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企業財務風險的識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北京100028;2.卡特彼勒(中國)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北京100020)
摘要: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必然會面臨財務管理方面的風險,本文介紹了企業財務風險的識別方法。
關鍵詞 :企業管理;財務風險;識別方法;存在問題;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F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5(2015)04-0177-03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簡介:賀婕(1987-),女,山西省太原市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企業管理-財務金融。田野(1986-),男,遼寧省沈陽市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企業管理-財務金融。
一、企業財務風險概述
企業財務風險的識別能力決定了企業的生命力,企業能夠對財務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從而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對企業財務風險所包括內容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指出了企業財務風險識別方法以及現階段財務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例如項目投資中的風險、籌資中的風險以及資金營運過程中的風險等等。希望能夠促進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規避財務風險。
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對企業內部資金和企業內部可運用資本的科學、合理的管理,幫助企業成功。正是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不斷的發現問題和改正問題,企業內部的財務風險才得以降低和減少,幫助企業財務實現了盈利發展,也對企業長期發展帶來了新的景象?,F代時期,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主要分為幾個方面:
1.1籌資風險
所謂籌資風險,就是能夠造成企業的資本結構不穩,以至于企業所籌資的資本較高,無法走上可循環道路,從而出現債務危機。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擴大,投資規模也越來越大,但是其中存在的風險也越來越高,而如何能夠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就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要面臨的挑戰。企業在進行投資的過程中,如果投資投入很大,但是卻沒有籌集到足夠多的資金,就會造成獲利機會的流失,如果突然停下正在進行的項目,輕則不能獲取預期的收益,重則會讓企業面臨重大經濟損失,最終導致企業虧損或者是負債;可是,如果企業的投資規模不大,但是籌集到了大量的資金,就會出現大量負債,企業要是不對這些資金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使資金閑置,不僅不能給企業帶來收益,甚至還會增加企業債務負擔,最終導致企業財務危機。我國大多數的企業生產經營資金主要是利用企業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進行操作的,企業資金借入的比例越大,資產負債率越高,財務杠桿利益越大,伴隨其產生的連鎖風險就越大,造成了企業發展的障礙。
1.2投資風險
所謂投資風險,就是企業在進行投資的過程中所要面臨的風險,市場不是靜止不變的,它會根據需求以及環境變化,所以企業在投入資金到市場中后,就會因為市場的變化而面臨相應的風險。一旦市場變化與企業之前的預期存在較大差異,就會給企業造成一定影響,這對于企業來說是在過程中不斷變化的,可能往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往壞的方向發展,造成企業投資失誤或因為盲目擴張,從而導致資金的使用率上升,最終資金鏈斷裂,失去不斷發展、壯大的機遇。
1.3資金運營風險
所謂資金運營風險,就是指企業在與相關對象進行資金往來過程中所要面臨的風險。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信用已經成為現代經濟中企業間商業往來的重要衡量標準,所以企業在進行投資之前一定要對相關企業進行全面、準確的資信評估,然后制定合理的收款政策。如果在沒有對相關對象進行全面資信評估的情況下,就采用信用期限比較長的收款政策,而且企業又沒有科學、有效的催款方法,那么就會導致很多應收賬款無法及時收回,也就沒有充足的資金進行再投資,債務到期了也無法按時歸還,最終導致企業財務風險的出現。如果負債的期限結構安排不合理,本應籌集長期資金卻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應籌集短期資金卻采用了長期借款,都會增加企業的籌資風險。在籌資順序上,發行債券必須置于流通股融資之后,并要求注意保持間隔期,如果發行時間、籌資順序不當,必然會加大籌資風險,對企業造成不利影響。
二、企業中財務風險的表現
現階段,多數企業都存在一定的財務風險,如果不能進行有效識別,必然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發展,甚至會造成嚴重的財務危機。通過多數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與總結,可以發現企業財務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風險意識較差,對風險責任認識不足
部分企業并沒有認識到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性,所以風險意識較差,監督能力不足。尤其是近年來,各大企業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不斷的進行改革與創新,盲目引進國外的先進管理機制,并沒有認識到其中存在的財務風險。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管理體系還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對財務風險的認識還不夠成熟,如果盲目引進國外財務管理方法必然會給企業正常發展帶來一定影響。而且,有些企業雖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企業財務管理方法,但是卻沒能真正的落到實處,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內部財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而且企業還缺乏相應的培訓制度,這就造成企業財務人員沒有形成良好的風險意識,即使有相應的財務風險識別方法,也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2會計信息質量較差,無法為企業決策提供準確依據
會計信息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各項決策,是進行企業風險識別的重要依據??墒牵F階段我國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較差,主要因為以下兩點:第一、企業會計人員素質不高,有些企業的會計人員素質較差,可能會為了自身利益而提供虛假信息,使企業決策者無法對企業經營狀況做出正確判斷;第二、會計核算水平不高,現階段仍然有不少企業仍然采用較為落后的會計核算方法,這不僅會浪費大量時間,而且還會影響核算的準確性。所以,正是由于會計信息的質量較差,不能為企業決策提供準確依據,從而導致企業決策者判斷失誤,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
2.3企業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監控力度不夠
企業在加強企業財務識別的基礎上,也要提高監控的質量與效率,這樣才能有效規避風險。有些企業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監督力度不足,沒有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只是進行簡單的財務統計與管理,并沒有明確財務管理人員的職責,也沒有相應的部門或人員對財務管理進行監控,即使有一些職業素質較差的財務人員提供虛假財務信息,也很難被發現,這就導致企業管理者做出錯誤的判斷,最終造成企業財務危機。
2.4企業沒能有效平衡現金流量與資產負債率之間的關系
無論是現金流量還是資產負債率都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可是,多數企業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卻沒有將二者進行有效平衡,有些企業雖然有大量資金,但是卻不能進行合理利用,資金周轉較慢,無論是在盈利性還是安全性上都存在一定不足,當現金流量大時,資產負債率卻很低,當現金流量不足時,資產負債率卻很高,企業在制定其未來發展規劃以及發展速度的時候并沒有對行業特點進行充分的分析與總結,這就導致其資產的增長速度與企業自身發展狀況不一致,而這種不良現象必然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財務危機。
2.5企業內控制度不夠健全,抵御財務風險能力較差
企業內控制度不夠健全,也是財務管理中抵御風險能力較差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在制定財務風險管理目標的過程中往往過于注重技術性的防范方法,但是卻忽視了合作企業以及相關人員的道德風險,沒有將各種分析方法進行分類整理,并綜合運用,就無法對資金的收付風險進行準確判斷,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資金的使用價值,使企業的整體財務目標無法達成,最終導致企業財務風險。
2.6缺乏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才
眾所周知,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是當今社會企業競爭的關鍵因素,能夠有效促進企業的發展與創新。可是,缺乏高素質的專業化財務管理人員已經成為大多數企業所面臨的難題,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因素:第一、企業財務管理理念落后,沒有充分認識到專業化財務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在財務管理方面用人唯親,覺得錢就要放在自己人手里比較放心,所以那些比較有能力的會計人員得不到重用;第二、招聘困難,雖然會計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很多,但是專業水平較高,并且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素質財務管理人才卻很少。所以,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的過程中很難對其中存在的財務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從而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三、識別企業財務風險的基本方法
企業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必須要嚴格注意企業財務風險的評估及投資判斷,一旦風險識別出現狀況,必然會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所以,這就需要企業能夠掌握財務風險的基本識別方法,及時的采取相應方法對財務風險進行規避,具體內容為:
3.1財務報表識別法
這是企業比較常用的一種識別方法,因為在進行財務統計及管理的過程中必然會用到各種財務報表,例如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財務報表識別法就是通過對這些報表進行分析與總結,這樣才能夠清晰、準確的掌握現階段企業流動資產以及固定資產的狀況,從而及時發現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
3.2指標識別法
所謂指標識別法,就是指根據各類與財務數據相關的指標來辨別財務風險的一種技術方法。其中不僅包括企業內部與財務有關的各項核算數據,還包括企業外部利用各種渠道從相關政府主管部門獲取的相關數據及信息,然后對這些與企業財務風險評估有關的數據與信息進行科學、有效的計算、分析和總結,最后從各項指標中識別財務風險的方法。
3.3德爾菲法
所謂德爾菲法,就是專家意見法,主要是指在進行企業財務風險評估的過程中參考各位專家的意見,最后集中大家的智慧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評估與判斷的一種方法。
3.4幕景識別法
幕景識別法(ScenariosAnalysis)這是歐美國家財務風險分析的一種常用方法,該方法只能夠大致對風險進行識別,不定量分析。它是指通過有關的數據、曲線、圖表等對某項事業或組織未來的狀況進行描述,找出引起有關風險的關鍵因素,然后進行試驗,即變換這些因素,看將出現的風險及其后果,每次變換即產生一個幕景。
四、如何控制財務風險
企業通過財務識別方法找到企業中存在的財務風險之后,就要運用科學、有效地方法對財務風險進行控制,這樣才能夠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水平,不斷促進企業的發展與進步,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4.1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區分風險責任
企業要從法律上、經濟上明確風險承擔者的職責,給予風險承擔者一定的投資決策權、資金籌措權和分配權,使風險承擔者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充分考慮日益變化的企業內外環境,慎重考慮資金的籌措、使用、分配活動,使風險承擔者享受風險報酬。培養風險意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財務風險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培養管理層和員工的風險意識,使企業全體人員參與到風險控制的活動中來。
4.2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信息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企業管理者的決策,一旦會計信息錯誤,就會導致企業管理者的決策失誤,甚至給企業財務帶來重大損失。所以,首先就是要不斷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與道德規范,避免出現由于個人利益關系而提供虛假信息的情況;其次,就是要加強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的會計核算水平,使企業會計業務走向更加快速、準確的發展道路。強化會計為企業管理提供信息職能是利用會計信息防范企業財務風險的當務之急。
4.3完善組織結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治理結構和內控制度弱化本身就是高風險的表現。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風險控制能力,實現科學決策、科學管理,形成完整的決策機制、激勵機制、制約機制。其次要建立監督控制機制,特別要加強授權批準、會計監督、預算管理、內部審計。再次是財務和會計應該分設,單位分管領導分開,分別設置管理中心,各行其責。最后要充分發揮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的作用,搞好內部控制的評審和風險估計。
4.4動態平衡企業現金流量和資產負債率
企業要想不斷地發展與壯大,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而無論是現金流量還是資產負債率都制約著企業的發展,這就需要二者之間進行有效平衡,在改善企業資產負債狀況的同時,能夠優化企業的現金流,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首先,就是改善企業資產負債狀況,要在結合企業實際狀況以及銀行融資規模的基礎上,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資產負債率以及資產流動速度、收支狀況等財務信息進行動態監控;其次,就是優化企業現金流,通過建立有效的財務信息系統,強化財務預算管理,合理調度資金,加快資金周轉;動態平衡自有資金、借貸資金和預收資金的規模與結構,確保資金的邊際效用最大化,以提高公司資金的流動性、安全性與盈利性。同時,企業的現金流量與資產負債率應動態地平衡,當企業的現金流量充裕時,可以適當地提高資產負債率;當現金流量不理想時,降低資產負債率,以有效降低企業財務風險的發生,確保企業經營處于良性狀態。
4.5建立健全企業內控制度,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
企業在制定財務風險管理目標的過程中不僅要不斷提高技術防范方法的運用,還要注重合作企業以及相關人員的道德風險,只有將各種方法進行綜合運用,才能夠對收付風險進行準確判斷,從而提高資金的使用價值以及抵御風險的能力。所以,應根據企業的具體實際建立健全的內控制度,動態地完善企業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從而有效地防范與化解財務風險,確保企業經營的良性化運作,提高抗御風險的能力,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4.6積極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專業化財務管理人才
作為一名優秀的財務管理人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管理能力,還應該了解最新的金融以及市場信息,并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現階段,多數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并不具備這樣的素質,這就需要企業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計劃,努力培養出綜合素質較高的專業化財務管理人員,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企業的資金管理水平。因為高素質的專業化財務管理人員能夠結合社會情況,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企業資本進行合理運用,在提高收益的同時,降低投資風險。
總之,財務風險的識別與控制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是企業持續經營的保障。企業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可預見性與可控性,企業只有在對財務風險有了一定認識,在制定決策時考慮到財務風險,定期對企業各類財務信息加以對比分析,找出企業潛在的風險因素,建立起財務風險防范體系之后,才能夠使企業最大限度地避免財務風險,獲取更多的收益,健康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京川《探究企業集團財務管理的管控新模式》《現代經濟信息》2012年1月12-14.
[2]金學哲《企業財務風險的分析與控制》《現代營銷》2012年2月39-41.
關鍵詞:現金流 償債能力 財務風險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不斷發展,企業置身于各種難以預料或無法控制的理財環境當中,當企業理財環境發生急劇變化時,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更加復雜,財務風險對企業造成的危害程度也更大。因此,企業有必要通過一些量化分析指標來識別和預測企業將要發生的風險,以便采取適當的措施來控制和防范風險。而現金流指標在識別企業財務風險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現金流在識別企業財務風險方面的作用
企業的財務風險蘊藏在資金運動的全過程,而現金流為發現企業資金運動過程中存在的經營風險、投資風險和籌資風險提供了有用的信息。現金流能夠確定一定時期內企業流動性狀況的變化,現金被稱為企業的“生命之血”。企業間在日常結算中通常只接受現金,因此一個企業是否擁有充足的流動性資源用以支付到期債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企業不能維持一個適當的流動性水平,則企業可能面臨災難性后果。
2.利用現金流識別企業財務風險應注意的問題
利用現金流識別企業財務風險時,主要是通過對現金流量表進行相關指標的有效分析,將現金流量表上的數據轉換成為有用的信息。在進行現金流量表分析時,還應結合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對整個報表體系進行完整分析,通過結構分析與比率分析相結合、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相結合,從整體上識別企業可能產生的財務風險以及對企業造成的危害。
2.1結構分析與比率分析相結合
在利用現金流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識別時,應注意結構分析與比率分析相結合,通過對現金流量表結構的分析,可以了解企業現金流入的具體來源和現金流出的具體方向,從而通過現金流結構合理與否來識別企業是否存在風險。比率分析法是財報分析中經常運用的方法。在利用現金流識別企業的財務風險時,應選擇有代表性的指標,并將定性法與比率法、結構分析法等相結合,才能更為準確識別企業財務風險程度。
2.2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分析相結合
資產負債表是總括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時點全部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報表,表明企業從成立之日到該時點為止的累計財富有多少。利潤表是總括反映企業在一段時期的利潤或虧損的報表,表明在這一段時期內企業創造出了多少財富。現金流量表是企業某一段時期現金收取情況與現金支付情況的一個總結性報表,表明企業的現金是如何來又如何花出去的?,F金流量表是連接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紐帶,利用現金流識別企業的財務風險時,只分析現金流量表中的信息并不全面。因此,應把現金流量表內的信息與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相結合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得到更重要的關于企業財務狀況的信息,從而準確識別企業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
3.現金流識別企業財務風險的量化分析
要通過現金流來判斷企業在經濟活動中是否存在財務風險,不僅要從現金流入流出結構分析,還要將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等結合起來,通過相關指標體系的比率分析,了解企業的償債能力風險、支付能力風險以及未來現金流量能力風險等,從而識別企業財務風險程度的大小。下面以一個上市公司的比較現金流量表為主,并結合比較資產負債表和比較利潤表,通過總體分析、結構分析和比率分析方法,預測和評價該上市企業財務風險程度。
3.1總體分析
通常在比率之前,對財務報表進行概覽以發現其明顯的信息是很有幫助的。通常會看到財務比率不易識別的一些問題。
3.1.1現金流總體分析
一般情況下,處于正常生產經營期間的企業,經營活動對企業現金流量的影響應占的較大比重。因為企業的購、產、銷活動是引起其現金流量變化的主要原因,作為一個健康運轉的企業,經營活動應當是現金流量的主要來源。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應為正數,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為負,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是正負相間的。通過對表1的概覽可以發現以下問題:
第一、從表1中可以看出,2010年度該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流出量”,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為80,184,474元;“投資活動現金流入量
第二、銷售商品收到現金的減少。
銷售商品、勞務收到的現金從2009年的722,264,650元下降到 2010年的313,680,967元,下降了56%;與此對應的是購買商品、勞務支付的現金也由2009年的528,118,091元下降到2010年的233,302,069元,下降了56%;從而使得該企業經營現金流凈流入下降61%。這說明企業的主營業務在萎縮或者正在進行產品調整。如果這種狀況不盡快改善的話,償債風險隨之加大。
第三、用于購置固定資產資金的減少。
用于購置固定資產資金從2009年的271,931,479元下降到 2010年的12,449,735元,下降幅度高達95%。造成的原因可能是主營業務調整失敗,也可能是由于不能及時籌集到所需要的資金而導致其于擴充生產能力的步伐放緩。如果企業的舉債能力下降,又不能產生更多的經營現金流,將面臨財務困難。
第四、舉債能力的下降。
企業借款收到的現金從2009年的231,537,650元下降到 2010年的81,600,000元,下降幅度高達65%。分配股利、利潤或償還利息支付現金從2009年的15,405,031元上升到19,743,979元,上升了26%。表明企業有大量的到期債務要償還,但借款能力卻又大幅下降。而經營現金流凈流入也在下降,不足以用來償還巨大的債務額,企業面臨巨大的財務風險。
3.1.2現金流的流入流出分析
經營活動:該企業2009年和2010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分別為911,347,250元、415,708,209元,現金流出量為706,450,423元、335,523,735元,流入流出比為1.29和1.24,該比值大于1,說明1元的現金流出可以換回1.29元和1.24元的現金流入,可以維持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還可以償還債務。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和流出量都同比率大幅下降,分別降了54%和53%,表明企業經營狀況令人擔憂,這勢必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
投資活動:該企業投資活動現金流出量從2009年為231,537,650元下降到2010年為12,449,735元,降幅達95%。表明該企業正在擴充生產能力,但又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源。
籌資活動: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入量為81,600,000元,現金流出量為118,748,299元,流入流出比為0.69,表明企業還款明顯大于借款,而籌資活動中的現金流入全部為舉債所得,這也說明企業在借新債還舊債。但企業的舉債能力在下降,降幅為65%。因此,該企業面臨的償債壓力非常大,潛在的財務風險也非常大。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該企業經營活動能夠產生正的現金流,但相對于該企業短期借款213,820,983元、應付票據20,000,000元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額157,000,000元來講,經營活動能夠產生正的現金流不足以用來償還即將到期的債務。需借新債還舊債,如果舉債后企業能及時提高創造現金的能力以及按時償還到期債務的話,可保證企業的經營活動始終處于正常經營軌道。否則,企將承受非常大的財務風險。
3.1.3利潤分析
企業的營業收入從2009年的 781,501,136元下降到2008年的230,749,331元,從而導致營業利潤下降6.33倍,即從2009年的 20,428,296元下降到2010年的-108,968,520元。利潤的大幅下滑,也說明企業產品缺乏競爭力,如不積極措施降低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經營前景將令人憂慮。因此,2010年度經營者不僅沒有為企業創造財富,由于經營不善還侵蝕了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導致所有者權益從2009年的401,854,250元驟降到2010年的144,944,843元,降幅高達64%,債權人提供資金的安全程度降低。
3.2根據比率分析識別企業的財務風險
3.2.1短期償債能力風險指標
短期償債能力是企業償付下一年到的流動負債的能力,是衡量企業財務狀況是否健康的重要標志。
(1)現金流動負債比
現金流動負債比 = 經營活動的凈現金流量÷流動負債。
該指標說明企業通過經營活動所獲得的現金凈流量可以用來償還現時債務的能力。這個比率越大,則說明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反之,則表明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越差。
2009年現金流動負債比 =204,896,827÷1,014,835,656= 0.20
2010年現金流動負債比 = 80,184,474÷1,384,152,406 = 0.06
該比值兩年都小于1,而2010年這一指標進一步下滑,而且遠遠低于行業平均值1.182,說明本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不足以償付企業到期的流動負債,企業的償債能力下降,只能借新債還舊債,長期如此的話將導致企業現金周轉困難,財務風險加劇。
(2)現金到期債務比
現金到期債務比=經營現金凈流量÷本期到期債務
本期到期的債務是指本期到期的長期債務、短期借款、應付票據。因這幾種債務通常是不能延期的,必須如期、如數償還。該指標用來衡量企業通過經營活動所獲得的現金凈流量可以用來償還現時債務的能力。
2009年現金到期債務比=204,896,827÷231,225,303 = 0.89
2010年現金到期債務比=80,184,474
÷(157,000,000 +213,820,983+157,000,000)
=0.15
該比值兩年同樣都小于1,而2010年這一指標也進一步下滑,由0.89降為0.15,說明企業為了償還到期債務必須舉借新債,如果企業不進一步提高獲取經營現金能力,長期借舊還新,企業將負債經營,這將嚴重影響企業的再籌資能力,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
(3)現金比率
現金比率=期末現金余額÷流動負債
由于流動負債期限短(不超過一年),很快就需要用現金來償還,如果企業手中沒有一定量的現金儲備,在債務到期時就容易出現問題。
2009年現金比率=1,547,941÷1,014,835,656 = 0.002
2010年現金比率=32,134,381÷1,384,152,406 = 0.023
可以看出,該企業此比率2008年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僅為0.023,也低于行業平均值0.311。企業每100元的即期償還債務只有2.30元的現金儲備,企業的償債風險非常大。
3.2.2長期償債能力風險指標
長期償債能力主要從保持合理的負債權益結構角度出發,來分析企業償付長期負債到期本息的能力。
(1)資產負債率:是企業的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值,該指標反映企業的資產總額中有多大比例是通過借款籌集的以及企業資產對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
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資產總額
2009年負債率=1,348,543,763÷1,750,398,013=77%
2010年負債率=1,587,982,084÷1,732,926,927=91.6%
與2009年相比債權人收回本息的風險巨大,由于2010年企業的負債率高達91.6%,而且企業的經營狀況也不好,表明企業資金實力不能保證償債的安全,財務杠桿發揮負面作用,導致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從上面的總體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負債比率的上升,企業的再籌資能力已經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2)股東權益比率:是指股東權益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率。該指標反映企業全部資產中所有者投入了多少。比值越大,表明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越強。
股東權益比率 = 股東權益總額÷資產總額
2009年股東權益比率
=401,854,250÷1,750,398,013=22.96%
2010年股東權益比率
=144,944,843÷1,732,926,927=8.36%
通過股東權益比率也可以看出,每100元資產中投資人提供的資金從22.96元降為8.36元。因此,2010年債權人提供資金的安全程度進一步降低。
(3)負債權益比率:又稱產權比率,該指標反映所有者權益對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是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
負債權益比率=負債總額÷股東權益
2009年負債權益比率
=1,348,543,763÷401,854,250=3.35
2010年負債權益比率
=1,587,982,084÷144,944,843=10.95
通過該比率可以看出,與資產負債率、股東權益比率兩個指標得出同樣的結論,2008年投資人權益對債權人提供資金的安全程度進一步降低。
總之,通過以上比例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不管采用那個指標分析都說明企業的償債能力很弱,面臨巨大的償債壓力,存在不能償還到期債務的較大風險。
3.2.3支付能力風險指標
(1)每股現金流量:該指標反映企業利用權益資本獲得經營活動凈流量的能力。
每股現金流量=(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一優先股股利) ÷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
2009年每股現金流量
=204,896,827÷287,399,500 = 0.713
2010年每股現金流量
=80,184,474÷287,399,500 = 0.279
可以看出該企業股利支付能力較弱,財務風險增強。
(2)現金流量資本支出比率:該指標用來衡量由企業內部產生的經營現金凈流量滿足資本性支出需求的程度。
現金流量資本支出比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增加額
2009年現金流量資本支出比率=204,896,827÷271,931,479=0.75
2010年現金流量資本支出比率
=80,184,474÷12,449,735=6.44
2010年度此指標值大于1,說明增加的長期資產可以由企業自身的資金解決。但該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卻由204,896,827元降至80,184,474元,說明企業現金能力消弱。而且通過對償債能力的分析可知,該企業即期要償還的債務額高達1,384,152,406元,因此,對該企業的管理者來講,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滿足了經營所需時,余下的部分應首先用于償還債務。
3.2.4未來現金流量能力風險
對未來現金流量能力的分析主要采用的是趨勢分析法,通過對企業不同時期的現金流量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可以揭示企業在財務狀況或經營成果方面是得到了改善還是繼續惡化,另外還可以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的走向,從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企業未來現金流量風險。本文采用的是現金流環比分析
現金流環比增長率=(本期實際數-上期實際數)÷上期實際數
環比式比率趨勢分析是指以環比增長率為依據觀察指標變動趨勢,直觀地分析未來現金流量的發展趨勢。
① 經營活動現金流環比增長率=(80,184,474 -204,896,827)÷204,896,827 = -0.60
② 投資活動現金流環比增長率=[-12,449,735-(-271,731,478)]÷(-271,731,478)= -0.95
③ 籌資活動現金流環比增長率=[-37,148,299-(67,532,585)]÷(67,532,585)= -1.55
通過計算可以看出,該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比2009年下降了60%,說明企業經營環節出了問題,如果不及時改善企業的經營狀況,提高經營環節的現金生產能力,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將不能保證日常經營和償還債務的需要,將面臨非常大的財務風險;由于經營環節創造的現金流不足,導致企業投資放緩;由于經營狀況的不佳,企業的舉債能力較2009年下降了155%。加劇了企業的財務風險。
總之,通過對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的綜合分析可以看出,該上市企業整體財務狀況不盡如人意,現金能力、償債能力、盈利能力下滑,使企業陷入借新債換舊債的困境,而企業的舉債能力在下降,存在不能及時籌集到新的債務資金的極大可能性。也存在不能償還到期債務的巨大風險。因此,該企業應盡快改善經營管理水平和現金流管理水平,提高產品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特別是對現金流要實施良好的控制措施,以降低財務風險,減輕企業財務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為企業贏得時間和機遇來調整產品結構,改變經營方向,使企業走出低谷。
參考文獻:
[1]史永翔. 搞通財務出利潤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7):63-80
[2]劉順仁.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M].山西:山西出版集團、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3):126-145
[3]彼得.阿特里爾.會計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154-179
[4] 王化成.企業財務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116-124
[5]肖游.試論財務風險的控制[J].商業研究,2006(13):32-34
[6]謝爽.論企業財務風險控制[J].上海會計,2005(2):12-14
[7]表1、表2、表3數據來自巨潮資訊網
【關鍵詞】財務管理;現金流量;識別;防范
一、現金流量與財務風險的關系
財務活動的起點是資金的墊支,終點是得到價值增加的貨幣,財務活動是為了獲得增量貨幣而墊支貨幣的活動,在本金墊支時就存在無法收回本金的風險或是無法獲得本金增值的風險。因此,企業的財務風險蘊藏在資金運動的全過程。
與此相對應的是,現金流量為發現企業經營活動存在的風險、企業發展中潛在的投資風險和企業的籌資風險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一方面,企業經營活動、籌資活動和投資活動的運行狀況都可以通過現金流動的質量如現金流量的金額、流度及其穩定性等全面及時地反映出來。通過對現金流量的分析,為企業提供一定時期的現金流入量和現金流出量的資料,企業決策者可以從中得到直接的現金來源和現金運用的具體情況,以及資金余缺信息,及時地進行資金調度和風險防范。另一方面,現金流量的確認以收付實現制而非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其反映的信息是企業真實的現金流入與現金流出,這避免了由于權責發生制下存在多種資產、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方法而使對同一會計事項產生出多種不同會計信息的可能,便于企業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分析,為企業合理組織現金調度,控制財務風險,進行相關預測、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此外,在企業的運營過程中,現金流動作為企業資金運動的動態表現,可以綜合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的主要流程(供、產、銷)和主要方面(籌資、融資、投資;成本、費用發生、利潤分配等)的全貌。
二、基于現金流量的財務風險識別
(一)通過現金流量的4個基本組成要素識別財務風險
1.現金流量。現金流量包括流入量、流出量及流出與流入的差額――凈流量。現金流量綜合反映了企業各項財務收支的現金盈余水平,是企業經濟效益最直接的體現。企業財務風險歸根到底受生產經營中現金流入與流出狀況制約,流入大于流出,并高于非付現成本,表明企業的財務狀況較好,財務風險較小。反之,說明企業面臨著財務風險。
2.現金流程。現金流程涉及現金流量的組織、崗位設置、授權及辦理現金收支業務的手續程序等,集中反映了企業實現現金流的路徑。如果現金流量的組織過程出現問題,就會引發企業財務風險,如企業在資金使用、授權安排、利益分配等方面權責不明、管理混亂,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就可以肯定企業存在較大的財務風險。反之,如果企業在現金流程的設置上權責明確、管理科學,就表明企業的財務狀況較好。
3.現金流向。現金流向分為流入與流出兩個方面,表示企業現金流量的趨勢。對于特定的企業而言,現金流向會存在一個相對恰當的標準結構。企業現金流入一般主要來源于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如果一個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所占現金總流入的比例長期較低,說明企業的經營存在一定的問題,或者說企業在不久的將來會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因此,通過企業現金流向的分析能識別企業是否存在財務風險。
4.現金流速。對于某一具體的經營業務而言,流速指從支付現金到收回現金所需時間的長短。對整個企業而言,流速指資本投入到回收的速度。流速制約著企業的資金周轉速度及占用資金的水平。一項支出流出后若能在較短時間內收回,意味著這筆資金在一定時期內可多次參與企業的資金循環,資金利用效率較高。反之,若從流出到回收的時間較長,企業必然需要用更多的資金參與資金循環,以保證資金的順利周轉,由此生產經營過程中資金的占用量就越大,企業的償債能力、支付能力等會受到影響。
(二)通過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比較分析識別財務風險
當“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流出量”,且“籌資活動現金流入量>流出量”時,表明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不足,要靠不斷地籌集資金維持經營;若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主要是依靠收回投資或處置長期投資,而不是因投資收益大于投資支出所得,則企業面臨財務風險。
當“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
當“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流出量”,且“籌資活動現金流入量
當“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流出量”、“投資活動現金流入量>流出量”,且“籌資活動現金流入量>流出量”,表明企業三項活動均能產生現金凈流入,現金流充足,企業財務狀況良好。持有較多現金雖能防止因現金流缺乏導致財務危機,但現金的收益性最差,且會增加機會成本和管理成本,所以企業要積極尋找投資機會,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當“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
當“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流出量”、“投資活動現金流入量流出量”時,表明企業經營活動和籌資活動都能產生現金凈流入,財務狀況較穩定。企業在快速發展時期,擴大中長期投資,短期內出現投資活動現金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是較正常的狀況,但要注意投資規模和長短期投資的合理搭配。
當“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流出量”、“投資活動現金流入量>流出量”,且“籌資活動現金流入量
當“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流出量”、“投資活動現金流入量
(三)現金流量表的比率分析
1.盈利質量分析。盈利質量分析是指企業根據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資本支出等之間的關系,揭示企業保持現有經營水平,創造未來盈利能力的一種分析方法。包含以下指標:
(1)盈利現金比率。盈利現金比率=經營現金凈流量 / 凈利潤。一般來講,該比率越大,企業盈利質量越強。若該比率小于1,說明企業本期凈利潤中存在未實現的現金收入,即使盈利,也可能發生現金短缺,嚴重時亦可導致虧損。分析時可參考應收賬款,若本期增幅較大,需及時改進相關政策,確保應收款按時回收,消除潛在風險。
(2)再投資比率。再投資比率=經營現金凈流量 /資本性支出,反映企業當期經營凈現金流量是否足以支付資本性支出(固定資產的投資)所需現金。一般來講,該比率越高,說明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創造未來現金流量或利潤的能力就越強,若該比率小于1,說明企業資本性支出包含融資以彌補支出的不足。
2.償債能力分析。企業經常通過舉債來彌補自有資金的不足,但最終用于償債的最直接的資產是現金,因此,用現金流量和債務比較可以更好地反映企業的償債能力。
(1)現金流動負債比。現金流動負債比=現金凈流量 /流動負債總額,若此指標偏低,反映企業依靠現金償還債務的壓力較大;此指標偏高,則說明企業能輕松地依靠現金償債。
(2)現金債務總額比?,F金債務總額比=現金凈流量 /債務總額,該指標反映當年現金凈流量負荷總債務的能力,可衡量當年現金凈流量對全部債務償還的滿足程度。分析時應與債務平均償還期相結合,若平均償還期越短,則比率越高越好,反之則此比率要求越低。企業債權人可憑此指標衡量債務償還的安全程度。
(3)現金到期債務比?,F金到期債務比=現金凈流量 / 本期到期債務。這里,本期到期債務是指即將到期的長期債務和應付票據。對這個指標進行考察,可根據其大小直接判斷公司的即期償債能力。
三、基于現金流量的財務風險控制措施
(一)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編制現金流量預算
現金流量預算就是通過事先對現金持有量的安排,使企業保持較高的盈利水平,同時保持一定的流動性,并根據企業資產的運用水平決定負債的種類結構和期限結構。
(二)在傳統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中引入現金流量指標
只有將現金流量指標體系和傳統的財務分析指標結合起來綜合分析,相互印證,相互支持,才能從各個角度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較全面的分析,從而更有效地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控制。
(三)保持合理的現金流量組織結構
企業在設計現金流量的組織結構時,應把現金流量按生成、流出的路徑確定相應的業務,并設置管理及控制崗位。
一、并購財務風險基本概念
財務風險是在并購中產生的,分別有估價風險,融資風險,支付風險,整合風險等。并購財務風險具有綜合性,動態性,不確定性等因素。并購財務風險存在于并購前、并購中、并購后。企業并購涉及到的各項活動可能會引起并購企業財務狀況的惡化,從而使得并購價值預期與價值實現出現了嚴重的負偏離。即便如此,并購的財務風險還是可以控制的,提高信息處理質量,運用科學的決策機制和控制手段都可以對財務風險實施有效管控。
二、并購中的財務風險識別
1.并購的定價風險。首先,信息的不對稱。由于在交易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很難對目標企業的價值進行合理的預估。如果目標企業是非上市公司的話,那么其公司價值估計變得更加的困難。縱使目標企業為上市公司,也有可能對并購目標企業的資產可利用價值、員工組成結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等非財務信息的了解不足,從而對目標企業價值估計有所偏差。若高估了目標企業價值,則并購成本變高,顯然不能達到并購的目的。若低估了對方的價值,那么其他的潛在收購者則有可能提前對目標公司并購,從而喪失了一個良好的投資機會。信息不對稱不僅體現在財務指標方面,也體現在非財務指標方面如:企業員工的素質,文化水平,技術能力等智力資本在現行會計里很難在財務報表中體現。信息不對稱表現在:(1)對目標企業盈利情況缺乏客觀的認識,并購方對目標企業盈利情況一般從財務報表中獲得。而財務報表是可以通過人為粉飾,隱藏真正的盈利狀況。(2)對目標公司資產質量不清楚,比如目標公司資產的抵押情況。(3)目標企業對有的事項隱瞞,目標企業是否受到訴訟也會對價值估計的影響。其次,目標公司價值估計的方法不完善。目前,國內缺乏成熟的一套企業并購體系,立法和相關的規章制度也不完善,如股權轉讓協議收購,就沒有考慮企業資產的時間價值。這就使得并購沒有按照市場價值規律來進行,而是按照人的主導因素來并購,這樣的企業價值估計是不合理、不客觀的。企業價值評估不是簡單的各項資產的總和,還要考慮其財務狀況,盈利能力及并購后的整合能力。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往往是因為中國企業價值估值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再其次,中介機構不大成熟。投資銀行,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部門等中介機構在企業并購評估中起到非常重要角色。然而,中國的資本市場并沒有西方國家那么成熟,相對缺乏具有獨立的專業勝任能力與職業道德的中介機構。甚至有的中介機構為了自身利益出具虛假價值評估報告,這就會嚴重的干擾并購方的決策。
2.并購中的融資風險。融資的風險主要體現在財務的流動性風險、資本結構惡化風險、財務杠桿效應引發的破產清算風險、再融資風險、每股收益的稀釋及控制權分散或喪失的風險等,負債融資還要承擔利率變動、負債結構、經營成敗等所構成的風險。
融資渠道,有內部融資渠道和外部融資,其中外部融資渠道包括像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發行債券和股票??梢詫⑼獠咳谫Y形式分為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內部融資渠道風險最低,但是必須依賴企業前期資金的積累。對于負債融資很顯然一個優點就是財務杠桿效應。但是,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負債借款,不僅在額度上有所限制,而且在借款使用上有一定的限制。權益融資如發行股票,籌集的資金額度會比較大,但能夠使公司股權被稀釋,甚至出現反并購情況。而且當目標公司盈利比較差時,公司的并購行為會使每股收益也會降低。由于企業選擇了股權融資,從而可能會失去其他融資方式可能帶來的機會。權益性融資,在股票首發,增發,配股中會受到證券相關法的規定限制。另外,原有股東經常在公司戰略、經營管理方式等方面與新股東產生重大分歧,導致企業經營決策困難。該種風險主要體現在以董事會為治理核心的法人治理機構中,且新股東要求公司保證投資方在公司董事會中占有一定席位。
3.并購中的支付風險。企業并購支付方式:現金支付,股權支付,舉債支付,混合支付等。企業并購支付方式的錯誤選擇往往會帶來財務風險。并購需要大額資金,而通過現金支付無疑會加重企業的財務壓力。一方面,如果并購規模大,并購方也很難擁有巨額的現金,現金支付使得并購大型企業變得困難。另一方面,現金支付很難享受稅收延遲優惠,因為目標企業在收到現金時候要確認收益,從而要負擔相應的稅負?,F金支付意味著大量現金用于并購,后期企業運營資金投入就變少,從而影響企業收益。股權支付可以有效避免大量現金支付的缺陷,股票并購交易規模不受現金限制,但是很有可能稀釋原有股東的權利,同時發放股利時也不能像債券利息那樣在稅前抵扣。還會出現反向購買情況。如果并購方為上市公司,股價被低估時,互換股權是不合理的。舉債支付,期限錯配會帶來償債風險,并購是一種長期投資,如果借入短期貸款或發行短期債券,未來現金流量與應付利息無法匹配,則企業就會陷入財務危機。混合支付,混合支付的好處就是可以對資本結構的調整,在現金支付與非現金支付優缺點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從而達到最優結構。但是,如果這個平衡點出現了偏差,則企業資本結構的不佳會給企業帶來財務的風險。
4.并購后企業整合的風險。并購后企業的資本結構會出現變化,資本的綜合成本也發生了變化。并購后企業的預期收益是否能夠達到企業的資本成本,影響著并購后企業的財務風險。要想獲得理想的收益,必須對企業各方面整合。企業戰略方面的整合,有賴于企業高管的不斷切磋。經營方面,由于各自技術,組織架構,產品等方面的差異,能否成功的整合,直接會影響當期的財務經營成果。其次,企業文化制度,人事的變動都會對企業合并后的經營業績產生影響。企業并購后主要體現在資本運營風險,財務收益風險,發展前景風險。企業并購的整合中財務風險又主要集中于財務組織結構、財務人員、財務制度的整合等各財務相關方面。財務的組織,人員,制度的整合失敗往往會導致企業并購的失敗。
三、并購風險的有效措施。
1.在并購各環節中充分對目標企業信息的收集。對于目標企業股價,首先要收集必要的信息,互聯網經濟時代,這就要求并購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從市場上獲得有用信息。并購前必須對宏觀與微觀,內部與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必須對其產業環境,經營情況,財務情況等進行充分了解。既要考察目標公司的財務信息,還要關注其非財務狀況。其次,評估方法的正確選擇,評估方法的選擇則要視情況來選擇。企業評估應該注重對企業價值的評估,而不是對企業資產的評估??茖W的評估,以收集的有效信息進行評估,盡量減少人為主導因素摻雜在企業價值評估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評估體系與方法,使得評估結果更加的合理與客觀。再其次,中介機構要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從而對并購企業進行監督和指導。中介機構應該為并購公司提供有效的相關信息,努力消除信息不對稱,讓估值更加的客觀、合理。
2.融資風險的控制。 融資方式的選擇要充分考慮以下兩點:融資成本及融資風險。一般情況下,內部融資成本最小,其次是負債融資,最后為股權融資。內部融資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風險性等特點。相對于外部融資,它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及與此相關的激勵問題,節約交易費用,降低融資成本,增強企業剩余控制權。但是,內部融資能力及其增長,要受到企業的盈利能力、凈資產規模和未來收益預期等方面的制約。對于那些企業盈利能力比較強,現金充裕的公司可以考慮這種方式,但也要留適當的資金到后期運營使用。對于企業資產負債比率比較高的,資產流動性差的公司盡量減少借款或發行債券融資,以防公司出現財務危機。而對于負債低的公司可以適當用債權式融資以減少資本成本。融資的數量依照公司的資本結構及對未來現金流的情況來確定,盡量避免短期融資用于長期投資。保持適當的負債比率,既可以利用財務杠桿的好處,同時也可以防止償債風險,從而使企業做大做強。股權融資最大的風險是股權稀釋。因此,在管理者的持股比率不變的情況下,在企業的融資結構中,增加負債的利用額,使管理者的持股比率相對上升,就能有效地防止股權被稀釋。另外,適當的擴大融資渠道,提高商業銀行對企業并購融資額度。同時,合理地利用融資工具,也能有效地控制融資風險。
3.支付風險的控制。現金支付要嚴格制定并購資金需要量及支出預算。改進支付方式,降低支付風險,合理安排支付時間,盡量減少現金支出,降低流動性風險,提高融資彈性。并購權益性支付方式,則要注意反收購的風險,發行股票收購時候,要準確計算出并購后對方在自己企業的占有比例。除此之外,還可以考慮采用其他較靈活的融資方式,支付還可以選擇混合支付即股票、現金、債券等各種支付組成各種組合。尤其是目標公司規模比較大時,混合支付可以分散風險。
一、我??公司兼并收購過程中的問題與風險因素
由于我國兼并收購的主體與對象是公司和公司所有權、經營權--通過收購其他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實現優勢資源整合、重組,但其過程中應當注意控制風險因素、加強財務分析與管理,避免為了實現兼并收購而進行投融資活動的財務風險。因為,公司在實施兼并收購過程中,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得收購資金,要向銀行等第三方金融機構融資貸款,從而導致經濟成本的升高,如果不能對風險因素加強管理,將導致公司背負巨額不良資產、資金流通等嚴重財務問題,增加公司的經營負擔。所以,公司兼并收購實施過程中,應當加強風險因素評估與控制。
一是,公司應當調整資金結構,降低經營風險。由于公司要開展兼并收購,因此如何將其他公司的組織結構與本公司融合起來,將公司自有資金與不良債務結合起來,成為我國公司當前需要認真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調整公司資金結構,降低經營風險,實現預期經濟收益與目標,成為我國公司在兼并收購運作過程中,應當加以注意的問題。
二是,業績水平波動產生的風險。業績波動既包括稅息前利潤的變化水平,又包括單股收益的波動情況。第一,企業主營業務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受到并購的影響,如果影響過大,稅息前利潤就會產生一定的波動,借貸融資具有一定的財務杠桿作用,受到此作用的影響,稅息前利潤的變化會導致單股受益發生波動,波動的幅度要比稅息前波動更加激烈,這種情況,企業發生財務危機最終導致破產的概率較大,最可怕的是在這期間企業的信譽受到極大的挑戰,如果被認為債務違約,企業就會遭到嚴重的打擊。
三是,流動性風險。此類風險指的是很多企業在對目標企業進行并購之后,債務壓力過大,短期內資金缺乏,對主營業務的支付造成影響。如果企業在并購的過程中采用的是現金支付,那么出現流動性風險幾率較大。首先,很多企業在并購之前對自身的融資能力估計較高,實際并購中并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作為支撐完成并購,這樣資金流動比率大幅度降低,嚴重阻礙了并購企業短期內的債務償還能力;其次,并購一方自身無論是從資金還是資源,各方面消耗巨大,大量的消耗導致企業的應變能力降低,如果適時國內的經濟形勢有所變化,企業很難相應的做出一些調整,給經營帶來很大的風險。
四是,喪失投資機會的風險。企業并購首先是對各種人力、物力資源的消耗,一般情況下并購企業也會背上巨大的債務,這些都導致企業在短期內無法拿出足夠的資金參與到大型項目中。但是市場是變化不定的,很多時候很多機遇都會在此時此刻出現,如果機遇出現在并購活動之后,企業沒有能力在短期內進行融資,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參與到新項目中,只能對機遇望而卻步,眼睜睜看到機遇溜走卻無力抓住。上述四種并購風險告訴企業在并購之前一定需要對各種風險進行詳細的甄別,對市場環境和未來幾個月的經濟走勢進行預判,選擇合適的并購時間進行并購,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避開并購風險,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下面就如果對并購財務風險進行識別進行探究。
二、公司兼并收購運作中的財務風險識別與應對策略
我國公司在從事兼并收購運作之前,應當加強財務風險鑒定、評估與應對策略,判斷其中隱藏的風險因素有哪些、風險系數大小,總結兼并收購運作的結果與可行性。從部分公司的實踐情況來看,在兼并收購項目開展之前,已經做好風險因素評估與鑒定,但是依然沒有收獲預期中的理想效果,其產生原因一方面原因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財務管理的重組與整合,應當與公司兼并收購同步開展。公司應當跟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一方面從我國經濟的發展狀態出發,結合公司的現實發展需求與經濟目標,找到適合公司兼并收購運作方式,確保并購活動滿足公司發展需求,提升公司經濟實力,拓展公司的運作規模。公司兼并收購不等同于簡單的公司合并,應當將被收購方合理納入公司原有的經營體制下,組成一個協調發展的有機整體,一方面發揮收購方在經濟實力、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為被收購方提供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在其原有基礎上,增強勞動力生產率和經營能力;另一方面,應當保證收購方與被收購方二者的經營目標一致性,減少二者在公司文化、經營理念之間的差異,實現和諧、共同發展。
二是,公司兼并收購過程中,應當建立一個統一的財務管理機制。財務管理機制在公司生產經營過程中起到重要關鍵作用,為公司的全部組織經營工作、生產活動提供全面指導,降低生產運營成本,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勞動力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反之,如果兼并收購過程中,收購方與被收購方各行其是,沒有統一的財務管理機制作為指導與協調,將導致公司財務管理工作無法開展,影響最終經濟效益。
三、公司兼并收購中的財務整合管理策略
主要包括兩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