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代的數字文化

      古代的數字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的數字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的數字文化

      古代的數字文化范文第1篇

      歷代書院教育家論自我修養,極重視內省慎獨的功夫。他們認為,“內省慎獨”雖難,但要實現道德的自我完善又非內省慎獨不可。誠如二程所言“克己最難”(《二程遺書》卷十一),“難勝莫如己”(《程氏外書》卷三),但“克己則私心去”(《二程遺書》卷二)。因而,歷代書院教育家在德育的過程中,頗注重教導生徒以當前的社會道德目標為“參照系”省察自己,以便改進自我,進而不斷地提高自我道德修養。概言之,即“內省慎獨”的自我反省法。

      “內省”是自我反省的起點和基礎。書院提倡“內省”,提出一個人要經常對自己的言行做自我批評,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錯誤。“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頃,不加提省之力,則淪于亡而不自覺。”(《性理情義》)這告誡人們,要保持自己善良的本性,就必須時刻保持強烈的自我反省意識。書院大師主張的“內省”的自我修養法,還強調指出了應注意的兩個方面:一是“省察于將發之際,謂謹之于念慮之始萌也”(《性理精義》卷七《省察》),即在不良念頭、私欲剛露頭的時候,就應該進行深刻地檢查,將其消滅在“萌芽”時;二是“省察于己發之后,謂審之于言動已見之后也”(《性理精義》卷七《省察》),即在不良言行已經暴露后,要及時進行檢查和糾正,不讓其繼續滋長。

      “慎獨”是自我反省的追求和歸宿。慎獨是對反省內求修養法的進一步發展。為幫助道德主體修養的完善,書院修身觀還特別強調,個人在沒有他人和社會監督的情況下,也能謹慎遵守道德準則,使道德成為其內心精神世界和外在行為表現的有機組成部分。

      書院教育家在傳承傳統儒家“慎獨”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從“為己之學”的觀點出發做了創造性的發展,指出“慎獨”既是道德自我完善的一種方法,也是在自我完善過程中理應達到的一個極高的道德境界。其中,清初創辦蕺山書院的劉宗周就慎獨思想的論述最具代表性。他指出:“自昔孔孟相傳心法,一則曰‘慎獨’,再則曰‘慎獨’。……然獨體至微,安所容慎,唯有一獨處之時,可為下手法”(《人譜類記》),又說:“學問吃緊工夫全在慎獨,人能慎獨,便為天地間完人。”(《劉子全書遺編》卷一,《證人社語錄》)道德主體要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質,成為“完人”,慎獨外別無功夫。

      由前可見,古代書院教育家站在封建衛道者的立場上,卻道出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修養方法一“內省慎獨”。經過改造之后的“內省克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批評,就是要求人們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自我檢查、剖析和反思,揚長避短。而書院“慎獨”思想同樣具有獨到之處,應該來說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自我完善方法,是中華民族嚴于律己精神的集中體現。無疑,中國古代書院“內省慎獨”的道德教育思想,揭示了道德教育的普遍規律,即使在今天,仍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以培養大學生自我批評精神作為基點。自我批評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對此,魯迅曾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德國著名哲學家卡西爾也說過,“人被宣稱為應當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個在他生存的每時每刻都必須查問和審視他生存狀態的存在物。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恰恰就存在于這種審視中,存在于這種對人類生活的批判態度中”。這種對自己的“不斷地解剖、查問和審視”,正是促使一個人不斷地進行道德自我完善的內驅力,這才是人生活的價值所在。“追求自我完善是要求每個人在認識今日自我之不足的基礎上,去創造一個較今日之我更為完善的明日之我。”而“一個人要能改過、能知道自己的過失,就要靠自我批判能力。”要想使追求自我完善成為一種道德自覺,必須使其具備正確地評價自我的能力。省思的能力非常重要,當前,加強和改進道德人格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強大學生的道德的自我批評精神,就是教導學生堅持以道德規范為標尺來對自己每天的行為進行自察,正確地評價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古代的數字文化范文第2篇

      0;無極

      無極意為無邊際,無窮盡。《莊子?逍遙游》:“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荀子?修身》:“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其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在古代哲學范疇。無極亦指派生萬物的本體,以其無味、無臭、無聲、無色、無始、無終,無可指名,故曰無極。《老子?第二十八章》:“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1;太極

      《說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古人認為,“一”不僅是數的開始,是萬物之始,而且是生成萬物的元素,是世界的本源。《周易?系辭上》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旨在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中國古代哲學對“一”推崇倍至。老子是中國古代最早用數來認識和闡釋宇宙起源的先哲之一,在《老子》第四十九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比較典型地反映了他的天地始于“道”、萬物之本生于“一”的觀點。

      2;兩儀、陰陽

      《說文》:“二,地之數也。從偶一。”《漢書?律歷志》:“地之數始于二。”《周易?系辭下》:“天一地二。”《乾坤鑿度》:“地數二。二者,有偶也。”這幾處引文都表明了古人對“二”的哲學認識。《呂氏春秋?大樂》:“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兩儀是陰氣與陽氣的合稱,指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種屬性,陰陽相反相成是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和根源。

      3;三才

      三的發現大大促進了人類的抽象思維。中國古代哲人們以“三”的最初原始觀念為內核,在其外部又包裹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儒家經典《易經》的符號體系就是建立在“三”及其倍數“六”的基礎之上。《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通而成卦”。三才,即天、地、人。這三類物質皆包含兩種相互對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現象和人化的一系列符號,以陽爻、陰爻相配合而成,三個爻組成一個卦。“兼三才而兩之”成卦,即這個意思。

      4;四象

      先民最初可能從對東南西北的方位識別中,逐步建立起四方、四時乃至四象等自然觀念,并無一例外地加以崇拜。四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源于中國古代的星宿信仰。古時人們將天上的星座分為二十八宿,由于不好記憶,便將其分為四部分,以動物的形象代替,稱為四象,也稱四神、四靈。

      5;五行

      《說文》曰:“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交午也。”何謂五行?《尚書?洪范》解釋說:“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而據近人劉節考證,《洪范》出于戰國末期,當時,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們把五行與陰陽、日月星辰、乾坤八卦結合起來,進一步發展為五行學說,滲透于天文、歷法、醫學等各個領域,盛行于漢世,從此五行才變得神秘起來。

      6;六合

      六合,一指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二指古代用于記時、記月的十二地支,選擇吉日良時,考慮“沖(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酉合、巳與申合、午與未合,稱十二地支六合。

      歷來人們認為“六”是個象征順利的數字,也因為《易經》的坤卦有三個陰爻“- -”重疊而成,是三個“六”組成的純陰之卦。《坤傳》:“坤道其順乎。”《說卦傳》;“坤,順也。”坤卦代表了順利,重疊的“六”也就代表了順利,所謂“六六大順”是也。

      7;七星

      七星,可用于表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八宿中的天罡,即北斗星。北斗七星從“天璇”通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長5倍多,就可見到一顆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這就是北極星。北斗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8;八卦

      《易經》所說的卦,是宇宙間的現象,是我們肉眼可以看見的現象。宇宙間共有八個基本的大現象,而宇宙間的萬有、萬事、萬物皆依這八個現象而變化,這就是八卦法則的起源。八卦是古代漢民族的基本哲學概念,是古代的陰陽學說。所謂八卦就是八個卦相,八卦是由太昊伏羲氏畫出的。伏羲氏在天水卦臺山始畫八卦,一畫開天。八卦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系統,用“一”代表陽,用“- -”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按照大自然的陰陽變化平行組合,組成八種不同形式,叫做八卦。

      9;九宮

      九宮是古代天文學家將天宮以井字劃分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九個等份,其中,乾、坎、艮、震屬四陽宮,巽、離、坤、兌屬四陰宮,加上中宮共為九宮。九宮在奇門遁甲中代表地,指大地,為奇門遁甲之基,是不動的,奇門遁甲分為天、地、人、神四盤,四盤之中唯有地盤不動,為坐山。在晚間從地上觀天空的七曜與星宿移動,可知方向及季節等資訊。

      古代的數字文化范文第3篇

      文/陳書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古代在端午日午時,切菖蒲以泛酒中,飲之可辟瘟疫之氣,故曰蒲節。《帝京歲時紀勝》曰:“五月五日細切蒲根,拌以雄黃曝以浸酒,飲余則涂抹兒童面頰、耳鼻,并揮灑床間帳,以避毒蟲。”這一天,士人還于郊野或演武廳走馬較射,謂之藉柳。傳說師曠在這一天采艾占病,為采艾日。又傳說因五日午時,頭柄星正掩五鬼,送藥行業在此時制百藥,無不靈驗,是古代的制藥日。這天以五彩絲系臂上,謂之“續命縷”,可辟兵及鬼,令人不病。又以石榴、葵花、菖蒲、艾葉、梔子花插瓶中謂之五瑞,可辟除五毒(蛇、壁虎、蜈蚣、蝎子、蟾蜍,民間百姓多用此說)。“榴花角黎斗時新,今日誰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風客,卻隨蒿葉上珠門。”這首古詩是描述當時人們歡度端午佳節的種種習俗。端午節前后,人們除了吃粽子、插艾葉之外,還要給孩子們帶上香囊。

      農歷六月初六為天貺節。傳說這天為大禹的生日,故又稱神誕節。《燕京歲時記》曰:“京師于六月六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據《宋史?真宗記》和宋?趙升《朝野類要》所載,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天書降,詔以此日為天貺節。這一天要辟惡驅蠱。

      農歷七月初七為乞巧節。歷史上許多名士在這一天曬衣、曬書,遂成衛生民俗。古人還認為,這一天是化生之日。以蠟做嬰兒,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生子之祥。也有做泥孩兒,巧飾金珠,七夕用以饋送,為天仙送子之祥。

      農歷八月初一以朱墨點小兒額,謂之天炙,以厭疫。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漢代時有宮人在九日這天飲酒和茱萸酒,后得長壽,此后民間也在九月九日飲此二種酒。

      至除夕,即是年底請儺神驅逐疫鬼,每家又有門神。傳說黃帝時,有兄弟二人,名神荼、郁壘,能執鬼除疫,后世祀以為神,便畫成兩幅圖像,貼在兩扇門上,后世演為對聯。傳說上古西方深山中有惡鬼,名山魈,人犯之即病寒熱,畏爆竹聲。除夕,人以竹燒火中,噼啪有聲,則驚走。火藥發明后,以鞭炮代之。故除夕放鞭炮,意在祛除瘟疫。

      舉白旗的由來

      文/劉元

      兩軍對峙時,戰敗的一方準備投降,就要打出白旗,戰勝的一方則會停止使用武力允許其投降。

      在戰爭中使用白旗起源于遠古,但當時白色旗幟代表要求先休戰進行談判,而不表示投降。

      當交戰的一方打出白旗時,對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談判,于是下令停止一切進攻活動。持白旗的一方則派出軍使、號手、旗手和翻譯到對方指揮部說明條件或意圖。軍使從展示白旗開始到再回到本方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談判期間雙方誰也不能向對方發動進攻。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把在戰爭中打出白旗認為是投降,后來,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標志,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三”為什么在成語中遭貶

      挑三揀四、丟三落四、推三阻四……你注意到了嗎?這些含“三”和“四”的成語多為貶義。

      細翻成語詞典,發現成語里不光三和四有這個問題,三和其它任何數字只要一碰頭,基本上貶義居多。如“三長兩短”、“三心二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難道問題出在“三”上?

      古代的數字文化范文第4篇

      摘 要:古籍的數字化發展為古籍的整理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是我們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一把利器,但是并不能因為有了這一好工具而改變我們對古籍研究的認真態度,在利用數字化古籍中,存在著主觀的、客觀的種種問題,而主觀上的問題更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關鍵詞:古籍數字化:版本:學術性

      [中圖分類號]:G25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5-0212-01

      我國古籍流傳下來的約十幾萬種,每種書又往往包羅萬象,古代的各種文化知識散布其中,給某一學科,某一知識點的研究帶來很多不便,面對書山文海,形如大海撈針,惶惶然不知所措。同時,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原因,對于古人所要熟背“四書五經”及當時流傳的語言、典故和風俗,現在卻生疏多了,再去拾起古籍一一背誦是很不切實際的,使我們對古代的社會生活有很大的陌生感,此也正是文史工作者遇到的一大難題,幸而我們的古籍也走進了數字化階段。為我們的整理、研究工作帶來了一把銳器。

      利用數字化古籍,縮短了查找、收集資料的大量時間,避免了繁重的機械式勞作,節約了經濟成本,簡單易行,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整理、研究古籍的效率,是我們學習的捷徑。但是,數字化古籍的運用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以免誤入歧途,勞而無功。

      數字化古籍既有客觀上的問題,又有主觀方面的問題,而主觀上的問題更應當引起注意。在客觀上,主要是古籍數字化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技術、資源利用等問題,表現為文本格式的多樣化,目前的數字化古籍除常見的txt、doc、html格式外,還有exe、pdf、wdl、pdg、ebk等多種,有些不能兼容,給學習帶來不便:掃描、錄入、檢索技術的水平有待提高,一部好的數字化古籍,不僅要盡量逼真,符合古籍的版式特點,并能快又準確的多方面檢索,但是現在的各種數據庫大都不能做到:文字方面的繁簡轉換、通假、避諱、異體、生僻字依舊是需要克服的難題;人力資源的相對浪費,大家多關注大部頭的叢書,像《四庫全書》、《二十四史》、《十三經注疏》等,以致這些書籍擁有眾多的電子版,而大量單行本無人問津;此外在版本的選擇、統一的規劃、管理等方面也有不足之處。

      就主觀而言,最忌的將數字化古籍奉之為圭某,不費任何篩選功夫,盲目的照抄照搬。數字化古籍的功能不僅在于信息的查詢和保存,更重要是能在保護現有古籍的基礎上,使之能在數字化環境中留下“真跡”,增強古籍保護、開發、研究的意識,在古籍文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使其具有學術價值。

      而現在的數字化古籍尚不能達到這一要求,多為簡體橫排形式,不能保持古文獻的版式原貌,雖有照片形式的,是很好的“留真譜”,但是卻不能進行檢索,達不到為我們服務的目的。全文版的《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雖然繁體豎排,文字清晰,在保存古籍,檢索服務等方面做得都非常好,但是卻不能作為標準,以之是非為是非,原因在版本方面。

      眾所周知,《四庫全書》經十年編成,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之一,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其修撰時,三審而呈御覽,抄寫人員也是經過嚴格審定的,可謂每一道工序都都做到最好,具有無與倫比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與版本價值。可是,整部書的編修都在“文字獄”的陰影下,清政府大肆銷毀了對滿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干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余種、8萬余塊。除了焚毀書籍,滿清還系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甚至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查繳禁書竟達三干多種,十五萬多部,總共焚毀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禁毀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難免會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收進去的書籍,也有許多進行了刪削、挖改,已不是古籍之本來面貌,所以對收進《四庫全書》中的書,不能一味的盲目崇拜,對一部書來說,有單行本行世的,一定要拿來與四庫本等相較,從中選出最好的底本為我所用,以免事倍功半,貽笑大方。

      除版本方面外,在具體的文字、內容方面,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不加校勘的照搬。技術方面的問題,使一些生僻字顯示不出來,或者用形近字代替,或者繁簡轉換的出現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引用是校勘相關書籍改正過來。尤其是在查找一些詞語時,一定要仔細閱讀上下文,確定其在文中的意思,以免斷章取義,與學術研究的目的大相徑庭。同時,現在古籍數字化的工作是帶有商業性質的一些專業技術公司做得比較好,也容易獲得,但是,他們的工作人員并非都具有專業水平,文字上的訛誤衍脫是難于避免的,這都需要我們在具體運用時,必須與原版古籍相校對,做到準確無誤。

      數字化古籍只是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研究的捷徑,是我們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一把銳器,給我們帶來了學習的新思路、新方法,但絕不是什么萬能至尊的法寶,我們必須以腳踏實地,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認真務實、一絲不茍的學習方法,堅持循序漸進的學習道路,正確的運用數字化古籍這把好工具,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毛建軍: 《古今圖書集成》電子版的比較――兼談古籍電子索引的標準與規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3)

      [2]李運富:談古籍電子版的保真原則和整理原則[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1)

      [3]張尚英:古籍電子化問題探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

      古代的數字文化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數字文化 中德比較

      數字是語言中表示數量和順序的詞類。數字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主要分為兩部分,其一為計數,其二數字蘊含著種種神秘的文化內涵或現象。[1]用于計數,數字本身并沒有什么差異。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數字被不同的民族使用,受到不同的宗教、歷史、文化習俗等因素的影響,使數字產生了不同的吉兇褒貶的象征意義,因而各民族都具有其獨特的數字文化。中德兩國在文化傳統、社會習俗、地理環境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其數字文化雖然也有相似之處,但差異方面更為明顯。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德數字文化進行比較,以期從一個側面了解中德兩個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并發揮其在中德跨文化交際中的有益作用。[2]

      一、文化內涵相似的數字——以3,8為例

      不論在中國還是在德國,“3”和“8”這兩個數字都深受人們喜愛,它們被視為神圣、吉祥和尊貴的象征。但由于、傳統價值觀念的不同,其表現形式卻不盡相同。

      漢語文化中的數字“三”與中國古代的很多哲學理論和重要思想均有關。《老子?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曰:“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可見,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數字“三”衍化而來的。“三”與中國古代很多的重要思想有關。《三字經》曰:“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即人們稱天、地、人為“三才”;將日、月、星歸納為“三光”;稱君臣、父子、夫婦三種關系為“三綱”。 [3]在民間也有許多與“三”有關的熟語,如“虎生三子,必有一彪”,“事無三不成”,“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三人行,必有我師”等。因此,“三”在中國是個吉祥的數字。

      德國文化起源于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是德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兩者都對數字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數字產生的聯想大多與《圣經》和神話故事有關。[4]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把“3”看成完美的數字, 認為它體現了“開端、中間和終結”,具備神性。那時的西方文化認為,世界是大地、海洋與天空三者合成的;大自然由三項內容構成的,即動物、植物與礦物;人體亦有三重性:肉體、心靈與精神;基督教主張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在羅馬神話中,主宰世界有三個神,主神朱庇特手中的三叉雷電杖是權威的象征,海神尼普頓的象征則是三叉乾,而冥王普路托則是長有三個頭的狗。[5]在德語中有句諺語,“Aller guten Dinge sind drei.”(好事皆成三)這與中國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們說“好事成雙”,而德國卻說“好事成三”,因為中國自古崇尚偶數,而德國人喜歡奇數,尤其推崇三。

      中國人最喜歡的數字莫過于“8”了。因為漢語擁有極其豐富的諧音文化,而其在數字中的表現尤為明顯。數字八就與“發”諧音,因此備受人們青睞。不管是座機號碼、手機號碼還是門牌號、車牌號,人們都希望能含有數字“8”。舉辦婚禮、店鋪開張人們也喜歡挑選在帶8的這天,比如初八、十八、二十八。另外,我們北京奧運會的開幕時間是2008年8月8日晚8點整,一共占了四個“8”,這也足可以佐證“8”在中國是個象征大吉大利的數字。自古以來,漢語中就有很多與“八”有關的成語,如八斗之才、八街九陌、八珍玉食、八面瑩澈、四通八達、八方支援、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其多具有積極的含義。[6]

      在德國“8”也預兆著吉祥如意,對此有種種解說。早在古希臘,人們就認為“8”意味著豐碩、成就和長壽。《圣經》中講上帝懲罰人類發大洪水,只有“8”個人靠諾亞方舟逃生,因此“8”意味著幸運。此外,從“8”這個數字的形狀來看:豎著好像兩個戒指上下靠在一起,象征婚姻美滿,橫著來看“∞ ”是數學中無窮大的符號,表示無窮無盡,兩者意義相加,就是幸福、成就、美滿綿綿無窮盡[7]。在德國,據說 1988 年 8 月 8 日是舉行婚禮人數最多的一天。市政廳甚至提前辦公,以便能讓佳偶在8點零8分完婚,人們向新人拋投88馬克表示祝賀。[8]

      二、文化內涵相異的數字——以6、7、13為例

      中德兩國在文化傳統、社會習俗、地理環境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 因此有些數字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賦予了截然相反的文化內涵。為了減少跨文化交際的沖突,我們尤其應該注意這些文化內涵差異較大的數字。本文就以6、7、13為例,揭示相同數字在中德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內涵。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v在线|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亚洲国产中文v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亚洲精品色播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韩国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大全亚洲|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色欲www综合网| 亚洲欧洲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蜜桃| 亚洲卡一卡2卡三卡4麻豆| 国产精品亚洲自在线播放页码|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 中文字幕在线日亚洲9|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亚洲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 亚洲日本人成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18禁亚洲深夜福利人口|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 亚洲精品天堂无码中文字幕| 无码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 |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高清|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