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哲學基本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 當前俄羅斯經濟的基本特征與發展前景 當代俄羅斯哲學“國家意識”的困惑及其啟示 俄羅斯國家企業模式的演變及其解釋 體育新聞的基本特征 淺析中國模式的基本特征 課外體育活動的基本特征及其與體育教學的聯系 美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啟示 俄羅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踐路徑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歐美國家農業旅游的基本特征 淺談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征 治軍思想的基本特征與啟示 服務外包企業無形資產存在環境和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其管理 體育強國的內涵、本質與基本特征 論體育法的基本特征 體育生態課堂的基本特征與構建策略 精英群體的基本特征及其他 智慧課堂的基本特征及其實現 苦瓜基本特征及其自交系的選育 CBA籃球寶貝的基本特征及其訓練研究 略論民間美術的基本特征及其價值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1] Доклад об итогах работы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физиче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и спорта Ставропольского края за 2014 год и задачах на 2015 год по развитию физиче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и спорта в Ставропольском крае на заседании коллегии.[EB/OL]. [2016-05-22]. http://static-2.rosminzdrav.ru/system/attachments/attaches/000/025/298/original/Доклад_итоговой_коллегии_для_размещения_на_сайте.pdf.
[12] утвержденныепостановлением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30.05.2013 № 456. Правила оказания адресной финансовой поддержки спортивным организациям,осуществляющим подготовку спортивного резерва для сборных команд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EB/OL]. [2016-05-22]. http://consultant.ru/document/cons_doc_LAW_114239/.
[13] утвержденная распоряжением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7 августа 2009 г. № 1101-р. Стратегия развития физиче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и спор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 года[EB/OL]. [2016-05-22]. http://consultant.ru/document/cons_doc_LAW_90500/.
一、考點歸類
1.第一單元經濟生活
考點1: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考點2:貨幣的概念、本質。考點3: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考點4:紙幣的含義及發行規律。考點5:信用卡的功能。考點6:外匯和匯率的含義。考點7: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考點8:供求關系對商品價格的影響。考點9:價格與價值的關系。考點10: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考點11:價值規律的內容及表現形式。考點12: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經營的影響。考點13:收入水平、物價水平等因素對消費水平的影響。考點14:消費類型。考點15:消費結構的含義與恩格爾系數。考點16:樹立正確消費觀,做理智的消費者。
2.第二單元生活與消費
考點1:生產與消費的關系。考點2: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意義。考點3: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考點4: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實行這一制度的原因。考點5:企業的含義。考點6:公司的含義及形式。考點7: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考點8:勞動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權利。考點9: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的途徑。考點10:儲蓄存款的種類。考點11:我國的商業銀行及主要業務。考點12:比較儲蓄、債券、股票、商業保險幾種投資理財方式的異同。
3.第三單元收入與分配
考點1: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和要求。考點2: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考點3: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考點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現和意義。考點5:我國財政的作用。考點6:財政收入的來源。考點7:財政收支關系的三種情況。考點8:稅收的含義。考點9:稅收的基本特征。考點10: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4.第四單元面向市場經濟
考點1: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積極作用。考點2:規范市場秩序的措施。考點3:市場調節的局限性。考點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考點5:我國宏觀調控的含義、主要目標和手段。考點6: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考點7: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措施。考點8:經濟全球化的含義、主要表現及其影響。考點9: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基本原則。考點10:對外開放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二、學習方法
(一)經濟學
1.對于經濟學除了要掌握各個知識點,還要計算,對于知識點大家只要記住,就可以了。但是,計算題,需要你掌握好計算方法,比如,個人所得稅的交納方法,得自己去理解,不可胡亂計算。對于知識點的記憶,需要我們自己整理出要點,在頭腦中有一個大體的框架。
2.我把知識點整理如下
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包括三課:第一課:神奇的貨幣;第二課:多變的價格;第三課:多彩的消費,以及綜合探究——正確對待金錢。
第二單元生產、勞動與經營,包括:第四課:生產與經濟制度;第五課:企業和勞動者;第六課:投資的選擇;以及綜合探究——做好就業與自主創業的準備。這個就是知識體系,學完每一章都要做好知識體系,要不然你的知識在頭腦里是凌亂的,考試時也是亂的,答題時就沒思路。
(二)哲學板塊
建立知識體系,掌握好各個原理及方法論,只要能記住那些理論,考試就沒問題。
我把哲學核心考點整理如下: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作用。
4.科學主義、人本主義。
5.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6.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
(1)概念:(質是起點前提)
①質是一事物成為它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規定性,質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統一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空間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統一的。認識量是認識事物的深化和精確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范圍、幅度和限度。認識度要掌握適度原則。
(2)量變和質變既相區別又相聯系。
其區別的標志是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質的事物區別開來的依據是事物的屬性和量。
(三)高三政治學板塊
1.我國的國家制度
我國的國體和政體。國家的國體、政體及其相互關系:國家的政體反映著國體。適當的健全的政體,對于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實現其階級利益和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國家政體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一國的歷史、階級力量對比、傳統習慣、國際環境等,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國家的政體。因此,在相同性質的階級掌握政權的條件下,不同的國家也會采取不同的政權組織形式。
我國的國家性質是人民民主,這是我國的國家階級性質的體現,是我國的國體。它表明,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家。
2.我國的民族與宗教
(1)民族的基本特征
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質。民族的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它們是識別民族的依據。
(2)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三、關于答題的方法
1.選擇題要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除非你很肯定你選的是錯的,否則別亂改。
哲學是科學。我們關于科學的觀念,基本上還停留在18、19世紀,那就是將科學看作是絕對真理的典型。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經常會聽到“你這樣說有科學根據嗎”、“你的理論不夠科學”、“要講科學”等等諸如此類的話,意思是說要講道理,要有邏輯,要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要有普遍必然性即真理性。雖然20世紀以來,西方人關于科學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認識到作為絕對真理的科學是不存在的,但是崇尚科學的精神并沒有變。于是,人們通常總是用衡量科學的標準來衡量哲學。 哲學不具有任何科學的基本特征,因而哲學不是科學,這是批評哲學的人的一件百試不爽的致命武器。而維護哲學的人則千方百計試圖證明哲學是科學,哲學將是科學,哲學至少在理論上是科學。我們必須承認,哲學的確不具有科學知識的基本特征,因而它不是像自然科學那樣的科學知識。不過,哲學不是科學并不意味著哲學一無是處,并不意味著它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了。恰恰相反,哲學不是科學,正是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自認為無知的人追求的東西.他必須是知識上沒滿足的人)顯然,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并不一定就不聰明,學過哲學的人也并不一定就有智慧。實際上與通常的觀點正好相反,按照哲學的本性而論,哲學不是讓人有智慧,而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不僅如此,事實上自有哲學以來,哲學家們幾乎在所有的哲學問題上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且越是爭論就越是爭論不清,因而哲學非但沒有讓人聰明,反而越來越使人糊涂了。哲學家們爭論來爭論去,不但爭不出個結果來,甚至越追問越爭論問題就越多了。有人可能會對此嗤之以鼻:“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的確,哲學問題并不是世界本身產生出來的問題,而是人產生出來的問題,不過它們并不是哲學家閑極無聊制造出來顯示自己智力的東西,其實都來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事情可能是自明的,在哲學家看來卻大有問題,例如“我是誰”的問題。成龍有一部電影叫做《我是誰》,主角因為大腦受到傷害,失去了記憶,結果不知道自己是誰了。看起來我們都知道“我是誰”,然而“我”在哪里呢?“我”究竟是心靈還是身體,抑或是心靈與身體的統一?心靈在成熟,身體也在生長,這是不是說“我”也始終在變化呢?如果“我”是變動不居的,“我”與“我”自己有沒有同一性呢?……只一個“我”就可以問出一大堆問題來。實際上,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上去不證自明的東西都是經不起追問和推敲的。
哲學是講道理的學問。這話固然不錯,但也要看對“講道理”怎樣理解。不只是哲學,實際上所有的科學都是講“道理”的學問。當然我們也可以說,相對于其它學科,哲學是講“大道理”的學問。于是,按照“小道理”服從“中道理”,“中道理”服從“大道理”的推論,哲學應該是一切科學的科學,許多人的確按照這個思路,把哲學看作是所有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推論,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這基本上是20世紀以前傳統哲學的觀點,20世紀以后的哲學家們早已經不這樣看待哲學了。例如,我們把辯證法看作是宇宙萬物普遍的規律和法則,也是我們論證說理的工具,然而卻經常會聽到人們嘲笑辯證法是“變戲法”。由于我們的誤解和教條化,使得這同一套方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甚至對于相互沖突相互矛盾的事物,都可以說得通,都能夠言之有理。顯然,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一樣,也沒有總是有理的道理。如果真有這樣的道理,它一定是沒有道理的。所以,我們更傾向于把哲學看作是“分析”道理的學問。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實踐 提綱 哲學
馬克思從開始從事哲學活動時起,就十分重視實踐問題。但對實踐的理解,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在《博士論文》時期,他所講的實踐是哲學實踐,即理論批判活動。《萊茵報》時期的斗爭實踐和受費爾巴哈的影響,使馬克思對原有哲學信念發生懷疑和動搖,從而轉向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分析,同時也由理性批判轉向政治批判。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在探索科學實踐觀中取得了重大的進展。首先,由于他把人的本質理解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即生產勞動,從而抓住了實踐活動最基本的內容,即生產實踐。其次,他在對人的本質的分析中也分析了實踐的基本特征,即客觀性、主體性和創造性,并強調提出,人的改造世界的活動,人的對象化活動,離不開外部自然界,“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第三,馬克思還初步論述了理論對實踐的依賴性,指出真正的實踐是“顯示的和實證的理論條件”;“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
在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他們已把現實的物質生產看作歷史的發源地,把現實的生產勞動視為實踐的基本內容。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深化和發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實踐作為哲學的基本范疇提了出來,從根本上批判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表明馬克思不僅同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而且也同舊唯物主義劃清了界限,并為制定哲學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礎。
《提綱》一文,馬克思突出表達了自己在哲學世界觀上的新觀點,即實踐的觀點。首先馬克思認為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不了解實踐的意義。舊唯物主義在認識論上把客觀世界單純地看作認識的對象而不是實踐改造的對象,把人和客觀世界的關系,僅僅理解為一種直觀的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是指舊唯物主義,包括古代的唯物主義和近代的唯物主義,主要是指近代歐洲的唯物主義,其主要代表是17世紀英國唯物主義 和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以及19世紀德國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哲學。
而新唯物主義在認識論上則區別舊唯物主義,它把反映理解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主觀能動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過程,認為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是建立在改造被改造的關系基礎之上的,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才能反映、認識客觀事物,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的。
馬克思繼而提出:“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的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舊唯物主義不了解實踐,不能對人的能動性作出合理解釋,這樣就給唯心主義片面夸大精神的能動作用留下了空間。唯心主義把實踐看成純粹的精神活動是錯誤的,因為實踐是
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是主體能動性與客體制約性相統一的活動。
同時,馬克思深刻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實踐觀。盡管費爾巴哈主張研究人和自然界,特別把人提到哲學研究中心地位,有時似乎也強調實踐的作用,但就其基本立場來看,他是貶損實踐,抬高理論的,他只是把理論活動,而不是把實踐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
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主義批判批判》一書的第二卷《認識論中的實踐標準》中指出:“馬克思在1845年,把實踐標準作為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提綱》中“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是指思維的內容和思維反映的對象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思維能否反映客觀對象,這是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的方法途徑問題;二是思維內容是否符合客觀對象,這是檢驗認識的標準問題。費爾巴哈在真理及檢驗的標準問題上,有明顯的直觀性和形而上學性。馬克思指出:“人們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因為,在純主觀范圍內或純客觀范圍內,主觀是否符合客觀實際,都是無法得到證明的。實踐是聯系主客觀的橋梁,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特點,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因而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證明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
馬克思進而指出: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的“經院哲學”的問題。經院哲學是歐洲中世紀教會中的基督教哲學,它用繁瑣的形式主義和抽象思維方法論證基督教教義,后來人們就把引經據典,咬文嚼字,鉆牛角尖的習氣叫做經院哲學。
關鍵詞:伽達默爾 語言哲學 哲學詮釋學 生活世界
真正的哲學都是要回到事務的源頭的,需求性的問題和客觀的事物構成的事務性對象以不同的面貌呈現在不同時空的相同對象和相同時空中的不同實體面前。在此,對象和實體的主客關系是不確定,但是哲學思考的實體期望并且相信回到那個源頭或開端來更為恰當地理解和解釋那些流傳到現在的事務的或者現在事務的過去性。
一、哲學詮釋學研究對象和目的的“過去性”
江怡在其論文《論伽達默爾的解釋學對語言的理解》中強調,伽達默爾解釋學的核心是語言問題,而且書面語言是其解釋學對象的決定因素,在《詮釋學I·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中,伽達默爾從藝術領域過渡到精神科學領域,然后關注語言的本體性特征以此說明詮釋學問題最初是從個別的科學,尤其是神學和法學出發,并且也是從歷史科學出發發展起來的。然而哲學詮釋學試圖批判的超越關于方法的討論,并且擴展詮釋學的提問立場,不像以往那樣只關注科學,而且也關注藝術經驗和歷史經驗。伽達默爾在面對廣泛意義上的“文本”的理解問題的時候,更多的是表現了哲學詮釋學的“過去性”之維度。哲學詮釋學以語言為工具同時以語言為研究對象,這可能說明了西方哲學整體性的語言轉向的趨勢,表達了一種歐陸哲學和英美哲學的溝通的可能性方案。伽達默爾在《文本與解釋》(1983年)一文中表示“文本總是在返回自身時才真正地在那兒”[1]。這表示理解要求回到原始的和本來意義的文本,在返回自身時才能真正“在那兒”的這種話語,從自身出發實現文本的真正意義:它們說話。最后他提出要讓“提出其理由的解釋者消失,唯有文本在說話”[2]的要求。他在這篇文章中尖銳地指出“如果我們從隱喻語言出發把這種在場理解為現成在手的當下性,或者從可客觀化概念出發來理解,這就是一種謬誤。這不是一種適合于文學作品的當下性,它甚至不適合任何文本。”[3]這從側面反映出文本的過去性特征對理解的重要性。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在研究的對象和目的上都透露出過去性的維度。
二、哲學詮釋學研究方法的“過去性”維度
伽達默爾在《詮釋學與歷史主義》(1965年)中論及詮釋學和歷史主義的關系時說道:“自我理解應該指一種歷史決定而非指某種我們可支配和掌握的東西。”[4]我們只能在歷史的客觀性中獲得同歷史傳承物的更恰當關系,更好地把握存在。我們在經驗的世界里,存在物是被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到的和知性統籌到的。如果只停留在這樣一個層面上,存在是不可以被理解的,更何況是恰當的理解。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主張一種歷史主義的認識態度,在歷史中顯現存在的意義——歷史距離對歷史傳承物有一種特有的詮釋學創造性。“毫無疑問,歷史事件的意義和藝術品的等級是在時間的距離中才獲得可見性的”[5]成為了反應哲學詮釋學的歷史性之維的名言警句。伽達默爾認為西方著名政治哲學家斯特勞斯以一種間接的方法對詮釋學理論做出了更為重要的貢獻,“他研究了一個特別的問題,即在理解文本的時候,出于官方或者教會的迫害壓力而有意地隱藏起來的真實意見在多大程度上能被注意到。”[7]這種被伽達默爾稱頌的貢獻正是對歷史文本真實意見的深入理解,這種注意也是一種歷史維度的趨勢。
伽達默爾在《作為哲學的概念史》(1970年)一文中認為哲學的概念史構成了哲學的本質。哲學中的觀念和實證科學中的概念的有著巨大的區別的,實證科學概念的有效性是按能獲得被經驗控制的認識來衡量的,而哲學中根本不知道用什么東西來衡量。唯有西方哲學傳統可能包含對這個問題的歷史答案。雖然他提出“哲學語言的理想并不在于從語言的生命中分解出一種專業的術語的、清晰的規范概念,而是把概念思維語言及存在于語言中的真理整體重新聯結。唯有在真正的講話或者談話中,哲學才有其真正的、它自己的試金石,除此之外,別無他途”[7]的哲學語言形式的表達要求;但是回到哲學開端的歷史需求也是躍然筆下,他將柏拉圖的對話以及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指導的談話譽為打破僵化概念的藝術典范。回到柏拉圖雖然沒有明顯提出,但是意蘊所在只能有我們說破。
理解本身表明自己是一個事件。從哲學上看,詮釋學的任務就在于探究,這樣一種本身是被一種歷史的變化推動著向前發展的理解活動究竟是怎樣一門科學。理解作為一種逗留于某個傳統進程中的前提活動,歷史的過去性向度是不可避免的。哲學可能都回到過去,但是有明顯的歷史性向度的哲學,一定是不同于研究存在物的科學的哲學式的人文哲學的。
注釋:
[1]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詮釋學Ⅱ)真理與方法——補充與索引(修訂譯本)[M].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第441頁。
[2]同上:第453頁。
[3]同上:第447頁。
[4]同上:第512頁。
[5]同上:第508頁。