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個人心理健康評估

      個人心理健康評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個人心理健康評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個人心理健康評估

      個人心理健康評估范文第1篇

      1.心理健康?n案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科學的發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逐漸占主導地位,綜合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與疾病的影響,醫生不僅要關心病人的軀體(器質性疾病),而且要關心病人的心理,老年人心理健康直接關系到身體健康。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老年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問題更顯突出。特別是離異喪偶和農村留守老年人,心理問題更為突出。在老年人健康檔案建立中,建等測評方法,進行心理評估,獲取更多老年心理健康狀況的資料,及時發現心理問題,積極進行干預和隨訪。運用個案、小組及養護的專業技巧,為養老院老人提供老年人健康素質捉升、壓力緩解及情緒輔導、人際交往、家庭關系改善以及康娛活動等服務,幫助老人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需求,提升養員的幸福感,使其更好地融入養老院大家庭,增進大家庭和諧。

      2.定期體檢檔案

      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對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二級預防的基本原則。定期進行老年人健康體檢,根據體檢結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下一步管理方向,全程質量控制,最后及時建立和更新健康檔案。健康檔案是以個人健康為核心,涵蓋各種健康相關因素的系統化文件記錄,其主要內容包括個人的生活習慣、過敏史、既往病史、診斷治療情況、家庭病史及歷次體檢結果等。它可以讓醫生更仔細、全面、準確地了解老年人的身體情況,從而更有效地診斷治療或指導老年人自我保健康復。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老年人對健康需求的提高,健康檔案的重要意義越來越凸顯。

      3.慢性病管理檔案

      慢性病診療檔案是老年人健康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因素有年齡、吸煙情況、體質量指數、精神狀況、體育鍛煉等,干預或控制這些因素可以有效地預防慢性病的發生發展。歐盟各國實施了干預慢性病危險因子的聯合行動后,慢性病死亡率減少了77%,慢性病經濟負擔減少了60%。老年慢性病檔案包括預防、治療、護理和隨訪管理的全部資料。在慢性病管理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已經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慢性病亞健康的老年人,這些老年人尚未診斷為慢性病,但其有慢性病的生活方式,站在慢性病的邊緣。衛生工作人員也要給予建立健康檔案,及時干預,定期隨訪,把相關材料整理入檔。

      二、老年群體健康檔案的應用

      1.心理慰藉關懷

      有調查顯示,失獨老人最大的問題是心理問題。失獨者在遭遇喪失唯一子女這樣的惡性事件后,將經歷事實的否認期、痛苦的承受期、平緩的恢復期這樣一個階段化的過程。因此需要針對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干預,比如在否定期主要應給予足夠的支持與陪伴,此時要警惕“幻覺現象”的時間和程度,如果“幻覺”出現頻率超過正常范圍,就屬于病態模式,要注意扭轉和制止。在承受期,主要是難以適應沒有子女的世界,難以恢復原先正常的社會功能,比如不想出門,不想與認識的人說話等,陷入痛苦絕望的境地,此時需要重點關注包括其日常生活狀態及社會交往在內的社會功能。同時,在老年心理健康當中也包括個人心理健康的原始調查問卷,評估結果,老年人心理問題及隨訪記錄等。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有利于向老年人提供完整、迅速、便捷的醫療保健服務,有利于老年人預防和及時治療常見病癥,提高生命質量,有利于政府及相關部門及時準確獲取各類疾病信息,確保居民的身體健康。

      2.老年人養老和醫療保險檔案

      養老保險檔案和醫療保險檔案的建立和管理已逐漸趨于成熟。但需要指出的是,老年人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檔案除了納入全國統籌的社保檔案管理中心集中管理外,還應實行和其他老年檔案的集中管理,以利于全面掌握人口老齡化信息、老年人養老金及醫療保障狀況,有利于分析統計老齡事業發展情況,科學制定老齡相關政策,推動養老事業長足發展。

      3.個性化服務滿足管理

      除了養老、醫療需求外,老人還有很多個性化需求,如陪伴、法律咨詢、服務社會等,養老服務機構根據老人健康檔案及生活服務記錄、生活服務資源信息,預測老人服務需求,并主動向老人推送個性化服務。如根據老人在一定時期服務所需和關注重點,定期向其提供陪伴購物;根據老人健康情況、個人興趣等,為其匹配服務單位,滿足其老有所為的愿望,從而使老年群體個性化服務需求得到滿足。同時,社區村鎮等居民基層組織。應建立老年人興趣愛好檔案,收集老年人文藝類、休閑類、運動類、益智類等興趣愛好。興趣愛好檔案的建立有助于基層組織分類組建老年康樂小組并開展活動,以增強老人自信心,提升老人社會參與能力,防止老人脫離社會提升其幸福指數。

      個人心理健康評估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團體心理輔導 學兵 心理健康 士氣

      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能有效地改善軍人心理環境[1],提高處理人際關系能力,促進軍人心理健康發展[2]。當前,全軍各部隊在維護軍人心理健康、提高軍人心理素質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本研究運用團體心理輔導,對某基地在訓學兵進行了心理實驗研究,以探討團體心理輔導對增強學兵心理健康及提高士氣的影響。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某基地在訓學兵6個班。隨機分成2組:實驗組(接受心理測試,并全程參加團體心理輔導)35人,對照組(接受心理測試,不參加團體心理輔導)35人。有效樣本量為70人,其中年齡17―23歲;軍齡:1年62人(88.6%),2年8人(11.4%);文化程度:初中8人(11.4%),高中(中專)53人(75.7%),≥大專9人(12.9%);獨生子女32人(45.7%),非獨生子女38人(54.3%);雙親家庭64人(91.4%),單親家庭6人(8.6%);入伍前戶口所在地:農村33人(45.7%),縣鎮22人(31.4%),城市15人(22.9%)。

      1.2工具。

      1.2.1癥狀自評量表(self reportinginventory,SCL―90),也稱Hopkin癥狀清單(HSCL),最早編寫于1954年,即“不適感量表(discomfortscale)”。現在的SCL―90是由Derogatis于1973年編寫的,1980年引進我國,由王征宇(1984)翻譯成中文。量表共90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標準主要評定包括認知、情感、意志人際關系、生活習慣、飲食、睡眠等10個方面;軍隊士氣量表,由李春苗在總結國外士氣量表的基礎上制訂修改。量表共分43個題目,包括使命意識、榮譽感、團隊精神、組織認同、戰斗信心、工作熱情等6個因子,采用5級評分標準;自編班級評價問卷,包括九對形容詞,如:合作―不合作,快樂―不快樂,敵對―友好,自私―無私,等等,采用7級評分標準,要求學兵依據自身感受來描述其對班級的評價程度;個人情況問卷主要包括年齡、軍齡、學歷、家庭情況、入伍前居住地等個人基本資料。為保證量表測試的有效性,評定時采用集體施測,統一指導語,由相同人員在同一場地、同一時間內完成,明確告之實驗目的,強調活動意義,量表、問卷以匿名方式進行。

      1.2.2記錄與統計工具。筆、SPSS16.0軟件包。

      1.2.3其它工具。黑板、彩筆、小卡片、白紙若干。

      1.3方法。

      1.3.1心理前測。所有參加研究的學兵均參加測試,然后評估備案。

      1.3.2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共分12次,選取4個與軍事活動和軍人心理發展特點有密切關系的內容進行團體實施。內容如下:人際溝通訓練,提高互信感,認識、接納自我訓練,增強團隊歸屬意識。由三名心理教員對實驗組成員進行團體心理輔導的具體實施,三名教員都接受過相關心理培訓。每周1次,每次輔導時間90―120min。采用封閉的結構式團體形式,在輔導過程中,成員保持不變,采用團體互動、腦力激蕩、游戲、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勵和協助團體成員積極挖掘自身資源,對團體內其他成員的發言給與積極的反饋,分享自己的感受。對照組不參加活動。

      1.3.3心理后測。再次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兵進行心理測試。

      1.4數據處理。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測評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2.1實驗前、后SCL―90各因子的比較。

      從表1中可以看到,團體輔導前,實驗組與對照組SCL―90各因子分值無顯著差異(P>0.05),團體輔導后實驗組的人際關系、抑郁、敵對、偏執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值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意義(P

      2.2實驗前、后軍人士氣量表各因子的比較。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軍人士氣量表的各個因子分值上沒顯著差異;團體心理輔導后,實驗組在各個因子上的分值較對照組高,且差異顯著,尤其是在榮譽感、團隊精神、工作熱情和戰斗信心因子上差異非常顯著(P

      2.3實驗前、后自編班級評價問卷評定結果比較。

      從表3中可以看到,團體心理輔導前,實驗組在班級士氣問卷的分值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團體心理輔導后,實驗組的問卷得分較對照組高,差異非常顯著(P

      3.結語

      本研究探討了團體心理輔導對學兵心理健康與團體士氣的影響。實踐證明,采用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對學兵進行心理干預,受到廣大學兵的熱烈歡迎。研究結果發現,團體心理輔導不僅對改善學兵的心理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成長具有顯著的作用,而且通過增強學兵之間的互動,使其加深了解,形成一個新的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團體凝聚力和士氣得到很大程度提高。

      研究結果顯示,經過系統的團體心理輔導后,實驗組在人際關系、抑郁、敵對、偏執和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分值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說明團體心理輔導提高了學兵的自我和諧程度,促進了人格的良性發展,增強了尋求外界支持和采取積極靈活地應付生活事件的能力,減少了心理障礙的癥狀,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以往研究表明,士氣對軍人戰時傷亡率、心理疾病的發生和延長服役意愿都有較大影響[3]。在本研究中,軍人士氣量表和自編班級評價量表的數據結果顯示,經過團體心理輔導后,實驗組學兵在使命意識、榮譽感、團隊精神、組織認同、工作熱情、戰斗信心等因子,以及對班級的評價得分都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說明,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后,學兵以隊為家、樂于奉獻意識更加強烈,戰友間更加團結信任,表現出高昂的氣勢,能夠積極參與連隊的各項活動,工作熱情高漲,熱愛工作訓練,充分信任戰友和連隊主官,顧全大局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顯著提升,團體凝聚力和士氣高漲。

      輔導結束后,在對學兵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我們又運用訪談法,對班級和隊干部進行了活動效果調查,并驗證了上述結果。由此可見,團體心理輔導有助于全面提高軍人的自我和諧程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團隊士氣,值得進一步全面、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劉素珍,趙華,吳夢麟.團體心理療法――軍人心理輔導方法研究.心理科學,2001,24,(4):471.

      [2]李萍,于云輝,蓋旭紅等.人際溝通團體輔導在基層部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評價.預防醫學論壇,2008,14,(7):611-612.

      個人心理健康評估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教師; 職業心理健康; 格林模式

      【Abstract】 Objective:To improve the current domestic professiona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level and promote the occupational health,then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Method: Green mode was used a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plore effectiv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mode ,then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alth. Result: Teachers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lack, there were no system,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model and good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support system.Conclusion: Using green mode to describe several aspects of the current teacher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to analyze the root cause of it,then formulate a targeted corresponding solution.The preven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the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teachers can be divided into individual intervention or organization intervention.

      【Key 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Green model

      First-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Nursing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Ningbo 315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1.028

      2012年修訂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規定了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解決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然而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目前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1-7]。不僅影響了教師職業的發揮和人格健康,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人格健康,因此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干預迫在眉睫。我國的許多教育機構也逐漸意識到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較為系統的職業心理健康干預模式尚未見到報道。

      健康促進格林模式,是由Green和Kreuter在1980年提出的知識獲得和行為變化發展的健康教育模式,提出首先應進行系統的評估,以找出目標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從而進行實施與評價[8]。該模式既注重健康知識的補充,又注重在信念和行為上的干預,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健康教育評估和健康教育干預研究中。

      格林模式包含了9個基本步驟,該模式指出在進行健康促進時要綜合運用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強化因素針對性識別問題和評價干預效果,見圖1。另外,應同時運用政策、法規和組織的策略對目標人群進行健康問題的干預。

      本研究嘗試以格林模式為理論框架探索有效可行的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干預模式,從而為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干預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 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

      本研究以健康促進格林模式為理論框架構建問卷對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總結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普遍壓力大:有81%的教師感到職業壓力大,其中新教師、高中教師、男教師、年齡低于40歲的教師、畢業班教師、班主任教師及未婚教師的職業壓力尤其大。(2)存在職業倦怠:有67%的教師存在一定程度的職業倦怠,需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的教師更傾向于發生職業倦怠。(3)存在人際關系問題:56%的教師存在人際關系問題,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敏感。(4)有不良的情緒體驗:調查顯示焦慮、抑郁是教師主要的不良情緒體驗,其中焦慮情緒尤其在新教師中尤為顯著,而抑郁情緒往往發生在教師付出努力后得不到相應回報,如不被學生和家長認可,或者在各類評獎、評優和職稱評定時未達到既定目標等情形。(5)出現軀體化的表現:調查結果顯示26%的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出現了明顯的軀體化表現,如失眠、頭痛、食欲減退、心跳加速、頭痛、背痛和肌肉酸痛等。

      2 運用格林模式對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系統評估

      2.1 社會學評估 通過以健康促進格林模式為理論框架構建系統問卷對中學教師進行調查和文獻[9]回顧,發現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問題有一定的人口社會學差異,具體表現為:女教師的焦慮傾向比男教師高,男教師的職業穩定性低于女教師;中老年教師的強迫癥狀和軀體化傾向比較明顯,而青年教師的人際敏感、偏執比較明顯。

      2.2 流行病學評估 通過對文獻進行回顧、運用格林模式構建系統問卷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結合質性訪談等,確定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問題中的最優先問題為心理壓力大。中學教師是心理健康問題的高發人群,同時該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正呈現逐年日趨嚴重的發展態勢。因此,從預防和干預角度看,中學教師群體應作為教師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點對象。工作倦怠是比較突出的中學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問題之一,工作壓力是中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誘因之一。

      2.3 行為環境評估 通過文獻[10-12]回顧、問卷調查和質性訪談,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過高、學校各項政策制度和工作環境、家庭的支持系統是影響教師職業心理健康的三大重要的環境因素,而最終的“工作-家庭”沖突是引起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關鍵。

      2.4 教育生態評估 教育生態評估即分析影響目標行為的相關因素,將其分為3大類,即傾向、強化及促成因素。教師職業心理健康的傾向因素包括教師的職業的特殊性、個人心理因素、教師對職業的熱愛度以及教師對職業心理健康的認知。教師職業心理健康的促成因素包括教師可獲得并利用的各種資源,如學校是否定期開展職業心理健康的知識講座,有無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提供專業咨詢,是否定期對教職員工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和建檔等。教師職業心理健康的強化性因素主要是指社會支持系統,包括來自國家、單位和家庭的支持。

      2.5 管理政策評估 通過管理政策評估確定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干預計劃中可利用的資源有新教師崗前培訓和定期開展教師職業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

      3 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問題的歸因分析

      3.1 傾向因素存在的問題 傾向因素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教師職業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教師個體不能正確進行職業認知、個體心理不利因素的存在等。

      3.2 促成因素存在的問題 促成因素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對教師的職業心理健康重視不夠,目前沒有系統的、持續的職業心理健康促進模式,僅有新教師上崗前培訓,心理健康僅僅是其中設計的小部分內容,行政部門也無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政策,職業衛生領域中職業心理教育和服務的匱乏。

      3.3 強化因素及其存在的問題 強化因素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職業心理健康支持系統,包括國家、單位和家庭支持系統。目前公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家對心理健康問題諱莫如深,不能正視,從而一旦出現問題,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疏導。

      4 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干預的對策與建議

      格林模式指出應同時運用政策、法規和組織的策略對目標人群進行健康問題的干預,據此,對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干預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4.1 法律法規的完善 發達國家采取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法規來預防職業心理健康問題帶來的危害。在美國,有國家投資的心理保健或心理健康服務機構,有保護職工心理健康的政策和計劃,有心理治療的保險項目。我們國家也應該制定關于促進教師職業心理健康的法律法規及各項政策,如從法律的高度規定單位必須采取各項措施來促進職工的心理健康。政府能購買心理保健保險和心理咨詢項目,為職工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

      4.2 針對傾向因素開展教師職業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開展教師職業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師心理自我調適能力。內容可包括教師的職業定位與特點、教師的心理素質與人格特征、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和教師心理健康調適等。邀請資深的心理教育專家根據教師心理特點和工作實際,結合具體案例,講解心理學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時,鼓勵教師通過各種途徑積極獲取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從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意識,能運用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來積極地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4.3 針對促成因素和強化因素進行組織干預 (1)創設支持性的工作環境:學校有責任為教師努力創設支持性的工作環境。首先,應幫助教師解決在工作方面潛在的消極問題,包括減少行政性會議的時間,例行會議要言簡意賅;安排合理的工作量,避免給教師增加額外職責,尤其是與教學安排相沖突的額外職責等。另外,對工作中的積極因素進行正面引導,包括有針對性地完善各項人事管理制度和績效考核體系,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通過激勵的方式努力創建有利于教師實現其自身價值的條件,加強教師間相互溝通,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2)完善教師職業心理健康保健體系:學校應創建并完善教師心理健康保健體系。配備專業人員(如接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的人員)組成專門小組,通過建立教師心理健康網絡監測系統,以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檔案的建檔和管理工作,制定保健方案;在“微時代”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通過開辦微信公眾號等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公共平臺,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提供交流平臺;建立各級各類心理咨詢機構,提供機構支持,校內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室,當教師一旦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能早期進行疏導,對其提供心理支持;開展適當的文娛活動,以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13]。

      5 討論

      5.1 中學教師職業的特殊性 本研究以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中學教師作為教師職業的特殊一類群體更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與相關文獻[14-15]回顧結果一致。來自升學的壓力尤為突出,另外處于中學時期的學生正是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需要面對形形的學生個體,由于不能滿足每位學生及家長的要求,教師的身心極易疲憊和受挫,心理問題的隱患比較大。

      5.2 提高教師對職業心理健康的認知、態度和行為依從性 教師應首先正確地看待自身職業,熱愛自己的職業,才能積極地去調適自己適應在工作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變化,從而從根本上預防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在自我發展中應重視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問題,堅定尋求自身心理健康的信念,從而主動尋求心理干預,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一旦出現問題也能及時補救。

      5.3 應綜合運用健康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規的策略促進教師職業心理健康 格林模式的優越性在于強調問題的識別和干預的針對性,通過系統評估充分認識目標問題,從而對其進行分析,為健康教育開展教育生態評估,即分析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強化因素及其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因素提出對策。提倡運用健康教育、政策、法律和法規的綜合策略進行干預,相對于其他健康教育模式,該模式更注重行為的改變,通過健康教育改變傾向因素,通過政策、法律和法規改變促成因素和強化因素。

      參考文獻

      [1]劉立立,繳潤凱.職業健康心理學視角下的中學教師心理健康[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3,30(12):54-56.

      [2]張金秀,李義安.中小學教師職業心理素質現狀與特點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10(1):10-13.

      [3]于宏圖.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研究――以長春市為例[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4]韓明明,萬紅,趙作龍,等.教師心理健康與工作能力的關系[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4,37(11):1515-1518.

      [5]衣新發,趙倩,胡衛平,等.中國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橫斷歷史研究:1994-2011[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9(3):12-23.

      [6]陳志明.羅定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調查[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0):172-173.

      [7]尼瑪卓瑪.注重教師的心理健康,創造出和諧的育人環境[J].科技,2014,39(11):33-34.

      [8]Kreuter M,Green L K.Health promotion p1anning:a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M].3th ed.America:McGraw-Hill Companies,1999:621.

      [9]楊睿娟.不同職業類別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橫斷歷史研究(1995-2011)[J].教師教育研究,2013,25(4):45-51.

      [10]周F,張濤.基礎教育教師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9):1318-1319.

      [11]郭琪,王雪蕊.教學周期對不同崗位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影響調查[J].慢性病學雜志,2013,15(5):385-386.

      [12]劉志哲,劉靜.我國衛生職業院校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28(3):29-30.

      [13]張少卿,侯江淵,湯印超.體育鍛煉對河北省特級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影響研究[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30(2):161-163.

      [14]楊東升.關于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現狀的調查報告[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2):89-91.

      個人心理健康評估范文第4篇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這種現象:許多老人“不服老”,他們自持身體還很“壯實”,經常把下棋、玩撲克、打麻將等娛樂活動當作比勝負爭高低的活動。好勝心強的老人常常不滿足贏一兩個回合,輸的老人當然是不服輸,于是雙方都甘愿再“酣戰”幾個回合。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老人具有好勝心理的緣故。

      人體的生長發育和衰老是逐漸產生的,是“潛移默化”的,當事人是處于不知不覺之中的。例如,人自己無法知曉頭發正在生長,血液正在流動,膽汁、胃液正在分泌。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卻在日益減弱。盡管這是一個當事人自己也不承認的事實,可是,一個人卻往往存在著一種“矛盾心理”:有時候他們感覺到“衰老”已經來到,可有時候卻又不承認自己的衰老。這樣,就產生了老人不服老的好勝心理。

      其實,老人應該服老,不服老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為人的體力和精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用力過猛,超體力勞動或連續時間過長,都有可能損傷身體。輕者,會引起腰背部肌肉勞損;重者,可損傷內臟,甚至引起內臟出血瘀血等。即使是下棋,并不是體力勞動,但連續數小時的鏖戰,也會使人精神疲勞,不利于身心健康。所以,老年人不但要承認老,而且還要服老,不要忘了自己的年齡而不自量力地蠻干。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違反本身的新陳代謝規律,從而不利于健康、長壽。

      那么,如何正確對待老年人的“好勝心理”呢?

      首先,要承認老、要服老、要承認生理性衰老的現實。這樣,才能逐漸培養起抗衰老的心理素質,努力克服乃至正確對待好勝心理。

      其次,要正確地評價自己。即使是同樣年齡的老人,人與人之間在身體素質上還是存在著很大差異的,力量也不均衡。一個人的力氣大小,主要來源于強壯的體質和鍛煉,不在于個子的高矮和身體的胖瘦,更重要的條件,是要有較好的適應性和耐受性。所以,要正確地認識自己,評估自己。不僅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而且還要正確評估自己的承受能力,不能感情用事。

      第三,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心理素質好,才能精力充沛,發揮出體內的潛在力量。不良的心態,不但不能發揮出正常的力量,而且還能危害身體康健。

      第四,加強鍛煉。生命在于運動,運動能增強體質,推遲生理衰老的進程。凡事要量力而行,根據健康狀況,酌情從事各種活動或勞動,以達到養身保健的目的。(崔乾)

      老人不停買藥源于寂寞

      針對一些老人愛買藥的現象,不少有此經歷的市民都有同感:自己說得入情入理,為什么父母就是不聽勸?對此,心理咨詢師說,老人這么做,和受冷落有關。不停買藥源于心理暗示。

      洛陽市心理咨詢師杜彬認為,老人不停地買藥,與老人的心理有關。他說,目前年齡在60歲~80歲的老人,大多數對如今的生活較為滿意,努力延長生命,想多享受享受好生活。這是一些老人不停買藥的主要原因。

      另外,不少老年人現在手中都有一定數量的積蓄。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無良藥商針對老人的心理,想方設法向老人推銷藥物,也是造成老人不停買藥的客觀原因。

      關注老人心理健康很重要。一些心理咨詢師表示,目前社會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關注遠遠不夠。老人不停地吃藥,一方面有“自己照顧自己”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引起子女的關注,以此獲取子女更多的陪伴和照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子女單純通過反對或勸說的方式解決問題,效果適得其反。

      個人心理健康評估范文第5篇

      臺灣大學的柯永河教授曾提出一個心理衛生公式,試圖以此綜合心理健康的各種制約因素:

      式中:B代表心理不健康程度,B值越大,心理越不健康;P代表個人所承受的生活壓力;K代表個人所需要的最小刺激量;E代表個人適應能力或稱自我強度,包括個人的自我概念、生活態度、應對技能等,它通過改變認知評估的性質或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來調節壓力情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S.S.代表可獲得的社會支援;C代表個人所需的社會支援的最低量。對于特定時期的個人來說,K與P都是常數。

      此式表明:(1)有三大要因影響心理健康:生活壓力、社會支援與自我強度。(2)從維護個人心理健康考慮,生活壓力不宜太大或太小,應維持在一個適當的范圍之內。具體多少適合,要依個人所需最低刺激量而定。(3)從維護個人心理健康考慮,社會支援量過多或過少都不利。過多的社會支援只會造成當事人的依賴性、無能感,而過少的社會支援則使人感到孤獨、無助。(4)自我強度愈高的人,心理健康狀況愈佳。

      依此觀念,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1)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增加自我強度;(2)改善人際關系,增加社會支持;(3)改變對生活壓力的看法,掌握壓力應對技能。以下是關于心理健康自我維護的一些重要建議。

      一、爭取成功,改善自我概念

      擁有一個積極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人的核心特質。自我概念積極的人,在人群中感到安全自信,能以“真實的我”的面目出現,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并以肯定的態度接納自己。他們既能接納自己的長處與發展潛力,也能接納自己的缺陷、不完美與“有限制”,欣賞“我就是我這個樣子”。

      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的一個重要條件是獲得成功。成功可以增強人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是獲取更大成功的條件,也是醫治焦慮、抑郁等神經癥狀的良藥。從這一意義看,成功不僅是我們追求的目的,也是一種手段。

      為了取得成功體驗,我們應該:(1)對成功報有積極的希望;(2)建立多方面的價值追求,積極尋找多方面的成功機會;(3)適當培養冒險精神,增加成功機會;(4)取得成功后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失敗后不放棄對成功的追求。對心理健康的人來說,“錯誤”意味著信息,“失敗”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

      對于較少獲得成功經驗的人來說,一個重要的建議是:先從一件事情上獲得成功、先從小的事情上獲得成功、先從一個不太困難的目標上獲得成功,這樣可以為獲得更多方面的成功、更高目標水平上的成功創造條件。

      二、提高人際交往水平,增加社會支持

      正常的人際交往是滿足個人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建立個人自我價值感的重要渠道,因此,正確的人際交往態度、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效的人際溝通技能對于維護心理健康極端重要。為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應培養社會興趣、學會協調合作;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既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他人負責;對人不苛求,主動發現他人的優點,欣賞他人的成功;伸展出一己的利益之外,應主動關懷和幫助別人,從中體會到做人的價值;當面臨個人難于應付的壓力情境時,應樂于接受、主動尋求、善于利用他人所能提供的社會支持,包括工具性的社會支持與情感性的社會支持。

      三、改善認識,培養正確的壓力觀

      1.要培養壓力不可避免觀 人生失意常八九,在人生的旅途中,壓力、困難、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遇到壓力情境不必抱怨。

      2.要培養壓力辯證觀 壓力對人既是威脅,又是挑戰。壓力對人生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壓力有助于我們認識自己的弱點、長處和發展潛力;壓力可以使人表現出個人能力的極限,激發出個人的生命活力;壓力讓人增長人生經驗,使我們有機會增強自信,學會對自己負責,變得更加成熟;壓力經驗充實了我們多姿多彩的人生,是構成我們有意義的生命歷程的華彩樂章。當重大壓力或災難是由集體承擔的時候,可以激發出人性的光輝,顯露出平常人的美好品質。

      3.要培養壓力可控觀 壓力情境多數是可以控制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戰勝壓力,至少也能減輕壓力造成的損失程度。摒棄無能為力的外控觀念,勇敢地面對壓力現實,善用各種有利因素,是有效地應對壓力環境的先決條件。因此,在激烈競爭、困難重重的現實面前,拼搏,未嘗不是一種適宜的生存狀態。

      4.要培養壓力承受觀 當壓力過大、個人一時無法抗拒時,我們不妨抱著“豁出去”的態度,把壓力、困難當作“自然災害”,默然承受之。暫時放棄無謂的忙亂,減少精力的損耗,不失為一項明智之舉。我們相信,任何壓力與困難的破壞力和持續時間總是有限的,一旦壓力過去、有利條件具備時,我們總可以采取積極措施予以補救。

      四、承認情緒,建設性地發泄情緒

      人在壓力情境中會有各種消極的、沖突的、痛苦的情緒反應。從心理衛生觀點看,當事人應承認自己的情緒,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要掩飾它。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有發泄情緒的自由,有公開表達自己情緒(包括怨恨、悲傷、憤怒等)的權利。宣泄情緒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向親密的家人、朋友傾訴或寫信;記日記做自我傾訴;向同病相憐的人傾訴等。當發現別人有與自己類似的感受時,我們會認識到自己與他人具有共通性,從而不再感到孤獨。其他可以采用的比較好的方式還有:從事正當的消遣娛樂、旅游、體育運動,發泄因情緒興奮而動員起來的多余的精力;欣賞音樂,讓自己的感覺隨著音符自由地流動;把思維集中在一棵樹上、一朵花兒上,或獨處沉思;專注于閱讀、游戲、整理花木、學習電腦等活動中;看驚險電影、電視片,排遣不良情緒等。

      五、重新反思,澄清收獲與代價

      心理健康的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總要考慮所采用的手段對于目標的適當性、經濟性。而有著各種心理障礙的人不能認清自己行為的收獲與代價,他們的行動手段經常偏離了目標,因而往往事倍功半,或是顯得南轅北轍。例如,有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傾向于用不學習來為自己可能有的失敗準備一個不傷害自尊心的借口,而不學習帶來的更大的失敗,卻會更嚴重地損傷其自尊心。因此,人在生活中應經常主動地反思、澄清自己行動的收獲與代價。例如,人在面臨困難時應認識到主動承擔責任的必要性,逃避是沒有用的,也是不合算的。又如,人在受到他人不合實際的

      指責時應該澄清事實,公開表達自己的真實意見與感受,維護自身的權益。消極悲觀、痛苦不已、生不完的悶氣,都是不必要的,因為你不能“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六、參與訓練與實踐,培養應對技能

      壓力應對、處理挫折情境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學習與再學習的過程。日常生活技能與處置壓力情境方面的知識經驗,在維護心理健康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平時習慣于有計劃地安排學習和工作的人,會較少遇到“工作期限”的壓力。掌握了有效的人際溝通技能的人,很少有人際關系方面的困擾,并且在面臨極端困難處境時容易求得社會支持。因此,將應付挫折情境的過程當作學習的機會,在社會實踐中自覺地磨煉自己,有意識地參與壓力應對技能訓練,如野外生存技術訓練、矯正A型行為方式訓練等,可以積累經驗,增強壓力情境的可控觀念,提高自信。

      七、自我暗示, 建立積極的內在對話

      自我對話是一種自己說、自己聽的自我溝通過程,一個人對自己說的話決定了他要做的事。有著各種心理障礙的人所使用的自我對話通常是消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毀滅的,如“不得了了”、“糟糕透了”、“沒法活了”等,解決的辦法是發展積極的內在對話。例如:(1)當自認為受到他人的輕視,個人感到無價值時,可以問自己:“你這樣看有什么證據?對這件事有無其他解釋?”(2)當有多項任務造成巨大壓力,以至個人感到無所適從時,可以暗示自己:“一步一步去做”、“一件一件去做”。(3)當憂慮后果極端不利時,可以問自己:“你真正失去的到底是什么?”“最糟糕的后果是什么?”(4)當遇到失敗,認為結果無法挽回時,可以對自己說:“這永遠不是最后一次!”

      八、立即采取行動,分步化解壓力

      日本學者長谷川寫了一本有關森田療法的書《行動轉變性格》。他在書中強調的是,只有切實可行的日常生活實踐,才能幫助人擺脫重重心理困擾。實際上,那些情緒消極、有痛苦不得緩解的人,大多是一些只想不做、缺乏行動、無謂地“反芻”痛苦的人。由于缺少行動,許多日常生活中并不難處理的問題,也累積成新的麻煩。因此,為了改變不良情緒,必須立即行動起來,同他人打交道、從外界獲得力量。為了克服懼怕心理,應盡早回到令其恐怖的情境中去。對于那些面臨多項任務、因工作期限壓力感到緊張不安的人,最好的考慮一是斷然將某些不太緊要的事情暫時放下,二是立即動手完成一件緊要而又不太困難的工作,以部分地緩解壓力、增強信心,為有次序地完成其他任務準備條件。

      九、抓住“今天”,著眼于當前現實

      過去的已成歷史,未來的尚屬未知,重要的是抓住“今天”。今天可以做些什么就做些什么,不要為未來可能有的失敗而憂慮,因為憂慮于事無補,反而會干擾問題的解決;不要為以前的過錯而懊悔,因為過去的事情已不可改變。還是沈從文先生說的好:“摔倒了就趕快爬起來,不要欣賞你砸的那個坑。”

      十、立足根本,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心理健康首先反映在一個人健康的人生態度上,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是心理健康自我維護的第一要義。這就要求我們對生活抱開放態度,樂于吸取新經驗;學會以積極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看待他人和自己;增強利他精神,在幫助別人、伸展自己的過程中增強自我價值感;增強敬業精神,在忘我工作的過程中使個人精神有所寄托。

      亚洲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国产亚洲| 亚洲色欲www综合网| 久久精品国产96精品亚洲 |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00|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av无码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 国产AV旡码专区亚洲AV苍井空|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乱码|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京东热 | 亚洲GV天堂无码男同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影院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国外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亚洲国产高清国产拍精品|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香蕉成人AV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大尺度无码专区尤物|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 国产青草亚洲香蕉精品久久|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久久亚洲国产伦理|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亚洲AV性色在线观看|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是AV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