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園教育的啟蒙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幼兒家長的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在農村,家長和社會評價學生關注的是其學習成績,對于幼兒來講同樣如此,幼兒科學啟蒙方面的教育被忽略。
2.幼兒家長的文化水平偏低。通過實地觀察發現,家長的受教育程度關系到其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成效,幼兒家長的文化水平較低限制了幼兒科學啟蒙教育。
二、發展農村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對策
“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0-6歲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5%,遠低于OECD國家11%的平均水平。”從數據中我們應該看到,對于國家的人力資源來說,每一個幼兒的良好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多數幼兒生活在農村的事實,提醒我們必須重視農村的幼兒教育,提升農村幼兒的整體素質。科學啟蒙教育是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基礎,也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在大力倡導要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今天,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轉變農村幼兒園的辦園理念。要樹立正確的辦園理念,擺脫幼兒園的“小學化”傾向。教育目標要由以知識為中心向以科學素養為中心轉變。
2.設置合理的農村幼兒園課程。農村幼兒園在設置課程上要認真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相關規定。明確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什么?幼兒身心發展的阻礙是什么?摒棄傳統的以“小學課程”為中心的課程設置,為幼兒科學啟蒙教育提供時間和空間。此外,還要在正式活動外隨時隨地滲透幼兒科學啟蒙教育,努力營造崇尚科學的環境和氛圍,幫助幼兒科學的、健康的生活。
3.提升農村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和信息素養。提升農村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不但是順應社會的發展要求,更會在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上發揮重要作用,提高教師文化水平和專業修養之外,還要提升其信息素養,如今,人們的生活早已進入信息化,教育離不開信息技術。
(二)家長是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參與者
1.家長要轉變傳統觀念。家長的認識和偏見是造成農村幼兒園“小學化”傾向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家長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識不到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性,家長的錯誤觀念和擇園標準給幼兒園和幼兒教師帶來巨大壓力。
2.家庭應當成為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場所。家長是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承擔者之一,那么家長順理成章要成為開展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支持者和合作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的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家庭中,與父母度過的,家庭教育影響幼兒一生的發展。家庭要為幼兒科學啟蒙教育創造輕松的氛圍,在觀念上,家庭成員達成一致;在行動上,家庭成員通力合作;在方法上,家庭成員各顯其能。3.家長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幼兒的生活習慣、學習態度包括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深受其父母的影響,孩子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打著家庭的烙印。為此,幼兒家長在提高對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認識的基礎上,還要身體力行,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水平。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主要表現為:幼兒園把小學的部分教學內容下放和提前到幼兒園,如增設了識字、拼音、寫字、計算等(主要是一年級)課程內容。幼兒園的教師就像給小學生上課那樣,讓他們死記硬背,讓幼兒被動地強行接受所教授的知識,使幼兒在接受教育的同時產生厭煩、心怯、逆反的心理且不說,最重要的是扼殺了幼兒應有的探索求知的學習興趣,抹滅了幼兒獨立自主的求知能力。
盡管幼兒教育主管部門通過各種渠道途徑宣傳,不能讓幼兒教育“小學化”,但在農村的幼兒園,這種形式還普遍存在。當然,讓幼兒教育“小學化”留有存在的空間,主要因素還是農村的家長,在家長眼中,衡量孩子聰明程度的尺寸主要取決于他們識字量的多少,算題難度的大小等等;衡量教師能力的好壞則是他們的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識,并不懂得幼兒教育的真諦在于開發幼兒的智力。
面對這樣的情況,農村的幼兒教師該如何應對呢?我認為從以下途徑應對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幫助幼兒園的家長樹立科學正確的教育觀念農村幼兒的家長,孩子大多都有爺爺奶奶接送,孩子的父母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做買賣;不重視孩子的性格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因此,要幫助家長端正和更新教育觀念,樹立使孩子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和諧地發展的思想,樹立面向未來從幼兒開始、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觀念。
二、使家長了解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掌握幼教規律《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由此可見,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因而,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開端性、根基性、迅速性、整體性的特點,幼兒園教育是以發展基礎素質為任務的奠基教育,是啟蒙性的教育。幼兒園應結合《幼兒教育發展綱要》和《幼兒教育指導手冊》,結合實際情況向家長宣傳有關幼兒身心特點和科學保育、教育的知識,讓家長了解教養孩子必須遵循的科學規律,形成正確的育兒觀念和教育觀念。
幼兒園要實現教育目的,就必須以《綱要》中幼兒園的任務:保育與教育相結合作為出發點。保育是教育的先決要件,是物質基礎;教育是保育的必然要求,是發展要素。它們相互促進、有機聯系,保證了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順利完成。
幼兒期是對人的一生有著重要影響的時期,也是易被成人忽視、幼兒自己卻全然不知其價值、全然不能把握其進程的時期;幼兒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階段,又是一個非常脆弱、非常容易被錯誤定向的時期;幼兒期是一個稚嫩的、需要成人精心照顧和保護的時期;然而又是其自理、自立、邁向獨立的需要日益增長的時期。
幼兒園教育應該有它獨特的性質和復雜的聯系。因此,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方法論,辯證的思維,全新認識幼兒園教育規律。
三、重視規律,辯證思維,把握性質,協調幼兒園和小學教育的關系
1.科學把握啟蒙性與發展性的關系。發展性又是幼兒園教育的本質特征之一,教育的宗旨是要促進發展,沒有發展的教育是凝固的死的教育。啟蒙性是發展性的基礎,不著眼啟蒙的發展是危險的發展,它會毀滅孩子的一生;發展性是啟蒙性的目標,沒有發展的啟蒙是徒勞的啟蒙,它會耽誤孩子的一生。因此,我們尊重幼兒的權利,尊重知識和幼兒的人格,尊重幼兒興趣的同時,不能遷就幼兒身心發展的現狀,不能停留于幼兒的自發活動和原生興趣上,而要把幼兒現有的水平、現實需要和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拓展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給予“一定的挑戰性”,也只有這樣,“尊重”才能真正體現,發展才有鮮活希望。
2.準確理解階段性與連續性的關系。幼兒處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幼兒園教育是人的開端教育,它有著自己的特殊規律,它與小學教育有著質的不同,有著相對的獨立性。同時它又具有連續性,因為“童年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有終點的比賽”,它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幼兒未來的所有時空。這種階段性與連續性是客觀存在,有機統一的。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幼兒園教育之后緊接著是小學教育這一事實,就忽視幼兒園教育的特殊任務,把幼兒園教育小學化。
關鍵詞:幼兒園;家園合作;模式
在幼兒教育階段,對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家園合作與同步已經得到了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認同。在幼兒教育中家園合作對提升學前教學質量有著很大的幫助,同時也能夠促進幼兒身心的和諧、全面、健康發展。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幼兒園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不能充分重視家園合作模式,也不能在家園合作中采取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幼兒教學質量,幼兒教師應該充分借助家庭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家園合作,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一、家園合作模式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對兒童的啟蒙教育來說,家庭和學校都承擔著一定的責任,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學習環境對兒童的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有效提升兒童啟蒙教育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家庭和幼兒園應該相互合作、相輔相成,使得兒童能夠更加健康全面的發展。家園合作模式不僅能夠加強幼兒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還有助于學校和家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極大地豐富幼兒教育資源。從兒童的角度來說,父母是其啟蒙教師,家庭是其最主要的生活環境,家庭和父母的因素對其身心成長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幼兒園教育應該充分考慮到可能會對兒童發展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與家庭之間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從而有效實現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目標。此外,家園合作模式還有助于幼兒園教學方式的不斷完善,提升幼兒園的競爭力。對幼兒園來說,其主要任務就是對兒童的綜合素質和整體能力進行培養,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幼兒從小做起,不斷積累而形成的。兒童在幼兒園的啟蒙教育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精神或者物質型的教育資源,在這些資源中,有些是幼兒園能夠提供的,而有些卻需要幼兒園和家庭互相配合產生。所以說,家園合作模式能夠有效整合和利用教學資源,取長補短,為兒童的啟蒙教育提供全面的條件支持,從而使得我國幼兒的教學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在幼兒教育中有效促進家園合作的相關措施
1.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兒童的幼兒教育,使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作為肩負兒童啟蒙重擔的幼兒園,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念,并且通過組織學校活動使家長也能正確認識教育觀念,具備扎實的育兒知識,使家長能夠和學校進行有效的配合,采取適合兒童自身發展的教育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幼兒園應該依據學生所處班級、學生年齡以及身心特點,對學生家長進行教育活動,主要教育的內容包括如何有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以及如何使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獨立能力等方面。學生通過開展這些活動,可以使家長對兒童的身心狀況、智力情感、思維發展等方面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樣就可以方便家長在對兒童的家庭教育中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2.積極組織校園活動,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
在幼兒教育中,幼兒園應該盡可能地采取一切措施,積極與家長建立聯系,互相交流和溝通,獲得家長對幼兒教育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幼兒園可以依據不同時期的工作需要邀請家長到學校開展家長會,從而使家長起到一個監督幼兒園工作的作用,同時又能促進幼兒園進行不斷完善和改進。幼兒園也可以策劃一些親子活動或者兒童表演活動,讓家長來擔任嘉賓或者評委,這樣就能使家長對孩子的個性和學習狀況有一個充分的了解,使家長能夠真正參與到兒童的教育中來,真正參與孩子的課堂活動。此外,幼兒園也可以依據學生家長的特點和專長,組織學生家長來參與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或者課外活動,比如說,邀請家長來教孩子們一些生活常識、擔任“一日助教”,或者也可以邀請一些從事醫療事業的家長來給孩子們傳授一些健康衛生知識。學生家長的參與不僅可以彌補幼兒教師在某些專業知識上的不足,而且還能夠使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同樣地,家長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對幼兒園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有一個很好的了解,幼兒園也可以引導家長去教育孩子,促進兒童個性的發展。
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互動
現階段,由于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都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工作當中,以此來提升工作效率,幼兒園也不例外。除了以往的家訪、家長會或者電話聯系以外,幼兒園還可以借助微信、微博、專門的幼兒園網站、飛信或者向家長傳送學生在校表現的錄像等方式來加強家園互動交流,從而實現學生教育問題的共同商討以及資源的共享。此外,各個學生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必然都會有各自的獨到之處,幼兒園可以組織活動或者在學校網站上建立交流互動專區,讓家長們互相交流育兒心得,從而有效實現資源的共享,促進家園之間的有效合作。
總而言之,作為幼兒園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園合作能夠有效推動我國學前教育工作的開展。家園合作對提升學前教學質量有著很大的幫助,同時也能夠促進幼兒身心的和諧、全面、健康發展。但這是一項十分復雜且有較大難度的工作,所以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共同配合,真正實現家園合作和同步,從而有效促進幼兒教育教學質量的進步。
一、“小學化傾向”的弊端
首先,“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身體發展有害。幼兒正處于長身體階段,用人單位看重動手能力。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幼兒如果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神經系統的,并引起心理上變化,如表情呆板等。過早、過多的規范性學習還能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不良癥狀產生。
其次,“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害。過早地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發展水平。幼兒期的心理發展還不完善,還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如果此時幼兒象小學生那樣學習和做許多功課,他們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學習過于吃力,幼兒會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從而會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再次,“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全面發展不利。在幼兒階段所進行的小學式教育,其實進行的只是單項智育,由于這種做法只重視單項智育或某種技能的發展,忽視了全面性發展的要求,結果,幼兒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被削弱了,其它各育的發展要求被忽視了,導致了幼兒身心發展的片面性。
第四,“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未來學習不利。由于一些學前班使用的是小學一年級教材,其教學內容和小學一年級是重復的。在幼兒階段兒童如果學過了小學課本上的知識,他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不用花多大力氣就可以獲得好成績,由于重復教育,使這些兒童養成了不動腦、不思考、生記硬背的不良習慣。當他們升入二年級以后,面對新的學習內容,一下子不能適應,結果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學習跟不上的情況都得以產生。
二、以《規程》和《條例》為指南,按照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辦教育
克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是一項綜合性工程,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轉變教育觀念,端正辦學指導思想。 “小學化傾向”的出現實際上是錯誤教育觀念影響下的產物,要解決“小學化傾向”首先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要認識到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啟蒙教育階段,它的任務是為幼兒未來的小學學習奠定知識和智力的基礎,而不是成才教育。所以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者應以《幼兒園工作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為指南,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在全面發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質。因此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小學有嚴格的區別,在幼兒園階段進行小學式的教育是幼兒身發展所不允許的,也是國家幼教法規所的。
2、遵循幼律,體現幼兒教育的特點 幼兒園的教育工作一切都是為了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所以幼兒教育必須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體現了幼兒教育的特點。 第一,確立啟蒙教育的目標。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其教育要求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為主,幼兒所學習的只能是其周圍生活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一個不能的原則。在幼兒園中,一切教育工作都應該圍繞著啟蒙教育的要求進行,按照啟蒙教育的特點組織教育內容,安排教育活動,使幼兒在獲得智力啟蒙的同時,掌握其周圍生活中的知識和技能。 第二,合理安排一日活動,體現幼兒發展特點。在國家的幼教法規中沒有“課程”的概念,這是由幼兒教育的規律所的,因此幼兒園的一日活動要給幼兒以充分活動的,以幼兒的班集體活動為主,以幼兒的自主活動為主,以幼兒的趣味性活動為主。在安排一日活動時,應注意將一日活動的各環節有機結合,注意動、靜交替,室內、室外活動的交替,集體活動和分散活動的交替。還要注意集體活動,自選活動和活動的結合,注意在一日活動中體現出整體性、節奏性、靈活性的特點,體現出一日活動的質量。 第三,開展好幼兒的游戲活動,寓教育于游戲之中。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獲得知識和發展智力的主要學習活動。有人說“玩具是幼兒的,游戲是幼兒的伴侶。”其實強調的就是幼兒的玩樂天性和幼兒是在游戲中獲得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在幼兒的游戲活動安排上應該要每天有充足的時間讓幼兒選擇游戲活動;要盡力為幼兒開辟游戲場所,擴大游戲空間;要根據教育目標選擇游戲主題,廣泛開展游戲區角活動。要注意充分發揮游戲的教育功能。無論是游戲的創設,還是游戲內容的選擇,都要充分考慮幼兒園的整體教育目標,以全面發展為目的,使幼兒的主動性、性獲得充分的發展,并注意培養幼兒的各種良好品德。
1.圍繞地方名吃的原則。圍繞地方名吃的原則是指充分利用各地方名吃特有的文化內涵、歷史價值等,將各地的歷史風貌、風土人情及文化底蘊展現給幼兒。幼兒園以各地特色名吃為線索展開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有利于幼兒全面、具體地了解各個地方的民俗習慣與風土人情。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飲食習慣各不相同,或嗜麻辣,或喜生猛,或尚清淡,或重濃肥,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從全國范圍來看,像北京烤鴨、天津“狗不理”、太原的刀削面、新疆烤羊肉串等都展現了不同地方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還有像南京名吃虎皮三鮮、蘇州美食醬雞、桂林的鴛鴦馬蹄等馳名中外的地方美食。立足地方菜系的原則充分地將各地特有的人文風貌、飲食習俗充分展現給幼兒,從而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飲食文化。各地方菜系色香味俱全,且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更肩負著傳承中華飲食文化的偉大使命。幼兒園圍繞地方名吃對幼兒進行飲食文化啟蒙教育,使得有些枯燥無味的國學文化、民族精粹能夠以一種“色香味俱全”的方式呈現在幼兒面前,有利于激發幼兒興趣、拓展幼兒視野。
2.結合幼兒飲食特點的原則。結合幼兒飲食特點的原則就是要立足中華飲食文化相關知識,并充分結合兒童興趣點、認知水平和飲食需求等對幼兒進行教育。在幼兒園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無論是“傳統菜系”的講解,還是“地方名吃”的滲透,都應從幼兒實際情況出發。幼兒園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時,應充分立足幼兒對飲食口味的偏好和飲食造型的興趣,借助多樣的主題活動將中華飲食文化教育滲透其中。像造型奇特、口味香甜的糖葫蘆將勞動人民巧用大自然食材的智慧展現給幼兒;造型夸張的陜北面花、膠東大饃呈現給幼兒的則是勞動人民在飲食制作上的精美細致。食材的碰撞把飲食的韻味渲染得分外濃郁,相信幼兒在這種渲染中對中華飲食、中華飲食文化的情感也會更加深厚。幼兒園結合幼兒飲食特點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有利于充分調動幼兒興趣,提高幼兒參與度,從而增強幼兒對本民族飲食文化的認知和情感,也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培養鋪平道路。
二、幼兒園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的途徑
1.欣賞中華飲食菜品。幼兒園在進行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時,可以通過圖片、實物展示等方式,選擇刀工精湛、色彩鮮明、形狀奇特的菜品向幼兒展示中華飲食的外在形象美,給幼兒視覺上的沖擊。制作精細的川菜夫妻肺片、多而不雜的粵菜及第粥,展現的是工藝美;乳白清雅的魯菜奶湯蒲菜、色澤紅亮湘菜辣子雞等展現了色澤美。中華飲食文化的外在美,可以讓幼兒通過視覺切實感受到,而中華飲食文化的意境美則從聽覺、嗅覺和心靈上影響著幼兒對中華飲食文化的認知和情感,還有飲食禮儀之美、飲食環境之美等,都把幼兒的美感引向新的境界,提升了幼兒對中華文化的審美認知。幼兒園還可以借助一些關于中華飲食的名人軼事、喜聞樂見的飲食習俗,進一步加深幼兒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將抽象的中華飲食文化,轉變為形象、具體的事物,引導幼兒將飲食美味與飲食的內在精神追求結合起來,真正去欣賞和享用中華飲食帶給他們的視覺盛宴。
2.體驗中華飲食制作。中華飲食的制作手藝是撰寫人類味覺記憶史、民族文明的通用語言。幼兒園在中華文化飲食啟蒙教育活動中通過圖片的展示、故事的講解,可以激發幼兒直接參與飲食制作,有利于幼兒感受飲食制作帶來的快樂,享受中華飲食帶給他們的酣暢淋漓的美感。中華飲食的制作過程展現了勞動者對自然饋贈食材的靈活運用,其中滲透著勞動者的智慧美和勞動美。一是選料豐富廣闊“,我們中國人便從樹上吃到陸地,從植物吃到動物,從螞蟻吃到大象,吃遍了整個生物界”;二是調料復雜精細,常見的調味品像醬油、豆豉、味精、醋、酒、生姜、麻油等足足有幾十種;三是烹調手法精湛深奧,像涼拌、炒、蒸、煮、煎、炸、燜、焗、燉、煨、燒等有幾十種;四是刀工嚴謹講究,食材可切成片、絲、條、塊、丁、粒、米茸等大小均勻、厚薄適中的各種形狀。正是這種靈活而非機械的飲食制作技術,使中華飲食文化完成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超越,使中華飲食文化充溢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創造力,而幼兒置身其中,必定會受其熏陶,潛移默化中培養起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熱愛之情。在體驗制作時,幼兒園可以利用幼兒好動的特點,借助各種炊具喚起幼兒動手的欲望,提高幼兒的參與度。讓幼兒扮演小廚師為大家制作各種美食,啟發幼兒團、捏、搓出元宵、月餅、餃子、麻花、燒餅、面條等,讓幼兒置身其中,為他們提供更多體驗中華飲食文化的機會。
3.感受中華飲食文化。中華飲食是一個歷史文化長卷,在這個歷史文化長卷中,幼兒能夠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豐富民族文化的情感,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尤其是民族節日飲食文化中的多姿多彩內容,更有利于幼兒感受中華飲食文化的燦爛輝煌。“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春節除舊迎新除夕餃子宴,“火樹銀花不夜天,萬家燈火十五晚”的張燈結彩鬧元宵,“雄黃酒、插艾蒿、吃粽子,龍舟競技九州同”的紀念屈原愛國情懷的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月,吳剛嫦娥同祝賀”的闔家團圓中秋節等,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節日飲食文化,傳遞給幼兒的是愛國主義情懷,民族文化饕餮。幼兒園在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時,可以通過圖片、廣播、實物展示等途徑,刺激幼兒的感官。幼兒通過欣賞、體驗制作和感受中華飲食文化,對中華飲食文化由知之到熟之再到愛之,逐漸地由遠及近、由景及情,耳濡目染,從最初的感知中華飲食文化,逐步升華到熱愛祖國璀璨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情感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