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文物的方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文物建筑;外墻;修繕
一、項目實施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各類建設活動迭起,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飛速推進。文物建筑作為一種文化旅游資源的載體越來越被廣泛的發掘。1930年產生了中國關于古建筑保護最初的法律《古物保存法》。1980年專門了《關于加強歷史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并批轉了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關于加強古建筑和文物古跡保護管理的報告》。我國文物建筑的保護工作正在逐步開展。
某高校體育館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長35米,寬21.3米,高15.1米,建筑面積2748平方米,建筑層數兩層,上層為球類館,下層是健身房。屋頂采用三絞拱鋼架與鋼筋混凝土,大跨度空間和別具一格的山墻、屋頂造型、孔雀藍琉璃瓦屋頂隨三絞拱的弧線輪廓而轉折,形成輪舵式的山墻和三重檐歇山頂,四隅設亭。二層內有看臺,外有觀景臺,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風。整個體育館融使用功能、建筑藝術和當時先進的建筑技術為一體,堪稱我國20世紀30年代體育館建筑經典佳作。
體育館自建設至今已逾七十年。建筑物已至高壽。由于該建筑當時的設計、施工水平很高,建筑的基礎、結構依然十分穩健。主要問題在于:屋面瓦破損嚴重,普遍性滲漏;內外墻粉刷層酥堿、殘損,局部窗鼓、脫落,局部機械性外傷;混凝土及砂漿自然老化,收縮裂縫普遍;墻體受雨水和地下水浸害鹽化嚴重;樓地面部分老化或使用不當引起的開裂、破損;木門窗自然碳化、受潮糟朽、開裂或變形;鐵構件腐蝕生銹、機械性受傷變形;長期使用過程中對建筑物的不當干擾和功能性增刪;歷次修繕中的不科學干預和損害;建筑物供排水系統局部灘瘓,供配電、供水系統老舊等等。外墻粉刷層酥堿、殘損;混凝土及砂漿自然老化,收縮裂縫普遍;墻體受雨水和地下水浸害鹽化嚴重。基于文物本身的特殊重要性和其面臨的生存危機,搶救和保護工程不容懈怠。
二、外墻保護方式
修繕前場館外墻體因長期受自然環境影響,出現粉刷層酥堿、空鼓;灰塵、大氣污染物腐朽銹斑;局部砌體已經開裂;外墻憎水功能衰減。
實施墻體清洗分有物理、化學和物理化學相結合的幾類方法,在不損傷歷史建筑原有風貌的這一前提之下,選用了高壓水槍清洗此物理方法來清除原有外墻涂裝的乳膠漆、真石漆等當代漆料和日積月累下來的灰塵及大氣污染物的腐朽銹斑。施工中采用高壓水槍先進行清洗,而不是采用銳器鑿鏟方式,幾乎沒有引起墻體的修繕性傷害。
清洗后,針對現已發黑起霉、酥堿、鼓漲、裂縫等墻體,根據其損壞程度,采取擇砌、剔鑿挖補等方法進行加固處理局部鼓漲部位。先將其剔除干凈,撣凈雜物,后用改性環氧樹脂結構膠填補,后用水泥砂漿抹面,批平。對于墻體裂縫部位,實際施工當中沿著裂縫走向兩邊切割,鑿除裂縫部位,清理碎雜物,后用改性環氧樹脂填補鑿除部位,后用水泥砂漿抹面批平。為了取得較好的修復感官和功能效果,反復進行了不同材料和工藝的小樣實驗,最后選擇高分子聚合物混合砂漿,突出砂面粗糙質感,最后用無色透明氟碳漆罩面防水憎水處理,前后用九道工序,既還原了墻面歷史時代,又徹底修復墻體病害,增強了今后墻體表面的防水憎水功能。
三、工程小結
真實、全面地保存并延續了體育館的歷史信息和藝術、歷史價值。主要體現在:
(一)能保則保,最小干預;文物建筑的最大價值在于傳遞歷史信息。盡管在修繕中我們難以避免對建筑的干預,但要盡最大努力去保存其真實的歷史信息;
(二)謹慎處理文物建筑的修復后可能造成的“失真”問題,工藝方法、表面質感、色彩力求與原物一致;
(三)不得不“干預”的部分盡最大努力減少其影響;歷史建筑不僅僅是供人們觀賞的收藏品,其本身是為人類提供使用價值的。同時,隨著當代科技的進步和需求水平的提高,老式的場館設施已經無法滿足今天現代化的需要。因此提升功能也是合符時代要求的。
但是,任何增加的設施,都不可避免會對歷史建筑產生“干擾”。我們所要做的工作,是要遵循文物保護的基本法則來展開,把影響減小到最低
(四)注重真實歷史信息的“辨識”;妥然處理歷史建筑審美價值趨向,再現民國時期建筑物的歷史風貌。
(五)現代材料和技術運用于文物保護取得較好效果。對實施方案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分析不同工藝產生的結果,從而決定不能實施的方案,選擇最優方案。
參考文獻:
[1]胡明星、董衛,《基于Gls的古村落保護管理信息系統》,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3
【關鍵詞】地方文化館;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C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2-268-01
地方文化館是地方文化集中地,是各級人民政府為地方人民群眾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面對廣大人民群眾,是我國堅持社會主義路線不可或缺的文化組織機構,也是我國基層文化機構。地方文化館是當地推動基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依托,也是非物質文化遺傳保護工作推進的重要動力。其在非物質文化遺傳保護與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伊始,保護機構尚未健全成熟之時,地方文化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擔了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大量工作。地方文化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當地民間藝術保護工作相結合,依據自身優勢,為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地方文化館具有地域優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來源于一定的區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了截然不同的的特點,與當地的生活環境、文化氛圍、宗教氛圍息息相關。地域的文化習俗特點也對非物質文化遺傳產生一定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域息息相關,如果離開區域,如同將植物拔離土壤,不供給其養分、水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賴以發展的環境,則不能保證其能夠獲得充足的保護與真正的傳承。地方文化館具有優越的地域性。地方文化館的建立與當地文化環境緊密相連。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地方文化館比其他的地區文化機構更了解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傳的特點,更了解如何運行保護模式,開展相關的傳承工作。我們可以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方文化館也是緊密相連的。
二、地方文化館具有文化優勢
與其他文化遺產不同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是“非物質”性。在成品未成形之前,它往往被作為一種知識,一種技能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者的思想中。只有持有者通過不同方式,將文化遺產制作、復述出來時,人們才能真正感覺到它的存在,真正感覺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所以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此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具有更大的難度。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主要針對有形的物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包括對物質的保護,還包括對思想、知識、技能等“無形物質”的保護。為了更大化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文化館可以實時特別保護,通過自己文化影響優勢,找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通過一定的鼓勵手段來鼓勵他們不斷進取,傳授自身的知識或技能,擴大影響范圍。比如說以前常見的糖畫。在過去舊時代中,擁有一個糖畫是小孩子非常驕傲的事情,寧愿把它放到融化的時候,也不舍得將其吃掉。可是隨著社會物質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物質條件提出更高的要求,認為糖畫屬于街頭作品,不干凈。由于受到人們的冷落,糖畫一度進入瀕臨絕境。諸如此類的情況是非常多。地方文化館利于其文化優勢,更易于發現此類情況,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能力范圍內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鼓勵其將非物質文化遺傳傳承下去。
三、地方文化館具有群眾基礎優勢
生活在共同區域的人類,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自然而然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群眾文化。為了整合群眾文化,同時提高當地居民的文化素養,地方文化館應運而生。地方文化館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地方文化館主要是面對當地居民群眾開放的,同時也就具有一定的群眾影響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明顯的民族性與地域性,與地反文化館緊密相連。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不夠深入,不能形成正確的保護意識與傳承理念。地方文化館可以利用自身的群眾基礎優勢,廣泛地宣傳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營造良好的保護與傳承氛圍。群眾人多力量大,利于幫助地方文化館推動相關保護工作。地方文化館的宣傳工作還有可能吸引部分年輕人加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活動中,注入新鮮生命力。通過群眾的口口相傳,借助群眾的傳播力量,做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
四、地方文化館具有獨特優勢
每個民族群體、地方區域的發展都與周圍環境息息相關,顯示了自己獨特地與大自然相處的智慧與思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具有必然性與合理性。不同區域都有自己流傳下來的獨特文化。這種獨特文化也可以通過地方文化館呈現給不同地區的人看。地方文化館包含了當地獨特的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看法,閃爍著當地人的智慧。這是其他地區文化無法取代的。通過地方文化館推動當地非物質文化遺傳保護與傳承工作更為自然而然,而且還會強化區域特點,并且在傳承中不斷完善、充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形成具有鮮明風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總結
地方文化館與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息息相關,具有同樣鮮明的地域性、獨特性。地方文化館應該積極宣傳參與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可以通過傳統報紙宣傳、電視宣傳,也可以利用目前甚為流行的微博宣傳,為當地居民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改變傳統工作狀態,提高地方文化館工作人員素質,確保做好非物質文化遺傳保護與傳承工作,維護地區的文化特色。
[關鍵詞]文物古跡;保護原則;淺談
新世紀以來,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國家用于文物保護的投入也達到了建國以來空前程度,對文物保護既是一個機遇同時又是一個挑戰。一方面大規模的環境整治、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騰退為大批年久失修的文物古跡的搶修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如何保護和實現文物自身的價值,給文物古跡保護提出了新的課題。特別對于文物建筑修繕,是修舊如舊還是金碧輝煌,是保護文物古跡的更多的真實性,還是追求修復的完整性,這一許多國家都在爭論、許多年都在進行探索的問題,再次成為國內各界及業內人士爭論的焦點。其實核心就是一個保護和利用的問題。保護文物價值固然第一位,無可非議,然而,對于如何發揮文物資源的優勢,更好地保護和充分發揮文物的社會價值作用卻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以至于在如何保護、如何利用上各持己見。一些人認為,文物保護與利用是自然形成的一對矛盾,修舊如舊和金碧輝煌也自然對立起來。下面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就地保護,修舊如舊”原則
梁思成先生當年曾針對趙州橋大修提出過修舊如舊的原則。在文物建筑維修時,這已成為人們提及最多的一詞,認為它是文物建筑修繕應該遵循的一個原則,一些專家也是這種觀點的持有者,甚至有些學者認為,修繕本身就是一種可能的破壞,修繕只能在不修不行了的情況下進行。所謂修舊如舊,一般認為修完效果應是:修跟沒修一個樣。
文物古跡的保護和城市的現代化之間歷來矛盾不斷、抵觸不斷。由于眾多歷史文化名城往往是人口密度比較大的老城區,人口越多,商機越大,因此地方政府、房地產開發商和大型的超市集團都將其看作寸土寸金的絕佳地段。于是,他們便以現代化和保護公民生存權為名,在歷史文化名城大興土木,拆毀古建,置國家保護法律于不顧,甚至有的已經被明確劃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地段也被夷為平地,有的文物古跡只是象征性地被部分保護起來,其主體往往被拆毀或改建,還有一些地方將文物古跡拆毀后再在異地重新建設,實施所謂的“異地保護”。但是,地方文化一旦離開它的本土,就失去了其大半的意義,而一個地方如果失去了居于自己的文物古跡,它便會失去其歷史的根脈和精神。事實上,城市現代化和文物古跡的保護之間并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文物古跡的保護和原住地公民的生存權之間也可以取得統一,關鍵在于地方政府要對文物古跡的所在地域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
二、科學管理原則
對于文物古跡的保護,應該以科學研究作為立法、保護、利用、管理、規劃、決策的基礎。對于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應盡可能地利用,在文物古跡的規劃管理中應該從觀念、目標、制度、技術等各方面堅持創新,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科學技術和方法,以有效地保護我國的文物古跡資源。
三、限制性開發原則
對于部分進入開發領域的珍貴的文物古跡資源,如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古跡參觀游覽場所,應該實施限制性開發原則,對每天參觀游覽的人數要進行限制,限制配額向社會進行公布,以售完規定人數門票為止。此舉是為了保證文物古跡的安全,保證文物古跡發展的代際公平。
就目前而言,我們普遍采用門票價格控制的方式來限制游客數量,但是這種控制作用是有限的。顯然,單靠門票價格是難以在根本上達到保護文物古跡目的的。
四、管理方式多樣化原則
從體制上來講,文物古跡的管理可以分為集中管理、垂級分散管理和水平分散管理3類。集中管理就是由中央直接來進行管理,它在保護方面的效果最好,但是財政負擔最大;垂直分散管理是由地方來直接盡心管理,這種方式在保護方面的能力最弱,但是在財政持續能力上面最強。而水平分散管理則是由中央政府的不同部門直接管理,這種方式相比于其他兩種方式在保護和財政持續能力方面都比較弱。因此,集中管理適用于對保護標準要求較高的文物古跡資源、如世界文化遺產。而分布在地方數量龐大、保護標準要求相對較低的文物古跡就可以實行垂直分散管理。管理方式的多樣化是為了適應文物古跡資源本身保護級別的多樣化,同時也是為了和地方以及國家的財政能力進行配套協調。
五、樹立“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觀念的原則
(一)“保護為主”強調了文物工作的根本任務,這要求我們應該重視文物古跡保護工作,正確處理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系,確保文物古跡的文體安全。按照這一理念,文物古跡的管理工作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把文物本體及其原生環境的保護和保存放在首位,這是文物古跡事業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文物古跡工作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國際社會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通則。
(二)“搶救第一”表明了文物保護的緊迫感。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到在當前社會經濟還不甚發達、基本建設突飛猛進的時期,是文物工作較為艱苦、任務最為艱巨的時期。強調把搶救放在文物保護工作的首位,就是要引起人們對文物保護工作面臨嚴峻形勢的高度重視,從而動員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文持文物的保護和搶救,同時也要求文物部門合理規劃,統一布置,抓住重點,急事先辦,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解決當時存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三)“合理利用”要求各級文物部門充分認識到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鑒古知今作用和科學研究作用,要善于利用文物資源的獨特優勢展示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強大凝聚力、創造力和生命力,幫助人民群眾認識自己的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激發愛國熱情,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博物館;民俗文物;保護和利用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1-0000-01
一、民俗文物的價值及現狀概述
(一)民俗文物的概念與價值
民俗文物,顧名思義就是民間風俗遺留下的文物,是人們相傳已久的各種社會集體的行為方式。主要表現在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經濟、社會、宗教等活動。這些活動下又有比較復雜的子系統活動,涉及的含義范圍相當廣泛。我們主要將其定義為與人們的民俗活動有關的特色器物,是在民俗文化活動中產生的,能夠反映人們各項民俗活動的具體情況及內容。
(二)民俗文物的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的沖擊,民俗文物的保護出現各種障礙,很多民間技術工藝逐漸失傳,有些民俗文化甚至已經絕跡,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出現很多販賣文物的商人,他們每年都向外國人低價出售十分珍貴的歷史民俗文物,使得我國很多民俗文物逐漸流亡海外,阻礙了我國的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現今社會,人們逐漸認識到了民俗文物保護工作的價值和重要性,在全國各地,各項民俗文物的保護工作也逐漸開展起來,但是,我國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家專門的民俗文化國家博物館,各地的民俗文物征集和保護工作也受到了各種經濟、政治、文化因素的制約,難以大范圍的成功開展,大面積的民俗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難以得到有效貫徹實施。更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我國至今沒有對民俗文物作出科學合理化的定義,極大程度上限制了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工作。
二、博物館與民俗文物的保護
我國各地都有著豐富多樣的民俗文物,但是并不意味著全部的民俗文物都能夠流傳下去,事實上,很多極具特色的民俗文物都被歷史淹沒了。由于我國社會發生的歷史巨變,工業化的步伐逐漸加快,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巨大的改變。在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的民俗文化的沖擊是巨大的,很大程度上會隨著這種變化而逐漸消亡。因此,我們的博物館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和收集反映人們歷史前進步伐的民俗文物。
博物館的主要保護手段是經過普遍的調查和收集資料將民俗文物展現出來。這項調查和收集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復雜性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博物館的工作者應該主要調查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充分收集當地的民俗文物信息,了解相關的文化發展階段,并做好整理。同時也不能忽略漢族地區的民俗文物調查和整理。民俗工作者要開闊自身的眼界,不能局限于一個特定的范圍,例如只關注民俗文物的工藝價值,忽略了它背后的文化內涵。在實際的調查工作中,很多民俗工作者或發現大多數的民俗文物做工都不是很精良,許多文物都還在使用當中。但是從這些民俗文物的發展形勢來講,在將來它們很可能成為珍貴的文物。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可能我們日常使用的生活用品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會成為民俗文物,或者逐漸消失。因此,民俗文物的工作者應該有超前意識,最大程度上做好文物的收集、調查和保護工作。
在實際的博物館調查收集工作中,不能局限于實物的收集與整理。民俗文物與考古文物在概念和形式上都是有所區別的,對于歷史文物,我們只能通過研究一些實體的物體來探索;但是對于民俗文物,很多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地接觸到,還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故事以及使用方式。因此,民俗文物工作者應該在收集調查實體文物之余將各種流傳的工藝使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并作相應的文字調查報告,以便于將大量的文物和文獻資料一起整理保存,防止在博物館進行大規模的展覽時出現原則上的失誤。如果一項民俗文物缺少了文字資料的注解,將會給后人的研究帶來極大的困難。在此過程中,調查工作者還可以適當地使用一些科技產品,如錄制一些視頻資料,使得民俗文物更加生動有趣。
三、博物館與民俗文物的利用
為了有效利用博物館于民俗文物,必須要對它們進行科學合理的研究和調查。很多專業的博物館文物工作者為了獲得更多的民俗文物信息,需要對大量的民間風俗文化進行綜合性的調查研究,所獲得的各項民俗文化信息和民族的信息資料都成為博物館的珍貴一手資料。這種細致化的實踐研究工作不但能夠使得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有所提高,還會增強文物收集與展覽工作的整體水平,對于有效利用博物館與民俗文物具有重大價值。
此外,在博物館的展覽過程中,博物館的主要責任是提供給社會大眾文化服務,向社會展示歷史文化的民族發展進程。對于民俗文物的展示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必須要用靈活的手段進行展覽,例如可以對某個民族的特定民俗文化進行展覽,也可以對多個民族的不同民俗文化開展專題展覽。在展覽過程中,應該多使用一些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更直觀更形象地將各個民族的民俗文物展現出來。播放影視錄像的方式不但能夠活躍現場氣氛,還能增強觀眾的視覺效果,在觀賞過程中,參觀者會了解到該民俗文物的來源和發展情況。在展覽過程中,博物館應該注意讓觀眾親身參與到展覽過程中,讓觀眾在現場體驗民俗文物的再生產過程。例如在云南的某個歷史文化博物館中,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傣族制陶方法,制作過程還保留著原始的痕跡,所以在展覽過程中可以讓觀眾自己動手按照演示來完成制陶,體會其中的樂趣與文化。最后,還可以采用民俗商品來加強對于博物館與民俗文物的利用。可以在博物館中設置一些制作坊,在參觀過程中購買一些民俗小制品當做紀念,也能促進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文物 保護 現狀 問題 管理
眾所周知,革命歷史紀念館文物對歷史研究工作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是歷史時刻的見證物,為了使得文物能夠得到很好的保存,以為后人進行行為研究活動時而提供寶貴參考意義,則需要探討為其建立專業研究機構以及保存場所,而歷史紀念館就是保存、陳列、研究、收集文物資料信息的場所,是一個為社會服務的文化教育機構,因此,歷史紀念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障了文物的安全性,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文物的保護意識增強,則需要不斷地對現有的保存方式以及措施進行創新,并且將目前文物保護錯誤方式進行不斷地改善,從而探討一些新的保護方式以及措施來對文物進行保護,以實現文物保護科學性、安全性的目的。
一、歷史紀念館文物保護分析
一是文物保護資金短缺以及設備較陳舊的問題。經調研發現很多市級歷史紀念館因缺乏文物保護資金而常年不更換保護設備,設置連續很多年都不更新保護設備,以至于文物遭到二次破壞,致使文物很快失去了其自身價值。另外,市級歷史紀念館因缺乏文物保護資金,以至于其所引進的保護設備缺乏一定的科學技術水平。二是關于文物保護庫房條件限制問題。為了突出歷史紀念館的文化教育機構身份的特征,往往選擇歷史紀念館地址的時候,均選擇古舊建筑,以實現歷史紀念館特點能夠與文物保護工作相互融合的目的,但是古舊建筑的面積有限,以至于文物保護庫房的面積不大,同時,庫房的空氣也不流通,致使歷史紀念館相關管理工作人員將該館中的文物混合擺放,這樣不僅不利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開著在,而且對文物本身造成二次破壞。三是關于歷史紀念館管理人員配置不合理問題。歷史紀念館管理人才配置現狀來看,不僅總體管理人員數量較少,而且文化保護人員的配置也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尤其文物修復、鑒定、保護等管理方面缺乏相應技術人才,這樣極不利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
二、歷史紀念館文物保護現狀的相關探討
歷史紀念館文物具有著研究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因此,其是我國較寶貴的科學文化財富,對文物進行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進一步提高文物保護水平,以及改善目前歷史紀念館文物保護現狀。一是文物保護資金短缺以及設備較陳舊問題而采取的相關措施,地方相關政府需要對歷史紀念館文物保護工作相應的提供資金、人才支持,使得歷史紀念館的文物保護設備得以更換,以保障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并且有效保障文物自身價值,從而為后人進行歷史研究活動時能夠提供相應參考價值。二是針對文物保護庫房條件限制問題而采取的相關措施。庫房環境、條件對文物保護工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歷史紀念館庫房條件受到限制,則不利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而且還會對文物造成二次破壞。因此,需要改善文物保護庫房環境、條件,從而有效延長文物的存在時間。同時,因文物易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遭到破壞,需要將影響文物價值、質量的環境因素進行分析與了解,從而針對這些環境因素將其所放存環境進行改善,從而保障其質量與價值。三是加強歷史紀念館管理隊伍的建設,歷史紀念館管理人員配置不合理現狀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物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需要對歷史紀念館管理人員進行重新配置,并且加強對文物修復、鑒定、保護等管理方面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從而有效提高文物保護水平。管理人員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水平,從而有效提高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水平,因此,還需要加強管理隊伍的建設。四是做好文物登記工作,為了保障歷史紀念館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則需要及時對文物進行建檔、清點與登記,從而在此過程中能夠有效掌握文物數量與質量的信息資料,進而為制定科學合理文物保護工作方案提供有力可靠依據,另外,在對文物進行登記工作的時候,如遇問題需要及時采取措施對其進行解決,并且做好相關防控工作,以保障文物的安全。
三、文物保護管理模式的未來探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為了保障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則需要積極應用當今科學技術水平以及信息網絡技術來對文物庫房進行管理,從而保障文物庫房管理實現信息化、科學化、規劃化的目的,進而有效提高文物保護工作的水平,進而有效延長文物的存在時間。另外,加強對文物保護宣傳教育工作,使得廣大百姓以及文物愛好者能夠積極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隊伍中來,從而全面提高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唐麗.抓住機遇邁向未來D關于免費開放后歷史紀念館管理和服務工作的思考[A].湖南省歷史紀念館學會2010年會暨歷史紀念館免費開放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