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簡述養老保險的含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統籌城鄉發展;農業;經濟
黨的十七大指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統籌城鄉發展,對于增加農民收入,逐步實現城鄉共同富裕;對于破解“三農”難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廣西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因此,在統籌城鄉發展中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勢在必行。
一、統籌城鄉發展的概述
(一)統籌城鄉發展的含義
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城鎮與鄉村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系統中、擺在同一位置對待,把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放到工業化和城鎮化中綜合考慮,通過體制改革和資源要素結構的調整和再平衡,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其實質是把城市和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整體統一規劃;把城市與農村存在的問題及二者的相互關系統籌起來研究解決,促進城鄉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我國城鄉差距持續擴大,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實施統籌城鄉發展,主要是統籌考慮和安排城鄉產業發展布局、空間發展方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勞動力就業、商品和要素市場體系建設,著力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國家財政資金重點向農村傾斜,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過大差距,把城市和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整體統一規劃。
(二)統籌城鄉發展的主要內容
我國的統籌城鄉發展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新的歷史條件下,是在推進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提出來的,是把城市和農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通過規劃來統籌城鄉發展,其實質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現代化進程中的統籌城鄉發展,包括地域發展的一體化,也包括產業發展的一體化和生活方式的一體化。在經濟層面上,通過市場機制,使資源、資金、技術在城鄉地域空間上,在不同產業問有序流動和優化組合,在互補性基礎上,實現資源共享和合理配置,促使城鄉經濟互動發展;在社會層面上,大力發展農村的教育、醫療、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改善農利的面貌,改善農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狀況,通過一定措施調整城鄉兩大集團的經濟利益分配機制,為城鄉創造公平的發展環境和生存空間;在文化層面上,構筑城鄉一體教育體系,豐富農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消除思想和觀念上的差異,把農耕文化和現代文明統一起來,從文化層面上實現城鄉的融合。
二、在統籌城鄉發展中農業經濟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人口有72135萬人,占全國人口的54.3%,農村消費對全國舉足輕重。2008年,城鎮居民每增加100元用于生活消費的支出為62.4元,特別是城鎮高收入者只有57.7元,而農民則平均為70.4元,其中20%的中低收入農民用83.6元消費,20%的低收入農民用192.2元消費(借債消費)。2009年,我國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城市。1—12月,全國市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5%、縣及縣以下增長15.7%。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改善,農業經濟穩步發展,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大為改觀,農村義務教育、農村抵保、新農合、新農保快速推進。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不斷改善農民工合法權益得到更多保障。然而,由于歷史和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仍面臨許多問題和困難。
(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
1997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6∶1,2000年,城鄉居收入比為2.79:1,絕對差額是4027元;2005年城鄉居民收入比提高到3.22:1,絕對差額是7238元;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比提高到3.30:1,絕對差額是12022元,2010年已達到3.33∶1,“落差”幅度不僅遠高于發達國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
(二)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城鄉發展差距大
盡管國家財政大幅度增加農村投入,加強農村水、電、路氣(燃料)、房、網(信息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沒,但是與城市相比,農村基礎設施無淪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相比,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問題還很突出,農民上學難、行路難、就醫難、養老難等問題依然存在。許多基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本應由政府全部提供,但政府卻只提供很少的財政補貼,比如城市的道路、醫院、圖書館是政府財政全額撥款建設,而農村道路、醫務室文化站則是農民為主,政府只給予少量補助。在“重城輕鄉”財政體制下,城市基礎設施越建越好,越建越豪華,同農村的差距愈拉愈大。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供給質量較差,導致農民的生存和發展成本明顯偏高,這不但不利于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也不利于擴大農村消費市場。目前全國還有2.3億多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3.7萬座水庫處于病險狀態,約1000萬農村人口用不上電,還有部分鄉鎮和4萬個行政村不通瀝青路和水泥路。
(三)農村金融結構不合理
目前我國正在推行農村金融制度改革試點,但改革試點推進速度太慢,試點范圍太小,根本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的需要。2009年末,銀監會共核準開業了172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其中村鎮銀行148家,小額貸款公司8家,農村資金互助社16家。但對于擁有3.5萬多個鄉鎮、64萬多個行政村、230多萬個自然村的中國農村來說,根本無法滿足農民的需要。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農村已經由以農業為主轉向農業、工業、服務業并舉發展的產業格局,與此同時所有制結構也由單一以集體所有為主轉向多元化發展的格局。由于農村金融結構不合理,使得農民、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還沒有得到真正解。同時,目前由于農村金融制度安排不合理,農民建房、購置家電、子女上學和婚喪嫁娶也缺乏正常渠道取得貸款,這也抑制了農村消費。
(四)產業化經營實體市場競爭能力低劣
由于傳統農業發展的桎梏,我國當前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的市場競爭力不強,體現在農業經濟產品與市場主體上,由于鄉村產業存在規模小,內部結構不合理,農產品科技含量低 ,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加工深度不夠,加工轉化和增值率低,缺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經濟效益差等問題。近年來,農產品供給出現了階段性、地區性、結構性過剩,農產品普遍存在賣難現象。農業生產效益下降,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嚴重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
三、發展農業經濟,實現城鄉統籌
(一)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收入問題的實質是充分就業問題。實現農民增收目標,最根本的是努力擴大農民就業。既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容人之量”,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就業空間,又要廣辟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和就地向二三產業轉移的渠道,切實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就業指導和服務,提高農民創業就業能力。要抓住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的有利時機,著力培育縣域支柱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和增收機會。繼續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強化對農民工就業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跨地區就業轉移。同時,要鼓勵和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二)調整農業結構
農業要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要以糧食為主的格局,使農業經濟走向良性循環。在強化第一產業的前提下,加快農業二、三產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增值率。立足農林牧漁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副食品加工業,既可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又可以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畜牧業,不僅可以促進糧食的轉化,緩解當前糧食階段性、結構性過剩的矛盾,還可以帶動食品加工、紡織、皮革、飼料加工等相關工業的發展,由此可以促使農業人口向非農業轉移和增加農民收入。在保證糧棉總產量穩定增長的前提下,調減糧棉種植面積,推廣良種,改善品質,提高單產,同時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來增加農民收入。
(三)建立農業品牌,開拓農產品市場
扶持優質農產品品牌創建,采取政策鼓勵、資金扶持等措施,激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定、認證及名優品牌創建和宣傳工作,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例如容縣的沙田柚、霞煙雞、三黃雞、蘭花。加強農產品營銷體系建設,豐富營銷手段,開拓外省市場;統籌做好其它農產品市場開發,啟動果品綜合批發市場,發揮好農產品的聚集效應。
(四)加大政府支持政策
①繼續完善和落實現有各項農業農村政策,進一步增加對農民的直補、良種補貼、綜合生產資料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同時可考慮擴大良種補貼范圍,并將牧業、林業、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農機具補貼范圍;②加快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試點工作,迅速擴大覆蓋面,爭取在三年到五年完成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消除農民養老的后顧之憂;③繼續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補助標準,提高農民大病醫療報銷上限,降低農民看病成本;④擴大家電和汽車下鄉補貼品種范圍,增加每戶購買補貼資金,提高補貼上限;⑤按照新農村建設規劃,支持農民建房,對農民建房實施補貼,推行建材下鄉政策,以此擴大農村消費。
總之,統籌城鄉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通盤考慮和配置各種資源,加大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支持力度的客觀要求,是增進千千萬萬群眾福祉的責任所在。因此,我們必須把握時代特征,圍繞加強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的目標,在新的起點上統籌城鄉發展,提升農村農村經濟,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海燕.玉林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對策建議[J].城市建設:下旬,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