要求高水平認知加工的學習任務,如成立商務公司并按照商務流程進行模擬實訓、角色扮演、舉辦小型交易會等可以采用建構主義的教學方式,像情境學習、認知學徒制和合作學習。
在設置商務英語實訓課程時,通常安排10周的授課時間,每周為4學時,分兩次上課。在第一節課就讓學生明確實訓課程的學習目標。同時介紹10周的主題、主要學習內容和考核方式。10周實訓的主題分別為:1.機場接機、初次會談、參觀工廠、宴請客戶、商務洽談。2.打樣與產品推薦、商務洽談。3.報價與產品質量、商務洽談。4.運輸與付款方式、商務洽談。5.投訴與索賠、招待客戶、送別客戶與后續合作。在10周實訓結束時,要求學生組織一次小型的交易會,在交易會上進行業務洽談和合同簽訂。在課程一開始學生就分組成立模擬的外貿公司,選擇自己公司的主營業務,制作產品目錄、報價單、準備樣品等,在實訓期間與業務對等公司進行模擬商務洽談。學生準備的公司資料、往來商務函電、會議紀要、角色扮演的照片或錄像、合同等資料都整理并匯總歸檔,最終作為教師評定和考核的重要依據。教師在每單元第一次課中介紹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商務知識、商務流程、商務詞匯;播放商務情境模擬錄像;與學生探討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在第二次上課時進行情境角色扮演和模擬商業接洽,教師根據專業知識、技能和工作經驗進行點評,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通過10周實訓,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并掌握商務流程的各個環節。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三大學習理論從理論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指導實訓課程,并從始至終地貫徹于整個實訓課程中。
五、結語
通過對三大學習理論的探討與分析,我們得知不同類型的知識和技能應該通過不同的方式傳授給學生,以便他們及時、有效地獲取和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實訓課程是要求學生能夠學會知識和技能,并懂得如何加以運用的課程。因此,三大學習理論對于實訓課程的指導作用尤為突出。在實際操作中,三大學習理論指導下設定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踐也切實可行,受到了師生的廣泛好評。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強調要“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普通本科院校要調整課程結構,增加應用性、實踐性的課程,加強學生基本功訓練。”實訓課程對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即可以幫助他們體驗如何應用和實踐所學知識和技能,又能為他們更好地走上工作崗位打好基礎。因此,本科院校加強對實訓課程的關注和重視刻不容緩,也應積極有效地開展對實訓課程教學法的探討與研究。
[參考文獻]
[1]Brunning,R.H.,Schraw,G.J.,and Ronning,R.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3rd ed.)[M]Englewood Cliffs,NJ: Merrill,1999.
[2]Johnson,J.K.Advancing by degrees: Trends in master’s and doctoral programs i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J]Tech Trends,1992,37(2):13-16.
[3]Peggy A.Ertmer & Timothy J.Newby.Behaviorism,Cognitivism,Constructivism: Comparing Critical Features from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Perspective[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1993,6(4):50-72.
[4]Wayne K.Hoy & Cecil G.Miskel.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5.
[5]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by.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上)[J]盛群力譯.電化教育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