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產品設計的來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產品設計想接單需要:結交更多的人脈才能接到單。不管是做產品設計還是做其他什么樣的工作,人脈永遠是自己銷售的關鍵點,是自己接單的一個重要源泉。產品設計不同于其他的產品銷售,要想接單,還是需要認識更多的人,才能有機會銷售。
產品設計想接單需要: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良好的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會讓自己的銷售工作更容易完成,尤其是產品設計,更需要很高的知名度,一方面客戶會更傾向于知名度高的,另一方面會有很多的品牌效應。
產品設計想接單需要:擴大宣傳,通過媒體、廣告、平臺等各種各樣的渠道來進行廣告宣傳,會讓自己的產品設計更容易接單,畢竟廣告宣傳會帶來更多的關注度,也可以吸引到有消費需求的人。
產品設計想接單需要:加入更多的行業社群,通過在社群內宣傳或者尋找一些需求客戶來接單。類似產品設計的行業都有很多自己特定的交流社群,在這些社群中會有很多需求客戶來尋找合適的設計人員或者公司,自己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接單。
一、徽州古建筑符號分類
1.徽州古建筑單體外部構成符號
(1)屋頂屋頂是徽州古建筑符號中的代表,徽式屋頂多為斜坡樣式,整體造型向內微曲。徽州古建筑的屋頂大多采用了雙面斜坡形式,只要是由于南方多雨,這種造型方便利于排水。除了雙面斜坡的造型,還有單面斜坡,三角屋頂等,屋頂上面覆蓋小青瓦也稱作蝴蝶瓦,遠觀頗引人注目。(2)馬頭墻馬頭墻是古徽州建筑符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的造型來源于其防火功能的需求,一層層堆疊起來的馬頭墻,既滿足了建筑的功能性.又具有一定的裝飾性。馬頭墻采用白粉墻面,灰色瓦頂,總的色調清淡素雅,馬頭墻多采用層疊形式,常見的有三疊式、五疊式、七疊式等,馬頭墻在單體造型中采用對稱形式,整體造型采用上下層遞進關系。馬頭墻作為徽派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建筑設計中演澤得豐富多彩、淋滴盡致,成為現代設計中最容易被借鑒的重要符號。(3)門頭徽州古建筑中門的造型是多種多樣的,有最常見長方形門、圓形門、拱形門、花瓶形門等。在徽州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作為房屋入口的門樓,往往裝飾精美磚雕,并且造型華麗,徽州的的門頭設計中融合了大量的古徽州符號和其他地區的符號,在其中有比較常見的云紋、龍紋、回紋等。因此在門頭中的這些紋樣有很多值得人們去研究和整理,它也成為徽州古建筑的重要符號。
2.徽州古建筑單體內部構成符號
(1)天井在徽州古建筑中,天井作為徽派建筑中的一種特有形式,充分顯示了徽州的地理人文特色以及古徽州人的智慧所在。徽州古建筑中的天井一般作為室內采光井而設置,天井口方位寬窄不一,深淺位置可寬可窄。這種變化多端的天井,由井口、井身、明堂組成,在正堂與門廳之間,形成一種過渡的閑逸空間,井底多由當地紫青或芝麻花岡巖鋪墊。(2)徽州三雕“徽州三雕”徽州建筑符號中比較有特色的一種,古徽州的工匠們以磚、石、木、竹為原材料進行雕刻創造,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建筑環境裝飾。徽州三雕的的內容豐富,具有典型的徽派風格,融合了山水、花卉、人物、云紋、回文等。徽州三雕是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結晶,在工藝手法上堪稱精湛,其表面附著的圖形元素十分豐富,而這些圖案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現代徽州包裝及平面設計中被引用。
二、徽州古建筑符號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1.形的直接應用
徽州古建筑特有符號的直接應用是保留原有單體符號的整體造型,通過對二維符號的變形與轉化,使之成為三維實體造型,讓傳統圖形成為設計師設計思路的一個創意點和啟示點,如圖1所示。這款道路燈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徽派建筑的馬頭墻。設計師將“粉壁、青瓦、馬頭墻”的徽屋特點揉合進了燈具的造型設計中。在整體造型中沒有過多的改變原有馬頭墻造型的形態,聚光主照明燈和放光輔照明燈兩個光源,使得燈體在滿足道路照明功能的同時,傳達出溫暖的家的訊息。徽州古建筑符號內容豐富,各有其不同的涵義,在應用之前要將古徽州符號收集歸納,建立徽州符號設計庫。設計師要認識和了解徽派建筑符號的深層含義,由于古徽州符號中包含了復雜的不容易被應用的符號元素,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挖掘、變化和改造徽派建筑傳統元素,并與外來元素完美融合,從而產生出具有徽州古建筑符號的產品設計,這種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產品設計也是現代產品設計的發展趨勢。
2.色的直接應用
色彩是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徽州古建筑符號的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整體色彩給人一種樸素之美,這樣的色彩搭配古徽州人內心的真實寫照,體現了人們崇尚自然,簡單而質樸的性格特點,因此黑、白、灰是徽州古建筑符號的主要代表色,它保留了木、磚、石的本色。對于古徽州符號色彩的應用不能僅停留在色彩本身的描述上,還必須對蘊含于其中的觀念及文化背景加以理解,并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加以應用。色彩的直接應用主要為產品造型的后期修飾,在造型中將主題色彩布局設計為樸素自然的黑白灰色系,同時輔助以其它色彩作為整體色調的點綴,這樣的應用方法使整體色調表現不呆板。
3.符號的抽象與組合應用
徽州符號元素多為二方連續性符號,其造型豐富獨特,在產品設計中不適合直接應用,因此在應用時要對符號進行截取和簡化,抽象出單體符號。通過抽象和簡化,提煉出徽州古建筑文化符號的本身特點和最典型特征,但是這種提煉不是單純的藝術形式上的創作,更多是要為后面的設計服務,因此在提煉過程中,就必須將原有的符號以一種視覺化的點、線、面的形態語言顯現出來,并且經過提取后的符號要能夠體現出徽州古建筑的精髓和韻味。如圖2所示,馬頭墻元素是一個三維的造型,通過簡化上面的裝飾造型,將其抽象為二維的線條,在產品設計中可以借鑒和運用這些元素進行造型設計。通過徽州古建筑符號的提取,可以將其組建為元素符號庫,方便產品設計的構思。產品設計的核心是造型構思,沒有形態的符號在產品設計中無法得以存在,當然符號的提取是在保持徽式元素的整體性和藝術性的前提下進行大膽提煉,選取一個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符號進行創作。了本篇論文上述方法,將盤子的造型設計為徽派建筑中的馬頭墻,也是徽派建筑中很典型的元素。湯碗的造型用的徽派建筑符號中的天井元素,使餐具的造型元素更加的豐富,讓徽州印象盡可能多的展現在就餐者的眼里,湯碗的上部區域進行了徽州的雕刻裝飾,更突出的徽州韻味。杯子的設計元素來源于徽派建筑的房屋造型,粉墻黛瓦,勾勒出徽派的時尚感和造型感。小碟子的造型是借鑒了徽州符號中的瓦當,在徽州瓦當表面通常裝飾有各種圖案,有吉祥避邪的寓意。在小碟子的造型設計中應用了淺浮雕的裝飾手法,將各種裝飾圖案表現于碟子表面,使整體造型簡潔又具有很強的現代感。筷架的造型取自徽州三雕中的石雕部分,將石雕造型進行了抽象簡化運用到餐具設計中,在筷架的頂端部位應用了灰色,呈現出粉墻黛瓦的徽州感覺。小橋的造型直接應用了徽州建筑符號中的石橋元素,由于石橋的造型能夠很好的體現徽州特點,因此在設計中沒有進行抽象和組合而是直接應用了原有的形體,突出了徽州建筑的特點。
三、結論
關鍵詞:產品設計;功能;形式;形式審美特征
美學家克萊夫·貝爾在他的著作《藝術》中指出:“一種藝術品的根本性質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包括意味和形式兩個方面:“意味”就是審美情感,“形式”就是構成作品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之間的一種關系[1]。一件作品通過點、線、面、色彩、肌理等基本構成元素組合而成的某種形式及形式關系,激起人們的審美情感,這種構成關系、這些具有審美情感的形式就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現代產品設計是技術和藝術的有機結合,要解決的本質問題就是將產品與人的關系形式化,這種形式除了要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外還要滿足其審美的需求,因此也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產品設計的形式研究不能脫離審美的范疇。就最后的設計成果而言,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美的因素已成為考量其優劣程度的標準之一。意大利建筑家奈而維(P.L.Nervi,1891-1979)指出“一個技術上完善的作品,有可能在藝術上效果甚差。但是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卻沒有一個從美學觀點上公認的杰作而在技術上卻不是一件優秀的作品。優良的技術對于優良的建筑來說,雖不是充分的,但卻是必要的條件”。[2]優秀的產品設計,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可以從他的審美效果上體現出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當技術相對于產品來說已經不成為主要問題的時候,形式審美就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產品的形式審美特征對于現代產品設計具有積極的意義。
就純粹的形式美而言,可以不依賴于其他內容而存在,它具有獨立的意義,德國哲學家康德稱之為自由的美,狄德羅則稱之為絕對的美或獨立的美,在產品形式上表現為秩序、和諧等基本的形式美法則,用以滿足消費者的審美趣味;當然,產品設計的形式美不可能那么絕對自由,確切地講要受到材料、結構、工藝等技術上的制約,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羈絆美;另外,產品設計的形式還必須與使用功能、操作性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功能性與視覺形式的有機結合,產品外在形式是內在功能的承載與表現,體現出產品的高品質性能,表現為功能美;同時,產品設計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進行的并且是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前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文化生活的綜合體現。
一、產品設計的形式是產品功能的外在表現,其形式美受材料、結構、工藝等技術因素的制約
產品的外形既是外部構造的承擔者,同時又是內在功能的傳達者,而所有這些都需要通過一定的材料來表達,不同的材料同時就具備不同的材質美感。《考工記》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依靠材料的性能和特點來表現美的特征自古已有。從設計史上我們知道不同設計風格的演變往往與新材料的發展和應用是同步進行的,不同性質的材料與它組成的不同結構的產品都會成現出不同的視覺特征,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現代工業產品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對材料的運用和加工來表現的。造型材料是形式表現的內容之一,同時他又有自身的特點,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品格”,其本身就蘊藏著形式美的特征。現代設計中常見的有金屬、塑料、陶瓷、玻璃、皮革、織物以及不斷出現的新興復合材料,而其中的金屬和塑料在產品中應用的最廣泛。金屬材料其光潔的表面、閃爍的金屬光澤、干凈整潔卻顯得冷漠的外觀給人一種高科技感,有時也會給人一種神秘、高貴感。塑料制品一般來講可能讓人感覺廉價、大眾化。[3]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塑料產品表面要噴涂成金屬質感的原因。比如手機的金屬外殼其實都是塑料制品。但是即使是塑料制品這種讓人感覺廉價的材料通過技術手段也能顯示高雅的質感,蘋果公司的IMAC電腦機箱的半透明塑料材質就迷倒全世界,成為一種時尚。
各種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結構美感要素,產品結構的美感要素往往來源于對這些材料的合理加工使用。不同的材料適合于不同的加工工藝從而形成不同的結構形態。金屬板材適合沖壓加工,但是沖壓加工使產品的成型結構又受到一定的限制,20世紀初的流線型風格就是因為當時的沖壓成型技術無法控制金屬材料受壓后的反彈而形成大弧面的流線型造型風格,而隨著沖壓成型技術的進步,金屬能加工成平、薄、小弧面的結構形態,顯示出整潔、精致的風格。塑料由于其本身的可熱融性而采用注塑成型,特別是現在的CAD/CAM技術,使塑料制品的結構、形式具有了更加豐富多樣的選擇,能滿足各種各樣的審美需求。
設計源于“制器造物”的人類活動,藝術起源于勞動,實用重于審美。《易.系辭》說“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4],這是人類祖先樸素的器物思想。現代產品設計的目的也在于實用,也就是說不管什麼樣的審美形式都不能脫離產品的使用功能,產品設計的形式審美不是來源于對產品表面的純粹裝飾,而是產品功能的外在表現,產品功能的傳達者。過分裝飾的產品反而會使人無所適從。如20世紀30年代的機器美學風格在設計上鼓吹表現新技術,羅維設計的收音機面板上布滿各種旋鈕、控制鍵和各種非常精確的顯示儀表作為裝飾,卻讓使用者恐懼,不知如何操作[5]。回顧歷史,從芝加哥學派的中堅人物路易斯·沙利文提出的“形式追隨功能”到包豪斯的格羅皮烏斯提出“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主義的設計思想到后現代主義的極簡設計代表人物菲利普·斯塔克,無論其設計的產品是以何種形式出現,都是以滿足其基本使用功能為前提。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也可看到真正能廣為流傳的好設計從來都是形式與功能的高度統一。
現代產品的設計是通過采用適當的材料,運用合理的加工手段以恰當的內、外結構形式來傳達產品的使用功能同時具備審美功能。
二、產品設計是創造有意味的形式,要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運用不同的材料、適當的結構關系、必要的生產工藝最終生產出具目標功能的產品。而作為產品的終端用戶即消費者所見到的只是產品的形態、色彩、肌理等外表,即產品的外觀形式。產品在滿足所需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形態是否具有意味是否符合消費審美成了能否打動消費者從而滿足市場需求的關鍵。美感最初主要來源于人們在生活中對美的事物的體驗,長期以來人們通過不斷的實踐體驗,對自然中天然存在的一些事物美的因素的歸納與概括,形成了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學規則。產品設計中對形式審美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產品造型的審美價值,產品的形式美在某種意義上成了產品設計中藝術造型的核心。既然美的形式法則是人們社會實踐中總結出的普遍規律,而產品設計的目的是為滿足大眾消費需求的,因此必須遵循這些基本的形式美法則。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統一與變化,“統一”使人感覺單純、整齊、利落,“變化”帶來新奇和刺激,打破單調與乏味;對比與調和,“對比”強調了變化和個性,“調和”則強調了事物間的共同因素,在設計中要講究,沒有對比沒有變化就覺得呆板、不活躍,變化太多又會有凌亂之嫌;還有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呼應與重點、比例與尺度等等。產品形式美感的產生直接來源于構成形態的基本要素,即對點、線、面等形式其及所構成的形式關系的理解而產生的生理與心理反映,當色彩、形態、材質肌理等形式要素通過不同的點、線、面的組合符合形式規則時,使人產生了美的感覺。
設計產品不同于傳統工藝制品,前蘇聯學者諾維科娃曾說:“手藝人使用的技術是極初步的,從本質上說,這種技藝是手控能力的完善和加強”[6]。產品設計是現代文明的標志,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運用形式美法則時,應該強調以充分發揮產品使用功能為前提,以創造功能與審美相統一的形式為原則。并且作為設計者還必須認識到,西方美學家阿恩海姆雖然發現了“心理-物理”場的規律,分析了“形式”與“心理”的同質異構關系,但是卻忽視了“形式美”的社會和歷史原因[7]。在產品設計中談論純粹的形式美是無意義的,產品設計的形式美必須與消費者與市場聯系起來,要通過研究市場研究消費者將設計者的審美體驗和消費者對美的需求相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符合需要的美的形式。而且形式美法則也并不是金科玉律,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形式美法則也必然會發生變化。
三、產品設計的形式美要體現設計的人性化關懷,遵循可持續性發展等設計觀
產品設計是一個時代文化發展的綜合體現,產品設計的形式風格伴隨著工業生產的時代文化背景以及設計師個人的才華與智慧,留下了時代信息、文化風貌、企業特征與個人情感的印跡。設計的本質是一種創新活動,創造思維講究獨創性,人們總是對新奇、變化甚至陌生的東西有某種心理渴求。阿道夫.格勒提出:“審美疲勞”的解釋:熟悉的東西比不熟悉的東西較少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人們總是要求更強烈的刺激。[8]在當今社會,新奇的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在純藝術別珍視哪種自由與個性的創造,但是作為產品設計是為社會消費主體服務的,而這種消費主體必然會形成某種特定的人文環境及社會風尚,反過來也就必然影響到產品的設計,尤其表現在產品的形式審美上,并且這種審美趣味又具很強的變異性,隨著時間的變化因特定的人文環境及社會風尚的變化而變化。正如包豪斯的格羅皮烏斯在《全面建筑觀》中所闡述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美的觀念隨著思想和技術的進步而改變,誰要是以為自己發現了永恒的美,那麼一定會陷入模仿和停滯不前[9]。產品相比于建筑更具靈活性,更易受到特定人文環境、社會風尚等的影響。流線型風格產生于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人對設計的態度,即把產品的外觀造型作為促進銷售的重要手段。采用象征性的表現手法體現工業時代的精神,給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的人民帶來解脫和希望。產品風格的流行是通過日常消費的行為來完成的,大眾文化的流行對消費觀念起著主導作用。無論是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流線型風格、藝術裝飾風格,20世紀60年代的POP風格、高技術風格,還是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簡約主義風格、新鋒銳風格,無不帶著不同區域的消費觀念和大眾文化流行與發展的痕跡。正是世界各國文化融合的復雜性,促使了設計多元化的形成和發展,文化在設計風格和流派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產品設計發展到今天已不只是當初的“形式追隨功能”的單純的功能主義了。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日趨豐富,產品設計已演變為對生活方式的設計,在某種意義上講設計已成為提高生活質量及生活品位的一門藝術。產品設計雖然以物質功能為表現前提,卻也越來越關注人類精神的需求,并且隨著這種對人類精神需求關注的深化,在產品設計上表現出一種人性化的關懷。這一方面是由于日常產品技術同質化的原由,使生產者轉向于開拓產品對于消費者的新的精神方面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是無止進的,這方面也可以給生產者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也是消費者在滿足基本需求后的更高層次追求。比如運用人機工程學使產品更適于人的操作使用;追求產品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滿足現代人追求輕松、幽默、愉悅的心理需求;對殘疾人設計領域的關注等等。形式美的內容已不止是一種表面的裝飾,而是“以人為本”將功能與審美有機的結合,考慮到人的心理感受和生理舒適,反映出設計與實用、設計與情感、設計與舒適等的多方面的統一。
人們在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及情感的享受的同時,不應忽視隨著設計的過度商業化已引發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和浪費,并對地球的生態平衡造成了很大的損害。可持續性發展設計觀就是倡導設計不只是屈從于商業目的,而應著眼于長遠利益,考慮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系,在設計過程的每一步充分考慮到環境效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在設計形式美上不過分強調外觀形式上的標新立異、材料的堆砌及奢華的色彩,而將重點放在創新上,創造出既單純簡潔而又有意味的形式,滿足使用與審美的高度統一,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英]克萊夫·貝爾著,周金環、馬鐘元譯.藝術[M].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4.
[2]凌繼堯,徐恒醇.藝術設計學[M],上海人民出社,2001.
[3]吳翔.產品系統設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4]趙江洪.設計藝術的含義[M].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
[5]何人可.工業設計史(修訂版)[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6][俄]諾維科娃.勞動美學.引自陳望衡.藝術設計美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符號是意義的載體,而意義本身對于產品設計而言,是通過產品(物)的形態、材質、色彩、人機關系等符號,把產品的使用功能和美學功能聯系在一起,巧妙地應用到產品設計當中。
1.1產品設計是一種符號現象
產品設計是一個創造性的信息處理過程,通過線條、圖像、數字、色彩等方式,把產品顯現在人們面前。產品設計作為人造物具備實用意義和藝術意義,它將人的某種生理和心理訴求,轉化為一個具體的物化或工具化的過程,用來延續生存本能和生產能力,從而改善生活水平。產品設計是人類文明賴以進步和發展的載體與依據,即一種產品文化現象,一切文化現象都是符號現象,所以產品設計即為一種符號現象。產品設計符號化取決于人對產品的解釋,而解釋過程又反映了個人意識與文化交互影響的形式。
不同的使用者對產品設計有不同解讀,比如一件燈具,室內設計師把它當作房間的裝飾品,產品設計師視它為照明工具,賣燈具的人則把它當作是交易物品,兒童也許把它當作玩具,人的身份職業年齡都影響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人對于物的意義看法不同,也就產生了不同的符號化現象。對于產品設計而言,同一個產品對于不同使用者,也許它讓用戶感到困惑,不知如何操作;也許讓用戶感到功能齊全,為自己考慮了很多;也許讓一些用戶說不出什么,只是覺得還“可以”,這樣就得出3種態度,就可以進行量化分析,取產品使用者最多的意見來折衷評價產品設計。
1.2實用意義符號與藝術意義符號
人與產品交流,首先會考慮到這件產品的使用功能是否合理,美學功能是否讓人賞心悅目。在現代社會中,產品的使用功能和美學功能一直處于此消彼長的狀態。在符號學系統中有實用意義符號和藝術意義符號與產品設計的功能要素十分相近。實用意義符號是為了使用而制造,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這與包豪斯時期的形式服從功能不謀而合,強調使用功能。藝術意義符號則在于人的解讀,這就上升到人精神層面的感知,而產品設計中的美學功能,也強調人對產品精神層面功能的追求。這樣也可以用實用意義和藝術意義符號來分析評價產品設計的功能要素。
2產品設計的物化形式
2.1產品設計的物化放大
產品設計的符號載體本身很有限,但是通過人的解讀,符號意義常常被放大,它們的使用功能往往放大到遠遠超過其設計本身。深澤直人設計的提線木偶形茶包,見圖1,設計概念來源于將茶包放在熱水中浸泡,讓使用者想到提線木偶的舞蹈,給人一種操縱感。一個小小茶包,本來就是用來泡茶的,但是深澤直人的解讀是當茶包被浸泡在熱水中,茶葉充滿茶包,形成一個深色的娃娃,不斷重復浸泡動作,用戶就會沉浸在一種玩木偶游戲的世界中。茶包被放大到以一種動作為媒介與無意識達成溝通的行為,這遠遠超出茶包的使用價值,而被放大到一種象征性的情感體驗,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完成物的基本功能和放大意義,其降解過程是產品設計已經從簡單的使用功能被放大到一種精神享受,產品設計的使用功能被放大到高于設計本身。從這一點可以給設計師啟示:要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了解人的行為習慣與認知活動,創造出遠遠比設計本身更大的價值。這是一種體驗聯想法,去除產品本身功能的符號意義,給設計加入許多意向化的符號意義。
2.2產品設計的物化縮小
在產品設計中,每件產品都會有自己的主要功能和附屬功能,兩者同時作用來完成作為產品的意義。如果產品設計的使用功能降低到產品的附屬功能而非主要功能,這就說明產品設計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變為一種新的符號載體。比如駕車出游途中想喝咖啡,購買咖啡后很自然地把咖啡放到車頂。在這個情況下,雖然車頂不是用來當桌子用的,但是其理想的高度和平面的性質“提供”了放咖啡的場所。在這期間車本身的代步功能被附加功能——平整的支撐面所代替。在這個過程中車的作用就是用來放咖啡的。多樣性的情境和客觀的環境,促成了產品設計主要功能的降低,也就是一種意義物化降解的過程,了解這個過程,對于開發產品的附加價值具有指導意義。
2.3產品設計的物化消長
產品設計的物化消長主要體現在產品的表意性和使用性上。這里談的使用性就是產品的使用功能,表意性就是當產品設計的某些功能遠遠大于使用功能時的意義。孟菲斯學派索特薩斯的卡薩布蘭卡餐具柜的設計,見圖2,夸張的造型,大膽的色彩,如今此 設計的使用功能已大不如前,當時的實用意義也消失殆盡,使用性漸趨為零,現在只能在博物館才能見到。現代人解讀這個設計是作為一個設計流派的代表作,它慢慢成為藝術古董,表意性(精神層面的意義)越來越多,使用性越來越少,兩者成反比發展。其去符號化的過程是:產品的使用功能被去除,從而變成歷史物,表意性增長。阿爾托花瓶見圖3,造型取自北歐峽灣地貌特征,線條清晰,造型簡樸具有雕塑感。此產品在1936年生產,到現在宜家公司還在出售,同樣是設計流派的經典,其表意性也在不斷增加,但是其使用性一直良好,表意性和使用性成正比。其去符號化的過程是:產品的使用功能成為一種生活品質的追求,而不是花瓶本身屬性。反比和正比的出現,就把經典產品設計分成了2類,每類都是根據表意性和使用性的波動而產生的。筆者認為評價一個產品是否是“優良”設計可以參考這一點,如果成反比,說明設計就是在一定歷史階段產生,滿足當時文化需要而偶發形成,是好設計但不是“優良”設計;成正比說明設計的使用連續性非常好,在兼具歷史意義的同時還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能夠使設計大眾化而非小眾化,提高了產品的使用周期,是有生命力的產品設計。
3結語
工業設計不算冷門專業,它更像是一個研究性的專業,而不像傳統的工業設計著重于實踐和經驗。創新設計更多關心的是著重于用戶的角度去做市場調查和用戶調查,并對調查數據作出可視化的數據分析,提供有效的創新解決方案。
擴展資料
業設計算不上冷門的專業,但目前社會上對工業設計專業的整體認知還是比較片面或者說還是有一些偏差的。工業設計總體來說是一個很有潛力也很有意思的專業,如果你選擇這個專業你一定會體會到它的魅力。但它的`范圍實在是太廣了,研究也好,設計也好,一定要盡早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堅定的走下去。最后說一句,我現在的導師都是外國人經常會問我們想要做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就去研究什么。做設計的,想清楚這兩個問題很重要,設計很重要,研究調查更重要,因為這是設計的基礎,不能做異想天開的偽設計。
產品設計都可以做什么?1.電子產品設計2.家具設計3.包裝設計4.玩具設計5.文創產品設計6.創意產品設計7、陶瓷設計8.交通工具設計9.用戶體驗服務設計等等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