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頸椎骨折康復訓練指導

      頸椎骨折康復訓練指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頸椎骨折康復訓練指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頸椎骨折康復訓練指導

      頸椎骨折康復訓練指導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護理干預;下頸椎骨折脫位;前路復位減壓植骨手術

      頸椎骨折是一種嚴重的外科創傷性疾病,臨床上常見累及脊髓而造成高位截癱,存在著極大的風險,常常會導致患者終身殘疾甚至呼吸肌麻痹最終死亡。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一般首選頸椎前路復位減壓植骨融合鋼板內固定術[1,2]。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們應用下頸椎骨折脫位前路復位減壓植骨術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18~64歲,平均年齡43.6歲。其中因交通事故導致下頸椎骨折脫位23例、高處墮落6例、機械撞傷6例。骨折脫位節段C3,43例,C4,55例,C5,614例,C6,713例。頸椎前脫位24例,頸椎后脫位11例。屈曲壓縮性骨折12例,椎板骨折壓迫脊髓硬膜囊2例,爆裂性骨折4例,單側小關節脫位5例,雙側小關節脫位19例。

      1.2 護理

      1.2.1 術前護理

      ①術前常規準備。若患者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患者,應立即在床邊準備呼吸機、氣切包、微泵、心電監護儀等急救器械,同時做好大劑量甲強龍針沖擊療法的準備工作,積極預防褥瘡、泌尿系統感染和肺炎等發生。如患者不需要做緊急處理,則做好術前血、尿、大便常規、胸片、肝腎功能和心電圖檢查,加強與患者的溝通,給予足夠的心理支持,取得充足的信任;術前做好四肢肌力、感覺運動異常平面等記錄,為術后療效評估提供依據;留置導尿,備皮備血,精神緊張者給予鎮靜劑,術前禁食禁水,給予相應的術前藥品;②心理護理。下頸椎骨折脫位患者容易產生恐懼、焦慮、悲觀等心理反應。我們應建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實施人文護理,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促進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手術思想準備充分,增強信心,調整好心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和護理。同時采取現身說法,介紹同種疾病康復的典型例子,耐心講解手術的目的和方法,手術效果確切性和可預期性,以及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③預防褥瘡的護理工作應貫穿于手術前后整個過程,術前及術后24 h均應定期翻身,翻身時保持頭、頸、軀干保持一直線,床單和皮膚應保持干燥,床上插浴1次/d,按摩骨突部位,持續按摩5~10 min;術后24 h內抬高易發生褥瘡的骨突部位,也可用軟墊墊起[3];④呼吸道準備。吸煙的患者入院后應立即勸其戒煙,注意保暖,防止受涼,教會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的方法,增加肺活量,促進痰液排出;如呼吸道有炎癥和痰多等狀況,則及時用藥,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⑤氣管食管推移訓練。術前進行氣管、食管推移訓練,有利于手術時氣管和食管的視野暴露,減少損傷周圍組織和術后組織水腫的幾率。用大拇指將氣管、食管持續向非手術側推移,開始堅持10~20 min,以后逐漸增加至20~30 min,3次/d,持續訓練5~7 d,也可示范患者及其家屬做氣管、食管推移訓練,講解訓練目的及注意事項;⑥訓練。訓練患者床上大、小便的習慣,以適應術后絕對臥床休息的需要,避免術后發生尿潴留和便秘[4];且頸部制動,術前如不進行臥床進食訓練,術后常使患者感到緊張與不適[5]。囑咐患者仰臥位,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掌握正確的喂食方法,進食時應細嚼慢咽,勿進食干燥及粗糙食物。

      1.2.2 術后護理

      ①臥位護理。術后患者去枕平臥,盡量讓患者保持舒適,變換時不要搬動患者頭頸部,頸部予以頸托外固定制動,兩側置沙袋,防止術后出血及植骨滑出;②病情觀察。術后患者持續心電監護,床邊備呼吸機、氣管切開包等急救物品。給予低流量氧氣吸入,定時測量血壓、心率、呼吸以及血氧飽和度,并密切觀察有無異常;③呼吸道護理。積極指導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運動,并定期多次叩背使痰液松動,促進呼吸道濕化以利痰液排出。如患者咳痰能力差的,可給予吸痰;吸痰時要嚴格依據無菌操作規范,動作要靈敏,密切觀察患者意識、面色和呼吸等體癥變化;④傷口護理。術后密切觀察患者切口出血情況,必要時應及時更換。密切觀察傷口引流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向值班醫生報告并立即處理。觀察頸部有無腫脹、四肢感覺和運動情況,如發生異常應立即清除血腫,必要時行氣管切開;⑤飲食護理。由于術中牽拉患者食管與氣管,大多數患者術后可出現一過性咽痛和吞咽困難,影響了飲食及術后營養的補充[6]。術后6 h指導患者進食冷流質,以減輕咽喉部充血水腫的程度;如進食少者通過靜脈補充營養,增強機體抵抗能力,促進傷口愈合。盡量避免辛辣刺激、干燥堅硬的食物;⑥康復訓練。我們在護理時要鼓勵患者克服心理障礙,盡早進行主動鍛煉,減少術后并發癥[7]。

      2 結果

      本組35例下頸椎骨折脫位患者,不完全性脊髓損傷的27例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Ⅰ級以上;完全性脊髓損傷的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無明顯改善,其中有3例上肢疼痛麻木緩解,5例肌力有所恢復。無一例患者出現褥瘡、植骨塊脫落、喉上神經損傷、肺部感染和嚴重泌尿系統等并發癥。

      3 結論

      我們在術前加強了心理護理,使患者消除了緊張、恐懼心理,樹立了頑強的信心,積極配合手術和護理治療;科學的氣管推移,增強組織的適應性和患者的耐受性;呼吸功能訓練,減少術后呼吸道感染發生的幾率;預防褥瘡,加強訓練,能有效預尿潴留和便秘的發生。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加強飲食指導、預防感染、康復訓練和傷口護理,能有效預防切口出血、呼吸道感染、植骨塊脫等并發癥。通過對下頸椎骨折脫位前路復位減壓植骨術的護理干預,是手術成功、減少并發癥、提高療效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

      參 考 文 獻

      [1] 方燕芬.頸椎骨折前路減壓植骨融合鋼板內固定圍手術期護理.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10,5(1):20-21.

      [2] 黃永珍.頸椎前路手術的護理干預.實用全科醫學,2006,4(3):370.

      [3] 葛梅,下頸椎骨折脫位前路復位減壓植骨手術的護理干預.河南外科學雜志,2008,3(14):108-109.

      [4] 郎云琴.頸椎前路術后康復期患者進食窒息的原因分析及對策.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1):987-988.

      頸椎骨折康復訓練指導范文第2篇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1-0189-01

      頸椎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是最具有破壞性的損傷之一。隨著工業、交通和體育事業的發展,頸脊髓損傷的病例日趨增多。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為首選術式[1]。由于頸椎手術屬于危及病人生命安全或有可能造成嚴重殘疾后果的重大手術[2]。因此,配合醫生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和嚴密的術后護理,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使病人達到最佳的康復,是我們護士共同的目標。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共開展此手術22例,現就頸脊髓損傷前路手術護理體會綜述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齡18-65歲,平均41.5歲;損傷原因:車禍傷14例,高處墜落傷7例,重物壓傷1例。損傷類型:單純骨折10例,暴裂骨折7例,骨折脫位5例。高位截癱8例,不全癱14例。新鮮損傷20例,陳舊性損傷2例。

      2、護理

      2、1 術前一般護理

      2.1.1、 心理護理 頸椎手術由于部位險要,手術難度大,甚至引起癱瘓及死亡,故病人往往容易產生恐懼及疑慮心理[2]。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耐心疏導。手術具體方案確定后,向患者介紹手術的目的、方法及步驟,講解術前、術中和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并讓同類手術成功患者進行講述,堅定手術成功的信心。

      2.1.2、 牽引的護理 牽引可使移位的椎體復位,緩解神經根壓迫。但在牽引復位過程中,有可能骨折造成脊髓再損傷而加重原發傷,要加強巡視,及時發現及時處理。牽引時應先采用輕度屈曲位牽引,然后調整到中立位,復位后再改為過伸位。牽引弓松動的螺絲要及時旋緊,防止造成顱鉗尖滑出致牽引失敗。及時調整床頭牽引架,保持牽引力在中軸線上,以確保有效牽引。牽引孔處用75%酒精Bid點滴,視出血與否更換牽引孔紗布,防止感染。對于骨折無移位的病人,臥床休息,使頸部呈中立位或10°-15°略屈位加以固定,防止頸部過,同時在頸部兩側放置沙袋,限制頸部左右轉動,以免加重脊髓損傷[2]。

      2.2 術后一般護理 :術后護理對病人的康復非常重要。應重點觀察以下幾點:

      ①:術畢搬運病人時要求保持頸部中立位,由專人保護頭部,使頭頸與軀干在同一水平,避免頸部扭曲或過伸,防止植骨塊脫落;術后臥床于頸旁放置沙袋,這樣既能固定頸椎,又利于觀察傷口滲血,并避免頸圍壓迫傷口敷料而影響呼吸;

      ②觀察引流液:嚴密觀察引流液、傷口出血情況等,若出血較多,敷料全部浸濕,需及時更換,以利于引流。仔細觀察引流液的量、色、性狀并記錄。如引流量過多,顏色鮮紅,應注意有無活動性出血。若引流量過少,應注意有無引流不暢,謹防傷口積血過多,形成血腫.

      ③預防頸深部血腫:一般血腫多發生于術后24小時以內,多為凝血功能不良,術中止血不徹底所致[4]。注意傾聽患者主訴,經常詢問患者有無憋氣、呼吸困難癥狀。如患者頸部明顯增粗,進行性呼吸困難,考慮有血腫可能。一旦發生血腫壓迫,即應拆開頸部縫線,消除血腫,必要時氣管切開;

      ④四肢感覺及運動的觀察:麻藥過后,時觸摸患者的四肢,觀察四肢感覺及運動功能,多數患者術后脊髓壓迫癥狀有不同程度的緩解,但也有個別患者術后與術前比較,雙肢感覺、運動有所減退,這多與術后脊髓水腫所致。可靜脈點滴地塞米松10mg加甘露醇250ml每天1次,一般靜滴3天,以減輕脊髓水腫。若癥狀逐漸加重,要考慮為術后硬膜外血腫壓迫脊髓,應立即報告醫生處理,以免脊髓受壓時間過長引起不可逆損害。

      2.3 加強呼吸道管理:頸椎前路手術由于術中牽拉氣管、食管引起咽手術刺激脊髓可使脊髓水腫或神經根水腫,造成呼吸肌麻痹,引起中樞性呼吸困難[4]。術后用地塞米松5mg,慶大霉素8萬5,а-糜蛋白酶1支,加入0.9%生理鹽水20ml霧化吸入,每天2次以減輕呼吸道水腫、炎癥、稀釋痰液,利于咳出。鼓勵病人咳嗽、咯痰,但要協助病人保持頸部中立位。病人體弱或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時可用電動吸痰。吸痰要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輕柔,防止損傷氣管內膜,造成或加重呼吸道感染。對于頸椎骨折脊髓損傷所致的神經性呼吸肌麻痹而出現的呼吸困難,則應及早行氣管切開。如果患者痰量多且粘稠,咳嗽無力,鼻導管吸痰效果差,痰液阻塞呼吸道,患者呼吸困難、口唇發紺,應立即氣管切開,及時有效地吸痰,并提高氧流量為5L/分,維持血氧飽度在95%以上。

      2.4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 :頸部結構復雜,加上骨塊植入,決定了頸椎手術風險大,并發癥多。有較常見的并發癥:①植骨塊脫落。頸椎前路手術最常見的并發癥為植骨塊碎裂、前移、脫落。多發生在手術初期,一般在術后5-7天,可能與植骨的形狀,頸椎旋轉,術后外固定不牢等有關。因此,除了術中要注意骨槽與植骨塊的比例及形狀外,更重要的是術后護理人員嚴格限制病人頸部屈伸及旋轉活動。術后頸部制動,翻身時頭頸、軀干保持在同一水平。側臥時枕高應為肩的高度,頸部位于中立位,不可傾斜、過伸或過屈,以免植骨脫落給患者造成不應有的痛苦。②神經損傷。喉返神經損傷分為永久性損傷和暫時性損傷。其臨床表現為聲音嘶啞、憋氣和傷側聲帶運動麻痹。喉上神經損傷則表現為病人進食流質及飲水時易發生嗆咳,吃干食物尚好。若術后患者飲水嗆咳、聲音嘶啞,多提示有兩種神經損傷可能。術后當日,因術中對喉部的機械刺激和仰臥的不適,也有部分病人表現出輕度聲音嘶啞、嗆咳、呼吸困難等癥狀,應同神經損傷癥狀相鑒別,以指導病人的飲食。護理人員應重視和加強病人飲食管理,術后以半流質為主,慢慢吞咽,以防嗆咳、窒息[2];③腦脊液漏。腦脊液漏的主要原因是術中損傷硬脊膜所致。腦脊液漏的鑒別方法,即將+滴引流液滴于紗布上,若血跡周圍有一圈淡紅色圓暈即為腦脊液。護理措施:腦脊液漏確診后,囑病人取仰臥位,盡可能不講話、不咳嗽,一般+周后可愈合。降低顱內壓,局部適當加壓,封閉漏口,增加營養補充,防治電解質紊亂。同時注意加大抗生素的用量,預防蛛網膜下腔感染。

      2.5 康復訓練:早期的功能康復訓練對于促進代謝,維持和增強體力,預防并發癥,改善或代償肢體,增強患者信心,早日達到生活自理和職業訓練,是十分重要的。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加帶鎖鋼板內固定術可有效防止單純植骨融合術所造成的各種并發癥,內固定提供頸椎的即刻穩定性。因此護理時要鼓勵患者克服心理障礙,盡早進行主動鍛煉,減少術后并發癥[1]。術后當日即可進行癱瘓平面以下肢體的向心性按摩及四肢被動運動,每天4-5次,并保持肢體功能位,避免內、外翻,防止關節僵直和廢用性萎縮。術后2-3天開始肢體和關節的活動,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為輔,但需要限制頸部活動,保持頸椎穩定。隨著病情好轉,在護士指導下進行主動握拳,手指伸屈,腕、肘關節活動或使用吊環,下肢作股肌收縮、舒張,踝關節背屈、跖屈、足趾伸屈,腿上抬、內施、外展等活動。后期康復訓練,主要是日常生活動作訓練,訓練根據對象特點具體考慮。一般拆線后就可開始逐漸下床行走,可先半臥位2-3天,再坐位2-3天,然后扶床站立。如截癱不嚴重者,扶雙拐行走后可到康復科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做康復訓練,更有利于盡快恢復肢體運動功能。術后戴頸圈3個月,直到植骨塊融合[4]。

      3. 出院指導

      出院前1-2天,開始對病人及其家屬做好出院指導。①1個月內戴頸圍或石膏頸圍保護頭頸部,避免頸部屈伸和旋轉活動;②若頸部出現劇烈疼痛和吞咽難,有梗塞感,可能為植骨塊移位或脫落,應即時回醫院復查;③術后3個月,經拍X線片示植骨椎間隙已完全融合后,可進行頸部功能鍛煉,開始時做頸部屈伸、旋左、旋右活動,然后再做頸部旋轉活動。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若出現頸部不適時暫時停[4]。

      參考文獻

      [1] 金敏華,蔣美琴*頸椎前路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圍手術期的 護理[J],現代護理,2001,((7)2:1-2

      [2]俞霞,易琦*頸前路手術治療頸椎病患者的護理體會[J]河北醫學,2002,8(10):937-938

      頸椎骨折康復訓練指導范文第3篇

      【中圖分類號】R15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0052-02

      外傷性截癱是一種常見的嚴重創傷,預后較差,而指導其康復訓練是獲得滿意療效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科自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對65例外傷性截癱患者進行了系統的康復訓練,有效地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5例患者中男45例,女20例,年齡15~66歲。骨折部位:頸椎骨折15例,胸椎骨折28例,腰椎22例。

      1.2康復訓練方法:

      將患者的康復訓練護理大致分為早期、中期或輪椅階段、后期或步行階段,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并將康復訓練步驟及內容制成圖片及圖像讓患者觀看。在康復訓練的同時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疏導,以加強對治療的信心積極性。

      2 早期的康復訓練護理

      2.1 采用變壓充氣床墊,定時翻身以預防褥瘡,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吹蠟燭、吹氣球等)、咳嗽訓練。進行咳嗽訓練時結合運用扣擊振動法以保持肺部通氣良好。

      2.2 尿路康復可采用間歇導尿法,手壓逼尿法或套儲尿,并適當給患者增加飲水量,以防尿路感染或結石。

      2.3 患者飲食要定時定量,經常更換花樣品種,以促進患者食欲,同時食物應營養豐富,易消化、吸收,富含維生素,蛋白質和粗纖維等。順著結腸走向自上而下在患者腹壁上按摩,按摩時由輕到重,由慢到快逐漸加大壓力和頻率,壓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每日按摩2次,每次5~10min,保持大便通暢。

      2.4 對喪失運動功能的部位和肢體進行按摩及被動活動,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攣縮和畸形。活動前后按摩關節周圍的肌肉,在無痛范圍內從近端到遠端做全身關節的滿幅度活動,每個肢體活動5min,操作要輕柔、緩慢而有節奏。被動運動訓練,應每天進行1~2次,直至患者能夠靠自己的力量保證充分的關節活動范圍為至。活動前做一些必要準備,如用溫水浸泡和擦洗關節及肢體,促進關節和肢體血液循環,使肌腱和軟組織軟化,便于活動。患者開始坐起時,可指導患者自行用雙手活動雙下肢,還可在雙腳拴上系帶,患者可自己拉著系帶活動關節,而進行一些主動鍛煉。

      3 中期或輪椅階段的康復訓練

      3.1 翻身、起坐及坐位平衡、轉移訓練:先用斜板或搖床逐日增加角度,然后靠坐、扶坐、逐漸主動地手扶床欄自立,其程序為臥位、靠坐、扶坐、自坐,4次/d,5~10min/次,按病情逐漸增加次數和時間。患者坐起后一手支撐,另一手抬起保持平衡,然后改為雙手抬起保持平衡。可與患者做接、投球練習,訓練坐位動態平衡。坐位平衡滿意后可利用滑板或上方吊環進行床與輪椅、輪椅與坐便器之間的轉換訓練。

      3.2 增加肌力的訓練:在保持脊柱穩定的原則下,所有能主動運動的肌肉都應當運動,使患者不發生肌肉萎縮或肌力下降。采用助力運動、主動運動及抗阻訓練,根據不同的情況和條件運用啞鈴、彈簧拉力器等簡單器械,也可在床上坐位徒手或利用小型倒立架作撐起上身的練習。

      3.3 中后期或步行聯階段:

      對于可能恢復步行能力的患者開始進行以站立和步行為重點的訓練,對于不能步行的患者進一步訓練其輪椅上生活的技巧,加強殘存的肌力和全身的耐力。當患者能自己控制上胸部,學會借助背闊肌使骨盆傾斜時,可行站立訓練,讓患者借助雙腋杖下床站立或扶床欄站立,進而穿戴支架圍腰、護膝練習站立,平衡邁步,其程序為扶床邊站立、扶雙杠站、扶人站、扶雙拐站、自站,一般練習2~3個月。行走訓練:以健康部位的肌肉帶動肢體,站穩后輔以支具或在他人的幫助下進行行走訓練。其程序為扶雙杠、扶雙拐、扶單拐、自行走,4~5次/d,5~10min/次。在站立,步行練習未達到熟練程度時必須有人保護,護者位于患者后方,在患者失去平衡時及時糾正。

      3.4 針炙治療:針刺對脊髓損傷病人的運動感覺功能的恢復有明顯效果[1],取穴時應取頭部穴位和四肢陽徑的穴位及一些強壯的要穴,使神徑細胞的各種酶類活性增加,軸突運輸加強,代謝旺盛,加速神徑營養因子的轉運,利于神徑再生和神徑功能的恢復或促進脊髓神經再生。

      3.5 物理治療:作為運動療法的輔助治療手段,如磁刺激[2] 、中低頻脈沖電療等。

      4 結果

      65例外傷性截癱患者,出院后給予家庭康復訓練、指導,經1~2年隨訪,有3例發生I度褥瘡,1例發生輕度尿路感染,4例癱疾肌體輕度肌肉萎縮,余患者無并發癥發生。

      本結果提示:外傷性截癱患者有很大的康復潛力,如果能得到及時、合理、正確而系統的康復治療,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殘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使其不同程度地達到生活自理,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縮短康復時間,使患者早日回歸家庭與社會。

      參考文獻

      頸椎骨折康復訓練指導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脊柱脊髓損傷;護理;體會

      脊柱脊髓損傷致殘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有效的護理措施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脊柱脊髓損傷患者共8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83例,男57例,女26例,年齡18~65歲,平均38.9歲。其中腰椎骨折61例,胸椎骨折11例,頸椎骨折10例,尾椎骨折1例,脊髓損傷伴截癱5例,住院天數5~112 d,平均34.4 d。

      2 護理方法

      2.1 臥位 患者住院后必須平臥硬板床,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進一步損傷,并向患者詳細講解平臥硬板床的原因和重要性,以取得合作。如為頸髓損傷者,保持頭頸中立位、平直位或10°~15°略屈位,行頭顱牽引患者,保持頭高腳低位,傾斜角15°[1],未行頸椎內固定術前,由于頸椎不穩定,絕對禁止頭側位,術后以平臥位、左右側臥交替,2h/次。胸腰段脊髓損傷患者,腰下墊5 cm以下薄枕以保持脊柱的自然生理弧度,使之不過伸或過屈,防止發生畸形及進一步加重骨折移位和脊髓損傷。 2.2 翻身 翻身不當可導致嚴重的并發癥,翻身應遵循的原則是保持局部固定,不彎腰、不扭轉,護士用手托住患者肩部、臂部,使肩部、腰部、臀部三點一條直線。翻身后注意擺正患者肢體的功能位,雙足墊砂袋保持踝關節90°,預防足下垂、關節畸形,白天1~2 h翻身1次,夜晚可適當延長時間,以保證患者睡眠。減少不必要的翻身,為患者擦浴、換藥、注射等盡量與翻身同時進行。

      2.3 尿路管理 尿路感染是脊髓損傷早期和后期最常見的并發癥,而反復尿路感染所致的慢性腎衰竭又是后期脊髓損傷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脊柱損傷而致尿潴留,可采用留置導尿,導尿時應嚴格無菌操作,采用一次性密閉式集尿系統,為了保持尿液引流通暢,應避免導管和收集管扭曲打結,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應在膀胱水平以下,隨時傾倒尿袋中的積尿[2]。加強會護理,保持尿道口周圍清潔,用0.1%新潔爾滅棉球,從尿道口開始向外擦洗, 2次/d,每周更換尿管1次,并查尿常規,進行中段尿培養。

      2.4 褥瘡的預防及護理 脊柱損傷患者需要絕對臥床休息,不能隨意改變,骨突部的皮膚、皮下組織受壓容易發生壞死,形成褥瘡。一旦發生褥瘡,由于支配皮膚的神經營養差,再加之發熱、低蛋白癥等因素,褥瘡不易愈合。所以脊柱損傷患者預防應在首位,患者受傷后,骨突部用棉墊保護,也可用氣墊床,每2 h翻身拍背,并用酒精按摩1次保持床單清潔、平整、干燥、無渣屑,任何褶皺都將增加局部壓力,每日早晚護理時用溫水擦洗全身,以促進血液循環。

      2.5 呼吸道護理 脊髓損傷患者因為長期臥床極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尤其是頸髓損傷患者,因呼吸肌全部麻痹,造成的肺泡低通氣、咳嗽反射障礙,分泌物在肺內沉積引起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暢,利用各種方法促進痰液排出,是預防墜積性肺炎的有效方法。要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對流溫度適宜,注意保暖,防止著涼,協助并鼓勵患者咳嗽、咯痰,每2 h或有痰時輕叩患者背部,以利分泌物排除,用慶大霉素、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各1支超聲霧化吸入每日2次,可稀釋痰液排除。

      2.6 消化道功能紊亂護理 脊髓損傷后,軀體內神經功能發生障礙,植物神經功能失衡,患者常出現腹脹、腸鳴音消失或減弱,應進禁食3~5 d,必要時行胃腸減壓、肛管排氣或低壓灌腸。多食富含纖維類的水果、蔬菜,多飲水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日定時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防止大便干燥,3 d以上未排便者,應給予開塞露,必要時用肥皂水灌腸,大便失禁時可清潔灌腸,連續灌腸1~2次使大便一次排凈。

      2.7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損傷重,不能隨意翻身,產生悲觀情緒。我們針對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護理措施,如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活動,滿足其心理需要,耐心講解與本病有關的健康知識。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是心理護理的重要環節,向患者說明病情及最好轉歸,認真講解康復訓練的方法、意義和效果,使患者樹立康復意識,并形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

      3 討論

      脊髓損傷患者早期需臥床,故早期康復護理是必要的。脊髓損傷后可導致各種并發癥發生,適宜的可積極預防皮膚的褥瘡發生,防止由痙攣性癱瘓引起關節攣縮畸形;適度的被動活動可有效改善肢體血液循環,減緩肌肉萎縮防止肌腱攣縮和關節僵硬[3]。在早期康復護理的同時心理指導也非常重要,脊髓損傷患者的年齡大多數在20~40歲之間,損傷使他們致殘對其心理狀態有很大影響,通過適合的心理指導,可使患者戰勝疾病,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積極配合醫護人員,主動參與功能訓練,大大減少各種并發癥發生,為盡快進入下一步康復治療,回歸社會奠定基礎。

      參 考 文 獻

      [1] 胡志英.脊髓損傷病人康復護理.黑龍江護理雜志,2004,4(12):42.

      頸椎骨折康復訓練指導范文第5篇

      1臨床資料

      2009年6月—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老年患者90例,男52例,女38例,年齡最大93歲,最小60歲。頸椎病、頸椎骨折10例,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骨折10例,胸椎骨折2例,鎖骨骨折3例,上肢骨折6例,下肢骨折56例,股部金屬異物1例,手壓榨傷2例;除1例出現并發癥外,其他均治愈出院。

      2護理

      2.1心理護理

      老年患者因突然創傷致生活不能自理,預想不到的打擊使老年人不知所措,心理上失去平衡,加上肢體的疼痛,情緒波動很大。護理人員應主動熱情地接待患者,使其盡快適應患者角色,消除陌生感,待患者心理能接受這一事實后,再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同類成功病例,增加其治療信心。對于必須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前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的必要性,術前、術后注意事項,使其對手術有全面的了解,情緒穩定,處于接受治療的最佳狀態。同時,將心理護理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以心理康復促進和推動機體康復[1]。

      2.2飲食生活護理

      患者住院后,由于生活環境、習慣改變,加之各種因素影響,易造成失眠,護士應注意夜間的護理操作,應盡可能集中進行。部分老年患者由于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下降,不想給家人和護士添麻煩,為減少大小便次數而有意控制飲食,引起便秘等不良后果。對這樣的患者應向其說明足夠的營養是疾病早日康復的根本保證,飲食方面應給予易消化、優質蛋白質、富含纖維素和維生素的食物,飲食要有規律,應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老年患者由于鈣的吸收和利用減少,常發生骨質疏松,致使骨折延期愈合或不愈合。因此應進食含鈣高的食物,可同時應用適量的維生素D增加鈣的吸收和利用。由于老年人組織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感覺遲鈍,所以我們應加強巡視及基礎護理,保持床單整潔,使患者起居飲食、大小便能及時得到滿意的護理。

      2.3密切觀察病情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許多老年人平時看起來體健,但是本身機能減退,許多合并癥未能被發現,由于創傷的刺激,使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出現并發癥。因此,我們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做相應的處理。

      2.3.1高血壓

      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血壓調節功能降低,受傷后情緒緊張,均能使血壓升高。應加強巡視,定時監測血壓變化,遵醫囑合理用藥,防止腦血管意外的發生。

      2.3.2冠心病

      進入老年期,循環系統出現明顯衰退,因創傷疼痛刺激更易增加心臟負擔。傷后1d~2d,均用心電監護儀監測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觀察患者的意識、表情,應備好急救藥品及設備,對劇烈疼痛患者及時給予止痛處理。各種治療護理操作應動作輕柔,避免不良刺激。

      2.3.3糖尿病

      創傷的刺激常使老年患者出現應激性血糖升高,老年糖尿病患者手術耐受力降低,傷后易感染、愈合差。所以應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定時監測血糖、尿糖變化,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保證胰島素的合理應用,同時保持傷口敷料干燥。

      2.3.4預防壓瘡

      患者入院后,保持床單整潔、干燥、平整。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制訂個體化防治壓瘡的護理計劃,嚴格床旁交接班,根據Norton壓瘡危險評估表[2],對≤14分的患者建立床旁翻身卡,定時翻身,護士協助翻身后打勾簽名。交接班時認真檢查皮膚狀況,保持皮膚的清潔,及時更換大小便、引流液污染的床單、被服,避免壓力,剪切力,摩擦力等。對于拒絕翻身的患者,應向患者和家屬講明壓瘡預防的重要性,做好動態記錄,對因病情限制翻身者,給予鋪氣墊床,減輕骶尾部壓力,并教會患者三點支撐式活動[3]。

      2.3.5預防呼吸系統感染

      老年患者呼吸功能減退,再加上長期臥床或術后患者因手術疼痛無力咳嗽,易導致墜積性肺炎的發生。應鼓勵患者進行有效的咳嗽咳痰,指導和督促患者做擴胸運動和深呼吸運動,以增加肺活量,協助患者翻身時叩擊背部,使積痰易于排出,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囑多飲水,適當加強補液,必要時予以霧化吸入。同時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2.3.6預防泌尿系感染

      老年人因腎功能減退,膀胱黏膜萎縮,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引起尿潴留,再加上患者不習慣床上排尿,也會引起尿潴留。發現患者有尿潴留時,應先安撫患者的情緒,然后囑患者擠壓下腹部,下腹部熱敷,聽流水聲等措施促進排尿,對時間過長或采取措施無效者,應在無菌操作下導尿。對留置尿管者要定時清洗會,定時更換尿袋,并保持引流通暢等措施以防泌尿系感染。

      2.3.7消化系統并發癥

      老年人消化系統功能減退,加之骨折后長期臥床腸蠕動減弱,易出現腹脹、便秘,應指導患者進食粗纖維、易消化的食物,多飲水,多食水果、蔬菜,以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秘,少食甜食和奶制品,以免引起腹脹。3d未解大便應酌情使用甘油栓、開塞露等緩瀉劑或口服蘆薈膠囊等潤腸藥物以防便秘[4]。

      2.3.8預防靜脈血栓

      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彈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緩慢,而臥床后血液流動更加緩慢,易形成靜脈血栓。應指導患者對肢體進行主動或被動活動,抬高患肢,并經常按摩患肢,以促進血流。嚴密觀察患肢末梢血運、感覺、運動等情況,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2.4康復訓練

      多數老年患者骨折后,由于疼痛及擔心活動后使骨折移位等原因,功能鍛煉不積極。此時我們應耐心向其解釋正確的功能鍛煉不但可以促進患肢局部血液循環,防止關節僵硬肌肉萎縮,深靜脈血栓形成等,還可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鼓勵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患肢肌肉的舒縮鍛煉,遠端健康關節的鍛煉,骨折關節的鍛煉等專科護理技能。

      2.5健康教育

      所有患者出院前,護士均逐項給予以下指導:①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演示正確的護理操作。②指導患者家屬協助完成護理操作。③經監督,患者能在家屬協助下完成護理操作且符合要求。

      2.6定期隨訪

      出院后定期隨訪患者的康復情況,指導患者在家中的飲食及功能鍛煉,定期復查X線片,了解骨折愈合進度等。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俺去了| 亚洲成a人片77777群色|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视频2020|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 亚洲人成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第1页| 亚洲性一级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 亚洲日本国产乱码va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播放在线|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人成小说网站色|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亚洲中文无码亚洲人成影院|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乱码|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偷一|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清 | 中文日韩亚洲欧美制服|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 |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 日韩亚洲翔田千里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