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命中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8時30分。
一個期待已久的時刻。
這個時刻,意味著一場計劃即將開始。屏息,心跳不止,然后似賊一樣地左顧右盼。
叢林,荊棘,霧,潮濕,饑餓,麻木的身體,攥在手里發(fā)熱的沖鋒槍,瞪著的發(fā)困發(fā)酸的眼睛,還有幾乎停止了的時間。
這是1993年8月的一個凌晨。
一場實兵實彈的演習即將開始。5點,我們就早早進入了預定區(qū)域,然后匍匐在地,想象著這場“戰(zhàn)爭”對自己的意義。那一年,我是某部偵察連的一名戰(zhàn)士。我和我的戰(zhàn)友正在迎接盼望著自己生命的一次洗禮。輝煌時刻的到來,往往比較漫長,也艱難。但我們面前并沒有出現(xiàn)、,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那樣的場面。時間正在摧殘著我們年輕的肉體和思想。
聲音在頭頂上的樹林響起。是幾顆信號彈。“戰(zhàn)爭”已經(jīng)悄悄開始。指導員用濃重的陜西普通話命令:準備!
有點兒緊張。后來就漸漸適應這樣的速度與肅穆的氣氛。我,小王,老朱,還有劉班長,副班長左小斌,兩名新戰(zhàn)士,緊跟在指導員身后,像貓,或者說像發(fā)現(xiàn)狩獵目標的豹,慢慢向前,再向前,然后進入預定的區(qū)域。指導員臉上的胡子像草一樣地瘋長。三天不刮,就把他的臉覆蓋成草灘。
任務是炮火顯示。就是說,我們將為這次“戰(zhàn)爭”增加一層真實或者虛幻的煙幕。或者說這次“戰(zhàn)爭”就操縱在我們手里。我們就是制造這場“戰(zhàn)爭”的一部分。我們潛伏下來,然后屏氣把手榴彈的后蓋打開。
期待已久的時刻,終于來臨。指導員手臂一揮,我們用盡氣力向著“敵人”投出仇恨的手榴彈。爆炸聲,擊飛起來的彈片,石塊。塵土,滾滾的濃煙。這都是“戰(zhàn)爭”給予我們最好的禮物。遠處、密林深處,“戰(zhàn)爭”在狂叫,青春的熱血在沸騰。我們還聽見更大的炮聲,它來自“敵人”的陣地,或者我們的陣地。炸裂的土地,飛揚的旗幟,流血的身體,奔跑的步伐,交織的彈雨,隱藏的內(nèi)心或誓言,親人的懷念,都在爆炸聲里變得脆弱無比。
我們兩人一組往外投手里的手榴彈。接著,第二組,第三組……面前的那片土地已被彈片蹂躪得面目全非。死亡的氣息在塵土間彌漫。我們都有點兒疲乏。指導員聲音異常冰冷,他說,準備。只見兩個新戰(zhàn)士揭開手榴彈后蓋,然后,引體,投擲……這時候,死神已經(jīng)不期而至。一名新戰(zhàn)士投擲手榴彈,彈體竟意外的碰在了掩體邊緣,手榴彈掉在了坑內(nèi)……手榴彈在燃燒,死亡在燃燒,若有若無的青煙告訴周圍的人,死亡有時候并不猙獰可怕,它有點兒像――像孩子們玩的一場游戲。 臥倒。
指導員喊了一聲,撲向了那兩個呆站著的新戰(zhàn)士,然后撿起了燃燒著的手榴彈,奮力向外投擲,可是―― 手榴彈爆炸了。
3~3.7秒,這是一個專業(yè)的軍事術語。穿過軍裝的人們都知道它意味著什么,它不僅意味著可以短時間消滅敵人,也意味著可以瞬間致人于死地。投擲瞬間,死神降臨。
這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爆炸。面前突然開放的千萬血色花朵,使我們覺得像是做了一場夢。指導員倒在血泊中的樣子,定格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
片刻寧靜成永恒。指導員流血的臉上,平靜,安詳。我們哭喊著,一個29歲的生命就這樣遠離我們。
所有的事情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將煙消云散,只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在我所知道的各種方法中,提醒自己即將死去也是避免掉入“畏懼失去”這個陷阱的最好辦法。而且這個方法能讓你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人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走,沒有理由不聽你內(nèi)心的呼喚。
大約一年前,我被診斷出癌癥。在早晨我做了一個檢查,掃描結果清楚地顯示我的胰臟出現(xiàn)了一個腫瘤,我當時甚至不知道胰臟究竟是什么。醫(yī)生告訴我,幾乎可以確定這是一種不治之癥,頂多還能活3至6個月。大夫建議我回家,把諸事安排妥當,這是醫(yī)生對臨終病人的標準用語。這意味著我得把今后10年要對子女說的話用幾個月的時間說完;這還意味著向眾人告別的時間到了。
我整天和那個診斷書一起生活。直到有一天早上醫(yī)生給我做了一個切片檢查,我使用了鎮(zhèn)靜劑,太太在旁邊陪著我。結果,大夫們從顯微鏡下觀察了細胞組織之后,驚訝得集體尖叫了起來,因為那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可以通過手術治療的胰臟癌。
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一次,在經(jīng)歷了這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jīng)驗之后,死亡對于我來說只是一項有效的判斷工具,并且只是一個純粹的理性概念。雖然我能夠更肯定地告訴你們:“沒人想死;即使想去天堂的人,也是希望能夠活著進去。”
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一直是母親把我拉扯大,并把我撫育成人。現(xiàn)在,母親已經(jīng)去世了十多年,我也成人父,但母親在我心中,永遠都是偉大的。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母親如我生命中的一盞永不熄的明燈,時刻照亮我眼前的路。
記得那是一個特別干旱的夏天,氣溫一直很高,毒辣辣的太陽像一個大烤爐一樣烘烤著大地,一眼望去,火焰一樣的熱浪在不斷升騰,滿面撲來的風都是熱的,大地被烤得燙腳燙手地叫人難受。離中考還有一個半月,老師對學生們的學習抓得很緊,每個老師都在盯著每一節(jié)自習課、每一個有電的晚自習和每一個星期日。學生們更是緊張地學習,沒電就各自做一盞煤油燈,晚上苦讀到十二點多鐘,早上四五點鐘就起床,整個校園都在忙碌的中考備戰(zhàn)中。
三個星期沒有回家了,母親的身體怎么樣,家里田間的秧苗怎么樣了?像我這樣家庭困難的學生,吃不起食堂,只能靠每星期回家挑些油鹽米菜,找棵擋風避雨的樹下,在地上挖一個鍋洞自己煮飯吃。連續(xù)三個星期的補課,我已幾近彈盡糧絕,沒有了油和菜,只靠一點點米維持。更讓人心煩的是,那討厭的班長,又在跟我追要報考費,上次回家時,我已跟母親提過學校要收八元錢的報考費,現(xiàn)在母親肯定給我籌到了,正等著我回家拿呢。我坐在教室里,看著正午的太陽殘暴地烘烤著校園里的花草樹木,想著怎樣想辦法,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回家一趟。突然,窗外有人叫我,說是我母親找我。我實在無法相信,我的母親多年前就因身患風濕病臥床在家,后經(jīng)多方醫(yī)治,雖可下床,但右手和右腳卻落下了殘疾,在我的記憶中從那以后我的母親就沒能下過田做農(nóng)活。父親去世后,為了我能上學讀書,母親強忍病痛,勉強支撐起這個家,供我上學讀書。然而,離家這么遠的鎮(zhèn)里,我讀了三年中學,母親就沒能來看過我一次。是不是同學的惡作劇?我的腳還是不由自主地往宿舍跑去。
當我喘著粗氣跑到宿舍時,我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母親半站不蹲地站在學生宿舍門外,那瘦矮的身體,在烈日下有些顫抖,身邊放著一擔約有六七十斤重的柴米,一身衣褲已經(jīng)被汗水浸濕,皺紋多得不能再多的臉上掛滿了汗珠,汗珠還在一顆顆往下掉,看去又顯得蒼老了許多。這就是生我養(yǎng)我十多年的母親?只有三個星期,再長就是21天,就讓我如此不敢相認。我的母親,一下子就像老了十幾歲,我不自覺地心里在痛。
“三兒,看你又瘦多了么。”母親的話收回了我的心神,我不敢面對母親的眼睛,只是快速把柴米挑進宿舍,讓母親坐在床上,用毛巾幫她擦汗,給她舀了碗涼水。我像一只溫順的小綿羊,乖乖地站在母親身邊,像一個認錯的孩子在等待母親的責罰,嘴巴像被膠封住了一樣,說不出一句話來。母親喝完水就說要走了,臨走前,她從懷里掏出一塊布,小心翼翼地打開,里面是八元五角錢,她拉過我的手把錢放到我的手心里,說:“兒啊,媽已經(jīng)把你的考費帶來了,多的五角你就做零用吧。媽就回家了,家里還有很多的事要做呢。”
我把母親給的錢緊緊捏在手心里,強忍著不讓眼淚流出來,跟著母親走到了學校門口,她就不讓我送了,說是不能耽誤了我的學習。我心亂如麻,心如刀絞,這么熱的天,路上哪里有行人,為了補課卻讓母親吃這樣的苦,遭這樣的罪,我真想撲進母親的懷里大哭一場,把心中所有的委屈都釋放出來。這時母親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她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兒啊,人窮只是一時,不會是一世,只要努力讀好書,將來找份好工作,努力地干下去,日子會好起來的。這人窮并不可怕,怕的就是人窮志短,好吃懶做吃不了苦,沒有一顆恒心,沒有理想,做什么都沒信心,不勤奮努力,那就會一輩子窮下去,這才是最可怕的。媽知道你不是那樣的人,你一定會給媽爭這口氣的。”
我站在學校大門口,呆呆看著母親一瘸一拐地在烈日中走遠,直到她的身影一點點地消失在我的視線里。回到教室,我一個人在發(fā)呆,想著烈日中母親那帶病的身影,想著母親的每一句話,我的心一下豁然開朗,我的學習力量和信心倍增,我終不負母親的厚望,考上了中專學校。
上中專了,需要的錢更多,家里的經(jīng)濟也更加困難。我穿著一套洗得發(fā)白的舊軍裝和一雙打了好幾個補丁的塑料底布鞋,看著同學們一個個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和擦得锃亮的皮鞋,我在他們中間雞立鶴群,我好羨慕他們,更覺自卑。我開始孤立自己,除了上課都不愿和同學相處,尤其是遠離女同學。漸漸地,我開始厭學,甚至想逃學。就在一個國慶假日里,我回家后就不想再上學了,母親為我說出了種種我不想去上學的理由,我實在不忍心讓母親傷心,就編了一個理由說:“我是不想再讓你苦下去,我要回家種田,減輕你的負擔,我要回家照顧你,讓你過得好一點。”不想話才出口,母親就狠狠地打了我一耳光,說我真糊涂。
從未見過這樣挺拔、傲人的動物。高貴的它與周圍銹跡的欄桿顯得格格不入,它擁有白得一塵不染的羽毛,細長的腿讓它在這里變得格外出眾,最耀眼的還屬它頭上的一點紅,我也正是看到了這點紅,才被它所吸引。那一點紅,紅得鮮艷,紅得自然,紅得那么的有生命力,對,它,是丹頂鶴。
告別了獅籠旁的蜂圍蝶陣,我找了個清靜的地方,才發(fā)現(xiàn)了它,那是一個仿佛被人遺忘了很久的地方,偶爾有游人過來看了標語,大喊幾聲:“是丹頂鶴哎!”拍了幾張照就煙盡人散了,它似乎很孤獨,很寂寞。時常躲在角落里,陰影中,你很難發(fā)現(xiàn)它,也許,這就是這里這么清靜的原因吧。圍欄里,良好的設施環(huán)境讓我怎么也想不到它如此落寞的原由。
恍惚間,隨著它的一聲啼鳴,我感覺整個地球都停止了轉(zhuǎn)動,我有了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但,這啼鳴是那么的凄涼、悲慘,我望著它,它的眼眸里似乎流出了什么,在它的瞳孔中,我仿佛看到了一群丹頂鶴與一片美麗、廣袤的蘆葦塘。
【關鍵詞】當代伊朗電影 敘事文本 結構 詩意
“一個講故事的人即是一個生活詩人,一個藝術家,將日常生活、內(nèi)心生活和外在生活、夢想和現(xiàn)實轉(zhuǎn)化為一首詩,一首以事件而不是以語言為韻律的詩――一個長達兩小時的比喻,告訴觀眾:生活就像這樣!”當代伊朗的電影導演們無疑是一群富含詩人氣質(zhì)的故事敘述者,他們在對生活本質(zhì)的精細提煉中,將涓涓流淌的詩意傾注于質(zhì)樸、平凡的小事,讓我們在無盡的感懷中體昧著生活真正的意義……
伊朗電影的生命之樹在幾代人盡心的培護下,生根開花,茁壯成長。并在1988年后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屢獲國際電影大獎的當代伊朗導演們很早就意識到真正具有生命力的電影,并不需要借助高額的資金投入、繁復的拍攝技巧和精密的后期制作,也不需要極盡煽情、跌宕的情節(jié)線索,而要如巴拉茲所說:“電影所需要的不是曲折離奇的而是簡單樸素的故事。影片制作者的獨特的想象力和獨創(chuàng)性要表現(xiàn)在細節(jié)的畫面結構里,而不在于多弄些熱鬧的場面。”正是基于這樣的一種創(chuàng)作理念,導演們大多選擇了具有開放式的結局。幾乎不運用倒敘、預敘、插敘等敘述方式,而多是在線性時間內(nèi)順敘故事。此種結構更利于作品詩意的流露和細節(jié)的烘托。因為,觀眾往往是帶著對敘事形式本身所具特點的期待而觀賞影片的。而當影片的敘事形式在觀眾看來太過單一、簡約,出乎自己原本的期待時,他們也會在一定的失落中,去進一步思考創(chuàng)作者更深層的用意,更細致地品味簡單故事背后所流露出的某種韻味,更留心關注影片中細節(jié)的顯現(xiàn)。
那么,伊朗導演們是如何賦予影片詩意的呢?一方面,歸結于他們自身民族悠久文化的熏陶,一如歌德在《東西詩集》中的詩句:
誰要真正理解詩歌,
應當去詩國里徜徉。
誰要真正理解詩人,
應當前去詩人之邦。
這里的“詩人之邦”,指的正是伊朗的舊稱――波斯。當代的伊朗電影導演在對波斯古文化傳承之中,也延續(xù)了那種由來已久的詩人氣質(zhì),故而,作品中可以自然地蕩滌著詩的氣息。另一方面,伊朗導演在對不同領域、不同人群的關注與關懷中,不約而同地確立了共同的創(chuàng)作母題――“尋找”。這一略帶淡淡感傷又融入無限思考的母題,真正賦予了作品恬淡悠遠的詩意。
下面,我們將就“尋找”的母題,對于以下代表性作品文本進行比較:
以上表格雖未能將當代伊朗電影悉數(shù)納入,但已不難看出,“尋找”的母題貫穿于導演們構思之中,也反映在他們對社會、人生的體察與關懷之間。在漫長而充滿艱辛的“尋找”歷程中,觀眾和劇中人一樣,可能最終無法獲得一個完滿或明確的答案:來回奔波最終還是未能找到朋友的家:地震之中那兩個小演員是否幸免遇難:橄欖樹下的女子能否給青年一個明確的愛的答復:尋回了紙幣的小女孩是否還能買到那尾小金魚:拉提夫與巴倫能否擁有苦難中的愛情:阿勇拼死穿越了國境線是否真能延續(xù)哥哥短暫的生命:七點以前小男孩能否找到配玻璃的老人……一連串的不確定,一系列的疑問,并沒能阻擋人們繼續(xù)尋找、繼續(xù)思索的腳步,也不能改變?nèi)藗儓?zhí)著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終于,我們在導演看似簡約、質(zhì)樸的敘事當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詩的蘊意。
在《櫻桃的滋味》一片中,當代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不著痕跡地調(diào)度出了一種詩意。“巴蒂先生的汽車游蕩在一個開闊然而又是被限定的區(qū)域,路邊的一棵小樹是他將來墳墓的位置標志,汽車從那里出發(fā)最后又回到那兒。攝影機從車內(nèi)拍攝向前延伸的道路威者是跟拍穿過曠野的汽車。曠野既荒涼又美麗。”當汽車圍繞著一個循環(huán)且被限制的空間不停往復時,隱藏于歷史與生活真實感中的詩意便顯露無遺。巴蒂先生執(zhí)著求索式的質(zhì)問以及他者不同的思考、解答,從根本上超越了生死選擇這一相對簡單的問題。
又如《巴倫》這部作品,我們很難想象導演馬基德?麥吉迪竟然不給女主角設計一句臺詞。然而,就在這無聲的背影之后,是拉提夫默默關愛的目光和一直埋藏于心底的愛的表白,兩者自然地契合在一起,顯現(xiàn)了導演極富詩意的藝術處理。
我們可能還記得《黑板》中那個目不識丁的婦女海勒娜,她曾對倉促間成為自己丈夫的老師薩伊德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心就是車站,每個人都可以上下車,但只有一個不下車的,就是我的兒子。”面對薩伊德寫在黑板上一遍遍教授的“我愛你”三個字,海勒娜始終無動于衷,但她后來卻能夠說出那么富含詩意的話語,是相當令人驚詫的。然而,這恰恰是在惡劣生存環(huán)境下彰顯的最真實的感情,是一種在生命原生狀態(tài)中流露出的詩意……
巴拉茲曾說過:“電影藝術的全新表現(xiàn)方法所描繪的不再是海上的颶風或火山的爆發(fā),而可能是從人的眼角里慢慢流出的一滴寂寞的眼淚。”或許,正是這一充滿詩意的流淚的細節(jié),撐起了整部電影。
縱觀當下包括伊朗電影在內(nèi)的亞洲影片,它們在世界各地暢行不衰成為世界影壇矚目的焦點,“其原因只有一個:亞洲電影人能夠講述精彩的故事。非好萊塢電影人不應諉過于發(fā)行商,而應開闊眼界,向東方學習,因為那兒的藝術家們既有講述故事的激情,又有將其美妙地講出的手藝。”而作為善于講故事的伊朗導演們,他們所具備的美妙手藝恰恰是把握住了能夠流淌出詩意的生命中的真實細節(jié),因為導演們懂得“細節(jié)的真實是達到整體真實的最可靠的途徑。”
“如果有人夢中曾去過天堂,并且得到一枝花作為曾到過天堂的見證。而當他醒來時,發(fā)現(xiàn)這枝花就在他的手中……那么,將會是什么情景?”每每重溫一次《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總會想起那朵不起眼卻又牽動人心的小花。其實,小花于影片中總共出現(xiàn)過兩次,都在極易被忽略的倉促之間,而阿巴斯對此細節(jié)的把握,足令觀眾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阿默德苦苦地尋找著朋友的家,終于遇到了一位熱心但卻于事無補的木匠老人。在光線暗淡的全景鏡頭中,老人從泉邊摘了一朵小花交與阿默德。片之結尾,在老師的贊揚聲中。夾在作業(yè)本中的小花于鏡頭前一閃而逝。兩處關于小花的細節(jié)在不經(jīng)意中相互應合,個中凝結了善良、仁義、堅韌不懈和對生活的珍愛,它給每一位觀眾都帶了溫暖而又震撼心靈的美感。
與阿巴斯兩次閃現(xiàn)小花的細節(jié)較為相似,馬基德?麥吉迪在《后父》一片中,對少年那張全家合影也給予了兩次細節(jié)描寫。在漫漫的返家途中,莫羅拉不小心于溪邊丟失了曾經(jīng)的全家合影。如今。母親嫁給了一位警察,少年對此充滿了憤恨。后父努力地與莫羅拉進行溝通,試圖接納他。影片的結尾講述了父子二人終于化解了干戈,但因為在沙漠中 長途的跋涉,雙雙倒下。醒來的少年好不容易將暈厥過去的后父拖到了潭邊。導演的巧妙之處在于,他讓一張全新的(莫羅拉、母親和后父)照片,不經(jīng)意地從似乎恢復了知覺的后父身上漂出,靜靜地漂到莫羅拉的身邊,全片戛然而止。故事在合影的細節(jié)之中。講述了親情的可貴,也闡釋了相互理解、真心付出才能換來真正幸福的道理。馬基德?麥吉迪對于細節(jié)的刻畫總給人一種細膩溫馨的感覺,一如他在《孩子的天堂》中描寫的那群默默添拭著阿里受傷的雙腳的小魚們。
馬基德?麥吉迪對于親情之中蘊含的細節(jié)是一種暖意盈盈的表現(xiàn),而對于愛情之中的細節(jié)刻畫更顯細膩感人。以《巴倫》為例,拉提夫在巴倫通常喂鴿子的天臺上,偶爾撿到了她的一枚發(fā)卡,上有青絲一根,這里導演埋下了一個小小的伏筆。臨近影片結尾,巴倫一家將要返回阿富汗,拉提夫戀戀不舍地徘徊獨坐。此時,鏡頭不厭其煩地對準了他頭戴的一頂普通帽子,不惜運用近景、特寫、大特寫來接近這頂帽子。當觀眾幾近視覺疲勞之時,卻赫然發(fā)現(xiàn)帽沿邊上的黑線,再仔細留意,原來正是那枚巴倫遺落的發(fā)卡。一時間,導演苦心渲染下的拉提夫那深邃綿長的愛意,著實令觀眾動容、折服。影片在拉提夫深情的注視中結尾,他所注視的是巴倫遺留在泥水中的腳印,那般清晰,任憑雨水不斷沖刷,一點點蓄滿。望著拉提夫注視時露出的淡淡微笑,我們仿佛亦被一首濃濃的愛之小詩縈繞心際,久時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