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范文第1篇

      關鍵詞:法制社會;公民法律意識;培養與塑造

      隨著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社會結構建設逐步完善,社會法律法律系統也逐漸實現公民法治意識的全面性提高,從我國社會法制教育的實際開展情況來看,我國實施公民法律意識培養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受到歷史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依舊存在一些不足,結合生活實際,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與塑造進行探究。

      1 當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發展現狀

      法制社會的建設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結合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與塑造情況進行實際分析,主要總結為三方面:第一,法律意識理念低,我國人口總量居世界第一,人口的形式多樣,文化水平也多樣化,公民對法律的認識存在較大的認知偏差,導致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處于相對不完善的的發展階段,公民的意識中,法律的實際作用性較低,對法律的關注程度較低,導致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認識循環結構不完善[1];第二,公民的法律意識受到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法律對大部分公民而言,僅僅是一種約束,而沒有保護作用,公民認為不觸犯法律就是認識法律,錯誤的法律意識引導,無法發揮法律在社會保護中的作用,對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第三,現代法律的實施與道德之間的可調和性較低,е鹿民的法律意識出現質疑的問題,例如:我國法律進行道德案件處理中,往往存在情大于法的情況,法律在公民中樹立的莊嚴的形象受到影響,法律的實際作用和法律的實際應用效果,都受到嚴重的沖擊。

      2 實現我國公民意識的培養與塑造的途徑

      2.1 加強思想引導

      針對當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實際處理情況,對當前公民法律意識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我國社會公民的人口基數大,人口素質水平呈現參差不齊的情況,對法律的認識水平更處于有待進一步完善階段,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加強對公民的思想引導[2]。一方面,要善于打破傳統法律思想框架,形成社會法律系統在社會公民意識中的快速更新;例如:積極開展公民法律宣傳教育,將公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法律途徑的引導,充分發揮法律在公民生活中權益的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加強公民法律意識的引導,必須積極進行相應的系統優化,將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方式進行科學分析,針對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塑造形式,例如:針對青年人,可以采取現代現代信息通訊技術與法律意識宣傳相結合的技術進行分析,應用手機客戶端,微博,微信等形式,逐步建立完善的公民法律意識體系。

      2.2 完善我國法律系統

      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善于把握我國法律系統的建設與分析過程,我國社處于初級階段,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依舊處于不完善的狀態中,積極完善我國法律系統,對系統中存在的公民法律權利和義務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調整,并彌補舊法律中存在的不足,優化我國現代法律結構系統[3],例如:完善我國立法的法律條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以及監護人的義務進行更加精確化規定,優化現代立法結構體系,這種資源結構的優化完善,為現代公民法律意識的塑造與培養提供理論基礎;另一部分,加強法律系統的完善與建設,需要提高我國法律系統中工作人員的素質,例如:積極開展國家經濟法律結構與法律道德的專業培養,對新會計規則進行的法律法規進行進一步指導,保障我國公民意識培養與塑造的人員的引導。

      2.3 做好法律與道德之間的規劃

      法律問題與道德問題之間的問題,是社會法律系統完善中主要的問題之一,公民在實際生活中,對法律的認識往往存在情大于法的法律結構,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必須解決好情與法之間的關系,發揮法律在公民權利維護與義務之間的協調,同時做好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協調,能夠對我國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能夠在理念上引導公民應用理性的是為方式處理問題,可大大降低社會的犯罪機率[4],例如:積極做好對個人財務的保護以及親情之間的聯系,及時對我國傳統法律觀念與思想道德之間相互矛盾的部分進行分析,從而達到對社會公民法律意識正確引導的作用。

      2.4 完善我國的經濟發展結構

      經濟基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也是公民法律意識培養與塑造的主要物質保障,我國政府從思想領域對公民的法制意識進行引導,將法律知識轉變為簡單易懂的通俗形式,例如:視頻模式,語音講解模式等[5],實現現代社會公民法律意識在潛移默化的文化機構體系中得到優化應用,另一方面,政府加強對公民日常生活的保障,引導公民在物質基礎穩定的基礎上,逐步提升自身對法律法規的認識,促進我國現代社會法制社會體系的逐步完善與發展,為現代公民的法律意識的塑造與提升提供相對穩定的物質基礎保障體系。

      3 結論

      公民意識的培養與塑造是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為我國社會法律結構系統的完善提供了物質基礎,法律結構的完善,是現代社會科學性建設的保障,提高社會公民的法律意識,是社會主義社會自我完善與發展的新形式。

      參考文獻

      [1]李玉德.試論法制社會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與塑造[J].法制博覽,2015,08:164.

      [2]蔡衛忠.公民意識養成視閾下的大學生法律教育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4.

      [3]韓振文.中國公民現代法律意識培養之生成基礎與路徑選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為視角[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2,04:72-77.

      [4]田宏偉.論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與法制現代化建設[J].前沿,2009,12:58-60.

      [5]高夢.論法制類影視作品對公民法制意識的影響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2.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范文第2篇

      【摘要】 在法治社會,公民的憲法意識應是所有社會意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文試探討中國公民憲法意識的現狀及形成原因。

      【關鍵詞】 憲法意識 憲法 傳統文化 違憲審查

      我們知道法治的靈魂是依憲治國,而實現真正的法治則必須依賴其主體的意志與理性,而在所有的理性中,公民的憲法意識是法治的最基本的理性根據,對法治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極大地影響,那我國公民的憲法意識如何呢?本文就著重關注我國公民憲法意識的現狀,并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一、 憲法意識

      所謂憲法意識是指人們關于憲法的思想、觀點、知識的心理定勢。它反映了公民對國家憲法的制定、執行、修改和存廢等基本態度和認識。 它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法律至上意識、權利意識等以及人們對憲法的基本態度、看法和要求,對于憲法本質作用的觀點,對于國家工作人員和公民行為合憲性的評價,以及人們關于憲法知識和憲法修養等等。

      二、我國公民憲法意識的現狀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在國家的法律體系中處于根本法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與最高權威性,規定著國家最基本的制度及公民最基本的權利義務。所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首先就應增強公民的憲法意識,即憲法意識在國家的法律意識中應處于主導地位。但在我國,現實中憲法的地位及其尷尬,公民憲法意識的現狀更是不容樂觀。我國公民缺失憲法意識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公民對憲法的認知程度較低。到目前為止,我國公民對憲法的知識知之甚少,更不用提及形成憲法意識了,而我國傳統的啟迪民眾的大規模的宣傳灌輸恰恰正是中國公民缺乏憲法意識的反映。

      (二)憲法至上意識缺乏。公民的憲法意識弱于部門法意識,出現“憲法不是法”的思想。在公民不斷提高自己法律知識以維護自己權益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在忙于學習部門法知識,對憲法不夠重視,出現法律意識錯位現象

      (三)公民的權利應受保障的意識缺乏。 對于處于真正的法治社會的公民而言,權利意識是其首要的憲法意識,而我國公民缺乏權利意識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國公民對自己在憲法上擁有怎樣的權利,應該擁有怎樣的權利知之甚少。

      (四)國家的公權力應該是受限制的意識缺乏。所謂違憲事實即國家公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犯事實。公民對各級政府的哪些文件與行政行為違憲沒有敏感度,甚至根本不知還有違憲這一說法。

      三、導致我國公民憲法意識現狀的原因

      我國出現如此多奇怪的憲法意識現狀不是偶然的,這有它形成的必然性,綜合考量種種因素,本文認為造成以上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傳統根基深厚:中國憲法意識具有外來性和非自覺性的歷史特征。中國憲法意識不是產生于中國本土 ,而是西風東漸的舶來品。中國傳統文化蔑視人的正常生理需求,推崇家族和國家的權利至高無上等等,都極大極大地歪曲了人的自然、社會、精神屬性。

      (二)憲法制度缺陷:現行憲法本身缺乏有效的公民基本權利保障制度的規定。我國憲法不能被公民直接引用為自己權利的保護提起上訴或申訴。而法律的生命在于訴訟,如果一部法律僅僅停留在對公民權利義務的宣示層面而不能與公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那么這部法律對與大本分社會主體而言就形同虛設。

      (三)經濟因素制約。公民的憲法意識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根據唯物辯證主義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國現階段不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影響公民憲法意識形成與發展的原因之一。而現階段我國尚在發展階段的不健全的市場經濟中存在著大量阻礙公民憲法意識形成的因素。

      (四)黨政機關缺乏憲法意識,缺乏違憲審查機制監督黨政機關權利。現在,很多黨政機關還是深受高度一元化政治格局的影響,習慣以自己的名義向民眾發號施令。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市也往往不善于從憲法的價值角度出發而是從功利主義地方主義角度出發,從而造成了很多違憲違法的法規。 而我國目前又沒有健全的違憲審查機制,這樣就無法及時準確的審查各級地方黨政的行政行為,就無從很好的制約黨政機關的權利,這就導致了有憲而無威的現象。

      四、如何提高公民憲法意識,樹立憲法權威。

      基于上文對我國公民憲法意識缺乏原因的剖析,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期提高我國公民憲法意識,保障憲法權威。

      (一) 完善憲法訴訟制度,賦予憲法可訴性。

      一部法律只有具有可訴性才是真正實用的法律,所以要想真正的使憲法深入人心我國立法機關就必須應盡快出臺憲法訴訟程序制度,讓憲法真正保護公民最基本的權利。

      (二) 建立違憲審查機制。

      如果想保護憲法的權威性,保障公民能夠信仰它,就必須保證憲法不被侵犯,保證下位法服從于憲法就必須盡快建立違憲審查機制,給憲法配備專門的守護使者。

      (三) 不斷完善我國市場經濟制度,夯實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國不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對公民憲法意識形成的阻礙作用,所以要提高公民憲法意識,必須從根抓起,繼續努力深化經濟制度的改革,繼續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在經濟的不斷發展中提高公民憲法意識。

      (四) 加強文化的建設,讓憲法精神深入生活。

      我國既然有影響如此之深遠的封建文化的奴性思想存在,那么在文化建設方面就更應該花大力氣蕩滌之。而像那些表現封建皇室生活的古裝戲,表現對好官感恩戴德的贊揚戲等這樣的文化應該加以嚴格限制。

      總之,提高公民憲法意識、保障憲法權威是一條漫長而又必須要走的路,但無論路況如何,我們還是滿懷信心。

      參考文獻: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偏遠地區 執業律師 執業困境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70

      On the Pligh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Lawyer's

      Practice in the Remote Areas of China

      WANG Jianhua

      (Department of Law, Hunan Police Academy, Changsha, Hu'nan 410138)

      Abstract With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the status of lawyers in the socie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lthough China's current law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but compared to the prosperous city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in many remote rural areas and the poor status of lawyers lack of resources has become a big problem. To take seriously and study the plight of the lawyers in the remote areas and to solve the balanc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of the grassroots lawyers is a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taken seriousl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Keywords remote areas; legal practitioner; practice dilemma

      1 偏遠地區律師執業現狀

      1.1 律師執業地域分布不平衡

      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超過半數律師集中在大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一線大城市的律師比例占了全國的百分之50以上,其中北京、河北、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和四川10個省市的律師人數均已超過萬人,并且很多小城市的律師也比較向往到大城市來工作,逐步向一線城市進軍。廣東、北京的律師都在萬人以上,大約占到全國律師總數的17%,而青海省只有400多名律師,個別牧區只有一名律師,甚至在我國很多西部偏遠地區還存在著無執業律師的現象,據統計,截至2014年我國還存在174個縣無律師情況。

      1.2 偏遠地區律師執業環境不佳

      1.2.1 偏遠地區律師外部執業環境分析

      從偏遠地區律師的執業環境的外部原因來看,基層地區大多位于我國的西部地區或者偏遠山區,環境惡劣,交通不便,公民收入較低,甚至沒有規范的律師行業市場。究其原因,偏遠地區一般氣候惡劣,交通不便給律師的執業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并且在處理完案件之后,由于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滯后,所獲取的報酬與其他的大城市相比更是比較偏低的,付出的精力與獲得的回報尚不能成一定的正比,于是很多偏遠地區的律師在基層服務一段時間之后紛紛去往大城市尋找更多的機遇,留下來的律師寥寥無幾。

      1.2.2 偏遠地區律師內部執業環境分析

      從偏遠地區律師的執業環境的內部原因分析,公民的法律素養偏低,甚至沒有法律意識,在律師與當事人以及與相關人員的之間的交流溝通中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在很多偏遠地區,小城鎮,不僅公民的法律素養偏低,而且公眾存在一種厭訴的思想,認為惹上官司十分麻煩,寧可自己私下去解決也不想通過咨詢律師和法律途徑去解決問題,導致問題被不斷地擴大化,最后難以收場。不僅如此,人情官司更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由于基層地區尚欠發展,小城市人口數量有限,法制教育尚未普及,人們遇到問題往往第一時間是想看自己有沒有所謂的關系,想通過走所謂的捷徑來解決問題,通過各自的社會關系,人情關系來解決法律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已經將基層地區的法律市場弄得十分混亂了。

      1.3 偏遠地區律師資源配置不足

      小城市收入低,公民缺乏法律意識,人情網復雜;大城市收入高,公民法律素養較好,公檢法的司法程序更加有力。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律師向往大城市的發展,而偏遠地區律師也逐漸減少。盡管國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來扶持基層律師的發展,以及“律師走基層,送法進社區”等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如果偏遠地區司法內外部環境等問題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那么我國基層律師資源不足問題將會一直存在。

      2 偏遠地區律師執業困境存在的原因

      2.1 人情關系導致司法不公

      偏遠地區之所以司法不公,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其根本問題在于,偏遠地區大多是小城鎮,人口數額有限,人們之間相互都比較熟悉,或者都是熟人。在司法機關辦案,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認識的人或者是朋友,而此時,法律不是衡量案件的唯一準則,人情關系往往影響了一個案件的最終結果。這導致律師在執業過程中受到極大的阻力,如果不愿意同流合污,那么他們的案源將會面臨危機,如果也去追尋人情關系,那么律師的存在到底有何意義?更何況在偏遠地區中存在著一種官官相護的情形,在他們看來反正天高皇帝遠,只要不出現什么大疏漏,各級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相互之間都會保護共同的利益,形成了極其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對于律師的調查取證以及其他訴訟方面的進行造成了極其嚴重的阻礙。

      2.2 公民法律意識偏低

      (1)偏遠地區教育水平偏低。我國偏遠地區的公民相對于一二線城市所在公民而言所受的教育水平是偏低的,所以公民相應的法律意識也偏低。而公民的法律素養也會對律師在執業過程中的一系列活動產生影響。

      (2)偏遠地區公民自身素質偏低。由于案件需要律師與當事人之間的溝通,公民的法律意識是一座溝通的橋梁。對于很多偏遠地區的公民來說,“法律”二字對他而言似乎就是天方夜譚,從來就沒有接觸過,更有甚者認為,惹上官司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事情,他們寧可通過其他方式解決,不到最后關頭不會咨詢律師提訟。可見,偏遠地區的公民法律素養應該要通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教育部門的普法懂法活動中不斷提升不斷進取。不要形成“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的兩難場景。

      2.3 偏遠地區律師收入較低

      (1)律師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律師這個職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換言而之經濟發展決定律師行業的發展。我國基層地區都是一些偏遠地區、貧困山區,相對于大城市來經濟發展速度較慢,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到該地區律師行業的發展,公民平均收入較低,相對而言律師收入也會偏低。而在一些的沿海城市,由于經濟比較發達,公民法律意識較強,故律師收入也會較高。

      (2)偏遠地區律師收入偏低。在偏遠地區,許多群眾的思想就是與其花幾百塊幾千塊去打個官司,最后還不一定勝訴,不如把這個錢花在走人情上,說不定反而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案源少是導致收入偏低的一個方面。而另一個方面,就是人情關系。為什么要說到人情關系呢?因為在基層地區,一般都是小縣城,大家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甚至律師和當事人相互根本不認識,但是總會有共同認識的熟人,或者是通過所謂的熟人介紹而來進行法律咨詢的。相互之間有了那么一點點關系又抹不開情面,按照標準收費,別人會覺得這個律師真不懂人情世故;不按照標準收費給予一定的減免,那律師的收入肯定是比原定較低的標準還要低一個級別,更何況有時候熟人找你進行法律方面的咨詢與幫助,也不好意思開口詢問費用。長此以往,基層律師收入只會越來越低。

      經濟發展較慢,案源少,人情關系等導致偏遠地區律師收入較低,很多律師在基層工作一段時間就轉戰到大城市去打拼,相對而言存在更大的機遇和工作機會,以及更多的薪水和更加公平的待遇。

      3 如何改善偏遠地區律師執業困境

      3.1 加強偏遠地區公民的法律素養

      雖然我國律師行業發展迅速,法學教育方面也是遍地開花,但是公民的法律素養卻是良莠不齊。也許在大城市的公民因為文化程度,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識,而在基層地區的公民文化程度較低,甚至大字不認識一個,法律意識缺乏,沒有基礎的法律素養。很多基層公民一聽到要打官司就覺得是惹了大麻煩,甚至基層地區很多法盲的存在使得基層律師舉步維艱。

      加強偏遠地區公民的普法懂法工作,政府方面應該采取一系列措施,可以邀請有一定影響力并且一定執業經驗的基層律師進行下鄉進社區的法律宣傳活動,組織群眾學習基層的法律知識。各大高校也可以組織法律專業的學生就近的基層地區進行三下鄉活動,或者對小初高學生的普法活動,向大家傳授基本的法律意識。

      3.2 加大偏遠地區法律志愿者服務的工作力度

      隨著我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力推進。我國對于基層律師資源不足問題也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加大基層法律志愿者服務,例如:2016年的“1+1”法援,志愿者計劃、送法律到基層、法律志愿者服務隊走進社區……盡管更多的法律志愿者下到基層宣傳,進行普法活動以及相應的法律服務,但問題也隨之浮現――偏遠地區有志愿者但留不住志愿者。對此,國家應該采取相應的改善措施:首先,要保障基層法律志愿者服務的人才輸送,號召應屆畢業生及其從業律師去往基層地區進行志愿活動。其次,國家和基層地區政府應當給予法律服務志愿者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或者相應的補助。

      3.3 改善偏遠地位律師執業環境

      改善偏遠地區的律師執業內外部環境,吸引更多的律師來到偏遠執業并留住人才。包括大力發展偏遠地區社會經濟,提高偏遠地區群眾經濟收入,同時對偏遠地區司法環境進一步進行優化,減弱人情關系等案外因素對司法活動的影響等。

      參考文獻

      [1] 冉井富.無需律師的社會秩序――欠發達農村地區法律服務供需狀況的實證考察[A].法律職業高層論壇暨構建和諧社會與法律服務體制改革研討會,2007.

      [2] 王思魯.金玉良言:律師職業生涯啟示錄[J].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3] 米恒.用法治思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J].新疆社科論壇,2014.

      [4] 孫忠起.論中國基層律師的執業環境[D].山東:山東大學,2006.

      [5] 石東洋,劉新秀.登報道歉一小步,司法公正一大步[J].第一財經日報,2015.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范文第4篇

      三雙教育心得體會兩篇全體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中開展“學、守黨規、做合格的好黨員”活動,在公民尤其是干部職工和有文化的公民中開展“學憲法、守法律、做合格的好公民”活動,是市委市政府新時期加強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更好更快發展提供思想支撐和精神動力的一項戰略舉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政治意義。通過教育實踐活動,有利于廣大黨員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宗旨觀念,提高政治素質,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干事創業形象;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和文明素質,培養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體系,推動我們的各項事業勝利前進。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幾個方面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強調修身、修心,而修身、修心主要指的就是思想道德修養。如果道德修養好了,則國家安定、社會發展;反之,道德修養不好,則社會混亂,制約發展。所以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我們在健全完善各項黨紀國法、約束和規范社會行為的同時,必須著眼于自律,把基礎性、根本性措施放在促進每個人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建設上。通過加強修養,促進每個人的身心和諧、素質提升,進而達到“天人合一、人我大同、身心如一”的理想狀態,努力凝聚起整個社會共同的道德修養和行為規范,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為促進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省第七次黨代會做出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的戰略部署,就我們秦皇島而言,學習貫徹十六屆六中全會和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就是要緊密結合實際,確立在全省率先建設富有實力、充滿活力、獨具魅力的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市的奮斗目標,以此實現更好更快發展、構建和諧秦皇島的兩大主要任務。置身于環京津、環渤海加速崛起的發展大勢中,我們秦皇島的每位黨員、干部和群眾都應認真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加快秦皇島發展,我們各級干部群眾的理想信念、思想境界和精神狀態,能不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二是面對艱巨繁重的歷史性任務,我們應以什么樣的責任和追求、以什么樣的舉措,來實現秦皇島的跨越式發展?我感到,認真思考和回答好這兩個問題,必須緊密聯系秦皇島的實際,扎扎實實地做好抓基層、打基礎,修身正己、提高素質,弘揚正氣、凝聚合力的工作,這些既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更是事關長遠的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雙學、雙守、雙做”教育實踐活動,正是我們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加強全體黨員和全體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抓手。 是規范和制約全黨行為的總章程,也是黨員加強黨性修養的根本標準,集中表達了我們黨的理論基礎和政治主張,體現了黨的整體意志和共同理想。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把制定和完善、學習和貫徹作為黨的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堅持不懈地加以推進。總書記指出,“能不能有效學習、遵守、貫徹、維護,關系到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關系到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保持黨的先進性,關系到黨的事業興衰成敗和黨的生死存亡”。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究竟有多少黨員能認真學習、切實熟悉,進而高度自覺地遵守,值得在座的每位黨員深思。如此,憲法更是這樣。目前少數黨員黨性修養不夠、理論素養不高、宗旨意識淡薄、崗位履職較差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很好地學習、遵守。開展“學、守、做合格的好黨員”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從根本上加強黨員思想道德建設,提高黨員思想政治素質,進一步有效引導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加強黨性修養,嚴格遵守黨的章程,嚴格遵守黨員標準,增強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轉變思想和工作作風,樹立執政為民的宗旨觀、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干事創業形象,盡職盡責、用心用力地做好本職工作,為秦皇島發展建設貢獻力量。

      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同樣重要,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為聯系。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在培養人們思想道德中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另一方面,道德精神又是影響和滲透法律規范的重要因素。只有健全法制、加強法治,才能規范社會道德原則,有效培養人們的道德修養,增強人們遵守道德規范的責任感。同時,隨著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提高,反過來可以促使人們自覺遵守法律、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因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文明素質,這是建設法制型社會的根本性措施。憲法是社會主義法律的根本大法,我國以憲法為立國的政治根基和最高法律。要通過開展“學憲法、守法律、做合格的好公民”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加強公民的法律意識教育,讓憲法所規定的公民權利和義務成為公民的生活準則和道德規范,讓社會主義信念成為公民的共同信仰和精神支柱,使學憲法、守法律成為人民自覺的習慣和準則,不斷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培養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進而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思想道德體系,實現社會各階級、階層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凝神聚力、眾志成城地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三雙”教育實踐活動心得體會在全市黨員、干部、職工、公民中開展“學、守黨規、做合格的好黨員”“學憲法、守法律、做合格的好公民”的三雙活動,是市委根據我們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從全市干部群眾的思想實際出發,著眼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增強全體黨員和人民群眾的黨規意識、法律意識,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所做出的一項事關秦皇島長遠發展的重要決策。是針對解決在少數黨員和群眾中存在著理想信念滑坡、道德修養缺失、責任意識不強、文明素質不高、工作作風不實等問題的重要舉措,解決好這些問題事關推動更好更快發展的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事關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支撐和價值取向,因而影響重大。開展“雙學、雙守、雙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牢固樹立長期努力的思想,只有開始,沒有結束,不抓則已,抓就抓好,堅持不懈、持續深入、鍥而不舍地加以推進;必須堅持當前和長遠相結合,明確提出階段性工作要求,積小成為大成,從量變到質變,不斷取得扎實成效;必須堅持自我教育為主的原則,注重做到入腦入心、切事切理、切人切己、求深求實,堅決防止走形式、作表面文章;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穩妥積極推進,面上鋪開,重點實踐,以點帶面,有重點、分層次地深入開展,務求實效。

      共2頁,當前第1頁12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 法律意識現狀 主要途徑

      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是高職院校學生群體對法、法律或其現象的反應形式,即心理、知識、觀點和思想,包括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高職院校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未來社會的支撐主體,其法律意識如何,直接影響到公民的法律素質和整個社會法治文明的程度。

      一、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與分析

      有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高職院校學生違法犯罪現象明顯增多,占社會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續上升,而且犯罪類型向智能化、多樣化發展,同社會犯罪比,其涉罪范圍、性質及危害沒有質的區別。數據顯示:“象牙塔”并不平靜,高職院校學生們的法律素養包括法律意識狀況令人憂慮。

      1、高職院校學生缺乏從總體上準確理解和把握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現代法治是以民主為基礎,以保障人權為核心,與傳統的法制有著本質的區別,它視法為工具與目的的統一,并更加強調法的目的價值,而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高職院校學生對法的民主基礎尚未有明確的意識,仍然存在著一種傳統意義上將法作為統治工具的法律觀。譬如,他們也認可“法治”反對“人治”,但受到傳統人治觀念和現實中一些“權大于法”現象的影響,往往認為法律只具有工具價值而非目的價值;他們也認可民主反對專制,但受到中國現實國情的制約,往往認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而專制制度下就沒有法制,沒有認識到法制既可以與專制相結合,也可以與民主相結合,而只有以民主為社會基礎的法制模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法治。

      2、有感性法律意識,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識

      法律本身是一門學理性極強的學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礎理論,就難以用理論解決現實存在的法律問題。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對法律的認識還只處于初級的感性階段,正是因為缺乏系統的法學理論學習,使得高職院校學生的法律意識仍處于對法律本質認知的啟蒙狀態。比如,多數學生都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但對憲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內容卻知之甚少,現代法治國家普遍都是實行的國家,若不能將憲法提到的高度加以認識,在論及憲法內容時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權利以及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等諸如此類的關鍵問題,則是缺乏現代法治意識和意識的表現。

      3、有被動法律意識,欠缺主動法律意識

      由于傳統法律意識的思維慣性,以及教育與宣傳輿論的局限,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的法律意識處于一種被動的守法狀態,認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這種被動的法律意識更多的是一種守法教育下的結果。譬如,現在一些高校內的法制宣傳欄中的內容都以描述違法犯罪的案例及其所受的懲罰居多,往往使得高職院校學生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法律的鐵面無私和無情,甚至有個別高職院校學生得出了只要自己不違法,就無需學法的錯誤結論。守法教育固然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如果將守法教育代替整個法制教育,以守法為法制教育的初衷和歸宿,則不僅不利于培養出具有現代民主意識和現代法律意識的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現代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價值取向的悖逆。只有徹底轉變法制觀念,以培養人們的法律信仰和權利的積極行使為出發點,才能在更深層面上對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和建設法治國家做出回應。

      二、培養和塑造高職院校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主要途徑

      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實踐要求有現代法治觀念和倫理精神的支撐,需要有與之相應的思想教育理念和運作體系。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教育,包括高職院校學生的現代法律意識的塑造過程,不僅僅是依托于學校,更需要深深地扎根于以社會為背景的“土壤”之中。因此,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與分析,現提出如下幾點對策建議:

      1、健全法律運行機制,加強道德規范建設,創造有利于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

      高職院校學生思想開放,時代感強,主觀上期望法治,關心國家法制建設,但世界觀還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因此,立法、執法、司法部門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執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覺化;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應利用普法、守法、執法和監督法律實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跡,進行生動的法制宣傳,創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對于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現代法律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實行“依法治校”,營造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氛圍。

      高校的法治環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對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正確樹立起到積極正面的影響,反之亦然。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動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學校制定校紀校規時,要確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規章制度不違背法治的精神,與國家現階段所頒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規不沖突,并“嚴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則與規定,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尊重學生人格,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環境,不斷提高學校管理者、教師的法律素質,提高學校依法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

      3、深化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開展校園法制文化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對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要求。

      目前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普遍存在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的問題。教材內容未突出重點,只注重編寫的系統性,教材內容幾乎涵蓋了我國現行的法律,書中幾乎無任何案例對相應法理進行釋疑,而法律條文中大量引進的專業術語對于非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無異于讀天書,不適應學生自學和閱讀的需求。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應當積極拓展法學選修課的開設門類和開設范圍,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從而逐步培養出適應現代素質教育要求的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的高職院校學生。

      參考文獻

      亚洲国产黄在线观看| 亚洲图片激情小说|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动漫|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婷婷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午夜亚洲WWW湿好爽|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 亚洲xxxx视频| 亚洲大码熟女在线观看| www亚洲精品久久久乳|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仑| AV激情亚洲男人的天堂国语|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亚洲毛片不卡av在线播放一区|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国产黄色一级毛片亚洲黄片大全| 国产gv天堂亚洲国产gv刚刚碰| 国产亚洲综合网曝门系列|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88|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亚洲综合激情九月婷婷|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片|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国产色在线|亚洲| av无码东京热亚洲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