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折術后的康復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骨折術后 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4-155-02
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髖關節骨折日趨增多,骨折后愈合速度慢甚至不愈合,故需行手術治療。由于患者年齡大、合并癥多、病死病殘率高[1],因此,做好術后病情觀察及護理尤為重要。我科2008年3月~2010年7月共對120例高齡髖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經過精心的治療、護理,臨床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計120例,為我科2008年3月~2010年7月住院部收治的髖部骨折術后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實驗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61.26±12.72)歲;平均病程(10.60±4.76)月。對照組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齡(59.83±14.13)歲;平均病程(9.84±5.62)月。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術后患者取平臥位,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20°~30°, 必要時給予皮牽引或者穿“丁”字鞋,制動,忌內旋位,嚴密觀察傷口的滲血、肢端血運、感覺活動及術后肢體組織腫脹程度,如有異常情況時及時處理,在腸蠕動等恢復后予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食物,如果患者疼痛,給予鎮痛藥或者在術中安放止痛泵,預防術后疼痛的發生,早期不介入康復護理,術后患肢腫脹、疼痛等癥狀消失后,1周左右介入傳統護理,即根據醫囑執行常規護理,包括定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密切觀察病情,記錄飲食和排出物的量,適度翻身按摩,根據病情需要幫助病人更換、擦澡、洗頭、剪指(趾)甲等,每隔1―2小時巡視1次,既了解病情和治療情況,又幫助飲食起居,進行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在術后3周后X線檢查顯示,骨折對位對線良好,骨折線模糊,有少量骨痂形成,關節置換無脫位現象,穩定。
1.2.2 實驗組 術后患者取平臥位,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20°~30°,必要時給予皮牽引,或者穿“丁”字鞋,制動,忌內旋位,病情觀察及飲食護理同對照組, 但于術后1天即介入康復護理,具體方法介紹如下。
1.2.2.1 心理護理[1]由于治療時間長,活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患者往往出現焦慮、煩躁情緒,影響疾病的康復。因此應以耐心、寬容的心態對待患者的言語和行為,鼓勵患者樹立積極、主動的戰勝疾病的良好觀念,并且使其主觀上積極地參與康復鍛煉的活動,正確、愉快地配合各種康復計劃,促使自身功能恢復,克服焦慮、緊張情緒。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主動關心呵護患者,盡最大努力幫助患者克服各方面的困難,使其每時每刻都感受到醫院大家庭的溫暖,通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將術后康復鍛煉的目的、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等向患者做好系統的說明,使其變被動訓練為主動訓練。
1.2.2.2 主動鍛煉(1) 術后6小時在床上做簡單的活動,幫助患者從被動活動過渡到主動活動,如進行上肢運動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練習3點支撐,即抬臀練習,具體方法為:彎曲健腿、健足與雙肘,用3點支撐肢體,腰部稍用力將臀部抬起,以防止臀部長期受壓形成壓瘡。(2) 術后1―2天,拔除負壓引流管,開始髖關節康復練習,練習強度以每次訓練量不引起肌肉過度疲勞為宜。術后第2天開始做膝關節為主的屈伸活動,膝關節彎曲20°~30°,每天10次,每次15分鐘,但以患者髖關節能耐受且不感覺疲勞為度,屈髖關節小于45°,以后逐漸增加度數,但避免大于90°。( 3 ) 術后1周左右,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練習。坐位練習,即進行髖關節的屈伸練習,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行走練習,由他人協助,抬起上身,使腿離開床,屈髖
1.2.2.3 CPM機鍛煉 術后2周開始進行CPM機鍛煉,即用下肢關節鍛煉器進行關節屈伸方向的功能鍛煉,使用時先將患肢放置于下肢關節鍛煉器上,綁好固定帶,接通電源,然后打開開關,開始使用時角度為15°,以后從小到大逐漸增加到最大范圍, 每次40分鐘 ,每日1 ~ 2次。勻速運動持續 10~14天。
1.2.2.4 電腦骨折治療儀輔助治療 術后48小時開始用電腦骨折治療儀治療,2對電極板在患者骨折處交叉放置,每天2次, 每次40分鐘,術后第2天選擇消腫止痛模式,術后10天選擇運動康復模式。
1.3 資料分析2組治療護理效果,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2組內比較用t值檢驗,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 X2 )分析。
2 結果
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分析(見表1、表2 、表3)治療2周后,統計2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關節活動度、并發癥的比較,結果表明:局部疼痛程度, 在2周時間內, 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 0.05;關節活動度 2組比較 P
表1 局部疼痛程度的比較
注: 對照組與實驗組相比,X2=10.63 ,P
表2 關節活動度的比較
注:對照組與實驗組相比,X2=13.74 ,P
表3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n(%)]
注: 對照組與實驗組相比,X2=11.18 , P
表42組患者出院時及6個月時的Harris評分比較(x±s)
3 討論
高齡髖關節骨折患者由于年齡大 、體質弱,術后生活不能自理,進食、排便等基本生活需要他人幫助,加上環境改變導致睡眠紊亂,以及擔心家庭、醫療費用及治療效果等,均可產生不同程度的精神不振、焦慮、抑郁,對鍛煉不積極、缺乏信心等負面情緒,極大地影響患者健康恢復和生命安全。故加強患者術后的健康護理教育,對樹立患者生活信心,堅持康復鍛煉,提高自身生活質量具有重大意義[2] 手術是一種創傷性的治療手段,營養狀況與手術的耐受力密切相關,由于老年患者代謝降低、蛋白合成減少,組織修復愈合能力下降,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缺鈣等現象。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其神經系統、激素分泌與生化代謝均發生一系列變化,垂體―腎上腺素功能的改變,兒茶酚胺、胰高血糖素、促生長激素等促進分解代謝的激素增多,而胰島素分泌減少進一步引起熱量供應不足,加速蛋白質分解,使血漿蛋白下降,直接影響切口的愈合,組織的修復與免疫功能[3]。因此,必須加強基礎營養支持,補充充足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持正氮平衡和熱量平衡,以維持機體蛋白質、免疫系統和組織修復的需要。肌肉運動是保持全身及各系統器官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刺激劑,持續制動及長期臥床導致肌肉活動嚴重喪失,必然引起不良的生理效應,并可損害免疫系統,影響康復、甚至會產生各種并發癥[4] 。臨床上應做到術后嚴密觀察病情、注意生命體征變化、做好并發癥的防護、加強心理護理、進行有效康復訓練指導,使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處于最佳的治療狀態,提高患者的康復質量。積極、正確的康復護理是骨科手術后成功的重要環節。有效的早期康復訓練是恢復髖關節功能的關鍵。因此,術后早期進行康復功能鍛煉是對運動的補充,可彌補運動不足的影響,促進疾病痊愈或創傷愈合,且能預防和消除長期臥床對機體的不良影響,活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全身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及新陳代謝,從而防止和減少肺炎、褥瘡、尿路感染或結石、靜脈血栓形成、便秘等并發癥的發生,并能改善患者情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增強其舒適感。肌肉舒縮練習可以在不影響內固定的情況下,可以對局部靜脈起到按摩作用,促進靜脈、淋巴液的良好回流,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減輕肢體腫脹, 避免靜脈血栓的形成。CPM機的出現是骨科功能鍛煉特別是關節ROM方面的重大進展,早期的被動活動可以在不影響骨折內固定的情況下完全松解粘連,為有效的主動活動創造條件。術后3天關節發生的粘連,經CPM機鍛煉后可產生透明軟骨修復[5]減少了關節內粘連,從而使髖關節在屈伸方向獲得較好的活動。電腦骨折治療儀療通過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內源性內啡肽物質的釋放而達到鎮痛的作用,并能增強肌肉張力和力量,對骨組織有明顯的激活作用,可實現成骨效應,促進骨折愈合。
本研究通過隨機分組,對比研究,證實早期康復護理在高齡髖關節骨折患者術后的重要性,對骨折術后的功能恢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許迎晨,高志嫻,劉玉風.骨科患者的心理護理[J].職業與健康,2005,11:103―104.
[2]黃津芳,劉瑩,楊春梅,等. 外科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特點及施教對策 [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5):270.
[3]李寧.加速康復外科治療中的圍手術期營養支持[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8,15(2):86.
[4]范振華.骨科康復醫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27.
[關鍵詞]骨折術后;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D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4―0139―01
骨折手術后需一定時間臥床休息,限制了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動。若護理不當,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發生攣縮及粘連,影響術后康復。因此,骨科術后的功能訓練及護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07年12月~2008年3月各類骨折手術病例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齡17~79歲,平均46歲。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28例,髖部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16例。
2 康復的基本原則
白骨折復位固定后即可開始康復訓練,貫穿骨折治療過程的始終,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應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功能訓練的內容、強度應根據骨折治療的不同階段而改變,訓練量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活動范圍逐漸增大,不要過急、過猛,以防加重損傷;功能訓練應不使病人感到疲勞或傷肢疼痛,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動;一切活動均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
3 心理護理
在術后早期,病人表現為恐懼、焦慮、煩躁易激惹;骨折中后期,可產生多疑不安,對治療喪失信心;當肢體功能障礙或殘疾時,會悲觀、絕望,甚至輕生。面對情緒多變的骨折病人,應主動關心,用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精湛的技術,取得病人的信任,通過溝通和交流,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疏導,耐心講解功能訓練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主動配合。鼓勵病人家庭成員參與并提供精神支持。
4 功能訓練個體化
根據病人的病情及手術部位、性質、手術方法、全身健康情況,確定個體化的功能訓練方法和內容。
5 康復護理措施
5.1初期護理:在骨折早期對病人實行康復措施,既能發揮病人的潛能,也可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使骨折愈合與功能恢復相結合。手術后1~2w,主要做肌肉自主收縮或放松活動。原則上,除骨折部位上、下關節暫不活動,身體其它關節均需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腫脹消退,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直。對脊柱及髖部的大手術后幾天內的翻身和患肢活動必須由醫護人員指導和協助。上肢手術后,讓患者早期離床下地活動,同時做聳肩、握拳動作。下肢手術后,活動上半身和未固定的關節處。同時還要做踝關節及趾間關節屈伸活動、股四頭肌靜態收縮活動。
5.2中期護理:指從術后切口愈合到拆除牽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時間。這一時期,骨、關節、肌肉、韌帶等組織的疾病及手術切口創傷正在愈合,手術部位疼痛、腫脹明顯緩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纖維連接,并正在形成骨癡。在此期,醫護人員要幫助病人進行骨折的上、下關節活動,并在初期功能訓練的基礎上增加活動時間、強度、范圍,配合簡單的器械或支架輔助訓練,使全身關節達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動,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復。
5.3后期護理:指從骨關節等組織已經愈合到恢復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還需繼續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訓練,使患肢功能恢復正常活動范圍。對仍有不同程度障礙的關節、肌肉,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并利用器械加強活動,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配合理療、按摩、針灸等,使肢體功能得到恢復。
5.4行走活動:要勸阻病人不用傷肢負重,許多骨折病人因急于恢復或為了生活的需要,常默默地用傷肢或帶腋杖行走負重,在此期間應及時指導病人正確負重,幫助病人采用三點步行走,防止骨折處的再損傷。
6 結果
本組52例經過康復護理,50例骨愈合良好,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無并發癥發生,隨訪44例,效果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術后傷口感染,經對癥治療,痊愈出院;1例79歲老年病人合并心衰死亡。
[中?D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6(a)-0166-04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revent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emur fractures of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WU Lingling1 CHEN Jin1 ZHANG Muchun1 CHEN Fang2 DENG Eryi3 CHEN Yuting1 LI Xiaoyan4
1.The Third Department of Bone Surgery,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 Guangdong Province, Zhanjiang 524001, China; 2.Bone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enter,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 Guangdong Province, Zhanjiang 524001, China; 3.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Bone Surgery,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 Guangdong Province, Zhanjiang 524001, China; 4.Operating Room,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 Guangdong Province, Zhanjiang 524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reventing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femoral fracture operation. Methods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90 cases with femoral fracture treated in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 were selected. All the patients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o routine nursing onl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o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one month. The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rat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hospital expenses, postoperative pain score,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FIM) score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rate, the hospitalization expense and postoperative pain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FIM scores of two groups at 2 weeks, 1, 3 months after surger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surgery, and the increase of above index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remarkable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 < 0.05). Conclusion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femoral fractures operation, and can shorten the healing time,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promote the prognosis.
[Key words]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emoral fractures; Deep vein thrombosis
深靜脈血栓作為骨科患者常見的一類并發癥,好發股骨骨折術后,若未能及時有效對深靜脈血栓進行處理,易合并出現嚴重的肺栓塞、腦栓塞甚至是遠期的深靜脈功能不全,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因此,加強對股骨骨折術后的預防護理工作至關重要,現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發現常規護理僅能滿足股骨骨折術后的基本需求,但在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方面的效果較差[2]。快速康復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理念,全方面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將促進疾病康復作為重點,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湛江中心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股骨骨折手術患者,均在我院行X線或CT檢查后確診,術前查B超無血栓,術后1周左右復查,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能夠與醫護人員有效的交流與溝通;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肝腎功能障礙者、哺乳期及妊娠期者、智力低下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為30~66歲,平均(47.2±2.5)歲。觀察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為29~68歲,平均(49.3±2.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簽署了關于本次試驗的知情權同意書,試驗通過我院醫學倫理會審核批準。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用藥指導、健康教育、保持室內外衛生、監測與記錄生命體征及指標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快速康復護理,方法如下:①在護理前對護理人員進行預防骨科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知識培訓,查缺補漏,對存在缺陷的護理對策給予改進,定期對護理服務質量進行考核[3]。②針對股骨骨折患者制訂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個性化護理對策,并向患者及家屬提前介紹,共同商討并做出合理的修改。③護理人員于術后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與交流,給予心理疏導與健康教育,包括股骨骨折相關知識,術后常見并發癥及處理對策,可通過使用護理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手冊給予指導,并與患者家屬取得溝通,面對所提疑問給予耐心解答[4]。④術后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1周內指導患者進行一些肌肉的舒縮運動,定期改變,同時指導患者做踝關節背伸跖曲運動,每日20~30 min,同時進行股四頭肌等長的收縮放松練習等。2周內指導患者練習坐位以及屈膝練習,根據骨折的情況控制屈膝的角度,不應超過90度。3~4周內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可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利用助行器站立,逐漸訓練行走。住院期間,根據患者需求給予使用下肢靜脈泵以及足底靜脈泵,每日2次,每次30 min[5]。⑤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的疼痛護理,強調有效止痛以及多模式止痛的概念,向患者講解與指導緩解疼痛的方法,并給予播放輕松愉悅的音樂及視頻轉移注意力,減少病房內不必要人員的走動,必要時給予止痛藥或鎮痛泵。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率、住院時?g、住院費用、術后疼痛評分、護理滿意度及功能獨立性評價量表(FIM)評分。①采用彩色超聲檢查或下肢靜脈造影對深靜脈血栓形成情況進行評價。②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價疼痛[6],方法為在一張紙上劃上10個刻度,每個刻度代表1分,指導患者根據自身疼痛做標記,得分越高說明疼痛越嚴重。③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量表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項目包括護理人員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體感舒適度等,得分在80分以上評為非常滿意,60~80分作為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④采用FIM[7]對患者術后2周,術后1、3個月的康復情況進行評價,包括運動功能、認知功能兩個方面,運動功能包括自理能力、括約肌控制、轉移、行走,認知功能包括交流、社會認知,滿分為126分,運動功能評分91分,認知功能評分35分,得分越高說明獨立性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術后疼痛評分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率低,住院時間短,住院費用少,術后疼痛評分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護理滿意度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3 兩組手術前后FIM評分對比
兩組術前FI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與術前相比,兩組術后2周、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FIM評分均升高;與同期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評分升高更加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股骨骨折多由于直接且強大的暴力傷所致,較為常見的誘發原因包括汽車撞擊、重物砸傷、機械損傷以及高處墜落等,無論由何種原因引起股骨骨折,絕大多數患者可出現明顯的下肢活動受限情況,同時伴有骨折部位不同程度的腫脹、疼痛等癥狀,甚至還可出現扭曲或成角畸形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質量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由于股骨為人體全身最大的骨頭,在發生骨折后,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則可能引起患者出現大出血或神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影響治療效果及預后。目前臨床工作中多選擇手術作為治療股骨骨折的首選方法,且在采取手術治療期間配合給予抗生素、高滲葡萄糖溶液等,另外,加之骨折本身會伴隨機械性損傷以及感染性損傷,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靜脈血栓在患者下肢深靜脈血管中的凝結情況,加之患者在康復期間需要對肢體的活動進行限制,使血流減慢,從而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因此,不論是在手術過程中或者術后護理工作中均需要引起臨床工作人員的足夠重視,通過配合積極有效的護理,來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率,從而確保患者獲得良好的手術治療效果。
下肢深靜脈血栓作為骨折術后一類最為常見的且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一旦血栓脫落即可造成肺栓塞,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影響,因此,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就有重要的意義[8]。以往臨床工作實施的常規護理僅可滿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對護理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9]。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快速康復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服務理念,將患者以及早期康復作為關注重點,是未來護理學發展方向之一。由于骨折本身為患者帶來心理變化,包括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不利于術后的康復,快速康復護理加強了與患者的交流,幫助溝通并解決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幫助建立患者面對疾病恢復及治愈的信心[10]。通過加強對患者術后康復鍛煉,定時的更換,促進靜脈回流,期間適當的進行多種運動,促進增強肌肉強度,避免對肺功能以及組織的氧化能力造成損傷,有利于血液循環[11-12]。另外,疼痛作為骨折術后不可避免的一類問題,不僅對下肢肌肉的恢復造成影響,同時可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通過加強疼痛護理,減輕患者身體方面的不適感,提高康復質量[13-14]。
關鍵詞: 腰椎外傷性骨折 完全脫位 康復護理
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完全脫位在臨床上比較少見,該病多由嚴重創傷所致,脊柱三柱結構嚴重破壞及失穩,脊髓神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損。我科于2000年2月~2007年5月,用GSS系統與AF系統內固定治療腰椎外傷性骨折并完全脫位16例,療效滿意。現將術后的康復護理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6例,均為男性,年齡18~40歲,平均年齡28歲。損傷原因:高處墜落傷2例,車禍傷3例,重物砸傷11例。腰椎均為完全脫位或側方移位,L1椎體3例,L2椎體7例,L3椎體5例,L4椎體1例。術前神經功能受損情況評定采用Frankel法進行分級:A級5例,C級7例,D級3例,E級1例。
2 康復護理
2.1 術后早期的觀察護理
2.1.1 一般護理 術后按麻醉常規進行護理,去枕平臥6h,吸氧3L/min,24~48h持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患者的全身狀況及生命體征的變化。
2.1.2 護理 麻醉清醒后協助患者軸向翻身,翻身時患者雙下肢屈曲,護士一手托肩,一手托臀,雙手協同用力更換臥位,保持椎體平衡穩定,防止脊柱上下部分反向扭轉,患者軀干成一線[1]。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翻身的注意事項,囑患者不可隨意更換臥位,主動做好配合。
2.1.3 切口及引流管護理 密切觀察切口敷料滲血情況,及時更換敷料和衣被,保持局部清潔干燥。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扭曲、折疊、壓迫、脫出,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量,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師。
2.1.4 傷口疼痛的護理 手術后傷口疼痛是必然結果,根據病人對疼痛的敏感程度,可給予心理護理,必要時使用止痛劑。如果手術72h后,傷口出現劇烈疼痛和搏動性疼痛,體溫增高至38℃以上,應警惕傷口感染的危險,及時觀察傷口有無紅腫,周圍有無波動感,并通知主管醫師采取措施。
2.1.5 密切觀察神經功能恢復情況 由于手術牽拉,椎弓根螺釘直接固定于胸腰椎椎體上,易造成脊髓及神經根損傷,手術后24~72h須嚴密觀察患者雙下肢血液循環、感覺及運動情況,囑患者做足趾運動,并與手術前做比較,觀察雙下肢肌力的恢復程度,若患者出現雙下肢活動及感覺異常,大、小便功能障礙,應警惕發生癱瘓的可能。
2.2 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
2.2.1 肺部并發癥 (1)常規每2h翻身、拍背一次,并協助病人咳痰,即囑病人深吸氣后用力咳嗽,將痰咳至咽部后再用力咳出;(2)囑病人進行深呼吸訓練,2次/d,30~40個/次,這樣可增大膈肌力量,增加肺泡通氣量,減少氣道阻力;(3)痰不易咳出時,應用霧化吸入使痰液稀釋,易于咳出。
2.2.2 腹脹及便秘 由于臥床后排便姿勢改變,加之神經損傷患者術后腸蠕動減弱,排便力量減低,患者容易出現便秘。(1)鼓勵病人平臥時松開腰圍,并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2次/d,每次20 min;(2)發生便秘時,可口服緩瀉劑,或使用開塞露納肛;(3)飲食調整:囑病人多飲水,多進食粗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香蕉、蜂蜜等,以增加腸蠕動。
2.2.3 泌尿系感染和結石 清洗和消毒尿道口2次/d;膀胱沖洗2次/d。鼓勵病人多飲水,每日約3000ml,增加尿量以達到自行沖洗尿道作用;術后3d內開管,3d后實行夾管,每2h~4h開放一次,防止膀胱攣縮。
2.3 心理護理 護士應主動安慰病人,詳細講解疾病過程,介紹成功的經驗及術后康復鍛煉的方法和重要性。鼓勵患者在康復鍛煉中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每日親自協助患者功能鍛煉,并對病人完成鍛煉動作予以支持和鼓勵,樹立信心。
2.4 術后功能訓練 無肢體癱瘓者,術后3~5d行直腿抬高及雙下肢屈伸功能鍛煉,防止神經根粘連、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具體方法為:(1)伸肌鍛煉:病人仰臥位,伸直膝關節,用力行足背屈動作,堅持5~10s后再放松,兩替進行。(2)屈肌訓練:病人仰臥位,膝關節伸直,行足跖屈訓練。以上訓練均為2~3次/d,開始時每次做10~20個,逐漸增加鍛煉次數。術后12~14d拆線,拆線后2~3d督促病人繼續之前訓練的基礎上行腰背肌鍛煉,具體鍛煉方法為:(1)“5點支撐法”: 仰臥位,頭、雙肘和雙足跟為支點,使病人的腰背部盡量懸空,堅持鍛煉10次/d,同時帶腰圍或支具下地站立和行走。2周后改為3點支撐法:雙肘屈曲貼胸,以雙腳及頭枕為3個支點,使整個身體離開床面,堅持鍛煉10次/d,最少堅持4~6周。(2)“小燕飛”: 俯臥位,腹部支撐,雙上肢雙下肢及頭部盡量后伸。下床后仍應繼續堅持鍛煉,最少堅持半年以上。
有肢體癱瘓者,應保持肢體關節于功能位,給病人進行癱瘓肢體的被動活動2次/d,每次30 min,活動時盡量達到全關節的最大范圍,術后1周鼓勵患者端坐,同時帶腰圍或支具保護,折線2~3d后坐輪椅戶外活動;指導和協助進行穴位按壓、肌力鍛煉,促進肢體感覺、運動功能恢復。肌力練習:肌力0~1級時:用低頻脈沖電刺激引起肌肉收縮,同時配合按摩,被動運動肢體;肌力2~3級時:可與被動運動結合進行負荷運動和助力運動肢體,但需注意助力不可太大,強調靠患者主觀用力;肌力4級時進行抗阻運動[2]。鍛煉時要注意循序漸進,鍛煉強度以不引起疼痛和不適為度。同時還要教會病人家屬進行被動活動的方法和時間,講明康復對于脊柱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重要性。
2.5 出院指導 告知患者回家需繼續加強功能鍛煉,出院后繼續臥硬板床休息至骨性組織愈合,3~6個月內需帶腰圍或支具進行活動,半年內避免過度彎腰、提重物和負重,避免坐軟椅,防止腰部極度屈曲或扭曲,遵醫囑于1個月、3個月、6個月來院復查,如有異常不適及時來院檢查;指導患者多攝滋補肝腎食物,如牛奶、豬蹄、排骨、蝦類等,促進骨折早期愈合。
3 小結
[關鍵詞] 肘關節骨折;肘關節功能;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6(b)-082-03
Impa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function recovery in elbow fracture
XIE Liyu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iyang City in Hu′nan Province, Yiyang413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function recovery in elbow fracture. Methods: 260 cases of elbow fractur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n=150) and control group (n=110).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routine therapy and nursing, while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received 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s. Results: The elbow scores of the pain, movement range and activity ability were markedly higher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markedly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elbow ROM was considerably improved, demonstrat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Elbow fracture; Elbow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肘關節骨折是影響肢體關節功能的常見損傷。與上肢其他關節相比,肘關節因其解剖特性,創傷后更易發生功能障礙[1]。康復護理在臨床護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使患者的殘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復其生活自理的能力。正確的康復護理是骨科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2],對恢復肘關節骨折患者的肘關節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為防止肘關節骨折后并發功能障礙,作者對150例肘關節骨折患者實施個體化的康復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07年8月~2009年8月收治260例肘關節骨折患者。康復組:為我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行康復護理的肘關節骨折患者150例,其中,男103例,女47例,年齡10~79(39.8±11.6)歲;骨折類型:肱骨遠端骨折107例,鷹嘴骨折30例,冠突骨折9例,橈骨小頭骨折4例。對照組:為我院2007年8月~2008年7月收治但未行康復護理的肘關節骨折患者110例。其中,男69例,女41例,年齡12~75(41.2±13.3)歲;骨折類型:肱骨遠端骨折72例,尺骨鷹嘴骨折33例,尺骨冠突骨折8例,橈骨小頭骨折3例。手術患者均于受傷后6 h~2周內手術。兩組在年齡、性別、麻醉方式、治療方法、骨折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和護理,康復組接受個體化康復護理。
1.2.1心理康復
向患者詳細講解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的必要性和長期制動的不良后果,指導患者掌握有效的訓練方法。在充分評估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患者對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同時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干預,取得理解和支持,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環境。
1.2.2個體化功能鍛煉
根據運動療法安全評定表[3],按骨折穩定性、固定可靠性和軟組織完整性三因素對患者進行評分,并按評分大小實施個性化的功能鍛煉。
1.2.2.1評分大于7分的患者術后1~3 d即開始患肢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長收縮訓練,15次/組,3組/d。指導患者進行患側肩關節、腕關節及手指各關節進行主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術后3~6 d開始肘關節持續被動活動(CPM)機訓練,活動幅度由無痛可動范圍開始,酌情增加。訓練結束后予以冰敷15 min;術后7~10 d對患者實施肘關節的被動屈伸運動,3次/組/d。活動結束后予以冰敷15 min;術后2~4周,繼續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及CPM機訓練。患者疼痛可耐受時可行肘關節主動關節活動度訓練,15次/組,3組/d;術后4~8周患者在繼續以上練習基礎上進行漸進性抗阻力訓練;術后9~20周繼續進行患肢肌力、關節活動(ROM)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訓練。
1.2.2.2評分介于4~7分的患者 術后1~3 d患者即開始患肢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長收縮訓練,15次/組,3組/d。指導患者進行患側肩關節、腕關節及手指各關節進行主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制動解除后開始肘關節被動關節活動練習,由管床護士指導患者實施關節的被動屈伸運動, 3次/組/d,訓練結束后予以冰敷15 min;術后5~8周,繼續以上訓練,并進行漸進性抗阻力訓練;術后9~20周繼續進行患肢肌力、關節活動及ADL訓練。
1.2.2.3評分小于4分的患者術后1~3 d患者即開始患肢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長收縮訓練,15次/組,3組/d。指導患者進行患側肩關節、腕關節及手指各關節主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制動解除后開始肘關節被動關節活動練習,由管床護士指導患者實施關節的被動屈伸運動, 3次/組/d,訓練結束后予以冰敷15 min;術后6~8周繼續以上訓練,并進行漸進性抗阻力練習;術后9~20周,繼續進行患肢肌力、ROM及ADL訓練。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3評估方法
于術后3個月按Mayo評分標準[4]對兩組患者進行肘關節功能評定,并進行ROM評定。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數據比較采用t或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術后3個月Mayo肘關節評分比較
術后3個月,康復組的疼痛、活動范圍、活動能力等肘關節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術后3個月Mayo肘關節評分比較(x±s,分)
2.2兩組術后3個月肘關節ROM比較
術后3個月,康復組在肘關節屈曲、伸直、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等肘關節ROM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
表2兩組術后3個月肘關節ROM比較(x±s,°)
3 討論
康復護理是在對原發病治療的基礎上著重強調功能恢復的護理活動,康復方案的制訂越早越好,最佳康復訓練的時機原則上應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積極配合的基礎上與治療同時并進。石榮光等[5]調查發現,85.8%的創傷骨折患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恐懼、憂慮、抑郁等。因此,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幫助患者有效應對各種負性情緒和生活應激事件[6],使其建立起康復信心,積極配合康復治療。骨科的康復訓練是是手術或非手術治療的延續,是骨科傷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患者功能恢復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復訓練可預防患者的功能障礙,促進其功能恢復,繼而達到恢復運動功能的目的。肘關節是協調肩關節、前臂和腕關節活動的一個重要復合關節。肘關節骨折及其軟組織創傷后,骨骼的解剖形態出現異常,關節軟骨受損,關節內出現粘連,關節囊和周圍軟組織受損后瘢痕形成,患者易發生關節攣縮,造成關節僵直。骨科護士應早期介入患者的功能鍛煉,承擔起照顧者、健康宣傳者、督促康復的治療執行者、患者和家屬的咨詢者等任務,避免患者肘關節功能出現障礙,為患者的康復提供強有力的保障[7]。運動康復訓練是一種利用力學因素緩解癥狀或改善功能的肌肉運動鍛煉。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刺激軟骨細胞促進膠原和氨基己糖的合成,防止滑膜粘連和血管翳的形成,促進膠原纖維按功能需要有規律地排列,促進關節骨折的愈合,增加關節活動度和恢復關節功能。術后早期進行肌肉等長收縮功能訓練不僅能促進患者血液和淋巴循環,防止廢用性萎縮,而且肌肉收縮所產生的生物電有助于鈣離子沉積,促進骨折愈合,防止骨萎縮。早期肘關節ROM運動能促進關節內滑液的分泌與循環,防止或減輕關節內的粘連,而早期CPM治療可促進滑膜分泌和吸收,改善關節營養代謝,修復受損的關節軟骨,促進周圍組織的修復。卞榮等[8]的研究結果表明,治療2個月后,CPM組患者肘關節活動范圍及有效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認為CPM能顯著提高骨折后肘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陳麗文等[9]研究證實,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手術后實施系統的康復訓練和護理能促進髖關節功能康復。骨折康復訓練的實施療效取決于骨折的穩定性、固定的可靠性和軟組織的完整性三個方面。考慮到肘關節骨折康復訓練的安全性問題,本研究采用運動療法安全評定表對患者進行康復鍛煉評估,并針對不同評分的患者進行了包括肌肉等長收縮功能訓練、ROM運動和CPM治療在內的個體化康復訓練,結果顯示,康復組術后3個月的疼痛、活動范圍、活動能力等肘關節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在肘關節屈曲、伸直、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等肘關節ROM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早期合理的個體化的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肘關節骨折患者術后關節功能,促進肘關節功能康復。
綜上所述,個體化的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肘關節骨折患者術后關節功能,促進肘關節功能康復。
[參考文獻]
[1]劉銳,李姝.綜合康復療法預防肘部骨折術后肘關節功能障礙[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5,27(1):22.
[2]陳建珍,李藝芳,王瓊芳,等.早期護理干預對膝關節骨折術后關節功能康復護理[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16):133-135.
[3]戴閩.實用骨科治療與康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8-46.
[4]Modabber MR, Jupiter JB. Reconstruction for post-traumatic conditions of the elbow joint[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5,77(9):1431-1446.
[5]石榮光,李冬梅,王琳,等.創傷骨折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狀態調查與心理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 2006,21(1):21-23.
[6]葛向煜,王君俏,劉邦忠,等.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的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 2008,43(6):550-553.
[7]李娟,徐燕.上海市部分醫院骨科護士康復護理行為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護理雜志,2008,25(3):3-6.
[8]卞榮,萬里,王國新.CPM對骨折后肘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 2009,24(1):39.
[9]陳麗文,吳欲曉,郎史文,等.康復護理程序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后髖關節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08,7(9):696-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